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地壳运动及变化(高考真题 模拟新题)
- 格式:doc
- 大小:7.62 MB
- 文档页数:13
2023-2024学年全国高考专题地理高考模拟考试总分:40 分考试时间: 120 分钟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卷I(选择题)一、选择题(本题共计 6 小题,每题 5 分,共计30分)1. 砂子是地表岩石在外力作用下经过长期磨蚀、裹挟和堆积而成,主要用于建筑。
目前我国河砂严重短缺。
下图为显微镜下的河砂、海砂与沙漠砂(塔克拉玛干沙漠)。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abc三幅图分别是()A.河砂、海砂、沙漠砂B.海砂、沙漠砂、河砂C.沙漠砂、海砂、河砂D.海砂、河砂、沙漠砂(2)解决我国河砂严重短缺的有效途径是()①水洗海砂替代②沙漠砂直接替代③用岩石机制砂④从东南亚进口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2. 由于地表冷热不均,形成的某地高空同一等压面上等高线变化图(如下图)。
甲、乙、丙三地对应的近地面为甲′、乙′、丙′,由甲到丙海拔逐渐降低。
据图,完成下面小题。
(1)最能反映沿MN线对应剖面的近地面气压分布状况的是()A.B.C.D.(2)根据题意及所学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处近地面形成低压,垂直方向气流下沉B.甲′地表温度大于丙′C.甲′可能是白天的海洋,丙′可能是夜晚的陆地D.甲甲′在垂直方向上的气压差大于丙丙′(3)此时乙点的风向为()A.东南风B.南风C.西北风D.北风3. 对当前中国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叙述错误的是()A.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产业结构需要进一步升级B.经济发展与交通运输、邮电通讯的矛盾仍很严重C.第二、第三产业开放程度差异大,阻碍产业结构调整升级D.农村城市化进程缓慢,制约了产业结构调整升级4. 图中PQ距离为5cm。
读图,完成下题。
在P处测得北极星高度角为36°52′,在宿营Q处时,测得北极星高度角为36°54′,次日观测到太阳在正南方向时,国际标准时间为4点整。
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课时提升作业八地壳的运动和变化读下列四种地貌景观图,完成1、2题。
1.四种地貌景观中,其形成与地壳运动有关的是 ( )A.①B.②C.③D.④2.图中属于堆积地貌的是( )A.①B.②C.③D.④【解析】1选B,2选D。
图①地貌是火山喷发形成的火山地貌,图②地貌是地壳水平挤压形成的褶皱山脉,图③地貌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侵蚀地貌,图④地貌是海水堆积作用形成的堆积地貌;图②地貌与地壳运动有关,图④为堆积地貌。
某地理兴趣小组前往我国某山地考察,绘制如下地形简图(图中等高线单位:m)。
3小组成员在①③两处发现同为距今360万年的古生物化石,在②处发现距今420万年的古生物化石。
据此完成3、4题。
3.图中所示区域地质地貌为( )A.背斜谷B.向斜谷C.背斜山D.向斜山4. 组员沿着甲支流进行考察,并测量了甲支流源头到与干流汇合点的高差,正确的测量结果可能是( )A.158米B.274米C.48米D.104米【解析】3选A,4选D。
第3题, 图示区域中间地势较低,为河谷,两侧地势较高,可以确定地貌为谷地。
再根据②处地层年代比①③年代老,可确定该处的地质构造为背斜。
所以图中所示区域地质地貌为背斜谷。
第4题, 图中等高距为50米,甲支流横跨两条等高线,所以甲支流源头到与干流汇合点的高差H为:(2-1)×50≤H<(2+1)×50,所以正确的测量结果可能为104米。
当地时间2017年9月19日,墨西哥中部莫雷洛斯州发生7.1级地震,造成至少293人死亡。
读世界局部板块示意图,回答5、6题。
913401045.该次地震震中位于图中的( )A.①B.②C.③D.④6.下面能表述墨西哥西海岸地貌成因的是( )【解析】5选D,6选D。
第5题,从图中板块分布可知,图示中部为太平洋板块,其东为美洲板块,墨西哥西部位于板块的消亡边界附近。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地理高考模拟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5小题,每题3分,共计45分)1.由于地球公转而出现的自然现象有()A. 昼夜长短的变化B. 昼夜更替C. 天体的东升西落D. 地方时【答案】A【解析】昼夜长短的变化是太阳直射点移动所致,太阳直射点移动是地球公转运动所致,A符合题意;昼夜更替、天体的东升西落和地方时均是地球自转运动所致,不是由于地球公转而出现的自然现象,排除BCD。
故选A。
2.(1)按主导因素划分,甲类工厂代表的工业类型是()2.(2)乙类工厂运费低的原因最不可能是()A. 市场导向型B. 劳动力导向型D. 动力导向型【答案】C【解析】(1)根据图示影响甲类工业投入构成的主导因素为原料,故判断为原料型工业。
故选C。
【答案】D【解析】(2)乙类工业投入构成的主导因素为科技,故判断为技术指向型工业,由于原料、产品“轻、薄、短、小”运量小,而产品的科技含量高,故产品价格较高,故该类产品尽管使用空运为主,但运费低,故与D项无关。
故选D。
3.该图是某国从18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70年代人口生产类型的四个阶段示意图。
按人口再生产类型的演变历程,排列正确的是A. ②③④①B. ①③②④C. ①②③④D. ④①②③【解析】注意纵坐标的数值差异是解题的关键,图示①③的人口出生率高,但③的死亡率较低,故根据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人口出生率不断下降,且在历史发展早期,死亡率也逐渐下降的特征判断,该地区的人口增长模式经历了①③②④的转变。
故选B.4.(1)图中a点对应的节日可能是()4.(2)图中b点对应的日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端午节B. 劳动节C. 国庆节D. 元宵节【答案】C【解析】(1)图中a点右侧为冬至日,左侧日出时间为6:00,应为北半球秋分日,a点日出时间在6点之后,接近6点,判断为刚过秋分不久,接近国庆节,故C正确。
第四单元地壳运动及变化地壳物质循环2014·北京卷图4示意某河谷断面经历的一次洪水过程。
读图,回答6~7题。
图46.该河谷( )A.岩层①比岩层②形成年代早B.岩层②比岩层①易受侵蚀.是断层上发育形成的向斜谷D.呈“V”形,适宜修建水库6.A [解析] 从图中岩层的错位及移动方向可以看出,该河流是在断层基础上形成的,另外各岩层并未发生弯曲变形,应是正常沉积的结果,越往下沉积岩形成越早,图中石灰岩和页岩均为沉积岩,页岩①在下,石灰岩②在上,故①岩层形成年代早于②岩层,A项正确;在河床断面上,①岩层易受侵蚀而发生了凹陷,②岩层出露河谷处,岸线较平直,不易被侵蚀,B项错误;岩层未发生弯曲,故不可能是向斜,项错误;有断层存在的地区,地质条件不稳定且容易发生渗漏,故不适宜修建水库,D项错误。
7.本次洪水( )A.水位上升时,河流搬运作用减弱B.水位下降时,河流含沙量增加.流量增大时,河流堆积作用增强D.河流侵蚀作用使河床加宽变深7.D [解析] 图中信息显示,水位上升的中期,河谷中沉积物较少,说明河水的侵蚀和搬运能力较强,河流含沙量较大;水位下降时,河谷中沉积物较多,河流含沙量减少,搬运能力减弱,堆积作用增强;因河水在洪水期侵蚀能力增强,会使河床变宽、加深。
内外力作用对地形的影响[2014·安徽卷] 鄱阳湖地区夏季的风向、降水等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位置变化的影响。
鄱阳湖汛期水位上升,湖面辽阔;枯水期水位下降,水流归槽成为赣江,见图10(b)。
图中的沙岭沙山(295°N附近)形成于2万年前,由松散沙粒组成。
沙山临湖一侧发育了一系列垄(脊)槽(谷)相间的地形。
读图10,完成31~32题。
图1031.受大气环流和地形分布的影响,图10(b)所示地区( )A.全年以偏北风为主,冬半年风速较大B.夏半年以西南风为主,风速较大.全年以偏南风为主,夏半年风速较小D.冬半年以东北风为主,风速较小31.A [解析] 该地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环流形势弱,风力较小,当副热带高压北移至295°N以北时,该地吹东北风,当副热带高压中心在鄱阳湖以东时,该地偏东风受大别山、庐山阻挡,被迫变为东北风南下;冬季,自西伯利亚的冷空气不断向右偏转形成东北风。
高考真题(10年北京卷文综第2题)下图是八达岭长城照片,该段长城主要坐落在花岗岩侵入体上。
读图,回答第1~2题。
1.图中指示山脊和山谷的分别是A.①和②B.②和③C.③和④D.④和⑤【答案】D【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基本地形的认识与判读。
难度中等。
【解题思路】山脊和山谷:如图所示,山谷和山脊几乎具有同样的等高线形态,因而要从等高线的高程来区分,表示山脊的等高线是凸向山脊的低处,如图中A处.表示山谷的等高线则凸向谷底的高处,如图中B处。
因此,由题图,可以判断出①是鞍部、②是山坡、③是山脊、④是山脊、⑤是山谷,选项D正确。
2.八达岭地区花岗岩从形成到出露所经历的地质过程依次是A.固结成岩—风化剥蚀—侵蚀搬运—地壳抬升B.地壳抬升—侵蚀搬运—岩浆侵入—风化剥蚀C.岩浆侵入—地壳抬升—风化剥蚀—侵蚀搬运D.侵蚀搬运—岩浆侵入—地壳抬升—固结成岩【答案】C【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地壳物质运动与循环过程,以及判断分析问题的能力。
难度中等。
【解题思路】由题意,题干上讲:该段长城主要坐落在花岗岩侵入体上,这说明该地区的花岗岩从形成到出露所经历的地质过程首先是地质历史上的岩石形成,后来发生地球内部物质的上升运动,岩浆上升涌出侵入到地壳中,形成侵入型岩浆岩(即花岗岩侵入体),后来发生地壳上升运动,花岗岩出露地表,受到外力的风化、侵蚀,然后是搬运等过程,选项C 正确。
(10年上海卷地理)地壳中含有大量的化学元素.化学元素形成了矿物,矿物组成了岩石。
3.地壳中已经发现90多种化学元素,含量居前两位的元素是A.氧、硅 B.硅、铝 C.铝、钠 D.铁、镁【答案】A4.大多数变质岩的主要特征之一是A.表面有大量气孔 B.具有明显层理构造C.含有动植物化石 D.矿物颗粒定向排列【答案】D5.峰林、石芽等地表形态大量发育的地区,其主要岩石类型是A.变质岩 B.花岗岩 C.玄武岩 D.石灰岩【答案】D(10年山东文基)6.经勘查,某地岩层剖而示意图如下所示。
2023-2024学年湘教版高中地理单元测试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0小题每题3分共计30分)1.(1)主要受外力作用而形成的地貌景观是()1.(2)关于图中地貌景观的叙述正确的是()A. 甲和乙B. 乙和丙C. 丙和丁D. 乙和丁【答案】D【解析】【答案】D【解析】2.(1)图中②地形区是()2.(2)符合①地形区特征的是()2.(3)关于⑤地形区形成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①风力堆积②断裂陷落③挤压凹陷④流水堆积A. 青藏高原B. 渭河平原C. 四川盆地D. 喜马拉雅山【答案】C【解析】(1)图中②地形区位于(30°N 108°E)且海拔低综合判断该地位于四川盆地故选C【答案】C【解析】(2)①地形区是云贵高原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广布峰林也属于喀斯特地貌的一类故选C【答案】B【解析】(3)⑤地形区是渭河平原成因是断裂陷落与流水堆积故选B3.下列地球生物进化过程的一般序列正确的是()A. 先有两栖类动物后有鱼类B. 先有被子植物后有孢子植物C. 先有爬行动物后有哺乳动物D. 先有裸子植物后有海生藻类【答案】C【解析】根据生物进化史鱼类出现于两栖类之前 A错孢子植物在被子植物之前 B错爬行动物在哺乳动物之前 C对海生藻类比裸子植物出现早 D错故选C4.(1)该地多火山的原因是()4.(2)一般认为软流层是岩浆的发源地则本次火山喷发的岩浆来源于()A. 位于欧亚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上B. 位于欧亚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生长边界上C. 位于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生长边界上D. 位于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上【答案】A【解析】(1)结合六大板块的划分和图中巴厘岛的位置可判断出该岛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之间两大板块呈碰撞挤压运动形成消亡边界故选A【答案】C【解析】(2)根据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一般认为软流层是岩浆的源地其位置是位于上地幔的上部岩石圈以下的地方故选C5.影响我国白蚁分布北界的主要因素是()A. 光照和热量B. 纬度和地形C. 海陆位置和降水D. 坡向和气温【答案】B【解析】6.(1)下列岩层中最晚形成的是()6.(2)下列岩层可能发现生物化石的是()A. ⑤B. ④C. ③D. ②【答案】A【解析】读图可知图示岩层先沉积后发生岩浆活动形成岩浆岩和变质岩最晚形成的是⑤【答案】C【解析】读图可知可能发现生物化石的是沉积岩对应的是③和④7.(1)翼龙生存的地质历史时期是()7.(2)在地球漫长的演化过程中与图示动物属于同一时期的重大事件是()A. 古生代B. 中生代C. 太古代D. 新生代【答案】B【解析】(1)据材料“翼龙是生活于大约2.2亿年前到6500万年前之间的大型古爬行动物”可知翼龙生存的地质历史时期是中生代故选B【答案】D【解析】(2)古生代期间地球各块大陆汇聚形成联合古陆晚古生代期间蕨类植物繁盛晚古生代是脊椎动物发展的时代鱼类等脊椎动物繁盛由于板块运动剧烈联合古陆在三叠纪晚期开始解体各大陆向现在的位置漂移形成中国地质构造轮廓三叠纪属于中生代故选D8.下图为“安第斯山脉地理位置示意图” 安第斯山脉南北狭长的原因是()A. 沿经线方向发育B. 沿板块生长边界发育C. 沿板块消亡边界发育D. 沿海陆作用边界发育【答案】C【解析】故选C9.(1)面积仍在扩大的平坦面是()9.(2)该断面河流流速最大的时期为()9.(3)推测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经历了()A. T0B. T1C. T2D. T3【答案】A【解析】(1)根据“平坦面上均堆积着河流沉积砾石”可知平坦面是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 说明河流位于T0附近流水的堆积作用使其面积仍在扩大而其他平坦面现在没有河流经过扩大的可能性很小故选A【答案】D【解析】(2)根据题干可知平坦面上均堆积着河流沉积砾石砾石的平均砾径为T3>T0>T2>T1 根据流水沉积作用分选性的特点可知由于T3处砾径最大所以该时期断面河流流速最大故D符合题意故选D【答案】D【解析】(3)据材料可知砾石的平均砾径为T3>T0>T2>T1 据图可知平坦面的顺序自高处向河谷依次为T3、T2、T1、T0 说明T2和T1阶段该河段地壳抬升流速降低沉积颗粒物粒径减小因此可推断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经历了间歇性抬升故D符合题意故选D10.(1)关于该图的说法正确的是()10.(2)从地形和岩层新老关系看下列与④处最接近的是()A. a段地质构造为背斜B. 图中河流流向自东北向西南C. ③、④两地的最大高差约200米D. b段构造地貌为向斜谷【答案】B【解析】【答案】B【解析】二、解答题(本大题共计4小题每题10分共计40分)11.(1)该区域7月盛行西南风形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11.(2)图中主要包含了__________和________两大板块且位于板块的________(生长/消亡)边界主要的外力作用是________作用11.(3)判断索马里洋流附近海域的鱼群相对较多的季节并分析原因11.(4)解释索马里半岛附近海域多雾而不易降水的成因11.(5)根据材料三、四推测当地的天气特征【答案】(1)【解析】(1)【答案】(2)【解析】(2)【答案】(3)【解析】(3)【答案】(4)【解析】(4)【答案】(5)【解析】(5)12.(1)分析该岛土壤贫瘠的原因12.(2)简述迁徙到该岛的大型动物体型变小的原因12.(3)将图中①②③④四地海拔由高到低排序【答案】(1)气温高有机物氧化分解快雨水对地表冲刷和淋溶作用强使土壤养分大量流失植物生长快有机质大多储存在生物体内该岛缺乏活火山矿物质难以补给【解析】(1)该地是热带雨林气候气温高有机物氧化分解快雨水对地表冲刷作用强土壤养分大量流失植物生长快从土壤中吸收的养分多有机质大多储存在生物体内该岛地质稳定几乎无活火山矿物质难以补给所以土壤贫瘠【答案】(2)冰期结束后海平面上升大陆桥消失生存空间较小土壤贫瘠树木不能每年结果食物相对不足【解析】(2)从气候、生存空间、食物等方面分析冰期结束后海平面上升大陆桥消失生存空间较小土壤贫瘠树木不能每年结果食物相对不足导致这些外来动物在连续进化中体型逐渐缩小【答案】(3)①>③>②>④【解析】(3)冰期气温较低两极及高纬度冰川消融少海平面下降岛屿面积大随后进入间冰期气温回升两极及高纬度冰川消融多海平面上升岛屿面积缩小因此根据ABCD 面积大小可以推测出四地海拔高度为①>③>②>④13.(1)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描述新几内亚岛的地形特征13.(2)乙河为该岛最大河流用整体性原理分析乙河上游植被破坏对河口地区自然环境的影响【答案】【解析】【答案】【解析】14.(1)写出塔里木河两种补给方式并注明补给时间14.(2)分析额尔齐斯河流域春末多融雪洪水的主要原因【答案】(1)主要以冰川融水为主以及少量的大气降水夏季【解析】(1)塔里木河两种补给方式主要以冰川融水为主以及少量的大气降水时间夏季【答案】(2)额尔齐斯河流域西部有缺口利于西风深入受东部山地地形抬升冬春季降雪丰富春末气温回升快积雪大量融化形成融雪洪水【解析】(2)额尔齐斯河流域春末多融雪洪水的主要原因额尔齐斯河流域西部有缺口利于西风深入受东部山地地形抬升冬春季降雪丰富春末气温回升快积雪大量融化形成融雪洪水。
第4讲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读“某区域地质剖面简图”,图中甲、乙、丙三处的地质构造分别是()。
A.断层、向斜、背斜B.断层、背斜、向斜C.向斜、断层、背斜D.背斜、向斜、断层解析断层是岩层沿断层面有相对上升或下降运动,背斜是岩层向上拱起,向斜是岩层向下弯曲。
乙处岩层向上拱起,丙处岩层向下弯曲,则乙处为背斜,丙处为向斜,甲处岩层沿断层面有相对运动,故甲处为断层。
答案 B下图为某地地质地貌示意图。
读图,回答2~3题。
2.图中岩石和地貌形态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A.②④①B.③①④C.④②①D.④①③3.该类地貌发育典型的山区()。
A.风蚀现象显著B.岩石类型是花岗岩C.土层较薄,土壤贫瘠D.地表水丰富,地下水贫乏解析第2题,本题考查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意在考查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
从图中信息“石钟乳、石笋”可知该地为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形成的物质基础是可溶性岩石,石钟乳、石笋、石柱等是在溶洞内发育形成的,故应先有溶洞,再有石钟乳。
第3题,本题考查喀斯特地貌的发育条件,意在考查学生运用地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喀斯特地貌是流水对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的溶蚀、淀积而形成的,故A、B不正确;喀斯特地貌发育区地表水渗漏严重,而地下水较丰富;我国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于广西境内和云贵高原地区,这些地区地表崎岖,土层薄且土壤贫瘠,不利于农业生产。
答案 2.D 3.C下图为某地区地质剖面图,其中C为沉积物,B、F、G为沉积岩,A、D为不同时期的岩浆岩,E为变质岩。
读图完成4~5题。
4.据图判断该地区发生过的地质作用有()。
①外力作用②地壳运动③岩浆活动④变质作用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③④5.图中各类岩石形成的顺序由早到晚正确的是()。
A.A、D、G、B、F B.B、E、D、A、FC.G、B、A、E、D D.G、F、B、D、A解析第4题,图中有沉积岩,故有外力作用,①正确;岩层褶皱变形为地壳水平运动所致,②正确;A为岩浆岩,有岩浆活动,③正确;E为变质岩,有变质作用,④正确。
专题卷04 地壳运动规律高考仿真卷考试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2015·真题示范·上海地理,11~12)板块构造学说科学地解释了地震、火山等地壳运动的机理。
1.两个大陆板块碰撞的地区,一般出现的地壳运动现象是()A.地震和火山B.火山和断裂C.地震和断裂D.火山和褶皱2.亿年前的海洋板块不全在俯冲带下沉消熔,部分随地壳抬升变为陆地,其证据包括()①部分沉积岩转变为岩浆岩②古老大陆地壳中有大量沉积岩③部分沉积岩转变为变质岩④部分沉积岩中有海洋生物化石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2015·真题示范·天津文综,3~4)某矿物形成于上地幔软流层,后随岩浆活动到达地表。
人们在下图所示古火山的岩浆岩及河滩泥沙中均发现了该矿物。
读图文材料,回答3~4题。
3.使该矿物从上地幔软流层到达河滩泥沙中的地质作用,依次应为()A.岩浆喷发岩层断裂风化、侵蚀搬运、沉积B.岩浆喷发岩层断裂搬运、沉积风化、侵蚀C.岩层断裂岩浆喷发风化、侵蚀搬运、沉积D.岩层断裂岩浆喷发搬运、沉积风化、侵蚀4.剖面图中绘制的火山坡度,与实际的火山坡度相比()A.变陡了B.变缓了C.无变化D.无法判断(2015·真题示范·浙江文综,5~6)下图为某地形剖面图,图中①-⑧为岩层编号,其年代由老到新,完成5~6题。
5.图中甲、乙两地的地质地貌叙述,正确的是()A.甲-背斜岩层,由水平挤压成山B.甲-向斜槽部岩层向下弯曲成谷C.乙-背斜顶部受压力被侵蚀成谷D.乙-向斜上覆岩层差别侵蚀成谷6.有人称丙处山峰为“飞来峰”,其岩石可能是()A.石灰岩大理岩B.花岗岩流纹岩C.大理岩石灰岩D.安山岩玄武岩(2015·真题示范·新课标Ⅰ,10~11)下图示意在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的某监测剖面上,不同年份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
2020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刷题本:04 地壳运动规律选择题42题1.扇三角洲是由邻近高地推进到稳定水体中的冲积扇。
如图是扇三角洲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关于图中扇三角洲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一定发育在河流入海口②三角洲前缘沉积物颗粒较小③一般发育在河流出山口④水体既可能是湖也可能是海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2)下列关于图中辫状河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A.流量稳定B.河道较浅C.河流不易改道D.主要由地下水补给2.下面是某区域地质演变过程示意图。
读图回答(1)~(3)题。
(1)三幅地质结构图反映的地质演变过程,按照发育早晚排序正确的是( )A.甲乙丙B.甲丙乙C.丙甲乙D.乙甲丙(2)该区域地貌与地质演化的特点是( )A.背斜成山B.趋向崎岖不平C.向斜成山D.以内力作用为主(3)若该区域准备建设高速铁路,规划人员需要考虑( )A.铁路施工过程中注意防止地震发生B.线路最好选择在河谷地带C.为降低成本,一定要修穿山隧道D.沿山脊修建,避免受山洪威胁3.读某地区的地质剖面图,回答(1)~(2)题:(1)图中表现内力作用的主要有( )①固结成岩②褶皱③沉积作用④岩浆侵入⑤断层⑥侵蚀作用A.①②③B.②④⑤C.③④⑤D.④⑤⑥(2)图中最先发生的地质作用最可能是( )A.岩浆的喷出B.断层的发生C.页岩的沉积D.褶皱的发生4.如图中的甲河流是一条重要的国际性河流,读图完成(1)~(2)题。
(1)关于乙处地貌类型和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A.乙处为断层,地壳垂直运动形成B.乙处为峡谷,地壳垂直运动形成C.乙处为断层,地壳抬升流水侵蚀切割形成D.乙处为峡谷,地壳抬升流水侵蚀切割形成(2)丙处发育成世界上最大的河口三角洲的主要原因是( )A.上游侵蚀作用强烈,挟带大量泥沙到河口B.多条河流在此交汇,泥沙大量沉积C.海洋潮汐运动,大量海水挟带泥沙沉积D.受板块挤压运动影响,地壳不断抬升5.下图是某种地貌的等高线(单位:m)地形图。
1.从近年高考看,考查内容上,以内、外力作用与地貌、地质构造、河流地貌的发育及其对聚落分布的影响等为考查重点。
2.“三大类岩石的转化、岩石圈物质的循环”是研究地质作用的基础。
以示意图的方式考查循环规律、过程原理是重要命题方向。
3.“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地质构造类型、成因及实践意义,外力作用主要表现形式”是重要考点,结合工程建设,以地质构造图为背景是重要命题方式。
4.流水地貌、风力地貌的分布,成因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是重要命题点。
考向1 内力作用与地貌[真题诊断]某中学开展研学活动,在晋陕间黄河峡谷某地段观察地质地貌景观。
下图为黄河峡谷地貌景观。
在峡谷西侧的公路边观察由黄土层、砂砾石层和砂页岩层构成的地层剖面。
在峡谷东侧的峭壁上观察到砂页岩层中的褶皱构造。
完成下列问题。
命题趋势专题 四 ××地表形态的变化1.此地地层和地质构造的形成时间,从老到新的顺序为A.①②③④B.④③①②C.②①④③D.③④②①2.此地地层与构造的形成与黄河有关的是A.①B.②C.③D.④【答案】1.D2.B【解析】该组试题以地貌景观图为背景,考查地表形态的塑造。
试题材料真实、新颖,考查内容为教材主干知识。
总体难度适中。
1.该地层中的黄土层、砂砾石层、砂页岩层等均是沉积作用形成的,因此越往下沉积越早,岩层越老。
故此地地层和地质构造的形成时间,从老到新的顺序是③②①。
褶皱构造形成于砂页岩中,说明其形成时间晚于砂页岩,即④介于③和②之间。
2.黄土层是风力搬运和堆积所形成的,和黄河无关,A错误。
该段黄河为中游,河流流速较快,搬运能力强,因此易形成砾石堆积,而砂砾石层是砾石堆积所形成的,其形成和黄河有关,B正确。
组成砂页岩的堆积物颗粒细小,不可能是黄河堆积的结果,C错误。
褶皱是内力作用导致岩层发生弯曲的现象,和黄河无关,D错误。
下图为某次地质野外考察时拍摄的照片。
照片中界面M之上的“甲”是一水平岩层,界面M之下的“乙”是一向斜,“丙”是地表沟谷,N是岩层层面。
(新课标)高考地理 5 年真题备考题库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含分析)第一讲创造地表形态的力量1. (2014. 上海高考)张家界景区群峰林立,山体峻峭、峻峭,其主要岩石种类是()A.石灰岩 B .片岩C.板岩 D .石英砂岩分析:选D石灰岩形成于浅海环境,多溶洞、石林等景观,不切合题意;片岩是变质岩有片状结构,板岩有板状结构,两者难以形成群峰林立的景观。
在巨厚层石英砂岩中,存在着若干层薄层粉砂质脆弱层,因其抗风化侵害的能力较弱,易被风化剥蚀,有益于形成群峰林立景观。
石英砂岩抗挤压强度低,经历多次结构运动,致使区内不一样方向、不一样性质、不一样规模的断裂或裂隙纵横交织,故山体陡峻。
而张家界山体峻峭、峻峭说明有断裂发育。
应选 D。
( 2014. 纲领卷)以下图中K岛于 1983 年火山迸发,植被消逝殆尽。
1987 年,该岛上已有64栽种物生长旺盛。
据研究,百年以内该岛上的天然植被就能够恢复。
据此达成下题。
2.K 岛处于 ()A.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界限的东侧B.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界限的西侧C.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限的北侧D.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限的南侧分析:选 C由经纬度可知,K岛位于印度尼西亚,联合板块散布知识可知该岛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限的北侧。
3. ( 2014. 山东高考)图 a 为某班一次地理野外实习的观察点散布图,①~④为观察点编号。
图 b 为该班某小组在此中一个观察点所做的记录卡片。
达成下题。
图 b 中地质剖面表示图所示堆积岩层由老练新的次序是()A.Ⅰ、Ⅱ、Ⅲ B.Ⅱ、Ⅰ、ⅢC.Ⅲ、Ⅰ、Ⅱ D .Ⅲ、Ⅱ、Ⅰ分析:选B图中Ⅲ岩层为上覆新形成的堆积岩层,故Ⅲ岩层最新;该观察点观察内容为向斜两翼中的东翼的地层关系,依据向斜岩层中间新两翼老可知Ⅱ岩层较Ⅰ岩层老。
4.( 2014. 海南高考)某年 3 月 P 地 ( 地点见以下图 ) 发生激烈地震,引起大规模海啸,致使邻近某核电站核物质泄露,泄露到大海的核物质主要经过洋流扩散。
高考真题卷4 地壳运动①班级姓名得分图1为某半岛地形图。
读图1,完成1-3题。
1.该半岛火山活动频繁,是因为受到A.太平洋板块张裂的影响 B.印度洋板块张裂的影响C.印度洋板块挤压的影响 D.太平洋板块挤压的影响2.当地居民稳定的用电来源于A.地热能 B.风能 C.水能 D.太阳能3.7月份该半岛可能出现A.冰川与岩浆相映 B.极昼 C.成群的企鹅 D.台风图3 是某流域地质简图,甲、乙、丙三地有砾石堆积物(见图3 右下角照片),在甲地砾石堆积物中发现了金刚石。
读图回答4~5 题。
4. 含金刚石堆积物的成因是A. 冰川沉积B. 流水沉积C. 风力沉积D. 风化残积5. 图中可能找到金刚石矿的地点是A. ① B ②C.③D. ④图4是甘肃省敦煌市地貌类型图。
高大的鸣沙山环抱着月牙形洼地,泉水在洼地汇聚形成月牙泉(见图4 右下角照片),素以“千年不干冶著名,但近年来日趋干涸,当地政府发出“拯救千年月牙泉冶的呼吁。
读图回答6~7题。
6 月牙形聚水洼地的成因是A. 大湖萎缩而成B. 古河道残遗而成C. 人工挖掘而成D. 风力侵蚀而成7.泉水日趋干涸的主要原因是A. 气候变暖,蒸发增强B. 降水变少,雨水补给减少C. 风沙沉积,古河道淤塞D. 地下水补给量不断减少岩石物质循环模型说明岩石通过不同的过程可以从一种形态转化成为另一种形态。
8.大理岩是石灰岩经过程①形成的。
在这一过程中A.温度升高,压力降低B.温度降低,压力升高C.温度升高,压力升高 D.温度降低,压力降低9.图中能够反映大洋中脊处新的洋壳形成过程的代码是A.② B.③C.④ D.⑤下图表示某地区多次地震的震中到海岸线的距离与震源深度的关系。
图中纵坐标为震源深度,横坐标表示震中到海岸线的距离,其中0表示的是海岸线位置,-800表示震中位于海岸线以西800km,200表示震中位于海岸线以东200km,图中的点表示各次地震的震源位置。
完成10~12题.10.总体上看,震中到海岸线的距离与震源深度的关系是①在海岸线的西侧,震中离海岸线越远,震源越深②在海岸线的东侧,震中离海岸线越远,震源越深③在海岸线的东侧,震源深度限于一定的范围内④在海岸线的西侧,震中到海岸线距离与震源深度关系不明确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11.对这种震源分布特征的合理解释是A.大洋板块发生了张裂运动 B.大陆板块内部发生了张裂运动C.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 D.大洋板块俯冲至大陆板块之下12.符合这种震源分布特征的板块活动可发生在①太平洋西部岛弧②北美大陆西海岸③北美大陆东海岸④南美大陆东海岸A.①②B.②④ C.①③D.③④图4示意某河谷断面经历的一次洪水过程。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地理高考模拟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5小题,每题3分,共计45分)1.(1)图示地质构造为()1.(2)若图示范围内有丰富的资源,则()A. 背斜构造B. 断层构造C. 岩浆侵入构造D. 褶皱构造【答案】D【解析】(1)图中Q地岩层向下弯曲且中间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故Q地的地质构造为向斜构造;P地岩层向上拱起,且中间部分岩层较老,两翼部分岩层较新,P地的地质构造为背斜构造。
图中岩层无明显的断裂。
因而图示地质构造为褶皱构造。
故选D。
【答案】B【解析】(2)P地为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但不利于地下水的汇集;由图可知,P地顶部岩石被侵蚀,岩层④缺失,故在P地钻探不可能找到岩层④所含的资源。
Q地为向斜,不利于油、气的贮藏,但利于地下水的汇集;在其地下有岩浆岩的侵入,使靠近岩浆的岩石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故其地下可能有大理岩矿的分布。
故选B。
2.(1)原材料生产、零部件制造、设备租赁、运输物流等配套企业在长沙集聚,可以节省()2.(2)长沙的产品能够卖到传统工程机械制造强国的家门口,主要依赖于()A. 原料成本B. 劳动力成本C. 市场营销成本D. 税收成本【答案】C【解析】【答案】D【解析】3.(1)该地交通运输发展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3.(2)交通运输方式与聚落的关系,说法错误的是()A. ①②③④B. ②③①④C. ③②①④D. ④①③②【答案】B【解析】略【答案】C【解析】略4.怀特岛为活火山岛,主要是由于其位于()A. 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生长边界处B. 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消亡边界处C. 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生长边界处D. 太平洋板块与南极洲板块消亡边界处【答案】B【解析】读图,板块交界处地震多发,怀特岛为活火山岛发生在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消亡边界处。
5.(1)第18届世界游泳锦标赛开幕当天,某中学生在我国某地区观看到了“立竿无影”的景观。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地理高考模拟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5小题,每题3分,共计45分)1.(1)一般认为,岩浆的主要发源地是()1.(2)关于图中莫霍界面处地震波变化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A. 软流层B. 下地幔C. 图中D层D. 图中G层【答案】A【解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一般认为,岩浆的主要发源地是软流层,故A正确。
故选A。
【答案】D【解析】(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地震波在经过莫霍面时,横波和纵波的波速均明显加快,D正确。
故选D。
2.(1)丹东的地带性植被属于()2.(2)与辽宁丹东相比,浙江湖州的银杏最佳观赏期较长,其原因是()A. 常绿阔叶林B. 针阔叶混交林C. 落叶阔叶林D. 针叶林【答案】【解析】【答案】【解析】3.(1)夏季,造成我国飞机航班延误的天气主要是()3.(2)从天气角度考虑,为保证出行的正点率,夏季出行时航班一般选择在()3.(3)低空风切变是指在近地面600米高度以下短距离内风向、风速发生突变的状况,是飞机安全飞行的无形杀手,但是在日常的天气预报中却几乎不播报,是因为其()A. 雾霾和低云B. 扬沙和浮尘C. 雷暴和台风D. 强风和冰雹【答案】C【解析】【答案】A【解析】【答案】A【解析】4.读我国风能资源分布图,回答下列8﹣9各题。
图中M地区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新能源是()A. 太阳能、地热能和风能B. 太阳能、风能和沼气C. 地热能、风能和沼气D. 太阳能、地热能和生物能【答案】A【解析】图示位于青藏高原,由于海拔高,空气稀薄,光照强烈,太阳能资源丰富;由于海拔高,气温变化大,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风能资源丰富;该地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地壳不稳定,地热能资源丰富;水能和沼气不属于新能源,故A正确,BCD错误。
5.由于流水的沉积作用,长江入海口河道及崇明岛未来的发展趋势是()A. 崇明岛北岸被冲刷后退,南岸淤塞B. 崇明岛南岸被冲刷后退,北岸淤塞C. 长江北岸被冲刷后退,南岸淤塞D. 河道左偏,北岸淤塞【答案】B【解析】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长江水主流将偏向南侧,南岸被冲刷后退,河流北侧因水流减少而发生淤塞。
2023-2024学年湘教版高中地理单元测试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1小题每题3分共计33分)1.(1)近现代以来图中海岸一直以堆积作用为主的是()1.(2)图中乙处的海岸线变化较大下列关于其所受外力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A. 甲B. 乙C. 丙D. 丁【答案】【解析】【答案】【解析】2.(1)图示地区的盛行风向是()2.(2)Q点对P点的相对高度(H)最大可以达到(米)()A. 东北B. 西北C. 东南D. 西南【答案】B【解析】读图结合所学的知识坡度较缓根据指向标坡度较缓 B对【答案】C【解析】根据相对高度的计算公式可计算出Q点与P点间的相对高度(H)应为40≤H <60 C正确3.(1)科学家研究认为猛犸象身披黑色细密长毛皮很厚具有极厚的脂肪层据此推测猛犸象生存的气候条件是()3.(2)推测该批猛犸象可能生存于()A. 寒冷B. 炎热C. 多雨D. 干旱【答案】A【解析】(1)猛犸象身披黑色细密长毛皮很厚具有极厚的脂肪层毛皮和脂肪都具备抵御寒冷的功能由此推测猛犸象生存的气候条件是寒冷 A正确故选A【答案】D【解析】(2)由材料“在墨西哥某古代人工陷阱的遗迹中发现一批猛犸象遗骸”可知这批猛犸象发现于古代人工陷阱说明当时已经出现人类人类出现在第四纪推测该批猛犸象可能生存于第四纪 D正确故选D4.下图为某滨海地区某日某时等压面垂直剖面图(相邻两个等压面气压差相等)读下图图中图示时刻()A. ①比②气温高B. ②比③气温低C. ③比④气压低D. ④比①气压高【答案】D【解析】图中①处位于○处之上海拔较高因此气温①比②低 A错误读图可知海洋等压面向下凹陷近地面气压低根据热力环流原理判断海洋此时气温较高即②气温高陆地等压面向上凸起近地面气压高陆地此时应气温较低即③气温较低 B错误图中④位于③之上海拔较高因此气压③比④高 C错误读图可知①与④位于同一水平面上①处等压面下凹④处等压面上凸因此④比①气压高 D正确故选D.5.(1)与甲相比乙时期河口区()5.(2)由甲时期到乙时期拦门沙()A. 径流量大来沙量多B. 河流的堆积作用强C. 海水侵蚀作用强D. 盐度低水位高【答案】【解析】【答案】【解析】6.(1)从地质历史时期看图中N海域面积不断扩大其原因可能是( )6.(2)图中Q岛屿东南M海域有大雾出现的时间与原因分别是( )A. 位于板块消亡边界B. 位于板块生长边界C. 全球变暖气温升高D. 注入海域的径流量增加【答案】B【解析】(1)读图可知 N海域为红海位于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生长边界所以其面积不断扩大故选B【答案】C【解析】(2)图示Q岛屿东南M海域有大雾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夏季该海域盛行西南季风该风为离岸风引起下层海水上泛在该海域形成寒流寒流具有降温作用使M海域形成大雾故选C7.(1)推测扇三角洲的形成条件是()7.(2)自一号扇至二、三号扇对应的湖面变化特征为()A. 湖(海)岸坡度缓B. 岸上斜坡陡窄C. 湖(海)平面稳定D. 距物源区较远【答案】B【解析】(1)结合图文材料分析可知扇三角洲为碎屑岩沉积体系因此地形坡度是影响其形成的主导因素其主要发育在湖(海)岸附近地形高差大、岸上斜坡陡窄、距物源区近、碎屑物质供应充足的地区故选B【答案】C【解析】(2)分析可知湖面上升期粒度从扇根到扇缘递减速度快扇体前进速度慢范围变小湖面下降期粒度从扇根到扇缘递减速度慢扇体前进速度快范围变大图中自一号扇至二、三号扇的扇体中线粒度中值逐渐远离扇根说明扇体快速前进湖面一直呈下降趋势故选C8.在甲、乙、丙、丁四地中最可能发育有瀑布的是()A. 甲B. 乙C. 丙D. 丁【答案】A【解析】观察四地可发现四地都位于陡崖附近但是只有甲地的等高线向高处凸说明甲地位于山谷中可能有河流发育容易形成瀑布而其余三地没有这种特点 A正确 B、C、D 错误9.读“我国江南某地区高等线地形图” 回答1-3问题图中所示地区地形地势的基本特点是()①以丘陵、盆地为主②中部低东北高西南低③以低山丘陵为主④中部低东、北、南高西面低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②④【答案】C【解析】注意图中的指向标结合等高线的数值可知地势中部低东、北、南高西面低材料中该地区为我国江南地区山体海拔在1000米以下为低山图中地势低的地方无法看出是盆地(盆地四周高中部低)故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 C选项正确10.(1)几乎都是大洋的板块是()10.(2)下列地域面积在不断缩小的是()10.(3)喜马拉雅山成因是()A. 北冰洋板块B. 印度洋板块C. 南极洲板块D. 太平洋板块【答案】D【解析】(1)【答案】D【解析】(2)【答案】C【解析】(3)11.(1)形成女王头的主要外力作用是()11.(2)下列与女王头形成原因类似的是()A. 冰川侵蚀B. 风力侵蚀C. 海水沉积D. 海水侵蚀【答案】D【解析】(1)根据材料内容在头部找到了海洋生物化石说明地质历史时期有沉积作用形成的沉积岩现在的状况是被侵蚀的结果所以是沉积后发生了地壳抬升高出周围地区受外力侵蚀从图片景观看环境干燥是风化侵蚀形成的 D对 ABC错故选D【答案】A【解析】(2)海蚀崖是风力侵蚀桂林山水是流水侵蚀狮身人面像是人为的挪威峡湾是冰川侵蚀故选A二、解答题(本大题共计6小题每题10分共计60分)12.(1)描述图示地区的地形特征12.(2)指出图中虚线内区域的主要地貌类型并说明该地貌的形成过程12.(3)分析图中虚线内区域河流分汊较多的原因【答案】(1)北部为山地南部为平原(盆地、冲积扇)地势北高南低(或西北高东南低)【解析】(1)读渭干河及周边区域简图结合图示河流的流向可以判断图示地区北部为山地有河流发育南部为平原(盆地、冲积扇)地势北高南低(或西北高东南低)【答案】(2)冲积扇河流在山区流速快挟带大量泥沙和碎石流出山口地势落差变小河道宽阔流速减缓泥沙在山前堆积形成冲积扇【解析】(2)结合图示信息图中虚线内区域的地貌类型是冲积扇山区河流流出山口大量碎石和泥沙在山前堆积形成冲积扇或洪积扇河流中下游地区泥沙淤积形成宽广的冲积平原或河口三角洲【答案】(3)地形较平坦河流含沙量大且流速缓慢泥沙大量堆积形成较多沙岛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大(流量不稳定)多个沙岛存在促使河道摆动不定易导致河流分汊【解析】(3)读渭干河及周边区域简图可从地形、泥沙沉积、流量季节变化等角度解释图中虚线内区域河流分汊较多的原因13.(1)缅甸位于________与________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频繁13.(2)图甲中“翡翠产区”地壳厚度比乌龙河入海口地壳厚度________ (厚或薄)“水石”的形成依次经历了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等地质作用(填写图丁中的序号)13.(3)采玉(水石)期集中在每年十月至次年四月结合图丙分析其原因【答案】(1)亚欧板块, 印度洋板块【解析】(1)据图可知缅甸位于亚洲的东南部处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答案】(2)厚, ④, ⑤, ⑧【解析】(2)图甲中“翡翠产区”海拔高于乌龙河入海口所以“翡翠产区”地壳厚度比乌龙河入海口地壳厚度厚一些据材料一可知最初是岩浆岩形成过程中产生的高压影响了它接触岩石使岩石发生变质形成翡翠翡翠受地壳抬升到达地表最后经外力的作用变成水石(翡翠石料)据图丁可知依次经历的地质作用是④岩浆的冷凝过程产生高压⑤变质作用⑧外力作用【答案】(3)热带季风气候 6-9月是雨季河水流量大易搬运玉矿碎块堆积在河床上 10月至次年的4月是旱季水位低玉石显露便于采石【解析】(3)据图丙可知热带季风气候 6-9月是雨季河水流量大河流的搬运作用强搬运大量的玉矿碎块堆积在河床上 10月至次年的4月是旱季河水流量小水位低玉石显露便于采石14.(1)判断兰屿岛的成因类型并阐释判断理由14.(2)分析外力作用对兰屿岛海岸线的影响14.(3)说明兰屿岛地形对交通线路的影响14.(4)分析兰屿岛聚落分布在海岸地带的有利区位条件【答案】(1)火山岛理由位于台湾岛东面地处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多火山喷发岛屿面积较小仅有45平万千米岛上安山岩广布安山岩为典型的喷出型岩浆岩岛上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解析】(1)兰屿岛为火山岛判断理由主要从板块运动、岛屿面积、岩石性质、岛上地形等方面分析【答案】(2)兰屿岛地处东亚季风区冬夏季风势力强大夏秋季多台风海浪侵蚀作用强大在长期海浪侵蚀下海岸地带形成众多的海蚀柱、海蚀洞、海蚀桥、海蚀陡崖等海蚀地貌使海岸线破碎、曲折【解析】(2)兰屿岛季风强劲夏秋两季多台风引起强烈的海浪侵蚀海浪侵蚀不断塑造海岸地貌使得海岸线破碎、曲折外力作用对兰屿岛海岸线的影响主要从海浪侵蚀的成因和作用等方面分析【答案】(3)岛上的主要交通线路被限制在海岸地带呈环形分布海岸地带海拔较低地势平缓修筑公路投资少、工程量小、工程难度小沿海地区地势低平公路平直平坦【解析】(3)据图可知岛上的主要交通线路被限制在海岸地带呈环形分布兰屿岛地形对交通线路的影响主要从投资量、工程量、工程难度等方面分析【答案】(4)海岸地带地势平缓节省建筑投资面向大海利于发展捕捞业保障居民的食物供应沿海地带利于港口、公路建设交通便利对外联系方便【解析】(4)兰屿岛聚落分布在海岸地带的有利区位条件主要从地形地势、物质资源、交通条件等方面分析15.(1)简述托坎廷斯河径流量大的原因15.(2)说出托坎廷斯河梯级开发的有利条件15.(3)试分析托坎廷斯河对马拉若岛形成的作用15.(4)有人建议在马拉若岛上建设特大城市你是否赞同?请说明理由【答案】(1)流经热带草原与热带雨林气候区降水丰富河流流程长流域面积广支流众多(或水系发达)【解析】(1)托坎廷斯河径流量大的原因流经热带草原与热带雨林气候区降水丰富河流流程长流域面积广支流众多(或水系发达)【答案】(2)梯级开发能为农业提供水源消除了水旱灾害为发展水产提供场所为工业提供能源改善水运、恢复生态为发展旅游业提供基础所以是河流开发的核心【解析】(2)梯级开发是河流综合开发和治理的核心的原因梯级开发能为农业提供水源消除了水旱灾害为发展水产提供场所为工业提供能源改善水运、恢复生态为发展旅游业提供基础所以是河流开发的核心【答案】(3)托坎廷斯河中、上游地区人类活动频繁地表植被覆盖率下降涵养水土能力降低托坎廷斯河流域降水季节性强自高原至平原落差大水土流失较为突出所以托坎廷斯河泥沙含量较大是马拉若岛的主要泥沙来源【解析】(3)托坎廷斯河对马拉若岛形成的作用托坎廷斯河中、上游地区人类活动频繁地表植被覆盖率下降涵养水土能力降低托坎廷斯河流域降水季节性强自高原至平原落差大水土流失较为突出所以托坎廷斯河泥沙含量较大是马拉若岛的主要泥沙来源【答案】(4)同意理由马拉若岛面积较大为特大城市提供建设土地冲积岛地势低平有利于城市建设水资源丰富、植被茂盛人口容量大特大城市建设后可以成为向西开垦亚马孙河流域、向南开发托坎廷斯河等的基地不同意理由马拉若岛为冲积岛地基不牢固不宜建设特大城市该岛纬度低地势低平天气闷热且地下水埋藏浅不利于特大城市的工程建设马拉若岛雨林资源作为亚马孙雨林的一部分是珍贵的环境资源宜保护性开发城市建设对自然环境干预最强烈会造成森林破坏【解析】(4)分两方面作答同意理由马拉若岛面积较大为特大城市提供建设土地冲积岛地势低平有利于城市建设水资源丰富、植被茂盛人口容量大特大城市建设后可以成为向西开垦亚马孙河流域、向南开发托坎廷斯河等的基地(或不同意理由马拉若岛为冲积岛地基不牢固不宜建设特大城市该岛纬度低地势低平天气闷热且地下水埋藏浅不利于特大城市的工程建设马拉若岛雨林资源作为亚马孙雨林的一部分是珍贵的环境资源宜保护性开发城市建设对自然环境干预最强烈会造成森林破坏)16.(1)说出该地区气候类型、气候特点和形成原因16.(2)描述图中河流的水文特征16.(3)说出①地地貌形态的名称并描述该地貌的形成过程16.(4)结合水循环说明植被破坏对该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答案】(1)气候类型地中海气候气候特点夏季高温少雨冬季温暖湿润形成原因夏季受副热带高压影响冬季受盛行西风影响【解析】(1)图示地区为欧洲某地西部临海陆地自然带为常绿硬叶林据此可判断该地气候类型为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压影响高温少雨冬季受盛行西风影响温暖湿润【答案】(2)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大夏季径流量小冬季径流量大无结冰期河流含沙量小【解析】(2)图中气候为地中海气候夏季高温少雨冬季温暖湿润故水文特征主要有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大夏季径流量小冬季径流量大该地为地中海气候最冷月在0°C以上河流无结冰期流域内植被覆盖良好流水侵蚀作用较弱河流含沙量小【答案】(3)地貌形态冲积扇形成过程河流流经山区落差大冲刷作用强携带大量的泥沙当河流流山口后地形趋于平坦河道变宽流速减缓河流搬运的物质在重力作用下逐渐在山麓地带沉积形成冲积扇【解析】(3)据图中信息可知①地的地貌形态为冲积扇结合所学知识冲积扇的形成过程是河流流经山区落差大冲刷作用强携带大量的泥沙当河流流山口后地形趋于平坦河道变宽流速减缓河流搬运的物质在重力作用下逐渐在山麓地带沉积形成冲积扇【答案】(4)植被破坏对气候的调节作用减弱改变局地小气候(大陆性增强)植被破坏涵养水能力降低流量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增大水土流失加剧河流泥沙含量增大河湖淤塞湖泊调蓄作用减弱易引发洪涝灾害植被破坏加剧上游侵蚀作用沟谷加宽加深加剧中下游沉积作用冲积扇和河口三角洲增大【解析】(4)植被破坏对区域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主要从调节作用、降水、河流等方面分析植被破坏导致蒸发和蒸腾作用减弱降水减少气候变干旱涵养水能力降低径流泥沙含量增大流量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增大湖泊调蓄作用减弱易引发洪涝灾害植被破坏加剧上游侵蚀作用沟谷加宽加深加剧中下游沉积作用冲积扇和河口三角洲增大17.(1)分析哈默林池盐度高的原因17.(2)说明哈默林池水流运动较弱的原因17.(3)分析海岸上叠层石形态的形成过程17.(4)推测哈默林池浅水区叠层石未来演化的方向【答案】(1)纬度较低气温高蒸发旺盛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沿岸寒流流经气候干旱降水少多晴天光照时间长周围荒漠广布河流较少淡水注入少地形较封闭不利于盐分排出水深较浅水量少咸化速度快【解析】(1)哈默林池所在地区纬度低气温高蒸发旺盛西侧有西澳大利亚寒流经过降温减湿该地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降水少蒸发强烈因此海水盐度高周围荒漠广布河流较少淡水注入少地形较封闭不利于盐分排出水浅水量少盐度上升快【答案】(2)副热带高气压控制风力微弱对海水的扰动小水域较封闭受沿岸洋流扰动(影响)小【解析】(2)读图可知哈默林池水域较为封闭受外界影响小西澳大利亚寒流对其影响较弱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气流水平运动不明显因此海域环境稳定水流运动较弱【答案】(3)海洋微生物众多经过生物沉积作用在海底形成柱状、塔锥状叠层石地壳抬升叠层石出露海面叠层石遭受外力风化、侵蚀变得低矮扁平【解析】(3)读材料可知浅水区有大量现代活着的叠层石呈柱状、塔锥状而海岸上露出水面的叠层石则低矮扁平可知其形成过程为海洋微生物众多经过生物沉积作用在海底形成柱状、塔锥状叠层石后来由于地壳运动露出水面叠层石遭受外力风化、侵蚀变得低矮扁平【答案】(4)方向1 海平面上升微生物沉积面积范围不断扩大叠层石不断增大微生物沉积垂直厚度不断增加叠层石不断增高方向2 海平面下降叠层石出露海面而死亡在风化、侵蚀等外力作用下叠层石逐渐变得低矮、扁平最终消失【解析】(4)浅水区叠层石未来演化的方向方向1 浅水区叠层石随着海平面下降也会露出水面而向海岸上叠层石的形态发展逐渐形成低矮、扁平的形态最终消失方向2 由于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叠层石不断增大微生物沉积垂直厚度不断增加叠层石不断增高。
E单元地壳运动及变化E1地壳物质循环5.E1 6.E1 [2017·江苏卷] 图3为某地区的地质剖面示意图。
读图回答5~6题。
图35.地质构造和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是()A.甲、乙、丙B.乙、丙、甲C.丙、乙、甲D.丙、甲、乙5.B[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地质构造与地壳运动。
从该地区的地质剖面示意图可以看出,乙处岩层出现断裂、错位,为断层构造;丙为侵入型岩浆岩层,为岩浆侵入乙所在岩层形成的,丙岩层上方为侵蚀面,再往上才形成沉积岩层甲。
所以B正确。
6.在地质演化过程中,形成褶皱的次数是()A.1 B.2 C.3 D.46.B[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地质构造与地貌。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未形成褶皱的沉积岩层应与地平面平行,而形成褶皱后沉积岩层发生弯曲变形。
从该地区的地质剖面示意图中的岩层倾斜状况可以看出,甲、乙附近沉积岩层与地平面相比,发生倾斜,且甲、乙附近沉积岩层倾斜角度不同,因此该地区在地质演化过程中,形成两次褶皱,所以B正确。
E1[2017·天津卷] 读图3,回答第3题。
图3甘肃省张掖某地区地貌景观3.图3地貌景观显示的岩石类型和主要的地质构造最可能是()A.岩浆岩、褶皱B.沉积岩、褶皱C.岩浆岩、断层D.沉积岩、断层3.B[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岩石类型和地质构造的判断。
地表裸露的岩石在风化、侵蚀等外力作用下形成碎屑物质,再经风、流水等外力的搬运、沉积,最后经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沉积岩的典型特征是具有层理构造、常含有化石。
图中地貌景观显示的岩石类型为沉积岩。
该地区岩层受内力作用影响,发生弯曲且并未丧失连续性,因此该地区主要的地质构造为褶皱。
所以B正确。
[2017·皖南八校二联] 土耳其的卡帕多基亚拥有世界上梦幻般的地质景观“蘑菇石”(见图K11-4)。
“蘑菇石”顶部岩石呈灰黑色,含有气孔;底部的岩石呈灰白色,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据此完成9~10题。
图K11-49.“蘑菇石”底部岩石按成因划分,属于()A.喷出岩B.侵入岩C.沉积岩D.变质岩10.该景观的形成过程为()A.沉积—火山喷发—风化、侵蚀B.火山喷发—地壳抬升—沉积C.沉积—地壳抬升—火山喷发D.地壳抬升—火山喷发—风化、侵蚀9.C10.A[解析] 第9题,底部岩石有层理构造,应为沉积岩。
第10题,“蘑菇石”顶部岩石呈灰黑色,且有气孔构造,应为喷出岩,岩浆喷发应发生在沉积岩层形成之后;再经历风化、侵蚀等外力作用形成现在的景观。
[2017·吉林辽源重点中学二检] 读图K12-7,回答14~15题。
图K12-714.关于图示地区各处岩石的叙述,正确的是()A.因与②处接触,①处岩石易变质B.②处岩石因高温高压而形成C.③处岩石埋藏较浅,易变质D.④处岩石具有层理构造15.关于图示地区地质作用先后顺序的分析,正确的是()A.褶皱的形成晚于断层的形成B.水平岩层的形成晚于倾斜岩层的形成C.沉积物的形成早于喷出岩的形成D.岩浆岩的形成早于沉积岩的形成14.A15.B[解析] 第14题,读图可知,①处是沉积岩,与②处岩浆接触,①处岩石易变质;②处岩石是岩浆冷凝形成的岩浆岩;③处岩石埋藏较浅,不易变质;④处岩石是喷出岩,没有层理构造。
第15题,断层两侧岩层倾斜方向、角度相同,说明褶皱的形成早于断层的形成;图示水平岩层是褶皱发生后形成的,晚于倾斜岩层的形成;喷出岩一部分被埋在沉积物下面,说明沉积物的形成晚于喷出岩的形成;岩浆岩切断了沉积岩层,说明其形成晚于沉积岩的形成。
E2内外力作用对地形的影响9.E210.E211.G2 [2017·全国卷Ⅱ] 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因坡度骤减,水流搬运能力降低,碎屑物质堆积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
图3示意贺兰山东麓洪积扇的分布,除甲地洪积扇外,其余洪积扇堆积物均以砾石为主。
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且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积扇边缘。
据此完成9~11题。
图39.贺兰山东麓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的主要原因是贺兰山东坡()A.坡度和缓B.岩石裸露C.河流、沟谷众多D.降水集中9.C[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洪积扇的成因。
根据题干中“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因坡度骤减,水流搬运能力降低,碎屑物质堆积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可知,贺兰山东麓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主要是因为贺兰山东坡河流、沟谷众多。
10.与其他洪积扇相比,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少的原因主要是()①降水较少②山地相对高度较小③河流较长④风化物粒径较小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10.B[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堆积物堆积的一般规律。
读图可知甲地西侧为低山,其相对高度较小;甲地上游河流长度较长,河流在上游挟带的碎屑物质,因坡度较小,颗粒较大的(如砾石)先堆积下来,能到达河流出山口甲地的,主要是颗粒较小的碎屑物质。
11.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的主要原因是()A.海拔较高B.土层浅薄C.光照不足D.水源缺乏11.B[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耕地的一般分布规律。
从题干信息可知,贺兰山东麓洪积扇除甲地洪积扇外,其余洪积扇堆积物均以砾石为主,故南部洪积扇的土层浅薄,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积扇的边缘。
36.(1)M1(2)M1、E2(3)M1、D1(4)M1、J4[2017·北京卷] 读图14,回答下列问题。
图14(1)概述匈牙利的地形特征。
(2)简述巴拉顿湖形成的主要过程。
(3)与甲河段相比,说明乙河段的水文特征及形成原因。
匈牙利的汽车工业历史悠久。
杰尔是全国重要的汽车工业城市,拥有多家与汽车工业相关的研发和教育机构。
近年来,杰尔、肖普朗、埃斯泰尔戈姆和松博特海伊等城市吸引了诸多跨国汽车公司和零部件供应商投资建厂,80%以上的产品用于出口。
(4)说明匈牙利汽车工业分布特点和原因。
36.(1)以平原、丘陵为主;多瑙河以东主要为平原,北部和多瑙河以西多山地;地势总体北部、西部高,东南部低。
(2)断层发育,断裂下陷,积水成湖。
(3)流经平原地区,落差小,流速慢;有较多支流汇入,流量大;纬度较低,结冰期短。
(4)集中分布在匈牙利西北部。
汽车工业基础好,劳动力素质高,汽车工业生产地域联系紧密,公路和铁路交通便利,主要面向国外消费市场。
[解析] 第(1)题,本题主要考查地形特征。
匈牙利的地形特征可从地形和地势等方面回答。
在解答本题时需要结合区域定位进行分析。
第(2)题,本题主要考查地质作用过程。
巴拉顿湖北侧为地壳断裂上升形成的断块山,该湖原为地壳断裂下陷形成的盆地,积水形成湖泊。
第(3)题,本题主要考查河流水文特征。
与甲河段相比,乙河段的水文特征及形成原因可从落差、流量、结冰期等方面分析。
第(4)题,本题主要考查工业地域发展的特点及原因。
匈牙利汽车工业分布特点可由图得出,其原因可从工业集聚及交通等方面结合图文信息回答。
[2017·杭州高三模拟] 海岸是海陆相互作用地带,贝壳堤是由海洋里大量甲壳生物的遗骸经过海潮和海浪长期冲刷及搬运,逐渐堆积而形成的,它是古海岸的遗迹。
读图K111,回答1~3题。
图K11-11.从6000年前至今,渤海湾西岸海岸线的变迁特点及主要原因是()A.陆进海退河流泥沙堆积B.陆进海退海潮、海浪堆积C.陆退海进河流冲刷D.陆退海进海潮、海浪冲刷2.贝壳堤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A.流水冲刷B.海浪侵蚀C.海浪堆积D.流水堆积3.从2500年前至今形成的两条贝壳堤在图示南部地区合二为一,是因为()A.贝壳堤必须与海岸线平行B.南部海平面比北部海平面高C.南部河流入海泥沙比北部的少D.南部地壳下沉与外力堆积速度相当1.A 2.C 3.D[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从6000年前至今,渤海湾西岸海岸线向海洋方向推进,其成因主要是河流泥沙堆积。
第2题,据题干信息“贝壳堤是由海洋里大量甲壳生物的遗骸经过海潮和海浪长期冲刷及搬运,逐渐堆积而形成的”可知,贝壳堤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海浪的堆积作用。
第3题,南部地区地壳下沉与外力堆积速度相当,导致两条贝壳堤在图示南部地区合二为一。
[2017·北京朝阳区模拟] 重庆武隆天坑群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堪称南方喀斯特地貌的经典。
其中的箐口天坑形态独特,可通过二王洞直达天坑底部,世界罕见。
图K11-2为天坑群局部剖面图。
读图,回答4~6题。
图K11-24.图中所示地区()A.主要岩石为石灰岩B.箐口天坑深度在500米以上C.二王洞长约300米D.岩层受内力作用断裂下陷,形成天坑5.图中所示地区的水循环环节特点为()A.全年降水丰富且均匀B.地表河流(径流)形成明显的春汛C.蒸发旺盛、下渗缓慢D.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补给6.下列与武隆天坑群成因类似的景观为()A.云南石林B.黄山“猴子观海”C.庐山“飞来石”D.新疆“蘑菇石”4.A 5.D 6.A[解析] 第4题,由题干信息“重庆武隆天坑群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堪称南方喀斯特地貌的经典”可知,图示地区主要岩石为石灰岩。
第5题,图示地区以石灰岩为主,下渗作用强,易形成地下暗河,地表水补给地下水;地势低的地区,地下水补给河流(地表水)。
第6题,云南石林主要是石灰岩受流水的溶蚀作用形成,其成因与武隆天坑群成因类似。
[2017·北京西城区模拟] 砾岩楔是地震形成的地质构造,它的形成过程如图K11-3所示。
读图,回答7~8题。
图K11-37.图示砾岩楔()A.形成环境以堆积作用为主B.形成早期的裂隙因受挤压作用而形成C.中部砂石粒径下小上大D.可用来预测未来的地震活动8.关于砾岩楔形成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A.形成过程只与地质条件相关B.形成过程中变质作用使裂隙变宽加深C.形成过程中同时形成断层构造D.形成过程中受到内外力作用的共同影响7.A8.D[解析] 第7题,读图可知,砾岩楔形成之前的砾石层和黏土层是由堆积作用形成的;早期的裂隙因受拉伸作用而形成;一般情况,大颗粒物质先堆积,故中部砂石粒径下大上小;砾岩楔是地震之后的产物,不能用来预测未来的地震活动。
第8题,砾岩楔的形成受地壳运动和搬运作用、堆积作用等的共同影响。
[2017·江门高三调研] 图K11-5为西藏雅鲁藏布江某河段附近等高线图,图K11-6为该河段丹娘沙丘和河中沙洲景观图。
该地区4—9月降雨丰富;10月至次年3月气候干旱,多大风天气,大风经过江面容易形成涡旋上升气流,遇到河岸受地形阻挡风力减弱。
读图回答11~12题。
图K11-5图K11-611.形成图示河中沙洲的主要外力作用是()A.风力堆积B.流水堆积C.冰川堆积D.海水堆积12.形成丹娘沙丘的主要外力作用过程是()A.流水侵蚀—流水搬运—流水堆积B.风化侵蚀—风力搬运—流水堆积C.流水堆积—风力搬运—风力堆积D.冰川侵蚀—流水搬运—风力堆积11.B12.C[解析] 第11题,据题干信息及图示可知,该图示意西藏雅鲁藏布江某河段,河中沙洲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流水堆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