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日本电视剧在中国的传播
- 格式:pdf
- 大小:323.58 KB
- 文档页数:6
论日剧《世界奇妙物语》的“中国化”改编作者:任念葭来源:《美与时代·上》2020年第09期摘要:日剧《世界奇妙物语》凭借其不容忽视的话题热度、观众基础和商业价值,创作与摄制在操作上的易行性,在影视改编上占据了很大优势。
其“中国化”改编剧集,既保留了原作在结构、题材、艺术特征上的精髓,又融入了本土化创新。
虽然改编作品在质量上没有超越原作,仍然存在不足与缺陷,但其仍是跨文化影视改编的大胆尝试,为中国的网络自制改编剧的发展与推进中日影视文化交流提供了一些经验。
关键词:世界奇妙物语;中国化;改编日本奇幻剧《世界奇妙物语》有400多个故事,因其独特的题材、奇幻的故事和精良的制作蜚声国际,被大量翻拍和改编。
其“中国化”改编以爱奇艺出品的《不可思议的夏天》和优酷出品的《奇妙世纪》为代表。
《不可思议的夏天》是2014年中国首部网络自制奇幻剧,包含15个独立的故事,具有强烈的奇幻性和悬疑性。
《不可思议的夏天》在宣传时曾打出“中国版《世界奇妙物语》”的口号,其编导中日籍人员占大多数,且其出品方之一日本富士电视台即《世界奇妙物语》的制作出品方。
《奇妙世纪》则是由优酷和啼声影视共同打造出品的原创都市奇幻单元剧,包含8个独立的故事,该剧集出品人、总导演程亮曾在专访中提及其在形式与风格上均与《世界奇妙物语》相似。
无论是奇幻故事的题材还是网络自制剧的形式,都是现代影视领域的发展趋势,有着巨大的潜力。
本文通过对改编作品与原作的比较分析,探索其在改编过程中的成功与不足,寻找跨文化影视改编的基本经验和一般方法,力求为当前网络自制改编剧的发展与推进中日影视文化交流总结一些值得借鉴的经验。
一、“中国化”改编的成功之处(一)改编作品保留原作精髓《不可思议的夏天》与《奇妙世纪》在形式、题材等方面,都对日本原作进行了模仿。
在形式上,两部国产剧分别由15集和8集短故事组成一季,每集时长20分钟到40分钟,每个故事有着不同的人物、事件,在剧情上相互独立,没有连续性。
浅析日韩文化在我国的传播、影响及对策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起,邻国日本和韩国的大众文化如风潮般席卷了我国,众多“哈日”“哈韩”一族喜爱和追捧日韩文化,尤其是广大青少年,更对日韩的影视作品、音乐、服饰等文化产品达到了痴迷的程度。
广泛深入到社会各个角落的日韩文化对我国的经济、思想道德、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带来新鲜空气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并加以应对。
一、日韩文化在我国的广泛传播及其原因上个世纪下半叶,日本和韩国的经济迅猛发展,并逐渐开始注重文化建设,在90年代相继提出“文化立国”战略,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日韩文化迈出国门,走向世界。
在刚刚改革开放的中国,日韩文化因其新颖独特、又极具东方文化色彩的特点更是被我国青少年所喜闻乐见。
日韩文化在我国传播的载体主要是影视、动漫、书籍、音乐、服饰等大众文化产品,其中,影视剧是日韩文化进入中国的敲门砖。
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日韩的影视剧开始大量进入我国,日本的《血疑》《追捕》《东京爱情故事》等,韩国的《蓝色生死恋》《大长今》《我的野蛮女友》等,都因靓丽的人物造型、动人的故事情节、唯美的画面而广受欢迎。
之后,其他文化产品也相继涌入我国,日本的酒井法子、安室奈美惠、滨崎步等歌手,韩国的NRG、H.0.T.、Baby V.O.X 等流行组合迅速窜红;日本的《机器猫》《灌篮高手》《名侦探柯南》等动漫作品受到热烈追捧;《ELLE》《瑞丽》《米娜》等杂志成为时尚指南,日韩风格服饰成为潮流;两国的饮食料理也开始大受欢迎。
可以说,日韩文化已经广泛深入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
从文化角度讲,日韩文化在我国的迅速流行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首先,日韩文化与中国文化同根同源,相似性强。
三国同属东亚文化圈,历史上的交流频繁而广泛,可以说日韩文化均脱胎于中国文化。
这造就了三国非常相似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审美情趣和行为准则。
中国大学生对2011—2012年日本电视剧/电影的认知状况分析说到日剧,我们大多数人脑海中会浮现出《东京爱情故事》、《悠长假期》等经典剧集。
另一方面,日本电影中的动漫电影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像宫崎骏的《天宫之城》《哈尔的移动城堡》等。
那么,2011-2012年又有哪些新的深入人心的日本电视剧呢?其特点是什么呢?接下来,我们就以中国大学生为受众对象,在总结日本电视剧特点的同时,浅析一下中国大学生对日本电视剧的认知状况。
标签:大学生影视作品现状分析首先我们先行研究来看一下日本电视剧都有哪些主要特点。
1.日剧的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集数少。
日剧通常只有10-11 集(NHK大河剧除外)。
一是和收视疲劳度有关,二是日剧是以季度为档期,一年分冬季、春季、夏季、秋季剧,每星期播1集,一般一个剧集是在三个月内播完,大概也就是10 -12 集左右,季度间有短暂的修整期。
但是其中也不乏长达上百集的长寿剧,比如说《世界奇妙物语》、《冷暖人间》都是播出10 季以上的长寿剧。
2.日剧题材非常广泛,大概可分为侦探悬疑类、社会类、医学类、纯爱类、励志类、校园类等各种题材。
不同于韩剧的爱情至上,日剧中爱情类并不是主流。
3.日剧除了题材和内容吸引人,制作精良之外,还有一个吸引人的因素,就是偶像文化的影响。
这个因素影响的主要人群就是喜爱日本偶像的粉丝,特别是海外粉丝,就拿国内来说,收看日剧的主要群体就是日本各家偶像的粉丝。
从山口百惠到木村拓哉,再到现在经常出现在日剧中的当红偶像,都说明了日剧的发展壮大是和明星制度是分不开的。
(王堰秋.《日本电视剧研究浅析》.影视文学2011年12月刊)此外,任艳丽将日本潮流剧的特点归纳为四点:(一)引导潮流。
(二)借助场景和道具来运用象征、隐喻手法。
(三)直面现实,不少作品涉及禁忌题材。
(四)由于大部分观众为女性,具有迎合女性观众的特点。
由此我们对日剧的集数、分类以及吸引人的原因有了一定的认识。
日本动漫文化在中国的传播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大众文化的普遍流行,使我们的周边世界不可避免被人类进行图像化肢解与演绎。
动漫轻松简洁,容易理解,可以使各种主题最大限度地带上幻想性,把严肃沉闷的主题变得易于接近,把哲理变得直观更具有观赏趣味性。
就这样动漫开始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形成了一种文化现象。
动漫文化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是现代社会物质、技术、文化发展的综合产物。
尽管数万年前的石雕造型和动窑壁画就已经出现了动画的雏形,但真正意义上的动漫文化的出现却是20世纪初的事。
沃尔特迪斯尼在1919年首次摄制了一部长度分钟的动画片。
从这一年开始,动漫开始快速发展,作品的传播逐渐扩展到几乎所有的影像媒体。
动漫文化的发展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
首先,动漫文化属于上层建筑,它必须以社会物质的丰富为前提条件。
只有经济水平达到一定程度,人们才有可能生产和消费动漫文化产品,并把动漫作为娱乐的一种方式。
目前,从动漫文化的发展水平来看,各国的情况差异很大。
在欧美及日韩,动漫文化已经成为一种主流文化,而在我国,动漫文化还处于亚文化的状态。
在美国,动漫文化有着极高的社会认可度,这当然离不开“迪斯尼文化”的长期滋养。
已经有多年历史的迪斯尼如今已经成为美国文化的代表之一。
可以说,现在所有的美国人都是在米老鼠陪伴下长大的。
现代电影的奠基人爱森斯坦曾经说过,美国对人类文化作出的唯一有价值的贡献就是迪斯尼的动画片,由此可见迪斯尼在美国的崇高地位。
现在,尽管迪斯尼不断遭到动漫新秀的挑战,它仍是世界动漫文化的一面旗帜。
在东亚,日本有“动漫王国”的称号,动漫文化在日本已经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
现在,动漫在日本已经成为与茶道、艺伎、相扑表演并列的第四大国宝。
在日本无论男女老少都十分喜爱漫画,漫画文化渗入了普通百姓的生活。
漫画在日本超乎寻常的流行,有历史的原因,也与文化背景、社会背景紧密相关。
在木版印刷技术被发明之后,漫画艺术就产生了,至今在日本的发展已经有了一千多年的历史。
1980年后日韩影视剧在中国的传播1980年后日韩影视剧在中国的传播自1980年代以来,中国开始进入改革开放阶段,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逐步提高。
在这一时期,日本和韩国的影视剧作品逐渐进入中国大陆,并迅速获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本文将探讨1980年后日韩影视剧在中国的传播现象以及对中国影视产业的影响。
首先,1980年代中国的影视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中国内地电视剧的数量和质量还不能满足观众的需求。
当时的中国电视产业受限于技术水平和政治环境,无法与日本和韩国的电视剧相比。
与此同时,中国经济的发展使得人们有了更多的时间和金钱去追求娱乐享受,这也为日韩影视剧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市场需求。
其次,日本和韩国影视剧在故事和表现形式上与中国内地的电视剧有所不同,这也是吸引中国观众的原因之一。
日本和韩国的电视剧以其浪漫、温馨和情感贴近生活的特点,给予观众一种畅快的观看体验。
此外,日本和韩国的影视剧也注重细节和演员的表演力,从而吸引了大量的观众。
第三,影视剧的传播渠道的变化也促进了日韩影视剧在中国的传播。
1980年代初期,中国电视台只播放国内电视剧,因此中国观众要通过其他途径获取日韩影视剧作品。
当时,VCD、DVD等视频制品开始进入中国市场,为观众提供了获取日韩影视剧的便利。
同时,与互联网的兴起,中国观众可以通过下载或在线观看的方式观看日韩影视剧作品,这进一步扩大了观众群体。
在日韩影视剧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中,该类作品的翻译和配音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由于中国观众对于日韩语的了解有限,翻译和配音成为观众理解和接受作品的重要途径。
通过专业的翻译和优秀的配音演员,观众可以更好地感受到作品的情感和文化内涵。
而由于日韩影视剧的广泛传播,对中国的文化产业和电视剧创作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首先,日韩影视剧的成功让中国的影视剧制作人对外国市场的潜力有了更多的认识,他们开始尝试引进国外的先进制作技术和故事创作方式,提高中国内地电视剧的质量和吸引力。
学科分类号0702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设计)题目(中文):从日本电视剧看中日文化的差异(日文):日本のドラマから見られた中日文化の差異姓名曹玲学号200704002206院(系)外国语言文学系专业、年级日语专业2007级指导教师余建平2010年12月15日湖南科技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书论文(设计)题目从日本电视剧看中日文化的差异日本のドラマから見られた中日文化の差異作者姓名曹玲所属系、专业、年级外语系日语专业2007年级指导教师姓名、职称余建平讲师预计字数8000 开题日期2010.12.15 选题的根据:1)说明本选题的理论、实际意义2)综述国内外有关本选题的研究动态和自己的见解1、中日两国之间有两千年以上的交流历史。
两国在文化方面,既有很多共同点,也有很多不同之处。
为了强化中日关系,必须要加深相互之间文化的理解。
一国的电视剧可以反映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内容。
所以,从日本电视剧可以很好的理解日本的电视剧。
通过中日文化的比较,可以清楚的了解两国在文化方面的差异。
以后,希望可以为加深中日两国的交流和理解有一些帮助。
2、中日两国之间文化的交流源远流长,文化上的共同点有目共睹,在文字、饮食等习俗中都可以找出千丝万缕的联系。
与此同时,中日文化之间的差异不容忽视。
在当今全球化时代,跨越国界的经济活动越来越频繁,企业要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开发别国市场,对当地文化的理解这一环节不能少。
从日本电视剧这个角度来看中日文化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特别是电视剧中可以联系中国实际有一个很好的比较。
国内外很多对中日文化研究领域都就这一视觉,做了很好的对比研究。
本文将探究的重点放在对日本电视剧进行归纳、总结、提炼,形成一条清晰的脉络,并结合时代背景,生活习惯,对中日文化进行分析研究,洞悉其艺术世界,以期弥补国内外这方面研究的不足。
主要内容:前言:日本电视剧是日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日文化交流的加深,日本电视剧在中国的传播量也越来越大,并拥有超大的粉丝群体,影响极其广泛。
浅谈中国影视剧跨文化传播作者:李杰伟来源:《记者观察·下旬刊》2020年第07期摘要:隨着人们对精神生活追求的不断提高,影视剧产业也在不断蓬勃壮大。
截至2015年,中国电视剧的制作量、播出量和收视人数已多年稳居世界第一。
庞大的生产体量,但国内消耗量却有限。
出口成为一个主流方向。
而影视剧的出口不仅是一种跨地域的传播,更是一种跨文化传播,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中国影视剧输出情况如何,本文展开探讨。
关键词:影视剧;跨文化传播;传播可能性影视剧作为中国媒体一个极具代表性的产物,多年来已经成为非常多中国百姓的“精神食粮”,“刷剧”成了不少人的日常消遣。
各大电视台也纷纷以抢占好剧为手段,提升收视率,树立品牌。
然而,伴随着屏幕上“抢夺战”而起的,则是影视剧市场的滚滚硝烟。
2014年全年全国生产完成并获得《国产电视剧发行许可证》的剧目共计429部15983集。
根据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数据显示,我国有电视台1000多家,每年电视剧生产播出比约为5:3,也就是每年我国生产的电视剧中,有40%并不能进入播出平台,国内电视剧产能过剩,“走出去”便成为中国电视剧的一种必然趋势。
“走出去”不仅是简单的“商品出售”,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社会文化向国外传播的过程。
当归属于不同文化的人们走到一起,而他们相互感到“陌生而新奇”时,跨文化传播就开始了。
一、中国影视剧跨文化交流的可能性跨文化传播,一般来说,就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互动,或者文化异质的人的互动(概念)。
中国影视剧的出口,正是将蕴含着神秘且迷人的“东方文明”以及当代中国气息的文化产物,向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习俗的国家和民族传播的过程。
(一)经济全球化,使得跨文化交流产生可能性目前的经济全球化大背景,已经让曾经相隔遥远的世界变成了彼此触手可及的“地球村”,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是更多的“跨文化”交往,以及更加开放、包容的文化环境。
在这种环境下,每个人原有的文化认知体系也在悄然延伸。
日韩电视发展现状日韩电视发展现状日本和韩国是亚洲两个最有名的电视制作国家之一,两国的电视剧制作始终保持着较高的水准,深受观众喜爱。
那么,日韩电视的发展现状是怎样的呢?一、日韩电视剧的市场地位日本和韩国都有着庞大的电视剧市场和观众群体。
日本的电视剧产量很高,产品种类繁多,包括家庭剧、偶像剧、罪案剧等。
而韩国的电视剧在东亚地区感受较深,自从2002年的《冬季恋歌》火遍亚洲之后,韩剧的影响力逐渐扩大,成为亚洲流行文化的一部分。
二、日韩电视剧的特点1.内容丰富多样日本和韩国的电视剧在内容上力求多样化,涉及到的题材和风格都很广泛。
日剧多以家庭、校园和生活为主题,注重情感表达和人物形象刻画;而韩剧则更加侧重浪漫爱情、励志成长等元素,注重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和感情的细腻描写。
2.创意独特日韩电视剧在创意上力求独特,追求个性化和特色化。
日本的电视剧在题材上大胆尝试,有许多奇幻、科幻、推理等风格独特的作品;而韩国的电视剧则注重讲述独特的爱情故事,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3.演员实力强大日韩电视剧是以演员为主导的娱乐产业,两国的演员阵容实力都很强大。
日本的艺人培养体系较为完善,有许多优秀的演员可以选择,如木村拓哉、松本潮郎等;而韩国的演员素质也非常高,许多年轻的演员凭借精湛的演技迅速走红。
三、日韩电视剧的国际影响日本和韩国的电视剧在国际市场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具备一定的国际影响力。
1.日剧的国际传播一些日本的电视剧取得了很好的国际传播效果,如《东京爱情故事》、《深夜食堂》等。
这些剧集不仅在亚洲受欢迎,也在欧美地区受到了好评。
2.韩剧的国际传播韩国的电视剧在亚洲的影响力更为突出,在中国、东南亚和中东等地区都非常受欢迎。
一些韩剧如《来自星星的你》、《太阳的后裔》等更是创下了非常高的收视率,成为文化现象。
总的来说,日韩电视剧的发展现状良好,市场地位上占据一席之地,内容丰富多样,创意独特,演员实力强大。
同时,在国际传播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日本影视剧的传播策略——以日本影视剧在中国的传播为例摘要: (2)关键词: (2)一、日本影视剧的传播综述 (3)(一)日本影视剧传播的目的 (3)(二)日本影视剧的传播所面临的有利背景 (3)1、经济的发展为影视传播提供基础 (3)2、海外国家的影视相关政策法规 (3)3、科技的进步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3)二、日本影视剧在日本本土的传播策略 (4)(一)剧情正能量,点人人们的生活热情和对幸福的渴望 (4)(二)配乐唯美,造型精致,为影视剧整体形象提分 (4)(三)当红明星的独特影响力 (4)(四)电视剧集短而精,符合现代人审美需求 (4)三、日本影视剧的海外传播策略概述 (5)(一)时间上:日本电影的传播在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策略 (5)1、日本侵华阶段:冷静渗透、循序渐进的传播策略 (6)2、中日绝交时期1949-1972:对外传播暂停,日本本土自我升级 (6)3、1979中日建交以后:恢复日本影视剧的传播,主打正能量牌 (7)(二)空间上:日本电视剧的传播在不同的传播区域采取不同的传播宣传方式 (8)1、邻国市场:以中国为例,从电影到电视的过渡策略 (8)2、国际市场:进入21世纪以来,日本影视剧依托互联网对全球加紧传播 (9)(三)日本影视剧传播中的奇葩策略:日本动漫 (9)四、日本影视的传播效果 (10)(一)弘扬了日本的民族性思维:贯穿日剧的精髓 (10)(二)衍生了日本影视剧行业的全新理念:日剧表现的独特风格 (10)(三)引发了其他地区影视文化关于人生的探讨:日剧引导受众的目标 (10)五、日本影视剧的传播影响 (11)(一)传递日本文化 (11)(二)推广了日语 (11)(三)传播了日式情感表达法 (11)参考文献: (12)致谢: (13)摘要:日本影视剧的传播为中国影视剧带了巨大的影响,本文试从日本影视剧的传播背景入手,分析日本影视剧受欢迎的原因和日本影视剧得以在中国传播的相关政策法规因素。
浅谈日本流行文化传播及对中国的启示作者:宋冠纯刘琳来源:《汉字文化(教学卷)》2016年第13期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动漫为主的日本流行文化迅速在海外传播,影响力不断扩大。
亚洲是受日本流行文化影响最深的地区,在中国大陆和台湾,喜爱日本流行文化的人被称为“哈日族”,进入21世纪后,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日本的流行文化加速了在中国的传播和渗透,受到了更多的年青一代的欢迎。
本文拟从分析日本流行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入手,进而探究日本流行文化成功走向世界的原因,总结出对我国的启示,为中国流行文化“走出去”提出几点拙见。
一、日本流行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中国自1979年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来,中日之间展开了多方面的交流和合作,并带来了很大的社会影响。
日本的流行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期(70年代末——80年代)这一时期日本文化的影响和传播主要是通过动漫和电视剧来完成的。
中国政府自1972年中日恢复邦交正常化以来,大量引入了以电影、动漫为首的日本文化。
尤其是在作为两国政府间文化交流重要一环的日本电影周上,《追捕》、《望乡》等日本电影的放映,更是在中国民众中掀起了一股日本热,高仓健、栗原小卷等也成了在中国家喻户晓的名字。
2.第二期(80年代末——90年代)这一时期中国经济进入持续高速发展期,中日关系也持续升温,大量日本漫画登陆中国,取代了中国连环画的位置。
尤其是90年代初期引入的《机器猫》,传递了日本人的开拓创新精神,吸引了众多中国人的目光。
除此之外,圣斗士星矢、蜡笔小新、樱桃小丸子等等卡通形象,也由于其想象力丰富、能够充分反映青春期少男少女的精神世界等特征而备受倍受年轻人的喜爱。
3.第三期(90年代——现在)这一时期日本流行文化以更成熟的消费文化的形式进一步渗透进来,在中国社会的角角落落都能看到日本流行文化的影子。
由于新兴科技的诞生,时代发展变化的同时,日本的音乐、动漫、电脑游戏、电影电视剧等将大量现代最新技术应用于作品制作,水准大幅提高的同时产量也有所增加,漫画和动漫在中国的年轻人中仍保持有较高的人气,甚至涌现出大量热衷且博精于动漫及电脑游戏的“御宅族”。
不同产地电视剧剧集特点及跨文化传播特质
不同产地的电视剧剧集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产地和其特点:
1. 中国大陆:中国大陆的电视剧剧集通常以强调家庭情感、人物内心变化为特点,在故事情节中贴近生活并突出社会价值观,展现出强烈的民族文化和传统道德观念。
2. 香港:香港电视剧剧集以警匪动作、偶像剧、都市爱情为主要特点。
香港的电视剧非常注重细节和制作质量,故事情节紧凑,台词幽默风趣,剧情发展迅速。
3. 台湾:台湾电视剧剧集以文艺风格、亲情题材、轻喜剧为主要特点。
台湾电视剧通常重视配乐和对话表达的实际感受,强调人情味和家庭温暖,也突出了台湾地区的特有文化。
4. 韩国:韩国电视剧剧集以浪漫爱情、家庭伦理、古装历史为主要特点。
韩剧一般具有深刻的内心世界剖析,以及特有的棕榈叶风格的摄影和音乐,因此韩剧非常受到亚洲的年轻观众的喜爱。
5. 日本:日本电视剧剧集以体现社会现象、时代背景、压抑感情为主要特点。
日剧通常很注重角色的造型和配乐,也非常注重摄影和作品的整体风格。
在跨文化传播方面,电视剧具有非常明显的特质。
首先,电视剧作为文化传媒产品,其传递的信息常常和国家、地区的文化艺术、生活方式和社会习俗等有着紧密的联系。
其次,电视剧作为一种影像化的文化产品,其视觉效果、剧情布局和表演形式等都有着强烈的地域文化色彩,可以将文化间的差异和共通之处通过视觉形象和心理内涵予以表现。
因此,电视剧的跨文化传播需要考虑如何在维护本土文化特色的同时,实现受众之间的文化交流与互动。
影视大观浅谈中日电视剧《西游记》的跨文化传播李耿杰(广州工商学院,广东,广州510850)摘 要:《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由明代作家吴承恩所著。
其作为一本文化内涵丰富的中国著作,在上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和日本都掀起了翻拍《西游记》影视作品的浪潮。
在本文中,笔者将以中日《西游记》电视剧的差异出发,简单探讨跨文化交际中的差异成因及传播对策。
关键词:西游记;跨文化传播;中日影视作品一、先行研究作为在世界范围内饱受赞誉的《西游记》,不管是在中国还是日本,都不乏学者对其进行研究。
但从总体上看,在中国,对《西游记》电视剧的研究大多都是从深层次的文化对比视角切入,读者理解起来的难度较高。
而在日本,对《西游记》电视剧的研究大多仍然处在“他者化”的视角局限当中。
因此,本文旨在通过对比较为直观层面的现象,延伸探讨中日电视剧《西游记》的差异,并做较为简单的跨文化传播对策分析。
二、中日《西游记》电视剧创作背景介绍(一)中国版《西游记》电视剧创作背景《西游记》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在明清时期就得到了无数人的追捧和拜读。
1982年7月3日,由中央电视台、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出品的《西游记》电视剧开机制作,同年10月1日首播试集《除妖乌鸡国》,并在1986年春节首播前11集,1988年25集全部播出。
(二)日本版《西游记》电视剧创作背景《西游记》不仅在中国内地享有盛名,并且在明朝期间小说传入日本之后,也收获了一大批日本读者。
在此背景之下,1978年,日本翻拍的第一部《西游记》电视剧问世,随后又在1993年、1994年,2006年推出多部同类型电视剧。
三、中日《西游记》电视剧表现差异(一)人物差异首先,中国版《西游记》电视剧里的唐僧都由男演员出演,而日本版的则都由女演员出演。
其次,中国版《西游记》里的悟空、猪八戒、沙僧形象更贴近原著,例如悟空的外表很像猴子,猪八戒拥有肥胖的体型,而日本版的在这方面体现的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