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休闲活动与消费心理
- 格式:doc
- 大小:42.00 KB
- 文档页数:11
091026动机动机动机的相关理论本能论驱力论需求层级理论期待论人类动机分类动机一致性与复杂性旅游动机人为什么要休闲?为什么要旅游?为什么有人不喜欢休闲?不喜欢旅游?动机为何?也就是为什么要?为什么不要?动机(motivation)是woodworth于1918年提出.心理学辞典认为动机与行为是相对的二个概念,行为是个体外显的活动,动机是促使个体活动的内在历程。
动机与性格在心理层面不容易区别,动机被视为行为后面的驱使力量,动机受到学习、知觉影响,亦受到团体及文化的影响,动机也和个人性格有关跟同学买同样的东西动机是不同的。
该同学吃一样的餐,动机也不一样。
动机是引起及维持个体活动,促使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历程。
动机有二个重要概念:1.动机是内在状态,非外显行为。
何种身心状态下会促使个体外显行为活动?平衡状态(homeostasis)指身体内部维持平衡的一种自动调节作用。
如缺水、饥饿、早上醒来不舒服2.动机对行为具促发、维持及导向作用.动物之所以觅食,是因饥饿,饥饿引发动机,而产生觅食行为,并朝有食物的目标活动,直到找到食物为止不舒服时你会想办法解决,看医生、吃药、睡觉.动机理论(instinct theory)本能论。
本能(instinct)指生物与生俱来的,非经过学习的行为模式,1920年代本能论被解释为人类一切行为的原动力.本能心理学对于本能至少有二个解释:本能指同一属种的所有个体所共同表现的行为,不学而能的行为反应。
如蜘蛛沿墙壁走,会结网、蚕吐丝。
本能是某一属种的个体,在其生命某个阶段所表现的某种特殊行为模式。
如毛毛虫变成蛹,变成蝶。
青蛙是从卵、蝌蚪、青蛙。
就人类而言,无法单纯的以同一属种的概念探讨人吃饭、走路、跑跳,因为从生物学与生理学观点来看,人类具有某种成分的本能因素,如眨眼睛,手脚会舞动等。
若从休闲的概念而言,人似乎不用学习也可能在自由时间内无所适事,你可能因为空档(free time)而感到舒适与快乐。
091005学习一、学习二、制约学习、社会学习、观察学习三、动机、态度与学习四、消费学习五、学习的来源学习(learning)系指因经验而获得知识或使行为产生较为持久改变的历程。
学习有三个重要概念1.学习因经验而产生。
Word,power point我都不会,但学会了,即便改版试几次就会了。
此种学习对你是不难的。
你学计算机,老人学计算机经验指个体在生活活动中所经历到的一切事情,经验是活动的结果。
经验也指个体在生活中为适应环境要求所从事一切活动,经验是活动的历程。
休闲活动好玩?一般经验多为好玩或正面,所以会持续。
工作?工作愉快或不自由,但工作有钱拿,虽不喜欢,但会去作2.在经验中学到知识或行为改变当你感觉在家上网找数据很方便时,往后你找数据就会上网,你的行为从此就会改变,这是因为你从经验中学到便利。
购物、旅行。
知识的获得学到知,行为的改变学到行,经验历程可能二者都学到,也可能只学到一个知识(knowledge)指个体为适应生活环境所拥有的一切讯息心理行为、社会学行为(behavior)则是个体表现的一切活动。
知识可能在其中当你开计算机就自动连上MSN、或自动连音乐,都是从经验中尝到甜头,导致行为改变,若没有感受到方便,则维持原有行为3.学习是行为持久改变的历程。
早上起来刷牙洗脸,是一种学习后的行为,是一种持久改变。
洗脸可以让精神振奋,刷牙可以将一晚满口的细菌与味道清除。
学习系探讨从学习历程中获得知识与行为改变的限现象。
现实中,若因工时过长而导致疲劳与效率减低,不是学习,因为此种短暂的改变并不会造成持久的改变,当不疲劳时,效率就会回复。
打球、听音乐、阅读。
有压力时你如何排除,有没有学习的概念。
不同理论对于学习历程的看法联想学习观—学习是指二个观念的联想,也就是环境中影响个体的刺激与个体对该刺激所做反应二者间的联想。
现代心理学指出在学习情境中,经由刺激与反应会构成联想而产生的学习历程。
到哪里买东西很方便,买东西与7-11。
大学生休闲与消费心理1. 引言大学生作为一群重要的消费群体,在休闲时间的消费行为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他们的休闲娱乐活动不仅是为了获得放松和娱乐,同时也与他们的消费心理息息相关。
本文将探讨大学生休闲与消费心理的关系,旨在加深人们对大学生消费行为的理解以及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2. 大学生休闲心理大学生休闲心理的多样性使其消费心理体现出不同的特点。
大学生经历了高中的压力以及入学的变化,对于休闲放松的需求很高。
他们希望通过休闲娱乐获得情感上的满足,以缓解学业压力和生活压力。
因此,在休闲时间的消费行为上,大学生有着明显的自我满足和情感追求的倾向。
在休闲活动的选择上,大学生更倾向于选择能够满足其兴趣爱好的项目,并且追求时尚和个性化。
例如,他们可能会选择追逐热门影视剧、流行音乐或者参与一些新兴的线上游戏。
这种选择的背后反映了大学生渴望个性化和自我表达的心理需求。
此外,大学生的休闲心理也与社交需求密不可分。
在校园生活中,社交交往是大学生们最重要的一部分。
休闲活动给予了他们在社交圈中展示自我的机会,扩大人际关系网,以及增进友谊的途径。
大学生可能会选择与朋友一起打游戏、看电影、聚餐等活动,以满足其社交需求。
3. 大学生消费心理大学生休闲消费心理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其年龄、社会角色以及价值观的因素。
首先,大学生通常处于经济依赖状态,他们对花费的金钱有着较强的敏感性。
因此,他们在进行休闲消费时往往会考虑到物品的价格,寻求性价比高的选择。
其次,大学生的休闲消费心理也受到环境和同伴的影响。
如前所述,社交交往对大学生非常重要,因此同伴的消费行为和购买决策也会对其产生影响。
大学生倾向于追随同伴的消费选择,以获得认同感和满足归属需求。
另外,大学生的消费心理还受到商家营销策略的影响。
商家通常会通过广告、促销和打折等手段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购买欲望。
大学生常常被营销策略中的各种优惠券、礼品和积分等方式所吸引,从而被诱导进行消费。
090928知觉知觉(perception)一、感觉的基本特征二、知觉三、影响知觉的因素1.刺激因素2.个人因素四、知觉的过程五、试试你的知觉~你们看到什么吗?~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这间教室?日常生活中很少使用「知觉」,通常用「感觉」来说明生活中的很多人、事、物形容人,我感觉他很聪明形容天气,我感觉今天很闷热心理学而言,感觉与知觉是不同的二个心理现象,但实际生活经验上却是很难区别感觉(sensation)指个体靠身体的感觉器官(目、耳、鼻、口、皮肤)与环境中的刺激接触所收集到的讯息,进而辨别该刺激特征的历程。
也就是说感觉器官的运作是以生理变化为基础。
知觉(perception)个体的感觉器官所收集到环境中的刺激讯息而产生感觉后,经脑的统合作用,将感觉传来的讯息加以选择组织,并做出解释的历程。
是了解外界的过程,也就是个人对刺激物的选择、组织、分析,并赋予意义的过程。
知觉物体、事件、行为,如看到桌子的刺激,你知道可以用来写字与读书。
知觉一旦形成后,就会和自己过去的印象组织起来,成为一种对个人具有某种意义的基模(patten),而人有很多的行为是受到基模的影响。
吃早餐人的休闲行为有很多是透过社会环境的刺激,经由知觉作用而产生。
心理学家认为个人对环境中的人、事、物的知觉,是决定其行为的主要因素。
你看到外面天空是黑的,你可能带雨具感觉与知觉的关系1.感觉是形成知觉的基础。
对于刺激物,人先产生立即而简单的感觉经验,而后形成复杂的知觉经验2.感觉以单一感官(如眼睛、鼻子等)的生理作用为基础,知觉则是大脑统合运作后所产生的心理功能知觉可以在一瞬间产生,我们所知觉到的事物,不仅取决于实际存在的事物,也取决于我们想要知觉什么。
新老师走进来(穿着、说话、上课方式)与你过去的经验结合,产生新的知觉个体对于刺激的感受从出现到反应,必须经过生理与心理阶段生理得到的经验为感觉(sensation)心理得到的经验为知觉(perception)感觉器官,眼、耳、鼻、触觉等直接取得环境数据的过程,纯生理过程感觉的基本特征任何一种刺激要能够引发你的感觉的产生,必须经过多种器官的联合作用。
第九章休闲活动与消费心理.txt同志们:别炒股,风险太大了,还是做豆腐最安全!做硬了是豆腐干,做稀了是豆腐脑,做薄了是豆腐皮,做没了是豆浆,放臭了是臭豆腐!稳赚不亏呀!第九章休闲活动与消费心理在闲暇之中,每个社会成员可以依适宜时间去安排生活,自由地选择符合自己当时内心感受和需要的、自己认为有意义的、带有极大审美成分的活动方式,并在这一过程中自由、独特、完美地表现更为真实的自我。
休闲活动是生活在节奏紧张、空间拥挤和竞争激烈的亚社会里大学生们身心健康的需要。
有益的休闲活动对大学生们的身心健康起到了积极向上和不可取代的功用。
面对紧张的大学学习任务和多样化的社会实践活动,我们应该处理好学习与休闲的关系,学会休闲,学会理智消费。
人莫乐于闲,非无所事事之谓也。
闲则能读书,闲则能游名胜,闲则能交益友,闲则能饮酒,闲则能著书。
天下之乐,孰大于是?——(清)张潮闲暇时间本身就是财富……那时(编者注:指共产主义社会)衡量财富的尺度决不会是劳动时间,而是闲暇时间。
——马克思第一节休闲活动与心理健康ﻩ一、休闲活动的功能休闲活动就是人们在闲暇时间里所进行的一切活动,它是个人利用基本生存活动、工作或学业以外的时间,从事自己有兴趣的休闲活动以调节身心的生活方式与内容,如文学、音乐、舞蹈、电影、电视、摄影、聊天等。
休闲活动是完全个性化的,其本质是自由。
在高校中,紧张且快节奏的学习生活、就业压力常常使大学生陷人忙、盲、茫的困境中。
一些自由自在的休闲活动,能使大学生松弛身心,拓宽视野,充实生活,起到调节心理健康的作用。
休闲活动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调节来说,具有以下功能:1.消除紧张,缓解压力,提高效率适度的压力对人的发展有促进作用,但过度或长期的压力无疑会造成身心疲乏。
大学生正处于精力旺盛的青春期,普遍有寻求刺激与兴奋的需求,如果这种刺激需求无法满足,轻则形成紧张、焦虑,重则产生疾病、变态,甚至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
健康的休闲活动能使大学生忘却学习、就业的烦恼,渲泄压力,消除紧张,防止偏差行为的产生。
2.拓展人际,促进交流,陶冶性情人是群体动物,有着归属感的需求。
自古以来,人人都渴望友谊,希望找到趣味相投的朋友,喜众乐乐而厌独乐乐。
生理及心理特点决定了大学生喜欢从事各方面的活动,如果缺乏休闲活动,过着自我封闭的生活,其性情必定会变得乖戾、怪异,甚至神经分裂。
良好的休闲活动为大学生学习处理人际关系,建构人际关系网络,摆脱寂寞空虚,健全人格,豁朗心胸提供了最佳的选择,是拓展人际、促进交流、陶冶性情的润滑剂。
3. 强身健体,维护生命现代生理学研究表明,一般状态下,人脑对血液需要量每分钟为700~800毫升,约占心脏每分钟输出总量的六分之一,比肌肉细胞工作时耗血量高出15~25倍。
大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种紧张的智力活动,它的紧张性是由学习内容的复杂性、知识水平、智能等因素决定的。
大学生要真正完成所担负的学习任务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
如果连续用脑时间过长,容易造成脑部缺氧,产生疲劳,反应变得迟钝,记忆力下降,思维能力也会受到影响。
体育、音乐、绘画等休闲活动,能使人产生愉悦的心情,增强生理的承受能力,从而巩固身体的健康。
4.增进自我认同,加速自我发展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正面临着自我认同的压力。
在一些需要持久投入的休闲活动,如雕刻、绘画、艺术创作等活动中,大学生通过自我兴趣的探索,能获得积极的体验和新知识,并获得自我展示、自我认识的机会,有利于自我的重新定位与评价,从而加速自我的发展。
5.启发想象及创造力,增长知识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指出:“解放时间……还要有空玩玩,才算是有点做人的味道,创造力才可以尽量发挥出来。
”休闲活动具有开放、立体、多渠道的特点,是按照自己的意愿而进行的没有任何束缚,也无固定现成方法的活动,能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其想象与创造力。
大学生社团性质的休闲活动不仅可以满足他们的兴趣爱好,而且能扩大其知识面,开阔视野和思路,使原有知识获得新的飞跃,为适应更广泛的社会需求奠定坚实的基础。
6. 培养互助合作的精神当今社会分工日益精细,人们必须互助合作才能顺利完成工作。
很多人才管理经验丰富的企事业单位都对应聘者进行“合作能力测试”,并以此作为是否录用的重要指标。
一些大学生竞争意识有余,合作精神不足。
大学生应经常参加一些带有比赛性质如球赛类的休闲活动,才能从中学习到如何与同伴分工协调,养成互助合作的精神。
二、休闲活动的类型大学生性格、兴趣各不相同,学校、社会为他们提供了项目繁多的休闲活动,大致有以下几类:1. 知识型“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不多多充电,怎么能发光”,这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的共识。
于是学校开设的各种选修课、学术性专题讲座、座谈会成了很多同学的去处,各种各样的考试报名、辅导信息更是充斥校内的海报栏。
为了给自己找到更好的出路,克服工作经验不足、所学专业单一、面试经验少等自身缺陷,很多学生抱着“这山不亮那山亮”的态度,报考很多培训辅导班,希望掌握求职的第二块“敲门砖”。
有些新生在入学时就有了很强的忧患意识,报考网络大学,希望在本专业之外掌握更多技能,学习更多知识,以提升自己的就业竞争力。
2.体育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意识到体育运动在磨炼人的意志品质、塑造健全人格方面的积极作用。
在学校里,体育锻炼所能发挥的特殊作用己得到越来越多学生的认同。
有调查表明,91.1%的学生表示愿意参加课外体育活动;非常喜欢、比较喜欢参加的学生占了78.7%。
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动机除了增强体质外,运动娱乐、调节精神、人际交往和个性发展也为大学生所重视。
3. 社会实践型当代大学生都积极追求自立,积极参加爱心义务活动、社会调查、勤工俭学等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其中对勤工俭学热情最高。
大学生勤工俭学的方式主要基于体力、知识和能力:体力实践主要包括推销产品、发送试用品、做服务生等;知识实践主要是家教、文员等;而能力实践主要包括翻译、做网管、设计网页、做歌手或模特等。
但最主要的还是家教,占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90%以上。
4. 嗜好型大学生的嗜好型活动包括打牌、听音乐、旅游、网上休闲等,具有经济实惠、娱乐性强以及高度的可参与性的特点。
大学生是休闲活动中不变的主体,网上的“琴棋书画”式休闲是他们休闲方式的主流。
在线欣赏音乐、游戏中心、论坛和动画制作吸引了不少大学生。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少有经济能力的大学生也开始热衷于旅游这种新兴的休闲方式,以开阔视野,增长见闻。
5.享乐型在大学生活中,一部分大学生认为休闲就是吃、喝、玩、乐,只要有自由时间和金钱,就能实现会产生快乐感受的休闲活动。
因而大学校园周围的舞厅、卡拉0K厅、餐馆、电子游戏厅、影院、录像厅、桌球室、时装屋成为了不少大学生周末及节假日经常出入的场所。
有些学生因为太贪图这种奢侈低俗的休闲活动场所带来的快乐感受,甚至产生了犯罪行为。
三、休闲活动的心理调适尽管休闲活动对于大学生身心健康非常重要,但大学生的休闲活动还是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1. 休闲生活质量不高调查发现,25%的大学生满意自己的休闲生活, 54.5%的大学生表示不满意,而89%的大学生在概括自己的休闲生活时用上了“空虚”、“无聊”等字眼。
一个人之所以感到空虚或无聊,是因为觉得应该有点什么事情来填补闲暇时间,而又找不到有意义的活动。
大学生有充足的闲暇时间,如果不能找到有意义、有价值的休闲活动,空虚和无聊就必然会产生。
2. 休闲活动时间结构不合理不少大学生除了三分之一左右的时间用于专业学习之外,花费时间最多的几项活动则是户内交谈、无事休息、玩电脑等。
这种休闲生活体现了休息时间过多,活动时间过少;小范围交际活动过多,大空间交往活动过少;智力活动过多,体力活动过少;口头活动过多,实践活动过少;—般性活动过多,技能性活动过少的特点,不利于大学生身心发展。
3. 休闲生活的层次不高一些大学生休闲活动所花的最多时间集中于低层次,即纯粹是为了消磨时间。
最为典型的是,无论是工作日还是双休日,“无事休息”与“室内交谈”占据了闲暇时间中仅次于自学的位置。
在某种程度上,正是因为这种低档次的活动占据了大量的闲暇时间,才会让一些大学生倍感空虚与无聊,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积极参与型和创造型活动所占的时间少得可怜。
4. 对休闲生活缺乏自觉性大学生的休闲生活基本上还处于一种盲目的、自发的、不觉醒的状态之中,平时几乎没有理智地、自觉地、认真地考虑过自己的休闲生活。
调查发现有41%的大学生同意或比较同意自己的休闲生活基本处于盲目状态。
也许正是因为对于自己休闲生活的自觉性缺乏,才导致精力充沛、天性爱玩的大学生将大量的时间空耗在室内交谈、上网聊天等方面。
5. 休闲生活的技能缺乏马克思说:“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
”要提高休闲生活的质量,必须要有相应的技能、技巧及一定的水平。
而调查发现只有9%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掌握了业余爱好的基本技能,接近50%的大学生对此处于迷茫状态。
那么,怎样利用闲暇时间开展有益的休闲活动,做到玩得巧、玩得好,玩出好心情和健康,充分发挥休闲活动对于身心健康的调节作用呢?(1)树立正确的休闲观。
只有正确的休闲观,才能为休闲活动提供正当与健康的保证。
休闲既包含静止的休息,即在紧张学习工作之余好好地休息,驱除疲劳,使机体恢复正常的状态,又包含主动的休息,即在与学习工作不同类的活动中,使身心得到愉悦的享受。
大学生应正确地理解休闲的内涵,休闲也并非特指某些高档消费的项目,只要能玩出好心境,就是好的休闲方式,钱少也能休闲。
它没有规范的格式,不必追求完美的效果,重要的是能有好的心情,身心得到好的放松与恢复。
一般认为,正当健康的休闲活动应符合以下原则:一是有益原则。
所开展的休闲活动既有益于自身的身心健康与全面发展,又不给他人与社会带来不利影响。
二是经济原则。
开展休闲活动时,以自己的财力为限,不赶时髦,争取花较少的钱获得较大的满足。
三是安全原则。
开展休闲活动时,既考虑自身的身体状况量力而行,又考虑活动场所的安全性;既慎选休闲场所,又慎择友伴。
(2)休闲方式应多样化。
大学生选择的休闲活动应丰富多样,以使自己各方面都得到有益的锻炼和帮助,增加娱乐的活力和情趣,在脑力、体力、友情、亲情、情绪等方面都能有所收获。
(3)休闲方式应切合实际。
大学生不能什么都跟着时尚走,看到足球最受大众喜爱就整天去踢球,轮到乒乓球热又天天去泡乒乓球馆,等到电脑上网时髦又日日要“冲浪”等等。
这样的休闲方式不一定有利于自己的身心健康,应根据自己的年龄、性别、体质、经济、兴趣等因素,选择适当的休闲方式,使娱乐与工作、学习能互相协调,达到自我的全面发展。
(4)休闲活动应适度。
大学生应控制好休闲的时候,不能忙了学习又忙着玩,忘了睡眠,影响健康,也影响工作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