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孤独寂寞的诗句,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 格式:docx
- 大小:16.99 KB
- 文档页数:4
孤独的最高境界的诗词
1. 王之涣《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这首诗虽然没有直接写孤独,但诗人独立高楼,面对壮阔江山,展现出一种无人能懂、独步江湖的高远与孤寂。
2. 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
此词通过描绘“孤鸿”形象,寄寓了作者内心深处的孤独感与不屈精神,达到了孤独的至高境界。
3. 陶渊明《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陶渊明以隐逸生活表达了对世俗繁华的淡然态度和内心世界的宁静自得,这种超越世俗的孤独,是他追求的理想境界。
4.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
虽然这首词并非直接描写孤独,但"灯火阑珊处"的那个人却体现了在繁华背后,那种遗世独立、深藏内心的孤独与坚守。
[苏轼卜算子赏析]卜算子苏轼一:[卜算子苏轼]卜算子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作者: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译文残月高挂在稀疏的梧桐,滴漏声断了,人群开始安静。
谁能见幽居人独自往来徘徊唯有那缥渺高飞的孤雁的身影。
它突然惦起又回首匆匆,心里有恨却无人能懂。
它拣遍了寒冷的树枝不肯栖息,却躲到寂寞的沙洲甘愿受苦。
诗歌赏析这是苏轼的一首名词《卜算子》。
现在通行的各个版本的词选中都有一个小序:“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据史料记载,此词为公元1083年(神宗元丰六年)初作于黄州,定慧院在今天的湖北黄冈县东南,苏轼另有《游定惠院记》一文。
由上可知这首词是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
被贬黄州后,虽然自己的生活都有问题,但苏轼是乐观旷达的,能率领全家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渡过生活难关。
但内心深处的幽独与寂寞是他人无法理解的。
在这首词中,作者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上阕写的正是深夜院中所见的景色。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
“漏”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漏断”即指深夜。
在漏壶水尽,更深人静的时候,苏轼步出庭院,抬头望月,又是一个多么孤寂的夜晚呀!月儿似乎也知趣,从稀疏的桐树间透出清晖,像是挂在枝桠间。
这两句出笔不凡,渲染出一种孤高出生的境界。
接下来的两句,“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周围是那么宁静幽寂,在万物入梦的此刻,又有谁像自己这样在月光下孤寂地徘徊,就像是一只孤单飞过天穹的凄清的大雁呢先是点出一位独来独往、心事浩茫的“幽人”形象,随即轻灵飞动地由“幽人”而孤鸿,使这两个意象产生对应和契合,让人联想到:“幽人”那孤高的心境,不正像缥缈若仙的孤鸿之影吗这两句,既是实写,又通过人、鸟形象的对应、嫁接,极富象征意味和诗意之美地强化了“幽人”的超凡脱俗。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带拼音版古诗赏析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古诗带拼音版,全词借物比兴,写景兴怀,托物咏人,物我交融,含蕴深广,风格清奇,为词中名篇。
一起学习一下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古诗带拼音版,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古诗赏析,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古诗阅读答案。
古诗带拼音版bǔ suàn zǐ卜算子quē yuè guà shū tóng ,lòu duàn rén chū jìng 。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shuí jiàn yōu rén dú wǎng lái ?piǎo miǎo gū hóng yǐng 。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jīng qǐ què huí tóu ,yǒu hèn wú rén shěng 。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jiǎn jìn hán zhī bù kěn qī ,jì mò shā zhōu lěng 。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古诗赏析《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
此词上阕写鸿见人,下阕写人见鸿,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词人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全词借物比兴,写景兴怀,托物咏人,物我交融,含蕴深广,风格清奇,为词中名篇。
阅读答案1.这首词的主旨历来说法不一。
有人认为这是一首爱情词,也有人认为这是一首影射、刺时之作,还有人认为这首词是写作者的寂寞之情的。
对此,你是怎么看的?请自选一个角度,结合全词具体分析。
2.从全词的内容上来看,词中的核心形象是什么?词人是怎样来描写其形象的?参考答案:1.这首词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作者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抒发了作者的寂寞之情。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诗句与赏析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全词内容为: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首词的意思是:残缺的月亮挂在稀疏的梧桐树上,计时的沙漏声断,夜深人静。
谁能见那幽居人独自往来徘徊,仿佛那缥缈的孤雁身影。
突然惊起又回过头来,心有怨恨却无人知情。
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
此词上阕写鸿见人,下阕写人见鸿,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词人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全词借物比兴,写景兴怀,托物咏人,物我交融,含蕴深广,风格清奇,为词中名篇。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句话的意思是:孤鸿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
此句以象征手法,通过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
作者以鸿自比,通过描写孤鸿的形象,表达了自己虽然被贬黄州,但依然保持着清高的气节和独立的人格,不愿意向世俗妥协,宁愿在寂寞中坚守自己的信仰和追求。
这句话不仅是作者对自己遭遇的一种倾诉,也是对人生的一种深刻思考和感悟。
它反映了作者在困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对自由、独立、高洁的向往,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内涵。
寂寞沙洲冷—苏轼寂寞沙洲冷—苏轼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是苏轼的一首词,名为《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表达的是苏轼本人的乐观与阔达。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宋代: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时见一作:谁见)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译文弯弯的勾月悬挂在疏落的梧桐树上;夜阑人静,漏壶的水早已滴光了。
有谁见到幽人独自往来,仿佛天边孤雁般飘渺的身影。
黑夜中的它突然受到惊吓,骤然飞起,并频频回头,却总是无人理解它内心的无限幽恨。
它不断于寒冷的树枝间逡巡,然而不肯栖息于任何一棵树上,最后只能寂寞地降落在清冷的沙洲上。
注释漏断:即指深夜。
漏,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即指深夜。
原题“黄州定惠寺寓居作”。
漏:指更漏而言。
这里“漏断”不过说夜深罢了。
幽:《易·履卦》:“幽人贞吉”,其义为幽囚。
引申为幽静、优雅。
孤鸿:张九龄《感遇》十二之四:“孤鸿海上来。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三十九:“此词本咏夜景,至换头但只说鸿,正如《贺新郎》词“乳燕飞华屋”,至换头但只说榴花。
…。
“按两词均系泛咏,本未尝有”夜景“等题,多说鸿,多说石榴,既无所妨,亦未必因之而奇妙。
胡评似未谛。
省:理解。
“无人省“,犹言”无人识“。
或以为“拣尽寒枝“有语病,亦见注⑷所引同书同条。
《稗海》本《野客丛书》:”观隋李元操《鸿雁行》曰:“夕宿寒枝上,朝飞空井旁。
“坡语岂无自邪?“此言固是。
寒枝意广泛,又说”不肯栖“,本属无碍。
此句亦有良禽择木而栖的意思。
《左传》哀公十一年:”鸟则择木,木岂能择鸟。
“杜甫《遣愁》:”择木知幽鸟。
“末句一本作“枫落吴江冷“,全用唐人崔信明断句,且上下不接,恐非。
赏析这是苏轼的一首名词《卜算子》。
现在通行的各个版本的词选中都有一个小序:“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据史料记载,此词为公元1083年(神宗元丰六年)初作于黄州,定慧院在今天的湖北黄冈县东南,苏轼另有《游定惠院记》一文。
精心整理“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苏轼《卜算子》原文翻译与赏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赏析一】《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
此词上片写鸿见人,下片写人见鸿,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词人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全词借物比兴,写景兴怀,托物咏人,物我交融,含蕴深广,风格清奇,为词中名篇。
本词写于州定惠院寓居时,是作者刚从乌台诗案解脱出来,只身到黄州时所写。
开头两句写夜深,用缺、疏断几个字写出幽独凄清的心境。
接着谁见两句,说只有比人独自往来,幽人指作者自己,是主;孤鸿是对幽人的衬托,是宾。
下片把两者此篇是词人被贬居黄州后的抒怀之作。
词借咏孤雁夜飞抒写政治失意的孤寂忧愤之情,表现词人不同流俗清高自守的品格。
上片写词人独居定惠院的寂寞冷清。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营造出一幅夜深人静的画面:半轮残月高高地挂在梧桐树梢,漏壶已尽,夜已深,四周一片寂静。
在这样孤寂的夜里,谁见幽人独往来,谁能看见那幽居人独自往来呢?他隐约出没,就像那缥缈孤鸿影。
词人以寥寥笔墨,即将一个独来独往、心思缜密的幽人形象描出来。
末二句虚实相间,先写幽人独自走来,后将人、鸟形象对应、嫁接,极富象征意味,又以诗意之美强化了幽人的超凡脱俗。
缺、疏、断几字写尽幽独凄清的心【赏析三】这首词作于元丰五年秋。
当时作者刚从乌台诗案中解脱出来,寓居黄州定惠院。
词中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寄托了自己政治失意、心情寂寞孤独的情思。
表达了词人孤高自许、刚直不阿、不愿随波逐流的政治态度。
上阕以雁咏人,写月夜人静时独自徘徊,犹如翩翩鸿影: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在如此凄冷的环境里怎么能随意选择高枝而栖宿呢?只能孤独地、高傲地落宿在冰冷寂寞的沙洲上!这首词把写孤鸿和写人融合起来,简约凝练,空灵流走,含蓄蕴藉,寄意深远。
词中借孤鸿的形象和内心独白,倾诉了自己的处境和无人理解自己的苦衷,充分体现了作者内心的苦闷彷徨和不肯随人俯仰的政治态度。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出自北宋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是苏轼的一首名词《卜算子》。
现在通行的各个版本的词选中都有一个小序: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据史料记载,此词为公元1083年(神宗元丰六年)初作于黄州,定慧院在今天的湖北黄岗县东南,苏轼另有《游定惠院记》一文。
由上可知这首词是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
被贬黄州后,虽然自己的生活都有问题,但苏轼是乐观旷达的,能率领全家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渡过生活难关。
但内心深处的幽独与寂寞是他人无法理解的。
在这首词中,作者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上阕写的正是深夜院中所见的色。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
漏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漏断即指深夜。
在漏壶水尽,更深人静的时候,苏轼步出庭院,抬头望月,又是一个多么孤寂的夜晚呀!月儿似乎也知趣,从稀疏的桐树间透出清晖,像是挂在枝桠间。
这两句出笔不凡,渲染出一种孤高出生的境界。
接下来的两句,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周围是那么宁静幽寂,在万物入梦的此刻,又有谁像自己这样在月光下孤寂地徘徊,就像是一只孤单飞过天穹的凄清的大雁呢?先是点出一位独来独往、心事浩茫的幽人形象,随即轻灵飞动地由幽人而孤鸿,使这两个意象产生对应和契合,让人联想到:幽人那孤高的心境,不正像缥缈若仙的孤鸿之影吗?这两句,既是实写,又通过人、鸟形象的对应、嫁接,极富象征意味和意之美地强化了幽人的超凡脱俗。
物我同一,互为补充,使孤独的形象更具体感人。
下阕,更是把鸿与人同写,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这是直写自己孤寂的心境。
人孤独的时候,总会四顾,回头的寻觅,找到的是更多的孤独,有恨无人省,有谁能理解自己孤独的心呢?世无知音,孤苦难耐,情何以堪?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拣尽寒枝不肯栖翻译:它拣遍了寒冷的树枝不肯栖息。
拟人手法作者苏轼将自己比作孤鸿。
“拣尽寒枝”是对孤鸿的行动的描写,更是对自己光辉峻洁人格的写照,并暗示出当时的凄凉处境。
表示即使无枝可依,也仍然有自己的操守。
拓展资料:
取自——宋·苏轼《卜算子》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
此词上阕写鸿见人,下阕写人见鸿,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词人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全词借物比兴,写景兴怀,托物咏人,物我交融,含蕴深广,风格清奇,为词中名篇。
苏轼被贬黄州后,虽然自己的生活都有问题,但他是乐观旷达的,能率领全家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渡过生活难关。
但内心深处的幽独与寂寞是他人无法理解的。
在这首词中,作者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这首词的境界高妙,前人谓“似非吃烟火食人语”。
这种高旷洒脱、绝去尘俗的境界,得益于高妙的艺术技巧。
作者“以性灵咏物语”,取神题外,意中设境,托物寓人;对孤鸿和月夜环境背景的描写中,选景叙事均简约凝练,空灵飞动,含蓄蕴藉,生动传神,具有高度的典型性。
苏轼孤独的古诗句人生于世,总是孤独的,但是,我们的孤独总是难以言表。
下面小编为你整理了苏轼孤独的古诗句,希望能帮到你!卜算子·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注释】:黄州定惠院寓居作疏桐:枝叶稀疏的桐树。
漏断:谓夜已深。
幽人:幽居之人。
此是形容孤雁。
缥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省:了解。
【赏析】:这首词是苏轼因“乌台诗案”入狱,释放后被贬谪黄州时所作。
词作动、传神地描绘了孤雁的.形象,它孤傲、自甘寂寞,正反映了作者幽愤寂苦的心情。
黄庭坚称其“语意高妙”、“笔下无一点尘俗气”。
贺新郎[1]乳燕飞华屋[2],悄无人槐阴[3]转午,晚凉新浴。
手弄生绡白团扇,扇手一时似玉[4]。
渐困倚孤眠清熟。
帘外谁来[5]推绣户,枉教人梦断瑶台曲[6],又却是,风敲竹[7]。
石榴半吐红巾蹙[8],待浮花浪蕊[9]都尽,伴君幽独[10]。
秾艳一枝细看取,芳意千重似束[11]。
又恐被秋风惊绿[12]。
若待得君[13]来向此,花前对酒不忍触。
共粉泪,两簌簌[14]。
注释[1]本词后片多咏石榴,如元吴师道《礼部诗话》称为“别一格”,同前《卜算子》注[4]引《苕溪渔隐丛话》之说;如清谭献评《词辨》说“下阕别开异境”;这类说法大意不误,亦未尽合。
如本词下片并非只说石榴,参看《卜算子》词注[4]及下注[14]。
关于本词也有一些故事,有谓为官妓秀兰而作(见杨湜《古今词话》,胡仔已驳之)。
有谓为侍妾榴花作(见《耆旧续闻》卷二),有谓在杭州万顷寺作,寺有榴花(见《艇斋诗话》)。
这些都不过传说而已。
如“寺有榴花”云云,疑即从白居易《题孤山寺山石榴花》诗而附会之。
[2]燕子营巢,喜欢在雕梁画栋间。
小燕学飞,夏初景象。
杜甫《题省中院壁》:“落花游丝白日静,鸣鸠乳燕青春深。
”[3]“槐阴”一作“桐阴”。
[4]“白团扇”见晋谢芳姿《团扇歌》。
“扇手”句兼用《世说新语·容止》:“王夷甫容貌整丽,妙于谈玄,恒捉白玉柄麈尾,与手都无分别。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原文翻译及赏析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原文翻译及赏析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原文翻译及赏析1朝代:宋代作者:苏轼原文: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译文弯弯月亮挂在梧桐树梢,漏尽夜深人声已静。
有时见到幽居人独自往来,仿佛那缥缈的孤雁身影。
突然惊起又回过头来,心有怨恨却无人知情。
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
注释⑴词题一本作“黄州定惠寺寓居作”。
定慧院:一作定惠院,在今湖北省黄岗县东南。
苏轼初贬黄州,寓居于此。
⑵漏:指更漏而言,古人计时用的漏壶。
这里“漏断”即指深夜。
⑶“时”有版本用“谁”;幽人:幽居的人,形容孤雁。
幽:《易·履卦》:“幽人贞吉”,其义为幽囚。
引申为幽静、优雅。
⑷缥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孤鸿:张九龄《感遇十二首》之四:“孤鸿海上来。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三十九:“此词本咏夜景,至换头但只说鸿,正如《贺新郎》词‘乳燕飞华屋’,至换头但只说榴花。
….“按两词均系泛咏,本未尝有”夜景“等题,多说鸿,多说石榴,既无所妨,亦未必因之而奇妙。
胡评似未谛。
⑸省(xǐng):理解,明白。
“无人省“,犹言”无人识“。
⑹或以为“拣尽寒枝“有语病。
稗海本《野客丛书》:”观隋李元操《鸿雁行》曰:‘夕宿寒枝上,朝飞空井旁。
’坡语岂无自邪?“此言固是。
寒枝意广泛,又说”不肯栖“,本属无碍。
此句亦有良禽择木而栖的意思。
《左传·哀公十一年》:”鸟则择木,木岂能择鸟。
“杜甫《遣愁》:”择木知幽鸟。
“⑺沙洲:江河中由泥沙淤积而成的陆地。
末句一本作“枫落吴江冷“,全用唐人崔信明断句,且上下不接,恐非。
1、俞平伯.唐宋词选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10月版:第106-107页2、陆林编注.宋词.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11月版:第67页3、蘅塘退士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xx年11月版:第212页赏析苏轼被贬黄州后,虽然自己的生活都有问题,但他是乐观旷达的,能率领全家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渡过生活难关。
关于描写寂寞的200个诗句1.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刘方平《春怨》2.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3.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4.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刘禹锡《石头城》5.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陆游《卜算子·咏梅》6.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白居易《醉赠刘二十八使君》7.与君相逢勿寂寞,衰老不复如今乐。
——张籍《短歌行》8.庭轩寂寞近清明,残花中酒,又是去年病。
——张先《青门引·乍暖还轻冷》9.寂寞清明日,萧条司马家。
留饧和冷粥,出火煮新茶。
——白居易《清明日送韦侍御贬虔州》10.青山日将暝,寂寞谢公宅。
竹里无人声,池中虚月白。
——李白《姑孰十咏·谢公宅》11.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白居易《长恨歌》12.寂寞起来褰绣幌,月明正在梨花上。
——欧阳修《蝶恋花·面旋落花风荡漾》13.不忍卷帘看,寂寞梨花落。
——朱淑真《生查子·寒食不多时》14.寂寞柴门人不到,空林独与白云期。
——王维《早秋山中作》15.寂寞游人寒食后,夜来风雨送梨花。
——温庭筠《鄠杜郊居》16.玉容寂寞谁为主。
寒食心情愁几许。
——史达祖《玉楼春·玉容寂寞谁为主》17.万古西湖寂寞春,惆怅谁能赋。
——姜夔《卜算子·江左咏梅人》18.暖床寂寞听风雨,孤负清明又一年。
——释文珦《清明》19.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
——鲁迅《题《彷徨》》20.寂寞西湖三尺墓,谁携斗酒一浇之。
——刘克庄《答汤升伯因悼紫芝》21.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
——苏轼《永遇乐·明月如霜》22.长空皓月,小风斜露。
寂寞江头独步。
——刘辰翁《鹊桥仙·天香吹下》23.无事门多闭,偏知夏日长。
早蝉声寂寞,新竹气清凉。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原文翻译及赏析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原文翻译及赏析2篇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译文弯弯月亮挂在梧桐树梢,漏尽夜深人声已静。
有时见到幽居人独自往来,仿佛那缥缈的孤雁身影。
突然惊起又回过头来,心有怨恨却无人知情。
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
注释⑴词题一本作“黄州定惠寺寓居作”。
定慧院:一作定惠院,在今湖北省黄岗县东南。
苏轼初贬黄州,寓居于此。
⑵漏:指更漏而言,古人计时用的漏壶。
这里“漏断”即指深夜。
⑶“时”有版本用“谁”;幽人:幽居的人,形容孤雁。
幽:《易·履卦》:“幽人贞吉”,其义为幽囚。
引申为幽静、优雅。
⑷缥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孤鸿:张九龄《感遇十二首》之四:“孤鸿海上来。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三十九:“此词本咏夜景,至换头但只说鸿,正如《贺新郎》词‘乳燕飞华屋’,至换头但只说榴花。
….“按两词均系泛咏,本未尝有”夜景“等题,多说鸿,多说石榴,既无所妨,亦未必因之而奇妙。
胡评似未谛。
⑸省(xǐng):理解,明白。
“无人省“,犹言”无人识“。
⑹或以为“拣尽寒枝“有语病。
稗海本《野客丛书》:”观隋李元操《鸿雁行》曰:‘夕宿寒枝上,朝飞空井旁。
’坡语岂无自邪?“此言固是。
寒枝意广泛,又说”不肯栖“,本属无碍。
此句亦有良禽择木而栖的意思。
《左传·哀公十一年》:”鸟则择木,木岂能择鸟。
“杜甫《遣愁》:”择木知幽鸟。
“⑺沙洲:江河中由泥沙淤积而成的陆地。
末句一本作“枫落吴江冷“,全用唐人崔信明断句,且上下不接,恐非。
赏析诗意之美地强化了“幽人”的超凡脱俗。
物我同一,互为补充,使孤独的形象更具体感人。
下阕,更是把鸿与人同写,“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这是直写自己孤寂的心境。
人孤独的时候,总会四顾,回头的寻觅,找到的是更多的孤独,“有恨无人省”,没有谁能理解自己孤独的心。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意思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是唐代诗人杜牧的名句,意思是孤独的小鸟在冬日里拣着已经枯萎的寒枝,却仍然不愿意停栖,感到寂寞和冷。
这句话不仅仅描绘了孤独和无助的感受,更深刻地反映了一个人内心的孤独和无助。
它让我们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的情感和灵魂。
有时候,我们似乎像这只小鸟一样,孤独地飞翔,无处停栖。
寂寞的沙洲和寒冷的寒枝,似乎是我们精神上的困境。
然而,我们不能放弃,只有坚持不懈地寻找和探索,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地方。
正如杜牧所说,“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我们也应该像黄河一样,不停地前行,不断地寻找自己的归宿。
无论是在自然世界还是人际关系中,我们都需要拥有坚韧的内心,才能面对困难和挑战。
孤独和无助的感受可能会让我们感到沮丧和失望,但这也是成长的过程,我们需要从中学习,成长并变得更坚强。
带疏桐的诗句《缺月挂疏桐》原文: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一、衍生注释:“缺月”指不圆满的月亮。
“疏桐”即枝叶稀疏的梧桐树。
“漏断”表示深夜,漏是古代计时的器具,漏断意味着漏壶里的水已经滴尽,表示夜深。
“幽人”本义是幽囚之人,这里是苏轼自指。
“省”在这里是理解、知晓的意思。
二、赏析:这首词营造出一种孤寂清冷的氛围。
上阕描绘出一幅深夜之景,缺月、疏桐、幽人、孤鸿,几个意象组合在一起,仿佛一幅孤独的画卷在眼前展开。
缺月挂在稀疏的桐树上,此时夜已深,人们都已安静入睡,只有幽人独自徘徊,他的身影就像那缥缈的孤鸿。
下阕进一步刻画孤鸿的神态,它惊起回头,心中有恨却无人能懂,它挑遍了寒枝都不肯栖息,最后只能落于寂寞寒冷的沙洲之上。
词人借孤鸿自比,表达出自己内心深处的孤独、寂寞以及不被理解的苦闷。
三、作者介绍: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贬,但他豁达乐观,在文学艺术上取得了极高的成就。
他的词风格多样,既有豪迈奔放之作,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也有婉约细腻之篇,像这首《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他的作品反映了他丰富的人生经历和复杂的思想情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运用片段:有一次,我和朋友去爬山看夜景。
那天晚上,月亮并不圆满,周围的树木在夜色中显得影影绰绰,就像那“缺月挂疏桐”的景象。
我站在山顶,看着那有些清冷的景色,突然就理解了苏轼当时那种孤独的心境。
我对朋友说:“你看这景,像不像苏轼词里写的‘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啊?这时候感觉自己好像被世界遗忘了一样。
”朋友回答说:“还真是呢,不过咱们还有彼此作伴,苏轼当时可是真的孤独啊。
”这时候我才深刻体会到诗词中那种孤独的意境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作者真实心境的写照啊。
我觉得这诗词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理解古人孤独内心的大门。
《卜算子缺月挂疏桐》阅读题答案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缺月疏桐营造出幽冷、寂寞(凄冷、孤寂亦可)的气氛。
第一问:意思是说我这个幽居之人在这样凄冷孤寂的深夜单独徘徊,无人相伴,无人看见。
突写一个独字。
第二问:孤鸿是作者的自喻,本体是孤独的词人,喻体是高远隐约的孤鸿影,一独一孤,同病相怜。
A.处境:飘零失所,孤独凄冷。
词人寓居定慧禅院,孤鸿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鸿无良木之可栖,只好栖于寂寞冷清的沙洲。
B.心理:惊恨,心怀幽恨,惊恐不已。
乌台诗案,九死一生,牵连众多,如惊弓之鸟。
此处孤鸿纯是作者写照,取其神似。
C.志趣:孤高、洁身自好、坚持操守,不肯同流合污。
飘零失所,惊魂未定,却仍择地而栖,不肯同流合污、坚持操守。
寂寞、孤高、孤芳自赏、洁身自好
恨的内容:小人当道,才美不得重用,无人理解的忧愤。
封建社会文字狱对人才的摧残。
同意:上片描写缺月、疏桐、漏断、人静、幽人、孤鸿等特定景物,正是由恨而生,由于含恨,所以必然产生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徘徊心境。
这首词运用了比兴、象征等艺术手法,以孤鸿为喻,托物言志。
把孤鸿失群与幽人失志联系起来,巧妙地表达了作者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这正是苏轼贬居黄州时无所依托而又无可哀告的寂寞与伤感的心情与处境的真实写照。
模板,内容仅供参考。
十大凄凉的诗句1.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就像那只孤独的鸟,在寒冷的枝头挑拣却无处可依,心中的寂寞恰似那片荒芜的沙洲,让人感到无尽的凄凉。
例子:当你一个人在深夜的街头徘徊,那种孤独无依的感觉不就像这诗句里的鸟吗?2.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站在那高高的幽州台上,眼前没有古人的身影,后面也不见来者,天地如此广阔,他却如此孤独凄凉,这得多让人感慨啊!例子:当你站在空旷的原野上,四顾无人,是不是也能体会到这种苍茫的孤独?3.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那一抹残阳渐渐落下,流浪的人还在天涯漂泊,这是多么令人心碎的凄凉啊!例子:想想那些在外漂泊多年,思念家乡却无法归去的人,不就是那断肠人吗?4.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就为离别而伤感,更何况是在这凄清冷落的秋天呢。
例子:当你和心爱的人分别在秋天,那满心的凄凉滋味,哎呀!5.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苏轼对亡妻的思念,十年过去了依然那么浓烈,生死相隔的凄凉谁能懂?例子:你有没有失去过特别重要的人,那种思念真的是无法忘却啊!6.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李清照在寻觅什么呢,只有冷冷清清的氛围和无尽的凄凉悲苦。
例子:当你心情低落时,在家里四处找寻着什么来慰藉自己,不也是这种感觉吗?7.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那月亮落下,乌鸦啼叫,寒霜满天的夜晚,对着江枫渔火忧愁入眠,真的好凄凉。
例子:在一个寒冷的夜晚,你一个人守着微弱的灯光,是不是也觉得心里凉凉的?8.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的愁绪啊,就像那江水一样无穷无尽,这是多么浓厚的凄凉。
例子:当你满心烦恼无法排解时,那愁绪不也像江水一样吗?9.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在那古老的道路上,萧瑟的西风中,一匹瘦马缓缓前行,再加上夕阳西下,流浪的人该多凄凉啊!例子:看到那匹瘦马,你会不会想到自己在人生路上的孤独前行?10.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寂寞沙洲冷—苏轼寂寞沙洲冷—苏轼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是苏轼的一首词,名为《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表达的是苏轼本人的乐观与阔达。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宋代: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时见一作:谁见)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译文弯弯的勾月悬挂在疏落的梧桐树上;夜阑人静,漏壶的水早已滴光了。
有谁见到幽人独自往来,仿佛天边孤雁般飘渺的身影。
黑夜中的它突然受到惊吓,骤然飞起,并频频回头,却总是无人理解它内心的无限幽恨。
它不断于寒冷的树枝间逡巡,然而不肯栖息于任何一棵树上,最后只能寂寞地降落在清冷的沙洲上。
注释漏断:即指深夜。
漏,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即指深夜。
原题“黄州定惠寺寓居作”。
漏:指更漏而言。
这里“漏断”不过说夜深罢了。
幽:《易·履卦》:“幽人贞吉”,其义为幽囚。
引申为幽静、优雅。
孤鸿:张九龄《感遇》十二之四:“孤鸿海上来。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三十九:“此词本咏夜景,至换头但只说鸿,正如《贺新郎》词“乳燕飞华屋”,至换头但只说榴花。
…。
“按两词均系泛咏,本未尝有”夜景“等题,多说鸿,多说石榴,既无所妨,亦未必因之而奇妙。
胡评似未谛。
省:理解。
“无人省“,犹言”无人识“。
或以为“拣尽寒枝“有语病,亦见注⑷所引同书同条。
《稗海》本《野客丛书》:”观隋李元操《鸿雁行》曰:“夕宿寒枝上,朝飞空井旁。
“坡语岂无自邪?“此言固是。
寒枝意广泛,又说”不肯栖“,本属无碍。
此句亦有良禽择木而栖的意思。
《左传》哀公十一年:”鸟则择木,木岂能择鸟。
“杜甫《遣愁》:”择木知幽鸟。
“末句一本作“枫落吴江冷“,全用唐人崔信明断句,且上下不接,恐非。
赏析这是苏轼的一首名词《卜算子》。
现在通行的各个版本的词选中都有一个小序:“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据史料记载,此词为公元1083年(神宗元丰六年)初作于黄州,定慧院在今天的湖北黄冈县东南,苏轼另有《游定惠院记》一文。
描写孤独寂寞的诗句,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李白"长啸梁甫吟,何时见陽春",这是一种空负壮志无法实现的孤独;
★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遍插茱萸少一人"是一种游子的孤独;★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小园香径独徘徊"是一种无奈的孤独;
★李商隐的"夕陽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是一种行将迟暮的孤独;
★陈子昂在幽州台上,"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这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是一种无人理解的孤独;
★辛弃疾"把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这是一种缺少知音的孤独。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
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飘萧我是孤飞雁,不与红尘结怨。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似钩。
寂寞梧桐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上心头。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温庭筠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藏头:千万孤独)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李清照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
年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卅六、满庭芳·程氏墨苑千言万语,诉说不尽,梦中几多思念。
明朝一别,何日再相见? 推开万卷诗书,寒窗下,独自长叹。
泪眼中孤雁南飞,可曾到彼岸?
★秋陰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
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
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但愿,五千年,沧海桑田,痴心不变。
茫茫夜空,群星璀璨。
拥有一个蓝天,怕什么? 海枯石烂。
你和我,永永远远,千里共患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