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诗家语”是鉴赏诗词的一把钥匙
- 格式:doc
- 大小:80.50 KB
- 文档页数:4
“五看”读懂诗家语作者:张世华来源:《高中生学习·阅读与写作》2021年第02期诗歌融合情感,寄寓志趣。
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哀乐之心感,而歌咏之声发。
”《毛诗序》中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尚书》也说:“诗言志,歌永言。
”我们鉴赏诗歌,其实就是对作者情感的再触摸,对诗文韵律的再涵泳,对诗歌内容的再创造。
因此,笔者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三个单元为例,总结出五“看”法,来引导学生鉴赏诗歌。
一看“题目”。
常人鉴赏诗词,题目只是一眼带过,未解其详。
其实,看到题目,我们就可以抓住诗歌要表达的“中心事件”,进而了解作者在诗中所寄寓的情感。
如第一、二单元的两首诗《夜归鹿门山歌》《书愤》。
夜归鹿门山歌【唐】孟浩然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书愤【南宋】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鬂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夜归鹿门山歌》中,“鹿门山”为诗人所归之地,“归”字点明所为之事,我们无需详阅全诗而已知大意,此乃隐居之作。
《书愤》中,读“愤”字可知所为之事,可见胸中之情,观标题之“一斑”便可知整首诗之“全豹”了。
二看“注解”。
一般诗词后面往往会有注释文字。
通过看注释,我们可了解作者及其生平,还可了解写作背景、所涉典故,从而把握作者情感。
如第二单元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题目注释中就谈到“唐玄宗天宝三年,李白在长安受到权贵的排挤,被放出京。
第二年,他在东鲁(今山东)将南游吴越,写下了这首描绘梦中游历天姥山的诗,留给在东鲁的朋友”,这个注解对理解这首诗至关重要。
由此,我们可以得知李白为何“梦游”(因为现实的不如意,他内心的苦闷在美好的梦境中暂时得到释放),“梦游”什么(著屐登山,壮美奇绝,有离奇险怪的夜间景象,有绚烂辉煌的神仙洞府),“梦游”后有哪些感想(蔑视权贵,追求自由解放)等。
高考语文古诗词备考方法(1篇)高考语文古诗词备考方法 1一、要读懂诗家语对于诗歌的基本知识,特别是字词,诗人是如何构造的,__几个关键点我们可以注意一下,读诗的时候要先看题目,同学们就是往往忽略了在考场上这个题目的.重要性。
因为不管现代文还是古文,或者古诗歌,题目对于给我们的指引特别大,有的时候题目告诉我们写作内容,有的时候告诉我们作者特别是诗人来写作的一个目的和意图,也有的时候告诉我们传达的信息诗歌的对象是写给谁的,会以什么身份和角度去写的,这样在紧张的考场上有助于学生很快地很好地理解诗歌。
二、注意意象了因为中国古人表达情感是比较含蓄的,一般情况下不会直接抒发情感,诗人会借助周遭的人物、动物、自然天象,能承载作者思想感情的这么一些意象去传达他的情感,很多同学就是不理解这个意象所表达一些情感,所以诗歌的整体情感就不会把握了。
我们要记得一些常见意象。
比如说柳树代表送别,桑梓代表家乡,杜鹃代表一种哀愁,红豆代表相思类似于这样的。
当然了我们所做的一些题和高考中出现的诗歌和词,未必会大量出现常见意象,但是反过来说,我们最基本的不知晓,那可能对于诗歌的其他方面解读就不是特别灵光。
三、注意诗的注释在试卷上出现每一个信息,都是非常值得我们重视的。
对于同学们没有干扰的一些信息点是不会出现注释的,出现注释信息点就是出题人让学生去看借助它去理解诗和词。
四、把握诗歌的整体做到把每一个句和句之间的关系找出来。
把一首诗翻译成一幅画面,用一段完整的散文或者记叙的文字把诗歌翻译,这也是我们能不能读诗歌的一个关键。
如果对古诗词的背诵和理解都达到了很好的程度,可以着手对古诗词进行分类,如按照季节、按照情感基调、按照歌咏对象等,这是在横向理解的基础上,纵向上又有了新的理解。
以上工作做得差不多了就要集中力量做一做习题了,习题其实是出不完、做不尽的,做题是为了检验自己的掌握程度,加深理解,多见题型。
诗歌鉴赏角度二读懂诗歌正文——理解“诗家语”古代诗歌的语言属于抒情话语系统,这种语言,简而言之,是一种变形的语言,即我国古代诗评家所说的“诗家语”。
诗歌的语言之所以要做变形处理,完全是由作者表情达意的需要和诗词格律的要求决定的。
那么,古诗词作品是如何对句子做变形处理的呢?这里只做一些粗略的探讨。
1.以词语错综颠倒的方式组句。
词语的错综颠倒是指古代诗歌词语的运用,打破了一般语法上的固有顺序。
其具体情形大致有二:一是词语在单个诗句内的错综颠倒,二是词语在两个诗句之间的跳跃变换。
先说词语在单个诗句内错综颠倒的情形。
如崔颢《黄鹤楼》中的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这是“汉阳树晴川历历,鹦鹉洲芳草萋萋”的倒装变形,若按常规词序表达,读起来则会有别扭之感,既不能与首联之“楼”,颔联之“悠”,尾联之“愁”押韵,也不易形成223的节奏;再者,“晴川历历”“芳草萋萋”的视觉意象也得不到突出强调,很难引出尾联之渺渺茫茫的乡愁。
我们分析这个例子的时候,就考虑到了“作者表情达意的需要”和“诗词格律的要求”这两个因素。
此类例子较多,大家应选取典型的诗句悉心揣摩,力争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接下来说词语在两个诗句之间的跳跃变换。
如王翰的《凉州词》有这样两句:“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第一句的“葡萄美酒”是第二句“欲饮”的对象,这种跨句位移,极大地强化了“葡萄美酒”这一形象的感觉呈现力量,让五光十色、琳琅满目的筵席盛况直接撞击读者的视神经,视觉效果强烈。
这种词序颠倒变形的跨度相当大,往往是由此句跳跃到彼句,弹跳力极佳。
2.以词语超常搭配的方式组句。
所谓超常搭配是指词语突破了常规的搭配习惯,表面上有悖于生活逻辑,实则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合乎诗意的真实。
以这种方式组接的句子最能表现出诗人的独特感受。
如南宋词人张孝祥的《西江月•黄陵庙》上阕的起调两句“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千里秋江”就属于词语超常搭配、锤炼颇佳的句子。
诗歌中的语言变形特点及鉴赏技巧进行诗歌鉴赏,首先要了解诗歌语言的特征,即要懂得“诗家语”,懂得诗歌时语言的变形。
这是诗词鉴赏的基础。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诗歌当然也是语言的艺术。
诗歌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具抒情性、含蓄性、精炼性、跳跃性。
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在语法上主要表现为:改变词性、颠倒词序、省略句子成分等。
其目的主要是建构格律以形成音乐美,从而给读者留下艺术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
①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往就是一首诗的“诗眼”或一首词的“词眼”。
例如:“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
”(何逊)“下马饮君酒”、“日色冷青松”(王维);“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蒋捷)}“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周邦彦)。
以上各句中的“暗”、“饮”、“冷”、“绿”、“红”、“老”、“肥”,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这些词语各有妙用,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通过活用化腐朽为神奇,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感染力。
分析诗眼极为重要。
“诗之有跟,犹人之有耳也。
”(刘铁冷《作诗百法》)人之眼目,乃心灵之窗,诗词之眼,则是洞察诗词旨趣之窗。
诗词之眼,乃是诗词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足以使全篇生辉、通体发亮的聚光焦点。
②还原颠倒的语序,把握诗人的真实意图与情感侧重点。
例如:毛泽东词“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可以重排为“寒秋,(我)独立(于)橘子洲头,(看到)湘江北去”。
更为典型的有“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能重排为“欲目穷千里”,并能感知倒辞是为了对偶的需要。
又如“柳色春山映,梨花夕鸟藏”、“云掩初弦月,香传小树托”、“内分金带赤,思与荔枝青”等,可以重新组合为:“夕鸟藏(于)梨花”、“小树花传香”、“内分赤金带,恩与青荔枝”。
当然,重新还原的且的就是要理解诗人特定环境中的思索,美丽景象中的情趣。
③注意诗词中的省略,用想象和联想去填补诗人留下的空白。
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之品析诗眼
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之品析诗眼
诗眼是理解诗歌的一把钥匙,抓住了诗眼,明白了主旨,可以有效地帮助解题。
品析诗眼要联系诗中的形象把握诗中的思想感情。
柳诗之望有何作用?读这两首诗必须了解当时背景两诗写作之时,作者都是贬谪之身,正值壮年的柳宗元被贬为柳州刺史.曾任宰相的李德裕那么在垂暮之年被弃置崖州。
两人的处境与心境是有所不同的`,如果我们不了解创作背景,就不可能准确把握。
总之,独字笼罩全篇,具有很强的概括性,堪为诗眼。
大家非常熟悉的王安石《泊船瓜洲》中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其绿字诗思深沉,情思浩荡:既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江南春风温暖、百草逐生、千里江岸一片新绿之景,又在这盎然生机中展示出作者当时奉诏回京的喜悦,还流露出作者经历第一次罢相之后,虽被再次征召回朝,但不能不产生的重重忧虑,丰富的表现力,也十分生动确实让人称道,难怪王安石不厌其烦,易十许字,始定为绿。
柳宗元的《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假设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土。
和李德裕的《登崖州城作》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比拟不难发现两诗都着一望字。
总结:李诗之望在首句,实写登楼,引领全篇,既表达了对君国的眷念与向往,又蕴含了对帝京遥不可及的感伤。
柳诗之望在末句,虚写置身峰头,收束全篇。
既表现了对故多的思念,更表现了对京华亲故一为援手的急迫期待。
诗歌鉴赏入门的四把“金钥匙”-中学语文论文诗歌鉴赏入门的四把“金钥匙”陈娟凤高考语文试题中,诗歌鉴赏是丢分最多的题型之一。
其实,解答鉴赏诗歌题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
我们读诗,首先是能读懂,找到鉴赏诗歌入门的钥匙,就可以打开诗歌的大门,为诗歌鉴赏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一把钥匙就是诗歌的题目。
题目是诗歌的眼睛,它能够给我们提示诗歌的大致内容。
如朱熹的《观书有感》,看了题目之后,便知道写的是作者看书的感受。
题目也可以让人明白是哪个一类型的诗,进而了解诗的表现手法。
如题目中有“咏”说明是“咏物诗”,这类诗大多会用到以物喻人或者象征的手法。
有“怀古”说明是“怀古诗”,这类诗常用的手法就是对比、用典,情感基本上是“借古讽今”或“借古喻今”。
题目可以表露心情,即使不读诗,也可以约略看到诗人的情绪,题目中出现“喜”和“恨”等词时,作者的感情自然会在题目中,如《春夜喜雨》和《长恨歌》。
贾岛的《寻隐者不遇》这个题目前后两个动词,“寻”与“不遇”,让我们即使不看诗也能够揣测出作者失望的心情。
题目可以展示思路,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如张九龄的《望月怀远》,题目意为遥望月亮起相思,进而怀念起远方之人。
关注题目有助于我们快速准确地理解诗的思想内容、感情基调和思路。
所以,我们要有关注题目的意识,牢牢地抓住这把钥匙,才能使我们较快地切入文本,回答问题也会容易多了。
第二把钥匙就是“知人论世”,也就是指诗人和时代。
《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这里强调的就是“知人论世”的重要性。
一位诗人选择的题材,表现的思想,抒发的感情,这一切均由他的人生观和生活经历决定的,又与他所处的时代密切相关。
因此,我们在鉴赏诗歌时,首先要明晓诗人的生平、思想,最好能了解诗人的创作背景。
不同的诗人有不同的人生境遇,志趣和追求,其人生道路、所处时代等不同,他们的诗歌所表现的感情,所体现出的风格也不同。
即使同一位诗人,因为他所处的环境和人生际遇不同,也会表现出不同的情感和风格,如李清照前后期也表现出不同的感情基调。
高考诗歌鉴赏第一步——解读诗家语[教学目标]掌握解读诗家语的基本方法,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一、如何读懂诗家语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在《语言与文学》中讲,“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学”,所以解读诗歌语言是高考中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第一步。
如何读懂诗家语呢?(一)关注诗歌中的具体名词和具有感情色彩的词语。
首先古诗语言多用名词,这些名词多为形象。
例如,李白《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这首诗通过“众鸟”越飞越远,“孤云”独自飘远的形象的描绘为我们勾画了一个孤独寂寞的诗的诗人形象。
其次,古代诗歌常使用不同色彩的词语表现诗歌的感情基调,暖色调预示着热烈活泼、积极向上、昂扬奋进,冷色调显示出冷漠凄苦、消极颓废、孤独寂寞。
例如,李清照的《声声慢》“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落地黄花早已为枯黄色,此时天已渐黑,整首词的色调为暗色调,表明女词人内心的凄苦。
再如,杨万里《晓出静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莲叶中点缀着映日的红红的荷花,这是一个热烈的意境,自然表现诗人愉悦的心境。
基于这些,我们在阅读诗歌时首先明确诗歌中都运用了哪些形象,这些形象都有哪些特点,这些形象合成了一个怎样的意境,这个意境具有怎样的色调,这个意境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古人讲“一切景语皆情语”,所以我们抓住了景语自然我们就走进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二)推敲炼字炼句。
古人写诗讲究炼字炼句,炼字常常是诗歌中的动词和形容词,炼句往往是绝句、律诗中的第二、三两联。
炼字炼句最能揭示诗歌的思想情感,炼字炼句就是使“意”――作者主观的情思和作品所表现的生活具体化、生动化、纵深化与美学化,我们在读诗时必须咬文嚼字,“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朱光潜《咬文嚼字》)。
例如,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高中诗歌鉴赏:读懂“诗家语”诗词鉴赏想得分?首先要读懂诗歌。
具体应该怎么做?其中很重要一点就是——读懂“诗家语”。
“诗家语”是诗人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和诗歌格律的要求对诗歌的语言所做的变形处理。
诗:又称诗歌。
是一种用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表达作者丰富情感,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
一首诗歌是由什么组成的?形式上看就是连词成句、连句成篇,而诗歌在吟诵的时候又离不开节奏和韵律。
所以,我们从字(词)、语句、语序、节奏和韵律四方面来认识一下“诗家语”。
01字(词)古汉语中常常是单音词,因此字和词的界线常常没那么分明。
每一个汉字都是文明的结晶,都蕴含着数千年文明,每一个汉字也都包含着丰富的信息。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唐多令》吴文英)很多诗中都抒发一个”愁“,这”愁“有着千百种面孔:游子的羁旅漂泊之愁、怨妇的红颜凋零之愁;有人为赋新词强说愁,有人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此句中愁自何来?诗人自问自答,来自那离人心上的凉秋。
“心上秋”既点明了季节、点明了“愁”从何而来,还抒发了自己此时因离别伤怀而涌上心头的凄凉,一个“愁”字蕴含了丰富的意味。
1组字成词。
不同的组合也会产生不同的表达效果。
同样是“落花”:可以说“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也可以说“落英缤纷”还可以说“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同样是说夕阳:可以说“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也可以说“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还可以说“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表达相似的情感,也可以用不同的词将微妙差别加以区分。
比如表达一种朦朦胧胧的情感:可以是飘渺,可以是恍惚,可以是迷离,可以是苍茫。
2还有一类特殊的词叫联绵词。
他们分开不能表达单独的意思,但是他们天生就是为诗而生的。
比如,花影婆娑春寒料峭残梦依稀秋风凄紧关河冷落舞姿曼妙……3有时候重复可以产生独特的效果,比如说叠词。
桃之夭夭杨柳依依蒹葭苍苍“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分类阅读———古代诗歌鉴赏的一把钥匙古代诗歌按内容可分为边塞诗、田园诗、登临诗、咏物诗、怀古诗、送别诗、闺怨诗、羁旅诗、题画诗等类型。
了解每类诗歌的内容、表现手法、艺术特色等,是鉴赏诗歌的第一步,然后看自己阅读的诗歌属于哪一类,再结合审题从容作答。
边塞诗,内容一般是描写边关风光,抒发塞外豪情、征战之苦、思亲之情。
如岑参的“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这些优美的诗句,给读者展现出边疆奇异雄壮的景象。
解答这一类诗歌应当把边地景象与人的思想感情结合起来考虑,分析作者通过哪些意象来表达怎样的情感。
如王昌龄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用环境的险恶衬托诗人的豪情壮志。
由于作者所处的时代不同,便产生了不同的边塞诗风格。
比如晚唐,边塞诗抒发的多是征战之苦,表达他们思念亲人、厌恶战争的情思。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柳中庸抒写的是满怀怨情的征人之苦。
这一时期的诗歌笔锋苍凉悲壮,原因是大唐国力已经衰微。
这类诗歌常用的方法是衬托和借景抒情。
田园诗着力赞美田园生活的美丽、幽静,常用的景物往往带有典型的山村特色,突出一个“静”字,表达作者的闲适之意,有时也表达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这一类诗歌常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方法。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体现的是一种幽静之美,而“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表达的是一份清幽之意,“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透露的是怅惘之心。
阅读田园诗应结合具体景物加以分析,特别要看是否运用了典故,因为诗人表达的往往是含蓄的心情。
登临诗是作者登楼远眺时抒发情感的诗篇。
它有时表现诗人思家念亲、怀乡思妇的人之常情。
“踏阁攀林恨不同,楚云沧海思无穷”(韦应物《登楼寄王卿》),是韦应物怀念他的朋友,借助登高倾诉心中的离愁别恨。
有的表现国破家亡之恨,如“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杜甫《登楼》),诗中美好的景象透露着诗人忧国忧民的心事,“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控诉着长期战乱、家园荒芜的悲凉之情。
巧法读懂诗家语摘要:近些年的高考命题越来越重视对读懂古代诗歌内容的考查,而淡化对模式化、概念化的鉴赏内容的考查。
这种趋势便提醒我们,解答古代诗歌鉴赏题,前提在于读懂诗歌。
关键词:阅读古诗技巧1.考情分析1.选材特点2021年和2020年新高考Ⅰ卷两套试卷的古代诗歌阅读,在选材上均为律诗,2021年新高考Ⅰ卷选择的是唐代诗人杨巨源的《寄江州白司马》,2020年新高考Ⅰ卷(山东)选择的是唐代诗人杜甫的《赠别郑炼赴襄阳》;前者是一首寄赠诗,后者是一首赠别诗;前者表现了杨巨源对白居易的关心与劝诫之情,后者表现了杜甫对友人郑炼的惜别与祝福之情。
2.设题特点在设题上,两套新高考卷均设置一道选择题和一道简答题,所设考题基本上涵盖了古代诗歌阅读的主要考点:诗歌形象、诗句内容、表达技巧、思想内容、观点态度。
其中,两套试卷古代诗歌阅读的选择题是综合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简答题分别考查了分析诗句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分析意象及抒情方式的能力。
命题上,两套新高考试卷古代诗歌阅读题,沿袭了近几年的全国新课标卷的命题形式与命题特点。
近三年全国新课标卷在古代诗歌命题上呈现出以下特点:从体裁来看,以诗为主;从题材上看,涉及山水田园、托物咏怀、咏史怀古、借事抒怀等;从作品的写作时代来看,以唐宋时期的作品为主;从题型来看,为一道选择题和一道简答题;从考查角度来看,既涉及鉴赏表达技巧和评价思想内容,又有对作者观点态度评价的考查,而对鉴赏形象、语言的考查,通常融入对鉴赏表达技巧和评价思想内容的考查之中。
二、方法解读“能读懂、会鉴赏、精表达”是诗歌鉴赏三大核心能力,学生在应考中存在“读不懂、说不清、答不全”的问题。
读懂诗歌是鉴赏和表述的基础,因此高考备考中必须扭转“轻读诗、重做题”的倾向。
读懂古诗一是要明白诗句写了什么;二是要体悟出全诗是怎么写的;三是要把握准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或目的态度)。
下面就如何能在考场上短时间内快速读懂诗歌作简要解说。
读懂“诗家语”是鉴赏诗词的一把钥匙
作者:吕永海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2018年第03期
鉴赏诗词的前提是读懂诗词,而读懂诗词的关键是要读懂“诗家语”。
那么,什么是“诗家语”呢?通俗地说,“诗家语”就是诗人的话语。
诗词要求精炼、押韵,这决定了诗词的写作语言不能像小说、散文、戏曲那样直白、自由表达。
“诗家语”是诗人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和诗词格律的要求对诗词的语言所做的一些变形处理。
读懂“诗家语”,就是要求我们熟知、了解诗人是如何对诗词语言做变形处理的。
一、改变词性
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
1.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使宾语具有了这个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这种情况就是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
例如:①“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屈原《离骚》)(高:使……加高。
长:使……加长。
戴着高高的帽子,配着长串的饰品陆离。
凸显了诗人虽遭放逐,离群索居,却依然宠辱不惊,特立独行的高洁形象。
)②“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王维《过香积寺》)(冷:使人觉得寒冷。
用“冷”字描绘日色,以感觉写视觉,融孤寂之情入阴冷之景。
)例中加点的字词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它们鲜活生动,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2.动词的使动用法。
所谓动词的使动用法,就是当某个动词充当句子谓语的时候,充当谓语的动词的动作行为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的这个动作。
例如:①“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蹊”是小路。
“花满蹊”是说繁花将小路都盖住,连成片了。
这里的“满”做动词“使……遮蔽”讲。
此句以“黄四娘”(人名)入诗,充满浓厚的生活情趣,富有民歌风味。
)②“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轼《赤壁赋》)(舞:让深潭中潜伏的蛟龙起舞。
泣:让船上失去丈夫的妇女哭泣。
形容乐声悲伤感人。
用乐声的凄冷、幽怨,表达诗人内心的极度感伤。
)
二、改变词序
词序就是词在词组或句子里的先后次序。
汉语的词序一般是固定的;但是,诗词创作中有时为了突出强调句中的某一成分,可以临时改变汉语的正常词序。
词序的变动能使整个句子或词组具有不同的意义。
1.主语后置。
例如:①“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王维《山居秋暝》)(这一句是主谓语倒置,正常句式应该是“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
喧:说笑、喧闹。
浣女:洗衣的妇女。
诗意是:翠竹林中笑语喧闹,是洗衣服的妇女们结伴回来了;水面上荷花晃动,水波荡漾,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的平静。
诗人以“竹喧”渲染浣女的喜悦,以“莲动”烘托渔舟返航的场景。
用热闹的字句反衬幽静的境界,将清新怡人、形态鲜明的景物点化得生机盎然。
)②“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诗经·周南·桃夭》)(夭夭:茂盛的样子。
灼灼:花开鲜艳的样子。
华:通“花”。
“灼灼其华”是“其华灼灼”的倒装,诗意是:它的花开得灿烂如红霞。
用倒装句的目的,是为了与下句的“宜其室家”合辙押韵,这样“华”、“家”相押,同在鱼部。
)
2.宾语前置。
例如:①“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谁与”的正常语序应是“与谁”,即“同哪一个人”。
这是疑问代词作宾语的前置句。
)②“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诗经·硕鼠》)(多年辛勤伺候你,你却对我不照顾。
“莫我肯顾”的正常语序应是“莫肯顾我”。
这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的前置句。
)
3.主宾倒装。
例如:①“姊妹兄弟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白居易《长恨歌》)(列土:指的是封疆列土,指封高官给封邑。
可怜:可喜,让人羡慕。
姊妹弟兄都封了大邦,让人好羡慕呀,一家门户尽生光。
“光彩生门户”应该是“门户生光彩”,“门户”本来应该是主语,却被放到了宾语的位置。
)②“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卢纶《塞下曲》)(惊风:突然被风吹动。
引弓:拉弓,开弓。
昏暗的树林中,草突然被风吹得摇摆不定,飒飒作响,将军以为野兽来了,连忙开弓射箭。
“林暗草惊风”应该是“林暗风惊草”。
“风”本来应该是主语,却被放到了宾语的位置。
)
4.定语前移或挪后。
现代汉语偏正短语中,定语应放在它修饰限制的中心語前,但诗词中定语的位置非常灵活,可放在它所修饰的中心语之前或之后。
例如:①“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王昌龄《从军行》)(“孤城”即“玉门关”,是为“玉门关”的同性定语,应为“遥望孤城玉门关”,千万不要理解为站在另一座孤城上遥望玉门关。
这就是定语挪前。
)
②“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屈原《涉江》)(长铗:长剑。
陆离:长长的样子。
切云:帽子的名称。
崔嵬:高高的样子。
腰间挂着长长的宝剑啊,头上戴着高高的切云帽。
“之”为结构助词,这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
5.状语前置或后置。
例如:①“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
”(苏轼《浣溪沙》)(簌簌:花落的声音。
缲车,抽丝工具。
“簌簌衣巾落枣花”本为“枣花簌簌落衣巾”,是说“枣
花纷纷落在衣巾上”,属于倒装句,状语前置。
将“簌簌”置于句首,使“落枣花”于“衣巾”的声音得到强化处理,渲染了氛围,令人如闻其声。
)②“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王勃《滕王阁序》)(“俨”通“严”,整齐的样子;骖騑,驾车两旁的马;上,高。
崇阿:高丘,高山。
在高高的山路上驾着马车,在崇山峻岭中访求风景。
“……于上路……于崇阿”是典型的介词结构做状语的后置句。
)
6.介宾倒装。
例如:“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
”(欧阳修《醉翁亭记》)(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件乐事的人。
“述以文”是“以文述”的倒装,介宾结构“以文”后置,可译为“用文字来记述”。
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在今译时,一般都前置做状语。
)
7.省略压缩词语。
古诗词要在数十字之中,舒展丰富的想象,包含无穷的意境,不得不力求简洁,凡是可以省去的字,尽量省去,能压缩的词语也尽量压缩。
例如:①“昨夜雨疏风骤,(女主人)浓睡不消残酒。
(早晨女主人)试问卷帘人(今天景色如何),(侍女)却道海棠依旧。
(女主人纠正说)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的《如梦令》)括号中的就是被省略的词语,今译时要补上,意思才完整。
②“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岳飞《满江红》)(“视为尘与土”压缩为“尘与土”;“披云和戴月”压缩为“云和月”。
意思是:三十年来,视功名如尘埃和尘土,转战万里,披云戴月,只为收复失地而尽力。
)
三、词语或意象直接组合
例如:①“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萎的藤蔓,缠绕着古树,黄昏时分的乌鸦飞回树上栖息。
小桥下,溪水流过两岸的人家。
把“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六个意象直接组合,将诗人的无限愁思自然地寓于图景中。
)②“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高适《燕歌行》)(战士们在沙场上与敌人厮杀得天昏地暗,不顾生死,而那些将官们却仍然躲在营帐里,尽情地欣赏女人的歌唱与舞蹈。
一方面拼死苦战,伤亡过半;一方面却听歌看舞、寻欢作乐,诗人用对比的手法鲜明地写出了官兵对立、苦乐不均的事实。
诗人有意把完全相反、互相矛盾的意象组合在一起,构成一正一反、一平一奇的意象系统,造成一种出人意料、发人深省的审美效果。
)
四、运用互文手法
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
表现在具体诗词中的情况是: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同一件事。
1.单句互文。
就是在同一个句子中前后两个词语在意义上相互交错、渗透、补充。
例如:“烟笼寒水月笼沙。
”(杜牧《泊秦淮》)(该句的意思是:烟雾笼罩着寒水也笼罩着沙,月光笼罩着沙也笼罩着寒水。
不能翻译成“烟雾笼罩着寒水,月光笼罩着沙”。
)
2.多句互文。
就是指由三个或三个以上句子中的词语参互成文,合而见义。
例如:“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孔雀东南飞》)(意思是说,“刘兰芝从十三岁到十六岁之间掌握了织素、裁衣、弹箜篌、诵诗书等技能”,由此表现出兰芝的聪明、能干,多才多艺,很有教养。
句中的“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并不是具体指某年,并不是说一年学会一种才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