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汉语词缀“头”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3
近代汉语“头”作为量词使用的考察研究
摘要:
关键词:
我是这样想的,首先介绍一下前人对汉语“头”的研究概况,例如对“头”的产生,头的语法化的研究等等,其中在对“头”的语法化研究中又有好几种分类,但对于“头”的作为量词使用的情况以及作为量词使用的情况并没有做系统的研究,现在本文就对“头”作为量词的使用情况做尽可能详尽的描述,以及从不同的方面解释它为什么转化为量词。
另外“头”与其他量词相互替代和转化的过程,又分别有哪些规律呢,这些都是下面我要研究的对象。
三、“头”在《史记》中已经出现了量词的用法,共2例。
1.式入山牧十余岁,羊致千余头,买田宅。
(《史记·平准书)))
2.塞之斥也,唯桥姚己致马千匹,牛倍之,羊万头,粟以万锤
计。
(《史记·货殖列传》)。
近代汉语语法4整理●词缀●前缀●阿,兀,老,打,所,有●后缀●们~门每懑瞒●我们,咱们,官人每,我瞒●子,头,儿,家,行,老,们,地,其,于,取,当,生,自●简述划分近代汉语词缀和助词的原则●原则有: (1)词缀是词素,是比词小的单位;助词是词。
(2)词缀的使用范围属于词法范围,—般与整个句子没有直接关系;(1分)助词的使用则常常会对句子的结构、时态或语气产生影响。
●代词●人称代词●第一人称代词●我,吾,侬,某●儿(年轻女性除对父母外的自称)唐代之前已经开始使用●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奴●唐、五代的时候男女尊卑都可使用,●远指白云呼且住,听奴一曲别乡关。
●宋代以后用做妇女谦称●咱●咱家写作洒家●北方色彩●我们合音俺●你们合音您●咱和咱们是包括式●俺和我们是排除式●第二人称代词●你●从古代尔演化而来(唐代文献普遍使用)●第三人称代词●他,伊,它●指示代词●近指●这着遮只●远指●那边那个●疑问代词●谁,,若,那●什么(甚么,啥),明代写成蛇 煞●争,作么(怎),多见于近代前半期唐宋元●做甚么,则甚,作么●换我做甚么?●那●nā句末语气助词……?●nǎ疑问代词“哪”●nà远指代词“那”●打从●处所(经由)●自从●时间(起点)●介词●从;自;自从;打;打从;向;问;去;连;和;●连词●助词●时态助词●了,着,过,却●语气助词●句首●但,念●但,无实际意义●但某即知用命,不会兵书,将军若何?●念某特来见主公,有商议的事●句末●那,罢,休,看,煞,杀,死●放在形容词,动词后表示程度至极●结构助词●底:相当于的,连接定语和中心语●只是饮水吃草底汉●地,的,里,得,将,教●比拟助词●判断句●(1)主语十是+表语。
如”这位哥哥是张仪。
〞●(2〉主语➕是+表语+也。
如”老夫是这装阳六也。
●3)主语+乃+表语。
如”此人乃赵野鹤。
●(4)主语+乃+表语+也。
如”吉乃东吴甘兴霸也!〞●(5)主语+乃是+ #表语。
论近代汉语时期“~生”的词性问题“~生”是近代汉语文献中大量存在的构词形式。
汉语词汇是不断发展又在一定时期内相对稳定的,当一些词固化成一定形式时,往往要求人们重新认识,从而在理解上产生分歧。
助词和词缀都是从实词虚化来的,它们之间存在某种纠葛现象。
本文通过对近代汉语文献中“~生”用法的考察,进一步分析了“~生”的词性问题。
标签:近代汉语“~生”形式词缀助词中古近代时期,随着汉语复音化的发展,在古代单音词的基础上产生了许多复音词。
虽然词在不断发展变化,但根据语法功能、形态和意义划分出來的类一般是比较稳定的。
由于这个过程也经历了许多词义改变、实词虚化等情况,当一些词固化成一定形式时,往往被人们重新认识,因此分歧也就容易产生了。
笔者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词缀和助词的用法有一系列的交叉联系。
在实际应用中,助词与词缀的分歧也是存在的,近代汉语时期产生的“~生”是否也存在这样的分歧呢?一、词缀和助词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吕叔湘先生在《汉语语法分析问题》中曾经提到过“有些助词的‘词’的资格是不牢靠的。
”[1](P38)为什么这么说呢?他举了“着”“了”“的”的例子,指出不少人认为动词后边的“了”和“着”应该看作动词后缀。
还有人主张把“的”分成两个:一个是助词,一个是后缀(我的|布的|现成的)。
这样在助词与词缀之间就产生了分歧。
助词是汉语虚词中一个重要的词类,也是汉语语法化进程中比较活跃、不断产生的一类。
马建忠在《马氏文通》中第一次明确提出“助字”的概念。
他认为“凡虚字用以结煞实字与句读者,曰‘助字’。
”由于助词的形成大都经历了一个实词虚化的过程,所以形成后的助词没有实在意义,它的作用是附着在实词、短语或句子上面表示动作的情态状貌、显示语气、构成结构关系等语法意义。
我们熟悉的有结构助词“的”“地”“得”,动态助词“着”“了”“过”,比况助词“似的”“一样”“一般”等。
另外,邢福义先生在《汉语语法三百问》中还列出了表数助词“们”“第”,语气助词“呢、吗、吧”等。
近代汉语词缀“老”“头”“子”的发展演变
高艳
【期刊名称】《太原教育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6(024)B06
【摘要】词缀“老”“头”“子”是现代汉语中常见的词缀,不具备词汇意义却有语法作用附着在词根上,这也是我们判断词缀的主要标准。
除词头“老”的构词能力稍差外,词尾“头”、“子”都有很强的构词能力,它们都是由最初的实义词虚化而来。
【总页数】3页(P37-39)
【作者】高艳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北京10003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31
【相关文献】
1.从历时平面看汉语词缀演化的一般规律--以"老"、"子"为例 [J], 郭作飞
2.汉语词缀形成的历史考察--以"老"、"阿"、"子"、"儿"为例 [J], 郭作飞
3.近代汉语词缀"老""头""子"的发展演变 [J], 高艳
4.汉语词缀分类的新尝试——以词缀“老”为例 [J], 刘文辉
5.近代汉语中词缀“子、儿”等的独特用法 [J], 力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On the Change of Prefix of Verb DA(打-) in Recent
Ancient Chinese
作者: 祝建军
作者机构: 烟台大学学报编辑部,山东烟台264005
出版物刊名: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470-476页
主题词: 打 打-V 词缀化 词化 语法化
摘要:汉语言中缺乏严格意义的词缀,动词中的词缀尤为少见.近代汉语中的"打-"被多数学者称之为类似词缀的语法成分,但对其演变学术界极少涉及.从近代汉语言的发展看,"打-"的演变经历了一个语法化的过程:在动词实义的基础上"打"语义泛化,并在特定结构"打-V"中固化成词,由词化进而完成语法化,但这一构词手段在现代汉语的能产性减弱.这一过程同时也反映了语言作为多因素影响的整体系统的复杂性.。
近代汉语词缀“头”摘要:关键词:一、汉语词缀“头”产生的时间。
语言学界对“头”缀一直比较关注,对于它的讨论也较多,但是较之“子”缀和“儿”缀,对“头“缀的研究则相对薄弱,关于“头”缀的产生时间问题,语言学界的学者们虽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却一直都存在着一定的争议,较有影响的大致有以下几说:1、晋代说。
持此说的主要有杨伯竣、何乐士、周法高、太田辰夫等。
2、六朝说。
王力认为“词尾‘头’字的产生,应该是在六朝”。
3、汉代说。
向熹认为放在方位词“东、南、西、北、上、下、前、后、顶、尾”等后面表示方位的“头”是汉代出现、六朝普遍应用的,而“附于表示时间的名词后面用以表示时间的‘头’大致始于唐。
”二、近代汉语词缀“头”的结构(一)两汉时期的词缀“头”接下来我们再看看东汉时期“头”的用法。
东汉时期“头”的用例明显多于前面任何一个朝代,虽然“头”作为词缀的用法还不够广泛,但是己经得到了飞跃性的发展。
东汉时期的后缀“头”的用法大致分为以下几类:1、用于方位词后,表示方位。
东汉译经中已可见到“上头”“前头”“后头”:(1)上头为心,中央为意,后头为识。
(东汉安世高译《阿含口解十二因缘经》)(2)与比丘僧相随,最在前头。
(东汉支娄迎截译《道行般若经))) 在东汉的训话学专著《释名》里也出现了“下头”一词:(3)矛,冒也,刃下冒矜也。
下头日“蹲”,蹲入地也。
(释名·释兵》)东汉已经出现了“里头”一词:(4)其后饮醉形坏,但得老狗,便朴杀之,推问里头沽酒家狗。
(《风俗通义·怪神第九》)在东晋袁宏关于东汉史的著作《后汉纪》中,也出现了“里头”:父怒之,又庐于里~大,晨昏不废。
(《后汉孝章皇帝纪上卷第十一》)《后汉纪》中出现的“里头”应该可以为“里头”一词出现在东汉提供佐证。
2、用于事物名词之后,表示事物。
(1)第三止何以故在鼻头?(东汉安世高译《大安般守意经》) (2)伤寒,热少微厥,指头寒,嘿嘿不欲食,烦躁。
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总第275期2014年4月(中)Total.275April 2014(B)摘要词汇语用学是一门交叉学科。
国内外学者对其已经有了一些研究。
但就词缀的语用问题的探讨还不是很深入。
本文就以词缀的语用功能来展开讨论,从构词功能、构形功能、语言情感色彩以及语体色彩功能等方面对“头(儿)”这一后缀进行分析研究,使读者进一步了解词缀的语用功能以及词汇语用学这一门学科。
关键词词汇语用学词缀语用功能A Brief Analysis on the Pragmatic Functions of the Suffix "Tou (er)"//Li XiangAbstract Lexical pragmatics is a cross-disciplinary subject.Scholars at home and abroad have already made some research about it,but there is not enough study on the pragmatic functions of affix.So this paper will discuss the pragmatic functions of affix and analyze the suffix "Tou (er)"from the formation function,con-figuration function,language emotional colors and Stylistic colors function,so that the readers can further understand the pragmatic functions of affix and vocabulary pragmatics.Key words lexical pragmatics;affix;pragmatic functions1引言语用学是当代语言学研究中一个蓬勃发展的领域,它与相邻学科不断交融,形成了一些为人们所熟知的交叉学科,如:跨文化语用学、社会语用学、语际语用学、发展语用学、认知语用学等。
论现代汉语的类词缀(一)【内容提要】本文旨在从句法音系接面的角度、根据大规模语料库的统计材料论证类词缀是现代汉语的一个独立的、重要的单位类别。
作者发现,与词根相比,类词缀与词缀、助字一样具有单向高搭配性、结构类型个别化和类化作用的特点,意义也较词根明显泛化。
与词缀、助字相比,类词缀主要与双音词和多音节类词相配,而词缀只能与单音字和部分双音词相配,助字则是自由地与包括自由短语在内的所有单位层级相配。
另外,类词缀新生类推潜能极强,可根据接收向周遍性组配规则大量新创语义透明的类词字组,与词缀明显不同。
【摘要题】汉语言文字学【关键词】类词缀/单向高搭配性/单位层级/新生类推潜能/接收向/生成向周遍性组配【正文】1引言词根和词缀是词法中的一对儿重要术语。
一般的定义是(如高校选用的各种《语言学概论》、《现代汉语》教科书),词中表达概念义(或称“实在意义”、“词汇义”、“基本义”)的部分是词根,意义虚化、在词中起改变概念义的附加作用和/或语法作用的部分是词缀。
并且,词根语素可以是自由的、不定位的,而词缀只能是黏着的、定位的。
不少论着还谈到,除词缀外汉语还有大量的“类词缀”(或称“准词缀”,下面除转引外一律称“类词缀”)。
常提到的类词缀有“-化、-家、-型、-式、超-、准-、类-、反-”等。
(详参吕叔湘1979、陈光磊1994、马庆株1995等)类词缀比词缀还多,被认为是汉语的一个特点。
什么是“类词缀”呢,一般的说法是,它的意义不像真词缀那么虚化也不像词根那么实,虚实介乎词缀和词根之间。
但意义的虚实不好把握,因此马庆株(1995)提出如下标准:1)真词缀的意义是虚化了的(词典单列词条),准词缀的意义是实在的或抽象的(词典不单列词条且不是第一第二义项);2)真词缀是成虚词语素或绝对不成词语素,准词缀是相对不成词语素(在基本义项上可成词);3)真后缀基本都轻音化了,准后缀通常不轻声。
这三条标准中,前两条的可操作性依赖于词典是否单列词条,而是否单列词条还需要另有语言内的标准,也还有个操作标准问题。
硕士学位论文汉语“头”的语法化探析姓名:周康导师:顾阳学号:08001140学位:汉语语言学及语言获得专业文学硕士 学系:语言学及现代语言系学校:香港中文大学日期:二零零九年五月二十九日近些年,语法化问题重新成为语言学家关注的问题。
所谓语法化,就是语言中意义实在的词项或结构式变成无实在意义、仅表语法功能的语法成分,或者由一个不太虚的语法成分变成更虚的语法成分。
语法化使得语言单位在语义、语用、形态和语音等方面都产生了新的变化和特点。
汉语名词“头”也经历了语法化的过程,通过转喻和隐喻的语法化机制,意义不断引申扩展,最后虚化成一个名物化词缀,如(看头)。
本论文首先对带有后缀“头”的词语进行细致分类,考察后缀“头”粘着在不同词根时表现出的不同语义及语法功能。
在此基础上,再从句法途径、语义途径以及人的认知方式的角度,进一步探究诱发名词“头”语法化的内在原因,揭示其语法化的具体过程。
关键词头 语法化 句法途径 重新分析 语义途径 认知方式本论文是在我的导师顾阳教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
顾老师始终认真负责地指导我,帮助我开拓研究思路并给予我思想上的鼓励。
她每次为我修改论文,除了在内容上细致批改,连标点符号、字体格式这些细微之处都一一纠正。
顾老师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深深感染了我,令我受益匪浅。
在这里真诚地对顾老师说声感谢并向她致以崇高的敬意!1.语法化的概念 (1)2.前人对汉语“头”的语法化研究 (1)3.汉语“头”和语法化 (2)4.后缀“头”的性质、分类 (4)4.1 后缀“头”的性质 (4)4.2 后缀“头”的分类 (6)5.汉语“头”的语法化过程 (10)5.1 句法途径与“头”的语法化 (11)5.2 语义途径与“头”的语法化 (14)5.3 认知方式与“头”的语法化 (17)5.3.1 隐喻与“头”的语法化 (17)5.3.2 转喻与“头”的语法化 (18)5.3.3 主观化与“头”的语法化 (19)6.结语 (21)参考文献 (22)一.语法化的概念语法化是指语言中意义实在的词项或结构式变成无实在意义、仅表语法功能的语法成分,或者一个不太虚的语法成分变成更虚的语法成分的现象。
湘西汉语方言中“头+VP1/V1+头+VP2/V2”结构浅析“头”字在汉语普通话中的主要用法是作名词、量词、构词后缀,但在湘西多个地区(吉首市、保靖县、古丈县等)方言中,“头”除了以上用法外,还能作为关联副词、连接动词或动词性短语,即用于“头+VP1/V1+头+VP2/V2”结构中。
本文主要以该结构形成的原因、充当的句法成分以及进入该结构的动词的性质为研究对象。
标签:湘西汉语方言“头” 关联副词语法功能一、湘西汉语方言中“头”的语法功能(一)名词(1)上课中,如果发生地震,我们一定要双手抱头,躲在桌子下面。
(头:脑袋)(2)你看你的头哦,像个鸡窝。
(头:代指头发,表示头发乱。
)(3)这里哪个是你们的头儿?(头:管事的人、领导)(4)你睡床头,我睡床尾。
(头:事物的前端)(5)他结婚的消息,我头两天才晓得的。
(头:表示过去的时间)(二)量词(6)你硬是蠢得像头猪。
(7)我屋养了三头羊。
(三)词缀(8)你不要惹我,小心我一槌头打飞你。
(槌头:拳头)(9)走路要看路,莫被岩头绊倒了。
(岩头:石头)(10)阿妹,你手头活泛吗?可以借我点钱米?(手头:指自己所拥有的钱)(11)打扫卫生不要只打扫皮头,那些旮旮落落也要打扫。
(皮头:事物的表面)(12)这个人看起来哈头哈脑的。
(哈头哈脑:比喻一个人脑袋不灵光,傻傻的)(13)这家餐馆我来过了,米有什么吃头。
(吃头:值得吃)(14)你这个人港话怎么一点傩头都米有?(傩头:比喻做人有规矩、讲规矩)(15)每天夜头,我婆都会给我讲变婆老娘儿的故事。
(夜头:夜晚)(四)副词(16)你走头,不要等我。
(走头:先走)(17)我有颗儿米好意思,你打头唱咯。
(打头唱:先唱)(18)我都习惯头看电视头吃饭了。
(头看电视头吃饭:边看电视边吃饭)(19)在KTV里,她头唱头跳。
(头唱头跳:边唱边跳)“头”作名词、量词和词缀的用法与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头”的用法基本一致。
“头”作副词,特别是作关联副词的用法在汉语普通话以及其他地区的方言中基本没有。
山西孝义方言词缀“头”的语法化路径摘要:孝义方言中,词缀“头”由[+最上/前]、[+器官]、[+块状物]三个语义特征出发,产生三条不同的语法路径,呈现由空间到时间、由具体到抽象的特点。
本文就孝义方言词缀“头”的语法化路径进行分析。
关键词:山西方言;孝义方言;头《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头”的首项解释为“人身最上部或动物最前部长着口、鼻、眼等器官的部分”。
可见“头”的语义特征主要为[+最上/前] [+器官],加之“头”这一器官性状为块状,因此“头”带有[+块状物]的语义特征。
我们主要从这三个语义特征出发,分析“头”的语法化路径。
1.由[+最上/前]语义特征引发的词义虚化“头”具有[+最上端]/[+最前端]的语义特征,按照人类认识世界的顺序,往往会由实义的“头”隐喻到空间,进而词义虚化到时间词中也可使用,期间存在实义→空间义→空间、时间过渡义→时间义的语义虚化过程。
1.1由[+最上]语义特征引发的词义虚化“头”作为人身体的最上部器官被人所认识,意义最实,有“头巾”、“头盔”。
这种认识首先反映于空间中表示位置上下的“上”义中,如“题头儿”意为一篇文章最上端的标题,“表头儿”意为位于一张表格最上端的题目。
在这些词里面,“头”的意义相对较为实在,是人将自身所拥有的“头”映射于外物在空间上居于最上端部分的表现。
1.2由[+最前]语义特征引发的词义虚化“头”作为动物最前部的器官,这种认识映射于空间,便出现了一大批表示“前”义的“头”缀词。
首先由头部映射于人体其他器官的最前端,于是有“奔头额头”、“眉头”、“脚头”。
此时“头”意义较实。
到了“口头口感”一词时,“头”的意义已进一步虚化,无法明晰其词义。
逐渐,“头”的使用范围扩大,由人体部位前端扩大到人群团体的前端进而扩大至物的前端。
有“头儿”、“包工头儿”、“床头儿柜儿”、“火火头炤头”等词。
随后,“头”的使用范围不限于实在的物,而可以与指示代词组合,如“这头儿”、“兀头儿那头儿”,构成方位名词;可以与数词结合,如“一头儿”、“俩头儿”,构成方位名词;与方位名词结合,如“上头”、“下头”。
近代汉语词缀“头”
摘要:
关键词:
一、汉语词缀“头”产生的时间。
语言学界对“头”缀一直比较关注,对于它的讨论也较多,但是较之“子”缀和“儿”缀,对“头“缀的研究则相对薄弱,关于“头”缀的产生时间问题,语言学界的学者们虽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却一直都存在着一定的争议,较有影响的大致有以下几说:
1、晋代说。
持此说的主要有杨伯竣、何乐士、周法高、太田辰夫等。
2、六朝说。
王力认为“词尾‘头’字的产生,应该是在六朝”。
3、汉代说。
向熹认为放在方位词“东、南、西、北、上、下、前、后、顶、尾”等后面表示方位的“头”是汉代出现、六朝普遍应用的,而“附于表示时间的名词后面用以表示时间的‘头’大致始于唐。
”
二、近代汉语词缀“头”的结构
(一)两汉时期的词缀“头”
接下来我们再看看东汉时期“头”的用法。
东汉时期“头”的用例明显多于前面任何一个朝代,虽然“头”作为词缀的用法还不够广泛,但是己经得到了飞跃性的发展。
东汉时期的后缀“头”的用法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1、用于方位词后,表示方位。
东汉译经中已可见到“上头”“前头”“后头”:
(1)上头为心,中央为意,后头为识。
(东汉安世高译《阿含口解十二因缘经》)
(2)与比丘僧相随,最在前头。
(东汉支娄迎截译《道行般若经))) 在东汉的训话学专著《释名》里也出现了“下头”一词:
(3)矛,冒也,刃下冒矜也。
下头日“蹲”,蹲入地也。
(释名·释兵》)
东汉已经出现了“里头”一词:
(4)其后饮醉形坏,但得老狗,便朴杀之,推问里头沽酒家狗。
(《风俗通义·怪神第九》)
在东晋袁宏关于东汉史的著作《后汉纪》中,也出现了“里头”:父怒之,又庐于里~大,晨昏不废。
(《后汉孝章皇帝纪上卷第十一》)
《后汉纪》中出现的“里头”应该可以为“里头”一词出现在东汉提供佐证。
2、用于事物名词之后,表示事物。
(1)第三止何以故在鼻头?(东汉安世高译《大安般守意经》) (2)伤寒,热少微厥,指头寒,嘿嘿不欲食,烦躁。
(《伤寒论·上篇》)。
(3)绢头,绢,钞也,钞发使上从也。
或曰‘违亘丛了,,言其从后横陌而前也。
(《释名·释首饰》)
很多学者都注意到了“鼻头”一词的出现,但是很少有学者注意到“指头”“绢头”等的出现。
很明显,这些词中的“头”已经失去了实在的意义,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词缀了。
这些词语的出现,更有力的证明了“头”在东汉时己经虚化成词缀了。
3、用于形容词后,表示时间。
东汉佛经“初头、后头”,有表示时间先后的意思。
如:
初头意后头意是两意无有对。
(东汉支娄迩截译《道行般若经》)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头”
魏晋南北朝时期,“名词+头”这种形式的词语已经出现的非常之多。
有的“名词+头”结构中的“头”是用作名词后缀,但是也有一些不是后缀。
1、用于方位词后,表示方位。
魏晋南北朝时期,与“头”结合的词根越来越多,六朝文献中可
见“东头”“西头”“南头”“北头。
(1)君北堂内,脚在壁外。
酉呈笠,有两死男子,一男持矛,一男持弓箭,头在壁(《三国志·魏书二十九》)
(2)六月癸未,月掩房鱼二生第二星,甲申,月掩箕韭玉第一星。
(《魏书·天象志二》)
(3)三间瓦屋,士龙住.奎~选-,士衡住酉呈长。
(《世说新语·赏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