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解表药
- 格式:ppt
- 大小:3.71 MB
- 文档页数:145
中药学—解表药中药学—解表药解表药小结1.通鼻窍的药物有:白芷、细辛、苍耳子、辛夷2.祛风除湿的解表药物有:防风、羌活、藁本、白芷3.解表兼行气的药物有:紫苏、薄荷、柴胡4.不宜久煎的药:香薷、荆芥、紫苏、薄荷5.解肌:桂枝(发汗解肌)、葛根(解肌退热)6.安胎:紫苏7.解表药中能平抑肝阳的药物有:桑叶、菊花8.麻黄:为发汗解表之要药;为治疗肺气壅遏所致喘咳的要药9.生姜:素有“呕家圣药”之称10.香薷:“香蕾乃夏月解表之药”“夏月麻黄11.防风:“风药之润剂”“治风通用之品”12.柴胡:治少阳证之要药13.具有降压的药:葛根14.具有升阳的药:升麻、柴胡、葛根15.治疗脏气脱垂的药:柴胡、升麻16.荆芥:外感表证,为发散风寒药中药性最为平和之品,外感表证无论风寒风热或寒热不明显者,均可应用17.解毒的药:紫苏(解鱼蟹毒)、生姜(解鱼蟹、半夏及天南星毒)、葛根(解酒毒)18.薄荷:道地产地为江苏太仓(苏薄荷)19.解表药中利咽透疹的药物有:薄荷、牛蒡子、蝉蜕20.解表药中长于清利头目的药物:薄荷、蝉蜕、桑叶、菊花、蔓荆子21.解表药中有祛风湿功效治疗痹证的药物:麻黄、细辛、羌活、防风22.息内外风的解表药:防风、蝉蜕23.头痛引经药阳明头痛——白芷少阳头痛——柴胡太阳头痛——羌活太阴头痛——苍术厥阴头痛——吴茱萸少阴头痛——独活、细辛(少阴细心读)头痛专药——川芎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小结麻黄发汗解表宜生用,止咳平喘宜炙用桂枝孕妇及月经过多者慎用荆芥发表透疹消疮宜生用;止血宜炒用羌活用量过多易至呕吐细辛不宜与黎芦同用苍耳子血虚头痛不宜服用辛夷包煎薄荷后下牛蒡子气虚便溏者慎用蝉蜕孕妇当慎用桑叶肺燥咳嗽多用蜜制桑叶菊花疏散风热宜用黄菊花,平肝、清肝明目宜用白菊花柴胡解表退热宜生用量重,疏肝解郁宜醋炙,升阳可生用或酒炙,量均稍轻。
中药学解表药概述1.定义:凡能疏肌解表、促使发汗,用以发散表邪、解除表症的药物,称为解表药。
2.归经:解表药主要归肺、膀胱经。
3.分类:辛温解表药、辛凉解表药两类。
4.注意事项:(1)发汗作用较强的解表药,用量不宜过大,以免发汗太过,耗阳伤阴,导致“亡阳”“伤阴”的弊端。
(2)解表药入汤剂不宜久煎,以免有效成分挥发而降低药效。
辛温解表药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1)发汗解表——外感风寒表实证。
(注:表实为无汗)麻黄为发汗解表之要药。
(2)宣肺平喘——咳嗽气喘之要药。
(3)利水消肿——风水、水肿、脚气。
桂枝: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1)发汗解肌——外感风寒表实、风寒表虚证均可。
(注:表虚为有汗)(2)温通经脉——寒凝血滞之诸痛证,如胸痹心痛、痛经、脘腹冷痛、风寒湿痹等。
(3)助阳化气——脾阳不足之痰饮、蓄水证;心阳不足之心悸。
紫苏:解表散寒行气宽中解鱼蟹毒(1)解表散寒——外感风寒表证之轻证。
(2)行气宽中——脾胃气滞,胸闷呕吐。
(3)解鱼蟹毒——进食鱼蟹中毒引起的腹痛吐泻。
生姜: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1)发汗解表——外感风寒表证。
(2)温中止呕——胃寒呕吐(中焦虚寒之脘腹冷痛、呕吐)。
(3)温肺止咳——肺寒咳嗽。
香薷: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水消肿(1)发汗解表:夏月外感风寒表证。
香薷又称之为“夏月之麻黄”。
(2)化湿和中:呕吐、腹泻。
(3)利水消肿:水肿、小便不利等证。
荆芥:祛风解表透疹消疮炒炭止血祛风解表——外感表证之无论风寒、风热、寒热不明显者均可应用。
透疹消疮——风疹瘙痒、麻疹不透;疮疡初起之表证。
炒炭止血——各种出血证。
(炭能止血,如地榆炭、血余炭等。
)防风:祛风解表胜湿止痛熄风止痉(1)祛风解表——外感表证之无论风寒、风热、风湿均可应用。
(2)胜湿止痛——风疹瘙痒、风湿痹痛。
(3)熄风止痉——破伤风。
羌活:解表散寒祛风湿止痛(1)解表散寒——外感风寒夹湿证。
(2)祛风湿、止痛——风寒湿痹。
中药学—解表药【概述】1. 定义以发散表邪为主要功效,常用活于治疗表证的药物,称解表药,又叫发表药。
2. 性能特点1)性味归经:本类药物多有辛味,气芳香,质轻扬,或温或凉,以入肺、膀胱经为主。
2)作用以发汗解表为主,兼止咳平喘,利水消肿,透疹,止痛,消疮。
3. 适应范围。
1)外感表证;·2)表邪犯肺,肺气不宣之咳喘;当。
3)水肿兼有表证或腰以上肿者得4)麻疹初起或疹出不畅;5)疮疡初起,营卫不和,病位在表;6)外感风寒湿痹痛。
总之,凡邪在肌表,需要发散而解表者,皆可用之。
4. 分类及特点1)发散风寒药(辛温解表药)性味多辛温,以发散风寒为主,发汗力强,止痛作用好,适用于外感风寒表证,也可用于风寒湿痹痛。
2)发散风热药(辛凉解表药)性味多辛凉,以发散风热为主发汗力缓,解热作用较强,适用于外感风热表证。
5.使用注意1)辨证用药,适当配伍。
2)中病即止,避免发汗太过耗损阳气津液。
3)气血阴阳不足者慎用。
4)用量方面应因地因时而异。
5)一般不宜久煎。
6.解表药功效(一)发散风寒药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桂枝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平冲降逆。
紫苏叶解表散寒,行气和胃,解鱼蟹毒。
生姜解表散寒,温中止呕,化痰止咳,解鱼蟹毒。
香薷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水消肿。
荆芥解表散风,透疹,消疮。
防风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
羌活解表散寒,祛风除湿,止痛。
白芷解表散寒,祛风止痛,宣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
细辛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窍,温肺化饮。
藁本祛风散寒,除湿止痛。
苍耳子散风寒,通鼻窍,祛风湿,止痛。
辛夷散风寒,通鼻窍。
(二)发散风热药薄荷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
牛蒡子疏散风热,宣肺祛痰,利咽透疹,解毒消肿。
蝉蜕疏散风热,利咽开音,透疹,明目退翳,息风止痉。
桑叶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抑肝阳,清肝明目,凉血止血。
菊花疏散风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清热解毒。
蔓荆子疏散风热,清利头目。
解表药名词解释
解表药是指中医药学中用于治疗外感风寒或风热引起的表证(表浅、外在的病症)的药物。
它们的主要作用是发汗解表,促进体表的毛孔张开,使体内的热邪随着汗液排出,从而达到降温解热的效果。
常见的解表药物有桂枝、麻黄、羌活、防风、葛根等。
桂枝是解表药物中的代表,能够扶正祛邪,它具有发汗解表、温经通络、调和营卫等功效。
麻黄也是一种常用的解表药,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开窍、化痰止咳等功效。
羌活具有发散寒邪、疏通经脉、止痛解表的作用,适用于风寒引起的头痛、身痛等症状。
防风具有祛风散寒、止痛解表的功效,适用于风寒湿痹引起的疼痛和不适。
葛根能够解表发汗、清热解毒、利咽止咳等,适用于发热、头痛、咳嗽等症状。
需要注意的是,解表药物在使用时应严格遵循中医辨证施治原则,根据不同的病因、病位、病情及体质等因素综合判断,确立合理的用药方案。
另外,由于解
表药物具有发汗作用,因此在用药期间应注意保暖,避免受凉感冒等。
《中药学》_第一章解表药_中医世家第一章解表药凡能疏肌解表、促使发汗,用以发散表邪、解除表症的药物,称为解表药。
解表药多属辛散之品,辛能发散,可使外邪从汗而解,故适用于邪在肌表的病症。
也即《内经》所说的“其在皮者,汗而发之”的意义。
解表药的临床应用,有以下几点:1.感受外邪,具有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脉浮等表症者。
2.表邪郁闭,麻疹透发不畅者;水肿初期或麻疹初期兼有表证者,以及其它疾病具有表证需要发汗解表者。
解表药虽能透过发汗解除表证,但汗出过多能耗散阳气,损伤津液;因此,凡自汗、盗汗、热病伤津以及阴虚发热等症,都应慎用。
跟据解表药的性能,可以分为发散风寒,发散风热两类。
第一节发散风寒药发散风寒药,性味多为辛温,发汗作用较强。
适用于感冒风寒,呈现恶寒发热、无汗、鼻塞或流清涕、舌苔薄白、口不渴、脉浮等寒象比较突出的表症。
对于咳嗽气喘、脚气水肿及风湿痛等初起具有上述表症的,也可应用。
麻黄【药用】本品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及木贼麻黄或其它含麻黄碱的同属植物的草质茎。
【性味与归经】辛、微苦,温。
入肺、膀胱经。
【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
【临床应用】1.用于感冒风寒及麻疹透发不畅,风疹身痒等症。
麻黄性温辛散,能发汗散寒而解表,又可散风透疹。
用治外感风寒所引起的发热恶寒、无汗等症,常与桂枝相须为用,有发汗解表的作用。
如治麻疹透发不畅,兼有咳嗽气急症状时,可在辛凉透疹药中酌加麻黄,因肺主皮毛,本品既能宣肺,又能发散,可收透疹、平喘的效果。
至于用治风疹身痒,可与薄荷、蝉衣等药配伍应用。
2.用于咳嗽、气喘。
麻黄能宣畅肺气而止咳平喘,故临床往往用治外邪侵袭、肺气不畅所致的喉痒咳嗽、咯痰不爽或咳嗽紧迫、胸闷、气喘等症。
如寒邪咳喘,多配杏仁、甘草同用;外有寒邪,内有痰饮,常配细辛、干姜、五味子、半夏等同用;至于肺热咳喘,常配石膏、杏仁、甘草等同用。
3.用于风水水肿等症。
麻黄既能发汗,又能利尿,故适用于水肿而伴有表症者,常与白朮、生姜等同用。
解表药发散风寒药发散风热药发散风寒药麻黄性能:辛,微苦,温。
归肺,膀胱经。
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应用:1.风寒感冒。
本品发汗力强,为发汗解表之要药。
多用于外感风寒表实证,恶寒无汗,脉浮紧。
2.咳嗽气喘。
本品宣肺平喘作用强。
为治疗肺气壅遏所致喘咳的要药。
3.风水水肿。
4.风寒痹证,阴疽,痰核。
用法用量:煎服,2~9g。
发汗解表宜生用,止咳平喘多炙用。
使用注意:本品发汗宣肺力强,凡表虚自汗、阴虚盗汗及肺肾虚喘者均当慎用。
桂枝性能:辛、甘,温。
归心、肺、膀胱经。
功效: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
平冲降气应用:1.风寒感冒。
对外感风寒,不论表实无汗、表虚有汗,均可使用本品。
2.寒凝血滞诸痛证。
3.*痰饮(引起的眩晕)、蓄水证。
4.心悸(心动悸、脉结代)。
使用注意:本品辛温助热,易伤阴动血,凡外感热病、阴虚火旺、血热妄行等证,均当忌用。
孕妇及月经过多者慎用。
紫苏性能:辛,温。
归肺、牌经。
功效:解表散寒,行气宽中,解鱼蟹毒,安胎。
应用:1.风寒感冒。
风寒表证而兼气滞胸闷,用之尤为适宜。
2.脾胃气滞,胸闷呕吐。
3.食鱼蟹中毒而致腹痛吐泻者。
用法:不宜久煎。
生姜功效: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二温二止)应用:1.风寒感冒。
发汗解表散寒作用较弱,适用于感冒轻症。
2.脾胃寒证。
3.胃寒呕吐。
止呕功良,素有“呕家圣药”之称。
对胃寒呕吐最为适合。
4.肺寒咳嗽。
5.解毒:解生半夏、生南星等药物之毒及鱼蟹等食物中毒。
香薷“夏月麻黄”功效: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水消肿。
应用:1.风寒感冒。
多用于风寒感冒而兼脾胃湿困者,前人称“香薷及夏月解表之药”2.水肿脚气。
荆芥(介于寒热、表里之间)性能:辛,微温。
归肺、肝经。
功效:祛风解表,透疹消疮,(炒炭)止血。
应用:1.外感表证。
本品药性较平和,对于外感表证,无论风寒还是风热表证,均可广泛使用。
2.麻疹不透,风疹瘙痒。
3.疮疡初起兼有表证。
4.吐蜓下血。
炒炭有止血作用。
第一章解表药
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为解表药。
解表药适用于外感风寒或风热所致的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或有汗)、脉浮等表证。
部分药物还可用于咳喘、水肿、疹发不畅,以及风湿痹痛等。
解表药使用需注意:
①掌握用量,中病即止,不可过汗,以免损伤阳气和津液;
②体虚多汗及热病后期津液亏耗者忌服;
③对久患疮痈、淋病及失血患者,虽有外感表证,也要慎重使用;
④入汤剂不宜久煎,以免有效成分挥发过多而降低疗效。
第一节辛温解表药
第二节辛凉解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