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夫人《笔阵图》 ppt课件
- 格式:pptx
- 大小:6.76 MB
- 文档页数:11
浅谈卫夫人《笔阵图》之“意在笔前”卫烁(272-349),别称卫夫人,晋代著名书法家,“书圣”王羲之少年时曾从卫夫人学书,卫夫人称得上是王羲之的启蒙老师。
卫夫人的主要书法及理论代表作有《笔阵图》、《卫氏和南帖》等。
《笔阵图》的内容非常的丰富,在书法美学本质、“笔”与“意”的关系、书法笔画的研究、书法筋骨笔力的讨论、以及品鉴和教育的意义上,都有讨论。
其中对于书法创作中“意”与“笔”的关系讨论,一直是书法美学思想中值得讨论的重要议题。
《卫夫人》和《王右军题后》这两篇文章,均载于《法书要录》,是为传授书法技巧而写的著作,对于它们的内容、作者、成书时间,学界仍有怀疑,但其记录了早期人们关于书写技法的观点,并且中国书画理论中,著名的“意在笔前”之说,最早也见于《卫夫人》一文中,在后世影响极大,因此更应对这两篇文章予以重视。
[1]一、“意在笔前”的提出卫夫人《笔阵图》有云“有心急而执笔缓者,有心缓而执笔急者。
若执笔近而不能紧者,心手不齐,意后笔前者败;若执笔远而急,意前笔后者胜。
”《笔阵图》是卫夫人从事书法艺术实践的理论心得,其中把“意前笔后者胜”这一观点单独强调列出,可以见得这个方法在书法学习上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中也有强调:“夫欲书者,先乾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
”二、“意”的理解与辨析关于“意”的具体理解,也有很多不同的解释。
在不同的语境所指,大概有这样一些用法,“意思”之“意”,《易・系辞上》:“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意境”之“意”,指具体生活画面描写中所蕴含的情感。
“意”即“主题”这种用法最多。
最后是,“意”指意旨间架。
[2]也有人认为,“意在笔先”在创作中是“意”对技术性问题的控制,这种理解虽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也值得思考。
陈振濂先生在这个问题上,也提出了相关说法。
他认为,将这种思维看做一种创作前的思想活动,更接近于现代人的思维,而在重视技巧的时代,它更有可能指向“法度”,依此便得出了“意在笔先”之“意”,是指基本法则技巧,和立足于其上的创作构思,它意味着当时法度的确立。
卫夫人《笔阵图》译注笔阵图《笔阵图》是论述写字笔划的著作,阐述执笔、用笔的方法,并列夫人作。
《笔阵图》中一个突出的观点,是认为书道的精微奥妙,是难以明言的,所以文章开头便说:“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笔势遒劲有力如银钩,重于“六艺”奥妙之上。
这和钟繇提出“用笔者天也”,通过用笔来体现天道是一个道理,远非凡庸所能明知的。
卫夫人提出“每为一字,各象其形,斯造妙矣,书道毕矣。
”画,好有所象。
《笔阵图》中一个最为突出的观点,就是讲笔力。
她说:“下笔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
”并进一步论定:“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
”这一书法美学观念,与钟繇的一样,强调笔力与筋骨,为后世书论所广泛运乙“折”如百钧弩发。
∣“竖”如万岁枯藤。
㇏“捺”如崩浪雷奔。
勹“横折钩”如劲弩筋节。
右七条笔阵出入斩斫图。
执笔有七种。
有心急而执笔缓者,有心缓而执笔急者。
若执笔近而不能紧者,心手不齐,意后笔前者败;若执笔远而急,意前笔后者胜。
又有六种用笔:结构圆奋如篆法,飘风洒落如章草,凶险可畏如八分,窈窕出入如飞白,耿介特立如鹤头,郁拔纵横如古隶。
然心存委曲,每为一字,各象其形,斯造妙矣。
永和四年,上虞制记。
注释编辑1、三端:在古代文化中指文士的笔端、武士的锋端、辩士的舌端。
银钩:本指书法中的“钩”这种基本笔画,因优美的笔画能表达出婉媚有力,故谓之“银钩”。
在本文中指代书法艺术本身,即古代“六艺”中之“书”也。
2、周穆王:西周国王,昭王之子,姓姬名满。
3、鸿都:东汉时的皇家藏书之所。
碣:石碑圆顶者谓之碣,此特指碑碣文字。
十旬:指一百天。
4、达:通达。
达其源:通达文字产生发展的源流。
暗于理:不懂书法的道理。
5、殊:此作副词,有竟然之意。
师古:即师法于古人。
缘情:抒发感情,此理解为凭兴趣。
弃道:背弃书道。
该赡:渊博丰赡,此“该”通于“赅”。
6、通灵感物:指通于神灵,并且能感化他物。
略论《笔阵图》东晋卫夫人著有《笔阵图》一篇,多论隶书笔势。
对于《笔阵图》作者,历来有所争议。
唐孙过庭在《书谱》中提出疑问,云:“代有《笔阵图》,七行中画执笔三手,图貌乖舛,点画湮化。
顷见南北流传,疑是右军书所制。
”后蔡希综《法书论》引用:“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直说,“右军《笔阵图》云”。
朱长文《墨池编》中有《笔阵图》,“三端之妙”说道,旧传右军所作。
又有张彦远《要略》认为是卫夫人所作,然亦莫可考证也。
无论《笔阵图》为何人所作,但其在书法理论中占据着一定社会价值,其书论形象生动的阐明了学习书法中应注意的要点和使用书写工具的建议。
其文批评了一些社会现象“近代以来殊不师古,而缘情弃道,而记姓名,或学不该赡,闻见又寡,致命成功不就,虚费精神。
”主张“每为一字,各象其形,斯造妙矣,书道毕矣。
”“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六艺之奥,莫重乎银钩。
”书法艺术作为中国传统艺术蕴含着中国古典哲学原理,通过“刚柔,曲直,提按,干湿,顿搓”等等,可看出书法用笔也是处在矛盾之中,而正是处于矛盾之中才使得书法产生丰富的笔法体系,变化无穷。
正是这个特殊才使得书法成为一门世界艺术。
“故知达其源者少,暗与理者多……虚费精神”诸如许多社会青年不爱读书,少读书,而对古代书法家生活的社会背景,生长经历,或是对书法理论懂得不多,只凭个人一时兴趣而背弃书道,纵观历史这样的人怎能成为书法家?书法是书家借助毛笔抒发自己的思想情感,抒发对社会,人生的理解,但并不是任何书手,书法爱好者都能借助书法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书法要达到一定的境界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书法技能;二是学术修养。
二者兼备才能成为真正的书法家而不是书手。
书法史上的苍颉、沮涌、史籀、程邈等早期的书法名人都只能是文字的创造者,并不是书法艺术家,再从甲骨文的写刻者到汉碑的书手,都是地位不高或者是没有什么影响的工匠、吏人。
秦代的《泰山刻石》、《峄山刻石》等,传为李斯所书,这些碑刻大都带有政治色彩,并不带有艺术创作目的。
卫铄《笔阵图》原文和译文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六艺之奥,莫重乎银钩。
昔秦丞相斯所见周穆王书,七日兴叹,患其无骨。
蔡尚书邕入鸿都观碣,十旬不返,嗟其出群。
故知达其源者少,暗于理者多。
近代以来,殊不师古,而缘情弃道,才记姓名,或学不该赡,闻见又寡,致使成功不就,虚费精神。
自非通灵感物,不可与谈斯道矣。
今删李斯《笔妙》,更加润色,总七条,并作其形容,列事如左,贻诸子孙,永为模范,庶将来君子,时复览焉。
笔要取崇山绝仞中兔毫,八九月收之,其笔头长一寸,管长五寸,锋齐腰强者。
其砚取前涸新石,润涩相兼,浮津耀墨者。
其墨取庐山之松烟,代郡之鹿角胶,十年以上,强如石者为之。
纸取东阳鱼卵,虚柔滑净者。
凡学书字,先学执笔,若真书,去笔头二寸一分,若行草书,去笔头三寸一分,执之。
下笔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
初学先大书,不得从小。
善鉴者不写,善写者不鉴。
善于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
一一从其消息而用之。
“一”,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
“、”,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
“丿”,陆断犀象。
“乙(戈画)”,百钧弩发。
“丨”,万岁枯滕。
“乁”,崩浪雷奔。
“刁(横折钩)”,劲弩筋节。
“一”[横] 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
“丶”[点] 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
“丿”[撇] 陆断犀象。
“┐”[折] 百钧弩发。
“丨”[竖] 万岁枯滕。
“ㄟ”[捺] 崩浪雷奔。
“ ”[横折钩] 劲弩筋节。
右七条笔阵出入斩斫图。
执笔有七种。
有心急而执笔缓者,有心缓而执笔急者。
若执笔近而不能紧者,心手不齐,意后笔前者败;若执笔远而急,意前笔后者胜。
又有六种用笔:结构圆备如篆法;飘扬洒落如章草;凶险可畏如八分;窃窕出入如飞白;耿介特立如鹤头;郁拔纵横如古隶。
然心存委曲,每为一字,各象其形,斯造妙矣,书道毕矣。
永和四年,上虞制记。
卫夫人《笔阵图》书法思想贡献卫夫人,名铄,字茂猗(公元242-349年),河东安邑(今山西夏县北)人,是晋代著名书法家。
卫铄为汝阴太守李矩之妻,世称卫夫人。
卫氏家族世代工书,卫铄夫李矩亦善隶书。
卫夫人师承钟繇,妙传其法。
王羲之少时曾从其学书,卫夫人是“书圣”的启蒙老师。
卫夫人不但在书法艺术实践上有突出成就,而且在书法艺术理论方面也有重大建树和比较全面深入的论述。
其一,笔法是中国书法最基本的内客和最重要的基础。
没有笔法也就没有书法。
笔法精妙,书法作品才有神韵。
在《笔阵图》开篇既有“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后世大家也有类似的书学思想,从中不难看出用笔在书法创作活着的临摹中的重要作用。
唐代张怀灌的《玉堂禁经》指出:“夫书,第一用笔,每二识势,第三裹束”。
又赵孟頫《兰亭十三跋》中云:“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
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
其二,“近代以来,殊不师古,而缘情弃道,才记姓名,或学不该赡,闻见又寡,致使成功不就,虚费精神”。
古人的法书墨迹,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临帖,是学习书法的重要步骤。
从古到今,学书者无不从临摹古人经典发帖入手。
卫夫人较早提出要以古人为师,然而今天的我们只仅仅作了一些表面的工作而已。
无非是观看几本名帖,在一知半解的情况下搬到自己的书法作品里,这样的学习方法只是停留在学习书法的初级阶段,根本谈不上创造,更没法继续提升自己的书法水平,要想在书法这个浩瀚的艺术海洋中有所成就,就要以古为师。
其三,卫夫人提出好的书法作品要有得心应手的工具,在这里不得不提笔、砚、墨、纸。
“笔要取崇山绝仞中兔毫,八九月收之,其笔头长一寸,管长五寸,锋齐腰强者。
其砚取前涸新石,润涩相兼,浮津耀墨者。
其墨取庐山之松烟,代郡之鹿角胶,十年以上,强如石者为之。
纸取东阳鱼卵,虚柔滑净者”。
这里突出书写工具的重要性。
然而却有“善书者不择纸笔”之说。
试想用巨笔写蝇头小楷,结果可想而知。
卫夫人在这里表现出主动的书法艺术材料追求,也从一个侧面反映着书法的艺术自觉化。
卫夫人《笔阵图》卫夫人《笔阵图》分段释读原文: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六艺之奥,莫重乎银钩1。
昔秦丞相斯所见周穆王书,七日兴叹,患其无骨2。
蔡尚书邕入鸿都观碣,十旬不返,嗟其出群3。
故知达其源者少,暗于理者多4。
近代以来,殊不师古,而缘情弃道,才记姓名,或学不该赡,闻见又寡,致使成功不就,虚费精神5。
自非通灵感物,不可与谈斯道矣6。
今删李斯《笔妙》,更加润色,总七条,并作其形容,列事如左,贻诸子孙,永为模范,庶将来君子,时复览焉7。
注释:1、三端:在古代文化中指文士的笔端、武士的锋端、辩士的舌端。
银钩:本指书法中的“钩”这种基本笔画,因优美的笔画能表达出婉媚有力,故谓之“银钩”。
在本文中指代书法艺术本身,即古代“六艺”中之“书”也。
2、周穆王:西周国王,昭王之子,姓姬名满。
3、鸿都:东汉时的皇家藏书之所。
碣:石碑圆顶者谓之碣,此特指碑碣文字。
十旬:指一百天。
4、达:通达。
达其源:通达文字产生发展的源流。
暗于理:不懂书法的道理。
5、殊:此作副词,有竟然之意。
师古:即师法于古人。
缘情:抒发感情,此理解为凭兴趣。
弃道:背弃书道。
该赡:渊博丰赡,此“该”通于“赅”。
6、通灵感物:指通于神灵,并且能感化他物。
7、更加润色:再加以修饰文字以使其具有光彩。
总:概括、归纳或谓总结。
列事:指陈述事情。
贻:遗留。
庶:希望、但愿。
释文:古代三端的妙用,没有先于用笔的;而六艺的奥妙,没有重于书法的。
昔日秦丞相李斯见到周穆王的书法,感叹了七天之久,不满意他的书法缺乏笔力。
蔡邕到鸿都观看碑碣,一百天了还不忍返回,不停的称赞那些超群出众的碑碣,所以知道通达书之源流的少,不懂得书法道理的多。
近代以来竟而不师法古人,只凭兴趣背离书道,只记得姓名,有的学识并不渊博丰赡,见识又少,致使没有成就,空费了精神。
于是,不是通于神灵,能感化他人的人,便不足以与其谈论此道。
现今删改李斯的《笔妙》,再加以修饰的文字使其完整,总括起来有七条,并且予以说明,把对其所作的形容列在左边,遗留于子孙,永为楷模,希望将来的学书者,能有时间看看。
卫铄《笔阵图》原文及译文笔阵图卫铄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六艺之奥,莫重乎银钩。
昔秦丞相斯见周穆王书,七日兴叹,患其无骨;蔡尚书邕入鸿都观碣,十旬不返,嗟其出群。
故知达其源者少,闇于理者多。
近代以来,殊不师古,而缘情弃道,才记姓名,或学不该赡,闻见又寡,致使成功不就,虚费精神。
自非通灵感物,不可与谈斯道矣!今删李斯《笔妙》,更加润色,总七条,并作其形容,列事如左,贻诸子孙,永为模范,庶将来君子,时复览焉。
笔要取崇山绝仞中兔毫,八九月收之,其笔头长一寸,管长五寸,锋齐腰强者。
其砚取煎涸新石,润涩相兼,浮律耀墨者。
其墨取庐山之松烟,代郡之鹿角胶,十年以上,强如石者为之。
纸取东阳鱼卵,虚柔滑净者。
凡学书字,先学执笔,若真书,去笔头二寸一分,若行草书,去笔头三寸一分,执之。
下笔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
初学先大书,不得从小。
善鉴者不写,善写者不鉴。
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
一一从其消息而用之。
一“横”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
、“点” 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
丿“撇”如陆断犀象。
乙“折”如百钧弩发。
∣ “竖”如万岁枯藤。
“捺”如崩浪雷奔。
勹“横折钩”如劲弩筋节。
右七条笔阵出入斩斫图。
执笔有七种。
有心急而执笔缓者,有心缓而执笔急者。
若执笔近而不能紧者,心手不齐,意后笔前者败;若执笔远而急,意前笔后者胜。
又有六种用笔:结构圆奋如篆法,飘风洒落如章草,凶险可畏如八分,窈窕出入如飞白,耿介特立如鹤头,郁拔纵横如古隶。
然心存委曲,每为一字,各象其形,斯造妙矣。
永和四年,上虞制记。
【注释】①三端:指文士的笔端、武士的锋端、辩士的舌端。
②该赡:渊博丰赡。
③煎涸:指浅黑干涸。
8.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今删李斯《笔妙》,更加润色润色:修饰文字B.贻诸子孙,永为模范漠范:榜样C.一一从其消息而用之消息:情况D.然心存委曲,每为一字,各象其形委曲:曲意迁就9.要成为优秀的书家,应具备怎样的个人修养?请根据第一段内容作答。
卫铄《笔阵图》原文和译文卫铄《笔阵图》原文和译文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六艺之奥,莫重乎银钩。
昔秦丞相斯,见周穆王书,七日兴叹,患其无骨。
蔡尚书邕,入鸿都观碣,十旬不返,嗟其出群。
故知达其源者少,闇于理者多。
近代以来,殊不师古,而缘情弃道,才记姓名,或学不该赡,闻见又寡,致使成功不就,虚费精神,自非通灵感物,不可与谈斯道矣。
今删李斯笔妙,更加润色,总七条并作其形容,列事如左,贻诸子孙,永为模范,庶将来君子时复览焉。
笔要取崇山绝仞中兔毛,八九月收之。
其笔头长一寸,管长五寸,锋齐腰强者。
其砚取前涸新石,润涩相兼,浮津耀墨者。
其墨取庐册之松烟,代郡之鹿胶,十年以上,强如石者为之。
纸取东阳鱼卵,虚柔滑净者。
凡学书字,先学执笔,若真书去笔头二寸一分,若行草书去笔头三寸一分执之。
下笔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
初学先大书,不得从小。
善鉴者不写,善写者不鉴。
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
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
一一从其消息而用之。
一[横]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
丶[点]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
丿[撇]陆断犀象。
乙[折]百钧弩发。
丨[竖]万岁枯藤。
乀[捺]崩浪雷奔。
[横折弯钩,以“ ”代替]劲弩筋节。
右七条笔阵出入斩斫图,执笔有七种:有心急而执笔缓者,有心缓而执笔急者。
若执笔近而不能紧者,心手不齐,意后笔前者败。
若执笔远而急,意前笔后者胜。
又有六种用笔:结构圆备如篆法,飘飏洒落如章草,凶险可畏如八分,窈窕出入如飞白,耿介特立如鹤头,郁拔纵横如古隶。
然心存委曲,每为一字各象其形,斯造妙矣,书道毕矣。
永和四年上虞制记.古代三端的妙用,没有先于用笔的;而六艺的奥妙,没有重于书法的。
昔日秦丞相李斯见到周穆王的书法,感叹了七天之久,不满意他的书法缺乏笔力。
蔡邕到鸿都观看碑碣,一百天了还不忍返回,不停的称赞那些超群出众的碑碣,所以知道通达书之源流的少,不懂得书法道理的多。
书论卫夫人《笔阵图》【书论】卫夫人(272-349)卫夫人,名铄,字茂漪,自署和南。
生于晋武帝泰始八年(272年),卒于晋穆帝永和五年(349年)。
河东安邑(今山西夏县)人。
东晋女书法家。
魏晋时期的河东卫氏是一个著名的书法世家。
卫夫人的从祖卫觊、从伯卫瓘、从兄卫恒,都是著名书法家、书法理论家。
卫夫人族祖卫灌,官至西晋司空,录尚书事,与索靖仅善草书,人称“一台二妙”。
从父卫恒,官终黄门郎,亦善书法,著有《四体书势》。
父卫展,历官江州制史、廷尉,卒于官。
卫夫人少好学,酷嗜书法艺术,很早就以大书法家钟繇为师,得其规矩,特善隶书。
据她自述:“随世所学,规摹钟繇,遂历多载。
”她曾作诗论及草隶书体,又奉敕为朝廷写《急就章》。
其书法作品虽未能流传至今,但从前人的有关论述中,尚可窥见其风格之大概。
晋人曾称颂卫夫人的书法,说:“碎玉壶之冰,烂瑶台之月,婉然若树,穆若清风。
”充分肯定了卫夫人书法高逸清婉,流畅瘦洁的特色。
这实际上是对钟繇书法风格的继承,但在钟繇瘦洁飞扬的基础之上,更流露出一种清婉灵动的韵味。
唐代韦续则曰:“卫夫人书,如插花舞女,低昂芙蓉;又如美女登台,仙娥弄影;又若红莲映水,碧治浮霞。
”连用三组美丽的形象来比拟其书法,可知卫夫人的书法充溢着美感,带有女性特有的妩媚娇柔的风格,又与钟繇迥异其趣。
这是卫夫人结合自身气质特点,在学习钟繇基础之上的发展和创造。
韦续因此将卫夫人归入著名书法家,列为上品之下,即第一等第三级。
唐代李嗣真对此持相同意见,并指出卫夫人“正体尤绝”。
唐代著名书法理论家张怀灌甚至把卫夫人的书法归入妙品,仅仅屈居最高一等神品寥寥数人之下。
美术史论家张彦远对卫夫人的评价则要相对低一些,他将卫夫人归入中品之上,即第二等第一级。
但同时说:“李妻卫氏,自出华宗。
”由以上评述,我们完全可以看出卫夫人在当时书坛上的重要地位。
卫夫人不但在书法艺术实践上有突出成就,不让须眉,而且在书法艺术理论方面也有重大建树和比较全面深入的论述。
卫夫人《笔阵图》译注卫夫人《笔阵图》译注笔阵图《笔阵图》是论述写字笔划的著作,阐述执笔、用笔的方法,并列举七种基本笔划的写法。
旧题卫夫人撰,后众说纷纭,或疑为王羲之撰,或疑为六朝人伪托。
因其流传很广,此姑存旧说,仍列为卫夫人作。
《笔阵图》中一个突出的观点,是认为书道的精微奥妙,是难以明言的,所以文章开头便说:“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六艺之奥,莫重乎银钩。
”把书法用笔之妙,列在“三端”之先;笔势遒劲有力如银钩,重于“六艺”奥妙之上。
这和钟繇提出“用笔者天也”,通过用笔来体现天道是一个道理,远非凡庸所能明知的。
卫夫人提出“每为一字,各象其形,斯造妙矣,书道毕矣。
”她与蔡邕、钟繇一样,提倡“取万类之象”,如文中所谈的七种笔画,好有所象。
《笔阵图》中一个最为突出的观点,就是讲笔力。
她说:“下笔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
”并进一步论定:“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
”这一书法美学观念,与钟繇的一样,强调笔力与筋骨,为后世书论所广泛运用。
作品名称笔阵图创作年代东晋文学体裁散文诗作者卫铄目录1. 1 正文2. 2 注释3. 3 译文4. 4 作者简介正文编辑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六艺之奥,莫重乎银钩。
昔秦丞相斯见周穆王书,七日兴叹,患其无骨;蔡尚书邕入鸿都观碣,十旬不返,嗟其出群。
故知达其源者少,闇于理者多。
近代以来,殊不师古,而缘情弃道,才记姓名,或学不该赡,闻见又寡,致使成功不就,虚费精神。
自非通灵感物,不可与谈斯道矣!今删李斯《笔妙》,更加润色,总七条,并作其形容,列事如左,贻诸子孙,永为模范,庶将来君子,时复览焉。
笔要取崇山绝仞中兔毫,八九月收之,其笔头长一寸,管长五寸,锋齐腰强者。
其砚取煎涸新石,润涩相兼,浮律耀墨者。
其墨取庐山之松烟,代郡之鹿角胶,十年以上,强如石者为之。
纸取东阳鱼卵,虚柔滑净者。
凡学书字,先学执笔,若真书,去笔头二寸一分,若行草书,去笔头三寸一分,执之。
卫夫人《笔阵图》初探《笔阵图》是旧题卫夫人撰,后众说纷纭,或疑为王羲之撰,或疑为六朝人伪拓的书法论著。
综合学术界的观点,我大体还是把它锁定在卫夫人卫铄的名下来讲,我想大体上不会差,当然这样一种问题,要详细考证起来太麻烦,我们在这里,不做具体的考证。
卫夫人《笔阵图》这篇文章文字不是很长,当然,我们古代的文学理论著作,文艺理论著作品都不是很长,除了个别之外,往往都是用古文写下来的一篇文字不长的文章,这篇《笔阵图》一共1000多字,但是它涉及到了书法艺术不少重要的问题,也就是理论问题。
这篇文章这部著作,它的核心、主旨,也就是文章的中心是教人如何进行书法创作,应该说是一篇书法艺术的创作论,也可以说类似于一篇书法创作的指导教材。
说起指导教材,当然卫夫人写的比较简要,类似于一种大纲性质的。
那么下面呢,我分成三点来讲这篇著作。
第一点就是第一个问题,说到图,那就是这篇《笔阵图》里,是不是也应该有张图呢?据说比较早的版本里,确实是画了图,也就是画了一只手,手里边握着一只毛笔,也就是我们现在的书法教材里同学们经常能看到的那种握笔姿势图,但是现在流传下来的笔阵图的版本,这个原图是没有了。
我们现在见到的图,那是唐代早期的孙伯廷《书谱》里所画的三手执笔图,也就是三个手指头来握笔。
《笔阵图》这样一个著作,归属于卫铄,也就是卫夫人的名下,比较可靠的可信的还是唐人的说法,唐代张延远的说法。
也就是说,它也就是中国古代女书法家留下的唯一的一篇书法理论或者叫书法美学的著作。
这是是很难得的,因为古代的文艺理论家里很少有女性,在文学理论里,到宋代有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留下的一篇论词的文章很有名,那么,在书法理论里那就是著名的女书法家卫铄卫夫人留下的这篇《笔阵图》。
图文不长,但是里边涉及到不少书法理论的重要问题,它的主旨是教导人如何进行书法创作。
《笔阵图》论述的核心问题是提出了书法创作的最重要的一个理论问题,那就是笔法或者说是用笔的问题。
笔法或者用笔在书法理论里是非常重要的,也可以说是核心的问题,它讲的是写字的人手里拿着一只毛笔,如何用这支毛笔,所以叫用笔,具体说是怎么样把这只毛笔用好而写出符合要求的一笔一划。
卫铄《笔阵图》原文和译文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六艺之奥,莫重乎银钩。
昔秦丞相斯,见周穆王书,七日兴叹,患其无骨。
蔡尚书邕,入鸿都观碣,十旬不返,嗟其出群。
故知达其源者少,闇于理者多。
近代以来,殊不师古,而缘情弃道,才记姓名,或学不该赡,闻见又寡,致使成功不就,虚费精神,自非通灵感物,不可与谈斯道矣。
今删李斯笔妙,更加润色,总七条并作其形容,列事如左,贻诸子孙,永为模范,庶将来君子时复览焉。
笔要取崇山绝仞中兔毛,八九月收之。
其笔头长一寸,管长五寸,锋齐腰强者。
其砚取前涸新石,润涩相兼,浮津耀墨者。
其墨取庐册之松烟,代郡之鹿胶,十年以上,强如石者为之。
纸取东阳鱼卵,虚柔滑净者。
凡学书字,先学执笔,若真书去笔头二寸一分,若行草书去笔头三寸一分执之。
下笔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
初学先大书,不得从小。
善鉴者不写,善写者不鉴。
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
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
一一从其消息而用之。
一[横]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
丶[点]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
丿[撇]陆断犀象。
乙[折]百钧弩发。
丨[竖]万岁枯藤。
乀[捺]崩浪雷奔。
[横折弯钩,以“”代替]劲弩筋节。
右七条笔阵出入斩斫图,执笔有七种:有心急而执笔缓者,有心缓而执笔急者。
若执笔近而不能紧者,心手不齐,意后笔前者败。
若执笔远而急,意前笔后者胜。
又有六种用笔:结构圆备如篆法,飘飏洒落如章草,凶险可畏如八分,窈窕出入如飞白,耿介特立如鹤头,郁拔纵横如古隶。
然心存委曲,每为一字各象其形,斯造妙矣,书道毕矣。
永和四年上虞制记.古代三端的妙用,没有先于用笔的;而六艺的奥妙,没有重于书法的。
昔日秦丞相李斯见到周穆王的书法,感叹了七天之久,不满意他的书法缺乏笔力。
蔡邕到鸿都观看碑碣,一百天了还不忍返回,不停的称赞那些超群出众的碑碣,所以知道通达书之源流的少,不懂得书法道理的多。
近代以来竟而不师法古人,只凭兴趣背离书道,只记得姓名,有的学识并不渊博丰赡,见识又少,致使没有成就,空费了精神。
原文:笔要取崇山绝仞中兔毫,八九月收之,其笔头长一寸,管长五寸,锋齐腰强者 8。
其砚取前涸新石,润涩相兼,浮津耀墨者 9。
其墨取庐山之松烟,代郡之鹿角胶,十年以上,强如石者为之 10。
纸取东阳鱼卵,虚柔滑净者 11。
凡学书字,先学执笔,若真书,去笔头二寸一分,若行草书,去笔头三寸一分,执之 12。
下笔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 13。
初学先大书,不得从小 14。
善鉴者不写,善写者不鉴 15。
善于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 16。
一一从其消息而用之 17。
注释:8、崇山绝仞:指高山最高的地方。
锋齐:锋毫要齐。
腰强:“腰”指笔毫的中部,此即谓笔毫中部要有强度、有弹力。
9、前涸:通翦涸,指浅黑干涸。
润涩:此为一对反义词,即指润滑和不润滑。
浮津耀墨:浮耀墨汁的光泽。
10、鹿角胶:由鹿角熬制成的胶。
11、东阳鱼卵:一种产于东阳的鱼卵纸,东阳在今天安徽省天长县。
12、真书:魏晋之后对正体的一种称呼,也称作楷书。
行草书:由称草行,一种比较流动而近于草书的书体。
13、点画:文字点与横竖笔画的总称。
波撇:指磔和掠,即捺和撇。
屈曲:弯曲、曲折。
14、大书:写大的字。
从小:指写小字。
15、鉴:鉴别、鉴赏。
16、筋书:瘦劲有力的书墨猪:笔画肥而无力的书。
圣:超凡、卓越。
17、消息:奥妙、真谛。
释文:笔毫要取那高山绝壁中的兔毛,八九月间猎取,笔头要一寸,管长要五寸,锋毫要齐整,锋腰要有强度。
砚台要选用浅黑干涸的新石,润滑与滞涩兼顾,能浮耀墨汁的光泽。
至于墨要取庐山的松烟、代郡的鹿角胶,要十年以上,强硬如石的作为制造的原料。
纸则要取东阳鱼卵纸,柔软滑净的。
大凡学写字,先要学执笔之法,如果作真书,要执去笔头二寸一分处;如果是行草,要执去笔头三寸一分处。
下笔点画波撇曲折,都要尽一身之力行笔。
初学书者先学大字,不得从小字开始。
善于鉴赏的不善于写,善于写的不善于鉴赏。
卫夫人《笔阵图》译文原文: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六艺之奥,莫重乎银钩1。
昔秦丞相斯所见周穆王书,七日兴叹,患其无骨2。
蔡尚书邕入鸿都观碣,十旬不返,嗟其出群3。
故知达其源者少,暗于理者多4。
近代以来,殊不师古,而缘情弃道,才记姓名,或学不该赡,闻见又寡,致使成功不就,虚费精神5。
自非通灵感物,不可与谈斯道矣6。
今删李斯《笔妙》,更加润色,总七条,并作其形容,列事如左,贻诸子孙,永为模范,庶将来君子,时复览焉7。
注释:1、三端:在古代文化中指文士的笔端、武士的锋端、辩士的舌端。
银钩:本指书法中的“钩”这种基本笔画,因优美的笔画能表达出婉媚有力,故谓之“银钩”。
在本文中指代书法艺术本身,即古代“六艺”中之“书”也。
2、周穆王:西周国王,昭王之子,姓姬名满。
3、鸿都:东汉时的皇家藏书之所。
碣:石碑圆顶者谓之碣,此特指碑碣文字。
十旬:指一百天。
4、达:通达。
达其源:通达文字产生发展的源流。
暗于理:不懂书法的道理。
5、殊:此作副词,有竟然之意。
师古:即师法于古人。
缘情:抒发感情,此理解为凭兴趣。
弃道:背弃书道。
该赡:渊博丰赡,此“该”通于“赅”。
6、通灵感物:指通于神灵,并且能感化他物。
7、更加润色:再加以修饰文字以使其具有光彩。
总:概括、归纳或谓总结。
列事:指陈述事情。
贻:遗留。
庶:希望、但愿。
释文:古代三端的妙用,没有先于用笔的;而六艺的奥妙,没有重于书法的。
昔日秦丞相李斯见到周穆王的书法,感叹了七天之久,不满意他的书法缺乏笔力。
蔡邕到鸿都观看碑碣,一百天了还不忍返回,不停的称赞那些超群出众的碑碣,所以知道通达书之源流的少,不懂得书法道理的多。
近代以来竟而不师法古人,只凭兴趣背离书道,只记得姓名,有的学识并不渊博丰赡,见识又少,致使没有成就,空费了精神。
于是,不是通于神灵,能感化他人的人,便不足以与其谈论此道。
现今删改李斯的《笔妙》,再加以修饰的文字使其完整,总括起来有七条,并且予以说明,把对其所作的形容列在左边,遗留于子孙,永为楷模,希望将来的学书者,能有时间看看。
《筆陣圖》一卷晉安邑衛夫人鑠撰衛鑠(272—349),字茂漪,河東安邑(今山西夏縣)人。
廷尉展之女,衛恒從女,汝陰太守李矩妻,世稱衛夫人。
工書,楷書尤善,師鐘繇,妙傳其法。
王羲之少時,曾從其學書。
《筆陣圖》一篇,舊題衛夫人撰,後眾說紛紜,或疑為王羲之撰,或疑為六朝人偽託。
因流傳很廣,此姑存其舊,仍列於衛夫人。
余復從《歷代名媛書簡》輯得其書牘二札附後。
衛鑠認為,書法品位就高在“多力豐筋”,即筋勁,力強。
多“肉”則是下品,是“墨豬”,臃腫無神氣。
魏晉人講“風骨”,講“清奇險峻”,所以以“瘦硬”為美於此可見。
後人評衛夫人書云:如插花舞女,低昂美容;又如美女登臺、仙娥弄影;又若紅蓮映水、碧沼浮霞。
筆陣圖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筆;六藝之奧,莫重乎銀鉤。
昔秦丞相斯見周穆王書,七日興歎,患其無骨;蔡尚書邕入鴻都觀碣,十旬不返,嗟其出群。
故知達其源者少,闇於理者多。
近代以來,殊不師古,而緣情棄道,才記姓名,或學不該贍,聞見又寡,致使成功不就,虛費精神。
自非通靈感物,不可與談斯道矣!今刪李斯《筆妙》,更加潤色,總七條,並作其形容,列事如左,貽諸子孫,永為模範,庶將來君子,時複覽焉。
筆要取崇山絕仞中兔毫,八九月收之,其筆頭長一寸,管長五寸,鋒齊腰強者。
其硯取煎涸新石,潤澀相兼,浮律耀墨者。
其墨取廬山之松煙,代郡之鹿角膠,十年以上,強如石者為之。
紙取東陽魚卵,虛柔滑淨者。
凡學書字,先學執筆,若真書,去筆頭二寸一分,若行草書,去筆頭三寸一分,執之。
下筆點畫波撇屈曲,皆須盡一身之力而送之。
初學先大書,不得從小。
善鑒者不寫,善寫者不鑒。
善筆力者多骨,不善筆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謂之“筋書”,多肉微骨者謂之“墨豬”;多力豐筋者聖,無力無筋者病。
一一從其消息而用之。
一“橫”如千裏陣雲,隱隱然其實有形。
、“點”如高峰墜石,磕磕然實如崩也。
丿“撇”如陸斷犀象。
乙“折”如百鈞弩發。
∣“豎”如萬歲枯藤。
㇏“捺”如崩浪雷奔。
勹“橫折鉤”如勁弩筋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