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比热容教学设计(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31.00 KB
- 文档页数:6
比热容教学设计(优秀3篇)比热容教学设计篇一一、新课引入:(设计意图:创设物理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播放一段动画:炎热的夏日,两个同学正在争论到哪里去凉快。
一个说划船到湖中心去,另一个要到岸边树荫下散步。
你认为谁的建议好?让学生思考、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同学们的想法很多,到底谁说的对呢?学了这节课就知道了。
(设计意图:制造悬念,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二、探究问题引入:(设计意图:提出问题,让学生猜想并讨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明确探究问题)提出问题:1、烧开一壶水和烧开半壶水,哪个需要时间长?2把一壶水烧热和烧开,哪个需要时间长?3、烧水时水需要的热量可能和哪些因素有关系?有什么关系?让学生思考、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操作要点:随时表扬发言积极的同学和合作好的小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合作意识)分析、论证、总结得出结论,即探究问题:吸收热量的多少或者温度变化的多少,都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物质吸热能力的大小。
今天我们探究的问题就是:怎样比较物质的吸热能力?三、设计试验:(设计意图:通过运用物理方法,明确实验为什么这样设计)1、给出试验器材,让学生分组讨论设计试验方案。
2、各组展示自己的设计,取长补短。
(操作要点:老师加入学生的设计环节,实时加以指点。
)3、老师提出试验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让学生讨论。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完成试验,让学生在试验过程中学习物理方法的应用。
)(1)怎样得到质量相同的水和煤油?(控制变量)(2)怎样确定他们吸收的热量相等?(控制变量)(3)怎样比较水和煤油吸收热量的多少?(转换法)四、学生实验。
五、讨论、归纳、总结得出比热容的概念。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能力在争辩中得到提高。
)1、各组展示实验数据2、学生发现:从数据中得不到物质的特性。
3、学生自由讨论并归纳总结:物质确实存在这样一种性质(吸热能力不同),但是要比较这种特性需要控制几个变量。
(操作要点:对学生的正确猜想和从实验中得到的有用信息随时加以肯定,从而引导他们往正确方向前进。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13.3《比热容》教学设计[1]作为一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我很高兴能与你分享我的教学设计。
一、设计意图我的设计思路是通过有趣的实验和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比热容的概念。
我希望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能够理解物质吸收或放出热量的能力,并能够运用这个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单位质量的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将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比热容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比热容的物理意义,以及如何运用比热容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计算机、投影仪、PPT、实验器材(包括不同物质的样品、热水、温度计等)。
2.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
五、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例子,比如煮鸡蛋,让学生思考为什么鸡蛋在热水中会变熟,而在冷水中不变熟。
引导学生认识到物质在吸收或放出热量时的温度变化。
2. 讲解比热容的概念:使用PPT展示比热容的定义和计算公式,让学生了解单位质量的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3. 实验观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质在吸收或放出热量时的温度变化,并记录数据。
4. 数据分析:让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计算不同物质的比热容,并进行比较。
5. 应用拓展:让学生举例说明比热容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汽车发动机的冷却系统、保暖材料的选取等。
六、活动重难点1. 重点:比热容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2. 难点:理解比热容的物理意义,以及如何运用比热容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理解比热容的概念,并能够运用比热容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课后,我可以让学生进行一些拓展延伸活动,比如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比热容在其他领域的应用,或者进行家庭实验,观察和记录生活中的一些比热容现象。
教案: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13.3比热容一、教学内容1. 比热容的概念:介绍比热容的定义,即单位质量的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2. 比热容的计算公式:Q=cmΔt,其中Q表示吸收或放出的热量,c表示比热容,m表示质量,Δt表示温度变化。
3. 比热容的特性:描述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物质的种类和状态有关,与物体质量、温度变化、吸收或放出热量无关。
4. 比热容的应用:介绍比热容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热水袋、汽车发动机冷却液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比热容的概念,掌握比热容的计算公式。
2. 能够运用比热容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比热容的概念和计算公式的理解,以及比热容的应用。
2. 教学重点:比热容的概念和计算公式的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实验器材(包括热水袋、汽车发动机冷却液等)。
2. 学具:教材、笔记本、尺子、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热水袋和汽车发动机冷却液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这两种物品与比热容的关系。
2. 讲解比热容的概念和计算公式:讲解比热容的定义,即单位质量的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给出比热容的计算公式Q=cmΔt,并解释各参数的含义。
3. 演示实验:进行比热容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如热水袋的热量传递等。
4. 练习题:布置一些有关比热容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比热容:定义:单位质量的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计算公式:Q=cmΔt七、作业设计1. 题目:计算一块质量为2kg的铜,从20℃升高到100℃所吸收的热量。
答案:Q=cmΔt=2kg×0.39×(100℃20℃)=50.4J2. 题目:一辆汽车的发动机冷却液的比热容为3.6×10^3J/(kg·℃),质量为50kg,升高温度为50℃,求发动机冷却液所吸收的热量。
13.3 比热容教案 20242025学年人教版物理九年级上学期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幼儿园教师,我始终坚信,每个孩子都是一颗独特的明珠,需要我们用心去呵护、去发掘。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启发孩子的思考,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这次我设计的课程是《13.3 比热容》,旨在帮助孩子们理解物理学中的这一概念,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实践情景引入,让孩子们在实际情境中感受比热容的概念。
课程思路是通过讲解、实验、讨论等方式,使孩子们理解比热容的定义、计算方法和应用。
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孩子们对物理学的兴趣,提高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理解比热容的计算方法。
2. 能够运用比热容的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3. 培养孩子们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比热容的概念、计算方法及其应用。
难点:比热容的计算公式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计算机、投影仪、PPT、实验器材(烧杯、温度计、热水、冷水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记录表。
五、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一组图片,让孩子们观察不同物质的温度变化情况,引发他们对比热容的思考。
2. 讲解:详细讲解比热容的定义、计算方法和应用,让孩子们理解比热容的概念。
3. 实验:分组进行实验,让孩子们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记录数据。
4. 讨论:分组讨论实验结果,分析比热容的计算方法,让孩子们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6. 练习:布置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活动重难点1. 重点:比热容的概念、计算方法及其应用。
2. 难点:比热容的计算公式的理解和应用。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孩子们在生活中发现物理现象,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实践情景引入我通过展示一组图片,让孩子们观察不同物质的温度变化情况,引发他们对比热容的思考。
《比热容》教案(优秀6篇)比热容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2.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3.能根据比热容进行简单的热量计算。
教学重难点1.比热容的概念和热量的计算。
2.理解比热容概念并能利用它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方案一:多媒体展示:炎热夏季的一天傍晚,甲、乙两人在湖边游玩,为了纳凉问题两人发生激烈争执,甲主张划船到湖中去,乙则认为在岸上散步更凉爽,你认为谁的意见对?学生思考、猜想、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观点:可能岸上、湖中、两者一样三者观点都有,到底哪种观点对呢?从而引入新课。
方案二:出示图片,夏天,岸上的沙子被晒得很烫,而海水却很凉,你有这种感觉吗?你想不想知道为什么?推进新课一、探究物质的吸、放热性能探究不同物质的吸、放热性能是初中物理中比较困难的实验之一,设计和实验操作的难度较大,需要注意及时指导和协助学生,以保证每组学生都观察到相应的实验现象,得到较好的实验结果。
下面对探究的各个环节加以具体说明。
(1)提出问题从生活中学生已经意识到不同物质的吸、放热性能不同,这里还要把这个比较笼统的问题描述为明确具体的可验证的物理问题。
教师可以予以引导:如果上面两幅图中都是水或都是砂子,质量相同,升高的温度也相等,显然,它们吸收的热量必定相等。
那么,不同物质(如水和砂子),在质量相同、升高的温度相等时,它们吸收的热量也相等吗?这已经是一个可验证的问题,其中包含限制条件,如质量相等、升高的温度相等、不同物质等,这些都可以通过实验技术条件予以控制和测量,为下面设计实验提供了基础。
(2)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要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性能,需要取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使其升高相等的温度,比较各自吸收热量的多少。
这仅仅是一个实验计划而已,还要具体设计怎样实现这些要求。
具体做法是:不同物质选择水和砂子;质量相等要用天平称量;升高的温度通过温度计测量出来;水和砂子吸收热量的多少通过加热时间的长短来判断,因此要用两个相同的加热源(如相同的酒精灯,但从安全性考虑,尽量不要用通常的“热得快”等电加热器)。
比热容的教学设计精选7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比热容的教学设计精选7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比热容的教学设计篇一各位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实验探究:物质的比热容》,根据新课标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以及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过渡句)想要上好一节课,就要对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有充分的了解,基于此,我将对教材与学生情况进行分析。
一、教材分析本节选自沪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第十三章第2节,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物质升高相同温度能量变化情况得出物质具有不同的吸放热能力,也就是在实验的基础上理解比热容物理意义,然后总结出热量的计算公式,并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本节课是本章的一个重点,同时也是初中物理的一个难点。
本节课的学习有助于提升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过渡句)分析完教材我再来说一说我所面对的学生:二、学情分析而我所面对的学生是九年级的学生,他们正处于逻辑思维发展的过渡期,已经能够独立思考一些问题,但是比热容这一概念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还是比较抽象的,针对这一特点,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常识引入课题,并突出物理教学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特点,进行实验探究,体现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认识规律。
让学生能够真正掌握本节课知识。
(过渡句)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生特点的分析,结合新课标的理念,我将从三维角度分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比热容的物理意义、计算公式;能用比热容的意义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物质升高相同温度能量变化情况得出比热容这一特性的过程,增强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生活中的物理,增强学习物理的兴趣。
(过渡句)确立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也就显而易见了。
比热容教学设计精选5篇比热容教学设计篇一一、教材分析本节是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第三节比热容。
比热容的概念及其应用是本章的重点内容,又因为比热容的概念比较抽象,涉及到质量、温度的变化量、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三个物理量,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所以又是整个教材的难点。
二、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a、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b、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c、能用Q吸=cm(t-t0)和Q放=cm(t0-t)进行简单的热量计算。
2、过程与方法:a、通过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b、尝试用比热容解释海边与沙漠昼夜温差问题等简单的自然现象,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利用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探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分析重点:比热容的概念和应用以及吸放热的计算。
比热容是表示物质吸热能力的物理量,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生活中应用比热容的知识也较多,是中考中的重要知识点。
突破重点的`思路:从生活现象入手,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从中体会比热容的物理意义,为建立比热容概念奠定基础。
四、教学难点分析难点:理解比热容的概念,以及利用比热容的知识解释有关现象。
突破难点的思路:比热容的概念比较抽象,概念中涉及质量、温度的变化和热量三种概念间的关系,比较难理解,所以比热容概念的理解及应用是本节难点。
为突破难点,让学生从比热容的物理意义入手,解释其含义,知道它是物质的一种属性,然后结合生活中的事例及应用加深学生的理解。
五、教法学法分析教法:五步探究教学法、实验法、推理归纳法学法:合作交流、讨论法、实验探究法、知识迁移法本节内容比较抽象,难以理解,采用五步探究教学模式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学生进行具体的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加深对比热容概念的理解。
利用推理归纳法逐步入深让学生理解比热容的物理意义和计算热量的方法。
比热容教学设计【5篇】比热容的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能根据比热容进行简单的热量计算。
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通过阅读“气候与热污染”,了解利用比热容解释海边与沙漠昼夜温差问题并了解一下“热岛效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利用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自己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比热容的概念和热量有关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比热容概念并能利用它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归纳演绎法。
教学用具:等质量的水和煤油、烧杯、电热水器。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学生阅读教材前面的“想想议议”,在学生理解“水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和水的质量、温度升高的度数有关,水的质量越大,温度升高的度数越多,吸收的热量越多”的基础上,让学生讨论所有的物质,在质量相等、温度升高的度数也相等时,吸收的热量之间的关系。
二、进行新课(1)演示实验:出示盛有等质量的水和煤油的两只烧杯,但我们明显地看出两者的体积不相同,这是为什么?(请学生回答)不同的物质其密度不同,密度是物质的属性。
介绍电加热器(俗称:“热得快”),强调电加热器每一秒钟放出的热量是一定的,两个电加热器是相同的,在相同的时间里它们放出的热量也是相等的。
请两名同学帮助观察温度计,并随时报告温度。
实验结果:煤油温度升得快。
这表明质量相等的水和煤油在温度升高的度数相同时,水吸的热量比煤油多。
(2)比热容:换用其他物质,重复上述实验,得到的结果是类似的。
就是说,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在温度升高的度数相同时,吸收的热量是不同的。
这跟我们在测量物体质量时,遇到的情况相似;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质量一般不相同。
当时为表示物质的这一特性,引入了密度的概念棗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
那么,现在我们应该怎样表示上述实验所反映的'物质特性呢?(启发学生讨论,在此基础上归纳出比热容的概念)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简称比热。
教学设计
学科:物理日期:
临床十大合剂(内科)
l.极化液(GIK)
〔1〕组成:10%GS 500ml、胰岛素(RI)8~12u、10%kcl10ml。
(2)功效:RI可促进糖进入细胞提供能量,同时把钾带入细胞,恢复细胞的膜电位,从而防止心律失常的发生。
(3)用途:①除了糖尿病需加大RI的量进行修改之外,几乎所有的病都可用。
②多用于急性心肌梗塞。
③各种心脑血管病:心肌炎、冠心病,多发性脑梗塞等。
④心律失常。
(4)加减:①加25%硫酸镁10ml,称改良极化液,对高血庄、心律失常疗效更好。
③如去掉10%kcl称降钾合剂可治疗高血钾症。
2.能量合剂
(1)组成:10%GS500ml、ATP40mg、辅酶A100u、细胞色素C30u (需皮试,现多不用而代之以肌苷0.4)。
(2)功效:营养细胞、提供能量。
(3)用途:各种疲劳、慢性病变,急性中毒(有机磷)、酒精、食物中毒。
(4)加减:①脑病变时可加胞二磷胆碱0.25~0.5g,②心肌病变时可加门冬氨酸钾饶盐10ml,③肝病加V-B6200mg,对恶心呕吐效果较好。
3.抗炎合剂
(1)组成:5%GNS500ml、青霉素800万单位、氨茶碱0.25~0.5g、可拉明0.375g、地塞米松5~10mg。
(2)功能:青霉素可抗菌消炎,氨茶碱可解痉平喘、强心利尿,可拉明可兴奋呼吸中枢,激素保护细胞膜,可使非特异性炎症减少渗出。
(3)用途:①肺性脑病,②呼吸衰竭。
4.利尿合剂
(1)组成:10%GS500ml、CNB(苯甲酸钠咖啡因)0 .25~0.5g、氨茶碱0.25~0. 5g、VitC 3g、2%普鲁卡因(皮试)20mg。
(2)功效:氨茶碱可扩张肾血管有利尿作用,CNB可减少红细胞释放的尿少物质,VitC可非特异性解毒,普鲁卡因可扩张肾动脉、肾小管。
(3)用途:①急慢性肾衰。
②心衰浮肿者。
③肝硬化腹水。
④安眠药中毒。
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