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学段考试试题.
- 格式:pdf
- 大小:3.49 MB
- 文档页数:14
内江六中2019-2020学年(下)高2021届期末热身考试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3题。
网络文学队伍越来越壮大,不仅正在改变中国文学版图,也在影响大众文学文化生活。
网络小说是以主角为故事中心的。
这些主角往往具有传统文化的人格,热爱自由、自立自强、勇往直前、积极有为,表现出儒家担当意识和家国意识。
《将夜》(猫腻)中的主角是国家的栋梁,保家卫国,坚守民族大义,为天下苍生不畏艰险,勇于担当。
《琅琊榜》(海宴)表达家国大义,讲述正义复仇、步步为营的谋略智慧故事。
近年来,网络文学的海外传播不断扩大,《盘龙》(我吃西红柿)、《仙逆》(耳根)、《斗破苍穹》(天蚕土豆)等受海外读者欢迎的小说,展现出积极向上、崇尚和平、勇于担当、豁达开朗的人生态度,产生了良好的国际影响。
网络玄幻小说积极吸收传统文化中瑰丽的艺术想象。
作家从远古神话中汲取资源,将传说中的各路英雄神仙及各种灵异法术演绎成雄奇诡谲、情节跌宕的故事,充溢着浓郁的中华文化元素,描述了一个独具中华民族意味的超自然世界。
诗书剑气、琴棋书画、江湖人生等内容的摹写,亦使作品呈现出古典文化的风韵。
《仙路烟尘》(管平潮)以诗词歌赋传递古雅的艺术情调,《后宫·甄嬛传》(流潋紫)中温婉含蓄的甄体颇有中国温柔敦厚文化传统气息。
中国古典小说中,以诗词写人物命运的写法被网络小说借鉴运用,极大地增加了小说的文气,拓展了作品的意蕴,大量采用诗词是网络穿越小说中常用的“梗”,是以一种新颖方式传播古典诗词。
中华悠久的历史给网络小说拓展历史想象提供广阔的空间,各个历史朝代都被网络小说作为背景进行“演义”。
《明朝那些事儿》(当年明月)以现代人的情感讲述明朝故事,历史事实严谨,在人情事理的基础上还原古代历史。
《后宫·甄传》、《芈月传》《燕云台》(蒋胜男)、《楚河汉界》(灰熊猫)、《步步惊心》(桐华)等小说,或以真实的历史为根据展开飞驰的想象,或虚构一个背景模糊的历史,演绎中国式的人情事理与中国智慧,在想象的故事中表达中国人当下的社会观察和精神情感,让读者从中获得愉悦和启悟。
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Words. Copyright 2003-2016 Aspose Pty Ltd.通州区2019- -2020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卷2020年7月本试卷共8页,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答题无效。
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火星是太阳系中与地球最相似且距离第二近的行星,因此成为目前除地球以外人类研究程度最高的行星,人类用空间探测器对火星进行探测的历史几乎贯穿整个人类航天史。
探测火星对研究地球生命的起源和演变,了解火星的气候、地质和资源,为今后在其上建立人类第二个家园做准备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人类探测火星的方式与探测月球的方式基本相似,包括环绕探测、着陆探测、巡视探测、采样返回探测、载人登陆探测等五种。
其中采用环绕探测方式可以对火星进行普查;采用着陆探测和巡视探测方式可以对火星进行区城性详查;采用采样返回探测和载人登陆探测方式可以对火星进行区域性精查。
探测方式按前后顺序来说技术难度越来越大,因此先进行环绕探测。
然后进行着陆探测、巡视探测、采样返回探测,最终进行载人登陆探测。
目前,人类在探月的历程中,这五种探测方式都采用过,但每次发射基本上只采用其中的一两种探测方式。
与月球探测相比,由于火星距地球的距离比月球距地球的距离遙远得多,探测火星的难度也比探测月球的难度大得多,因此,至今人类对火星的探测只采用过环绕探测、着陆探测、巡视探测方式。
我国将在2020年首次发射火星探测器,并计划通过一次发射完成火星环绕、着陆和巡视三项探测任务。
起点很高,同时也具有很大的挑战性。
我国火星探测无论在巡视器上,还是轨道器上都有很多不同的有效载荷,可实现各种科学目标。
我国很早就开展了相关研究2016年6月初样方案就完成了,所以我们还是很有信心的。
陕西省咸阳市百灵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22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庸”辨析张岱年①以前曾经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见解,认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中庸”。
对于这个问题,应略作辨析。
②“中庸”观念是孔子提出的,他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论语·雍也》)对于中庸的含义无所解释。
但是说“中庸之为德”,而不是说“中庸之为道”,足证中庸是指一种修养境界,而不仅是指一种抽象原则。
孔子又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子路》)中行是较高的品德,应与中庸同义。
孟子说:“孔子不得中道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孟子·尽心下》)不说中行而说中道,中行、中道,当是同一意义。
总之,中庸、中行、中道,应具有同一含义,指高于狂狷的修养境界。
③《中庸》篇有云:“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所谓执两用中应即对于中庸的解释。
《说文》:“庸,用也。
”中庸即用中,指随时运用中的原则,处事恰如其分。
孔子尝说:“过犹不及。
”(《论语·先进》)后儒解释中庸为“无过无不及”,是正确的。
④“中庸”观念包含一种认识,即许多事情都有一定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就和没有达到这个限度一样。
这就是“过犹不及”。
有些事情,确实如此。
如饮食衣着以及睡眠之类,确实是“过犹不及”。
但是,许多事情的限度是随时代的演进而改变的。
例如所谓“君臣之义”,过去认为是必须遵守、不可逾越的。
但是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打倒了君权,使人类历史大大前进了一步。
又如中国封建时代排斥所谓奇技淫巧,阻碍了自然科学的进展;近代西方实证科学长足进步,技术远远超过了前代,促进了文化的高度发展。
在历史上,在一定的范围内,超越传统的限度,往往可以实现巨大的飞跃。
下海市名校2019-2020学年高二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小寒与物候虽然在冰天雪地里,但先民们发现,小寒时期阳能其实在增加。
小寒时期会依次出现以下物候:首先是雁北乡,雁将避热而回,尽向北飞之,至立春后皆归矣,禽鸟得气之先故也;接着第二候是鹊始巢,每向太岁,冬至天元之始至,后二阳已得来年之节气,鹊遂可为巢,始所向也;三候雉始雊,雊,雌雄之同鸣也,感于阳而后有声。
先民对大雁这种候鸟观察得十分仔细,大雁的行为也是古人判断节气的重要依据。
大雁虽然还在南方过冬,但它们已经感知到阴阳的顺逆变化,阳气即将回升,雁群开始自南方往北飞回故乡。
每当秋冬季节,它们就从西伯利亚一带,成群结队、浩浩荡荡地飞到中国南方过冬。
冬去春来,它们又飞回到西伯利亚产蛋繁殖。
在中国文化中,雁是禽中之冠,自古被视为“五常俱全”的灵物,即具有仁义礼智信五常。
雁有仁心,一队雁阵当中,总有老弱病残之辈,其他壮年大雁不会弃之不顾。
雁有情义,雌雁雄雁相配,从一而终,一只死去,另一只也会自杀或者郁郁而亡。
雁在迁徙时总是几十只、数百只,甚至上千只汇集在一起,互相紧接着列队而飞,古人称之为“雁阵”。
“雁阵”由有经验的“头雁”带领,加速飞行时,队伍排成“人”字形,一旦减速,队伍又由“人”字形换成“一”字长蛇形,这是为了进行长途迁徙而采取的有效措施,在古人看来即为礼。
雁有智慧,雁为最难猎获之物,落地歇息之际,群雁中会由孤雁放哨警戒。
人们说,犬为地厌、雁为天厌、鳢为水厌,即指它们机智警觉。
雁有信,它是南北迁徙的候鸟。
因时节变换而迁动,从不爽期,至秋而南翔,故称秋天为雁天。
中国文化中很早就把雁当作文明的象征,古时有以大雁为礼物的惯例。
周代开创的婚姻礼仪,是礼仪的根本,而婚姻的六礼中,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个阶段,只有第五个阶段不必用雁,其他几礼都要用雁,即说明在中国人的观察里,“雁”这种候鸟兼具社会对人们婚姻问题上需求的引义。
大庆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度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共3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小题。
“文学是人学。
”文学关心人,关怀人的命运和处境,从根本上说,就是关怀整个人类的生存和命运。
今天的“人”,不仅同“类”,而且同“村”。
所以,文学在关怀单个人的时候,归根结底是在关怀整个人类。
现今世界,高科技把所有人不分民族、不分肤色、不分区域地都“互联”到一起,人类的命运也就更加密切地融为一体。
因此,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使得“文学是人学”的命题更加深刻和丰富,成为新时代文学创作的重要指导方针。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强烈的天下情怀和理论主张,是孕育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重要基石。
《尚书·尧典》记载:“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
”这是说国家之间应该和谐相处。
《周易》认为:“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
首出庶物,万国威宁。
”这里明确勾画出万国安定团结、百姓安居乐业的理想图景。
《礼记》认为圣人乃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
《吕氏春秋》认为“天地万物,一人之身也,此之谓大同”,并逐步形成“天下为公”“是谓大同”的观念。
中华文明自古以来就追求“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力图建构起一个人人各得其所、共享发展、友好相处的美好社会。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来观照文学创作,有助于重新认识和研究世界文学的内在发展规律,深入分析和解读经典文学作品中蕴含的精神内核。
这可以在更加开阔的视野上发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文化渊源,同时推进文学创作在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上发挥更大的主观能动性。
运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来开展文学创作,可以让作品具有更饱满的人性价值和更深邃的思想价值。
世界文学经典实际上都曾经历史性地参与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
在西方,古希腊文学中“人本意识”的觉醒,表现为开始认识自我,表现为以人为中心观察世界。
斯芬克斯之谜寓意无穷,深藏着“认识你自己”的哲学意蕴,反映出古希腊人对“人”的思考和对人类命运的关注。
蚌埠二中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开学检测高二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然而传统的信息呈现和传播方式,不能很好地将传统文化中抽象的人文内涵和精神价值以一种直观的方式传达给受众,因此急需推陈出新,数字媒体交互技术的可视化传播方式逐渐被时代所推崇。
传统文化可视化传播的必要性有哪些?从文化传播本身来说,文化本身具有抽象性、复杂性的特点加上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世界各国的文化思想和价值体系闯入我国的文化体系,深刻地影响着国民的精神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传统文化的渗透力和影响力慢慢减弱,这与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不相符合。
基于传统文化本身的特点和社会发展的背景,传统文化迫切需要创新传播方式,借助新技术将抽象的文化理念具象化,扩大影响力。
从受众来说,传统文化在过去的传统传播过程中,大都以文字为主,以书籍、报纸等为载体,然而这类文字的知识性和专业性都比较强,容易使受众产生疲惫感,久之容易使受众失去对传统文化的接受兴趣。
另外还有一些传统文化比较抽象,如古代的诗词歌赋,这一类的传统文化,对受众文化水平有一定的要求,如果不能通过具象的场景展示,一部分受众便无法准确解读其中的文化内涵。
传统文化可视化传播有什么意义?首先可以降低文化体验成本。
2003年,故宫文化资产数字化应用研究所推出第一部VR作品《紫禁城·天子的宫殿》,通过手机,观众可以全方位观赏太和殿,这种传播方式为想要了解紫禁城的受众节省了文化体验的成本。
其次可以增强文化传播的交互性。
传统文化传播方式較为单一枯燥,属于灌输式、单向性传播。
受众与文化之间的“互动”较少。
而传统文化“可视化”的传播观念,则利用数字技术等,充分发挥受众的意识能动性,调动受众的思维能力。
再次还有利于民众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文化可视化的传播方法将传统文化中的场景通过数字技术再现,受众在全面了解文化内涵的同时,也可以体验到新技术所带来的乐趣,这无疑会促使人们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传统文化可视化传播有以下实现途径。
上饶市2019-2020学年度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测试高二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草原文化精神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动态的、积极的、以个体奋斗为主要内容的进取性文化。
北方草原具有独特性,它既有深远悠长的民族牧歌情调式的生活方式,又有严酷杀伐的沧桑、厚重的历史,从而导致了草原民族对于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的特殊认识。
一方面,人与自然的关系极为直接、密切,人对自然的依赖性突出,因而对自然的亲近之感、迫近之念、忧虑之情更为突出、深挚;它不似江南山水对人的细腻轻抚,更不像士子优游于小桥流水,流溢着别致而精微的艺术感触,而是将民族生存与自然环境直接联系起,把对草原的关切与民族的整体性发展联结起,发出了“草原不在、民族何存”的呐喊,汉代流传的《匈奴歌》就是其中代表。
另一方面,人与自然架构起初步的生态美学桥梁。
蒙古民族第一部史传文学《蒙古秘史》当中就显现着极为浓郁的生态观念。
由于生存环境的严酷、险恶、千变万化,草原民族“逐水草而居”的动态生存观念异常鲜明。
草原民族生存的“动态”和“变化”的特点使人的适应能力和冲破自然环境束缚的能力分外突出。
草原民族强调人在强大的自然环境和社会面前的力量、智慧、意志力,从而形成一种对英雄的崇拜的观念。
《史记·匈奴列传》中的冒顿单于和《蒙古秘史》中的札木合就是鲜活的例证,只不过后者还显现着强烈的崇信重义之美。
北方草原多地处边陲,因而在地域上形成了一种相对封闭和独立的特征。
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又不得不产生与外界文化交融的必然性,于是草原文化从一开始就是一种开放的不断出新的文化,对于与其他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的动机和活力较农业文化更主动、更积极。
这在元代西域文人那里得到了很好的印证,著名学者刘大杰曾称元代萨都剌的诗歌“代表了元诗的活力与变化的趋势”。
也由于草原自然环境的险峻、生存的艰难,致使草原文化的忧患意识中多了种实践意识和冒险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