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分类整理
- 格式:docx
- 大小:15.91 KB
- 文档页数:5
仁《论语学而》1、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3、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论语八佾》4、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5、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后(于仁)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论语里仁》7、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雍也》16、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17、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仁义之路)也?”18、樊迟问知。
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问仁。
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19、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20、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
’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21、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卫灵公》46、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47、子贡问为仁。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49、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
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义1、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说:君子懂得的是义,小人懂得的是利。
2、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3、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君子哉!”4、“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5、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高中论语十二章分类整理
1. 《学习之道》
哎呀,你看论语十二章里关于学习的内容可真不少!“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就好比我们每天复习知识,不也很快乐吗?像我们每天做作业、复习考试,不就是在实践这个道理嘛!学习可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一定要坚持呀!
2. 《道德准则》
嘿呀,这里面讲道德的好多呀!“吾日三省吾身”,这不就跟我们要常常反思自己一样吗?想想我们是不是犯错了呀,有没有对人不礼貌呀!就像我们时刻提醒自己要做个有道德的好人,可不能胡作非为哟!
3. 《人际交往》
哇塞,关于与人交往的在这儿呢!“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这多像我们和好朋友相处要说话算数呀!跟朋友约定好的事,怎能不做到呢!朋友之间不就靠诚信维持嘛!
4. 《自我提升》
瞧瞧,这自我提升的也有呢!“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不就是说我们复习旧知识能有新收获嘛!就像不断锤炼自己,才能越来越厉害呀!我们也要努力让自己不断进步呢!
5. 《人生态度》
哎呀呀,关于人生态度的在这里呀!“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颜回的精神真让人佩服呀!不论环境怎样,都能保持乐观,我们遇到困难时不也该这样吗?
6. 《君子风范》
嘿,看这里讲君子的!“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这就是说君子胸怀宽广呢,哪像小人总是斤斤计较!我们要努力向君子看齐呀,可不能成为那种小家子气的人哟!我觉得呀,这论语十二章可真是字字珠玑,值得我们好好去理解、去践行呢!。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归类整理中国自黄帝王朝的姬轩辕时期算起约有5000年历史,养育了千千万万百姓,古代文人多,文学作品更是数不胜数,对这些古代文学你是否了解?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提供关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归类整理,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一、文学流派或团体的归类1、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
2、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
3、墨家的代表人物有:墨子。
4、法家学派化人物有:韩非子。
5、屈宋:指战国时期的屈原、宋玉。
6、扬马:指西汉扬雄、马司相如。
7、三曹:指曹操、曹植、曹丕。
8、建安七子:指孔融、王粲、陈琳、刘桢、徐干、阮禹、应玚9、沈诗任笔:指南朝齐梁间的沈约和任昉。
10、初唐四杰: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11、沈宋:指初唐武后时期著名的宫延诗人沈全期和宋之问。
12、唐代诗人属于边塞诗派的有:王昌龄、岑参、高适、王之涣、李颀。
13、张王乐府:指张籍、王建所写的乐府诗。
14、郊寒岛瘦:苏轼语,是对中唐诗人孟郊、贾岛诗风的形象概括。
15、元白:指中唐诗人元稹和白居易。
16、南唐二主:指五代时南唐的两个皇帝,中主李璟和后主李煜。
17、三苏:是苏轼、苏洵、苏辙。
18、唐宋八大家:指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轼、苏洵、苏辙。
19、宋代词人中属于豪放派的有:苏轼、辛弃疾。
20、宋代词人中属于婉约派的有:柳永、李清照。
21、元代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22、明代后七子:指宗臣、李攀龙、王世贞、谢榛、梁有誉、涂中行、吴国伦。
23、唐宗派:是明代前后七于的反对派作家有:王慎中、唐顺之、归有光。
24、公安派三袁:指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
25、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指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
26、南施北宋:指清初著名诗人施闰章和宋琬。
27、宋诗派:即清代“同光体”诗人,代表作家是陈三立、陈衍。
28、浙西词派:清初词派,以浙江秀水(今嘉兴市)人朱彝尊为代表。
29、阳羡词派:清初词派,以江苏省宜兴人陈维崧为代表。
论语全文及译文《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经典之一,它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堪称中国古代伦理道德的百科全书,对后世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论语》的全文及译文。
一、《论语》的全文《论语》是一部由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所组成的文集,包含了22篇,约有500余段。
它不是按时间顺序编排的,而是按主题和内容分类整理的,其中包括“学而篇”、“为政篇”、“仁篇”、“义篇”、“礼篇”等。
具体来说,《学而篇》主要探讨的是教育问题,包括学习态度、为人处世等方面的问题。
重要的章节有“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君子不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
《为政篇》则主要关注的是政治问题,探讨如何做一位好的领袖,如何治理国家。
重要的章节有“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等。
《仁篇》则论述的是仁爱之道,探讨如何做一位道德高尚的人。
重要的章节有“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等。
《义篇》则探讨的是如何能做到正直,着眼于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
重要的章节包括“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等。
《礼篇》则关注的是社会文化方面的问题,探讨如何做到礼貌得体。
重要的章节有“弟子入则孝,出则弟”、“朝闻道,夕死可以矣”、“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等。
二、《论语》的译文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中文和中国文化。
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够深入理解《论语》的思想精髓,本文提供一份《论语》的英文译文供大家参考。
《学而篇》中的几个重要章节的英文译文如下:“Is it not a pleasure to have friends coming from distant quarters?” (Chapter 1)“The wise find pleasure in water; the virtuous find pleasure in hills. The wise are active; the virtuous are tranquil. The wise are joyful; the virtuous are long-lived.” (Chapter 6)“The Master said, "In archery it is not going through the leather which is the principal thing; - because people's strength is not equal. This was the old way." (Chapter 9)“The Master said, "The cautious seldom err." (Chapter 16)《为政篇》中的几个重要章节的英文译文如下:“The Master said, "It is only the man who is possessed of the most complete sincerity that can exist under heaven, who can give its full development to his nature. Able to give its full development to his own nature, he can do the same to the nature of other men." (Chapter 1)“The Master said, "A. youth, when at home, should be filial, and, abroad, respectful to his elders. He should be earnest and truthful. He should overflow in love to all, and cultivate the friendship of the good. When he has time and opportunity, after the performance of these things, he should employ them in polite studies." (Chapter 2)“The Master said, "The man who is fond of daring and is dissatisfied with poverty, will proceed to insubordination. So will the man who is not virtuous, when you carry your dislike of him to an extreme." (Chapter 8)《仁篇》中的几个重要章节的英文译文如下:“Tzu-kung asked about the practice of virtue. The Master said, "The mechanic, who wishes to do his work well, must first sharpen his tools. So must the teacher do likewise." (Chapter 1)“Tsze-lu said, "The ruler of Wei has been waiting for you, in order with you to administer the government. What will you consider the first thing to be done?" The Master replied, "What is necessary is to rectify names." (Chapter 13)“The Mas ter said, "When a man stands in the proper relation to his fellow-men, he has fulfilled the relation to them; when he stands in the proper relation to his ruler, he has fulfilled the relation to his ruler. (Chapter 20)《义篇》中的几个重要章节的英文译文如下:“The Master said, "With coarse rice to eat, with water to drink, and my bended arm for a pillow; - I have still joy in the midst of these things. Riches and honors acquired by unrighteousness, are to me as a floating cloud." (Chapter 7)“The Master said, "The cautious seldom err." (Chapter 16)“The Master said, "A horse is called a faithful beast, and there are others who are faithful without being called so. Li Yi* behaved with conspicuous fidelity to the purposes of his friend." (Chapter 22)《礼篇》中的几个重要章节的英文译文如下:“The Master said, "The object of the superior man is truth. Food is not his object. There is plowing; - even in that there is sometimes want. So with learning; - emolument may be found in it. The superior man is anxious lest he should not get truth; he is not anxious lest poverty should come upon him." (Chapter 1)“Tsze-chang asked, saying, "What is the way of a man?""The Master said, "The way of a superior man is threefold, virtuous; he is free from anxieties; wise; he is free from perplexities; bold; he is free from fear.""(Chapter 16)“The Master said, "Being in a state of superior distress, it is still necessary to have friends." (Chapter 22)三、总结《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经典,它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包含了22篇,约有500余段。
同, 根据共同点将事物归并为较大的类, 再根据差异点将较大的类划分为较小的类。
分类既是科学认识和研究的起点和基础, 也是信息整序的主要手段。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可以按其属性区分开来, 并归入一定的类。
这一思想虽未构成据以组织图书的分类体系, 还不能称其为图书分类法, 但它却为我国古代图书分类法的形成和发展, 奠定了基础.中国古代的文献分类第一节《七略》分类法也叫做六分法大家都知道,孔子把当时的史册定为六艺, 也就是将图书分为六大类, 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这是孔子对当时学术流派的系统总结, 同时也体现了他的图书分类思想。
这一思想虽未构成据以组织图书的分类体系,还不能称其为图书分类法, 但它却为我国古代图书分类法的形成和发展, 奠定了基础.今天我们所讲的即:真正的文献分类法。
汉代,文化学术繁荣,科学技术发达,文献种类与数量骤增,文献收藏利用频繁,文献组织工作如雨后春笋般地扩展,出现了官修、史探、专着三大类型的目录,形成了一定的工作体系,奠定了我国文献组织的坚实基础。
这一时期,文献组织也从简单幼稚走向成熟。
汉武帝时,下令征集全国图书。
公元前26年,汉成帝再次下令征集图书,命谒者陈农前往各地搜求遗书,聘请各方面专家,分工协作,对我国历史上对古籍的第一次大整理,为我国古籍的流传、研究奠定了基础。
刘向去世后,哀帝又令刘向的儿子刘歆继承父业,刘歆综合群书《叙录》,将所收的书编成目录, 写出学术性的总论及各类的分论,即《七略》。
这部图书分类法的诞生, 比瑞士人吉士纳于年编的《万象图书分类法》要早。
《七略》原书在唐朝以后遗失了,现在只能在《汉书·艺文志》中见到《七略》的概貌。
这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目录学着作,它反映了西汉一代典籍之盛。
它着录的图书分为6 大类、38 种、603 家, 13, 219 卷。
,《七略》是我国最早的国家书目, 也是我国目录学、文献分类学的真正开创。
《七略》的6 大类、38 种分类体系中反映了孔子的六艺知识分类思想。
论语名言句分类 Company number【1089WT-1898YT-1W8CB-9UUT-92108】《论语》名言126句(分类整理)学习之道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6.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7.有教无类。
8.古之学者为已,今之学者为人。
9.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10.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君子之道11.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12.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13.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14.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15.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16.君子下达,小人下达。
17.君子求诸已,小人求诸人。
18.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19.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型,小人怀惠。
20.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21.君子思不出其位。
22.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23.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24.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25.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
26.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27.君子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28.君子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29.君子五美: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30.君子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修身之道31.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不患人之不已知,患其不能也。
)32.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为可知也。
33.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
34.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35.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36.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刚隐。
《论语》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能读会写“愠、罔、殆、矣、诲、弘、凋、恕”等字词。
2.积累、理解“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任重道远、三人行,必有我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词语。
3.能准确流畅地朗读并熟练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1.理解、运用《论语》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
2.培养文言注释能力。
德育目标1.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开阔胸怀,提高成熟处事的思想修养。
2.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朗读、背诵;评点《论语》十则内容。
●教学难点深层理解《论语》十则内蕴。
●教学方法1.诵读法。
本文所选的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论语》十则,主要是谈学习态度、方法和思想修养的,语言简练,用意深远。
教师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营造背诵课文的气氛,在读中理解、领会每一则语录,力争当堂熟读成诵。
2.评点、质疑法。
教读本文采用评点式,就内容、文字、写法的评点。
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探究、质疑,调动学习积极性。
●教具准备多媒体CAI课件、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投影仪及胶片、打印好的作业讲义●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要点]认读《论语》十则,整体感知,析读十则内容,就其语言材料进行充分有效的分类整理的实践。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从孔子对教育的贡献、对世界文化的深刻影响入手)同学们,我们国家古代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不仅对我国、也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今天联合国还有他的塑像,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多媒体显示孔子像)(学生回答)对,他就是孔子。
今天,让我们共同来学习他关于学习的一些论述,看看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二、关于孔子和《论语》资料助读投影显示:1.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
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他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精推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第【1】篇〗【学习目标】一、了解作者孔子及《论语》,全面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
二、翻译文句,积累重点词语三、理解文意,理解各章主旨【重点难点】重点:目标二难点:目标三、目标一的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
【课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复习巩固二、文本探究(一)请概括各章所蕴涵的道理。
1.小组探究,理解各章的主旨。
2.合作交流,概括各章蕴涵的道理。
【明确】1.孔子认为,作为一个君子,为学要修身养性,安贫乐道,要善于抵制物欲,不断向有道之人学习,做事要勤勉,要尽可能地把精力用于追求理想和真理上。
本章议论“什么是好学”,四句话,前两个方面说不要做什么,后两个方面说要做什么,做到这四点就是好学。
凸显了古人以完善道德品质为基点的教育思想。
2.孔子讲了仁与礼、乐的关系,指出礼、乐的核心与根本是仁,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什么礼、乐的问题。
人而不仁,礼对他有什么用?人而不仁,乐对他有什么用?这里即是说不仁之人,是用不了礼乐的。
3.阐述了孔子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以及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牺牲精神。
真理,是每个仁人志士矢志不渝的追求目标,哪怕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4.阐明了孔子关于君子与小人不同的义利观。
小人追求个人利益,而君子亦会追求个人利益,但会先考虑所得是否合于道义,以义为原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5.自我反省是道德修养的一种方法,经常反省自己,可以去除心中的杂念,理性地看待自己,快速地改掉自己的缺点,完善自己的道德境界。
说明在一个人完善自己的人格和学问,提高道德修养的过程中,自省的重要作用。
6.它高度概括了文与质的合理互补关系和君子的人格模式。
文与质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
只有文、质双修,才能成为合格的君子。
7.曾子认为读书人应该具备刚毅的品格,因为只有具备了这种品格才可以接受重任,才可以不半途而废,才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的愿望。
北京高考对《论语》的复习和整理,通常会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类整理:
1. 教育理念与方法:
-孔子关于教学过程中的观点,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强调学习要不断重复、实践。
-“有教无类”,体现孔子平等教育的思想。
-“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来进行教育。
2. 道德修养与人格培养: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阐述了君子应以根本为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吾日三省吾身”体现了自我反省的重要性。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提倡在面对他人的误解或无知时不生气,展现出宽容的君子风范。
3. 政治伦理与社会治理: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主张以道德为基础治理国家,领导人应该具备高尚品德,像北极星一样引导众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是儒家著名的“金律”,即黄金法则或道德准则。
4. 人生哲学与处世之道: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对于知识的追求,不仅要了解,更要热爱,并从中得到乐趣。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强调回顾旧知识,结合新情况产生新的理解与见解。
5. 人际关系与家庭伦理:
-“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欤!”强调孝顺父母和敬爱兄长是做人的基础。
-“过则勿惮改。
”当发现自己有过失时,应当勇于改正错误。
通过这些分类整理,考生可以系统地理解和掌握《论语》中涉及的各种主题内容,以便在高考中更好地运用相关知识点。
同时,针对北京高考特点,还会进一步分析历年高考试题中《论语》部分的考查方式,包括名句默写、文言文阅读理解、古诗文鉴赏等方面。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1《论语》十二章说课稿(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1《论语》十二章说课稿第【1】篇〗《论语》十二章说课稿教材分析:《论语》是语录体散文,大多是简短的谈话和问答,是古代儿童有蒙学读物。
文章篇幅短小,内容浅显,适合当代儿童学习。
朗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分明,适合于口传相授。
所选的章节都是孔子思想的精华部分,意义深远,发人深省。
这十则精选语录主要是谈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修身做人的,具有普通的教育意义。
学生情况分析:初一学生刚接触文言文,缺乏古文功底,学习积极性有待提高。
所以,教学时应注重培养学生学古文的兴趣,并要求他们能通过学习,自主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掌握一些浅显的文言文基础知识,打好扎实基础,从而也为今后的文言文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构思:要求学生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弄清实词含义,理解每则语录的意蕴。
在理解基础上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要求读准字音,注重节奏与语气,并在诵读中加以体会其内在含义,加深理解形成自我认识与自我建构,并且要求学生当堂背诵。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完成教学任务,用多种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不感到枯燥乏味,能顺利地背诵下来。
为更好地理解《论语》蕴含的精华思想,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畅谈对它的感悟与启示。
【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1.了解孔子和《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2.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3.学会朗读背诵文言文,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
过程和方法目标:1.通过合作探究、体验反思学习经典的原创精神。
2. 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1《论语》十二章导学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1《论语》十二章导学案第【1】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初步了解学习古文的方法和规律,积累文言词汇并正确翻译课文。
【2】了解孔子及《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3】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体会蕴含的深刻道理。
2、过程与方法【1】能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2】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3、情感、态度、价值观联系自己的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的思想内容,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语录蕴含的深刻道理,培养以学致用的意识。
三、教学方法合作探究、诵读、讨论等。
四、教学用具课文录音、多媒体课件等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
“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己介绍对孔子了解情况,老师用多媒体展示孔子相关资料。
2、学生采用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强调读音和节奏。
【教师巡回指导,根据朗读的语气、语调、停顿等,初步理解句子的意思。
】明确: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强调:文言实词“单”变“双”。
如:学—学习,乐—快乐,温—温习,师—老师,思—思考,知—知道等。
一个老化品牌的新生——从“五一劳动节”到“54321”老工人老农民抽的烟;它的未来在哪里品牌老化是当前国内烟草行业普遍存在的严竣现象;如何让一个老品牌焕发新机是烟草业最头疼的问题之一..大红鹰品牌整合传播成功之后;叶茂中策划又接受了大红鹰集团委托的另一项艰巨任务:五一品牌形象重塑工程..五一有50多年的历史..是全国36个名优烟之一..这样的一个品牌如何重塑形象;我们就从市场调研开始..调研的结果让我们心情很沉重:五一是适合50岁以上的劳动者的;五一是我父亲抽的;甚至是爷爷辈抽的烟;五一是老土的;五一太老了已经过时了……严重的品牌形象老化导致五一的消费群结构严重偏向中老年人群;价格也因此一直提不上去;而现时与将来的消费主力却是正在成长的年轻消费群体;五一品牌要怎么做才能吸引年轻消费群被消费者反定位为老工人老农民抽的烟;它的未来又在哪里呢双重挑战提及五一;一系列形象元素便呈现在我们的脑海里:镰刀、麦穗、齿轮、金色光芒、劳动人民、翻身解放、丰收、国际劳动节……没错;这就是五一一直以来传播给消费者的形象;从包装到宣传物料;从终端到户外到电视广告;五一一直都在灌输消费者这样的品牌讯息:劳动的;传统的;工农群众;劳动创造美好未来……如果撇开产品属性、撇开五一曾经的品牌传播;单单五一;消费者又会联想到什么呢劳动..国际劳动节..五一长假..国际劳动节的长假..——还是五一国际劳动节市场调研显示这就是五一在消费者心智中可以利用的心智资源..这真的是很难..遵循一种合理的消费者心智资源发散方向;五一所惯有的概念都很难再超越再提升;可是重新赋予五一一个品牌概念;又担心跟消费者对五一的习惯认知太脱节而不被认同..所以说五一品牌形象重塑工程不仅是一个艰巨的任务;更是一个高难度的双重挑战:1、如何让一个老品牌焕发新机2、如何让一个本身有指向意义的老品牌重新以年轻时尚的面貌示人;还不能令消费者感觉这新面貌不是原来的那个老品牌好比老祖母经过拉皮抽脂羊胎素一番整形变容之后;年轻美丽了;却让儿孙不认识了;怎么也叫不出口“老祖母”三个字..别扭得慌更何况每个老品牌都有其深厚的品牌资产;哪怕这资产跟它的负面因素有关联;也不能轻易抛弃..这就看品牌打造者的功力了..但是游戏规则已经定下:五一品牌形象重塑工程;要发展;也要继承..是继承性的发展..五一还可以是什么看起来合乎逻辑的联想都离不开劳动和国际劳动节..是否五一的品牌核心价值就这样被锁死了呢可以说五一自品牌创立以来就在建立这样的品牌核心价值:劳动创造美好未来..在五十年代、六十年代、七十年代;甚至八十年代;这样的核心价值都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同..然而九十年代以后;社会价值观开始多元化起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将科技提到了社会发展最重要的推动力之一;“以人为本”又引发了全社会对人性需求的关注;现时更提出了“娱乐经济”的概念;还有各种各样个性化的生活方式……喊了数十年的“劳动创造美好未来”显然是太老旧的一句口号了..对消费者而言;选择一个品牌的烟草;就是选择了一种主张、一种态度、一种身份、一种价值观..是一种精神层面的归属感..说白了烟草的产品本质就是纸和烟叶和组合体;产品与产品之间的差异性微乎其微..所以必须超越物质层面的竞争;而上升到精神层面的竞争..要吸引年轻消费群体;我们就要找到年轻消费者向往同时又适合五一的品牌核心价值..我们开始试着分解五一..这是发散思维游戏的一种..将概念横向发散;纵向发散;也可以分解或重新组合;从中找到有趣的发现和有价值的可能性..五一它可以是五个一;就象三五;它是三个五..五一它还可以是从一到五的顺序排列:一、二、三、四、五..当然也可以倒过来这顺序:五、四、三、二、一..关键是这些分解会将我们的思维引向何方;又有何意义..思想总是在一片混沌中开始寻找之旅的..没有线索;也没有方向;只是随心所至的任意联想;等待一星火花的闪现..但我们知道一定会有一个概念是属于五一的;它就在那里;只是我们还没有发现..这是一种很奇怪的感觉..这种感觉在我们每次为一个品牌寻找一个适合的概念进行到某一时刻就会出现;然后我们就知道自己离目标不远了..这次也一样;感觉没有欺骗我们..在排列五、四、三、二、一时;我们发现这组神奇的数字其实可以理解为倒计时;而生活中的倒计时几乎比比皆是..比如在起跑线上;五、四、三、二、一之后;发令枪响;运动员们就出发了;比如掰手腕;五、四、三、二、一之后;较量就开始了;比如演唱会场等待巨星出场;善于煽情的DJ会带领观众大喊:五、四、三、二、一;…… ……归纳所有的相关联想;一切豁然开朗:所有五、四、三、二、一之后都会发生一件共同的事件——行动这不就是我们一直在寻找的五一品牌核心概念吗——行动是的;行动而且行动与劳动之间有着自然而然的交互关系;它们都是需要身体力行的;只不过劳动负有某种责任;完成义务的意味很浓;而行动则更广泛更显活力更具主动性;因而也更年轻更时尚..从劳动到行动;从五一到五、四、三、二、一;我们终于找到了五一品牌重塑方向..行动就有可能真正有力量的品牌核心价值应该是关注人性需求的;能够与消费者的内心真诚沟通;感动并撼动消费者..这是一个讲求效率的时代;时间意识与机会意识前所未有的占据着现代人的心智..然而人类与生俱来的害怕与恐惧心理有时却会阻碍人们去追寻自己的梦想;尤其当梦想触手可及时;这种害怕与恐惧往往更具威胁..五一要抓住年轻消费群;它就必须是个年轻的品牌;是一个离年轻的梦想很近的品牌;它勇敢;无所畏惧;充满力量与冲劲..这样的五一品牌才能跟年轻的人群对话;也才有可能赢得年轻人的青睐..所以我们为五一创作了一句非常有煽动力的口号:“54321 行动就有可能”..为了更简洁更时尚更国际化的表达;我们将五、四、三、二、一换成了全世界都看得懂的阿拉伯数字;这也让整个口号看起来更完整更紧凑..五一品牌新形象呈现在消费者面前:一个积极的行动者;它是行动的代名词;总是鼓励你去勇敢行动;因为只有勇敢行动凡事才有可能..而倒计时的54321更促进了行动的紧迫感觉;最最重要的;它是联结51新旧形象的桥梁我们终于做到了有继承性的发展..突破禁忌的表达系统品牌传播从概念到表达还有相当艰难的创作过程..只有可以表达出来的概念才是完整的;也才具有现实的传播意义..五一品牌新概念新口号出来后;我们一直在寻找视觉化的表达;并且努力创作一种类似大红鹰“V”表达系统的符号化识别元素..应该说五一的创作没有大红鹰那么幸运;同时发掘到胜利的概念及“V”的表达..在“54321行动就有可能”确定之后的很长时间;我们一直都在为品牌概念视觉化的表达而伤脑筋..“行动”用什么表达;“可能”又代表怎样的结果“54321行动就有可能”这个口号所表达的内容非常丰富;甚至可以演绎成情节曲折的故事..然而讲一个故事是容易的;但要用一个画面讲清楚一个故事就不是那么容易了..而我们可以发挥的最多的空间却只有一个画面而已..或许我们可以逆向思维一下:不可能又会是什么样的状态禁区禁忌黄色三角形的路牌禁行标志;意味着危险、禁区..如何把它变成可能呢冲破它一个年轻健美的身体冲破黄色三角形呐喊而出;多有冲击力的视觉语言;而且与五一的品牌新概念完完全全地融合..这个表达简洁利落;将所有的情节凝聚在一个瞬间爆发;蕴含无限能量..文案一样凶猛有力:没有天生的强者;只有勇敢的行动者..在人生的某一阶段;对生命负责的态度就是玩命..54321;行动就有可能中间一句原是叶茂中这厮曾经刷在墙上激励自己和弟兄们的话语;这次也贡献出来了..为了让五一的传播气质更鲜明更个性;什么都舍得了..我们还做了一些有趣的创意:将擎天柱的柱子漆成黄色;远远看去就好象一个人真的在冲破黄色三角路牌..三角形更延伸创作为冰山、迷宫、铁链、绳索等;完善了整个表达系统的无限可能性:一个人冲破三角形冰山;一个人冲破三角形迷宫;一个人冲破三角形铁链、绳索等等..以符号传播的角度;这个创作可以无限做下去..这也是我们一直努力的目标;因为我们认为:一个可以无限延伸的好创意才是真正的大创意..让包装也行动起来如前所述;五一的包装元素主要有镰刀、麦穗、齿轮、金色光芒、工农群众;传统而过时..现在既然五一品牌概念已变为:54321行动就有可能;五一的包装当然也必须体现新的品牌概念;并且从内容到气质都要符合新形象的要求..包装不仅仅是容器;更是形象的第一体现;也是消费者最终最常接触到的品牌载体..整合营销传播特别强调抓住品牌跟消费者的每一个接触点进行传播;包装就是最重要的接触点之一..原有的五一包装显然是不能够承担五一品牌新形象所需要的功能..既然五一号召:54321行动就有可能;那么这句口号可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得用行动实践;才能够为消费者树立一个好榜样;这也是一种最有力量的传播..就让包装也行动起来..所有带着浓重传统色彩的元素都去掉了;只保留了最最核心的51牌名..设计风格极其简约;由中轴向两侧渐变的深蓝或深红铺满整个面;特殊的立体印刷工艺形成自然的肌理效果;感觉很年轻很时尚;所以不需要太多修饰也一样光彩照人..打样出来的时候;大红鹰人兴奋地说:“这两款烟可以进酒吧;绝对没问题..”当包装不再仅仅止于盛装器皿的作用;而被赋予传播的功能;它所能发挥的能量将是巨大的..一次合乎逻辑的颠覆从“五一;劳动创造美好未来”到“54321行动就有可能”;五一品牌形象一下跨越了几十年..但我们和大红鹰集团终于跨过来了..包装的改变也是非常巨大..但也终于实施了..自始至终;徐芳权先生和大红鹰决策层对此次品牌与包装的巨大改变都给予了全面的认同与支持;这让我们特别感动也特别有激情去做所有的事情..至于这一步跨得怎么样;市场已给出最好的答案..看看市场的反应吧:提价之后的新五一投放市场立即引起极大关注;销量以月平均43.5%的幅度持续上升..更令人高兴的是新五一在省外市场也赢得一片叫好..最重要的是;五一的消费群结构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年轻人群的比例迅速增长了30%..这是真正了不起的一个进步;新的品牌概念与新包装功不可没..听听消费者的声音吧:“五一说出了我的心里话..”“包装很年轻很时尚;有国际感..”“拿在手上很有面子..”“广告很有冲击力..”再听听业内人士的评价吧:“五一脱胎换骨了..”“做梦也想不到五一可以变成“54321”;但再想想;也没什么不可以呀还真的是一次合乎逻辑的颠覆..”一次合乎逻辑的颠覆很精彩的一句评论;这是对于一个老品牌焕发新生命的最高要求;五一品牌形象重塑工程做到了。
完整版)《论语》(分类整理)1.子曰:“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6.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7.子曰:“古之学者为已,今之学者为人。
”8.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9.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10.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凡爱众,而亲仁。
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11.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12.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13.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14.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15.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16.子曰:“君子求诸已,小人求诸人。
”17.子曰:“君子___,小人怀土;君子怀型,小人怀惠。
”18.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19.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20.___:“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21.___:“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22.___:“君子有___:___,听___,色思温,___,___,事思敬,___问,___难,见得思义。
”23.子曰:“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24.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
”25.仲弓问仁。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___,在家无怨。
”26.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27.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28.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29.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30.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乎?”31.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32.子曰:“知者乐山,仁者乐水;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论语》十二章教案教学设计(精选6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论语》十二章教案教学设计(精选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论语》十二章教案教学设计1【教学目的】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说出语录的意义。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并能融入学习态度、方法及品德的养成之中。
3.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4.学习分类整理笔记的方法;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1.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
2.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把握内容梗概。
【教学步骤】一、导入提问:影响几千年中国思想文化的书是什么?有可能出现各种回答。
老师分析后可揭示答案:是《论语》。
汉武帝时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它成了中国正统思想的代表……然后老师还介绍了《论语》的另两个“最”:中国两千年来最重要的课本,出成语最多的书。
(对初一学生来说,这是新鲜的,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预习提问:(1)大家预习课文后一定会发现,每一则都有一个“子曰”。
谁知道“子曰”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子曰”呢?(2)《论语》的“论”,习惯上读lún。
谁知道《论语》是一部怎样的书?(3)孔子是怎样的人?为什么人们把到山东曲阜去看孔庙叫做“朝圣”?(师生合作,共同完成,对孔子和《论语》进一步的认识。
体现了新课标要求学生“初步具体搜集资料的处理信息的能力”和“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全新概念。
此外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这为进一步学习课文作了铺垫。
)三、整体感知、诵读(1)提出要求:我们学习文言文,有三条基本方法:一是诵读,这是最基本的,凡要求背诵的课文都要背得烂熟,不要求背诵的也要读得十分流畅二是用心领会课文的意思三是自己动手,积累词语。
《论语》名言分类整理
学习(10则)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4.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
而改之。
”
5.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
6.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
7.子曰:“古之学者为已,今之学者为人。
”
8.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9.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
10.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凡爱众,而
亲仁。
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
君子(12则)
11.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
12.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
13.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
14.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
15.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
16.子曰:“君子求诸已,小人求诸人。
”
17.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型,小人怀惠。
”
18.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
19.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
20.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
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
21.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
22.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
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
修身(10则)
23.子曰:“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
24.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
”
25.仲弓问仁。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
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
26.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
27.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
28.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
29.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
30.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
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1.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32.子曰:“知者乐山,仁者乐水;知者动,仁者静;知者
乐,仁者寿。
”
中庸(5则)
33.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
34.子曰:“过犹不及。
”
35.孔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
君子。
”
36.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
”
37.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
教育(5则)
38.子曰:“有教无类。
”
39.子曰:“默而识(zhì)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
于我哉?”
40.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
不复也。
”
41.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是知也。
”
42.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
孝道(5则)
43.孟懿子问孝。
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
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
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
44.孟武伯问孝。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
45.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
皆为能养,不敬,何以别乎?”
46.子夏问孝,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
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47.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
诚信(5则)
48.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
其何以行之哉?”?
49.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
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50.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
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
51.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
无友
不如已者。
过,则勿惮改。
”
52.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交友(4则)
53.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
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
54.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
55.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呼?与朋友交
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56.颜渊、季路待。
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
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字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
仁爱(4则)
57.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
58.樊迟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
59.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
乐,仁者寿。
”
60.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
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