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考语文名著《朝花夕拾》知识点汇集
- 格式:pdf
- 大小:239.68 KB
- 文档页数:15
中考朝花夕拾必考知识点1、《朝花夕拾》原来集名是《旧事重提》,是鲁迅先生1926年所作的回忆散文集,共10篇。
目前,我们学过其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阿长与<山海经>》。
请简介一下其中的一篇(课内学过的除外)的主要内容:示例:《二十四孝图》主要内容:童年时代的我和我的伙伴实在没有什么好画册可看。
我拥有的最早一本画图本子只是《二十四孝图》。
其中使我不解,甚至于发生反感的,是"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件事。
《朝花夕拾》中,作者曾在两篇文章中提到自己儿时保姆长妈妈"谋害"隐鼠一事,说明了对阿长的怀恋。
鲁迅是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鲁迅原名周樟寿,字豫才,后改名周树人。
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朝花夕拾的题材是回忆性散文集。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
于1927年出版。
共收入10篇作品。
朝花夕拾的"朝"是早上的意思,"夕"是晚上的意思。
对朝花夕拾书名进行解析:早上的花晚上来捡,就是成年时回忆往事。
《朝花夕拾》中出现的四个主要人物是:作者的保姆长妈妈、恩师藤野先生、朋友范爱民、父亲。
《朝花夕拾》的作者的其他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篇小说《阿 Q 正传》,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等。
有关《朝花夕拾》的对联:独酌花酒释胸竹,寒衣不胜暑,朝花夕拾谁归属,甜酸咸辣苦。
《朝花夕拾》的思想:记述了作者童年的生活和青年时求学的历程,追忆那些难于忘怀的人和事,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
作品在夹叙夹议中,对反动、守旧势力进行了抨击和嘲讽。
2、《二十四孝图》着重分析了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麻当作有趣","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
3、作者在《琐记》中提到喜欢看的一本书是《天演论》。
2020中考语文复习《朝花夕拾》考点解析一《朝花夕拾》简介:《朝花夕拾》创作于1926年,是鲁迅所写的唯一一部回忆性的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后由鲁迅改为《朝花夕拾》,一向得到极高的评价。
“朝”表示早年时候,“夕”表示晚年时期,这个词的意思是早上的花晚上来捡,这里指鲁迅先生在晩年回忆童年时期、少年时期、青年时期的人和事。
作者说,这些文章都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回忆文”。
本书为鲁迅一九二六年所作回忆散文的结集,共十篇。
前五篇写于北京,后五篇写于厦门。
二《朝花夕拾》目录:《小引》《狗·猫·鼠》《阿长和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后记》三《朝花夕拾》内容主旨篇名人物主要内容中心思想朝花夕拾(全篇概括)长妈妈父亲藤野先生范爱农我朝花夕拾》是鲁迅在中年时期写的一本短篇文章集。
里面的文章都是记录了他童年与青年时的发生的事情。
期中最多的就是在他家乡时的回忆在叙述事件时,加入了许多讽刺,批评,批判,对反动,封建的势力进行尖锐的批评与嘲讽。
表示了鲁迅对当时社会的极度不满。
1、《狗?猫?鼠》在这篇文章里,鲁迅先生清算猫的罪行:第一,猫对自己捉到的猎物,总是尽情玩弄够了,才吃下去;第二,它与狮虎同族,却天生一副媚态;第三,它老在配合时嗥叫,令人心烦;第四,它吃了我小时候心爱的一只小隐鼠。
虽然后来证实并非猫所害,但我对猫是不会产生好感的,何况它后来确实吃了小兔子!这篇文章取了“猫”这样一个类型,尖锐而又形象地讽刺了生活中与猫相似的人。
2、《阿长与〈山海经〉》长妈妈: 有愚昧迷信的一面,但是又有朴实善良的爱阿长是鲁迅小时候的保姆。
记述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之情,充满了尊敬和感激文章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怀念。
朝花夕拾中考知识点大全一、语文知识点1.词语辨析:在朝花夕拾这本书中,有很多词语需要进行辨析。
比如,我们需要区分“草房子”和“草屋子”的意思,还需要理解“朝花”和“夕拾”的具体含义。
2.文言文阅读:朝花夕拾是一本文言文的作品,了解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词汇对于阅读这篇文章非常重要。
需要掌握文言文的基本句型和修辞手法。
3.修辞手法:在朝花夕拾中,鲁迅运用了很多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排比等等。
理解这些修辞手法有助于我们把握文章的内涵和情感。
二、数学知识点1.计算题:朝花夕拾中考试可能会出现一些数学计算题,如计算面积、周长等。
需要熟练掌握相关的计算方法和公式。
2.数据分析:在朝花夕拾中,可能会出现一些与数据相关的问题,如统计图表的分析和解读。
需要具备一定的数据分析能力。
3.几何知识:几何知识在中考中占据重要的一部分。
了解几何图形的性质、计算几何的基本方法对于解答相关题目非常重要。
三、英语知识点1.阅读理解:朝花夕拾中可能会有一些与英语相关的阅读材料,需要进行阅读理解。
理解文章的主旨和细节,抓住关键信息是解答问题的关键。
2.语法知识:英语语法知识在中考中占有一定的比重。
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语法规则,如时态、语态、主谓一致等。
3.写作能力:在朝花夕拾中,可能会要求进行英语写作。
需要具备一定的写作技巧和词汇量,能够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四、历史知识点1.朝代历史:朝花夕拾中描写了不同时期的社会背景和历史变迁。
需要了解中国历史的基本朝代和重要历史事件,能够将作品与历史背景联系起来。
2.文化传统:朝花夕拾中融入了很多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如节日习俗、传统礼仪等。
需要了解这些文化传统的基本知识,能够理解作品中的文化内涵。
3.历史文化名人:朝花夕拾中涉及了一些历史文化名人,如孔子、鲁迅等。
了解这些人物的基本事迹和影响对于理解作品和回答相关问题非常有帮助。
五、地理知识点1.地理环境:朝花夕拾中描述了一些地理环境,如山川河流、地势地貌等。
初中必读名著《朝花夕拾》所有考点知识汇总《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一本散文集,其中包含了许多经典篇章。
下面将对其中的重点知识进行汇总和解析。
一、作者简介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字豫山,后改名为周树人,号豫轩,笔名鲁迅。
他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鲁迅先生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犀利的笔调,对中国社会和文化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朝花夕拾》的主要内容《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一本散文集,收录了他在上海梁实秋主编的《漫画》杂志上发表的一系列散文。
这本书以鲁迅先生的回忆和观察为主线,通过对自己亲身经历和身边人物的描写,展现了民国时期中国社会的真实面貌和人民的苦难生活。
1.《故乡》《故乡》是《朝花夕拾》中的第一篇文章,它以作者对自己故乡的怀念和思考为主线,通过对故乡的描写和回忆,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情厚意。
2.《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朝花夕拾》中的第二篇文章,它以作者童年时代在百草园的经历为线索,通过对童年记忆的追溯和对文化教育的反思,展现了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怀疑和批判。
3.《记忆》《记忆》是《朝花夕拾》中的第三篇文章,它以作者的个人回忆为主线,通过对过去的回顾和对现实的反思,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对时代的忧虑。
4.《伤逝》《伤逝》是《朝花夕拾》中的第四篇文章,它以作者的亲身经历和对身边人物的观察为线索,通过对逝去的人和事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珍惜和对人性的关怀。
5.《阿Q正传》《阿Q正传》是《朝花夕拾》中的一篇长篇小说,它以阿Q的形象为主线,通过对阿Q的塑造和对他所处的社会环境的描写,展示了作者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探讨。
6.《狂人日记》《狂人日记》是《朝花夕拾》中的一篇短篇小说,它以一个疯狂的主人公的视角来叙述故事,通过对主人公的心理变化和对社会现象的揭示,表达了作者对人性的思考和对社会的批判。
《朝花夕拾》知识点整理及归纳考点以下是 6 条关于《朝花夕拾》的知识点:
1. 你知道《朝花夕拾》里有好多有趣的人物吗?就像阿长,那个睡觉时摆成“大”字的保姆。
她虽然有很多小毛病,但对鲁迅那可是真心的好呀!这人物刻画得多生动啊!
2. 《朝花夕拾》的写作背景那可是很有意义的哟!鲁迅经历了那么多,才写出了这些回忆性的文章,这不是和我们经历一些事情后会回忆往事一样吗?瞧,写作背景多重要啊!
3. 里面的故事丰富多彩呢!比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哇,那百草园里的有趣玩意儿可真多,这就好比一个神奇的小世界。
这故事是不是很吸引人呀?
4. 《朝花夕拾》的主题也很深刻,可不是表面上那么简单呀!它既有对童年的怀念,又有对社会的思考,这就像一杯茶,得慢慢品才能尝出味道来。
你说是不是呀?
5. 鲁迅的语言风格那叫一个独特!幽默又犀利,有时候一句话就能让人回味无穷,这不就像一把利剑,直戳要点嘛!
6. 它对后来的文学发展影响也很大呢!就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朝花夕拾》的价值可是不可估量的呀!
我觉得《朝花夕拾》是一本超级值得一读再读的经典之作呀!。
朝花夕拾,必考知识点一、知识概述《〈朝花夕拾〉必考知识点》①基本定义:《朝花夕拾》是鲁迅写的一部回忆性散文集,就是鲁迅把自己小时候到青年时期的一些经历、人物、故事等整理成了这些文章。
②重要程度:在语文这个学科里,那可太重要了。
这是了解鲁迅这个人、他的思想成长过程、当时社会情况的重要途径,而且它是经典中的经典,语文考试里经常考啊。
③前置知识:你得大概了解一下鲁迅生活的时代背景,像清朝刚灭亡,民国那会儿挺乱的这种大环境。
还得对一些基本的叙事散文的特点有个概念,知道文章怎么记述事情、怎么表达情感啥的。
④应用价值:实际应用场景不少呢。
在作文写作里,你可以学习鲁迅的表达方法,把自己的回忆什么的写得生动有趣又深刻。
你要是读多了《朝花夕拾》,在阅读理解考到类似回忆性散文的时候,你能更更好地理解和解答。
二、知识体系①知识图谱:在语文文学作品类里头,《朝花夕拾》就是非常耀眼的一颗星。
它跟很多鲁迅其他的作品或者同时期文学作品都有关联。
②关联知识:和鲁迅的小说,像《呐喊》什么的有关系,因为都是鲁迅表达他思想的不同载体。
还和当时的社会思潮有关系,那时候很多人在探索国家民族的命运啊。
③重难点分析:掌握难度我觉得中等偏上。
难点在于理解鲁迅在表面故事下头隐藏的深层思想,还有他笔下那些形象背后的复杂意味。
关键点呢就是要抓住那些关键的故事、人物和鲁迅对他们的描写态度。
④考点分析:在考试中超级重要,经常从里面选取文段当阅读理解,考查对主旨的理解、对人物形象的把握。
有时候还考里面一些生僻字的读音啊或者某些段落的赏析。
三、详细讲解【文学文化类】①背景介绍:鲁迅写《朝花夕拾》的时候,中国刚经历变化,从封建王朝走到动荡的民国。
社会上好多旧思想还有残留,同时新思想不断冲击。
他小时候经历了大家庭的各种事情,比如父权啦,旧教育制度啦。
这些经历对他影响很大,都写在这书里了。
就好比你生活在一个家庭里,家里有些老传统不合理,那你肯定印象深刻,鲁迅也是这样。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名著《朝花夕拾》中考知识点1.《朝花夕拾》的作者是:鲁迅,原名: 周树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2. 《朝花夕拾》记述了鲁迅先生童年和青年时期求学的故事。
3.最初在《莽原》杂志上以《旧事重提》为名,后改成《朝花夕拾》。
共:10 篇回忆性散文。
4.《朝花夕拾》写了四个主要人物:保姆 阿长、恩师 藤野先生、朋友 范爱农以及 父亲。
5.作者在《朝花夕拾》中全部用:第一人 称叙事。
《朝花夕拾》是一部 散文 集。
6.《朝花夕拾》人物特点:1)善良、朴实、迷信,给鲁迅买《山海经》的是:阿长。
2)迷信、自私、言行不一、使坏的妇女形象是:衍太太。
3)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
极方正、质朴、博学的是:寿吾镜4)给父亲开出荒唐药引子的医生是:陈莲河。
5)有一位正直、倔强、爱国的知识分子,在社会的黑暗中一步步走向了末路,他是:范爱农。
6)他有着简朴的生活作风,正直热情,没有民族偏见,对鲁迅的成长影响很大,他是:藤野先生 。
7)逼着鲁迅背《鉴略》,对儿童心理无知、忽视的是:父亲。
7.《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长妈妈给鲁迅讲了:美女蛇 的神奇故事。
8.《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主要写了百草园的 快乐生活 和三味书屋 枯燥陈腐 的学习生活,抨击了 封建教育 制度。
9. 《朝花夕拾》正文的“后记”讲的是:与《二十四孝图》及《无常》相关的内容。
10.《阿长与<山海经>》忆述鲁迅先生儿时与保姆 :长妈妈 相处的故事。
长妈妈的性格是:善良、朴实、迷信。
11.《阿长与<山海经>》中鲁迅先生对:长妈妈 寻购并赠送:《山海经》,充满了尊敬和感激。
12.《阿长与<山海经>》中描写的主要人物是:阿长。
13.《阿长与<山海经>》:运用:先抑后扬 的表现手法,表达对阿长的感激、怀念、祝福之情。
14..鲁迅小时候在床头贴的花纸是:八戒招赘、老鼠成亲。
名著知识梳理及针对训练(一)《朝花夕拾》【思维导图】【篇目简介及人物梳理】续表1.(2020·高阳模拟)根据你对文学名著的阅读,回答问题。
孩子们所盼望的,过年过节之外,大概要数迎神赛会的时候了。
但我家的所在很偏僻,待到赛会的行列经过时,一定已在下午,仪仗之类,也减而又减,所剩的极其寥寥。
往往伸着颈子等候多时,却只见十几个人抬着一个金脸或蓝脸红脸的神像匆匆地跑过去。
于是,完了。
文段选自《朝花夕拾》(书名)中的《五猖会》(文章),作者是鲁迅(或周树人)。
2.(2020·毕节中考改编)阅读《朝花夕拾》节选,回答问题。
应用的物件已经搬完,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了。
朝阳照着西墙,天气很清朗。
母亲,工人,长妈妈即阿长,都无法营救,只默默地静候着我读熟,而且背出来。
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
他们都等候着;太阳也升得更高了。
我忽然似乎已经很有把握,便即站了起来,拿书走进父亲的书房,一气背将下去,梦似的就背完了。
“不错。
去罢。
”父亲点着头,说。
大家同时活动起来,脸上都露出笑容,向河埠走去。
工人将我高高地抱起,仿佛在祝贺我的成功一般,快步走在最前头。
(1)给选文拟写一个标题。
示例:背书(背书的回忆、在父亲面前背书……)(2)画线句子描绘出了一种什么状态?急切而又孤立无援的惶恐。
(3)工人们的表现,前后有什么变化?在“我”背书前,默默静候;等“我”背完了,“将我高高地抱起”,忧喜形之于色,皆与“我”利害相关。
3.(2020·北京期末)阅读是不断深入的过程,阅读名著时对文学形象的认识也会有变化。
请你从《朝花夕拾》中任选一个人物,结合具体内容谈谈认识变化的过程。
(100字左右)示例:我初读《朝花夕拾》时,觉得阿长只是个能讲美女蛇故事、买书的保姆,粗俗可笑。
当我反复阅读“吃福橘”“买《山海经》”等内容后,我感受到了她对小鲁迅的疼爱和她的淳朴善良。
《朝花夕拾》主要考点一、填空题1.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原籍),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2.《朝花夕拾》最初在《莽原》发表时,题为《旧事重提》,是鲁迅先生1926年所作的回忆性散文集,共 10 篇,是一部蕴含着温馨的回忆和理性的批判的作品。
3.作者在《二十四孝图》文中指斥妨害白话文的危害“甚于洪水猛兽,非常广大,也非常长久,能使全中国化成一个麻胡,凡有孩子都死在他肚子里”,引出对自己幼时读物的回忆,着重分析了《二十四孝图》中老莱娱亲、郭巨埋儿、卧冰求鲤等孝道故事,揭示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4.作者在《琐记》中提到离开故乡的原因是躲避流言和中伤。
为了“寻别一类人们去”,他起初选择了无须学费的南京水师学堂;他随后又考入了矿路学堂,在这个学堂里,他最喜欢阅读的一本书是《天演论》,首次知道赫胥黎、苏格拉底等人的思想。
5.“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
”这句话出自《五猖会》。
本文记叙作者儿时父子之间一场微妙的冲突:我热切盼望着五猖会,父亲却要我走的时候背《鉴略》,让我感到痛苦,表现了父亲对儿童心理的无知,含蓄地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的不合理。
6.在《无常》一文中,鲁迅提到:无常有黑白两种,白无常又叫活无常,黑无常又叫死无常,人们喜爱的是白无常。
7.鲁迅在《藤野先生》一文中讲述了在日本仙台留学时的学习生活,在这段经历中发生了他一生最重要的转变: 弃医从文,回国后,他将先生的照片挂在寓居的东墙上,深切表达了对没有民族偏见的、正直热诚的先生的怀念。
8.读《朝花夕拾》,我们了解到鲁迅小时侯最喜欢在百草园 (地点)玩耍,在迎神赛会上他最喜欢看的是无常。
童年时的鲁迅有两个爱好,一是收集图书,二是描绣像。
他的第一本专属个人的图书是《二十四孝图》,他曾经渴慕、最终得到、并引发了他更大的收集书本兴趣的图书是《山海经》,两本书的来历分别是长辈馈赠、阿长买的。
「2020中考名著冲刺复习」《朝花夕拾》知识点汇总1.文学常识(1)《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散文集。
(2)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
“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
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代表作品: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华盖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2.篇目梗概与思想主题作为“回忆的记事”,《朝花夕拾》多侧面地反映了作者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
前七篇反映他童年时代在绍兴的家庭和私塾中的生活情景,后三篇叙述他从家乡到南京,又到日本留学,然后回国教书的经历。
以下是《朝花夕拾》篇目内容和思想主题梗概:(1)《狗·猫·鼠》描写了作者仇猫的原因,讽刺了生活中与猫相似的人。
(2)《阿长与山海经》记述作者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表达了对她的怀念感激之情。
(3)《二十四孝图》重点描写了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4)《五猖会》以赶会为背景,描写了封建制度对儿童天性的束缚和摧残。
(5)《无常》通过描写无常救人反遭毒打事件,表达了旧时代中国人民绝望于黑暗的社会,愤慨于人世的不平。
(6)《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作者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得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严格但不乏乐趣的生活,揭示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书塾教育的尖锐矛盾。
(7)《父亲的病》重点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8)《琐记》回忆了隔壁家表面对孩子好,其实是暗中使坏的衍太太,描写了她是一个自私自利、奸诈、坏心眼的妇人。
(9)《藤野先生》记录作者在日本留学时期的学习生活及他决定弃医从文的原因,表达了对藤野先生深切的怀念。
《朝花夕拾》知识点归纳一、《朝花夕拾》的主要内容1、童年的温馨,充满趣味的童心世界①《小引》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无限的趣味……”③《狗·猫·鼠》(喜欢小动物)④《无常》对民间艺术、地方习俗充满兴趣。
对连环画、花纸、民间故事、迎神赛会和目连戏等,都有着浓烈的兴趣与爱好。
2、童年的压抑与伤害①《五猖会》中“背书”一段(父母不懂孩子心理,自以为教育得法,却严重地伤害了孩子的心灵。
)3、青年时代冲破家庭束缚,探求、抉择人生道路①《琐记》学地学、矿物学(金石学)、赫胥黎《天演论》②《藤野先生》到东京学医,后来又弃医从文。
从此走上文学道路,毕身以唤醒国民精神为己任,同反动落后作斗争。
4、怀念亲人师友①喜欢的人(“无常”、长妈妈……)②敬重的人(藤野先生、寿镜吾)③同情的人(范爱农)5、作为“横眉冷对千夫指”的战士,鲁迅先生从来没有忘记过战斗。
①《父亲的病》中对“庸医”的讽刺;②对中医的偏见:“绍兴几个名医,”借行医诈取病人钱财,痛恨迷信与落后;③《琐记》衍太太:居心险恶的人;④对黑暗腐朽的现实的还击、痛斥;二、《阿长与<山海经>》思考题:1. “我”平时怎样叫保姆长妈妈?什么时候叫她“阿长”的?“我”平时叫她“阿妈”。
叫她“阿长”是在“憎恶她的时候”,这个称呼不大客气,平时只有年辈最长的祖母才这样叫她。
2. 有时候“我”为什么“实在不大佩服她”?原因是她“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又不许“我”走动,并动辄以告状相威胁;睡觉的姿态不好,占了过多的地方;满肚子麻烦的礼节,等等。
3. 一时“我”又为什么对她“发生空前的敬意”,甚至于对她“有了特别的敬意”呢?是因为她常对“我”讲“长毛”的故事,某些情况表明她似乎有“伟大的神力”,于是对她“有了特别的敬意”。
后来因为她给“我”弄到了绘图的《山海经》,这是“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又使“我”对她发生了“新的敬意”。
初中生必读书目《朝花夕拾》应知应会一、《朝花夕拾》作者简介。
《朝花夕拾》的作者为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
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朝花夕拾》是鲁迅唯一一部回忆性散文集。
二、《朝花夕拾》内容简介。
《朝花夕拾》是鲁迅后来修改的名字,又名《旧事重提》。
“朝”表示早晨,这里指早年时候,“夕”表示傍晚,这里指晚年时期。
书名的意思是早晨盛开的鲜花,傍晚的时候摘掉或捡起,这里指鲁迅先生在晚年回忆童年时期、少年时期、中年时期的人和事。
全书由《小引》《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后记》等组成。
三、《朝花夕拾》中主要人物及性格分析《朝花夕拾》出现的六个主要人物,是作者的父亲、作者的保姆(长妈妈)、恩师(藤野先生)、朋友(范爱农)、父亲的邻居(衍太太)、作者儿时的私塾老师(寿镜吾)。
1.长妈妈(阿长)。
(质朴善良、勤劳)没有文化、粗俗、好事,但心地善良,乐于助人,对生活有着美好希望,热心帮助孩子解决疑难的普通保姆。
有愚昧迷信的一面,但她身上保存着朴实善良的爱,令作者永生难忘。
从长妈妈的身上,我们看到了鲁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感情:歌颂他们身上美好善良的一面。
2.藤野先生。
(治学严谨、平等待人、和蔼可亲)一位日本医学教授,因为表现出平等待人的态度,关心弱国子民的学业,所以他朴素而伟大的人格令人肃然起敬。
朝花夕拾中考必考知识点归纳一、知识概述《朝花夕拾》①基本定义:《朝花夕拾》是鲁迅写的一本散文集,收录了他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不同生活经历与体验的文章。
就像鲁迅打开他记忆的小盒子,把那些或有趣或深刻的事情拿出来给大家看。
②重要程度:在语文学科里,那可相当重要。
它能让我们通过鲁迅的视角去了解当时的社会风貌、民俗文化,还能学习鲁迅高超的写作手法,提升文学素养。
③前置知识:得大概知道鲁迅得一些基本情况,比如他是个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还得有点基本的历史知识,能明白他写作的那个时代大概是咋回事。
④应用价值:实际中,有助于我们写作文。
从里面能借鉴不少描写人、事、物跟景的方法。
而且能通过阅读它,培养我们对旧时代文化和社会的认知与思考能力。
二、知识体系①知识图谱:在文学领域里,这是鲁迅作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现代文学名著这类目中。
②关联知识:和鲁迅其他的杂文、小说有联系,都说的是那个时代相关的事儿。
与当时的历史知识、文学思潮也关联紧密。
③重难点分析:- 掌握难度:有的地方不太好懂,像有些描写童年的事里夹杂着对封建礼教的批判,比较隐晦。
- 关键点:要理解文章背后要表达的深沉思想,通过童年趣事等表面现象看到本质。
④考点分析:- 在考试中的重要性:中考经常考。
- 考查方式:有考文中某个细节,比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百草园里有哪些有趣的动植物;也考人物形象分析,像阿长的性格特点;还考主题思想,问从某篇文章中能看出当时怎样的社会状况。
三、详细讲解(按文学文化类)①背景介绍:- 创作背景:鲁迅写这些文章的时候,正是中国社会动荡不安的时候,旧的封建制度还在苟延残喘,新的思想在萌发冲击。
他通过回忆自己的过去,来揭示那个时代的黑暗、愚昧,也想唤起民众的觉醒。
就好比我从老家的一些旧习俗里,能看到以前人们传统守旧的思想,鲁迅从他的经历里看到整个社会的问题,然后写出来警醒大家。
- 时代特征:那时候封建礼教束缚人的思想,对很多人的毒害很深,愚昧迷信现象也很常见。
2020中考名著:《朝花夕拾》知识点大汇总!( 附常考习题)《朝花夕拾》一、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出身于没落的封建家庭。
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并第一次使用“鲁迅”这个笔名;中篇小说《阿Q正传》,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等。
1881年9月25日,鲁迅先生诞生在。
周家是一个大家族,到鲁迅祖父一辈,已日渐衰败。
鲁迅的父亲是个秀才,在仕途上终生不得意一直没有考上举人。
12岁那年,祖父因科场案入狱,父亲受此打击日渐病重,在他15岁那年病逝。
这段时间里,作为家中的长子,鲁迅每天出入于当铺和药店之间,深深地感到事态的炎凉。
17岁,鲁迅离开家乡,先进了水师学堂,后转入路矿学堂。
1902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东渡日本深造。
两年后,进了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医学,幻灯片事件使他深刻地认识到改变中国人麻木的精神比医治肉体更为重要,于是弃医从文。
1909年回国,回国以后,鲁迅先后在、等地教过书,后又去的教育部做事,其间目睹了辛亥革命从胜利到失败的整个过程,更加坚定了中国社会的当务之急是国民性的改造的认识。
1917年前后,新文化运动以及文学革命已经开始提倡,鲁迅开始写作,随着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的发表,一发不可收拾,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
二、写作背景创作《朝花夕拾》时鲁迅已是文坛举足轻重的作家。
1926年“三一八”惨案后,鲁迅写了《纪念和珍君》等文,愤怒声讨政府的无耻行径,遭到政府的迫害,不得不过起颠沛流离的生活。
他曾先后避居山本医院、德国医院等处。
尽管生活艰苦,还写了不少的散文诗和《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等三篇散文,它们后来与鲁迅在惨案发生之前写作的《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收入了散文集《朝花夕拾》。
1926年9月鲁迅接受了大学的聘请,南下教书,但他在大学只呆了四个多月,因为他发现大学的空气和一样,也是污浊的。
《朝花夕拾》必考知识点最全整理《朝花夕拾》是鲁迅的散文集,收录了他在上海《申报》等报刊上发表的一系列散文作品。
通过对社会现象、人物形象和文学艺术的观察和思考,鲁迅展示了他对中国现代文化和社会状况的深刻洞察,并表达了他对封建道德束缚和旧文化传统的批判。
以下是《朝花夕拾》中的一些必考知识点:1.文化批判:《朝花夕拾》是鲁迅的文学创作中最典型的文化批判之作。
鲁迅通过对中国古代文化、封建礼教和旧式教育的批判,揭示了旧文化在残酷社会现实中的虚伪和无力,呼吁人们进行现代文化的自觉革新。
2.社会风俗:《朝花夕拾》通过对中国社会中各种风俗习惯的描写,展现了当时社会的丑陋、浅薄和虚伪。
比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对商业化娱乐的批判,以及《父亲的病》中对封建礼教束缚的反思。
3.自然描写:鲁迅在《朝花夕拾》中运用了大量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将自然与人文的反差展示得淋漓尽致。
他以自然为背景,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对自由平等的向往,并通过对自然的描写来示范人们追求真善美的生活。
4.对人性的思考:《朝花夕拾》中对人性的思考是鲁迅文学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通过对自身内心的探索,对社会中各种人物形象的描写,探讨了人性中的善良与邪恶、懦弱与勇敢等矛盾的存在。
例如在《阿长与《祥林嫂》》中,他通过揭示祥林嫂的人性丑陋,表达了对人性的深刻探索。
5.语言运用:鲁迅的语言运用在《朝花夕拾》中尤为突出,他运用犀利、写实的笔触,对社会现象进行揭露和批判。
鲁迅的语言准确、生动,有时富于幽默,有时带有讽刺和讥讽的色彩,形成了其独特的文风和思想艺术风格。
以上是《朝花夕拾》中的一些必考知识点的简要整理,希望能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当然,这只是从全书中选取的一部分知识点,阅读全文对于更好地理解并把握鲁迅的思想和艺术风格非常重要。
《朝花夕拾》《朝花夕拾》是鲁迅唯一一部回忆性散文集,是“回忆的记事”,它以优美的语言、深沉热烈的感情回忆了作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
在追怀旧事的同时,也对丑恶的社会现象进行了揭露和讽刺。
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他的著作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集》《华盖集》等18部。
主要内容《朝花夕拾》里作者用夹叙夹议的方法,以青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线索,真实生动地叙写了自己从农村到城镇,从家庭到社会,从国内到国外的一组生活经历,抒发了对往昔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同时也对旧势力、旧文化进行了嘲讽和抨击。
十篇中《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七篇,为回忆童年生活,让读者看到鲁迅先生故乡的民俗风情,也见到当时人心世道。
《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乃人生怀念文字。
1.《狗·猫·鼠》这篇文章作者清算猫的罪行,取了“猫”这样一个类型,尖锐而又形象地讽刺了生活中与猫相似的人。
2.《阿长与山海经》记述作者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之情,充满了尊敬和感激。
文章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怀念。
3.《二十四孝图》重点描写了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揭示了旧中国儿童的可怜的悲惨处境。
4.《五猖会》以赶会为背景,描写了封建制度对儿童天性的束缚和摧残。
5.《无常》这篇文章在回忆无常的时候,时不时加进几句对现实所谓正人君子的讽刺,虚幻的无常给予当时鲁迅寂寞悲凉的心些许的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