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合并宫颈癌治疗现状及进展
- 格式:doc
- 大小:155.50 KB
- 文档页数:9
宫颈癌治疗的临床研究进展宫颈癌是女性生殖系统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威胁着女性的健康和生命。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宫颈癌的治疗方法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本文将对宫颈癌治疗的临床研究进展进行详细的阐述。
一、手术治疗手术治疗一直是宫颈癌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尤其是对于早期宫颈癌患者。
传统的手术方式包括广泛子宫切除术和盆腔淋巴结清扫术。
然而,随着微创手术技术的发展,腹腔镜手术和机器人辅助手术在宫颈癌治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腹腔镜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
通过在腹部建立几个小孔,插入腹腔镜和手术器械进行操作,可以达到与传统开腹手术相同的治疗效果。
机器人辅助手术则进一步提高了手术的精度和灵活性,尤其对于复杂的手术操作具有优势。
但需要注意的是,手术治疗的选择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病情、生育需求等因素。
对于年轻、有生育需求的早期宫颈癌患者,可以考虑进行保留生育功能的手术,如宫颈锥切术、宫颈广泛切除术等。
二、放射治疗放射治疗也是宫颈癌治疗的重要手段,包括外照射和内照射。
外照射主要用于治疗盆腔淋巴结转移和宫旁浸润,内照射则主要针对宫颈原发灶。
近年来,调强放射治疗(IMRT)和图像引导放射治疗(IGRT)等新技术的应用,提高了放射治疗的精度和效果,同时减少了对周围正常组织的损伤。
质子治疗作为一种新兴的放射治疗技术,也在宫颈癌治疗中展现出了一定的潜力。
质子治疗能够更精准地将辐射剂量集中在肿瘤部位,减少对周围组织的副作用。
三、化学治疗化疗在宫颈癌的治疗中主要用于晚期或复发转移患者的治疗,也可以作为手术和放疗的辅助治疗手段。
常用的化疗药物包括顺铂、紫杉醇、5-氟尿嘧啶等。
新的化疗方案和药物组合不断被研究和应用。
例如,紫杉醇联合顺铂的方案在临床上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此外,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与化疗的联合应用也成为研究的热点。
四、靶向治疗随着对宫颈癌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靶向治疗逐渐成为宫颈癌治疗的新方向。
抗宫颈癌药物的研发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宫颈癌是全球女性中第四常见的癌症,也是导致女性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每年约有50万新发宫颈癌病例,其中约27万人因此丧生。
尽管已有预防性疫苗(如HPV疫苗)和筛查方法(如巴氏涂片检查),但宫颈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仍然较高,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
因此,研发有效的抗宫颈癌药物成为医学研究的重要方向。
本文将从理论研究的角度,分析当前抗宫颈癌药物的研发现状及未来趋势,并提出三个核心观点:一是基因治疗的潜力;二是免疫治疗的发展;三是个体化治疗策略的重要性。
二、基因治疗的潜力2.1 基因突变与宫颈癌的关系宫颈癌的发生与多种基因突变密切相关,尤其是人类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导致的基因变异。
HPV是一种双链DNA病毒,能够整合到宿主细胞的基因组中,干扰正常细胞周期调控,最终导致细胞癌变。
研究表明,高危型HPV的E6和E7蛋白通过降解抑癌蛋白p53和Rb,促进细胞周期的进行,从而引发宫颈癌。
因此,针对这些关键基因或蛋白的治疗策略具有巨大的潜力。
2.2 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CRISPRCas9等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为精准靶向基因突变提供了可能。
通过设计特定的导向RNA(gRNA),可以精确切割目标基因序列,从而实现基因敲除、修复或替换。
在宫颈癌治疗中,利用CRISPRCas9技术敲除HPV的E6和E7基因,或者修复因HPV感染导致的抑癌基因突变,有望从根本上抑制肿瘤的生长。
基因编辑技术还可以用于增强免疫系统对癌细胞的识别和攻击能力,提高治疗效果。
三、免疫治疗的发展3.1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近年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多种癌症治疗中取得了显著成效,包括非小细胞肺癌、黑色素瘤等。
同样,在宫颈癌治疗中,PD1/PDL1抑制剂也展现出了良好的疗效。
PD1是T细胞表面的一个抑制性受体,当它与其配体PDL1结合时,会抑制T细胞的活化和增殖,从而减少免疫反应。
在宫颈癌患者中,肿瘤细胞往往通过表达PDL1来逃避免疫系统的攻击。
宫颈癌患者术后护理研究进展陈娟赵书娥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XXX科【关键词】宫颈癌;术后护理;综述【Key words】Cervical cancer; Postoperative care; Review宫颈癌又可以称之为子宫颈癌,是发生在女性生殖器官的最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其年龄高发在30-55岁之间,通过临床研究发现,宫颈癌发病与性行为及分娩次数和病毒感染二者息息相关,值得庆幸的是,通过手术可以治疗宫颈癌,因此做好宫颈癌患者术后护理是十分重要的,不仅能够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同时还能减轻患者的病痛。
本文综述了宫颈癌患者术后护理研究,为提高宫颈癌患者术后护理水平提供临床参考。
1 宫颈癌手术患者临床选择宫颈癌是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近年来宫颈癌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宫颈癌根治术是目前早期宫颈癌的主要治疗方法。
子宫作为女性重要的生殖器官,一旦被切除后使病人感觉自己残缺不全,失去了女性重要的特征,从而增加了病人的负性情绪,导致病人缺乏信心,影响治疗效果,因此护理干预有助于改善宫颈癌术后病人心理状况,提高病人生活质量。
对于宫颈癌早期患者而言,手术治疗是首选方法,尤其是已经被病理学检查确诊的患者,限于0-Ⅱa期病人,随着我国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麻醉、输血、以及护理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即便是这样70岁以上的宫颈癌患者其耐受性可以前提下,仍然可以接受手术,患者在手术之前检查情况必须正常健康,尤其是没有贫血、肾脏等问题,这样才能够进行手术,因为宫颈癌妇科恶性肿瘤的范围较广,时间较长,很多患者需要全身麻醉。
与此同时,对于宫颈残端癌、阴道狭窄的宫颈癌患者也建议进行手术治疗而不是放疗,早期妊娠病人也可以进行手术并且不会引起并发症的增加。
2 宫颈癌患者术后护理现状及存在问题对于宫颈癌患者而言,手术方法的选择会产生不同的并发症,而且存在一定的风险,术后并发症的产生跟患者本身因素也有关系,由此可见,做好宫颈癌患者术后护理是十分必要的,能够起到预防作用减轻患者的痛苦。
第1篇一、引言宫颈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宫颈癌的早期筛查和预防措施得到了广泛关注。
本报告通过对最新宫颈癌数据分析,旨在揭示宫颈癌的流行病学特征、风险因素、诊断和治疗现状,为我国宫颈癌的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二、宫颈癌的流行病学特征1. 发病率与死亡率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全球每年约有50万新发宫颈癌病例,每年约有30万女性死于宫颈癌。
在我国,宫颈癌的发病率位居女性恶性肿瘤的第二位,每年新发病例约10万,死亡病例约3万。
2. 年龄分布宫颈癌的发病年龄呈年轻化趋势,近年来,我国宫颈癌的平均发病年龄为52岁,较以往有所下降。
但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宫颈癌年轻患者比例有所上升,35岁以下女性宫颈癌发病率逐年上升。
3. 地域分布宫颈癌的发病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
我国宫颈癌高发地区主要集中在农村地区,尤其是一些经济欠发达、医疗条件较差的地区。
此外,宫颈癌在北方地区的发病率高于南方地区。
三、宫颈癌的风险因素1. 性传播感染性传播感染是宫颈癌的主要风险因素之一。
其中,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是最为重要的风险因素。
研究表明,90%以上的宫颈癌与HPV感染有关。
2. 不良生活习惯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也会增加宫颈癌的发病风险。
吸烟者宫颈癌的发病风险是不吸烟者的2-3倍,饮酒者宫颈癌的发病风险是不饮酒者的1.5倍。
3. 妇科疾病妇科疾病,如慢性宫颈炎、宫颈糜烂等,会增加宫颈癌的发病风险。
此外,多次妊娠、早产、人流等不良生育史也是宫颈癌的重要风险因素。
4. 遗传因素家族遗传史、遗传易感基因等遗传因素也会增加宫颈癌的发病风险。
四、宫颈癌的诊断与治疗现状1. 诊断宫颈癌的早期诊断对于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宫颈癌的筛查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宫颈细胞学检查:包括宫颈刮片细胞学检查和液基细胞学检查。
(2)人乳头瘤病毒(HPV)检测:通过检测HPV感染情况,评估宫颈癌的发病风险。
宫颈癌治疗的现状及问题:从临床指南到真实世界研究一、概述宫颈癌,作为严重威胁女性健康的生殖系统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和死亡病例在全球女性肿瘤中占据显著地位。
根据国际癌症研究中心GLOBOCAN 2020数据库的数据,无论是发病病例还是死亡病例,宫颈癌均居全球女性肿瘤的第四位。
尤其在发展中国家,宫颈癌的发病率在5569岁达到高峰,成为女性健康的重大威胁。
宫颈癌的早期预防、诊断和规范化治疗成为了减少其发病和死亡病例数的重要措施。
在治疗方面,宫颈癌的治疗方法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和临床研究的深入,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早期宫颈癌的治疗主要依赖于手术切除,其中广泛的全子宫切除术配合盆腔淋巴结清除术是最主要的手术方法。
对于中晚期宫颈癌,治疗策略则转向放化疗为主,结合中医药治疗,以期达到增效减毒的效果。
尽管治疗手段不断更新,宫颈癌的治疗现状仍面临诸多挑战和问题。
在真实世界研究中,宫颈癌的诊断和治疗存在许多争议和待改进之处。
例如,宫颈癌的分期诊断在实践中仍不够精准,需要依赖更精确的影像学和病理学手段来提高分期的准确性。
对于中晚期宫颈癌的治疗,如何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如何平衡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以及如何减少治疗过程中的并发症等问题,都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宫颈癌的流行病学特点宫颈癌,作为全球第三大常见肿瘤,约占世界癌症的10,在女性中的发病率仅次于乳腺癌,成为全球第二常见的恶性肿瘤。
而在我国,这一恶性肿瘤更是妇女群体中的首要杀手。
其流行病学特点主要表现为两大方面。
从发病年龄来看,宫颈癌在我国以中老年人为主要发病人群。
值得关注的是,部分地区呈现年轻化趋势,其年龄分布呈现出双峰状,即3539岁和6064岁这两个年龄段发病率较高,平均年龄为2岁。
原位癌的高发年龄为3034岁,比浸润癌早20余年。
值得注意的是,近50年来,我国宫颈癌的发病年龄逐渐降低,这部分患者往往早年开始性生活,有多个性伴侣,吸烟,口服避孕药等因素可能与其发病年龄降低有关。
宫颈癌患者生存质量现状与研究进展发表时间:2012-10-15T09:42:38.653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14期供稿作者:杨素平宋焕麟[导读] 宫颈癌是原发于子宫颈部的恶性肿瘤,是女性生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1],是女性第二大高发癌症杨素平宋焕麟 (广西防城区妇幼保健院广西防城港 538021)【关键词】宫颈癌生存质量【中图分类号】R1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14-0036-02宫颈癌是原发于子宫颈部的恶性肿瘤,是女性生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1],是女性第二大高发癌症[2],在我国,每年有13万的新发宫颈癌患者,占世界近1/3,且发病率呈上升趋势[3]。
国内文献报道,其5年生存率在50%左右[4],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宫颈癌患者的生命延长成为可能,重视恶性肿瘤患者生存质量成为必然趋势[5],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已由传统的以治病为目的转变为以有利于促进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人类的进步和于改善人类生存条件,提高人们的生存质量作为最终的目的[6]。
现将宫颈癌患者生存质量现状,影响因素及测量工具综述如下,探索具有较好信度,效度的标准化量表,促进宫颈癌患者生活质量的研究。
1、生存质量的概念以生存质量(Quality of life Qol)国内译法颇多,可译为生活质量,或生命质量。
其概念和内涵成为国际性研究热点。
医学界普遍认识到,传统的指标难以全面反映健康内涵,评价患者的疾病状态,作为个体躯体、心理、社会功能状态代表的Qol指标,逐渐被作为评估临床疗效、疾病预后的重要指标。
2、宫颈癌患者生存质量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心理因素、疾病期别及治疗方法、经济负担、社会支持等是影响宫颈癌患者生存质量的重要因素。
邱红等[9]对205例宫颈癌患者生存质量进行分析,发现宫颈癌患者生存质量在中等偏下水平。
3、宫颈癌患者生存质量及其影响因素3.1社会心理因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常见癌症患者,对死亡的恐惧,身体形象改变,自尊的改变,社会角色的改变,生活方式的改变等,影响治疗效果,加重病情,促进肿瘤的复发、转移、恶化,降低生活质量。
妇产科医疗的挑战与进展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医疗技术的不断更新,妇产科医疗领域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然而,妇产科领域仍面临着许多挑战。
本文将探讨妇产科医疗面临的挑战以及现有的进展。
一、挑战1. 人口老龄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医疗技术的提高,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全球面临的普遍挑战。
而妇产科医疗领域则需更加关注中老年女性的健康问题,包括更高患病风险、更常见的手术风险等。
2. 不孕不育问题不孕不育问题在现代社会变得越来越普遍。
很多女性由于不规律的生活方式、压力增大以及环境污染等原因,导致生育能力降低。
这对于妇产科医生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需要精准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3. 高发疾病的治疗子宫肌瘤、乳腺癌等妇科常见疾病在女性中发病率较高。
这些疾病的治疗需要高度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并且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定制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4. 高龄产妇的处理随着现代社会中晚婚晚育的普及化,高龄产妇逐渐增多。
高龄产妇在妊娠和分娩过程中存在更高的风险和困难,这不仅需要医生具备丰富的经验和技术,同时也需要完善的设备和医疗资源。
二、进展1. 人工智能辅助诊疗人工智能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为妇产科医学带来了新的希望。
通过大数据的分析和人工智能算法的应用,可以提高病例诊断的准确率,为医生提供更精准的诊疗方案。
2. 高级技术的发展现代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妇产科医疗提供了更多可能。
对于某些妇科疾病,如子宫肌瘤和乳腺癌等,微创手术、激光治疗和介入治疗等技术的应用都在逐渐成为常规操作,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和有效的治疗手段。
3. 心理健康的关注妇产科医学不仅需要关注患者的生理健康,也需要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
针对不孕不育患者、孕妇和产后抑郁症患者等特殊群体,医院逐渐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和心理辅导小组,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医疗服务。
4. 团队协作的模式妇产科医疗更加注重团队协作的模式。
不同的专业医生,如妇产科医生、心理医生、营养师、产科护士等将共同参与患者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以提供个性化的医疗服务,确保患者的整体健康。
宫颈癌筛查市场发展现状引言宫颈癌是全球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宫颈癌筛查是预防和早期发现宫颈癌的重要手段。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健康意识的提高,宫颈癌筛查市场逐渐兴起并发展壮大。
本文将探讨宫颈癌筛查市场的发展现状,以及市场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宫颈癌筛查市场概述宫颈癌筛查市场主要包括宫颈癌病例数、筛查率、筛查方法和市场参与者等方面。
据统计数据显示,全球每年大约有50万新发宫颈癌病例,其中70%发生在发展中国家。
然而,宫颈癌是一种可以通过筛查和预防手段有效控制的癌症。
因此,提高筛查率、推行有效筛查方法成为了宫颈癌筛查市场的重要目标。
筛查方法传统的宫颈癌筛查方法主要包括细胞学检查和HPV(人乳头瘤病毒)病毒检测。
然而,这些方法存在着一些限制,比如细胞学检查的准确率较低,HPV病毒检测无法区分感染类型。
为了提高宫颈癌筛查的准确性和可行性,近年来涌现了一些新的筛查方法,如液基细胞学检查、HPV病毒分型检测、蛋白组学检测等。
这些新技术在提高宫颈癌筛查率和准确性方面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
市场参与者宫颈癌筛查市场的参与者主要包括医疗机构、制药公司和科研机构等。
医疗机构提供宫颈癌筛查服务,如妇科医院、社区诊所等。
制药公司研发和生产宫颈癌筛查相关产品,如试剂盒、仪器设备等。
科研机构从事宫颈癌筛查的研究工作,推动技术的创新和进步。
市场参与者的合作与竞争共同推动着宫颈癌筛查市场的发展。
市场挑战与机遇宫颈癌筛查市场面临着一些挑战,如筛查覆盖面较低、宫颈癌筛查意识不足等。
提高筛查覆盖面和宣传宫颈癌筛查的重要性成为市场发展的关键。
然而,这些挑战也带来了机遇。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和政府对健康事业的重视,宫颈癌筛查市场前景广阔。
新技术的应用、政策的支持和市场竞争的加剧将推动宫颈癌筛查市场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结论宫颈癌筛查市场在全球范围内迅猛发展。
新的筛查方法以及市场参与者的不断努力,为提高筛查率和准确性提供了新的机遇。
然而,市场仍面临着一些挑战,需要政府、医疗机构和制药公司等各个方面共同努力。
晚期或复发子宫颈癌治疗进展晚期或复发子宫颈癌是临床治疗的难点,尽管化疗是公认的标准治疗,但患者的长期生存没有明显提高,随着分子靶向治疗的研究深入,为这一类患者带来了一丝曙光,在这篇综述中,我们总结了化疗及分子靶向治疗的最新进展,希望对临床有所帮助。
标签:晚期或复发子宫颈癌;化疗;分子靶向早期或局部进展期宫颈癌可通过根治性手术、放化疗或两者联合等综合治疗方式治愈,但对于以铂类为基础的放化疗后复发或转移的晚期宫颈癌患者,则一直选择甚少,5年生存率IV A期16%,IVB期15%【1】。
在这篇综述中,我们总结了化疗和分子靶向治疗的临床运用进展。
(一)联合化疗:常见为顺铂与其他药物的组合,包括异环磷酰胺、紫杉醇等。
在这一节中,我们总结了GOG和日本临床肿瘤学组(JCOG)的III期临床实验【2】。
GOG169 :GOG169III期研究了在264例符合条件的患者中,134例接受顺铂单药治疗,130例接受顺铂/紫杉醇联合化疗。
单药顺铂组ORR为19%(6%CR,13%PR);顺铂/紫杉醇组ORR为36%(15%CR,21% PR)(P = 0.002)。
中位PFS 顺铂组为2.8个月,顺铂/紫杉醇组为4.8个月,(P<0.001)。
中位总生存没有区别,(8.8比9.7个月)。
结论是顺铂/紫杉醇优于顺铂单独化疗。
GOG179:比较了顺铂单药与顺铂/拓扑替康两组疗效,ORR顺铂组为27%,顺铂/拓扑替康组为13%,P=0.004;OS联合用药与单药相比(9.4vs6.5个月,P=0.017),这是第一个随机III期试验证明联合化疗的生存优势。
JCOG0505:对于肾功能不全的病人,JCOG0505进行了一项随机III期研究,评价卡铂/紫杉醇和顺铂/紫杉醇临床效果。
在246例可评价患者中,ORR卡铂/紫杉醇是62%,顺铂/紫杉醇是60%。
中位OS和PFS卡铂/紫杉醇是17.5和6.2月;顺铂/紫杉醇是18.3和6.9月。
2022 NCCN子宫颈癌临床实践指南第一版解读(完整版)文章没有格式错误,但是有一些段落没有明显的信息或者重复了已经提到的内容,因此删除了这些段落。
同时,对每段话进行了小幅度的改写。
2022年NCCN子宫颈癌临床实践指南第一版解读子宫颈癌是全球女性第4大常见癌症,对女性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
为了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于2021年10月26日公布了“2022NCCN子宫颈癌临床实践指南(第1版)”。
该指南讨论的范围包括子宫颈鳞癌、腺鳞癌、腺癌以及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
主要更新新版指南主要更新了以下内容:1.持续性或复发转移子宫颈癌的监测方法为针对可疑部位进行影像学检查或选择性活检。
在此基础上新增:可采用有效的或经XXX(XXX)批准的基因组分析(CGP),如转移部位的组织活检难以获取可考虑血浆ctDNA检测进行CGP。
2.子宫颈神经内分泌癌组织形态学上类似于肺神经内分泌癌。
子宫颈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免疫组化通常表现为染色粒素、CD56、突触素呈阳性。
3.影像学检查原则进行了较大修改:FIGOⅠB1~ⅠB3期不保留生育功能的患者首选盆腔增强MRI评估局部病灶;首选颈部/胸部/腹部/骨盆/腹股沟PET-CT或胸部/腹部/骨盆CT或PET-MRI评估全身情况。
保留生育功能患者首选盆腔MRI评估局部病灶和肿瘤与子宫颈内口的距离;MRI有禁忌者可行经超声检查进行评估。
全子宫切除术后意外发现的子宫颈癌患者,建议行颈部/胸部/腹部/骨盆/腹股沟PET-CT或胸部/腹部/骨盆CT评估转移性疾病和盆腔MRI评估盆腔残留病灶。
Ⅱ~ⅣA期患者亦首选盆腔增强MRI评估局部病灶。
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首选颈部/胸部/腹部/骨盆/腹股沟PET-CT+脑部MRI进行评估。
4.复发转移性子宫颈癌(鳞状细胞癌、腺癌或腺鳞癌)一线联合治疗更新:PD- L1阳性患者首选帕博利珠单抗+顺铂/紫杉醇±贝伐珠单抗或帕博利珠单抗+卡铂/紫杉醇±贝伐珠单抗方案(1类证据);二线治疗药物新增纳武单抗用于PD-L1阳性患者(2A类证据);其他药物新增Tisotumab vedotin-tftv (抗体药物偶联物)(2A类推荐)。
第1篇一、引言宫颈癌是全球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威胁着女性的生命健康。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医疗技术的进步,宫颈癌的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本报告通过对宫颈癌现状的数据分析,旨在揭示我国宫颈癌的发病趋势、防治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为相关部门制定防治策略提供参考。
二、宫颈癌发病现状1. 发病率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数据,全球每年约有57万新发宫颈癌病例,其中约33.3万发生在发展中国家。
在我国,宫颈癌发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女性恶性肿瘤的第二大死因。
据统计,2018年我国宫颈癌新发病例约为11.5万,死亡病例约为5.3万。
2. 年龄分布宫颈癌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35-55岁,但近年来,年轻女性的发病率有所上升。
据统计,我国宫颈癌患者中,35岁以下的比例逐年增加。
3. 地域分布宫颈癌发病地域分布不均,城市地区发病率高于农村地区。
这与城市女性生活方式、性观念、医疗资源等因素有关。
三、宫颈癌防治现状1. 预防策略(1)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女性对宫颈癌的认识,普及宫颈癌的预防知识。
(2)推广宫颈癌筛查:提倡定期进行宫颈癌筛查,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3)疫苗接种:推广HPV疫苗接种,降低宫颈癌发病率。
2. 治疗策略(1)手术治疗:适用于早期宫颈癌患者,如子宫切除术、子宫颈锥切术等。
(2)放疗:适用于中晚期宫颈癌患者,可单独使用或与化疗联合使用。
(3)化疗:适用于晚期宫颈癌患者,可单独使用或与放疗联合使用。
四、宫颈癌防治存在的问题1. 宫颈癌筛查率低:由于缺乏有效的宣传和推广,宫颈癌筛查在我国尚未得到广泛开展,导致早期发现率低。
2. 医疗资源不均衡:城市与农村地区、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导致宫颈癌防治水平存在较大差距。
3. 宫颈癌防治知识普及不足:部分女性对宫颈癌的认识不足,导致防治意识淡薄。
4. HPV疫苗接种率低:HPV疫苗在我国尚未纳入国家免疫规划,导致接种率较低。
五、建议与展望1. 加强宫颈癌筛查: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宫颈癌筛查率,降低宫颈癌发病率和死亡率。
宫颈癌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关键词:宫颈癌危险因素现状调查宫颈癌疫苗引言:宫颈癌作为近年来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有年轻化的趋势。
随着最近几年宫颈细胞学筛查的普遍应用,使宫颈癌和癌前病变得以获得早期发现和治疗,使宫颈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下降.此文将围绕宫颈癌的当前治疗状况与未来的预防等内容开展,包括最近引入国内的宫颈癌疫苗(HPV疫苗)利弊的阐述,如何预防、提早发现宫颈癌。
并且将结合最新的临床病例、科学研究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研究分析,详尽地阐述对当前的影响及发展趋势。
正文:一、宫颈癌的危害目前,宫颈癌是妇科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女性恶性肿瘤疾病中位居第二位。
而根据2015年中国癌症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宫颈癌发病率居于全球第二位置,严重危害中国妇女健康,是当今我国最重要亟待解决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宫颈癌患者年龄跨度较大,常见于15-85岁,发病高峰年龄通常为45-55岁。
且近年来说,逐渐呈上升趋势及年轻化趋势(周菁,王亚仙,2015).妇女一旦得了宫颈癌,患者生活起居会发生非常恶劣的影响,其一是严重影响患者的生理生活,例如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的情况,并下腹部或盆腔容易出现肿块、下肢容易出现水肿。
最严重的便是宫颈癌会对女性子宫造成致命损伤,由于在治疗过程中宫颈癌的特殊性质,患者不得不采用割掉子宫的方案得以保全性命,因此永远丧失怀孕的机会。
从之前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宫颈癌已经成为全球女性健康的杀手,如何预防和治疗宫颈癌已经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图表宫颈癌病毒二、宫颈癌的现状与现有治疗方法尽管宫颈癌的病因到目前为止还不完全明确经过统计研究病例发现,但根据国内外研究资料表明,认为可能与以下原因有关:1。
病毒感染,90%以上的宫颈癌伴有疱疹病毒型感染人乳头瘤病毒HPV2。
性行为及分娩次数,多个性伴侣、初次性生活年龄小于16岁、初产年龄小、多孕多产3。
其他生物学因素,感染单纯疱疹病毒II型、沙眼衣原体、滴虫等病原体对HPV感染导致宫颈癌的发病有协同作用4.宫颈病变,多产所致的宫颈裂伤、宫颈糜烂、子宫颈管内膜外翻、子宫颈管内膜外翻5.其他行为因素,吸烟作为HPV感染,营养不良、卫生条件差的协同因素,不合理使用雌激素,可以增加子宫颈癌的患病风险宫颈癌可以归类为感染性疾病,所以该病可以通过预防和治疗而治愈,但是高危型HPV感染患者转化为宫颈癌的比例很大.医学上认为HPV-DNA检测是一种突破,能评判初期宫颈癌的发生及发展的一个指标能对宫颈癌进行有效地诊断和治疗,对细胞学结果进行分流的工具和对CIN进行预测同时也改善预后和抗复发的有效措施对降低宫颈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甘肃医药2020年39卷第12期Gansu Medical Journal ,2020,Vol.39,No.12宫颈癌是威胁女性健康的主要恶性肿瘤,受经济水平、生活方式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其分布和流行趋势也呈现显著的变化。
本文通过对近期国内外及我国一些地区宫颈癌流行病学现状及防治措施进行分析,以期对“健康中国”战略下的宫颈癌预防控制各环节的推动及防控体系建设提供参考。
1宫颈癌的流行现状1.1宫颈癌在恶性肿瘤中的顺位和占比2018年全球有810万癌症新发病例和970万癌症死亡病例,其中宫颈癌就占到全部恶性肿瘤发病的3.2%,新发病例57万例,死亡31万例。
在全球女性恶性肿瘤中,宫颈癌发病和死亡均居第4位,分别占到女性恶性肿瘤新发病例和死亡病例的6.6%和7.5%[1]。
2015年我国共有新发恶性肿瘤932.9万例,死亡233.8万例。
宫颈癌居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的第6位,占到全部恶性肿瘤的11.1%;死亡居第8位,占全部女性恶性肿瘤的3.4%[2]。
1.2宫颈癌的地区分布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宫颈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
2008年,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宫颈癌发病与死亡例数分别占全世界的86%与88%[3]。
Globocan2012年的数据显示,有超过85%(44.5万例)的宫颈癌新发病例发生在欠发达地区[4]。
撒哈拉以南非洲和东南亚宫颈癌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尤其是南部非洲(斯威士兰,发病率最高),东非(马拉维,死亡率最高)和西非(几内亚,布基纳法索和马里),比北美、澳大利亚/新西兰和西亚(沙特阿拉伯和伊拉克)要高7至10倍[1]。
我国宫颈癌发病和死亡水平均处于国际中等水平,高于北美国家,低于东南亚国家。
在我国宫颈癌发病和死亡均呈现中西部地区高于东部地区、山区高于平原、农村高于城市的特点[6]。
第二次死因调查结果显示:甘肃省宫颈癌死亡率(11.88/10万)居全国前列,而其所辖的陇南市武都区(原为武都县)为36.15/10万,比全国平均死亡率(3.23/10万)高出11.2倍,居全国之首[7]。
宫颈癌的研究与进展【摘要】宫颈癌在全球妇女所患肿瘤中是仅次于乳腺癌和结直肠癌的第3个常见的恶性肿瘤,在发展中国家是仅次于乳腺癌居第2位常见的恶性肿瘤,是最常见的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
本文主要对宫颈癌的流行、研究进展和预防措施进行详细阐述。
【关键词】宫颈癌;HPV;TCT1 宫颈癌的相关因素子宫颈癌,是人体最常见的癌瘤之一,在世界各地都有发生,是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
其病因可能与以下因素相关:1.1 高危型HPV持续感染是宫颈癌的主要危险因素。
90%以上的宫颈癌伴有高危型HPV 感染。
1.2 肥胖是内分泌不平衡的表现,脂肪的大量堆积增加了雌激素的储存,脂肪还利于雄激素芳香化,增加血中雌激素含量,导致子宫内膜增生甚至癌变。
1.3 因长期不排卵所引起的不孕者与生过一胎的女性相比,较易患此病。
因而不育不孕是子宫内膜癌的高危因素,随着分娩次数的增多,危险性下降。
1.4 月经失调、初潮年龄早或延迟绝经,也是宫颈癌的高危因素。
1.5 初次性生活1.6 吸烟作为HPV感染的协同因素可以增加子宫颈癌的患病风险。
2 宫颈癌的研究情况纵观各种肿瘤的发病机理,宫颈癌是唯一一个病因明确的妇科恶性肿瘤,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的持续感染相关。
人乳头瘤病毒(HPV)是一种属于乳多空病毒科的乳头瘤空泡病毒A 属,是球形DNA病毒,能引起人体皮肤黏膜的鳞状上皮增殖,目前已分离出130多种,不同的型别引起不同的临床表现,HPV抵抗力强,能耐受干燥并长期保存,加热或经福尔马林处理可灭活,所以高温消毒和2%戊二醛消毒可灭活[1-3]。
妇女一生中80%可感染HPV,通常在8~10个月内被自然清除,只有少数(5%)妇女呈持续感染状态。
这就是说HPV感染可能是一过性的,人体把它消除掉就不会得子宫颈癌,如果有了HPV感染但没及时清除,时间超过一年左右就形成持续性HPV感染,此时HPV 感染会发展成为子宫颈的癌前病变,而且其演变为子宫颈癌相对的危险性比正常人高250倍。
妊娠合并宫颈癌治疗现状及进展宫颈癌是妊娠合并妇科肿瘤中最常见的,其发病率为0.1/万~12/万。
据文献报道,妊娠合并宫颈癌的患者多数为早期,其中70%为国际妇产科联盟(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FIGO,2018)临床分期的Ⅰ期宫颈癌。
针对妊娠合并宫颈癌,目前国际上并没有统一的治疗标准。
基于2014年欧洲妇科肿瘤协会(European Society of Gynecological Oncology,ESGO)和国际妇科肿瘤学会(International Gynecologic Cancer Society,IGCS)第二次国际会议共识,2013年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uropean Society for Medical Oncology,ESMO)临床实践指南,2018年我国妊娠合并子宫颈癌管理的专家共识和2019年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宫颈癌指南,本文就目前国内外诊治的现状进行阐述。
1诊断妊娠期宫颈癌的筛查与非妊娠期患者相似,仍然遵循“三阶梯”的原则。
对于细胞学发现的低级别病变可推迟至产后再行进一步检查;而高级别病变(HSIL),非典型腺细胞(AGC)、原位腺癌(AIS)或妇科检查时肉眼可见宫颈外观异常,需进一步行阴道镜活检以排除浸润性肿瘤,行阴道镜宫颈活检时禁止行颈管内搔刮,以避免流产。
一旦排除浸润性癌,宫颈癌前病变可推迟至产后再行治疗,因为其进展为浸润癌的可能性非常小(0~0.4%)。
妊娠期行宫颈锥切术的唯一指征是高度可疑浸润癌,其目的不是对宫颈病变进行治疗,而是通过手术切除获取足够的标本行病理学检查以明确诊断。
由于妊娠期宫颈锥切术可导致母体严重出血、流产、胎膜早破、绒毛膜羊膜炎等严重并发症,故多数学者推荐妊娠期宫颈锥切术最好选择在14~20周为宜,孕24周后,锥切术应延迟至胎儿成熟、结束分娩后再进行。
2影像学检查MRI可以较为准确地评估肿瘤大小、宫旁间质有无浸润以及盆腔及腹主动脉淋巴结转移情况。
多数研究认为,孕期MRI检查是比较安全的,Ray等对1720例在早孕期接受MRI的出生儿进行了为期4年的随访,发现早孕期MRI检查并不增加胎儿异常的风险。
美国放射学会明确提出,目前并未发现MRI暴露会对发育中的胎儿产生有害的影响。
因此妊娠期一旦确诊为宫颈癌,需尽早行MRI 评估。
NCCN指南推荐对局部晚期及以上宫颈癌患者行PET检查,评估有无远处转移。
但PET因需要采用放射性核素进行标记,同位素存在放射性,因此既往认为不应在妊娠期使用。
近年,Zanotti-Fregonara等报道了6例妊娠合并恶性肿瘤患者应用PET检查,提出妊娠并非PET检查的禁忌证,PET/MRI可作为妊娠期宫颈癌评估的手段;但该研究例数较少,其安全性尚需要进一步验证。
3治疗妊娠合并宫颈癌的治疗需要综合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情况及肿瘤期别。
(2)妊娠孕周:早孕期(≤13周),中孕期(14~27+6周)和晚孕期(≥28周);不同的孕周,其胎儿生长发育、母体解剖生理不同,对于妊娠合并宫颈癌患者的治疗亦有区别。
当决定保留胎儿时,不应忽视对胎儿生长发育情况的评估与监测。
(3)病理类型:常见的病理类型如鳞癌、腺癌、腺鳞癌预后大致相同,一般较好,诊治策略基本相同;而如小细胞内分泌腺癌等少见类型,由于其预后差,一旦诊断,应建议立即终止妊娠,接受标准化的治疗。
(4)患者及家属对于是否保留胎儿、继续妊娠的意愿。
以下将对不同情况下的妊娠合并宫颈癌治疗方法分别进行阐述。
3.1 无保留胎儿意愿对于无保留胎儿意愿的患者,其治疗方式同非妊娠宫颈癌患者。
尤其对于晚期肿瘤患者,也更提倡结束妊娠,尽早行标准化治疗。
在孕早期可以保留胎儿在宫内情况下行广泛性全子宫切除,或者先行剖宫取胎,使子宫体积缩小后再行根治性子宫切除手术。
早孕期盆腔放疗可引起自发性流产,中孕期行盆腔外照射,1个月后可导致胎儿宫内死亡。
剖宫取胎与放疗的时机先后需要个体化分析,各有利弊。
若在放疗之前先行剖宫取胎,无需放射野的再定位,出血、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产科并发症更少,患者的心理压力也较轻;但可能造成术后粘连,增加了放疗的毒性,合并有伤口感染时可导致后续治疗的延误。
3.2 有保留胎儿意愿由于缺乏大样本的队列研究或随机对照研究,目前对于妊娠期宫颈癌的治疗仍在探索中,需要充分告知孕妇及家属相关风险,尤其是大病灶的患者。
不同的指南推荐的管理办法亦有差别。
3.2.1 2014年ESGO和IGCS指南推荐3.2.1.1 妊娠第22~25周以前诊断的宫颈癌(1)ⅠA1期:锥切并达到阴性切缘对于ⅠA1期妊娠合并宫颈癌患者,已经是足够的治疗方法;分娩后根据其有无保留生育功能再行随访或筋膜外全子宫切除术。
(2)ⅠA2,ⅠB1期:建议先行盆腔淋巴结切除,若淋巴结阴性,行大锥切或者单纯宫颈切除。
ESGO不推荐行广泛宫颈切除术,因为统计发现这一手术难度高,出血量多,还有较高的流产率(32%,6/19),而结合这一期别的非妊娠宫颈癌患者的宫旁浸润可能性较小(<1%),因此对于这个期别的患者可选择行大锥切或者单纯宫颈切除。
但是,也有术者采取保留子宫及胎儿的广泛宫颈切除术,术中分别缝合关闭子宫下段和阴道残端,可有效减少术后流产的发生。
而对于淋巴结阳性患者,由于其预后较差,建议即刻终止妊娠,尽早接受宫颈癌标准化治疗。
(3)ⅠB2期,同样先行盆腔淋巴结切除,若淋巴结阴性,可行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ACT)至胎儿成熟,或影像学检查提示淋巴结阴性者直接行新辅助化疗。
(4)ⅠB3期及以上,NACT是继续妊娠的唯一方式,此时,行盆腔淋巴结切除分期的治疗意义不明,但评估淋巴结有无转移可帮助决策,可行盆腔淋巴结±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或行影像学检查,淋巴结阴性者行新辅助化疗。
3.2.1.2 妊娠第22~25周以后诊断的宫颈癌此时,由于妊娠子宫的增大,行盆腔淋巴结切除±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非常困难。
对于ⅠA2及ⅠB1期的患者,可以延迟治疗至胎儿成熟分娩后。
如果随访期间发现肿瘤进展,可提早终止妊娠或者行NACT,当然,直接行NACT也是可行的。
对于更晚期的妊娠合并宫颈癌患者,NACT是继续妊娠至胎儿成熟的唯一方式(见图1)。
3.2.2 2013年欧洲肿瘤内科学会临床实践指南该指南根据患者诊断宫颈癌时的孕期不同提出了对宫颈癌治疗方式的指导。
(1)早孕期:由于这个时期,化疗、手术等肿瘤治疗手段的流产、致畸风险高,建议严密随访至中孕期进行治疗。
(2)中孕期:ⅠB1~ⅠB2期:先行盆腔淋巴结切除,若淋巴结阴性,可严密随访或行新辅助化疗,分娩后根据患者是否有保留生育功能意愿行广泛宫颈癌根治术或广泛宫颈切除术。
Morice等对76例ⅠB1~ⅠB2期妊娠期宫颈癌推迟治疗的患者进行了平均37.5个月(中位时间:16周)的随访,其生存率为95%,这些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无一例复发。
ⅠB3期及以上:对于这个期别的患者建议终止妊娠后,进行宫颈癌的标准治疗。
若充分沟通,告知风险后患者仍拒绝,要求继续妊娠,应行NACT。
(3)晚孕期:推迟治疗至胎儿分娩后,欧洲肿瘤内科学会临床实践指南建议在保证胎儿存活、成熟后应尽早地终止妊娠。
3.2.3 2018年我国妊娠合并子宫颈癌管理的专家共识在我国,由于缺乏足够的技术和经验,指南建议对妊娠期行腹腔镜下淋巴结切除及宫颈切除术应采取慎重态度。
指南提出对于妊娠20 周前发现的ⅠA2期及以上的子宫颈癌,原则上建议终止妊娠后,行宫颈癌标准治疗。
对于有继续妊娠保留胎儿的患者:在妊娠20~30周期间诊断的ⅠB期及以上患者,可使用NACT治疗2~3疗程后,促胎儿肺成熟,待胎儿分娩后行宫颈癌标准治疗。
妊娠30周以上诊断的妊娠合并宫颈癌患者,也可以进行NACT,一般进行1个疗程。
见图2。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有非常强烈的继续妊娠意愿的患者,必须做到充分沟通及知情同意,在继续妊娠过程中应严密监护、密切随访。
若病情进展,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随访应包括体格检查、MRI、细胞学检查、阴道镜等,但对于随访的频次目前尚无统一的标准。
有学者推荐每4~8周行MRI,也有学者认为应每6~8周行阴道镜检查,每4周行盆腔MRI。
4终止妊娠的方式及时机妊娠合并宫颈癌的分娩时机及方式一直有争议。
国外指南提出从新生儿角度,均推荐期待至足月分娩(>37周),然而在患者病情进展,需尽早行手术治疗或放疗时,以及合并其他产科因素时可适时提早终止妊娠。
最后一次化疗与分娩之间至少3周的间隔,以避免化疗药物引起骨髓抑制而导致的出血、感染、贫血风险等,以及药物在新生儿体内的滞留。
由于妊娠34周后发生自发早产的可能性大,因此ESMO不建议在妊娠33周后再进行NACT。
也有研究者认为延期治疗初始治疗时间不应超过32~34周,若胎肺已成熟,在新生儿、产科的协助下即可终止妊娠,开始肿瘤治疗。
对于分娩方式的选择,多数研究者认为应行剖宫产,以避免肿瘤扩散及大出血。
但也有学者研究发现ⅠA1期无产科因素的宫颈癌患者可以行阴道分娩,应尽可能避免行外阴侧切,以减少肿瘤在外阴切开术部位的种植转移。
对于更高期别的患者,建议行剖宫产术,Sood等研究发现阴道分娩是肿瘤复发的独立预后因素,可显著增加复发率(OR 6.91,95%CI 1.45~32.8)。
剖宫产术建议选择子宫体切口,以远离子宫下段及宫颈,可减少肿瘤的播散。
术后应仔细检查胎盘及送病理检查,了解有无胎盘转移。
多数学者建议剖宫产的同时行宫颈癌根治手术,但这类手术常常出血量较多;故也有学者提出可适当延后根治手术的时机。
有研究发现延迟至产后6~8周再行宫颈癌根治手术,不改变患者的预后。
5淋巴结的决策作用伴有淋巴结转移的宫颈癌患者其预后通常较差。
因此,必要的盆腔淋巴结活检是宫颈癌分期诊断的重要标准且对后续治疗有指导意义。
随着腹腔镜技术的不断发展,妊娠期已不再是手术禁忌。
Vercellino等对32例在妊娠13~22周之间行腹腔镜下盆腔淋巴结切除的患者进行了统计,术中无一例发生并发症,证明了在此期间行腹腔镜下盆腔淋巴结切除是安全有效的。
但随着孕周的增加,子宫不断增大,遮挡视野及操作空间进一步受限,手术难度增大,淋巴结切除的数目也随着孕周增加而减少,很难进行满意的盆腔淋巴结或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
故欧洲妇科肿瘤协会建议进行淋巴结切除术的时间为孕22~25周之前,并以此为界对宫颈癌治疗方式提出了指导。
但也有学者提出,在肿瘤病灶较小,组织类型预后良好的肿瘤中,其淋巴结转移率非常低,因此可以用MRI影像学评估代替组织病理学检查。
但需要注意的是MRI对淋巴结转移评估具有一定的假阴性率,这一点也需要充分考虑并向患者知情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