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材粘合工艺因素解析
- 格式:doc
- 大小:37.50 KB
- 文档页数:5
聚氨酯的粘接机理、粘接工艺及配方设计聚氨酯的粘接机理、粘接工艺及配方设计概述:A、金属、玻璃、陶瓷等的粘接金属、玻璃等物质表面张力很高,属于高能表面,在PU胶粘剂固化物中含有内聚能较高的氨酯键和脲键,在一定条件下能在粘接面上聚集,形成高表面张力胶粘层。
一般来说,胶粘剂中异氰酸酯或其衍生物百分含量越高,胶粘层的表面张力越大,胶越坚韧,能与金属等基材很好地匹配,粘接强度一般较高。
含一NCO基团的胶粘剂对金属的粘接机理如下:金属表面一般存在着吸附水(即使经过打磨处理的金属表面也存在微量的吸附水或金属氧化物水合物),一NCO与水反应生成的脲键与金属氧化物之间由于氢键而螯合形成酰脲—金属氧化物络合物,一NCO 基团还能与金属水合物形成共价键等。
在无一NCO场合,金属表面水合物及金属原子与氨酯键及脲键之间产生范德华力和氢键,并且以TDI、MDI为基础的聚氨酯胶粘剂含苯环,具有冗电子体系,能与金属形成配价键。
金属表面成分较为复杂,与PU胶之间形成的各种化学键或次价键(如氢键)的类型也很复杂。
玻璃、石板、陶瓷等无机材料一般由Ah09、S02、CaO和Na20等成分构成,表面也含吸附水、羟基,粘接机理大致与金属相同oB、塑料、橡胶的粘接橡胶的粘接一般选用多异氰酸酯胶粘剂或橡胶类胶粘剂改性的多异氰酸酯胶粘剂,胶粘剂中所含的有机溶剂能使橡胶表面溶胀,多异氰酸酯胶粘剂分子量较小,可渗入橡胶表层内部,与橡胶中存在的活性氢反应,形成共价键。
多异氰酸酯还会与潮气反应生成脲基或缩二脲,并且在加热固化时异氰酸酯会发生自聚,形成交联结构,与橡胶分子交联网络形成聚合物交联互穿网络(IPI),因而胶粘层具有良好的物理性能。
用普通的聚氨酯胶粘剂粘接橡胶时,由于各材料基团之间的化学及物理作用,也能产生良好的粘接。
PVC、PET、FRP等塑料表面的极性基团能与胶粘剂中的氨酯键、酯键、醚键等基团形成氢键,形成有一定粘接强度的接头。
有人认为玻纤增强塑料(FRP)中含一OH基团,其中表面的一OH与PU胶粘剂中的一NCO 反应形成化学粘接力。
4、粘合工艺对粘合效果的影响粘合工艺主要包括涂层温度、涂层及复合的压力、张力以及熟成条件等,这些对品质有较大的影响[4]。
4.1 转移温度涂层温度即热熔胶转移的温度,温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热熔胶的转移效果和渗透能力。
热熔粘合工艺中所用的热熔胶为湿固化聚氨酯,其在未交链反应之前是一种热塑性物质,粘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涂层温度低,热熔胶粘度高,渗透能力差,不能充分嵌入到纤维中;且温度低时,转移的点形不完整,有时甚至只转移了小半部分,导致热熔胶与织物的接触面积过小,结果是单个点的粘结强度变差,造成总体的粘结强度偏低,虽然手感会较好,但可能会导致水洗后出现起泡甚至脱落。
涂层温度升高,热熔胶粘度变低,渗透能力增强,能充分嵌入到纤维中;且温度高时,转移的点形完整,与织物的接触面积大,所以涂层温度的提高有利于粘结强度的增加,但手感会随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变硬。
如涂层温度过高,会导致热熔胶粘度过低,一是容易透过织物,产生透胶,粘合强度反而下降;二是与织物的接触面积也会过大,造成手感太硬。
设定涂层温度首先取决于热熔胶的性质,不同的热熔胶都有各自的粘度-温度曲线,要根据所需要的粘度来确定转移温度。
其次与织物规格有关,同一种热熔胶,粘合不同的织物,其转移温度也会不同,要根据织物的材质、规格、厚度、紧密度等来确定合适的粘度。
其他因素也会对设定转移温度有影响,如环境温度的变化,冬天与夏天的环境温度差很大,冬天的转移温度可以比夏天的设定得高一些,具体高多少,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
涂层温度设定是否合理,要针对不同的品种和要求,并经过一定时间的运行后才能逐步调整到位。
4.2涂层及复合的压力涂层压力直接影响热熔胶从雕刻辊转移到薄膜上的程度。
复合压力则影响热熔胶嵌入到织物中的程度。
在热熔复合设备中,涂层系统和复合系统各由一对辊轮组成,其中一个是钢辊,另一个是硅橡胶辊,气缸的压力是不变的,用间隙(单位mm)的设定来间接表示这实际压力的大小。
粘接材料的加工和施工工艺随着人们对高性能材料的需求越来越高,粘接材料在现代工程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而对这类材料的加工和施工工艺的熟悉和掌握程度,将直接影响着工程质量和应用效果。
因此,本文将从加工和施工两个方面对粘接材料做一些介绍和分享。
一、粘接材料的加工工艺1.表面处理粘接材料的表面处理非常重要,它直接决定了粘接剂和基材间的附着强度。
一般来说,表面处理要根据基材和粘接材料的特性来具体选择。
例如对于金属基材,表面处理可以采用机械打磨、腐蚀处理等方式,而对于聚合物基材,表面处理则可以采用火热处理、气氛等离子体处理等方式。
2.测量和调配在进行粘接材料的加工过程中,测量和调配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
正确的配比和调配能够保证粘接剂的品质和工作性能,从而在后续的工作中提高安全性和效益。
另外,对于一些颜色要求较高的粘接材料,还需要根据需要添加色母来调配颜色。
3.混合混合是将粘接剂和固化剂等配料物料混合均匀的过程。
在混合的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各配比物料的比例和颜色等特性,以确保混合均匀且品质优良。
一般来说,混合过程可以采用手动或者机械化操作,具体的选择要根据实际需要来决定。
4.制备制备即指将混合均匀的粘接材料在特定条件下进行加热、冷却、压力等加工工艺的过程。
在制备过程中,需要对加工条件进行严格控制,以确保粘接材料获得最佳性能的同时保证生产效率。
一般来说,制备过程可以采用手工制备或者机械自动制备。
二、粘接材料的施工工艺1.涂布涂布是指将粘接材料均匀涂布在基材表面的过程。
涂布的精度和均匀性直接决定了粘接剂和基材间的附着力。
因此,在涂布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粘接剂的涂布量、厚度和布涂均匀性,同时也要控制涂布温度和湿度等环境因素对涂布质量的影响。
2.压合在涂布完成后,需要对涂布后的基材进行压合,以提高附着力和强度。
压合过程中,要注意控制压合时间和压力的大小,以保证涂布剂和基材能够紧密结合并达到最佳的粘接效果。
3.固化固化是指使涂布的粘接剂在适当的条件下发生固化反应并且形成牢固的连结的过程。
集成材工艺流程及技术探讨
集成材工艺流程:
1.原材料的选择和准备:对于不同类型和用途的集成材料,需要选择
不同的原材料,并对其进行加工和准备。
2.芯板制备:根据需要,可以采用不同的工艺制备芯板,包括旋切法、刨片法、切片法、切削法等。
3.上下面板制备:根据需要,可以采用不同的工艺制备上下面板,包
括铝板、木板、塑料板、玻璃板等。
4.胶合:将芯板和上下面板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胶合,需要选择合适
的胶水和胶合条件。
5.压制:将胶合好的集成材料放入压机中进行压制,压制时间和压力
需要根据材料和厚度进行调整。
6.修边:对压制好的集成材料进行修边,以便得到平整的边缘和美观
的外观。
7.表面处理:根据需要,可以对集成材料进行表面处理,包括打磨、
抛光、喷涂等。
技术探讨:
1.选材和配方的优化:通过选择合适的原材料和优化胶水的配方,可
以提高集成材料的性能和质量。
2.加工工艺的改进:通过改进加工工艺,可以提高集成材料的加工效
率和准确度,降低生产成本。
3.新材料的应用:通过引进新材料和新工艺,可以拓展集成材料的应用范围,满足不同领域的需求。
4.自动化生产技术的应用:采用自动化生产技术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降低劳动力成本。
5.质量控制技术的应用:通过引入先进的质量控制技术,可以在生产过程中及时发现和排除问题,保证产品质量。
粘接材料的生产流程和工艺优化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粘合材料逐渐成为了现代工业生产的不可少的材料。
无论是制造汽车、飞机、火箭还是家电等产品,都需要使用粘接材料来进行组装和固定。
想要生产高品质、高效率的粘接材料,除了选择合适的原材料和配方外,还需要优化生产流程和工艺。
本文将从粘接材料生产的流程和工艺两个方面来进行探讨。
一、粘接材料的生产流程粘接材料的生产流程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 原材料的准备粘接材料的原材料包括树脂、固化剂、填料、溶剂等。
在生产前,需要对这些原材料进行准备,确保其质量和配比的准确性。
一般来说,在选择原材料时,要根据不同的应用场合来进行选择,例如耐高温、耐腐蚀、耐压等特性。
2. 配料在原材料准备后,需要进行配料。
这一步骤的目的是将不同的原材料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在一起。
配料的方式可以采用人工或机械化的方式。
在配料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原材料的稳定性和混合的均匀性。
3. 反应在配料完成后,需要进行反应。
这一步骤主要是对树脂和固化剂进行反应,将他们进行交联。
反应的过程一般是通过加热或添加催化剂等方法来进行。
反应的时间和温度等因素需要根据材料的不同而定。
4. 过滤和除泡在反应完成后,产生的粘接材料中会存在一些杂质和气泡,这些都会影响材料的质量。
因此,需要对材料进行过滤和除泡处理。
过滤的方式可以采用机械过滤或过滤网的方式。
除泡的方式可以通过真空或振动的方式来进行。
5. 包装最后一步是将制造好的粘接材料进行包装。
这一步骤需要注意材料的稳定性和密封性。
一般来说,将制造好的粘接材料进行分包装,便于批量生产和存储。
二、工艺优化除了粘接材料的生产流程外,工艺的优化也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是几个重要的方面:1. 温度控制在制造粘接材料的过程中,温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过高或过低的温度都会影响材料的质量。
因此,需要对温度进行精确的控制。
可以采用自动控制的方式来进行温度控制,以确保材料质量的稳定性。
2. 混料方式在配料的过程中,混合的均匀性会直接影响到粘接材料的质量。
粘接材料的生产流程和工艺创新粘接材料是一种能够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材料黏合在一起的材料。
它们被广泛应用于建筑、汽车、飞机、船舶和家居等领域,为现代工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本文将介绍粘接材料的生产流程和工艺创新。
1.生产流程粘接材料的生产流程主要分为三个步骤:原料准备、生产加工和包装贮存。
1.1 原料准备粘接剂的原料包括树脂、硬化剂、填充剂以及其他添加剂。
其中,树脂是基础,填充剂和添加剂是辅助材料。
硬化剂是重要的配合剂,用于使树脂成为固态结构。
1.2 生产加工生产加工主要包括混合、搅拌、调整、分切、包裹等步骤。
混合是将树脂、硬化剂、填充剂和其他添加剂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在一起,形成流体状物质。
搅拌是使其混合均匀,调整是针对不同工艺和要求进行调整。
分切是将混合好的材料进行定量切割。
包裹是将切好的材料包装存放至适宜的环境条件下。
1.3 包装贮存包装是将粘接材料按照规定量进行分装、包装并标识各种信息。
贮存是应该存放在低温、干燥的仓库中,有利于保持粘接材料的性能,延长使用寿命。
2.工艺创新粘接材料的工艺创新主要包括生产工艺、优化设计以及特殊功能材料开发等方面。
2.1 生产工艺在生产过程中,采用更加高效的混合、搅拌、分切和包裹工艺,使得粘接材料的准确度和稳定性得到提高。
如混合工艺中引入新型混合机和控制系统,可以实现材料的自动化生产和精准控制。
搅拌工艺中,采用新型搅拌器和各种加热方式能够大大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能。
分切和包装方面,采用分选机、包装机等自动化设备,大大提高材料的质量和生产效率。
2.2 优化设计优化设计是从材料本身的性能和应用需求出发,采用高精度的分析模型和新型的材料制备方法,实现材料的多功能化和更加广泛的应用。
如开始采用的材料模型存在诸多不足,而现在使用的模型可以更加真实、精确地描述材料的力学、物理性质。
基于这些分析模型,研究人员可以进行多种方法的改进设计,得到更加新颖、高性能的粘接材料。
此外,还可以通过特殊加工方法和添加剂来实现材料的特殊功能化,比如防火、耐高温、抗辐射等等。
• 16•针对目前元件粘接存在的质量问题,进行粘接工艺试验研究。
分别从元件材料、粘接材料和粘接方式几个方面,介绍了研究的方法、结果和分析结论;确定了选用钯银端头电容,合适的导电胶、以及和导电胶固化速度匹配的绝缘胶进行粘接的优化方式,有效解决了我司产品因电容粘接不良导致电性能失效问题以及B 组检验时出现电容剪切强度不合格的问题。
1.背景厚膜混合集成电路实质上是一种微组装技术,微组装的基本内容包括元件在基板上的组装和基板与金属外壳的组装。
其中,元件在基板上的组装则主要包括裸芯片组装和片式元件组装。
片式元件在基板上的组装主要有两种方式:导电环氧粘接和端头焊接。
与焊接工艺相比,导电环氧粘接的一个明显优势就是粘接后没有残留多余物,不需附加的清洗工序。
因多数厚膜混合集成电路都有PIND 控制要求,对内部多余物需严格内部目检并剔除掉。
因此,厚膜混合集成电路中广泛采用导电环氧粘接实现片式元件组装。
近年来,我司生产中多批次产品在测试时因电容粘接不良导致电性能失效,个别批次筛选后B 组检验时出现电容剪切强度不合格的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在导电胶配比,固化、贮存以及电容粘接前预处理方面,采取了一系列严格的工艺控制措施。
但实施上述一系列控制措施后,粘接质量并没有得到有效地改善。
粘接不良及剪切强度不合格的问题仍时有发生。
为找到电容粘接失效的根本原因,我们从电容端头材料、粘接胶材料及粘接方式几个方面进行了一系列验证试验:2.电容端头材料2.1 工艺试验样品制备2.1.1 主要试验材料(A )电容:钯银端头材料、铅锡端头材料片式电容;(B )粘接胶:单组份导电胶、绝缘胶;(C )外壳:不锈钢金属外壳,金属盖板封装;(D )成膜基板:根据试验要求设计专用版图,印制试验用基板。
2.1.2 组装要求组装流程严格按照现用厚膜混合集成电路生产工艺流程,采用在电容两端头粘接区点涂导电胶,粘接区之间涂覆绝缘胶的粘接方式,绝缘胶量不小于间距的30%。
木工施工中的拼接和粘合工艺技巧近年来,木工行业一直保持着稳定的发展势头,木工作为一门古老而又充满艺术性的手艺,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拼接和粘合工艺技巧。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木工施工中的拼接和粘合工艺技巧。
一、选择合适的原木在进行木工施工之前,首先需要选择合适的原木。
原木的质量和形状对于拼接和粘合的成功与否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选择质地均匀、无明显裂纹的原木,并注意原木的湿度是否适合施工需求。
二、切割与修整在拼接和粘合之前,需要对原木进行切割和修整。
合理的切割可以使木料之间的接缝更加严密,提高拼接的强度。
修整则可以使木料的表面更加平整,便于后续的拼接和粘合工作。
三、选用合适的拼接方式木工拼接方式有很多种,如榫卯、插接、半圆卯等。
在选择拼接方式时,需要根据具体的施工需求来进行选择。
不同的拼接方式具有不同的优缺点,因此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以达到最佳的效果。
四、注意拼接角度与精度在进行木工拼接时,拼接角度和精度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合理的拼接角度可以提高拼接的强度,而精确的粘合可以使拼接后的构件更加美观。
因此,在进行拼接和粘合工作时,要注意角度的调整和精确的测量。
五、选择适合的胶水在木工施工中,胶水起着关键的作用。
选择适合的胶水对于拼接和粘合的质量有着直接影响。
常用的胶水有聚醋酸乙烯酯胶、环氧树脂胶等。
在选择胶水时,需要根据不同的施工需求来进行选择。
六、合理运用夹具在进行木工粘合时,合理运用夹具可以使拼接更加稳固。
夹具的作用是通过对木料施加一定的压力来使粘合更加紧密。
合理选择夹具的类型和位置,可以提高粘合的效果,同时注意夹具的均匀施力,避免对木料造成损伤。
七、适时处理粘合过程中的问题粘合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种问题,如胶水渗透不均匀、接缝不紧密等。
及时发现并处理问题是保证粘合质量的关键。
可以通过调整胶水的使用量、重新进行粘合等方式来解决问题。
八、索光与砂光在粘合完成后,为了提高木料的整体光滑度和美观度,需要进行索光和砂光处理。
木材的粘接与胶合技术木材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建筑、家具和其他制造行业的重要材料。
然而,由于木材的天然特性,例如纤维构造和含有水分等,使得其本身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为了克服这些局限性,粘接与胶合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木材加工中,以提高其强度、稳定性和使用寿命。
本文将探讨木材的粘接与胶合技术的应用、胶水的选择以及一些常见的粘接技术。
1. 木材粘接与胶合技术的应用粘接与胶合技术在木材加工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首先,在家具制造中,粘接技术可以用于连接木材零件,增强家具的稳定性和强度。
其次,在建筑领域,粘接技术可以用于木结构的拼接和连接,提高建筑物的整体耐震性和安全性。
此外,粘接技术还可以用于木制品的修复和再利用,减少木材的浪费。
2. 胶水的选择选择合适的胶水对于木材的粘接至关重要。
常见的胶水类型包括聚胺酯胶、酚醛胶、环氧胶和聚氨酯胶等。
不同的胶水具有不同的特性和适用范围。
例如,聚胺酯胶适用于室内家具制造,而环氧胶则适用于需要较高强度和耐候性的木材结构。
在选择胶水时,还需要考虑到环保性和安全性的因素,选择无毒、无甲醛的环保胶水。
3. 常见的粘接技术(1)接触式粘接:接触式粘接是一种常见且简便的粘接技术。
它通过在木材表面涂覆胶水,并将两个木材零件紧密接触在一起,使胶水充分渗透到木材纤维中,形成稳固的粘接。
接触式粘接适用于大多数木材的粘接。
(2)压力粘接:压力粘接是一种利用机械力使胶水在粘接过程中获得更好渗透性和粘附性的技术。
通过使用压力设备,如胶合机或夹具,将胶水涂覆的木材零件加压在一起,由于压力的作用,胶水可以更好地渗透到木材纤维中,形成强而稳固的粘接。
(3)硬化粘接:硬化粘接是利用胶水的化学反应特性,在粘接过程中使胶水固化,从而形成强度较高的粘接。
常见的硬化粘接技术包括热固性胶水的热压粘接和紫外线固化胶水的紫外线固化粘接。
4. 粘接技术的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创新,木材的粘接与胶合技术也在不断改进和进化。
未来的发展趋势包括研发更环保、更高强度和更耐候的胶水,推动粘接技术的进一步提升;探索新型的粘接材料,如纳米胶或纳米纤维素材料,以提高木材粘接的效果;结合数字化技术,开发智能化的粘接设备,提高生产效率和粘接质量。
粘合机理及温度等对粘合质量的影响文章来源:《中外缝制设备》未经允许不得转摘摘要:本文主要介绍粘合的功能和条件等,如何正确地选择粘合衬不仅可以取代软衬、毛衬、棕衬等传统工艺用衬,并且可以充分显示出服装设计的特色,使穿着不变形,水洗、干洗也不变形,提出的建议供有关方面参考。
关键词:粘合衬布面料粘合机理剥离强度前言服装的造型是否优美,不仅与面料的选择、款式的设计及色彩的搭配有关,在一定程度上内衬的使用也是极其重要的。
合理地选择粘合衬能使服装轻盈、舒适、透气,并且大大简化了服装加工工艺。
随着现代高档服装材料的增加,服装制作中的内衬热加工工艺显得越来越重要。
粘合的功能和条件一、粘合的功能与使用热熔粘合衬布所使用的粘合剂,是一种高分子化合物的粘性树脂(烯烃类、聚酞胺类、聚胺脂类以及聚脂类等)。
粘合时是把附有粘性树脂的织物或非织物,通过控制温度、时间(或速度)和压力,使之与面料发生粘合的一种新工艺。
其主要性能:具有热塑性;熔融状态下具有一定的粘度;有一定的耐水洗、耐干洗性以及抗老化性。
前两种性能是粘合剂与面料粘合在一起的基本条件。
通过该工艺可使服装外观挺括、造型美,通过粘合处理的服装耐干洗、耐湿洗,水洗后平整、不起皱、不变形。
因此,粘合工艺是提高服装质量,美化款式的一种有效途径。
为满足各种粘合衬布的需要,粘合机对温度、时间(速度)、压力具有足够的调节范围,但如何选择3个参数的最佳值,是有效利用粘合机、保证服装质量的关键。
如温度过高易引起衣料变质、热缩性大、粘合剂老化、粘合后脆裂;但温度过低,达不到粘合强度,效率低。
压力过大,粘合剂浸透面料、破坏手感而影响质量;压力过小,影响粘合强度;时间或速度选择不当,也易造成不良后果。
由于参数搭配方案多,粘合衬种类多,且要求不一,因此需要通过试验或实践加以优选。
常用的粘合器具和机器有熨斗、平板式粘合机、旋转式连续粘合机、高频粘合机、真空粘合机、静电粘合机。
这些设备分别适用于各种批量生产和特定的使用要求。
木材加工中的粘接工艺和控制木材加工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业活动,它涉及到生产各种木制品,如家具、地板、门厅、船舶和飞机等。
木材加工的关键是粘接技术,而木材的粘接技术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需要广泛的知识和技能才能实现。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探讨木材加工中的粘接技术和如何控制粘接过程。
什么是木材粘接?木材粘接是指将两个或多个木材材料通过化学或物理方法黏合在一起的过程。
这是因为木材在自然状态下并不具有自己的力量,为了能够使木材结构变得稳定和耐用,就需要将其连接在一起,并使用适当的粘合剂进行固定。
常见的粘合剂包括脲醛树脂、酚醛树脂、聚氨酯、环氧树脂、聚酯、苯醛、氋、各种胶层等。
粘合剂的使用方式取决于木材的类型和用途。
木材粘接的种类在木材加工过程中,可以使用多种方法进行木材的粘接。
其中最常见的方法是使连接部分组成形状相同的接口,然后使用适当的粘合剂加固以增加连接部分的牢固度。
多种粘接方式可以轻松实现各种要求的连接,如弯曲和角度连接或各种几何形状的连接。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木材粘接方式:一、半碳复合粘接半碳复合粘接是一种使用胶层连接木材的方法,其胶层在木材中间受热并产生碳化。
这是一种强烈的化学助剂,可以使木材的粘结优于传统的贴面接合。
二、板条拉伸板条拉伸是使用板条连接木材的方法,通常在板条上使用粘合剂,使其拉伸形成板材,在通常使用的板条拉伸之前,预先制备的散板应粘合。
然后用木板组装。
三、胶层分类粘合胶层分类粘合是使用不同类型的粘合剂(如脲醛和丙烯酸酯)连接不同种类的木材,这样可以更好地控制木材粘合过程中的性能。
四、热塑性融合热塑性融合是使用热粘合剂连接两个铺设的接缝的方法。
热粘合剂在使用时需要特殊设备,在热成形或冷成形之前通过粘合接材组装。
木材粘接的控制木材加工中的粘接技术需要通过严格的控制,精确地控制各种木材粘接过程,因此必须进行精细的事前设计和测试。
以下是几个需要控制的关键方面:一、涂敷粘合剂的方式涂敷粘合剂的方式直接影响到粘合过程的结果。
木胶合板的粘接强度与胶合工艺研究木胶合板是一种由木材薄片通过胶粘剂粘接而成的复合材料。
它具有强度高、耐磨、耐水、耐火、耐腐蚀等优点,在建筑、家具、包装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围绕木胶合板的粘接强度与胶合工艺展开研究,探讨不同胶合工艺对粘接强度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首先,我们来介绍木胶合板的胶粘剂。
常用的胶粘剂有尿素醛胶、酚醛胶、醇醛胶、丙烯酸酯胶等。
这些胶粘剂在与木材薄片接触后,会通过固化过程形成胶合面。
胶合面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整个木胶合板的强度。
因此,选择合适的胶粘剂很重要。
其次,我们需要考虑木胶合板的胶合工艺。
胶合工艺包括胶粘剂的涂布量、胶合时间、胶合温度等工艺参数。
这些参数会对粘接强度产生重要影响。
研究发现,胶粘剂涂布量过多或过少都会降低胶合面的粘接强度。
此外,胶合时间过长或胶合温度过高也会影响胶合面的质量,从而降低整个木胶合板的粘接强度。
在研究木胶合板的粘接强度与胶合工艺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些问题。
首先,胶合面的质量与胶粘剂的涂布均匀性有关。
涂布不均匀会导致胶合面存在空隙,从而降低粘接强度。
其次,胶合温度的控制不当也会对粘接强度造成影响。
当胶合温度过低时,胶粘剂的固化速度会变慢,影响薄片的胶合;而当胶合温度过高时,会使胶粘剂过早固化,同样会影响薄片的胶合。
此外,胶合时间过长也会造成胶粘剂的过早固化,从而影响胶合面的质量。
为了提高木胶合板的粘接强度,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改进措施。
首先,要确保胶粘剂的涂布均匀。
可以采用涂布机械设备来提高涂布的均匀性,确保每一块薄片都能得到充分的胶粘剂涂布。
其次,要控制好胶合温度和胶合时间。
可以通过调整胶合机的参数来控制胶合温度和胶合时间,保证胶粘剂能在适当的温度下固化。
此外,还可以考虑使用其他类型的胶粘剂来提高粘接强度。
丙烯酸酯胶是一种新型环保胶粘剂,具有环保、耐热、耐水等特点。
使用丙烯酸酯胶来替代传统胶粘剂,可以提高木胶合板的粘接强度。
综上所述,木胶合板的粘接强度与胶合工艺密切相关。
粘合施工工艺简介粘合施工工艺是一种常见的建筑施工方法,适用于各种建筑材料的连接和固定。
它包括选择合适的粘合剂,进行表面处理,涂布粘合剂以及施加压力等步骤。
本文将介绍粘合施工工艺的基本步骤和注意事项。
粘合剂选择在进行粘合施工前,需要选择适合的粘合剂。
常见的粘合剂包括胶水、胶合剂、环氧树脂等。
选择粘合剂时需要考虑粘合材料的性质和要求,确保粘结强度和耐久性等方面的要求得到满足。
表面处理粘合施工前,需要对粘合面进行必要的表面处理。
表面处理的目的是增加粘合剂与粘合材料之间的接触面积,提高粘结强度。
常见的表面处理方法包括清洁、打磨、去除油污等。
涂布粘合剂将选择好的粘合剂均匀涂布在粘合材料上。
涂布时需要注意控制涂布厚度,确保粘合剂的浸透性和均匀性。
涂布后,要等待一定时间,让粘合剂充分渗透和干燥。
施加压力在涂布粘合剂后,需要施加适当的压力,加强粘合剂与粘合材料的结合。
可以通过机械压力、手工压力或压力装置等方式施加压力。
压力的大小需要根据具体材料和粘合剂的要求来确定。
注意事项1. 在选择粘合剂时,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粘合剂类型和性能。
2. 表面处理需要彻底,确保粘合面干净、平整,以提高粘结强度。
3. 涂布粘合剂要均匀,且要控制好涂布厚度。
4. 施加压力要适当,不可过大或过小。
5. 在施工过程中要保持通风良好,避免吸入粘合剂气味。
结论粘合施工工艺是一种常见且有效的建筑施工方法。
通过选择合适的粘合剂、进行表面处理、涂布粘合剂和施加适当的压力,可以实现粘合材料的连接和固定。
在实际施工中,要严格按照相关规范和要求进行操作,以确保施工质量和安全。
以上是关于粘合施工工艺的简要介绍。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第1篇一、引言粘接工艺作为一种常见的连接方式,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如航空航天、汽车制造、建筑、家具、电子等。
粘接工艺具有连接强度高、可靠性好、施工方便等优点,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粘接强度不稳定、耐久性差、环境影响等。
本文旨在探讨粘接工艺的解决方案,以提高粘接质量,降低成本,保护环境。
二、粘接工艺概述1. 粘接工艺的定义粘接工艺是指利用粘合剂将两个或多个物体粘合在一起的一种连接方式。
粘合剂是一种具有粘附性和粘弹性的物质,能在物体表面形成粘附层,将物体牢固地连接在一起。
2. 粘接工艺的分类根据粘接剂的种类,粘接工艺可分为以下几类:(1)热熔粘接:利用热熔粘合剂在加热后熔化,冷却后固化,将物体连接在一起。
(2)胶粘剂粘接:利用胶粘剂在固化过程中产生的粘附力将物体连接在一起。
(3)机械粘接:利用机械装置将物体连接在一起,如铆接、焊接等。
(4)超声波粘接:利用超声波能量将物体连接在一起。
三、粘接工艺存在的问题1. 粘接强度不稳定粘接强度受多种因素影响,如粘合剂性能、表面处理、环境条件等。
若其中一个因素发生变化,粘接强度也可能发生变化,导致连接不稳定。
2. 耐久性差粘接连接的耐久性受粘合剂性能、表面处理、环境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在长期使用过程中,粘接连接可能会出现裂纹、脱落等现象,影响其使用寿命。
3. 环境影响粘接工艺中使用的粘合剂、溶剂等物质可能对环境造成污染。
若不采取有效措施,可能会对土壤、水源、空气等环境造成严重危害。
四、粘接工艺解决方案1. 选择合适的粘合剂(1)根据被粘物体的材质、形状、性能等要求,选择合适的粘合剂。
(2)考虑粘合剂的粘附性、粘弹性、耐温性、耐腐蚀性等性能。
(3)对粘合剂进行测试,确保其性能满足要求。
2. 表面处理(1)清洁被粘物体表面,去除油污、灰尘等杂质。
(2)对被粘物体表面进行粗糙化处理,提高粘合剂与表面的粘附力。
(3)对表面进行活化处理,如酸碱处理、等离子体处理等,提高粘合剂与表面的结合力。
集成材粘合工艺因素解析
山东华诚高科胶粘剂有限公司
1 前言
为了便于分析问题,不妨将集成材生产粘接工艺过程分解为:粘接方案论证→工件状态调节→工件表面处理→配胶与涂布→固化→检验。
此工艺过程是根据集成材胶粘剂特定的配方和木材这一特定的粘接对象而制定的。
集成材胶是由共聚乳液或复合配方为主料的含有30%—50%水的混合物,因此,研究粘接过程中水的去向并通过合理的工艺手段加以控制十分必要。
木材与金属、硬塑料不同,它能随着含水量的变化而产生形状变化。
根据应力应变的原理,这种变形造成的内应力基本符合应力应变成正比的规律。
当应力大于集成材的粘接强度时,粘接面必然会产生裂缝甚至脱胶。
2 木材的状态调节
2(1)木材含水率对木材内应力的影响
木材的内应力与木材的变形是相辅相成的。
这与金属、塑胶的应力应变同时存在基本相似,只不过木材内应力随含水率(以及木纹方向、树种等)的变化显得更为明显,而且更加复杂。
含水率的高低,水分在木材内转移速度的快慢,都能导致不同的应力应变效果。
因此,在粘接之前对木材进行状态调节,以便形成合适的含水率和最低的内应力。
2(2)状态调节的控制手段及范围
状态调节可分为自然调节和人为强制两种类型。
自然调节设备投资少,节省周转场地,自然调节要求条件为:温度20—30℃,相对湿度50%—60%,时间5—10d。
木材要间隔堆放,便于水分蒸发,含水率的测定可采用针状电极式测定仪。
所以,这种调节时间相对较长,影响生产效率。
人工强制性状态调节可采用专用真空干燥设备系统或热风对流式烘房等,与自然调节相比,人工强制调节设备投资大,但生产效率较高。
根据国内外集成材生产经验,经过调节后的木材含水率在8%—12%之间比较合适。
3、表面处理
木材与一般金属和塑料的表面处理有所不同,其特点归纳如下:
(1)表面清洁
经过刨平后的表面不得再度沾染油、水、灰尘及其它污染物。
(2)木纹方向
要求被粘木材的木纹方向一致,变形方向一致,产生的剥离内应力最小。
如果木纹方向不一致(形象地比喻成“0”形腿或“X”腿)变形后应力分布不均。
(3)平直度
当木材加工面的不平直度超过 0.1mm时,胶层调节应力变形的能力非常有限,容易形成开裂。
曲线表面的被粘件则要求有较高的平行度,也要保证厚度均匀的胶膜的形成。
(4)保持表面新鲜
前道工序(如刨平)加工后,应及时进入粘接工序。
因为新鲜表面具有良好的化学反应活性,及物理吸附性能,而陈旧的表面易产生氧化甚至二次污染,所以,粘接强度大打折扣。
刨平与涂胶间的时间间隔以不大于4h为宜,生产企业在工序设置和车间布局上要予以考虑。
4、胶粘剂的配制与涂布
4(1)胶粘剂的配比与适用期
高强度的集成材目前以双组分胶粘剂为主,固化剂组分含异氰酸根(—NCO),与主剂的反应速度取决于固化剂的用量、环境温度和相对湿度及两个组分的混合均匀程度。
华诚牌拼板胶的质量配比为:主剂:固化剂=100:12—15;适用期:40℃时为30min,并要求人工搅拌不少于2min;电动搅拌不少于30s。
拼板胶经调配后,其有效使用时间会因温度的升高而相对地缩短,其性能出会因时间的增长而下降。
4(2)涂胶量
涂胶量大小直接影响胶层厚度、水分蒸发速度、对不均匀胶缝的填充效果及固化速度,最终还将影响粘接强度。
拼板胶涂胶量一般在250—300g左右。
4(3)晾置时间
晾置时间的长短,直接影响胶层水分的蒸发,成膜速度及表面吸附与内聚强度的关系。
在大批量生产的前提下,涂胶后宜立即合拢,否则胶已成膜(成膜后虽然吸附很好,但内聚强度很低)。
对集成材胶而言,水分排除的机会很多,可以沿木材内部的通道转移蒸发于大气中,也可以在同异氰酸根的反应中消耗。
所以集成材胶的晾置时间应越小越好。
一般合拢时间控制在4min以内。
干热环境及质地疏松的木材,可以涂胶后立即合拢。
4(4)加压时机
批量生产合拢后的集成材不可能同时上压机,导致首件和末件的堆放时间差异很大。
首件在末加压之前胶层表面就已初步成膜,不利于水分和气泡的排除,内聚强度较低,直接影响了最终强度。
因此,必须掌握好加压时机,即堆放时间最长不超过15min为宜。
5、固化工艺参数的选择
被粘件合拢装机后进入固化工序,其固化工艺参数不外乎压力、温度和固化时间。
这3个主要工业参数在普通技术文献中是常见的,但就木材这一特定的被粘材料而言,其工艺参数的确定显得非常复杂。
除了要考虑到用胶化学反应需要的能量之外,还必须考虑木材本身硬度、密度、含水率、内应力、生产批量的大小、工艺设备的型号、操作人员的素质等多种因素。
现就关键问题提示如下:
(1)集成材的木质硬度不同,固化压力亦不同。
根据国家惯例,软质木材固化压力为0.5—0.8MPa 硬质木材固化压力为0.8—1.2MPa。
(2)压力是固化成膜,排除残存水分与气泡的重要因素。
因此,压力数值的换算要准确。
一般压机上的压力表读数是指压机(水压、油压或气压)活塞单位截面积上的作用力,必须换算到与集成材接触的压板面积上才好。
如果用螺旋扭矩加力,更需要仔细地换算,方能确保集成材表面所需的工艺压力。
(3)固化温度与时间是相辅相成的,一般室温固化(环境温度在10℃以上为宜)加压时间不少于60min;70℃固化只需10—15min。
批量较大、叠装较厚时,传热较慢,应取时间的上限。
(4)固化完成卸去压力后,不能立即进入下道工序或在搬运中受到冲击应力。
一般要求固化后24h 再进入下道机械加工工序。
而进行耐水性试验则必须在固化14d以后放入水中。
以下表格是几种木材固化压力和固化时间(室温25℃)的数值,仅供参考
或可根据木材的比重与气温选择压力与施压时间:
1.软木(比重在0.5以下)时:8-10kg/cm2
2.硬木(比重在0.5以上)时:10-15kg/cm2
3.施压时间与温度的配合:
30℃左右:40-80min
10℃左右:60-120min
注:、上述两种压力与施压时间的数据选择,厂家应根据木材的种类、周围的气温和湿度、生产设备的种类以及要求的粘合性能的不同需要适当的调整,准确的数据要以厂家的实际试验数据为准
6、结语
只有制订科学的粘接工艺规程,才能充分发挥拼板胶的性能特点,从而确保高档家具和装饰的质量。
为此,总工艺师及工艺技术主管在制订作业指导书时,必须根据具体的树种和胶种,确定最佳含水率及工艺参数,以保证集成材胶的成膜及粘接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