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中医院研究生导师基本情况
- 格式:xls
- 大小:62.00 KB
- 文档页数:5
专访乙肝专家池晓玲:关于乙肝的中医治疗*导读:目前乙肝仍然是全世界一个难以攻克的医学难题,发病率极高,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
……我国是乙肝的高发区,全国约4亿人感染乙肝,而广东省约占1/3。
根据2008年4月卫生部最新公布的全国乙肝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提示全国1~59岁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为7.18%。
其中有近1/3出现了肝损害的临床表现,而目前尚无根治乙肝的特效药,只能依靠临床控制,那么乙肝到底应该如何预防和治疗,就中国人而言,尤其是广东人而言,具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医在治疗乙肝方面有何特色和优势呢?小编将有请广东省中医院肝胆专科主任池晓玲教授来为各位解答。
池教授接受采访专家介绍池晓玲,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
现任广东省中医院肝病科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肝病专科学术带头人及项目负责人,兼任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肝病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传染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技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肝胆病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外治分会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肝脏病学会常务委员、常务理事,广东省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委员,广东省肝脏病学会肝炎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州市医疗事故专家鉴定委员会成员,广州市医疗机械阳光采购专家,《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编委。
池晓玲教授长期从事中医内科、中医肝病临床工作,有二十多年的中医临床实践经验,擅长辨证施治、中医心理治疗、情志疗法、中医外治法及药膳食疗、养生保健,尤其擅长肝胆系疾病的诊治,提出并实施中医多维立体系列疗法体系治疗肝病(主要包括病毒性肝炎、肝炎后肝纤维化、肝炎后肝硬化、脂肪性肝病、酒精性肝病等疾病的治疗),取得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此外,池晓玲主任长期致力于中医肝胆疾病养生食疗保健推广工作,编著《实用肝胆疾病药膳食疗大全》,《医学营养与疾病》、发表了《二十四节气养生——肝胆病篇》获得广大患者好评,并于2006年获得“全国百名科普专家称号”。
中药学院专业介绍及导师简介方剂学(100504)方剂学学科是1992年被评定的校级重点学科,也是我国第一批被定为硕士点的学科,(1986年获准授予权)。
并于2000年12月获准医学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2006年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2007年获准为国家级重点二级学科。
现有博士导师1名,硕士研究生导师6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2人、讲师1人。
学科学术带头人李政木教授现任方剂学教研室主任、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中医药学会方剂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在国内外中医药学术界享有较高的声誉。
梁颂名教授、高汉森教授、何国樑教授在方剂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中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的工作。
本学科导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教学中能根据方剂学学科的理论体系特点,结合中医学辨证论治理、法、方、药的特点开展教学,注重教学法,理论联系实际,突出方剂药物的配伍及临床运用的研究;开展多媒体教学、实验性教学,教学效果好,以冀学者能理解、掌握方剂学的精髓,学以致用,提高临证用方、组方的能力和诊疗的基本技能。
教学研究课题“七年制硕士班方剂学教学改革的研究”曾获广州中医药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方剂学》基于网上资源利用的教学改革试验研究”于2006年获得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改成果一等奖。
此外,本学科导师也具有较高的科研水平,以适应教学、科研、医疗等各方面的工作的开展。
本学科具有相对稳定的科研研究方向,近几年来中标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级、厅局级、校级各级科研课题十几项。
对指导方剂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开展一系列中药复方(方剂)的药理实验和临床研究十分有利。
方剂学科的研究方向有:1.方剂配伍理论的研究:主要进行方剂配伍规律、组方科学性研究,如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研究课题“肾气丸‘阴中求阳’配伍机理及物质基础研究”;以及获得省自然基金、省科委资助的研究课题“药物相互作用动力学分析法对交泰丸配伍的研究”、“加味猪苓汤治疗原发性系膜增殖性肾炎配伍研究”等。
2.中药复方药理物质基础及作用机理研究:如“基于多目标优化的麻杏石甘汤抗急性肺损伤实验研究”,“麻杏甘石汤对抗原诱导小鼠支气管哮喘的作用机理”,“方剂“性味配伍”药效基础初探”等课题分别获得省中医药管理局、大学创新基金资助。
2017年第一批广东中医师承导师简介(五)林锦洪:男,广州市南沙区第二人民医院,中医疼痛康复,主任医师。
从医30多年,擅长:以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各类疑难病多发病,带教和指导下级医师。
特别是在诊治颈椎病、退行性膝关节病及类风湿、痛风等疼痛性疾病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临床效果良好;并对慢性顽固性咳嗽,慢性胃肠道疾病的诊治有独到疗效。
门诊数量大。
主持省市中医科研课题各一次,以第一作者发表在“中华风湿病学杂志”及“中华中医药学刊”等国家核心期刊论文11篇,主持广州市中医中药学科(疼痛科)一项。
马万里:男,广州市中医院,中医皮肤,主任医师,三级教授。
擅长:中医治疗慢性疑难性皮肤病。
如慢性湿疹、慢性荨麻疹、带状疮疹神经痛后遗症,银屑病等;神经性皮肤炎、红斑狼疮等。
陶双友:男,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西医结合临床,副主任医师,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
中医内科学消化病方向硕士、脑血管病(中风病)方向博士毕业,先后师从于全国著名中医脾胃病专家张小萍教授、中医脑病专家刘茂才教授。
擅长:运用中医经方,治疗口腔溃疡、肝炎、肝硬化、顽固性便秘、溃疡性结肠炎、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肠易激综合征、胆囊炎、中风及中风后遗症、睡眠障碍、头晕、头痛等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疾病,以及多种疑难杂症。
学术专长:擅长使用中医膏方,辨证调理妇女气血亏虚头晕肢冷、妇女体虚宫寒不孕、男子肾虚腰痛性事低下、儿童肺虚易感冒、儿童脾虚纳食差、老人肾虚血淤妖股疼痛、脾胃虚弱胃肠功能紊乱,以及产后体虚、久病体虚、亚健康等多种虚症。
熟练掌握胃肠镜下各种常见消化道疾病的诊断及治疗,熟练掌握麻醉无痛、镇静无痛胃肠镜检查诊疗技术。
资历:毕业至今,长期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从事临床工作,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窥镜室教授。
临床实践中,注重辨证论治,强调经方运用。
擅长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肝炎、肝硬化、口腔溃疡、顽固性便秘、溃疡性结肠炎、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肠易激综合征、胆囊炎、中风及中风后遗症、睡眠障碍、头晕、头痛等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疾病以及其它多种内科杂病。
岭南名医录——专访⼴东省中医院⼤院妇科科主任黄健玲教授盆腔炎性疾病是妇科常见的疾病,尤其急性盆腔炎性疾病治疗不彻底往往会迁延不愈转为慢性盆腔炎性疾病。
症状时轻时重,反复发作,病情顽固,不宜根治。
治疗⼀直是妇科中的⼀个难题,且增加家庭与社会经济负担,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及⽣活质量。
随着宫腔节育器和⼈⼯流产⼿术的⼴泛发展,慢性盆腔炎性疾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近⽇,⼴东省家庭医⽣协会⾮常荣幸采访到⼴东省中医院⼤院妇科科主任黄健玲教授,黄教授为我们介绍了盆腔炎性疾病这⼀类疾病的发病原因和医治⽅法。
⼀、什么是盆腔炎性疾病?盆腔炎性疾病是指⼥性上⽣殖道的⼀组感染性疾病,主要包括⼦宫内膜炎、输卵管卵巢炎、输卵管卵巢脓肿、盆腔腹膜炎、盆腔脓肿。
炎症可局限于⼀个部位,也可同时累及⼏个部位。
以下腹部疼痛、坠胀,痛引腰骶,或伴发热、⽩带増多等为主要临床表现。
既往称为急性盆腔炎和慢性盆腔炎,今称为盆腔炎性疾病和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
盆腔炎性疾病是⼀种常见的妇科疾病,多见于育龄期妇⼥。
其危害较⼤,严重的会导致败⾎症、脓毒⾎症、肠梗阻、感染性休克,甚⾄危及⽣命。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导致⽉经不调、不孕症、异位妊娠、慢性盆腔痛。
严重影响妇⼥的⾝⼼健康以及家庭幸福,所以⼀定要引起重视。
⼆、盆腔炎性疾病的发病原因是什么?1、产后或流产后感染:分娩后产妇体质虚弱,宫颈⼝未很好关闭,如:分娩造成产道损伤或有胎盘、胎膜残留等,病原体侵⼊宫腔,易引起感染。
⼈⼯或⾃然流产过程中由于⼿术时间过长,流⾎时间过长,或有组织残留⼦宫腔内,或⼿术⽆菌操作不严格,或病⼈不注意卫⽣,过早性⽣活等都可以产⽣流产后感染。
2、宫腔内⼿术操作后感染:如上环术、除环术、诊断性刮宫术、输卵管通畅试验(包括通⽓术、通液术、输卵管⼦宫造影术)、宫腔镜检等,由于⼿术消毒不严格或术前适应症选择不当,⽣殖道原有慢性炎症,经⼿术⼲扰⽽引起急性发作并扩散。
3、经期卫⽣不良:⽉经期⼦宫内膜的剥脱⾯,有扩张的⾎窦及凝⾎块,为细菌的良好滋⽣环境,如经期不注意卫⽣,使⽤不洁的⽉经垫、经期游泳、性交等均可使病原体侵⼊⽽引起炎症。
中医名家陈紫华简介
陈紫华,中国著名中医名家,擅长中医内科、妇科和儿科,被誉为“国医之师”。
他出生于xxxx年,在中国广东省长大,并在广东中医药大学取得学士学位。
陈紫华医生研究中医多年,尤其擅长运用“辨证论治”理论来诊断和治疗各种疾病。
他深受传统中医学派别的影响,同时结合现代医学理论和实践进行创新,提出了许多独特的治疗方法。
作为一位资深的中医名家,陈紫华医生广泛应用中草药、针灸、推拿、拔罐等
传统中医疗法,治疗了众多病患并取得了显著的治疗效果。
他尤其在治疗内科疾病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包括胃病、肝病、肾病、心血管疾病等,并得到了病患和同行们的高度评价。
陈紫华医生还十分重视在中医教育和文化传承方面的贡献。
他曾多次担任广东
中医药大学的教授和硕士生导师,传授中医药知识,并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中医学人才。
在传承中医文化方面,他积极参与中医学术交流和国际合作,为中医的国际推广做出了重要贡献。
陈紫华医生出版了许多中医领域的学术著作,他的研究成果为中医学的发展做
出了重要贡献,也为广大患者提供了更好的医疗服务。
他的专业精神和治疗经验启发了许多年轻的中医学者和从业人员,为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陈紫华医生以其杰出的贡献和卓越的医术赢得了广泛赞誉,被尊称为中医界的
权威和领袖。
他的医术和精神代表了中国中医学的优秀传统,也为我们提供了更深入了解和尊重中医药的动力。
陈紫华医生的研究和实践将继续影响和推动中医学的发展和创新。
广东省第二中医院专业介绍及导师简介(修订)来源:广州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作者:研究生院发表日期: 2010-12-17 17:55:07 阅读次数: 595 查看权限:普通文章广东省第二中医院中医内科学10050601心血管内科:本学科是广东省重点中医专科,十二五国家重点学科中医心病学建设单位。
近期主要以心血管疾病的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中药对靶器官的保护作用、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评价为主要研究方向;远期将对冠心病围手术期的中药治疗,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中药的作用机理,高血压辨证规律,心律失常的作用机理进行进一步探讨研究。
本学科以中医药基础理论为指导,结合现代高新科技技术,重点培养临床能力和创新意识强的实用型现代中医研究生为目标,注重经典理论的学习,临床技能的锻炼、科研能力的培养。
科研成果:本学科在高血压病、冠心病、心力衰竭、缓慢性心律失常方面均取得一定科研成果。
参与国家级课题多项,主持省部级课题多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项。
临床上采用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冠心病、心力衰竭、缓慢性心律失常、心肌炎等疾病,积累丰富临床经验,尤其是益气化痰法治疗气虚痰阻型、清肝泻火法治疗肝火上炎型高血压病,温阳益气活血逐水法治疗心力衰竭、通阳宣痹法治疗冠心病、温阳益气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取得一定成果。
研究生主要专业课程:伤寒论、金匮要略、内经、各家学说、DME、医学统计学、内科学、专业英语。
研究生招收情况:本学科招收硕士生18人,已毕业15人;招收博士生4人,均在读。
导师组成员:博士导师:王清海硕士导师:李爱华、黄琳、靳利利。
王清海主任中医师王清海,男,汉族,1957年7月出生,河南省唐河县人,医学硕士,主任中医师。
1983年毕业于河南中医学院中医系,1988年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心血管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师从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和张学文教授。
现任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副院长,博士研究生导师,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第四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指导老师,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国家重点学科——“心病学科”学术带头人,广东省中医药学会理事、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西医结合虚证与老年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脾胃研究所导师简介一、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医内科学(100506)博士研究生导师:潘华峰胡玲李茹柳潘华峰:女,1965年4月出生,四川泸州人、博士研究生、教授、中医内科学博士生导师,国务特殊津贴专家,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兼任中国民族医学会脾胃分会副会长、广东省疑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基金评审专家、广东省科技项目、社会科学评审专家,全国优秀博士后管理工作者,全国中医师承攻读学位优秀管理者,广州大典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专家,《西北医学教育》杂志第八届编辑委员会副主编兼编委。
主要致力于卫生事业管理以及中医药防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等重大疾病的理论与应用研究,她带领的研究团队提出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虚为本、瘀毒致病”新病机与“健脾化瘀解毒”治则,从多角度开展健脾化瘀解毒法治疗CAG的分子机制研究,成果鉴定居于国内领先水平。
至今共主持课题36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3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项,其余省级以上课题12项),获得各类教学奖励16项(其中省级以上科学技术奖2项,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2项,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4项),发表论文100多篇(其中关于胃炎胃癌治疗研究相关自然科学类论文50多篇),培养研究生26名(其中5名获得国家奖学金)。
此外,积极推进对外交流学习,参加美国、英国等国际中医药学术交流大会。
胡玲:女,1962年8月出生,医学博士,教授;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脾胃研究所第3任所长、中医内科学博士研究生导师、第十九届新南方教学奖励基金“优秀教师”、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优秀指导老师”;广州中医药大学国家“双一流”重点学科-中医学(脾胃方向)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脾胃病脾虚证候重点研究室”学术带头人以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劳绍贤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负责人;“中加联合脾胃病研究中心”国际研究平台和“北上广脾胃研究学术联盟”广州负责人;兼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专委会常委,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常委,世中联消化专委会常务理事,中国中医药促进会消化整合医学分会常委,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常委,广东省中医药学会消化专委会副主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中华中医药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特邀审稿专家或编委。
名医荟萃∣广东省名中医展开全文广东省名中医邱健行邱健行,主任中医师,教授,全国名老中医.历任中华中医学会理事、中华中医内科学会常务理事、全国血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内科学会副主任委员、脾胃病学说研究组组长、广东省老中医药专家协会副会、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主席团成员。
中医内科专家,擅治脾胃病、急慢性胃炎、溃疡病、急慢性结肠炎、功能性胃肠病、肝硬化、急慢性胆囊炎、胆石症、上消化道出血(呕血、便血)、难治性血证、再生障碍性贫血、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功能性月经过多、顽固性咳嗽、顽固性失眠、顽固性皮肤过敏、习惯性便秘。
出诊时间:周一、三、五上午出诊地点:名医特诊室----------------------------------------------------广东省名中医卢桂梅卢桂梅,主任中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全国第四、五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中华中医药学会脑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善用中医中药辩证诊治内科各种常见及疑难疾病,尤其擅长治疗脑血管疾病及神经内科疾病,如头痛、眩晕、神经痛、脑梗塞、失眠、抑郁、癫痫、面瘫、高血压等病,同时对冠心病、胃肠、肝胆消化道疾病;肾、输尿管等泌尿系疾病以及内分泌失调所致的各种疾病均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出诊时间:周一、周三、周五全天,周六上午出诊地点:名医特诊室------------------------------------------------------广东省名中医王清海王清海主任中医师,广东省名中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副院长。
全国第四、五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指导老师,第一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
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高血压专家委员会常委,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卫生经济学会中西医经济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广州市中医院专业介绍及导师简介来源:广州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作者:研究生院发表日期: 2007-10-19 17:21:33 阅读次数: 8332 查看权限:普通文章中医内科学(100506)广州市中医医院中医内科学专业2004年起开始培养研究生,目前是我校兼备博士学位授予权和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
在多年培养研究生的过程中,结合学科专业情况,本学科近期主要研究方向有:中医血证研究;中医脾胃病证研究;中医治疗心血管病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脑病的研究;中医治疗肾病证的研究和中医治疗肺病证的研究;近来新开展和即将开展的研究方向还有中医药治疗热病的临床研究;中医药治疗内科急症的临床研究,中医药在心脑血管疾病的介入性治疗的临床研究等。
神经内科、消化内科、心血管内科、骨科、肾内科、急诊科、溃疡性结肠炎专病7个专科专病2001年被定为广州市卫生局1357工程重点中医专科(专病)建设单位;消化内科的溃疡性结肠炎于2002年被确定为广东省中医专科(专病)重点专科;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肿瘤科2003年被定为广东省中医重点专科建设单位。
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肿瘤科、消化内科2005年全部通过国家药物临床试验基地认定。
目前本学科拥有一支力量雄厚的研究生导师队伍,现有博士研究生导师2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7人;已培养硕士研究生8人,正在培养博士研究生2人,硕士研究生28 人。
本学科还拥有一支力量雄厚、水平较高的专业学术队伍,目前共有教学、技术人员116人,其中正高职称13 人,副高职称35 人,中级职称45 人,初级职称12 人,大部分具有自己的医疗业务专长,相当部分有较高的学术造诣,部分为国内有名的中医专家或中西医结合专家,学科的学术带头人在国内有一定的知名度。
消化内科运用“肠炎清”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显著,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肿瘤科是全国“青年文明号”,该科在全国较早开展的中药介入治疗恶性肿瘤,减轻了放、化疗的副作用,在肿瘤的中、晚期综合治疗上较有特色。
刘鹏熙教授简介刘鹏熙,男,1956年10月生,医学硕士、博士。
现任广东省中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大乳腺科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乳腺增生病协作组组长,国家中医乳腺病重点专科学术带头人。
中华中医药学会乳腺病防治协作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乳腺病分会副主任委员,广州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乳腺专科医生工作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中医外科学会常务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外科分会委员。
刘鹏熙教授曾任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乳腺肿瘤科副主任、主任,湖南省抗癌协会第四、第五届理事,获中南大学优秀教师。
现已从事乳腺疾病教学、科研及临床工作30余年,在中西医结合诊治乳腺疾病方面造诣较深,熟练开展乳腺科各类手术,包括乳腺癌根治性手术、乳房整形、重建、美容等手术。
已培养硕士研究生28多名、博士研究生6名。
主持省厅及部级研究项目8项。
在统计源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108余篇,主编、参编专业著作17部;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项;获省医药卫生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校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
【基本资料】姓名:刘鹏熙性别:男技术职称:主任医师、教授专业:乳腺科出生年月:1956年10月籍贯:湖南湘潭毕业学校:中南大学最高学历:医学博士【学习、工作经历】1978.3-1982.12 湖南省南华大学(原衡阳医学院)医疗系1982.12-1986.6 湖南省南华大学附属医院外科工作住院医生1986.7-1989.7 湖南医科大学86级研究生攻读外科学硕士学位1989.7-1992.6 湖南医科大学附属湘雅医院普外科工作;1989年晋升为主治医生、讲师1992.7-1995.7 湖南医科大学攻读医学博士学位,1993年7月晋升为外科学副教授、副主任医师1995.8-1999.1 湖南医科大学湘雅医院普外科工作, 硕士生导师1999.1-2003.3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乳腺肿瘤科工作,任副主任、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