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身份构建中责任情态的人际意义研究第五章《豪斯医生》中的责
- 格式:pdf
- 大小:4.37 MB
- 文档页数:52
新媒体话语的语用身份建构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新媒体话语的语用身份建构研究旨在探讨在新媒体时代,个体如何通过自己在网络上的言语行为来构建和表达自己的身份认同。
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普及,人们通过各种数字化平台进行交流和互动的机会越来越多,个体的言语行为也成为了展示自我形象和塑造身份认同的重要途径之一。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新媒体话语的语用身份建构进行深入探讨,研究新媒体话语在社交媒体中的应用情况,探讨新媒体话语对个人身份认同的影响机制,分析新媒体话语未来发展的趋势和可能的影响。
通过对以上问题的研究,旨在揭示新媒体话语在身份建构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探讨新媒体话语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从而为新媒体话语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
通过本研究的探讨和发现,希望能够为进一步深化对新媒体话语的理解和应用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建议。
1.3 研究意义新媒体话语的语用身份建构是当下社会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对于理解人们在虚拟社交空间中的身份建构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新媒体话语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当代人们在网络世界中如何表达自己的身份特征和社会认同。
新媒体话语的语用身份建构不仅影响个体的社会互动和言语表达,还对整个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和普及,新媒体话语在互联网上的传播速度和影响力越来越大,研究新媒体话语的语用身份建构有助于探讨网络语境下的社会交往模式和社会建构过程。
本研究旨在探讨新媒体话语在社交媒体中的应用、对个人身份认同的影响以及未来发展趋势,从而揭示新媒体话语在身份建构中的重要性,以及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为相关研究和社会实践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启示。
2. 正文2.1 新媒体话语的特点新媒体话语的特点是指在网络传播环境下产生的、以语言和符号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信息内容。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即时性:新媒体话语的传播速度非常快,信息几乎可以实时更新。
用户可以通过各种社交媒体平台随时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与他人进行即时互动。
171
第七章
余 论
语言学对于情态研究的中心已经从情态助动词转移到情态意义上,而大多数学者的关注点都局限在认知型情态的人际意义研究中,常常将责任型情态以及它所表达的人际意义忽略了。
然而,责任型情态在语篇中人际意义的研究不容小觑(李战子,2002)。
它不仅能让我们更全面地研究情态系统,也能够更好地探索话语与语篇的情态意义,理解语篇所蕴含的意识形态意义。
本书首次对责任型情态进行了定义和分类,并从话语身份的角度重新审视了责任型情态在中美两国医生用语中的体现。
关于责任型情态的使用问题,笔者进行了如下几个方面的总结。
首先,从理论的维度上考量,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1)本书从概念的定义、表述的时间范畴、道义来源的属性以及情态表达的角度几方面分析了认知情态和道义情态之间的差别,并将道义情态的范畴进行了细化,分成责任型情态和许可型情态两个类别。
同时,首次对责任型情态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归纳出现代英语与现代汉语中责任型情态的不同表达形式。
不仅扩展了我们对情态动词范畴的语义、语法、语用和认知特征的认识,深化了语法学理论对情态系统的研究,还提升了我们对情态系统表达的人际意义的认识,扩展了我们对评价理论与批评语言学理论的研究,并为英汉语言对比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与理据。
(2)责任情态人际意义的研究具有极强的边际交叉性、开放性、复。
身份构建的人际语用学研究现状、原则与议题一、本文概述身份构建的人际语用学研究是一个跨学科的领域,它结合了语用学、社会学、心理学和语言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旨在深入探究人们在交际过程中如何构建、协商和表达身份。
身份构建不仅是个体在社会交往中的基本需求,也是社会互动和文化交流的重要体现。
本文将对身份构建的人际语用学研究进行系统的梳理和评价,以期为该领域的研究者提供全面的研究现状、原则和议题概述。
本文将对身份构建的人际语用学研究的现状进行概述。
通过回顾国内外相关文献,分析该领域的研究历史、发展趋势和研究热点,揭示当前研究的不足和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本文将探讨身份构建的人际语用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这些原则包括尊重个体差异、关注语境因素、强调动态互动和追求交际效果等,它们为研究者提供了指导和参考。
本文将重点讨论身份构建的人际语用学研究的议题。
这些议题包括身份构建的动因、机制、策略、影响因素以及与其他领域的交叉研究等,它们构成了该领域的研究核心和重点。
通过本文的概述,读者可以对身份构建的人际语用学研究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本文也期望能够激发更多学者对该领域的关注和研究兴趣,共同推动身份构建的人际语用学研究的深入发展。
二、身份构建理论概述身份构建是一个涉及社会心理学、语言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复杂过程。
其核心在于个体如何在社会互动中理解、塑造和表达自我身份。
人际语用学作为语言学的一个分支,主要从语言使用的角度出发,研究人们在交际过程中如何构建和维持身份。
身份构建理论主张,个体的身份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在不断的社会互动中动态构建的。
这种构建过程往往受到个人经历、文化背景、社会期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在人际语用学中,身份构建被视为一种交际策略,人们通过语言选择和行为来展示自己的身份特征,从而实现特定的交际目的。
在身份构建的过程中,语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语言不仅是人们表达自我身份的主要工具,也是塑造和维持身份认同的重要手段。
功能语法中的人际意义框架的扩展功能语法是一种语言学理论,它将语言视为一个交流工具,强调语言的社会功能。
在功能语法中,人际意义框架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到语言使用者在交流过程中表达自己的态度、情感和意图的方式。
本文将探讨人际意义框架的扩展,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语言交流中的人际关系和互动。
人际意义框架涉及语言使用者在交流过程中表达自己的态度、情感和意图的方式。
为了构建人际意义框架,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人际意义框架指的是语言使用者在交流过程中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和意图的方式。
它强调语言使用者的身份、地位和角色,以及交流过程中信息的传递和接收方式。
人际意义框架是功能语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功能语法认为,语言是一种交流工具,强调语言的社会功能。
人际意义框架的是语言使用者在交流过程中表达自己的态度、情感和意图的方式,因此它是功能语法中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
人际意义框架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例如,我们在日常交流中使用的礼貌语和称呼语就是人际意义框架的体现。
在工作场合中,人际意义框架也起着重要作用,如报告、会议和谈判等场合中,我们需要运用适当的人际意义框架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展示自己的立场。
通过使用人际意义框架来解决问题的技巧和注意事项通过理解人际意义框架,我们可以更好地解决问题。
例如,在跨文化交流中,由于文化差异导致的人际意义框架的不同可能会引起误解和冲突。
因此,我们需要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际意义框架,以避免沟通障碍。
在运用人际意义框架时还应注意语气、措辞、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的协调,以使交流更加顺畅。
随着人们对语言交流的深入理解,人际意义框架也在不断扩展。
以下是几个方面的扩展:在商业领域,人际意义框架在谈判、营销和领导力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
例如,在谈判中,运用适当的人际意义框架可以更好地了解对方的需求、立场和意图,从而达成双赢的协议。
在教育领域,教师通过理解学生的人际意义框架可以更好地评估学生的需求、兴趣和能力,从而进行更有效的教学。
语用身份动态选择与话语建构一、概述在语言学领域,语用身份动态选择与话语建构一直是备受关注的研究议题。
语用身份指的是在言语交际中,说话者通过语言手段所展示出的自我形象或社会角色。
这种身份并非固定不变,而是随着语境、交际目的和交际关系的变化而动态调整。
研究语用身份的动态选择对于理解话语建构的过程和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话语建构则是指说话者如何根据特定的语用目的和语境,选择合适的语言手段来构建自己的话语。
这一过程中,说话者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如听话者的背景、交际场合的正式程度、话题的性质等。
通过灵活运用各种语言手段,说话者可以构建出符合语境和目的的话语,从而实现有效的交际。
语用身份动态选择与话语建构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一方面,语用身份的动态选择为话语建构提供了基础。
说话者在选择语用身份时,会根据自己的交际目的和语境调整自己的语言风格、用词和语气等,从而影响话语的建构。
另一方面,话语建构的过程也反过来影响语用身份的选择。
说话者在构建话语时,会根据听话者的反馈和语境的变化不断调整自己的语用身份,以实现更好的交际效果。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语用身份动态选择与话语建构之间的关系及其影响机制。
通过分析不同语境下说话者如何动态选择语用身份以及如何构建符合目的的话语,本研究旨在揭示语用身份动态选择与话语建构的内在逻辑和规律,为语言学研究和实际交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1. 阐述语用身份动态选择与话语建构的重要性语用身份动态选择与话语建构在人际交流和跨文化交际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推进,人们面临着越来越复杂的交际环境,如何在不同的语境中有效地传达信息、建立关系、达成目标,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语用身份的动态选择,即说话者在交流过程中根据交际目的、对象、场合等因素灵活调整自己的身份定位,是确保交际成功的关键。
通过选择合适的语用身份,说话者可以更好地控制话语的内容和方式,以实现预期的交际效果。
话语建构则是指说话者根据语用身份和交际意图,组织语言材料、构建话语结构的过程。
关联理论视角下医患对话中的委婉语研究委婉语,因其在日常对话中的重要性以及高出现率,备受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前人研究集中从语义学、语用学、心理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等角度,着重于委婉语的定义、分类、实现方式和策略应用等方面。
医患对话中委婉语充分高效的使用可以缓解医患关系,并且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因此本研究将以美国医患电视剧《豪斯医生》为例,从关联理论的角度探讨医患对话中委婉语的使用。
本文旨在探讨以下几个问题:关于《豪斯医生》中委婉语的使用,对话者是如何遵循关联理论中的相关原则?对话者如何营造认知效果?对话者付出哪些认知努力?对话者如何共同实现明示-推理过程?本研究语料全部来源于《豪斯医生》。
语料收集按照以下几个步骤:首先对该剧出现的委婉语语料进行记录;第二步按照功能、实现方式、应用策略等对委婉语进行分类;第三步,在具体的语境和理论框架下分析委婉语的实现方式和实现过程。
研究结果表明委婉语在医患对话中使用频率很高,对话参与者使用委婉语的同时也确实遵循了关联理论的相关原则。
在对话中,说者努力创造认知效果,听者付诸认知努力,从而合作完成明示-推理过程。
本文主要分为六章:第一章为引言部分,简要介绍本文的研究意义、研究目的。
第二章介绍了目前国内外学者关于委婉语的研究现状、医患对话现状、医患对话中委婉语研究现状、以及关联理论研究现状。
第三章阐述了本文的理论框架。
第四章是对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的介绍。
第五章作为本论文的主体部分,是在关联理论框架下对《豪斯医生》中医患对话中出现的委婉语进行分析。
第六章是对本文的总结,主要包括研究结果、研究启发、以及本研究的局限性。
绘本故事谢谢你,豪斯医生教育目标《绘本故事谢谢你,豪斯医生教育目标》豪斯医生是一家以医疗保健为重点的医疗机构,由豪斯医生集团创立于1995年,专注于影响儿童和家庭健康发展的全面医疗服务。
豪斯医生有一个积极倡导儿童健康发展的基本宗旨,即“通过健康教育改善儿童健康,改善全家人的健康状况”。
豪斯医生的教育目标是在护理和健康护理实践中培养儿童对健康的基本学习知识。
例如,豪斯医生鼓励孩子们参与“绘本故事”,讲述那些描绘儿童健康、可持续性发展和角色建设的有趣故事。
该机构通过启发孩子们发展正确的观念,来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绘本故事”能够帮助孩子们了解不同的健康故事,让他们意识到健康保持的重要性。
它们还能够通过丰富的绘本形式来向孩子们介绍关于健康的主题,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因此引发孩子们参与健康行为的积极性,从而让他们能够建立一个良好的健康习惯。
此外,豪斯医生还积极推女子健康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以进一步提高女童的健康状况,改善女童受教育的环境,激励女童参与更多的学习和工作。
豪斯医生的教育计划着重于提高女童的自信心,为女童提供有关性别歧视和健康的基础知识,并且提供性教育课程,有助于培养女童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
豪斯医生在提高儿童健康素养方面也大有作为。
它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将健康知识纳入学校课程,向孩子们传播健康理念,丰富他们的健康知识,有助于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健康知识,例如从健康的饮食习惯,良好的睡眠习惯,到健康的劳动习惯,增强他们的身体和心理健康。
豪斯医生也通过在社会媒体上开展健康教育工作,传播正确的健康理念,开展健康活动,为家长提供一些专业的建议,在孩子们身边做出正确的健康指导。
通过以上这些措施,豪斯医生有助于影响家庭健康,提升儿童健康水平,提高家长对健康状况的重视度,并且创造健康的家庭环境。
豪斯医生始终坚持“谢谢你”这一核心价值观,让每一位孩子都能够拥有健康的生活,得到应有的尊重。
它们一直关注如何提高儿童的健康水平,并致力于为每一个家庭带来健康,每一个孩子都能够拥有健康的未来。
话语的人际意义与翻译在韩礼德构建的系统功能语法中,人际功能是语言的三大元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之一。
语言的人际功能除可以表达讲话者的亲身经历和内心活动,还可以表明讲话者的身份、地位、态度、动机和对事物的判断和评价。
换言之,人们可以用语言和别人交往、建立和保持适宜的人际关系,同时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和对现实的看法,影响他人的看法和行为。
在韩礼德构建的系统功能语法中,人际功能包括两个个方面的内容:语气系统和情态系统。
从人际功能的角度来看翻译,翻译的过程就是译者重新在以目的语读者为主体的语境中建立人际意义的过程。
但是在传统的翻译研究中,人际意义一直得不到重视,没有被作为一个独立的意义范畴,翻译中所追求的“信”显然是对原文内容既概念意义的“信”,而没有把人际意义考虑在内。
2、情态系统与翻译情态系统是实现人际意义的一个重要手段,它实现了人际意义中态度的方面。
情态能够表达个人意愿,要求他人承担义务和责任。
英语中可以用情态动词来表达情态意义,根据含义的不同,情态动词也有等级之分:(1)高值情态动词,如must, ought to, need 和have to ;(2)中值情态动词,如will, would, shall 和should ;(3)低值情态动词,如may, might, can 和could 。
除情态动词外,表达品质的形容词(certain, probably, likely, typical )、m certa in, I thi nk, I suppOS也具有表达情态小句(I 'm sure, I意义的功能。
在英语和汉语中,因为情态意义多由词汇表达,所以在英汉翻译过程中,译入语能够提供相当完备的对应表达,所有的情态词在译入语中都有多个对应词语或表达方式。
但是在语篇中的交际过程中,人际意义是作者、叙事者、人物和读者之间的关系,情态词能够准确地记录发话者对言语的一系列操作。
此外通过情态分析,我们还可以看到叙事者所要表明的意识形态。
文化长廊语用学视角下的身份建构研究综述李秀锦 鲁东大学摘 要:本文从语用学角度,从研究背景,相关理论,研究对象等方面入手分析身份建构,发现语用身份视角下的研究,主要采用语言适应论和言语顺应论为指导,身份建构目的是为了促成交际的成功。
期望通过对国内语用学的文献梳理,为在语用学领域开展身份研究提供参考性建议。
关键词:语用学;身份建构;言语适应论;语言顺应论作者简介:李秀锦(1993-),女,汉族,山东省济宁市人,鲁东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H0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2-172-02一.引言“身份”(identity),又叫做“认同”,或者是“身份认同”,是当前众多领域研究的关注热点。
“身份”这一概念,在社会学领域主要是指社会个体或群体的社会属性或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Stryker,1992);在二语习得领域,Norton Pierce 将“身份认同”与语言学习结合起来,并将“身份认同”定义为“一个人对自我与世界之间关系的理解,是关于这种关系如何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下建构起来的,以及个人怎样看待自己未来发展的可能性。
”(Norton Pierce,1995)。
近几年,人们开始从语言使用的角度,研究在交际语境中说话者身份动态建构的相关问题。
Austin的“言语行为理论”,Leech的“礼貌原则”以及Levinson的“面子理论”,这些都或多或少的表现出语境因素对人们的话语选择及身份的建构与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交际中就可能出现对自我身份和他人身份的再现与建构,以及相关的语言形式及语言策略选择。
二.语用身份研究背景陈新仁(2013a:27)将“语用身份”(Pragmatic identity 或者 identity in use)定义为“语境化的,语言使用者有意或无意选择的自我或对方身份,以及说话人或作者在其话语中提及的社会个体或群体的他者身份。
新媒体话语的语用身份建构研究随着新媒体的兴起,人们的话语越来越离不开它,因为它成为了信息传递的重要途径。
新媒体的话语具有语用身份建构的作用。
在新媒体话语中,人们所表现出来的身份关系被广泛关注,因为身份关系是人际交往重要的认识构建因素。
接下来,就对新媒体话语的语用身份建构进行研究。
首先,新媒体话语的语用身份建构体现在话语中的互动关系。
在新媒体语境下,人们不仅通过话语互动来建立身份关系,也通过话语互动来表达和强调身份关系。
在微博中,用户可以通过“@某人”来直接引用他人,并强调自己和他人之间的关系。
通过这种方式,用户可以在微博上扮演不同的身份,例如自媒体、专业人士或普通用户等。
其次,新媒体话语的语用身份建构也体现在话语的角色分化上。
在新媒体交流过程中,参与者会为自己和其他参与者划分角色,并通过话语来表达这些角色。
这种角色划分和表达,反映了参与者的身份认知和身份表达需求。
例如,在微信群里,管理员会通过强制设置群规、限制成员发言等方式来维护自己的身份和群里成员的身份。
第三,新媒体话语的语用身份建构还可以从话语中的情感和经验展现。
在新媒体互动中,情感和经验往往是交流的核心。
参与者可以通过情感和经验表达,来展示自己的身份认知和身份表达需求。
例如,在微信朋友圈中,用户可以通过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经验,来凸显自己的身份认知和身份表达需求。
总的来说,新媒体话语的语用身份建构是一个复杂而微妙的过程。
通过话语中的互动关系、角色分化和情感经验展现,参与者可以建立自己的身份认知和身份表达需求,同时也可以通过话语来影响和改变他人的身份认知和身份表达需求。
因此,对新媒体话语的语用身份建构进行研究,本质上是对人际交往和身份认知的探讨,这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新媒体话语具有重要的意义。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Journal of Kaife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Culture & Art2020年2月20日Feb.20 2020第40卷第2期Vo 1.40 No.2doi:10.3969/j.issn.2096-7853.2020.02.019口译员的语用身份建构研究——以2015—2019年记者招待会为例贺鑫(大连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辽宁大连116044)摘要:语用学视角下的身份研究,主要关注身份动态变化的交际属性,而非其静态恒定的社会或心理维度。
语用身份是相对于社会学意义上的身份而言的使某一个体或群体区别于其他个体或群体的属性特征。
在语用身份论的指导下,通过分析译员在记者招待会这类极为正式的场合中产出的语言的特点,并进而分析凸显以及建构其语用身份的详细案例,从外部解释口译员特定话语方式的形成动因,以深化受众对身份认同取向及其交际影响的认识。
关键词:语用身份;译员;记者招待会中图分类号:H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7853 ( 2020 ) 02-0047-03口译是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中所依赖的一种基本的语言交流方式。
它不仅仅是语言活动,还是文化活动、心理活动和社交活动⑴。
在口译这一重要的 活动中,译员显得尤为重要。
在口译实践中,为了能够出色完成口译工作,译员要在不同的场合中采 取不同的口译策略,适当发挥主观能动性,扮演不 同的文化交流者、矛盾调停者以及交际促成者身份, 选择适合双方的表达习惯,使译语最佳地再现原语的信息。
一、语用身份论对于语用身份的研究始于2004年,陈新仁教授 在《论语用平衡》一文中首次提出身份是交际者可 以利用的一种资源,可以帮助满足特定的交际需求。
陈新仁教授在其著作《语用身份论——如何用 身份话语做事》中讲到:“语用身份必然是身份的一种类型或形态,具体来讲,是相对于社会学意义 上的身份(即社会身份)而言的,可以看作语用学的一个概念。
1第一章
绪 论
2012年国内各大卫视热播了我国首部大型医疗剧《心术》,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之所以引发这么高的关注,主要是因为《心术》首次将医患关系这个敏感而又沉重的主题搬上了银屏。
这部医疗剧不仅反映了我国当前医患关系紧张的事实现状,更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反思和讨论。
随后,笔者在网上搜索了近年来的医患纠纷案例,搜索引擎提供了数万条相关链接,一系列的医疗纠纷惨案令人触目惊心。
笔者将近年影响较大的医疗纠纷按时间顺序整理如下:2011年
1月31日,上海新华医院胸外科,患者家属刺伤10名医护人员,其中6位医生重伤。
3月31日,上海静安区中心医院一患者在接受治疗时与医生产生分歧,殴打其主治医师。
4月2日,广东省人民医院一患者因等候时间过长殴打两名医生。
5月30日,江西省上饶市人民医院一患者之父纠集近百人封堵医院,并打伤多名医生。
7月25日,陕西安康市中心医院骨科诊室内,一男子持刀追砍医生27刀。
8月16
日,东莞市长安镇长安医院一男性患者持菜刀将两名医
生砍成一死一重伤。
第五章《豪斯医生》中的责任情态意义《豪斯医生》又名《怪医豪斯》,是一部医疗类美剧,于2004 年11 月始在美国福克斯(FOX)电视台上映。
剧中男主角格雷戈·豪斯医生(Gregory House)专攻传染病及肾脏疾病,是普林斯顿大学附属医院的诊断医学部主任。
豪斯医生和他经过精挑细选的专家组成的团队,包括免疫学专家阿丽森·卡梅伦(Alison Cameron)、神经科医师埃瑞克·弗曼(Eric Foreman)、综合科目的重症监护室医生罗伯特·蔡斯(Robert Chase),以及他自己的好朋友、肿瘤学医生詹姆斯·威尔逊(James Wilson),一起合作处理了一个又一个疑难杂症。
他们最拿手的是诊断重症病人及处理神秘、危急的不明疾病。
该片从2004 年到 2012 年,一共播出了8季,是最受关注也是最具代表性的医疗剧集。
剧中性情孤傲的瘸腿医生豪斯,用他独特的人格魅力和多重的性格特征一次次为我们诠释了生命的坚强与意义。
根据尼尔森媒体调查公司的统计结果,医学剧情剧《豪斯医生》在其放映时段赢得了18~49岁年龄段的最多观众,并成为晚间收看观众最多的电视节目,平均人数达 2 270 万,18~49 岁成人观众收视率为 9.3/23。
此外,《豪斯医生》在保持观众的能力上也很出色,在总体观众中能够实现 79%的观众保持率,而在 18~49 岁年龄段能够实现 80%的观众保持率(Nellie Andreeva,2006)。
观众的关注度与支持率印证了剧集的可信性与现实性。
因此,通过对《豪斯医生》中医患对话进行分析研究,能够了解美国医生构建其主体身份的过程以及其在与患者交流时构建心理空间认知观的细节,更好地体会美国医生为促成医患交第五章《豪斯医生》中的责任情态意义际的顺利进行所采取的语言策略。
5.1 《豪斯医生》中的责任情态词的分布研究5.1.1cancan源于中古英语,从意义的发展来看,它是从实意动词转化而来的。
在古英语中,can相当于know(知道之意),例如:I can a noble tale.意指I know a noble tale.(我知道一个高尚的故事。
)(娄德欣等,2003)。
在现代英语中,can已经没有了实意动词的用法,完全转化成情态助动词。
can是一个多义情态助动词,可以翻译成“能”,在不同语境的情况下,根据说话人的语用目的,可以解读出不同的情态意义。
首先,“能”可以理解为“可能”,相当于“be possible”,表达“可能或必定”的认知型情态意义,可以用“It is possible that ...”句型进行改写,表示说话人根据某些特定事实或现象,通过否决或排除其他可能性得出该结论。
如:John can be lying. = It is possible that John is lying. (约翰可能在撒谎。
)这句话就是说话人根据某些事实迹象或者约翰说话时的态度或者言语的破绽推断出来的猜测性的结论。
其次,“能”可以理解为“能够”。
这个“能够”又能理解成两重意思。
其一是相当于“be permitted”,表示“许可或义务”的道义情态,可以根据说话人的语境表达许可型情态意义或者低量值的责任型情态意义,可以用“NP is permitted to NP.”这个句型来对句子进行改写,表示说话人允诺准许某人做某事,暗含着某人有权利去做某事的意义。
如:You can smoke here. = You are permitted to smoke here. (你能在这抽烟。
)(雷志敏,2008)暗含着“你有在这吸烟的权利”。
其二是“能够”等同于“be able to”,笔者认为在表达“能够”含义的时候,其情态意义需要根据语境来判断,如果这个“能”侧重于能力,可以用“NP is able to do ...”的句型进行改写,表示某人具有去做某事的能力,此时应归属于认知型情态意义,如:He can lift 100 pounds. =语用身份构建中责任情态的人际意义研究He is able to lift 100 pounds. (他能够举起一百磅的东西。
)这句话是说话人对他的能力的判断。
而在有些情况下,这个“能”包含着“能力”和责任双重含义,如:I can explain what happened just now. 这里面的can可以翻译成“能、能够”,不仅指说话人具有解释刚刚发生的事情的能力,还暗含着说话人想要去解释的某种愿望或责任,以消除听话人的误会。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根据对话背景和说话语气去判断其情态意义,了解说话人的真实目的。
因此,句子“He can swim.”就是一个歧义句,我们既可以将can理解成“能力”的含义,指他具有游泳的能力;也可以将can理解成被允许的“能够”,指他被允许在这里游泳。
而究竟该如何理解,则需根据不同的语言环境,如果说话人针对“What can he do?”这个问题回答的话,则can指的就是能力;若说话人是针对“Can he swim in this swimming pool?”这样的问题,则can指的是被允许的含义。
在《豪斯医生》这部电视剧的第一季中,can是医生在与患者进行对话时使用频率特别高的情态动词,can与它的否定式can’t的使用共达84次之多。
can所表示的含义也相对多样化,它既可以表示具有某种“能力”的认知型情态意义;又可以表示“可能”含义的认知型情态意义;也可以表示许可型道义情态意义;还可以表示责任型道义情态意义;由于can是医生在整部剧集中情态用词选择频率最高的词汇,我们将从不同的情态意义角度去解析医生选词的目的与作用。
5.1.1.1表示“能力”意义can表示具有“做某事能力”的含义,属于认知型情态,是说话人对施事者行为能力的一种认知。
这一含义在整部电视剧中使用的次数最多,达到57次。
其中,主语为第一人称单数的有4次,为第一人称复数的有10次;主语为第二人称有24次;主语为第三人称单数的有11次,为第三人称复数的8次。
第五章《豪斯医生》中的责任情态意义根据进一步的分析和解读,我发现,当主语为第一人称时,通常表示医生阐述自己的能力或者职责,如:Chase: If we fi gure out exactly which auto-immune condition it is, we can get you better quicker.(出自《第十三集》蔡斯医生为患者盖博(Gabe)采血时的对话)蔡斯医生和患者说,只要能查出患有哪种自体免疫性疾病,就能够尽快让患者康复。
而当主语为第二人称时,通常是医生想要了解患者的病情,查看患者是否具有某种能力或者告诉患者具有某种能力,例如:(1)C hase: [sticks his fi ngers in Matt’s hands] Can you squeeze my fi ngers for me?(出自《第八集》蔡斯医生和考场上想去厕所突然昏倒的学生迈特(Matt)在医院住院室的对话)在对话中,蔡斯医生检查患者是否具有握拳的能力。
(2)Victoria: [gibbers and cries]Foreman: Hey, come on — you can do this.(出自《第十集》患者维多利亚(Victoria)在进行冰浴时,弗曼医生与其进行的对话)在剧中,维多利亚由于高温昏迷,情况极为危险,弗曼医生在不断地给维多利亚打气,试图让她不陷入昏迷的状态,告诉她有能力保持清醒。
当主语是第三人称时,通常是对事实情况的陈述,例如:(3)F oreman: Hypoglycemia can cause temporary psychosis and it’s a common complication during a HEC procedure.(出自《第十六集》弗曼医生就之前患者杰西卡(Jessica)失常的情况对患者母亲进行解释的对话)弗曼医生陈述了低血糖症患者可能出现的症状,即低血糖症能够导致暂时性精神病,是高胰岛素正血糖钳夹检测的常见并发症。
(4)F oreman: As I’m sure you know, people with HIV can live a long time.语用身份构建中责任情态的人际意义研究(出自《第十七集》弗曼医生与豪斯医生怀疑患者患有艾滋病时与患者的对话)弗曼医生在讲述艾滋病人也能够活很久的事实。
5.1.1.2表示许可型情态意义can在表达道义情态中的许可型情态意义时,属于低情态量值的情态意义,语气最弱。
在整部剧集中一共使用了5次,分别出现在豪斯医生允许患者把手臂放下来做接下来的检查、豪斯医生问病人是否同意呼叫威尔逊医生、弗曼医生告诉病人身体没有问题第二天能够出院、蔡斯医生告诉患者家属可以进入病房以及弗曼医生允许患者朋友留在病房五个不同场景。
这里可以翻译成“能够”,但是由于语气色彩较弱,翻译成“可以”更加贴切,详情如下:(5)House: You can put your arms down.(出自《第四集》豪斯医生检测出患者怀孕的对话)(6)House: Can I get a page on Dr. Wilson?(出自《第七集》豪斯医生在门诊室与患者的对话)(7)F oreman: Hello. I’m Dr. Foreman, I work with Dr. House. Our initial tests say you’re fi ne. We think you may have had a clot but it resolved on its own, so we’re gonna keep you overnight to be safe and you can go back home tomorrow. Or, back to work.(出自《第十四集》当弗曼医生认为患者没有问题时与患者在病房的对话)(8)C hase: You can go in now, sit with him if you want. [Bill walks away.](出自《第十五集》蔡斯和豪斯医生在患者病房外与患者家属的对话)(9)Foreman: Well, she can stay.(出自《第二十集》弗曼医生与亚裔患者哈维(Harvey)谈论病情的对话)第五章《豪斯医生》中的责任情态意义5.1.1.3表示“可能”的含义can可以表示“可能”的含义,是说话人根据某些特定事实或现象,通过否决或排除其他可能性得出该结论,属于认知型情态。
这种用法在整部电视剧中一共出现了11次,其中有7次是由“can+be”构成的句子,2次是由“can+cause”构成的句子,1次是由“can+become”构成的句子,1次是由“can+probably+动词”构成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