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版)修订说明与解读(教育部物理课程标准组负责人 何润伟)
- 格式:ppt
- 大小:3.00 MB
- 文档页数:111
教育部: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发布2001年,国家启动了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经过十年的实践探索,课程改革取得显著成效,构建了有中国特色、反映时代精神、体现素质教育理念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各学科课程标准得到中小学教师的广泛认同。
同时,在课程标准执行过程中,也发现一些标准的内容、要求有待调整和完善。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适应新时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我部组织专家对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完善。
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咨询委员会的咨询意见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的审议结果,经研究,决定正式印发义务教育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并于2012年秋季开始执行。
现就修订后的课程标准在执行中的有关要求通知如下:1.全面加强学习培训工作。
各地要把修订后的课程标准的学习培训活动作为深入推进课程改革的重要契机,认真组织开展覆盖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学校校长、教师和教研人员的全员培训,帮助他们全面理解、深入领会和准确把握修订后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和主要变化,切实把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和基本要求全面落实到课堂教学中。
2.深入推进教学改革。
课程标准是教学的主要依据。
各地要引导广大教师严格依据课程标准组织教学,合理把握教学容量和难度要求,调整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重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控制好课业负担,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
要充分整合专业资源,建立专家咨询和指导系统,围绕课程标准实施的重点、难点问题开展深入的教学研究和实践探索,特别要加强对农村地区学校的跟踪指导和专业支持。
3.积极推进评价考试制度改革。
各地要引导学校进行教学评价改革,强化评价在教学诊断和促进学生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确定科学的评价标准,尤其要重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课程目标的全面落实。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目录第一部分前言 (1)一、课程性质 (1)二、课程基本理念 (1)三、课程设计思路 (2)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3)第三部分课程内容 (4)一、科学探究 (5)二、科学内容 (6)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17)一、教学建议 (17)二、评价建议 (22)三、教材编写建议 (26)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30)附录 (32)一、学生必做实验说明 (32)二、行为动词说明 (33)三、科学探究实例 (33)第一部分前言物理学是人类科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
它一直引领着人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深化着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是技术进步的重要基础。
尤其是20世纪初建立的相对论和量子论,引发了物理学的革命,对化学、生物学、地学、天文学等自然科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推动了材料、能源、环境、信息等科学技术的进步,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的方式,对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物理学的迅速发展及其相关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基础教育物理课程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义务教育物理课程应体现物理学的本质,反映物理学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应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应对未来社会挑战的需求;应发挥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方面的重要作用。
为此,本标准确定了学生经过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学习后应达到的要求。
一、课程性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应综合反映人类在探索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等过程中的成果。
物理学不仅含有探索大自然的知识成果,而且含有探索者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等。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作为科学教育的组成部分,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
此阶段的物理课程不仅应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而且应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以及科学态度、科学精神方面的培养。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是一门注重实验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目录第一部分前言一、课程性质二、课程基本理念三、课程设计思路第二部分课程目标第三部分课程内容一、科学探究二、科学内容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一、教学建议二、评价建议三、教材编写建议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附录一、学生必做实验说明二、行为动词说明三、科学探究实例第一部分前言物理学是人类科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
它一直引领着人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深化着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是技术进步的重要基础。
尤其是20世纪初建立的相对论和量子论,引发了物理学的革命,对化学、生物学、地学、天文学等自然科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推动了材料、能源、环境、信息等科学技术的进步,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的方式,对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物理学的迅速发展及其相关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基础教育物理课程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义务教育物理课程应体现物理学的本质,反映物理学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应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应对未来社会挑战的需求;应发挥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方面的重要作用。
为此,本标准确定了学生经过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学习后应达到的要求。
一、课程性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应综合反映人类在探索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等过程中的成果。
物理学不仅含有探索大自然的知识成果,而且含有探索者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等。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作为科学教育的组成部分,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
此阶段的物理课程不仅应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而且应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以及科学态度、科学精神方面的培养。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是一门注重实验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
此阶段的物理课程应注意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应注重与生产、生活实际及时代发展的联系。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目录第一部分前言一、课程性质二、课程基本理念三、课程设计思路第二部分课程目标第三部分课程内容一、科学探究二、科学内容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一、教学建议二、评价建议三、教材编写建议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附录一、学生必做实验说明二、行为动词说明三、科学探究实例第一部分前言一、课程性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应综合反映人类在探索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等过程中的成果。
物理学不仅含有探索大自然的知识成果,而且含有探索者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等。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作为科学教育的组成部分,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
此阶段的物理课程不仅应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而且应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以及科学态度、科学精神方面的培养。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是一门注重实验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
此阶段的物理课程应注意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应注重与生产、生活实际及时代发展的联系。
此阶段的物理课程应关注学生的认知特点,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技术应用带来的社会进步和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正确的世界观。
二、课程基本理念(一)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以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为每个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提供平等机会,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学习科学的潜能得到发展。
(二)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学习和探索掌握物理学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并能将其运用于实践,为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打下基础。
(三)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让学生了解自然界事物的相互联系,注意学科间的联系与渗透,关心科学技术的新进展,关注科技发展给社会进步带来的影响,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目录第一部分前言一、课程性质二、课程基本理念三、课程设计思路第二部分课程目标第三部分课程内容一、科学探究二、科学内容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一、教学建议二、评价建议三、教材编写建议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附录一、学生必做实验说明二、行为动词说明三、科学探究实例第一部分前言物理学是人类科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
它一直引领着人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深化着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是技术进步的重要基础。
尤其是20世纪初建立的相对论和量子论,引发了物理学的革命,对化学、生物学、地学、天文学等自然科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推动了材料、能源、环境、信息等科学技术的进步,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的方式,对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物理学的迅速发展及其相关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基础教育物理课程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义务教育物理课程应体现物理学的本质,反映物理学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应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应对未来社会挑战的需求;应发挥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方面的重要作用。
为此,本标准确定了学生经过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学习后应达到的要求。
一、课程性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应综合反映人类在探索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等过程中的成果。
物理学不仅含有探索大自然的知识成果,而且含有探索者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等。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作为科学教育的组成部分,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
此阶段的物理课程不仅应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而且应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以及科学态度、科学精神方面的培养。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是一门注重实验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
此阶段的物理课程应注意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应注重与生产、生活实际及时代发展的联系。
目录第一部分前言一、课程性质二、课程基本理念三、课程设计思路第二部分课程目标第三部分课程内容一、科学探究二、科学内容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一、教学建议二、评价建议三、教材编写建议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附录一、学生必做实验说明二、行为动词说明三、科学探究实例第一部分前言物理学是人类科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
它一直引领着人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深化着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是技术进步的重要基础。
尤其是20世纪初建立的相对论和量子论,引发了物理学的革命,对化学、生物学、地学、天文学等自然科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推动了材料、能源、环境、信息等科学技术的进步,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的方式,对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物理学的迅速发展及其相关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基层教育物理课程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义务教育物理课程应体现物理学的本质,反映物理学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应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应对未来社会挑战的需求;应发挥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方面的重要作用。
为此,本标准确定了学生经过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学习后应达到的要求。
一、课程性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应综合反映人类在探索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等过程中的成果。
物理学不仅含有探索大自然的知识成果,而且含有探索者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等。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作为科学教育的组成部分,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
此阶段的物理课程不仅应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而且应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以及科学态度、科学精神方面的培养。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是一门注重实验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
此阶段的物理课程应注意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通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应注重与生产、生活实际及时代发展的联系。
此阶段的物理课程应关注学生的认知特点,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技术应用带来的社会进步和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正确的世界观。
专题讲座(上)《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 2011 年版)》修订背景与总体要求--- 课改十年成效与问题廖伯琴(西南大学,教授)赵兵(贵阳市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学高级)廖伯琴老师:本世纪初启动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迄今已经十年有余了。
在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我们的课程标准、教材、教学、评价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这一系列的变化,有利地推进了素质教育,使我们的课程、教学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但是,在这十年的课程改革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因此,我们对十年课改的反思、回顾以及完善、修订都是很有必要的。
为此,我们设计了六个模块的内容,以便大家更好的解读修订后的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
这六大模块是这样设计的。
模块一,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修订背景与总体要求。
模块二是对课标内容的解读,这里涉及到物理课标修订的整体概况及对“物质”这个一级主题的要求及其案例解读。
接下来是模块三,它是关于第二个一级主题“运动与相互作用”的要求及其案例解读。
还有模块四,是对“能量”的解读及其案例的剖析。
那么上面的四个模块,主要针对课标修订的内容,从总体的概况到每个一级主题的深入解读的整体展示。
接下来还有两个模块,就是模块五和模块六,主要针对的是教学和评价内容的相关研讨。
模块五,是初中物理新课程的有效教学探索。
模块六,是初中物理新课程中的评价改革探索。
这就是我们为大家设计的六个模块的培训内容。
今天的内容,主要针对模块一,也就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的背景与总体要求。
在这个模块里,我们有上、下集,上集主要是十年回顾,下集主要针对国际比较、课改的继承与发展展开讨论,那么现在我们走进对十年课改的反思和回顾。
赵兵老师:十年的课程改革,我感觉主要是在教学方式变化上,老师们做出了积极的探索。
这主要是由于教学理念上的改变,导致教师教学观念、教学方式的改变。
廖伯琴老师:对老师而言,对课堂而言,最外显的一个变化就是教学方式的变化。
赵兵老师:教学方式的变化以教学理念上的变化为基础。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一)修订后物理课标的变化时间:2012-05-09 来源:中国教育报发布:教研室点击:25此次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修订保持实验稿标准原有的整体框架结构和核心内容不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规范实验稿标准中的与“科学内容”相关的表述,适当增加案例,调整“实施建议”,仔细推敲文字表述等。
相关内容具体的修改原则如下:对于“前言”部分,根据对所有学科统一的修改要求,调整表述;“内容标准”部分,保持原结构不变,微调“科学探究”,修订“科学内容”;“实施建议”部分,保持原结构不变,侧重修改“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附录”部分,补充学生必做实验,增加案例及评析,规范相关表述。
合理设计课程内容本次修订侧重对部分内容的完善性调整。
例如,在“课程基本理念”中,将原“课程基本理念”中的“注重学生发展,改变学科本位”调整为“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将“构建新的评价体系”调整为“注重评价改革导向,促进学生不断发展”。
另外,将原来的“课程标准设计”改为“课程设计思路”。
在“课程目标”的修改中,对总目标,从知识、能力、情感、科学、技术、社会等层面进行了梳理与微调;对“知识与技能”部分将行为动词“初步认识”统一为“认识”。
各学科统一规定将“内容标准”换名为“课程内容”,此为本次修订的重点之一。
在修订中注重落实多维课程目标,力求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的要求进一步融入“课程内容”中。
将“科学探究”放进“课程内容”,适当推敲了“科学探究”内容中的文字表述,微调了“科学探究能力的基本要求”的部分条目。
同时删去了实验稿标准中类型相近的案例,另外补充了两个案例,在每一个案例后,增写了一段“评析”。
实验稿标准中“科学内容”含3个一级主题、14个二级主题,每个二级主题下又有若干三级主题。
这次保留了原课标中的一级、二级主题,主要针对三级主题内容进行了修改。
规范相关表述,增加可评价性。
专题讲座(上)《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 年版)》修订背景与总体要求--- 课改十年成效与问题廖伯琴(西南大学,教授)赵兵(贵阳市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学高级)廖伯琴老师:本世纪初启动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迄今已经十年有余了。
在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我们的课程标准、教材、教学、评价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这一系列的变化,有利地推进了素质教育,使我们的课程、教学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但是,在这十年的课程改革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因此,我们对十年课改的反思、回顾以及完善、修订都是很有必要的。
为此,我们设计了六个模块的内容,以便大家更好的解读修订后的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
这六大模块是这样设计的。
模块一,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修订背景与总体要求。
模块二是对课标内容的解读,这里涉及到物理课标修订的整体概况及对“物质”这个一级主题的要求及其案例解读。
接下来是模块三,它是关于第二个一级主题“运动与相互作用”的要求及其案例解读。
还有模块四,是对“能量”的解读及其案例的剖析。
那么上面的四个模块,主要针对课标修订的内容,从总体的概况到每个一级主题的深入解读的整体展示。
接下来还有两个模块,就是模块五和模块六,主要针对的是教学和评价内容的相关研讨。
模块五,是初中物理新课程的有效教学探索。
模块六,是初中物理新课程中的评价改革探索。
这就是我们为大家设计的六个模块的培训内容。
今天的内容,主要针对模块一,也就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的背景与总体要求。
在这个模块里,我们有上、下集,上集主要是十年回顾,下集主要针对国际比较、课改的继承与发展展开讨论,那么现在我们走进对十年课改的反思和回顾。
赵兵老师:十年的课程改革,我感觉主要是在教学方式变化上,老师们做出了积极的探索。
这主要是由于教学理念上的改变,导致教师教学观念、教学方式的改变。
廖伯琴老师:对老师而言,对课堂而言,最外显的一个变化就是教学方式的变化。
赵兵老师:教学方式的变化以教学理念上的变化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