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与血型教学案例
- 格式:doc
- 大小:48.00 KB
- 文档页数:5
《输血与血型》教学实录《输血与血型》教学实录老师们可以通过《输血与血型》教学,让学生了解血型发现的过程,说出ABO血型的类型,并能认同同型输血原则,进而了解人体的血量以及输血与血型的关系。
下面提供《输血与血型》教学实录,一起去看看吧!一、小故事导入:师:各位同学,请你们把目光集中到大屏幕上来,看看发生了什么事?(课件展示:车祸图片)生:发生了车祸。
(课件展示:救护车进入)师:救护车迅速赶到现场,并将伤者送到医院。
(课件展示:医生出现)师:经医生诊断,发现伤者受伤严重,需要立即输血。
二、输血师:老师想请大家思考一下,伤者在什么情况下才需要输血?(课件展示)生:大量出血的情况下师:很好,大家能不能在书上找一找大量出血需要输血的确切标准是多少呢?(生阅读课本,师板书:一.输血)生:一个人如果一次失血超过血液总量的30%,大约1200毫升以上就需要输血。
师:很好!一个人如果一次失血不超过400毫升,对于生命健康就没有太大影响,但是如果一次失血超过1200毫升就会危及到生命健康,需要输血抢救。
(课件展示)三、血型师:给病人输血的时候是不是随便从血库取一袋血就可以输给病人?生:不是。
师:为什么?生:血型不合。
师:血型有哪些种类呢?生:a、b、o、ab师:大家说得很好,但是这只是人类血型系统的一种,称为abo 血型系统,这是在1900年由奥地利科学家研究发现的。
(课件展示:血型的种类)师:除了abo血型系统之外,人类还有一些其他的血型系统,比如rh血型系统等。
师:abo血型系统是人类发现最早,也是现在最常用的一种血型系统。
这个系统当中的四种血型是如何划分的呢师:在人体血液的红细胞上有一种叫做凝集原的物质,凝集原有两种:a型凝集原和b型凝集原。
abo血型系统中的四种血型正是根据红细胞表面的凝集原进行划分的。
(课件展示)(表格:abo血型的划分) 师:如果一种血液的红细胞表面含有的是a型凝集原的话,我们就把这种血型称为a型;如果红细胞表面含有b型凝集原的话,我们就把这种血型称为b型;如果红细胞表面既有a型凝集原又有b型凝集原呢?生:ab型。
第四节《输血与血型》教案一、设计思想:我对本节课的设计流程是通过导入新课,直接过渡到血型,然后讲安全输血,当学生认知这两部分内容后,再学习血量与输血,因为血量与输血这部分内容和后面的无偿献血相联系的,可以把这两部分放到一起。
本节内容与人们的健康关系密切,因此在教学时尽量联系生活实际,以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出发点,围绕教学目标,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讨论、交流、探究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二、教材分析:通过本章第一节的学习,学生知道了血液的重要性。
《输血与血型》这节课与现实生活关系密切,课程的安排目的是让学生获得有关输血和无偿献血等知识,并通过介绍无偿献血,对学生进行珍爱生命、关心他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是对新课程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目标的全方位体现。
三、学生分析:本节内容与人类生活有十分密切,初一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交范围及阅读面的扩大,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或多或少有所了解,并且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作为基础。
因此在教学中应多采取资料分析、讨论、谈话、参与探究等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四、教学策略与手段:1、多媒体教学法:采用课件以增大教学的直观性和容量,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等一系列认知活动。
2、自学归纳法:学生自学教材内容,然后做练习并归纳总结知识,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和学习的主动性。
3、启发式教学法:学生交流讨论,教师引导点拨,体现学生是教学的“主体”的教学理念。
课前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五、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说出ABO血型的类型及安全输血的原则。
2、概述人体的血量,以及输血与血型和血量的关系。
能力目标:通过调查自己的血型、无偿献血的优惠政策,培养学生调查能力和获得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目标:1、学习兰德斯坦纳细心观察、善于思考、善于发现的精神。
2、认同我国的无偿献血制度,树立健康成年公民应当积极参加无偿献血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说出ABO血型的类型及安全输血的原则。
初中生物血型与输血教案
目标:了解血型的概念,知晓血型之间的关系,掌握输血的基本原理。
教学内容:
1. 血型的基本概念
2. 血型之间的关系
3. 输血的原理及注意事项
教学流程:
一、导入
老师简单介绍血型是什么,为什么人类会有不同的血型。
二、学习血型的基本概念
1. 老师讲解ABO血型系统和Rh血型系统的基本概念。
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回答问题:人体中有哪些血型?它们是如何形成的?
三、认识血型之间的关系
1. 老师讲解不同血型之间的关系,如何判断一个人的血型。
2. 学生进行练习,给出一些血型之间的关系题目让学生进行解答。
四、了解输血的原理及注意事项
1. 老师讲解输血的基本原理,介绍输血时需要注意的事项。
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输血的应用和意义,并分享自己的看法。
五、小结
老师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强调学生需要了解自己的血型,以及在输血时需要注意的事项。
六、作业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了解自己的血型,并写一份关于血型和输血的简单报告。
七、反馈
下节课开始前,老师可以进行一些问答活动,复习学生对血型和输血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补充说明:
本次教案主要针对初中生物课程内容,通过简单易懂的讲解和互动讨论,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血型的概念和输血的原理。
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动性。
输血与血型教学设计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血型的分类和特征。
2.掌握输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3.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1.血型的分类和相应的输血原则。
2.输血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教学难点:1.如何正确判断血型并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输血。
2.输血操作的细节要求和安全注意事项。
教学准备:1.图片资料或模型,展示各种血型的特征。
2.鲜血样本和血型试剂。
3.输血设备模型和安全手册。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利用图片或模型展示不同血型的外观特征,引起学生的兴趣。
2.提问:你们是否知道自己的血型?血型有哪几种分类?二、知识讲解(15分钟)1.介绍血型的分类和特征,如ABO血型系统和Rh血型系统。
2.详细解释每种血型的含义和相应的基因型。
3.强调不同血型之间的输血原则,如A型只能输给A型或AB型,B型只能输给B型或AB型等。
三、实验演示(20分钟)1.将一些鲜血样本放在试管中,加入对应的血型试剂,观察反应现象。
2.根据反应结果判断血型,如血浆凝结代表A型,血细胞凝聚代表B型等。
3.解释实验原理并纠正常见的误解,如认为B型血可以输给A型血。
四、小组讨论(15分钟)1.将学生分组,让他们思考以下问题:-如果你是医生,遇到需要输血的患者,你会如何判断他的血型?-在紧急情况下,你会采取什么措施确保输血的安全?-除了血型,还有其他什么因素需要考虑?2.鼓励学生提出各自的想法,并进行讨论和交流。
五、操作演练(20分钟)1.分发模型和输血设备,让学生进行操作练习。
2.演示正确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如穿戴手套、消毒、查看病历等。
六、总结归纳(10分钟)1.点评和总结今天的教学内容,强调血型的重要性和输血的安全性。
2.提问:你们对今天的教学有什么疑问或收获?教学延伸:1.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血型,了解相关的健康知识和保健方法。
2.鼓励学生参与相关的公益活动,如献血行动,提高社会意识和责任感。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理论讲解、实验演示和操作演练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更加直观地认识血型的分类和输血的过程。
初中生物《输血与血型》教案一、教学目标1.说出输血的原则,以及成分输血的意义。
2.通过混合墨水探究输血关系,提升逻辑推理能力。
3.运用不同血型之间凝集的规律鉴别迷信和伪科学。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输血原则。
【难点】输血原则的探究过程。
三、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法国人丹尼斯把羊血输给病人最终导致病人死亡的资料,提问:这则资料说明了什么问题?(不能随意输血,输血与血型有关。
)教师追问:如何输血才能真正救人性命?安全输血应该遵循什么原则?引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1.输血原则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A型血和B型血混合以及A型血与A型血混合的视频,提问:不同血型的血液混合会怎样?如果这种情况发生在人体内会造成怎样的后果?结合这两个视频,你认为输血时应该遵循什么原则?(不同血型混合会发生凝集现象;如果这种情况发生在人体内会堵塞血管,导致血液循环不能正常进行,而输入同型血就不会发生这种情况,因此输血应该遵循输同型血的原则。
)进一步追问:不同血型混合一定都会发生凝集吗?教师给每个小组分发不同颜色的墨水和清水,红色的墨水代表A型血,黄色的墨水代表B型血,橙色的墨水代表AB型血,清水代表O型血。
接着教师说明:当墨水的颜色种类发生改变的时候代表血液凝集。
学生根据教师的引导进行操作并记录结果:(1)将代表O型血的清水分别少量加入其他血型的墨水瓶中,你会发现什么变化?由此你能得出什么样的猜测?(加入少量清水时颜色无明显变化,从而得出任何血型的人都可以缓慢地输入少量的O型血。
)(2)将少量代表A型血和B型血的墨水加入代表AB型血的墨水瓶中,会发生什么变化?如果将大量代表A型血的墨水倒入代表AB型血的墨水瓶中,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呢?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少量加入时仍为橙色,大量加入后颜色变化明显,因此AB型血除可输入少量O型血外,也可缓慢地少量输入A型血或B型血,但需要大量输血时,仍需实行同型输血。
)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混合墨水,探究输血关系,并填写下面表格。
输血与血型教学设计第1篇:输血与血型教学设计教案第四节输血与血型教学目标:1、例举ABO血型的类型;概述人体的血量以及输血与血型和血量的关系;2、参与关于血液制品与人类生活关系的调查;3、认同我国的无偿献血制度;培养珍爱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情感,树立健康的成年公民应当积极参加无偿献血的观念。
教学重点:说出 ABO血型的类型及输血的原则;认同我国的无偿献血制度教学难点:参与关于血液制品与人类生活关系的调查;教学准备:教师模拟血型鉴定,配制模拟血液及血清,分别装入滴瓶中并作标记备用,载玻片、吸管。
另准备少量医用采血器、标准血清、消毒棉棒备用。
课前问题征集:关于输血和血型你了解多少?通过自学知道了哪些?你还想知道些什么?将收集的问题分类整理: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课标范围内的问题,作为学习目标重点解决;与教学内容有一定关联,但不在课标要求的问题,印发阅读材料;其它问题,课下解决。
学生对本节内容预习并上交问题;分组进行血液制品有关的调查。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印发的学案教学设计:一、关注新闻报道、创设问题情景出示并宣读报纸报道,由于意外事故,有大量人员受伤,其中部分伤员因失血过多,救治无效死亡。
二、问题(目标)呈现,协作探究学生提出的第一类问题,结合课标的要求展示。
学生每3人一组,下发学习方案和学习材料。
通过小组合作探索、交流,派代表向全班汇报本组认识,相互借鉴,达成共识。
[学案1] 学习目标:列举ABO血型的类型;简单了解人类对血型发现、认识的历史,认识血液科学发展史。
学习材料:课本(插图及文字内容)、资料卡片学习建议:阅读课本第76页第一、二自然段,阅读资料,讨论思考题。
思考题:1、在了解了关于血型及输血的有关历史后,你有何感想?你怎样看待和评价人类历史的每一次进步和认识上的每一点提高?2、说出ABO血型的类型,说一说了解ABO血型有什么用途?资料库(详细内容略)内容包括:献血史话、最初在人身上输血的尝试、兰德斯坦纳发现了血型、兰德斯坦纳发现了血型[学案2] 学习目标:说出输血的原则;简要说明血型鉴定的过程学习材料:教材、资料卡片、模拟“血型鉴定”的器材(模拟血样,模拟A型血清和B型血清,载玻片,吸管),通过实验,使学生会判断血型的方法,加深对于输血原理的理解。
输血与血型教学设计(一等奖) 输血与血型》教学设计设计思路: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的第四节。
通过研究与输血、血型有关的知识,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循环系统的功能,树立健康地生活意识,构建生物学知识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的活动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生物学素养。
本节课的流程图为:播放影片导入新课———→模拟实验鉴定血型———→抢救伤员明确输血原则∣↓诊断评价落实血型知识←———血量、生命与无偿献血。
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在前面三节课的研究中,已经获得了血液的组成成分、功能方面的知识,自己建构了血液、血管和心脏具有各自的结构和生理功能的知识体系。
本校学生基本都来自于城市,大多都已知道自己的血型,在生活中能够接触到无偿献血的人,能够观察到献血站和流动献血车的存在,对输血和血型有一定生活经验。
教学设计思路:建构主义研究理论提倡以研究者为中心,强调研究者的认知主体作用。
本节课将生物知识融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民间故事之中,以一段“滴血验亲”的电影片段,引发学生对此民间做法是否具有科学性的思考,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接着,通过模拟实验和鉴定血型,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血型的分类和输血的原则。
最后,通过抢救伤员的情境,让学生明确生命和血液的关系,树立珍爱生命的情感,提倡无偿献血的观念。
改写后的文章:本节课将研究与输血、血型有关的知识,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循环系统的功能,树立健康地生活意识,提高学生生物学素养。
通过建构主义研究理论,以学生为中心,引发学生对“滴血验亲”这一民间做法是否具有科学性的思考,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接着,通过模拟实验和鉴定血型,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血型的分类和输血的原则。
最后,通过抢救伤员的情境,让学生明确生命和血液的关系,树立珍爱生命的情感,提倡无偿献血的观念。
这样的教学设计,能够构建生物学知识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的活动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生物学素养。
血量输血和血型的教案血量输血和血型的教案(通用5篇)血量输血和血型的教案篇1教学目标:1、列举ABO血型的类型;概述人体的血量以及输血与血型和血量的关系;2、参与关于血液制品与人类生活关系的调查;3、认同我国的无偿献血制度;培养珍爱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情感,树立健康的成年公民应当积极参加无偿献血的观念。
教学重点:说出 ABO血型的类型及输血的原则;认同我国的无偿献血制度教学难点:理解血型、血量和输血的关系教具:多媒体课件、A型血的红细胞抗原和B型血的抗体模型教法:讲述、讨论学情分析:输血、献血所涉及到的血型是学生们最感兴趣的问题。
教学过程:一、复习血液的组成和功能二、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发生交通事故后,伤者需要紧急输血,请问需要注意什么问题?小组讨论:有关输血方面你想知道哪些内容?三、讲授新课1、血量(学生阅读P31)1)一个正常成人有多少血液?2)成年人一次失血不超过多少不会损害健康?3)一次失血超过多少就会危及生命?2、输血(出车祸的人现在失血超过10%,需要干什么?)我们现在人人都知道的急救常识是经过几百年的探索才得来的,一起来听听有关献血技术诞生的故事献血史:1)1665年狗——>狗活萌芽2)1668年羊——>人死沉寂3)1818年人——>人活;之后人——>人死兰德斯坦纳发现血型ABO系统血型不符输血——>红细胞凝集成团解释:血型 A B O AB血清抗B 抗A 抗A抗B 无模拟血型鉴定:赵钱孙李的血型(车祸后不醒人事)引出下一步急救措施输血:受血者血清中抗体是否和献血者红细胞抗原发生凝集完成表格老师给出答案核对小结:O型血是万能献血者,AB型血是万能受血者;一般以输同型血为原则。
2、无偿献血(血库中的血不够,血液从何而来?)回忆汶川地震时献血场景学生讨论:让你献血时你会有哪些顾虑?——>引出献血常识播放动漫《献血歌》四、本节内容小结1、人体血量约占体重7%——8%2、ABO血型系统是人体最基本的血型系统3、输血应以输同型血为原则4、大力提倡无偿献血血量输血和血型的教案篇2一、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①了解正常人的血量②理解血型与输血的关系③了解无偿献血的有关知识2、能力目标:①培养学生实验探究的能力②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对学生进行无偿献血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及高尚情操。
初中输血和血型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血液的成分和功能,掌握输血的原则。
2. 掌握ABO血型的分类及鉴定方法。
3. 认识到无偿献血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献血观念。
教学重点:1. 输血的原则。
2. ABO血型的分类及鉴定方法。
教学难点:1. 输血原则的探究过程。
2. ABO血型的鉴定方法。
教学准备:1. 血液成分和功能的相关资料。
2. ABO血型鉴定卡。
3. 无偿献血宣传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展示血液成分和功能的相关资料,引导学生了解血液的重要性。
2. 提问:同学们知道输血时需要注意什么吗?血型不符会导致什么后果?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讲解输血的原则,强调输同型血的重要性。
2. 介绍ABO血型的分类及特点。
3. 演示ABO血型的鉴定方法,让学生亲身体验。
三、课堂探究(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输血时为什么要以输同型血为原则?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总结并讲解输血原则的探究过程。
四、无偿献血(10分钟)1. 讲解无偿献血的意义和重要性。
2. 展示无偿献血的宣传材料,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献血观念。
3. 组织学生填写无偿献血志愿者申请表。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2. 提问:同学们能总结一下输血的原则和ABO血型的特点吗?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制作输血原则和ABO血型的小册子。
2. 调查家庭成员的血型,了解家族血型遗传。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演示、探究等形式,使学生了解了输血的原则和ABO血型的特点。
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
在无偿献血环节,学生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需要注意的是,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安全,避免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受伤。
此外,课后作业的布置要注重实践性,让学生在家庭中了解家族血型遗传,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初中生物输血与血型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常见的血型及其遗传规律。
2.理解血型不匹配会引发的输血反应。
3.掌握输血原理及注意事项。
教学重点:
1.血型的概念和分类。
2.输血时的注意事项和风险。
教学难点:
1.理解血型遗传规律。
2.掌握输血原理及注意事项。
教学准备:
1.教学课件:包含血型分类和输血原理的PPT。
2.实验工具:玻璃管、不同血型的血液模型。
3.实验材料:血型配型板、输血管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引导学生讨论血型对人类有何重要意义。
二、学习血型
1.呈现不同的血型图示,让学生了解ABO血型和Rh血型的分类及遗传规律。
2.讲解不同血型对输血匹配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思考为何要进行血型配型。
三、探究输血原理
1.介绍输血的定义和原理,让学生了解输血的目的和过程。
2.示范不同血型之间的输血实验,让学生观察不同血型之间的反应。
四、总结与讨论
让学生总结血型对人类的重要意义和输血的注意事项,引导他们思考如何正确应对输血相关的问题。
五、作业
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血型与输血的小结,包括血型的分类、输血的原理及注意事项等。
教学反馈:
结合学生的作业、课堂讨论和实验结果,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理解,加深对血型与输血知识的理解。
教学延伸:
邀请专业医务人员或献血者来校进行讲解和实践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输血过程,加深对血型和输血的认识。
教学评估:
通过课堂讨论、实验操作和作业答辩等形式,评价学生对血型与输血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
输血与血型教学案例
北京市八一中学刘俊琴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血型发现史的学习,使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思路和方法
(2)通过课前调查和采访活动,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团队协作以及与人交流的能力
(3)通过讨论,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义务献血的意义,树立自愿义务献血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1)血型的发现过程
(2)输血与血型、学量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
对于表格的分析
四、教学方法:调查、探究、讨论相结合
五、课时分配:一课时
六、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1)1000ml烧杯四个,红墨水
(2)审阅采访稿
2、学生准备
(1)在亲友中调查义务献血情况,收集献血亲友的义务献血证
(2)以小组为单位,(可自由组合)利用周末时间到采血点采访,事先由组长分配任务,拟订采访稿,将采访过程以照片或影象的形式记录下来,课上向全班同学汇报。
七、授课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首先给学生出示一张遮蔽了字幕的图片。
图片展示的是街边一个人头攒动的场景,让学生猜猜这些拥挤的人们是在干什么?目的在于制造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将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吸引到教学活动中来。
[环节二血型的发现过程]
众所周知:人体里流淌不息的血也是生命的源泉。
一旦失血过多,就会有生命之忧。
那么,如何来挽救那些因为失血过多而在死亡线上挣扎的生命呢?
输血早在十九世纪初期,英国妇产科医生布伦德尔,第一次成功地用输血的方式救活了一名大出血的产妇。
此后许多医生用输血的方法使濒临绝境的病人重获新生,然而不幸的事情也接二连三的发生,有人输血后出现昏迷甚至死亡,为什么呢?——血型不合。
由于输血事故的频频发生,使输血疗法沉寂了达半个世纪之久,直到1900年,奥地利医生兰茨坦纳首先揭开了血型之谜,也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他是怎样发现血型的呢?
当时他在研究发热病人血清中凝血素的一些问题却意外注意到正常人的血清中有一种物质,能够凝集其他人的红细胞,这一现象使他联想到半个世纪前的输血反应,一个问题在他的脑海里诞生了。
【提出问题】:
输血者和受血者血液中的血清和红细胞相遇是不是使红细胞发生凝集的原因呢?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
【实
验】
他的研究小组有5个同事,他想用他们六个人的血液来做一次试验,他把自己的想法告之同事们,立即得到响应。
【制定计划】:
1、抽血,分理处红细胞和血清。
2、把甲的血清滴在6个载玻片上。
把每个人的红细胞分别滴在每一滴血清上观察现象。
3、分别用其他5个人的血清重复上述实验。
观察现象记录结果。
4、记录:把滴入红细胞后出现凝集团的用“+”表示。
不出现的用“-”表示。
得出了一张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表格。
这种记录结果的方法也被称为“棋盘法”
【分析表格】
1、每个人的血清和自己的红细胞相遇都不会发生凝集。
2、不同人的红细胞和不同人的血清相遇,两种情况都有。
3、6个人的反应呈现三种不同类型。
【结论】:
1、三种血型——A型、B型、C型(O型)
2、输血事件是凝集的结果。
【思考】:
你认为通过上述实验便可以推而广之的得出人类有三种血型的结论科学吗?为什么?——偶然性。
【完善实验】:
1902年迪卡斯德罗医生对155名正常人重复了兰茨坦纳的实验。
发现:151人与兰茨坦纳宣布的结果相同,而另外4人同其他人的都凝集,说明有第四种血型存在。
称之为D型(AB 型)。
因为AB型人所占的比例很少(10%)当时兰茨坦纳只对6个人做了实验,因此没有发现这最后一种。
这也是科学探索强调的原则之一——可重复性。
至此,人类的ABO血型系统
得到了完善,即:ABO血型系统有四种血型──A型、B型、O型、AB型。
[环节三输血的原则]
出示表格让学生分析:
①哪种血型可以为其他血型的人输血?
②种血型可以接受其他血型的人输血?
条件:少量输血
原则:输同型血
[过渡] 输血的原理搞清楚了,目前临床上面临的问题是什么呢?
[新闻资料] 5岁儿童因缺学死亡──无血源
分析不愿献血人的原因:(1)意识差(2)恐惧感
究竟丢失多少血量会对身体有影响呢?
[环节四血量与健康的关系]
1、本人体重的7%~8%——换算。
2、丢失1200~1500——危及生命
3、丢失800~1000——影响健康
4、当丢血量小于400 mL时,一般不影响健康
对于上述数字,为了给学生一个直观的印象,我准备了三个1000ML的烧杯,用红墨水代表血液,让学生直观的感受血量的多少。
[环节五对献血的认识]
让课前对采血点的献血人员和医务工作者进行采访的同学当堂展示他们的采访录像,并谈谈他们的采访感受。
最后,让全班同学针对等你长大成人了,你会参加无偿献血吗?这一问题自由发言,将课堂气氛再次推入一个新的高潮。
八、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非传统意义上的在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课,教材中也没有突出的重点难点内容。
一般情况下,教师在处理这种课型的内容时方法各异,灵活性较强。
本节课的靓点在于强化了发现史的思维过程,淡化了血型配型的原理(该内容是高中生才能理解的水平);强化了对义务献血意义的自我认识,淡化了对义务献血责任的空洞说教。
整堂课的设计对听课者来说充满新意,学生的大脑始终处于兴奋状态,思维活动高潮迭起,达到了教师的教学思想真正体现于学生才能的施展之中的目的。
不足之处是:若能将烧杯换成量筒效果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