高中地理必修2第二单元城市与地理环境复习
- 格式:ppt
- 大小:1.68 MB
- 文档页数:18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城市与城市化是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的知识点,为了方便同学们查看,接下来店铺为你整理了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一)1、城市功能分区——相同的城市用地类型发生集聚(1)商业区:位于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交通便利,通信发达,人流量大;付租能力强。
中心商务区(CBD):建筑密集、高楼林立、交通便捷——面积有限,但需求量大(2)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边缘,交通便利,大多有河流或铁路、公路经过。
(3)住宅区:是城市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4)文化区:一般要求环境优美,远离工业区和商业区。
城市建设要注意保护文物古迹。
2、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形成的原因: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行政因素3、城市规模与地域结构、服务范围小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不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少、级别低,服务范围小大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大。
4、城市化的标志:①城市人口增加、②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③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其中最重要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5、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城市化特点:①大城市发展速度超过小城市;②大城市数目不断增多;③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发展快。
——大城市化趋势6、发达国家的城市化① 特点:起步早,水平高,速度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② 逆城市化的原因: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以及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7、发展中国家城市化① 特点: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大城市化趋势明显。
② 我国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
③ 城市发展不合理:大城市迅速膨胀,中小城市发展缓慢,人口集聚于少数大城市。
8、城市化的一般规律: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9、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1)对气候的影响:热岛效应、雨岛效应、城郊热力环流、大气污染严重(2)对水文的影响:对地下水——下渗量减少、地下水漏斗区范围和深度增大。
城市与城市化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一、城市功能区1、功能区的形成: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在城市里的集中,形成了不同的功能区。
2、功能区的特点:A功能区之间无明确的界限................,可能兼有其他类......B某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型的用地....。
3、城市中常见的功能区:(1)住宅区:A地位——城市中最为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占据城市空间的40%——60%。
B分化——中高级住宅,多建在城市外缘,环境优美............,面积大,配套方便生活的公共设施。
(环境优美可能:地势较高,位于河流较上游,盛行风向的上风向,临近林地或公园绿地,近文化区,离工业区远等)低级住宅,多分布在内城和工业区附近............,环境较差,面积狭小,拥挤密集。
(2)商业区:A位置——多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处..................。
B形态——呈点状或条状分布。
C中心商务区——一些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市中心,是商业中心和服务中心。
D商业区多位于市中心的原因——接近最大的消费人群,交通便利..............。
(3)工业区:(特点:工业企业专业化程度较高,它们之间往往有很强的协作性)布局:A往往寻求近河流、铁路、公路等交通便捷的地带——工业生产过程有大量的运输需求。
B向市区外缘迁移——随工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和第三产业的兴起,市中心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日渐突出,为了降低成本,保护环境,市区工厂纷纷向外搬迁。
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1、概念: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城市地域结构)。
有三种模式——同心圆、扇形、多核心模式。
2、形成因素:A经济因素(主要因素)—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交通便捷度和距离市中心远近两方面................。
(一般穿过的道路越多或距交通干线越近,土地租金越高;距市中心越近,土地租金也越高)B社会因素(收入、知名度、种族或宗教团体) C历史因素 D行政因素3变化:早期,各类功能用地混杂,无明确的功能分异。
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城市与城市化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构造1)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1)城市内部因土地利用方式的不一样,一般能够将城市用地分为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所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等不一样种类。
(2)不一样种类的土地利用在城市中的集中,就形成了不一样的功能区,列如住所区、商业区、工业区等。
但功能区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线。
某一种功能区可能兼有其余种类的用地。
(3),1,住所区:城市中最为宽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在城市中所占的面积最大。
而且分化出了高级住所区和中初级住所区。
高级住所区多建在城市外缘,房子面积较大,多处于城市河流上游,上风向及环境优美、文化设备齐备的地方。
初级住所区房子面积狭窄,常常散布在内城和工业区邻近,环境相对较差。
,2,商业区:多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的双侧或街角路口,主要为点状或条状散布,在某些大城市或特大城市的市中心,会形成特别商业区(中心商务区,简称 CBD ),此中有大型商场、豪华酒店、著名大公司的总部,能够供给金融、保险、旅行等服务。
,3,工业区:由城市内部工业互相齐集而形成。
专业化程度较高,而且公司之间常常有很强的协作性。
工业公司多处于凑近河流、铁路、公路等交通比较便利的地带用来部署其厂房和库房等设备。
2)城市内部空间构造的形成和变化( 1)不一样功能区的散布和组合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构造,也叫做城市地区构造。
不一样的城市,其内部空间构造是不一样的。
(2)城市地区构造模式主要有三种: 1 齐心圆模式:呈齐心圆状,一般有五个齐心圆组成,形成要素是地租要素。
2扇形模式:城市各功能区沿着交通线呈扇形或楔形向外扩展的趋向,其形状由交通要素影响。
3 多核心模式:跟着城市不停向外扩展,范围愈来愈大,原有市中心区因为地价高、交通和居住拥堵等原由,使远离中心的郊区出现了新的核心,城市环绕不一样的点,发展成多核心模式。
(3)土地付租能力的不一样,也决定着功能区的散布情况。
高一地理第二单元:城市与城市化基础知识1、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在城市里的集中,就形成了不同的功能区,功能区的特征:①无明确的界线;②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皆有其他类型的用地。
城市中所具有的最常见的三种功能区是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
其中住宅区是最为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占城市空间的40%—60%,且由于收入的不同会导致它的分化,分为低级住宅区和中高级住宅区(城市位置、功能区、地势);商业区多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主要为点状或带大城状分布(因此,商业区的分布一般遵循两个原则:市场最优原则和交通最优原则),在有些..市的市中心,会形成中心商务区(CBD);工业区的布局主要有两大趋势,一是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二是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其考虑的因素主要是(保护)环境和(降低)成本。
2、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也叫做城市地域结构,主要有三种模式: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交通线)和多核心模式(地价、交通、居住)。
3、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
城市中各块土地用于哪一种活动,主要取决于各种活动愿意付出租金的高低。
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交通便捷程度和距离市中心远近。
(P23图2.7及读图思考题)其他因素包括:收入、知名度、种族和宗教、城市规划(历史因素)4、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称为城市化。
城市化的三个表现:城市人口增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与总人口的比重上升。
其中最重要的同时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地区)城市化水平的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体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5、从人口迁移的角度看,推动城市化发展的动力主要有推力(使人离开乡村的因素)和拉力(吸引人群来到城市的因素)。
6、城市化作为一种全球性的现象,主要发生在工业革命之后[由此理解最先出现城市化现象的国家是英国],其发展过程(类似与“S”形曲线)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初期阶段、中期加速阶1段、后期成熟阶段。
第二章知识点总结2.1 城乡空间结构1.城乡土地利用类型: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2.城乡土地利用差异:城市:以建设用地为主,反映的是城镇布局形态和空间功能差异乡村:以农业用地为主,反映农业生产布局、农村居民点以及相关设施的分布状况3.城市主要功能分区:住宅区(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4.城市主要功能区特点:城市功能区形态特征位置区位需求居住区集聚成团块状,占地面积大,是城市最基本功能区,工业革命后出现分化出现中高级住宅区与低级住宅区;位置上中高级住宅区与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中高级住宅区城市的外缘,与高坡、文化区联系①购物方便②便于上下班低级住宅区内城、工业区附近,与低地、工业区联系商业区占地面积小,呈点状或条状经济活动最为繁忙;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①交通便捷(交通最优原则)大;建筑物高大稠密;内部有明显的分区②接近消费人群(市场最优原则)工业区集聚成片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并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市区外缘、交通干线两侧①降低成本(地价)②保护城市环境③原料、产品运输5.城市三大功能区的判断方法:①看面积:住宅区面积最大,其次是工业区,商业区面积最小;②看距市中心远近:一般情况下,距离市中心由近及远依次为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③看形态:商业区一般呈点状、条状,住宅区和工业区一般呈片状;④看人口变化:商业区昼夜人口差别最大,白天人口多,晚上人口少;住宅区与商业区变化相反;工业区人口昼夜差别最小;⑤看建筑物密度:商业区建筑物高大稠密,住宅区次之,工业区建筑物密度最小;6.影响地租高低的主要因素:①交通通达度;②距市中心远近7.城市功能区合理布局的基本方法:(1)工业区和居住区之间有便利的交通,也应设置防护林带。
①合理安排工业用地的位置,减少对生活居住区的污染,基本原则:②基本无污染的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行业可以布局在城内居民区。
③用地规模大、对空气有轻度污染的工业可以布局在城市边缘或近郊区。
第二章城市与环境知识点2.1 城市空间结构●1、区位是指某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关系。
城市的区位分析:①城市的自然地理区位是指城市与周围的山脉、河流、湖泊、海洋等自然地理事物的空间关系。
自然因素影响结果原因实例地形平原大多数城市分布在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交通、节省建设投资我国城市大多在第三阶梯高原热带地区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热带地区低地闷热,高原地区凉爽巴西利亚、墨西哥城山区城市沿河谷谷地或开阔低地分布地表相对平坦,水源丰富汾河、渭河、湟水谷底气候气候适宜城市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沿海地区适度的降水、适中的气温湿润地区的城市比例高气候恶劣荒漠区、高寒区、湿热区的城市少降水或气温条件不适宜我国西北干旱区城市少河流供水城市常沿河分布城市需大量的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长江沿岸城市运输河运起点和终点处易形成城市货物在此集聚、运转赣州干支流交汇处易行成城市大量人流物流在此集聚、中转宜宾、重庆、武汉河口处易形成大城市河运、海运的转换处,人流、物流集散上海、广州军事防卫河流弯曲度较大处、河心岛处建城利用天然河面进行防卫巴黎②城市的经济地理区位:交通运输、矿产资源、旅游资源、商业贸易等③城市的政治文化地理区位:国家政策、外交、宗教、军事、科技教育等。
城市的空间分布特点:1)人口密集地区城镇数量多,在人流、物流集聚部位形成比较大的城市;2)沿河、沿湖、沿海地区城镇较多,河流交汇处或大的河流入海处,往往会形成比较大的城市;3)在交通运输枢纽处,往往会形成较大的城市;4)在历史文化胜地、著名旅游胜地、大规模的商品集散地和边境口岸可能形成较大的城市。
●2、城市土地利用:城市用地可分为商业用地、工业用地、住宅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交通和其他公共事业用地、农业用地、休憩和绿化用地、水面等。
●3、城市功能分区:①住宅区:为城市居民提供休养生息的场所,是城市最基本的功能区。
②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外围,并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基础知识梳理:一、城市的起源与发展1、城市的定义城市与乡村的区别乡村----规模小、人口少、以农业人口为主城市----规模大、人口多、以非农业人口为主、有便利的交通条件、完善的基础设施2、城市的起源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城市的起源与生产力发展、社会分工以及社会组织的出现等密切相关。
基本条件(1)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剩余农产品的出现,是城市产生的基本前提。
(2)社会分工(手工业与农业的分工及商业的出现),促进了城市的形成和发展读图 2.1-2,思考:世界上最早出现城市的是哪些地区?为什么在这些地区兴起?城市兴起必须具备哪些条件?(1)自然条件优越(气候、地形、土壤、水源)出现剩余农产品(2)社会生产力发展{}产生商品生产和交换→集市→城市导致社会分工3、世界城市发展的三个阶段及特点(1)产业革命以前---城市数量少、规模较小、功能单一,以政治职能为主,城市与农村相对独立(2)产业革命以后---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功能扩展,城市为区域经济中心,城乡差距逐渐扩大(3)二战以来---城市迅速发展,出现了特大城市和城市带,还出现了专业化城市(如科学城、大学城、旅游城市等)二、城市化及其特点、进程(一)、什么是城市化?1、指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转化为城市地区,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
2、表现①城市人口增加②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③城市用地规模扩大3、主要标志: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城市化不仅包括物质形态上的变化,还包括居民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变化。
(二)、城市化的特点1、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英国是世界城市化发展最早的国家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总数开始超过发达国家。
2、世界大城市数量迅速增加、大城市带出现世界上有六大城市带:3、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差异加大人口城市化的发展主流,已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在发展中国家,城市化主要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移动。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第二章城市与环境第二章城市与环境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1概念: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产业活动的居民聚居地,是一定地域的社会、经济、文化中心。
特点:人口和产业活动密集、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交通运输和信息交流相对发达。
2城市区位分析:自然地理区位(相对稳定):(1)地形:温带——平原,热带——高原,山区——河谷或开阔低地(2)气候:降水适中(沿海地区)和气温适中(中地位地区)(3)河流:沿河设城,河流交汇处或河口水运的起点或重点社会经济区位(不是一成不变的)(1)资源:矿产(2)交通运输:武汉,徐州(3)政治:首都:雅典,罗马城,西安,洛阳,杭州新首都:华盛顿,堪培拉,巴西利亚,伊斯兰堡(4)旅游(5)科技(经济)(6)宗教:麦加,麦地那,梵蒂冈,拉萨(7)军事:嘉峪关市3日本城市集中分布在太平洋沿岸的原因:山多平原少、海洋性温带季风气候、资源匮乏多进口、海岸线曲折多海湾港口易于贸易4城市的区位选择考虑因素:地质(避开灾害多发区,考虑地基承载力),地形(平原),河流(码头建在河的凹岸处),注意环境保护5城市地域形态(区位因素影响城市形态):集中式(便于集中设置较完善的生活服务设施)组团式(用地分散,交通联系不方便,投资较大)条带式,放射式6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自然地理条件、历史文化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运输状况等P307中心商务区的特点:建筑高大密集、经济活动最为频繁、内部分区明显、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交通通达度高8西方城市结构学说: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P32\339中心地是向周围地区提供各种货物和服务的地方,其等级主要是根据中心地提供的职能种类和服务范围来划分的。
10一个地区城镇的规模的大小与数量成反比,城镇的空间分布主要受到商业因素、行政因素、交通因素的影响。
11高级中心地服务范围大,彼此相距远,六边形数目大,低级中心地反之(高级中心地的服务范围是低级中心地3倍)高级中心地包容低级中心地,高级服务范围覆盖低级服务范围,从而构成层次分明的空间网络体系(相同级别的中心地服务范围彼此独立排斥)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1城市化的表现: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在总人口的比重中不断上升(衡量地区城市化水平的标志)2城市化的意义P363社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高考地理总复习提纲城市与环境新人教版必修2一、城市空间结构地形1、城市区位分析(1)地形与城市区位(2)气候与城市区位(3)河流与城市区位(4)自然资源与城市区位(5)社会经济因素怎样影响城市位置2、城市土地利用3、城市功能分区和结构(1)城市的主要功能区(2)不同阶段城市空间结构的特点历史阶段主要因素城市布局中心封建社会统治权力(西方——宗教,中国——行政权力即皇权)教堂(西方)、皇宫和衙门(中国)工业社会资本、市场中心商务区未来社会人地协调花园(形式之一)4、中心地理论(1)影响城市服务范围的因素服务等级服务范围彼此距离个数购物频率低级小近多高中级中中中中高级大远少低(2)六边形嵌套理论中心地在理想平原的服务范围表现为六边形;中心地级别越高,六边形面积越大,相距越远;高级中心地的服务范围包容低级中心地。
二、城市化1、含义:人口向城市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市的过程,就是城市化。
4、城市化的意义项目意义人口转化城市能够创造出比较多的就业机会,大量吸收农村剩余人口。
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产业结构城市化过程能够卓有成效地带动广大农村的发展,有利于改善地区产业结构工业城市化有助于提高工业生产的效率,工业化使城市化获得持续推进的动力科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信息化的推进,使现代化大城市成为主要的科技创新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进而提高区域的整体发展水平文化、思想、观念城市文化向乡村广泛地扩散和渗透,影响着乡村的生产生活方式,并提高乡村的对外开放程度。
有利于城市与乡村的交流,缩小城乡发展差距5、世界城市化进程城市化发展阶段特征出现的问题发展新趋势出现的国家和地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比较:6、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地理必修二第二单元知识点考纲展示名师解读1.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 2.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3.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4.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1.理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分析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2.理解不同等级城市功能的差异3.理解并记忆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掌握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4.了解不同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第1讲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和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一、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1.城市土地利用类型一般分为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等不同类型。
2.城市功能分区(1)形成:因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对用地空间和位置需求相同,导致同一类活动在城市空间上集聚。
(2)主要类型及其分布类型 分布住宅城市中最广泛的土地利用区 方式商业区 多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的两侧或街角路口工业区 靠近河流、铁路、公路等交通比较便捷的地带(3)特点:无明确界线,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
特别提示:(1)高级住宅区房价较高,但并不是布局在地租最高的城市中心区域,而是布局在环境优美、交通便捷的城市外围,与低级住宅区呈背向发展的趋势。
(2)根据市场最优原则,商业中心往往分布在城市中心地区,但并非所有城市的中心地区都是商业区,如北京的市中心是行政区。
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1.含义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也叫做城市地域结构。
2.形成因素(1)经济因素⎩⎪⎨⎪⎧ 地租的高低⎩⎨⎧ 距离 的远近不同功能活动的付租能力(2)社会因素:收入、知名度、种族或宗教等。
(3)历史因素:早期的土地利用方式对日后功能分区有深远影响。
3.形成和变化随着城市的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
三、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1.城市等级与城市服务功能之间的关系2.城市等级体系特征(1)不同等级的城市数目和相互距离是不同的。
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较少相距较远等级较低的城市数目较多相距较近(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是层层嵌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