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尺寸公差与配合标准的发展历史
- 格式:doc
- 大小:61.50 KB
- 文档页数:3
互换性试题第一章1.互换性按其_____可分为完全互换性和不完全互换性。
A.方法B.性质C.程度D.效果2.具有互换性的零件,其几何参数制成绝对精确是_____。
A.有可能的B.有必要的C.不可能的D.没必要的3.加工后零件的实际尺寸与理想尺寸之差,称为_____ A.形状误差B.尺寸误差C.公差D.形体误差4.互换性在机械制造业种的作用有_____A.便于采用高效专用设备B.便于装配自动化C.便于采用三化D.保证产品质量 5.标准化的意义在于_____A.是现代化大生产的重要手段B.是科学管理的基础C.是产品的设计的基本要求D.是计量工作的前提答案:C; CD B ABCD ABCD 判断:1. 具有互换性的零件,其几何参数必须制成绝对精确。
2. 2.公差是允许零件尺寸的最大偏差。
3. 3.在确定产品的参数或参数系列时,应最大限度的采用优先数和优先数系数。
4. 4.优先数系数是一些十进制等差数列构成的。
5. 5.公差值可以为零。
答案:BBABB 填空:1.不完全互换是指___________。
2.完全互换是指__________ 3.当装配要求很高时,若采用_____将使零件的尺寸公差很小,加工______,成本_____,甚至无法加工。
4.有时用加工或调整某一特定零件的尺寸,以达到其______,称为______。
5.优先数系仲任何一数值均称为___________。
6. 制造水平提高,可以减小________,但永远不可能_________。
7. 规定公差的原则是_______________。
答案:1.零部件在装配前,允许有附加的选择;装配时允许有附加的调整,但不允许装配;装配时能满足预定要求。
2.零部件在装配或更换前,不作任何选择;装配或更换时不做任何调整或者修配;装配或更换后能满足使用要求。
3.完全互换困难很高4. 装配精度要求调整法5. 优先数6. 尺寸误差消除尺寸误差7. 在保证满足产品使用性能的前提下,给出尽可能大的公差综合题:1. 什么是互换性?它对现代工业生产有何重要意义?2. 生产仲常用的互换性有几种?采用不完全互换的条件和意义是什么?3. 什么是公差与配合制?它包括哪些内容?4. 何谓泰勒原则?其内容如何?5. 建立公差与配合标准有何重要意义?6. 什么是国际公差制?我国为什么要采用国际公差制?1答案:1. 一台机器是很多零部件装配在一起所构成的。
互换性试题第一章1.互换性按其_____可分为完全互换性和不完全互换性。
A.方法B.性质C.程度D.效果2.具有互换性的零件,其几何参数制成绝对精确是_____。
A.有可能的B.有必要的C.不可能的D.没必要的3.加工后零件的实际尺寸与理想尺寸之差,称为_____ A.形状误差B.尺寸误差C.公差D.形体误差4.互换性在机械制造业种的作用有_____A.便于采用高效专用设备B.便于装配自动化C.便于采用三化D.保证产品质量 5.标准化的意义在于_____A.是现代化大生产的重要手段B.是科学管理的基础C.是产品的设计的基本要求D.是计量工作的前提答案:C; CD B ABCD ABCD 判断:1. 具有互换性的零件,其几何参数必须制成绝对精确。
2. 2.公差是允许零件尺寸的最大偏差。
3. 3.在确定产品的参数或参数系列时,应最大限度的采用优先数和优先数系数。
4. 4.优先数系数是一些十进制等差数列构成的。
5. 5.公差值可以为零。
答案:BBABB 填空:1.不完全互换是指___________。
2.完全互换是指__________ 3.当装配要求很高时,若采用_____将使零件的尺寸公差很小,加工______,成本_____,甚至无法加工。
4.有时用加工或调整某一特定零件的尺寸,以达到其______,称为______。
5.优先数系仲任何一数值均称为___________。
6. 制造水平提高,可以减小________,但永远不可能_________。
7. 规定公差的原则是_______________。
答案:1.零部件在装配前,允许有附加的选择;装配时允许有附加的调整,但不允许装配;装配时能满足预定要求。
2.零部件在装配或更换前,不作任何选择;装配或更换时不做任何调整或者修配;装配或更换后能满足使用要求。
3.完全互换困难很高4. 装配精度要求调整法5. 优先数6. 尺寸误差消除尺寸误差7. 在保证满足产品使用性能的前提下,给出尽可能大的公差综合题:1. 什么是互换性?它对现代工业生产有何重要意义?2. 生产仲常用的互换性有几种?采用不完全互换的条件和意义是什么?3. 什么是公差与配合制?它包括哪些内容?4. 何谓泰勒原则?其内容如何?5. 建立公差与配合标准有何重要意义?6. 什么是国际公差制?我国为什么要采用国际公差制?1答案:1. 一台机器是很多零部件装配在一起所构成的。
5.2. GB/T4458.5—2003 机械制图尺寸公差与配合注法5.2.1 概述完整地看,“GB/T4458.5—2003 机械制图尺寸公差与配合标注”只是“极限与配合”知识领域中比较具有表现意义的一个如何标注的标准,故有必要大致认识一下“极限与配合”。
5.2.1.1.极限与配合概念极限与配合属于几何精度中尺寸精度的范畴。
极限与配合概念的产生、建立与发展与大工业的发展密切相关,并与社会的技术经济相联系。
18世纪后半期,以机器为主体的工厂逐渐代替以手工为主体的工场,零件的生产由以前的单件或小批量,发展到必须大批量可以“互换性”的生产。
“互换性”要求同一批零件的尺寸不必绝对一致准确,而只要求尺寸在某一合理的范围之内即可以保证一批零件可以不加挑选地“配合”,这里的尺寸的合理范围,即是尺寸“公差”的萌芽。
允许尺寸的最大最小值,即是尺寸的极限。
5.2.1.2.极限与配合标准化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快速发展迫切要求零部件“互换性”的范围要扩大。
1902年,英国的一家名为纽瓦尔(Newall)的公司制定并出版了一本《纽瓦尔标准—极限表》,这是现在看到的最早的极限与配合制。
1906年,英国发布了“极限与配合”的国家标准“B.S.27”。
1925年,英国出版的《A.S.A.B4a》中,包括了“极限与配合”的内容。
1962年,ISO正式发布了“ISO/R286—1962 极限与配合第1部分公差与偏差”。
其后至今,又相继发布了一系列相关标准,开始了新“极限与配合”制。
1959年,中国发布了“GB159~174—1959 公差与配合”,是参考原苏联标准制定的,属于旧的“极限与配合”制。
1979年中国发布了第二部“GB1800~1804—1979 公差与配合”,这套标准采用了当时国际上最先进的新“极限与配合”制,ISO“极限与配合”制是由“标准公差系列”和“基本偏差系列”组成,对“公差带位置”和“公差带大小”分别进行标准化,形成了“基孔制”或“基轴制”下的“间隙配合”、“过盈配合”或“过渡配合”,只可惜当时未下决心把名字改为“极限与配合”,却仍叫“公差与配合”。
《GBT18011999极限与配合公差带和配合的选择》一、极限与配合的基本概念极限与配合是机械设计中的重要概念,它涉及到零件的尺寸精度、形状精度和位置精度。
GBT18011999是我国关于极限与配合的国家标准,旨在规范零件加工和检验过程中的尺寸公差、形状公差和位置公差。
1. 极限极限是指零件尺寸允许的最大和最小值。
在实际生产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零件尺寸很难达到理想状态。
因此,设定极限值是为了保证零件在一定的尺寸范围内满足使用要求。
2. 配合二、公差带的选择公差带是指在极限尺寸范围内,允许零件尺寸波动的区域。
合理选择公差带,有助于提高零件的加工质量和使用性能。
1. 公差等级的选择(1)零件的功能要求:功能要求高的零件,应选择较高的公差等级;(2)加工工艺:加工难度大、成本高的零件,可选择较低的公差等级;(3)经济性:在满足使用要求的前提下,尽量选择较低的公差等级,以降低生产成本。
2. 配合类型的选择(1)间隙配合:适用于温度变化较大、装配方便、对磨损有一定要求的场合;(2)过渡配合:适用于要求具有一定紧密性和拆卸方便的场合;(3)过盈配合:适用于承受较大载荷、要求较高精度和防松动的场合。
三、公差带和配合的选择方法1. 分析零件的使用要求:了解零件在设备中的功能、工作条件、装配关系等;2. 确定公差等级:根据零件的使用要求,选择合适的公差等级;3. 选择配合类型:根据零件的使用环境和功能要求,选择合适的配合类型;4. 校核:对所选公差带和配合类型进行校核,确保满足使用要求。
《GBT18011999极限与配合公差带和配合的选择》四、公差带和配合的调整与优化在选择公差带和配合的过程中,可能需要对初步方案进行调整和优化,以确保零件的可靠性和经济性。
1. 调整公差带宽度(1)加工能力:若加工设备精度提高,可适当缩小公差带宽度;(2)装配需求:若装配过程中出现困难,可适当增大公差带宽度;(3)成本控制:在满足使用要求的前提下,适当调整公差带宽度,以降低生产成本。
第二章尺寸极限与圆柱结合的互换性学习指导本章学习的目的是掌握基础标准《极限与配合》的一般规律,为合理选用尺寸公差与配合、学习其它典型零件的公差与配合,进行尺寸精度设计打下基础。
学习要求是对极限与配合标准中的术语定义,要着重搞清其概念与作用,并抓住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进行分析,避免单纯从定义上孤立地去理解;重点要掌握标准公差与基本偏差的结构、特点和基本规律以及尺寸公差与配合的选用原则。
第一节概述一、极限与配合标准发展简介1944年:国民党政府制定了“尺寸公差与配合”的国家标准,但实际使用的是日本、德国、美国标准。
1955年:参照苏联标准,第一机械工业部颁布“公差与配合”的部颁标准,此标准只是将苏联标准(OCT标准)付与了中文名词。
1959年:颁布了“公差与配合”的国家标准GB159~174—1959(简称“旧国标”)(精度等级偏低、配合种类偏少)1979年:参照国际标准制定了“公差与配合”的国家标准GB1800~1804 —1979(简称“新国标”)取代GB159~174—1959 1992~1996年上述新国标进行了部分修订,将《公差与配合》改为《极限与配合》,用《极限与配合基础第一部分:词汇》(GB/T1800.1—1996)替代GB1800-1979中的《公差与配合的术语及定义》,用《一般公差线性尺寸的未注公差》(GB/T1804—1992)替代《未注公差尺寸的极限偏差》(GB1804—1979)。
国家标准《极限与配合》中,公差与配合部分的标准主要包括:GB/T1800.1—1997《极限与配合基础第1部分:词汇》GB/T1800.2—1998《极限与配合基础第2部分:公差、偏差和配合的基本规定》GB/T1800.3—1998《极限与配合基础第3部分:标准公差和基本偏差数值表》GB/T1800.4—1999《极限与配合标准公差等级和孔、轴的极限偏差表》GB/T1801—1999《极限与配合公差带和配合的选择》GB/T1804—2000《一般公差未注公差的线性和角度尺寸的公差》二、圆柱结合的使用要求1、用作相对运动副如:滑动轴承与轴颈的结合,导轨与滑块的结合,有一定的配合间隙。
一、引言尺寸公差配合是机械制造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直接关系到零件的质量和使用性能。
尺寸公差配合是指在设计和制造零部件时,为了使零件在装配和使用过程中有所容限而规定的允许偏差范围。
正确的尺寸公差配合可以保证零件的装配精度,减少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品的寿命和可靠性。
二、尺寸公差的分类1.基本尺寸:在设计零件时,通过计算、测量和实验而确定的尺寸,是设计图纸上的标准尺寸。
2.基本偏差:是指零件的实际尺寸在其标准尺寸上的偏差限差,基本偏差分为零件的上偏差和下偏差。
3.公差:是零件的实际尺寸在其标准尺寸上的最大和最小限差之间的差值。
4.配合:在装配和使用中,两个零件的实际尺寸之间所容许的偏差差值。
三、尺寸公差的确定尺寸公差的确定需要考虑零件的功能要求、装配要求和生产工艺等方面因素,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功能要求:根据零件的使用要求确定其尺寸公差,例如要求零件具有高速度、高精度、高可靠性等。
2.装配要求:根据零件的装配要求确定其尺寸公差,例如要求零件之间的配合要求紧密或松动等。
3.生产工艺:根据零件的生产工艺确定其尺寸公差,例如要求生产成本低、生产效率高等。
四、尺寸公差与配合的基本知识1.过盈配合:在装配时,零件的实际尺寸总是大于其标准尺寸,导致零件之间产生了松动的配合。
2.间隙配合:在装配时,零件的实际尺寸总是小于其标准尺寸,导致零件之间产生了松动的配合。
3.过渡配合:在装配时,零件的实际尺寸与其标准尺寸之间具有特定的公差范围,可以选择过盈配合或间隙配合。
4.压力配合:在装配时,零件之间具有一定的压力,使零件之间产生了一定的紧密配合。
1.配合的可行性:在设计时,必须考虑零件的精度和公差范围,以确保零件可以正确装配并满足使用要求。
2.配合的经济性:尺寸公差的选择必须综合考虑生产工艺、装配难易度和生产成本等因素。
3.配合的可靠性:尺寸公差的设计必须综合考虑零件的使用条件和工作环境,以确保零件的长期稳定运行。
我国尺寸公差与配合标准的发展历史
1944年:国民党政府制定了“尺寸公差与配合”的国家标准,但实际使用的是日本、德国、美国标准.
1955年:参照苏联标准,第一机械工业部颁布“公差与配合”的部颁标准,此标准只是将苏联标准(OCT标准)付与了中文名词.
1959年:颁布了“公差与配合”的国家标准GB159~174 (简称“旧国标”)(精度等级偏低、配合种类偏少).
1979年:参照国际标准制定了“公差与配合”的国家标准GB1800~1804 —1979(简称“新国标”)取代GB159~174—1959.
1992~1996年上述新国标进行了部分修订,将《公差与配合》改为《极限与配合》,
用《极限与配合基础第一部分:词汇》(GB/T1800.1—1996)替代GB1800-1979中的《公差与配合的术语及定义》;用《一般公差线性尺寸的未注公差》(GB/T1804—1992)替代《未注公差尺寸的极限偏差》(GB1804—1979)
国家标准《极限与配合》中,公差与配合部分的标准主要包括:
GB/T1800.1—1997《极限与配合基础第1部分:词汇》
GB/T1800.2—1998《极限与配合基础第2部分:公差、
偏差和配合的基本规定》
GB/T1800.3—1998《极限与配合基础第3部分:标准公
差和基本偏差数值表》
GB/T1800.4—1999《极限与配合标准公差等级和孔、
轴的极限偏差表》
GB/T1801—1999《极限与配合公差带和配合的选择》
GB/T1804—2000《一般公差未注公差的线性和角度尺
寸的公差》
2009年11月1日实施:
GB/T1800.1—2009《极限与配合第1部分:公差、偏差
和配合的基础》
GB/T1800.2—2009《极限与配合第2部分:标准公差等
级和孔、轴极限偏差表》
GB/T1801—2009 《极限与配合公差带和配合的选择》
GB/T4249-2009 《公差原则》
GB/T16671-2009 《几何公差最大实体要求、最小实体
要求和可逆要求》
GB/T1182-2008 《几何公差形状、方向、位置和跳动
公差标准》
GB/T 1031-2009 《表面结构轮廓法表面粗糙度参
数及其数值》
GB/T 3177-2009 《光滑工件尺寸的检验》
GB/T 3505-2009 《表面结构轮廓法术语、定义
及表面结构参数》
第一节基本术语和定义
一、有关尺寸的术语及定义
1.尺寸- 以特定单位表示线性尺寸的数值。
如直径、宽度、高度、中心距等。
2.孔和轴-孔通常指工件的圆柱形内(外) 表面,也包括非圆柱形内(外)表面,即由两平行平面或切平面形成的包容面。
3.基本尺寸-- 通过它并应用上、下偏差可算出极限尺寸的尺寸(如图2-1)。
它可以是一个整数或一个小数值。
用D和d表示孔和轴。
一般有设计者给定(设计给定的尺寸)。
4.实际尺寸-- 通过测量获得的某一孔、轴的尺寸。
孔和轴的实际尺寸分别用D a和d a表示。
由于测量误差实际尺寸不一定是尺寸的真值, 形状误差同一表面不同部位的实际尺寸往往不相等,因此要用二点法进行测量。
5.极限尺寸一个孔或轴允许的尺寸的两个极端。
实际尺寸应位于其中,也可达到极限尺寸。
孔或轴允许的最大尺寸称为最大极限尺寸;孔或轴允许的最小尺寸称为最小极限尺寸
孔和轴的最大极限尺寸分别用D max和d max表示,最小极限尺寸分别用D min和d min 表示。
尺寸合格条件:Dmin≤Da≤Dmax
dmin≤da≤dmax
6.最大实体尺寸孔或轴具有允许材料量为最多时状态(最大实体状态,简称MMC)下的极限尺寸。
它是孔的最小极限尺寸和轴最大极限尺寸的统称。
7.最小实体尺寸孔或轴具有允许材料量为最少时状态(最小实体状态,简称LMC)下的极限尺寸。
它是孔的最大极限尺寸和轴最小极限尺寸的统称。
8. 作用尺寸
在配合面的全长上与实际孔相内接的最大理想轴的尺寸称为孔的作用尺寸(D fe )
在配合面的全长上与实际轴相外接的最小理想孔的尺寸称为轴的作用尺寸(d fe)
1)实际存在的,对一批零件而言是随机变量.
2)D fe≤D a ,d fe ≥d a
3)只有D fe ≥d fe,孔、轴才能自由装配(不是D a ≥d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