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 格式:ppt
- 大小:2.41 MB
- 文档页数:60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单选重点1哲学的基本的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3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4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是:对立统一规律。
5我国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方针,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其哲学依据是: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
6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
7否定之否定规律认为事物的发展是: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的运动。
普通点1世界观是:人们对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2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3对物质和意识哪个是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4哲学上的一元论就是:承认世界的统一性。
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一个共同的本质或本原。
5把世界的本质或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的观点,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6“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怕办不到,只怕想不到,只要想得到,就能办得到。
”-----主观唯心主义。
“心外无物”“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感觉的集合”“天地万物皆在我心中”--------主观唯心主义。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理”“绝对精神”是世界的本质,“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理念的影子”“理是天地万物之根”---------客观唯心主义。
“水是万物的本原,火是万物的始基,天地万物有土金木水火构成,世界有不可再分的原子和虚空构成”--------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静止绝对化-----------形而上学。
没有物质的运动-------唯心主义没有运动的物质-------形而上学古希腊哲学家克拉底鲁说,万物瞬息万变,不可捉摸,人连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相对主义诡辩论。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辩证法。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开展规律一、观点案例资料1、对世界本原的不同理解观点1 德谟克利特的“原子〞古希腊哲学家、原子论者德谟克利特认为,世界万物包括人的灵魂在内,都是由原子这种不可分割的物质粒子组成的。
原子是永恒的,由原子所组成的整个自然界、整个世界也是永恒的。
原予本身不变化,但能运动。
原子的数量是无限多的,但它们之间没有性质的不同,仅有大小、形状、次序和位置的区别。
世界万物由于构成它们的原子在大小、形状、次序和位置上的不同,而形成千差万别的性质。
虚空是原子运动的地方,是“非存在〞。
原子在虚空中互相碰撞,形成旋涡运动,从而互相结合形成万物。
原子别离,事物就灭亡。
观点2 霍布斯的“物体〞托马斯·霍布斯(Thomas Hobbes,1588—1679)是17世纪英国著名哲学家、机械唯物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主要著作有?论物体?、?论人?、?论公民?、?论社会?和?利维坦?等。
霍布斯运用机械力学的观点和几何学的方法构建了一个包括论物体、论人、论国家与论社会在内的哲学体系。
“物体〞是霍布斯哲学体系的根本范畴。
霍布斯认为,世界上真实存在着的只有物质所构成的物体。
他说:“哲学的对象,或者哲学所处理的材料,乃是每一个这样的物体:这种物体我们可以设想它有产生,并且可以通过对它的思考,指导它同别的物体加以比拟,或者是,这种物体是可以加以组合与分解的,也就是说,它的产生或特性我们是可以认识的〞。
霍布斯给物体下了一个明确的定义。
他说:“物体是不依赖于我们思想的东西,与空间的某个局部相合或具有同样的广延〞。
显然,霍布斯所说的物体具有如下特征:它不依赖于我们思想而客观存在;占有一定的空间;能为人们所认识。
霍布斯所说的物体概念根本上接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
霍布斯还认为,经院哲学所奉〞,如同说“圆的方形〞一样荒唐。
观点3 “存在就是被感知〞18世纪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西方近代主观唯心主义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乔治·贝克莱(GeorgeBerkeley,1685—1763)在其?人类知识原理?一书中,提出了“存在就是被感知〞的著名论断。
第1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第1节物质世界和实践⑴识记:世界观。
答:就是人们对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哲学。
答: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一元论。
答:承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一个共同的本质或本原,这种哲学就是一元论。
二元论。
答:否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物质和精神这两个相互平行、各自独立的本原,这种哲学就是二元论。
主观唯心主义。
答: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人的感觉、经验、“心”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认为人的主观精神是第一性的,整个世界都是这种主观精神的产物。
客观唯心主义。
答:客观唯心主义则把某种“客观”精神(“理念”、“绝对精神”、“天理”等)说成是世界的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都是这种“客观”精神的产物。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答:承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认为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属于可知论。
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认为世界是不可能认识的,属于不可知运动和静止。
答:运动是标志物质世界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和过程的哲学范畴。
静止或相对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
时间和空间。
答: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
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
实践的本质。
答: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
答:唯物主义经历了三种基本形态: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⑵领会:哲学基本问题。
答: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第一方面是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即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
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不能认识存在、世界能不能被认识的问题。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答: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答: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关系。
承认事物相对静止的意义。
答:①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事物的多样性,区分开不同的事物。
马原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物质性,普遍联系和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第一部分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一)世界观和哲学基本问题一、哲学(系统化理论化世界观)和哲学的基本问题: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两大类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两大类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①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②我们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对于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思维能否认识或反应存在的问题。
哲学史上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有神论和无神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联系孤立、发展静止、内部矛盾)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社会历史观(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什么是物质?什么是意识?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有何意义?答: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意义: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将有助于我们从根本上去思考和理解并且解决问题。
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世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
我们通过实践改造世界,就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作用于客观世界。
人们要取得实践的成功和胜利,就必须正确认识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这也就是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所以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意识与物质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意识和物质的关系:意识从本质上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物质性,普遍联系和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第一部分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一)世界观和哲学基本问题一、哲学(系统化理论化世界观)和哲学的基本问题: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两大类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两大类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①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②我们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对于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思维能否认识或反应存在的问题。
哲学史上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有神论和无神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联系孤立、发展静止、内部矛盾)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社会历史观(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什么是物质?什么是意识?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有何意义?答: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意义: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将有助于我们从根本上去思考和理解并且解决问题。
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世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
我们通过实践改造世界,就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作用于客观世界。
人们要取得实践的成功和胜利,就必须正确认识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这也就是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所以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意识与物质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意识和物质的关系:意识从本质上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哲学有很多问题需要研究、讨论,但一般来说,总是从世界的本质或本原这个最基本的问题入手,马克思主义哲学当然也不例外。
在世界的本质即所谓本体论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了传统的唯物主义立场,认为世界并不是源于某种神秘的精神,也反对对这个问题的任何宗教神学解释,而是认定世界源于自然界自身的运动和发展,世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但必须指出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并没有停留在唯物主义的传统观点上,而是进一步从人与世界的实践关系中去认识和理解世界,因而具有了不同于传统唯物主义的新视野。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科学地规定世界的本质的基础上,进而揭示出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辩证图景及其运动规律,由此就建构出了一套严密完整的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理论。
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的观点出发去认识和理解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这是它高于旧唯物主义哲学的地方。
但马克思主义实践唯物主义的基本前提是承认和坚持世界的客观实在性即物质性。
下面,先就世界的物质性问题做个讲解。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佛家有镜花水月的故事,是说大千好世界的万事万物如同镜中花、水中月一样,并不是真实的客观存在,而是一种虚无。
这是对外部世界的唯心主义的解释,是对外部世界客观性的否定。
在这个问题上,一切唯心主义的理论与宗教神学的理解有一个本质上的共同点,那就是否认世界的客观实在性即物质性,认为世界本质上是一种精神性的存在。
如柏拉图就认为世界的本原就是一种叫“理念”的东西。
世界有两个世界,一个是现实世界,一个是理念世界,现实世界的每一个事物背后都相应有一个规定这个事物是这个事物的“理念”,无数的事物构成现实世界,无数的理念构成“理念世界”。
理念世界是现实世界的本质、本原,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摹本、体现。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1.哲学概论:哲学,是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观的统一,世界的本职问题是哲学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
所谓世界观,就是人们对整个世界(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根本观点、看法。
因此,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它从人和世界关系的角度皆是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最普遍的本职和发展的一般规律。
2.哲学的基本问题:物质与意识(或者称为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1)物质与意识哪个是本源、第一性的问题;2)思维与存在统一性的问题,即世界可不可以被认识的问题。
物质与意识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是哲学最重要的方面,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意识第二,世界的本源是物质,意识不过是对物质能动的反映;唯心主义恰恰相反。
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的问题,是哲学上的认识论问题,可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可知论,承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认为世界是可以认识的;不可知论,否认思维与存在的统一性,认为世界是不可以认识的。
3.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凡是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是历史唯物主义;凡是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都是历史唯心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的第三个历史形态,是唯物主义哲学的最高形态。
4.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科学地说明了世界的本质问题。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其基本思想是:1)承认世界的的统一性,坚持一元论,反对二元论;2)认为世界史统一于物质,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3)认为世界是运动发展、无限多样的统一,突破了世界是一种或几种物质形态的局限性;自然界、人类社会、人本身构成了整个世界。
人和人类社会的形成是客观的,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生产方式是客观的。
5.物质的相关理论总结:1)物质的定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又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存在。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一)世界是统一的物质世界(单选)世界观,就是人们对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单选)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多选)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方面是物质和意识哪个是本原、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
这在哲学上属于本体论的问题,是最重要的方面。
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主是指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的问题,即世界可不可以认识的问题,这在哲学上属于认识论问题。
(单选)与哲学基本问题相一致,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如何回答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
凡是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是历史唯物主义;凡是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是历史唯心主义。
(单选)世界的本质问题,实质上是世界的统一性问题。
(单选)否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物质和精神这两个相互平行,各自独立的本原,这种哲学就是二元论。
(单选)笛卡尔是二元论的著名代表。
他认为,物质实体是有广延性的、被动的、不能思想的。
心灵是没有广延性的、能动的、能思想的。
物质和心灵是各自独立的。
(单选)在世界的统一性问题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共同之处在于二者分别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一个共同的本质或本原。
(单选)贝克莱提出的“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感觉的集合”,我国宋代哲学家陆九渊提出的“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明代哲学家王守仁提出的“心外无物”,“天地万物皆在吾心中”等,都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多选)唯物主义哲学随着社会实践和科学的发展,经历了三种基本形态: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单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质或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一)世界是统一的物质世界1、世界的本质问题是哲学必须回答的重大问题。
(1)世界观:是人们对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2)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是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观的统一。
(3)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和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可知论、不可知论)。
2、在世界的本质问题上一元论和二元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一元论分为唯物主义一元论(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一元论(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1)一元论和二元论:一元论承认世界统一性;二元论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本质或本源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特点:直观、直发猜测性。
代表:空气、水、火);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是世界本源。
四个局限性:机械性、形而上学性、直观性、不彻底性)。
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人的感觉、经验、心)夸大为唯一的存在。
整个世界都是这种主观精神的产物。
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上帝、理念、法则等)看做世界的主宰和本源。
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科学地说明了世界的本质问题。
基本思想:(1)承认世界统一性。
(2)认为世界统一与物质(3)认为世界是运动发展的,无限多样性的统一。
(二)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是标志客观现实在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1、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2、列宁的物质定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包括:(1)它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