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岁儿童社会性发展特点
- 格式:ppt
- 大小:1.73 MB
- 文档页数:37
儿童各年龄心理发展特点一、0 - 1岁婴儿期心理发展特点(感知运动阶段)1. 生理发展- 新生儿的身体各部分机能还很脆弱,在出生后的第一年里,身体快速发育。
例如,婴儿的视力在出生时很模糊,随着时间推移逐渐能看清物体轮廓、颜色等,到1岁左右视力基本接近成人水平。
- 婴儿的动作发展遵循一定的顺序,从最初的无条件反射(如吸吮反射、握持反射等)逐渐发展为有目的的动作。
在0 - 3个月时,主要是头部和颈部的动作发展,如能抬头;3 - 6个月时,开始学会翻身、坐立;6 - 9个月时,能爬行;9 - 12个月时,部分婴儿开始站立和行走。
2. 认知发展- 感知觉发展迅速。
婴儿通过感觉器官来感知世界,例如,他们对声音非常敏感,在胎儿期就开始有听觉反应,出生后能区分不同的声音,尤其是母亲的声音。
在视觉方面,他们对黑白对比强烈的图案、人脸等比较感兴趣。
- 这一阶段婴儿的认知发展主要是通过感知运动来实现的。
他们通过不断地探索和尝试,如抓握、摇晃、敲打物体等,来了解物体的属性和因果关系。
例如,当婴儿发现拉玩具上的绳子会使玩具靠近自己时,他们就开始理解简单的因果关系。
3. 情感和社会性发展- 婴儿出生后就会表现出情绪反应,如哭、笑等。
0 - 3个月时,主要是满足生理需求后的满足性微笑;3 - 6个月时,开始对熟悉的人有更多的社会性微笑;6 - 12个月时,婴儿开始表现出对主要照顾者(如母亲)的依恋关系,当母亲离开时会表现出不安(分离焦虑),而见到母亲回来时会表现出高兴(依恋行为)。
- 婴儿在这个阶段也开始有简单的人际交往,如与家人的目光交流、发出声音回应等。
二、1 - 3岁幼儿早期(前运算阶段早期)1. 生理发展- 身体发育速度较婴儿期有所减缓,但仍然在不断成长。
幼儿的身高、体重稳步增加,身体的协调性和灵活性也在提高。
例如,他们能够更稳地走路、跑步,还能尝试攀爬等动作。
- 手部精细动作发展迅速,幼儿能够用手进行更复杂的操作,如用勺子吃饭、搭积木、涂鸦等。
0—3岁儿童社会性发展特征125-30个月儿童社会性发展特征2岁的儿童开给了人生第一个叛逆期,此时儿童的自我意识增强,有强烈的自我主张,占有欲增强、常常通过反抗成人的要求来显示其独立性,并经常说“不”。
这时期儿童在与同伴的相处中发生冲突的次数也不断增加,儿童往往在这种冲突中学习并确定初步的社会规则,与此相应的亲社会行为也在增多。
2岁的儿童对他人的情绪或意图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产生了助人行为、在同伴交往中也会采取语言或动作的方式影响同伴的行为,他们也开始有了一定的性别意识,能够知道自己所属的性别并了解一定的性别特征。
自我控制力也开始发展起来。
1.社会行为主要特征同伴交往中的冲突行为増多:25-30个月,儿童解决冲突的技能得到发展,2岁起儿童与同伴的社会互动逐渐増多,在互动中的冲突也不断増多,大多是关于物品使用权和所有权的冲突。
冲突中的输赢会影响到以后的冲突行为,从这时候起儿童已经会使用一些社会规则来解决冲突,如较初级的优势规则,即身体强壮的儿童经常在冲突中获胜。
同伴交往中亲社会行为増多:25-30个月的儿童开始产生助人行为,能够主动帮助处于困境中的同伴,用语言或其他替代活动表示同情或安慰。
同伴交往技能发展:25-30个月的儿童可以通过语言来影响同伴的行为,以此进行交往。
比如说出“我们一起玩”。
同伴游戏水平提高:25-30个月的儿童出现了游戏中的分工合作行为。
如在过家家的游戏中、一个孩子抱着布娃娃、另一个孩子给布娃娃梳头。
交往范国扩大:25-30个月的儿童与人交往能力加强,交往范围扩大,常常能主动与年龄相近或稍长的儿童玩耍。
同伴交往中攻击行为增多:25-30个月的儿童同伴交往中的分享行为减少,在自我意识过程时常会因为达到目的而出现攻击性行为。
社会模仿行为增多:25-30个月的儿童热衷于模仿成人,不同于1岁时的滞后模仿,此时儿童对成人的模仿多是即时的,如看见成人拿着墩布拖地便要上前1由湖北省直属机关第一幼儿园何小燕老师整理跟着拖。
0—3岁儿童社会性发展特征119--24个月儿童社会性发展特征19-24个月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是学习发起并维持与他人交往的技巧。
此时儿童的自我认识产生第二次飞跃,发展出客体自我。
开始称呼自己为“我”,也更能理解他人的情绪和感受,在目睹他人痛苦时出现安慰等亲社会行为、同伴交往延续上一月龄段的特点。
同时自控能力开始发展,听妈妈的话。
有温顺乖巧的一面。
1.社会行为主要特征社会互动技能进一步发展:19-24个月的儿童会以物品为中心与他人进行互动,此时儿童能够接近正在操作玩具的陌生成人并围绕玩具进行互动。
在接触玩具时,儿童常对成人微笑并发声。
交往中对他人的行为作出动态反应,19-24个月的儿童能对他人的社会交往行为作出相应的反应,以促进社会互动的进行。
出现自发的亲社会行为,19-24个月的部分儿童在目击别人的痛苦时会开始表现出一定的亲社会行为进行安慰,如拍拍对方等。
同伴交往出现合作行为:19-24个月的儿童的分享与合作行为萌芽并发展,特别是在与同伴发生冲突时、开始学会使用分享或合作的方式解决冲突。
与亲子间与依恋对象的关系更加微妙:19-21个月儿童开始理解并采纳依恋对象的观点,可以对母亲的行为进行推断。
2.社会适应发展特征生活适应上有了一定的自理能力,19-24个月儿童能够自己脱衣服,有了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
在陌生环境中不再“怕生”:19-24个月儿童随着认识范围的扩大、接触陌生人的机会增多,渐渐地不再“怕生”,每个儿童有一定的个体差异,但都能在陌生环境中经过少则几分钟,多则数十分钟的适应后,融入到环境中去。
3.自我意识发展特征自我认识中的客体自我逐渐成熟:19-24个月儿童的客体自我逐渐成熟,这是自我意识发展的一大飞跃。
此时儿童能够确认自己在镜中的形象,并能用自己1由湖北省直属机关第一幼儿园何小燕老师整理的名字表达自己的需要。
出现自我指导行为:19-24个月儿童逐渐开始自我指导,他们的感知运动图式内化为正常的心理图像。
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内容幼儿社会性发展。
幼儿社会性发展是指幼儿在社会交往中逐渐形成个性、性格和行为特征的过程。
这一过程是在家庭、幼儿园、社区等各种社会环境中进行的,是幼儿个体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幼儿社会性发展的过程中,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各种社会环境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这些社会环境中,幼儿通过与他人的交往和互动,逐渐学会了解和认识自己,学会了解和认识他人,学会了解和认识社会,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和社会行为,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社会性格和社会行为特征。
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幼儿社会认知的发展。
幼儿在社会交往中逐渐学会了解和认识自己、他人和社会。
在社会交往中,幼儿通过观察、模仿和体验,学会了解和认识自己的性别、年龄、身体特征和能力特点,学会了解和认识他人的性别、年龄、身体特征和能力特点,学会了解和认识社会的规则、习俗和价值观念,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社会认知。
二、幼儿社会情感的发展。
幼儿在社会交往中逐渐学会了表达和理解情感,学会了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学会了与他人建立友好关系,学会了与他人建立合作关系,学会了与他人建立竞争关系,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社会情感。
三、幼儿社会行为的发展。
幼儿在社会交往中逐渐学会了遵守社会规则,学会了尊重他人,学会了合作和分享,学会了解决冲突和问题,学会了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社会行为。
四、幼儿社会性格的发展。
幼儿在社会交往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社会性格,包括性格特点、性格倾向和性格特征。
在社会交往中,幼儿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交流,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社会性格,表现出不同的社会性格特点和社会性格特征。
总之,幼儿社会性发展是幼儿个体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幼儿在社会交往中逐渐形成个性、性格和行为特征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各种社会环境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家庭、学校和社会应该共同关注和支持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为幼儿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社会条件,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全面、健康和良好。
幼儿个性、社会性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幼儿个性发展的基本规律主要包括先天气质差异、个性特征的萌芽以及个性初步形成等阶段。
幼儿的个性发展是一个逐渐成熟的过程。
从出生到一岁前,儿童主要表现出先天气质的差异。
随着年龄的增长,一到三岁前,孩子的个性特征开始萌芽,这时候父母的支持和鼓励对孩子个性的形成至关重要。
进入三到六岁,儿童的个性开始初步形成,这一阶段是学前期儿童个性发展的关键时期,自我意识也开始逐步建立。
个性的发展对儿童日后的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良好的个性发展为孩子未来的学习和社交打下坚实的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儿童个性的形成并非一成不变,它会在后续的成长过程中继续发展和变化。
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基本规律涉及模仿学习、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
在社会性发展方面,幼儿主要是通过日常生活和游戏中的观察与模仿来学习的。
孩子们在与成人及同伴的交流中学习如何友好相处,同时也在认识自己、对待他人的过程中不断发展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儿童的社会性发展特点包括情境性、模仿性、从他性以及由不稳定向稳定发展的趋势。
社会性发展是儿童健全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幼儿期则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
幼儿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都是一个动态的、逐步的过程。
家长和教育者需要提供一个充满爱、支持和鼓励的环境,帮助孩子在这两方面都能健康成长。
0—3岁儿童社会性发展特征110-12个月儿童社会性发展特征10一12个月儿童出观了明显的依恋情结,不愿离开妈妈,情结会随着妈妈而波动,并且更加愿意与熟悉的成人交往,但对于陌生人、怪摸样的物体的反应很大,表观出害怕,儿童的自我概念更加成熟,喜欢受到表扬,会为了得到表扬去做成人赞许的事情和动作。
1.社会行为主要特征同伴交往发展进入初级阶段,与小朋友之间有了以物体为中心的简单交往,这时儿童与同伴在一起时的交流不仅有触摸和微笑,还有了对物品的共同注意。
但这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交往:他们的注意力多集中于物体或玩具,而不是其他的儿童在做什么。
亲子交往中与成人的交流更有自主性:10—12个月的儿童喜欢与成年人交往,他们会设法引起成人的注意,如主动讨好大人或者淘气。
他们也更喜欢玩与成人互动的游戏,如藏猫猫等,在进行此类游戏时会非常高兴。
能够顺从成人的要求。
10-12个月的儿童能够执行成人提出的简单要求,他们对他人的要求已经有了一定的意识,此时儿童一般很听话,愿意听成人的指令帮忙拿东西。
以求得赞许、如果要求他把玩具给别人,他会试着去做。
泛化的社会模仿行为。
10-13个月的儿童对成人的行为充满兴趣,喜欢模仿成人的举动,并且,与上一月龄段相比,模仿的范围不再局限于简单的动作,而可能是一系列的动作或行为,并能将学来的行为不分情境地加以使用,如果有哥哥或姐姐,则哥哥姐姐会成为其模仿对象。
并且模仿行为更加明显,通常是哥哥姐姐做什么,他也会做什么。
有了简单的礼仪行为。
在家长的教导下。
10-12个月的儿童有的可以招手表示“再见”或“谢谢”,会摇头、但往往还不会点头。
亲子依恋更加鲜明,10一12个月的儿童将妈妈看作是特殊的对象,更加依恋妈妈。
有明显的依恋情结,妈妈去哪里,他就想跟着去哪里。
出现了分离焦虑,分离会令儿童和妈妈都感到十分痛苦。
亲子交往中情绪开始受母亲的情绪影响,当母亲不安或沮丧时,儿童也会显1由湖北省直属机关第一幼儿园何小燕老师整理得不高兴。
儿童各年龄阶段的特征在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发展特征表现出多样性和独特性。
本文将从幼儿期、儿童期和青春期三个阶段出发,分别探讨儿童在不同年龄段的特征。
一、幼儿期(0-3岁)在幼儿期,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迅速,他们在不断学习和适应环境中成长。
主要特征如下:1.感知与运动发展:幼儿期是儿童感知和运动能力迅速发展的阶段。
他们开始能够控制头部的转动,抓握物体,并逐渐实现坐、爬、站、行等基本运动。
2.语言能力的发展:随着大脑的发育,幼儿开始学会模仿和表达自己的需求。
他们逐渐习得一些简单的词语和表达方式,开始慢慢与家人交流。
3.社会性与情感发展:幼儿期开始形成自我意识,并表现出对亲人的依赖和亲近。
他们学会表达情感,开始体验和探索各种情绪。
二、儿童期(3-12岁)儿童期是儿童个性形成和认知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阶段,儿童的特征主要包括:1.认知能力的发展:儿童期是儿童认知能力迅速提升的时期。
他们开始培养观察、记忆、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渐具备抽象思维的能力。
2.社交能力的发展:儿童期开始与同龄人建立联系,参与游戏和集体活动。
他们逐渐学会与其他人合作、分享和沟通,培养友谊和人际关系。
3.情绪与行为控制:随着神经系统的发展,儿童逐渐学会控制情绪和行为。
他们开始理解规则、习俗,逐渐形成适应社会的行为准则。
三、青春期(12-18岁)青春期是儿童向成年发展的过渡期,涉及身体、心理和社会各方面的变化。
主要特征如下:1.身体和性征的发展:在青春期,青少年经历明显的生理和性征上的变化。
他们身高、体重迅速增长,出现第二性征,如月经和声音变深。
2.认知与思维能力的发展:青春期是思维能力快速发展和成熟的时期。
他们开始思考存在意义、价值观等问题,逐渐形成自我认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3.自我认同与角色探索:青少年在这个阶段开始关注自己的身份认同,并积极寻找适合自己的角色。
他们会逐渐形成独立思考和行为的特质。
通过对儿童不同年龄阶段的特征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儿童的发展和需求。
儿童年龄特点随着孩子逐渐长大,每个年龄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发展需求。
了解儿童的年龄特点,可以帮助家长、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大众更好地理解和支持儿童的成长。
本文将重点介绍儿童在不同年龄段的特点,并为每个阶段提出一些建议。
幼儿阶段(0-3 岁)幼儿阶段是儿童成长中最重要的时期之一。
在这个阶段,儿童的大脑发育迅速,他们开始发展最基本的生理和认知能力。
以下是幼儿阶段的特征:1. 快速发展:在这个阶段,儿童的身体和大脑不断发展。
他们开始学会坐、爬、走,并且逐渐发展出语言和社交能力。
2. 好奇心强:幼儿非常好奇,他们对周围的环境感兴趣,喜欢触摸、尝试和探索。
他们通过玩耍和互动来了解世界。
3. 简单思维:在这个阶段,儿童的思维还很简单。
他们主要关注眼前的事物,很难理解抽象的概念。
对于幼儿,家长应该提供安全、温馨和刺激的环境。
他们需要得到关爱和陪伴,鼓励他们主动探索和学习。
学龄前期(3-6 岁)学龄前期是儿童进入学前教育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他们的认知和社交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
以下是学龄前期的特点:1. 情感表达:学龄前儿童逐渐学会表达自己的感情和需求,他们开始建立自我意识,并且能够与他人进行简单的交流。
2. 想象力丰富:在这个阶段,儿童的想象力开始发展。
他们喜欢幻想、玩角色扮演游戏,并且能够制造出自己的故事和角色。
3. 发展动作技能:学龄前儿童的运动技能不断提高。
他们能够跑、跳、爬和画图,开始有一定的手眼协调能力。
在学龄前期,家庭和学校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家长应该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鼓励他们参与有趣的活动和游戏。
学校应该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机会,促进儿童的综合发展。
儿童期(6-12 岁)儿童期是儿童逐渐进入学校教育系统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他们开始接触更广泛的知识和技能,并且逐渐形成自己的兴趣和爱好。
以下是儿童期的特点:1. 学习能力增强:儿童期的儿童开始具备更强的学习能力。
他们能够集中注意力,学会阅读、写作和解决问题。
小学儿童的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小学儿童的个性和社会性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关键的阶段。
在这个时期,孩子们发展出独特的个性特点,并学会适应社会环境。
他们开始形成自我意识,并与他人建立关系。
这种发展在认知和情感上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个性发展方面,小学儿童经历了许多的变化。
他们开始展现出不同的兴趣和能力,例如喜欢特定的活动或优先选择某些类型的任务。
他们也会逐渐发展出自己的价值观和信念,并开始根据这些价值观和信念行动。
此外,社交性的发展也是小学儿童的重要任务之一。
他们开始学会与他人建立联系,并发展出与他人相处的技巧。
在这个阶段,孩子们开始学习与他人合作、分享和解决冲突。
他们也开始意识到他人的感受,并开始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
个性和社会性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个性特点可以影响一个人与他人的互动方式。
例如,一个外向的孩子可能更容易与他人建立联系,而一个内向的孩子可能更倾向于独立行动。
同时,社会性的技能也可以影响个性的发展。
通过与他人互动,孩子们可以学会适应他人的需求和期望,从而对自己的个性进行调整。
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对小学儿童的整体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这种发展可以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和积极的自我形象。
它们还可以促进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有效的沟通技巧。
通过发展个性和社会性,孩子们可以更好地适应学校和社会环境,并为将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尽管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在小学阶段是重要的,但每个孩子的发展速度和方式可能存在差异。
一些孩子可能更早地展现出成熟的个性和社会性特点,而其他孩子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和支持。
教育家和家长应该关注每个孩子的个体需求,并提供适当的支持和指导来促进他们的发展。
总之,小学儿童的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是一个关键的发展阶段。
通过发展独特的个性特点和建立良好的社交技能,孩子们可以更好地适应学校和社会环境,并为将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教育家和家长应该关注每个孩子的个体需求,并提供适当的支持和指导来促进他们的发展。
(一)1岁以内孩子生理、智力、社会及情感发展特点在第一年当中,婴儿以惊人的速度长大。
事实上,到一岁时,它们的体重将是出生时的三倍,身高也将增加一倍。
大多数的婴儿在一岁时将学会爬,甚至可能迈出小心翼翼的第一步!在照料婴儿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需要一个温和的、有责任感的、可依靠的成年照料者。
你应该花大量的时间扶持、搂抱所照料的婴儿,并同他玩耍。
同时他将以牙牙学语、微笑和尖声大笑回报给你。
【四个月】生理发展✧∙∙∙∙∙∙∙ 体重:4.5-8.2公斤✧∙∙∙∙∙∙∙ 身高:58.4-68.6厘米✧∙∙∙∙∙∙∙ 晚上大约睡6小时✧∙∙∙∙∙∙∙ 每天平均睡眠时间为14-17小时✧∙∙∙∙∙∙∙ 俯卧时能抬起头及胸部✧∙∙∙∙∙∙∙ 双眼能注视一个固定的位置✧∙∙∙∙∙∙∙ 双眼能跟随移动中的物体或人✧∙∙∙∙∙∙∙ 能抓住拨浪鼓或手指✧∙∙∙∙∙∙∙ 能用四肢做摆动和踢腿动作✧∙∙∙∙∙∙∙ 会打滚(由腹侧到背侧)✧∙∙∙∙∙∙∙ 在支持下能坐智力发展✧∙∙∙∙∙∙∙ 能用嘴探索物体✧∙∙∙∙∙∙∙ 会玩手指、手、脚趾✧∙∙∙∙∙∙∙ 能对谈话声、拨浪鼓、铃铛等发出的声音做出反应✧∙∙∙∙∙∙∙ 会将头转向明亮的色彩及光线✧∙∙∙∙∙∙∙ 能辨别奶瓶和乳房社会及情感发展✧∙∙∙∙∙∙∙ 会用哭泣(有泪)表示疼痛、害怕、不适应孤单✧∙∙∙∙∙∙∙ 会牙牙学语✧∙∙∙∙∙∙∙ 喜欢被抚摸和拥抱✧∙∙∙∙∙∙∙ 能对摇动的拨浪鼓和铃铛做出反应✧∙∙∙∙∙∙∙ 会报以微笑✧∙∙∙∙∙∙∙ 能对游戏做出反应【十二个月】生理发展体重:7.7-12.2公斤"身高:68.6-81.3厘米""晚上大约睡11-13小时一些婴儿上午不再小睡;另一些仍在上下午小睡"开始在白天拒绝奶瓶和喂奶""每天吃三顿饭,中间加餐两次喜欢从杯子中喝水"开始吃手上的食物"继续用嘴探索各种东西""喜欢开关柜橱的门能爬得很好"能自己站起来"能扶着家具站住""能扶着家具或在成人的帮助下走路智力发展说出第一个字"会说爸爸、妈妈或类似的词""会“跳舞”或随着音乐跳跃开始对图画书感兴趣"注意人们的谈话"在提示下能拍手、挥手再见""喜欢把物体套在一起社会及情感发展模仿大人的动作,如从杯子中喝水,在电话中说话"能对名字做出反应""喜欢在镜子中看自己对陌生人表示出害怕和担心"要求随时能看到父母或照料者""可以把玩具给别人,但期望他们归还可能会依恋心爱的玩具或毯子"会把他不喜欢的东西推开"(二)2岁孩子生理、智力、社会及情感发展特点两岁的幼儿喜欢独立!他们喜欢说“我的”、“不”、“我来做!”等。
幼儿社会性发展范文幼儿社会性发展是指幼儿在社会环境中逐渐形成与他人相处的能力和意识,建立和维护社会关系的能力。
在幼儿期,社会性发展是幼儿各种能力的基础,对幼儿终身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下面我将从幼儿社会认知、情绪发展和行为规范等方面进行探讨。
幼儿在面对社会环境时,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交流,逐渐形成对社会的认知。
在1-2岁期间,幼儿开始意识到自己不是孤立的存在,开始表现出一定的社会性行为。
例如,幼儿会对他人的行为表现出兴趣,并尝试与他人进行简单的交流,如目光接触、微笑、挥手等。
3-4岁期间,幼儿开始逐渐明白自己和他人的区别,能够正确称呼自己和他人的名字,并且能够通过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与意愿。
5-6岁期间,幼儿的社会认知进一步发展,能够理解并接受他人的观点和意见,并且能够逐渐掌握和运用一些社会规范。
在社会性发展过程中,情绪的发展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幼儿在面对社会环境时,会经历各种各样的情绪体验,如喜、怒、哀、乐等。
在1-2岁期间,幼儿的情绪表达主要通过非语言的方式来传达,如哭闹、笑脸等。
3-4岁期间,随着语言能力的发展,幼儿能够逐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并能够理解和感受他人的情感。
5-6岁期间,幼儿的情绪调控能力逐渐提高,能够更好地掌控自己的情绪,并且开始表现出共情的能力,能够感同身受他人的情感。
行为规范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幼儿期,通过社会化的过程,幼儿逐渐了解并接受各种行为规范。
在1-2岁期间,幼儿开始逐渐意识到一些简单的行为规范,如不打人、不抢玩具等。
3-4岁阶段,幼儿开始形成和遵守一些日常生活的行为规范,如遵守游戏规则、分享玩具等。
5-6岁期间,幼儿的行为规范逐渐完善,能够尊重他人、友善待人,并能够更好地处理和解决与他人的冲突。
家庭和学校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场所。
家庭是幼儿最早接触的社会环境,家庭成员的教育方式、行为示范和亲子关系对幼儿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学校是幼儿与同伴进行交往和合作的场所,通过与同伴的互动,幼儿能够学会分享、合作和解决冲突等社交技能。
幼儿在社会性发展方面有何特点?(1)幼儿园的交往对象主要是父母、教师和同伴。
(2)幼儿园与父母、教师的关系从依赖开始走向自主.从对成人权威的完全信服到开始表现出怀疑和思考。
(3)平等关系的同伴交往日益在儿童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并对儿童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幼儿园社会性发展的特点是什么根据爱里克森的理论,他们去学校上课、学习读书写字、发展业余爱好、结交朋友,十分忙碌,他们通过这些活动不断拓展自己的能力。
如果经常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他们会对自己充满自信;反之,则会感到自卑,会觉得自己无用,常常会失败。
(1)情感发展孩子对感情的理解在增进。
他们认识到感情不是对某个事件的自然反应,而是取决于事件发生的原因和对事件的解释。
比如,6~7岁的孩子对成功总是感到开心,不管成功的取得是因为侥幸还是靠自身努力。
孩子还认识到对一件事或一个人,可以有相反的情感。
和某个人相处的记忆引发一系列对他的情感,和他现在的相处又引发另一些情感。
这个阶段的孩子分辨感情的外在表现和内在真实情感的能力也提高了。
当别人说“我很高兴”,但实际上毫无兴奋的表情时,孩子知道他并不高兴。
6岁时,孩子就能够用语言掩饰自己的情感。
这多半是家长教育的结果。
比如,孩子得到一个他并不喜欢的礼物时,却说“我很喜欢”,这样的时候,孩子的面部表情更能准确反应他们的感受。
在什么情况下,孩子最愿意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呢?只有当孩子独自一人时,或者相信他们的表现会得到理解和认同时,孩子才会流露真实的情感。
不幸的是,随着孩子的长大,他们总是越来越多地认为自己得不到别人的积极反馈。
男孩尤其如此,因而大一些的男孩往往不爱表达自己的感情。
(2)侵犯行为总的来说,侵犯性行为在这一阶段数量比以往减少了,但形式却增多了。
幼儿阶段侵犯行为主要是作为孩子达到目的(如得到玩具)的手段。
(4)同情随着孩子对别人感情理解的加深,他们能更好地帮助别人。
他们不再像以前只知道把好东西送给哭泣的孩子来安慰他,而会采用社会性手段来安抚别人。
埃里克森社会性发展阶段理论通过最新吉林教师招聘考试资讯、大纲可以了解到2018年吉林教招将已出公告,笔试科目为《教育综合知识》和《学科专业知识》,吉林中公教师考试整理了吉林教师招聘备考资料大全供考生备考学习。
需要更多指导,请选择在线咨询一对一解答。
埃里克森社会性发展阶段理论在教师招聘考试中是一个重要考点,主要考察形式是单选题,同时也能做为简答等主观题考察。
在备考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是各个阶段的心理冲突,并且理解这一阶段的特点。
埃里克森认为,人要经历八个阶段的心理社会演变,这种演变成为心理社会发展。
这些阶段包括四个童年阶段、一个青春期阶段和三个成年阶段。
每一个阶段有这些阶段应完成的任务,并且每个阶段都建立在前一阶段之上,这八个阶段紧密相连。
1、婴儿期(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此时不要认为婴儿是一个不懂事的小动物,只要吃饱不哭就行,这就大错特错了。
此时是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期,因为这期间孩子开始认识人了,当孩子哭或饿时,父母是否出现则是建立信任感的重要问题。
信任在人格中形成了“希望”这一品质,它起着增强自我的力量。
具有信任感的儿童敢于希望,富于理想,具有强烈的未来定向。
反之则不敢希望,时时担忧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
埃里克森把希望定义为:“对自己愿望的可实现性的持久信念,反抗黑暗势力、标志生命诞生的怒吼。
”2、儿童期(1.5~3岁):自主与害羞(或怀疑)的冲突这一时期,儿童掌握了大量的技能,如,爬、走、说话等。
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怎样坚持或放弃,也就是说儿童开始“有意志”地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
这时候父母与子女的冲突很激烈,也就是第一个反抗期的出现,一方面父母必须承担起控制儿童行为使之符合社会规范的任务,即养成良好的习惯,如训练儿童大小便,使他们对肮脏的随地大小便感到羞耻,训练他们按时吃饭,节约粮食等;另一方面儿童开始了自主感,他们坚持自己的进食、排泄方式,所以训练良好的习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