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应物滁州西涧的写作背景
- 格式:docx
- 大小:16.91 KB
- 文档页数:2
滁州西涧古诗意思及赏析_创作背景是什么《滁州西涧》,此诗主要是详细地描写的虽然是平常的景物,但经诗人的点染,却成了一幅意境幽深的有韵之画,还蕴含了诗人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与忧伤情怀,也就是作者对自己怀才不遇的不平。
《滁州西涧》的原文及赏析1、原文:《滁州西涧》唐·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2、译文:最是喜爱涧边生长的幽幽野草,还有那树丛深处婉转啼唱的黄鹂。
春潮不断上涨,还夹带着密密细雨。
荒野渡口无人,只有一只小船悠闲地横在水面。
3、赏析:“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暮春之际,群芳已过,诗人闲行至涧,但见一片青草萋萋。
这里幽草,深树,透出境界的幽冷,虽然不及百花妩媚娇艳,但它们那青翠欲滴的身姿,那自甘寂寞、不肯趋时悦人的风标,与作者好静的性格相契,自然而然地赢得了诗人的喜爱。
这两句写出了诗人随缘自适、怡然自得的开朗和豁达。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到傍晚时分,春潮上涨,春雨淅沥,西涧水势顿见湍急。
郊野渡口,本来就荒凉冷漠,此刻愈发难觅人踪。
这两句以飞转流动之势,衬托闲淡宁静之景,可谓诗中有画,景中寓情。
诗人以情写景,借景述意,写自己喜爱和不喜爱的景物,说自己合意和不合意的事情,而胸襟恬淡,情怀忧伤,便自然地流露出来。
这首诗表达作者对生活的热爱。
滁州西涧的创作背景滁州西涧写于唐德宗建中二年(781)诗人出任滁州刺史期间,唐滁州治所即今安徽滁县,西涧在滁州城西郊野。
这诗写春游西涧赏景和晚雨野渡所见,诗人以情写景,借景述意,写自己喜爱与不喜爱的景物,说自己合意与不合意的情事,而其胸襟恬淡,情怀忧伤,便自然流露出来。
在中唐前期,韦应物是个洁身自好的诗人,也是个关心民生疾苦的好官。
在仕宦生涯中,常处于进仕退隐的矛盾,他为中唐政治弊败而忧虑,为百姓生活贫困而内疚,有志改革而无力,思欲归隐而不能,进退两为难,只好不进不退任其自然。
《滁州西涧》就是抒发这样的矛盾无奈的处境和心情,所以诗中表露着恬淡的胸襟和忧伤的情怀。
韦应物《滁州西涧》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作者简介】韦应物(737—792?),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排行十九。
出身名门望族,十五岁即以三卫郎为玄宗近侍。
安史乱后,失职流落。
代宗广德元年(763),为洛阳丞。
德宗建中二年(781),擢尚书比部员外郎。
三年,出为滁州刺史。
贞元元年(785),任江州刺史,世称“韦江州”。
三年,入朝为左司郎中,人称“韦左司”。
四年,出为苏州刺史,故世称“韦苏州”。
约贞元八年(792),卒于苏州。
韦应物为中唐著名诗人,其诗众体兼擅,尤长于五言。
白居易评曰:“韦苏州歌行,才丽之外,颇近兴讽;其五言诗,又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
”(《与元九书》)韦诗题材广泛,而以山水田园诗最著。
后人往往将他与王维、孟浩然、柳宗元并称为“王孟韦柳”,或与柳宗元并称“韦柳”,又将其与陶渊明并称“陶韦”。
《四库全书总目》称其“五言古诗源出于陶,而熔化于三谢,故真而不朴,华而不绮”。
刘熙载又将他与元结并提,认为“元、韦两家皆学陶”,而“韦苏州忧民之意如元道州”(《艺概•诗概》)。
有《韦苏州集》(又称《韦江州集》)。
【原文】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 [1] ,上有黄鹂深树鸣 [2] 。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3] 。
【注释】[1]独怜:唯独喜爱。
生:一作“行”,较胜。
何良俊《四友斋丛说》:“韦苏州《滁州西涧》诗,有手书,刻在太清楼帖中,本作‘独怜幽草涧边行,尚有黄鹂深树鸣’。
盖怜幽草而行于涧边,始与性情有关,今集本‘行’作‘生’、‘尚’作‘上’,则与我了无与矣。
其为传刻之讹无疑。
”王安石《初夏即事》之“绿阴幽草胜花时”,与此意同。
[2]黄鹂:即黄莺,正是春日所见。
[3]野渡:郊野渡口。
寇准《春日登楼怀归》之“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即化用韦应物句。
【译文】我非常喜爱这河边生长的野草,是那样幽静而富有生趣;河岸上茂密树林的深处,不断传来黄鹂鸟的叫声,是那样婉转动听。
因傍晚下了春雨,河面像潮水一样流得更急了;在那暮色苍茫的荒野渡口,已没有人渡河,只有小船独自横漂在河边上。
《滁州西涧》
唐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作者背景】
韦应物(737-792),唐代诗人。
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贵族出身,曾为唐玄宗侍卫,后来发奋读书,成为有名的诗人。
其诗多写田园风物,以古风和五律最受人推崇,风格古淡隽永,后人将他与柳宗元并称为“韦柳”。
【注词释义】
滁州:今安徽滁县,诗人曾任州刺史。
西涧:滁州城西郊的一条小溪,有人称上马河。
独怜:最爱,只爱。
春潮:春雨。
野渡:荒郊野外无人管理的渡口。
横:指随意飘浮。
【古诗今译】
涧边丛生的幽草特别让人喜爱,密林中还有黄鹂鸟在婉转啼鸣。
带雨的春潮在傍晚来势更湍
急,荒郊野渡寂无人影只有船空横。
【名句赏析】——野渡无人舟自横。
诗人在滁州做官时,最喜爱西涧清幽的景色,经常一个人到涧边散步。
岸边的绿草、树丛中的黄鹂,所闻所见都赏心悦目,让人流连忘返。
一场突如其来的急雨,使春天原来就高涨的涧水更加湍急,渡口的艄公已去避雨,小船被水流冲得横在岸边。
一船来说,船渡往对岸的方向是纵,水流的方向是横。
船是被拴住的,水流一冲就横在水中了。
诗人所用的字句都很平常,但因捕捉到一个特殊的情景,描绘出小船横在水流中的画面。
所以格外生动。
从前两句的描写来看,诗人的心情很悠闲,但后两句的风景又有点寂寥的感觉。
韦应物滁州西涧韦应物《滁州西涧》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引导语:“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这两句诗想必很多人都熟悉,它出自于《滁州西涧》,是唐代诗人韦应物的作品,下面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学习一下《滁州西涧》这首诗吧!滁州西涧唐代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翻译最是喜爱涧边生长的幽幽野草,还有那树丛深处婉转啼唱的黄鹂。
春潮不断上涨,还夹带着密密细雨。
荒野渡口无人,只有一只小船悠闲地横在水面。
注释⑴滁州:在今安徽滁州以西。
西涧:在滁州城西,俗名称上马河。
⑵独怜:唯独喜欢。
幽草:幽谷里的小草。
幽,一作“芳”。
生:一作“行”。
⑶深树:枝叶茂密的树。
深,《才调集》作“远”。
树,《全唐诗》注“有本作‘处’”。
⑷春潮:春天的潮汐。
⑸野渡:郊野的渡口。
横:指随意飘浮。
写作背景一般认为《滁州西涧》这首诗是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韦应物任滁州刺史时所作。
他时常独步郊外,滁州西涧便是他常光顾的地方。
作者喜爱西涧清幽的景色,一天游览至滁州西涧(在滁州城西郊野),写下了这首诗情浓郁的小诗。
作者简介韦应物(737~792),中国唐代诗人。
汉族,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
散文仅存一篇。
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
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文学成就韦应物的诗歌创作成就最大。
其诗多写山水田园,清丽闲淡,和平之中时露幽愤之情。
反映民间疾苦的诗,颇富于同情心。
是中唐艺术成就较高的诗人。
代表作有《观田家》。
此外,他还有一些感情慷慨悲愤之作。
部分诗篇思想消极,孤寂低沉。
韦诗各体俱长,七言歌行音调流美,“才丽之外,颇近兴讽”(白居易《与元九书》)。
五律一气流转,情文相生,耐人寻味。
五、七绝清韵秀朗,《滁州西涧》的“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句,写景如画,为后世称许。
滁州西涧(韦应物)原文及赏析滁州西涧(韦应物)【原文】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
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
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
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
千里绝烟,波浩渺之都。
汀洲何处?可托付秋波。
白璧微瑕,秋水共长天一色。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赏析】《滁州西涧》是唐代诗人韦应物创作的一首山水田园诗。
以山川美景为背景,通过对渔舟、雁阵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之情。
下面将对该诗的主要意境和修辞手法进行赏析。
首句“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
”以“渔舟唱晚”形象描绘了夕阳下渔船归来的场景,将读者带入了诗人构建的自然环境之中。
形容词“晚”使整个画面增添了一种黄昏的宁静美感。
同样,第二句“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借助“雁阵”和“声断”来表达秋寒的凄凉,通过对声音的描写,进一步强调了寒冷的感觉。
接下来,“遥襟甫畅,逸兴遄飞。
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
”作者直接表达了自己舒畅的心情,描绘了自由奔放的景象。
通过将音乐与自然景观相结合,创造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展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随后,“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
千里绝烟,波浩渺之都。
”通过选择描写环境的词语,描绘了滁州西涧的独特之处。
睢园、彭泽、绝烟、波浩渺等形象词语,使诗中的环境更加丰富生动。
最后两句勾勒出一个秋天的画面,“汀洲何处?可托付秋波。
白璧微瑕,秋水共长天一色。
”语言简洁,形象鲜明。
通过比喻手法,将秋波与汀洲、白璧进行联系。
美丽的秋色与清雅的水墨画相得益彰,给人一种完美和谐之感。
整首诗通过表达作者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展示了大自然的美丽和壮丽。
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和诗意的表达,使读者共享了他的美好心境。
通过景物描写和感受交融,引发读者对美好生活的思考,体会到大自然所带来的宁静与安慰。
总结而言,韦应物的《滁州西涧》以其独特的诗意表达了对山水田园景色的赞美之情。
通过景物描绘和诗意的渲染,将读者带入一个美丽而宁静的自然环境中。
滁州西涧赏析
摘要:
一、背景介绍
二、诗歌内容解析
三、诗歌艺术特点
四、诗人情感表达
五、总结
正文:
滁州西涧,一首描绘春天景色的小诗,出自唐代著名诗人韦应物之手。
这首诗以其优美的意境、丰富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备受后人赞誉。
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诗的韵味。
一、背景介绍
韦应物在唐代宗大历年间任滁州刺史,在此期间,他游览了滁州西涧,被那里的美景所吸引,创作了这首诗。
诗中描绘了春天涧边的幽草、树丛中的黄鹂,以及春潮带雨的野渡景象。
二、诗歌内容解析
诗的第一句“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描绘了诗人喜爱的涧边幽草和深树中的黄鹂。
第二句“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则展现了春潮带雨的野渡景象。
这两句诗动静结合,形象地勾勒出一幅春涧图。
三、诗歌艺术特点
这首诗以情写景,借景述意。
诗人通过自己对景物的情感取向,展现出内
心的恬淡胸怀和忧伤情感。
同时,诗中运用了生动的描绘手法,如“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使读者仿佛置身于美丽的山水之间。
四、诗人情感表达
在这首诗中,诗人表达了对春天景色的热爱,以及对恬淡生活的向往。
通过描绘幽草、黄鹂、春潮等景物,诗人展示了自己内心深处的忧伤和无奈。
五、总结
《滁州西涧》以其优美的意境、生动的描绘和深刻的情感,成为一首备受赞誉的唐代诗歌。
这首诗不仅展现了春天美丽的景色,还透露出诗人对生活、人生的感慨。
滁州西涧古诗意思全解《滁州西涧》是唐代诗人韦应物的一首诗,诗中描绘了滁州西涧的美景,以及诗人对美景的感慨和思考。
这首诗的意思深刻,诗歌优美,成为了唐代诗歌中的佳作。
本文将对这首诗的意思进行全面解读。
一、诗歌背景《滁州西涧》是唐代诗人韦应物在其任滁州刺史期间所作,描写了滁州西涧的美景。
当时,韦应物在滁州任职,对当地的山水风光有着深刻的感受和热爱,因此创作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篇。
二、诗歌内容《滁州西涧》全诗共二十六句,描写了滁州西涧的山水、花草、鸟兽等自然风光,以及诗人对这些美景的感慨和思考。
下面对每句话进行逐一解读。
1.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这句话描写了滁州西涧的自然风光,幽草生长在涧边,黄鹂在树上鸣叫,景色十分优美。
2. 春来遍是野花香,野径争迎蝴蝶飞。
这句话描写了春天的滁州西涧,野花盛开,芳香四溢,野径上有蝴蝶飞舞,景色非常美丽。
3. 石磴落花飞溅泪,水声悠悠碧山青。
这句话描写了滁州西涧的石磴,石磴上落满了花瓣,像是泪水飞溅,而涧中的水声悠悠,山青水碧,景色非常动人。
4.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自然风光的感慨,他并不是刻意争取春天的美景,而是放任自然,让群芳自由竞争,这也是诗人对自然美的赞美。
5. 岂是眼前流水,向西流难得东。
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流水的思考,他认为流水并不是只流向眼前,而是向着远方流去,而向西流水很常见,但向东流水却不易得到。
6.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界的理解,红花虽然凋落了,但它并不是无情的,而是化为春泥,为花草提供养分,保护花草的生长。
7.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这句话描写了滁州西涧的桃花,一簇簇盛开,非常美丽,其中深红色和浅红色的桃花都十分可爱。
8. 近酒无觉眠石脚,落花欲迷人径头。
这句话描写了诗人在滁州西涧的游玩,他喝了酒后不知不觉地睡在石脚下,落花飘散,将他的行路之路迷了。
9.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注解】1、滁州:在今安徽滁县以西。
2、西涧:在滁县城西,俗名称上马河。
3、幽草:幽谷里的小草。
【译文一】我怜爱生长在涧边的幽草,涧上有黄鹂在深林中啼叫。
春潮伴着夜雨急急地涌来,渡口无人船只随波浪横漂。
【译文二】我非常喜爱这河边生长的野草,是那样幽静而富有生趣;河岸上茂密树林的深处,不断传来黄鹂鸟的叫声,是那样婉转动听。
因傍晚下了春雨,河面像潮水一样流得更急了;在那暮色苍茫的荒野渡口,已没有人渡河,只有小船独自横漂在河边上。
【创作背景】一般认为《滁州西涧》这首诗是公元781年(唐德宗建中二年)韦应物任滁州刺史时所作。
他时常独步郊外,滁州西涧便是他常光顾的地方。
作者喜爱西涧清幽的景色,一天游览至滁州西涧(在滁州城西郊野),写下了这首诗情浓郁的小诗。
【赏析】这是写景诗的名篇,描写春游滁州西涧赏景和晚潮带雨的野渡所见。
首二句写春景、爱幽草而轻黄鹂,以喻乐守节,而嫉高媚;后二句写带雨春潮之急,和水急舟横的景象,蕴含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可奈何之忧伤。
全诗表露了恬淡的胸襟和忧伤之情怀。
【鉴赏】这是一首写景的小诗,描写春游滁州西涧赏景和晚潮带雨的野渡所见。
首二句写春景、爱幽草而轻黄鹂,以喻乐守节,而嫉高媚;后二句写带雨春潮之急,和水急舟横的景象,蕴含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可奈何之忧伤。
全诗表露了恬淡的胸襟和忧伤之情怀。
诗写暮春景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是说:诗人独喜爱涧边生长的幽草,上有黄莺在树阴深处啼鸣。
这是清丽的色彩与动听的音乐交织成的幽雅景致。
暮春之际,群芳已过,诗人闲行至涧,但见一片青草萋萋。
这里幽草,深树,透出境界的幽冷,虽然不及百花妩媚娇艳,但它们那青翠欲滴的身姿,那自甘寂寞、不肯趋时悦人的风标,与作者好静的性格相契,自然而然地赢得了诗人的喜爱。
这里,“独怜”二字,感情色彩至为浓郁,是诗人别有会心的感受。
《滁州西涧》诗词《滁州西涧》是唐代著名诗人韦应物的作品,被誉为唐诗中的经典之作。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滁州西涧的生活情形,以及他对这个地方的钟爱和怀念之情。
以下分步骤阐述这首诗的内容和意义。
一、诗的背景诗人韦应物在唐代是一个知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
他曾经在唐玄宗和高宗两朝担任过要职,也是一位资深的文学评论家。
这首《滁州西涧》描写了他经常居住的滁州西涧山庄,其中有他的好友和同僚薛涛的家。
二、诗的内容诗的前两句是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赏:“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他借助幽深的草丛、鸣叫的黄鹂等生动的自然元素,表达了他对这个山庄的喜爱和向往。
接下来,诗人透过窗户眺望远方:“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他写道从山庄望出去,能看到远方的江潮在春雨中急速流淌,有只船静静地停在河岸。
在这样的自然背景下,人类的产生显得微不足道。
最后,诗人回到自己的生活,写下自己对山庄生活的眷恋:“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山庄生活的怀念之情。
他感慨生命如水流时光荏苒,但是他会一直怀念滁州西涧的美好时光。
三、诗的意义《滁州西涧》这首诗表现了韦应物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他用充满画面感的语言来形容这个山庄,展现了自然风光和人类生活的和谐之美。
此外,诗也表达了诗人对时光的感怀和对未来的期盼。
他在诗中写道:“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这句话说明他希望自己在有生之年能成为一位杰出的人物,使自己的名声可以流传千古。
作为一位文学家和政治家,他影响了后代文学的发展和政治思想的进步。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仍然能够欣赏到诗中描绘的自然风光和人类的生活。
我们也可以从中体会到诗人心灵深处的感受和思考。
《滁州西涧》这首诗在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色彩,它鲜活地表现了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之美,具有深刻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韦应物滁州西涧的写作背景
从诗句中,我们可以得出诗人众多诗歌风格的原因,也可以看出诗人不同的审美追求。
下面是滁州西涧的写作背景介绍及诗人简介。
【写作背景】
一般认为《滁州西涧》这首诗是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韦应物任滁州刺史时所作。
他时常独步郊外,滁州西涧便是他常光顾的地方。
作者喜爱西涧清幽的景色,一天游览至滁州西涧(在滁州城西郊野),写下了这首诗情浓郁的小诗。
【诗人简介】
韦应物(737-790[1]),京兆府万年县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胄贵里人,唐玄宗时任三卫郎。
安史之乱时,曾避难居武功(今属陕西省)等地。
安史之乱后,折节读书,终于成为中唐时期的著名诗人。
永泰元年后,罢官闲居洛阳同德寺。
大历八年,因病去官,又寄居洛阳同德精舍。
大历十四年,辞官寓居鄠县沣上的善福精舍。
贞元四年冬,复出为苏州刺史,约七年后罢官,寄居苏州永定寺,此后不久,卒于苏州。
他曾经担任过洛阳丞、京兆府功曹、高陵县令、滁州刺史、江州刺史、左司郎中、苏州刺史等官职。
多次罢官,闲居佛寺,使得诗人有大量的时间精力接触山林自然,写下了不少山水诗。
【清美诗风】
人一生有着仕隐交替的独特经历, 几次出仕又闲居,而每一次闲居又都是归于佛寺,表现出遁世避俗的淡泊志向与性格。
翻开诗人诗集,虽也有不少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诗篇,但多是写与僧人交往酬唱、描写佛寺道观和僧人形象,或叙写自然山水清幽之景, 并由此而形成诗人清美的鲜明诗风。
诗人写诗, 极喜用“清“字, 在其诗中,“清”字共出现了139 次, 按多少顺序排列,分别为:“清”字48 次;“清夜”11 次;“清景”10 次;“清露”8 次;“清池”、“清觞”各5次;“清川”、“清风”各 4 次;“清晨(朝)”、“清辉”、“清都”、“清凉”、“清赏”各 3次; “清香”、“凄清”、“清泉”、“清尘”、“清涧”、“清言”各 2次;“清渠”、“清静”、“澄清”、“清旷”、“清时”、“清白”、“清诗”、“清樽”、“清源”、“清光”、“清幽”、“清澜”、“清浅”、“清波”、“清流”各 1 次。
有时甚至同一首诗中也不
避用字重复,出现两个或多个“清”字,至于运用与“清”字意义相近的词语那就更是俯拾即是、不胜枚举了。
诗人把我们带到了一个崭新的艺术天地:读其诗作,如饮甘露,如濯清流,如临幽谷,如沐清风, 给人以清气弥漫的审美感受。
《赠王侍御》“心同野鹤与尘远,诗似玉壶彻底清”一联诗最能概括、表现和反映韦诗的这种独特的清美诗风。
故张戒《岁寒冷堂诗话》(卷上)云:“韦苏州诗,韵高而气清。
”诗人也反复提及己诗之清:《访人》诗云:“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
”《艳雪》诗云:“清诗舞艳雪,孤抱莹玄冰”。
不仅表现诗人的诗学审美观集中体现在一个“清”字上, 而且能以清新洁净的语言来绘景状物,表意抒情,形成其独特的清美诗风。
而这种诗风又呈现出多姿多彩的特征。
诗人一生多次闲居精舍, 早已习惯那种很少人间烟火气的方外生活,故描写山水或寺庙生活常显得闲适而恬澹,空旷而平和。
如《幽居》:“贵贱虽异等, 出门皆有营。
独无外物牵, 遂此幽居情。
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
青山忽已曙,鸟雀绕舍鸣。
时与道人偶, 或随樵者行。
自当安蹇劣, 谁谓薄世荣。
”全诗描绘了一种悠闲宁静的境界, 反映了诗人幽居独处、知足适意的闲淡心境。
诗先用世人“皆有营”之辛劳, 反衬自己“遂此幽居”的闲情逸致;“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对幽居生活的恬然感受以及愉悦适意的心境,使心境与物境达到高度的和谐与统一。
再如《秋夜寄邱二十二员外》:“怀君属秋夜, 散步咏凉天。
山空松子落, 幽人应未眠。
”施补华《山见庸说诗》称赞这首诗:“清幽不减摩诘,皆五绝中之正法眼藏也。
”诗人从容下笔, 于“秋夜”、“凉天”写起,淡淡着墨,“山空松子落”更见出诗人平淡心境与所处幽静环境的谐合,语浅情深,显得那么的清雅闲淡。
沈德潜《说诗日卒语》云:“五言绝句, 右丞之自然,太白之高妙,苏州之古淡,并入化境。
”此诗即诗人清淡诗风的代表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