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人文与社会教案上册
- 格式:doc
- 大小:235.00 KB
- 文档页数:19
五年级人文与社会教案《五年级人文与社会教案》哎呀!一提到人文与社会,我就觉得超级有趣,就好像打开了一个装满神奇宝贝的宝箱!咱们先来说说啥是人文与社会吧!这就像是一个大大的拼图,由好多好多小块组成。
有人与人之间的友好相处,有不同地方的风俗习惯,还有那些古老又迷人的历史故事。
就比如说,咱们学过的古代文明,那简直就是时光隧道里的璀璨明珠!像古埃及的金字塔,哇塞,那巨大的石块是怎么堆起来的?难道是有超级大力士帮忙?还有咱们中国的长城,那么长那么长,得花多少人的心血和汗水才能建成呀?这难道不像一条巨龙蜿蜒在山间吗?在课堂上,老师会给我们讲好多好多有趣的故事。
有一次,老师说:“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很久很久以前,人们可没有像咱们现在这样方便的交通工具。
” 我们都瞪大了眼睛,好奇地听着。
“那时候啊,出门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
” 哈哈,大家都笑了起来。
我和小伙伴们也会经常讨论这些有趣的话题。
有一次我问同桌:“你说要是咱们穿越回古代,能适应那时候的生活吗?” 同桌摇摇头说:“我觉得可难了,没有手机,没有电视,多无聊啊!” 我反驳道:“可是那时候有美丽的星空可以看,有新鲜的空气可以呼吸,不也挺好的嘛?”还有啊,我们会一起做一些有趣的活动。
比如模仿古代的集市,大家带来自己做的小手工,假装在那里买卖。
我拿着自己画的扇子,大声吆喝:“快来看看呀,这可是独一无二的扇子!” 另一个同学走过来说:“哎呀,太贵啦,便宜点呗!” 就这样,我们玩得不亦乐乎。
学习人文与社会,让我明白了世界原来是这么多姿多彩。
它就像一本永远翻不完的大书,每一页都充满了惊喜和奥秘。
通过学习,我知道了不同国家的人们有着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这让我更加尊重和理解别人,不会因为别人和我不一样就觉得奇怪。
我觉得呀,人文与社会的学习就像是给我们装上了一双翅膀,让我们能飞得更高,看得更远,去探索这个神奇而又美好的世界!。
五年级《人文与社会》教材分析一、学生知识现状分析经过四年的在校学习和生活,学生对自己家乡的相关已经有所了解和熟悉。
知道了黑龙江的地理位置、风景名胜和民族人口的知识,也基本形成了自己的见解和观点,他们渴望了解更多、更广的关于家乡的常识,这为进一步学习《人文与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本学科教学主要任务和1、使学生了解有关黑龙江的珍奇动植物。
为自己是中国人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2、懂得爱护大自然。
3、介绍王进喜到王启民为大庆创业所做的贡献4、知道黑龙江的发展历程。
三、教材的重点和难点重点:1、和谐大自然。
2、守护森林。
难点:1、热爱我们的大自然。
2、保护动物。
四、本学期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1、备好每间一节课,课前准备充分。
2、课堂上注重激发学生兴趣,严格要求学生。
3、充分利用实例和实物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4、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为主。
多让学生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
5、提倡学以致用,多向身边人介绍自己家乡、宣传自己的家乡。
1、防洪胜利纪念塔教学目标:了解防洪胜利纪念塔的建筑时间、结构及历史意义。
教学重点:了解防洪胜利纪念塔的结构及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了解防洪胜利纪念塔的结构及历史意义。
德育教育:通过学习感受人们战胜灾害的决心和作为黑龙江人的自豪感。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模式:阅读探究授课时间:9.2—9.6教学流程:一、新课导入哈尔滨防洪胜利纪念塔,坐落在风景如画的松花江南岸,是这座英雄城市的象征。
是为纪念哈尔滨市人民战胜1957年的特大洪水,于1958年建成的。
谁见过防洪纪念塔给同学们介绍一下?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防洪胜利纪念塔”(板书课题)二、出示目标:了解防洪胜利纪念塔的建筑时间、结构及历史意义。
三、自学提示:1、人文历史教学课件展示你们知道防洪纪念塔是什么时间建筑的吗?整体结构是什么样的?为什么要建塔呢?2、阅读教材知识窗,回答问题防洪纪念塔的塔身分为几个部分?各部分有什么特点?防洪纪念塔共有几个部分组成?四、自学讨论合作(课件出示问题)(1、)哈尔滨防洪纪念塔位于(松花江南岸),是为纪念战胜(1957)年特大洪水而建的是(哈尔滨)的重要标志性建筑。
教案一:发展中国家的特点和主要问题【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发展中国家的特点和主要问题,明白如何加强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力量。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关注发展中国家的意识和国际友爱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发展中国家的特点和主要问题。
【教学难点】如何加强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力量。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小组讨论。
【教学准备】教案、多媒体设备、学生作业本。
【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教师出示一幅图片,让学生观察后,讨论图片中的国家是否是发展中国家,为什么?引导学生回答“是”,因为这个国家经济相对落后,人民生活水平相对较低等。
二、展示与讲解1.展示PPT,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发展中国家,并简要介绍发展中国家的特点(如经济相对落后、人民生活水平相对较低、工业化程度低等)。
2.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发展中国家的主要问题(如经济问题、环境问题、人口问题等)。
三、小组讨论1.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每个小组讨论一个发展中国家的问题,并设计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该问题。
2.让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表意见。
四、总结与讲解1.总结发展中国家的特点和主要问题。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加强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力量。
五、课堂练习布置作业:让学生完成课后作业本上与发展中国家相关的习题。
六、课堂反思教师和学生一起回顾课堂教学,总结课堂上的收获和不足。
【教学延伸】1.引导学生了解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历程和发展策略。
2.组织学生开展相关的实地调研和社会实践活动。
五年级人文与社会教案引言:五年级的人文与社会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社会意识的重要环节。
本教案旨在通过设计富有趣味性和启发性的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和探索社会和人文科学的重要知识和概念。
以下是一个针对五年级人文与社会教学的教案设计。
一、课程目标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1. 掌握社会和人文科学的基本概念和知识;2. 培养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感;3.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思维能力。
二、课程内容本教案将围绕以下几个重要的人文与社会主题展开:1. 国家与政府2. 人权与民主3. 社会与文化4. 历史与文明5. 人类与环境三、教学活动1. 活动一:成立班级政府在本活动中,学生将组成班级政府,并通过模拟选举,选择班级议长、副议长等职位。
学生将学习国家和政府的职能,并通过制定班级规则和组织班级议事会活动,体验社会规则和民主决策的重要性。
2. 活动二:人权游戏本活动旨在让学生了解人权的概念和重要性。
通过分成小组,每个小组扮演不同的角色,其中一些角色只能拥有有限的权利,其他角色则享有更多权利。
学生将通过游戏体验到权利不平等对个人和社会造成的影响,进而学习到人权的平等原则和需要保护的重要性。
3. 活动三:文化展览学生将以小组的形式研究和呈现不同的文化。
每个小组将选择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特色文化,通过制作展板、展示物品或演示文化活动等形式,向全班同学展示该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通过这个活动,学生将学习到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似与差异,增进对多样性的理解与尊重。
4. 活动四:历史人物剧场学生将选取一个重要历史人物,通过研究和角色扮演的方式,向全班同学展示该历史人物的影响和贡献。
在角色扮演中,学生将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历史人物的思想、行为和影响力,增强对历史和文明的理解。
5. 活动五:环保行动本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学生将组织环保行动,如垃圾清理、植树造林等,在实践中学习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增强对人类与环境关系的认识。
四、评估方式为了评估学生对人文与社会教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可以采用以下几种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表现,包括合作、沟通和创造力等方面;2. 学生个人或小组的展示和口头报告;3. 书面测试、问卷调查或小组讨论等形式。
第一课防洪胜利纪念塔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了解防洪纪念塔的有关知识能力目标:了解纪念塔各部分雕塑的象征意义情感目标:教育学生更加热爱家乡及家乡的劳动人民教学重点:了解防洪胜利纪念塔的文化历史教学准备:资料及图片教学过程:一、导入:观看图片孩子们,这就是坐落在哈尔滨松花江南岸的防洪纪念塔。
你们看,它有多么雄伟呀!可是你们知道有关它的情况吗?二、进入新课防洪纪念塔位于哈尔滨市道里江岸中央大街终点广场。
1957年,特大洪水威胁哈尔滨市,在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洪水被战胜了,于是1958年建立此塔,以志纪念。
三、小组讨论、得出结论(观看图片和资料)纪念塔由圆柱体的塔身和附属的半圆形回廊组成,高13米,古罗马式回廊高7米,谐调壮观。
塔身底部设11个半圆形水池,其水位即1957年最高水位标志。
塔身以浮雕方式描绘了当年战胜洪水的生动情节。
塔顶是工农兵和知识分子形象的圆雕,展现了战胜洪水的英雄形象。
哈尔滨防洪胜利纪念塔,座落在风景如画的松花江南岸,是这座英雄城市的象征。
是为纪念哈尔滨市人民战胜1957年的特大洪水,于1958年建成的。
纪念塔由立体塔身和附属的回廊组成。
塔高22.5米,塔基用块石砌成,意味着堤防牢固、坚不可摧,塔基前的喷泉,象证勇敢智慧的哈尔滨市人民,正把惊涛骇浪的江水,驯服成细水长流,兴利除患,造福人民。
塔下阶表示海拔标高119.72米,标志1932年洪水淹没哈尔滨时的最高水位;上阶表示海拔标高120.30米,标志1957年全市人民战胜大洪水时的最高水位。
塔身中部浮雕雕刻着防洪筑堤大军,从宣誓上堤、运土打夯、抢险斗争到胜利庆功等场面,集中描述了人们在防洪斗争中所表现的英雄气概。
罗马式回廊高7米,由20根擎天柱连成弧形相衬托。
塔顶是工农兵和知识分子组成的圆雕;塔身下部是群像浮雕,描绘了哈尔滨人民战胜洪水的生动场面。
搭基前有两层水池:上层标志1957年全市人民战胜特大洪峰时的最高水位,它高于下层水位0.58米;下层标志1932年洪水淹没哈尔滨的最高水位。
陕西人文出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社会实践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陕西人文出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的第四章《走进社会,体验生活》的内容。
详细内容包括:认识各种社会职业,了解他们的工作特点及贡献;通过参观、访谈等方式,了解学校周边的社会环境及社区文化;培养关爱社会、尊重劳动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不同的社会职业,培养他们的职业观念。
2. 增强学生对社会环境的观察和了解,提高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
3. 培养学生关爱社会、尊重劳动的良好品质,增强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在实际的社会实践中,观察、体验和感悟社会。
教学重点:认识不同职业的特点及贡献,培养学生的职业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视频资料、展板等。
2. 学具:笔记本、笔、相机(可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各种职业的图片,让学生猜一猜、说一说,激发他们对职业的好奇心。
2. 新课导入:详细讲解各种职业的特点、工作内容及贡献,让学生了解和尊重不同职业。
3. 实践活动一:组织学生参观学校周边的社区,了解社区文化,记录所见所闻。
4. 实践活动二:分组进行职业体验,让学生实际体验不同职业的工作,感悟劳动的辛勤与快乐。
5. 课堂分享:各组汇报职业体验的感悟,进行交流分享。
6.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讲解如何观察社会、了解社会,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7.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分析身边的职业人物,进行职业描述和评价。
六、板书设计1. 职业特点及贡献2. 社会实践方法3. 职业体验感悟4. 社会责任感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教材,写一篇关于身边职业人物的观察报告。
答案:要求内容详实,包括职业人物的基本情况、工作内容、工作态度等方面。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利用周末时间,进行家庭职业体验,了解家人的职业,感受家庭劳动的辛勤。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反思自己在组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参与等方面的优点和不足,以便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五年级《人文与社会》教材分析一、学生知识现状分析经过四年的在校学习和生活,学生对自己家乡的相关已经有所了解和熟悉。
知道了黑龙江的地理位置、风景名胜和民族人口的知识,也基本形成了自己的见解和观点,他们渴望了解更多、更广的关于家乡的常识,这为进一步学习《人文与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本学科教学主要任务1、使学生了解有关黑龙江的珍奇动植物。
为自己是中国人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2、懂得爱护大自然。
3、介绍王进喜到王启民为大庆创业所做的贡献4、知道黑龙江的发展历程。
三、教材的重点和难点重点:1、和谐大自然。
2、守护森林。
难点:1、热爱我们的大自然。
2、保护动物。
四、本学期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1、备好每间一节课,课前准备充分。
2、课堂上注重激发学生兴趣,严格要求学生。
3、充分利用实例和实物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4、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为主。
多让学生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
5、提倡学以致用,多向身边人介绍自己家乡、宣传自己的家乡。
1、防洪胜利纪念塔教学目标:了解防洪胜利纪念塔的建筑时间、结构及历史意义。
教学重点:了解防洪胜利纪念塔的结构及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了解防洪胜利纪念塔的结构及历史意义。
德育教育:通过学习感受人们战胜灾害的决心和作为黑龙江人的自豪感。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模式:阅读探究授课时间:教学流程:一、新课导入哈尔滨防洪胜利纪念塔,坐落在风景如画的松花江南岸,是这座英雄城市的象征。
是为纪念哈尔滨市人民战胜1957年的特大洪水,于1958年建成的。
谁见过防洪纪念塔给同学们介绍一下?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防洪胜利纪念塔”(板书课题)二、出示目标:了解防洪胜利纪念塔的建筑时间、结构及历史意义。
三、自学提示:1、人文历史教学课件展示你们知道防洪纪念塔是什么时间建筑的吗?整体结构是什么样的?为什么要建塔呢?2、阅读教材知识窗,回答问题防洪纪念塔的塔身分为几个部分?各部分有什么特点?防洪纪念塔共有几个部分组成?四、自学讨论合作(课件出示问题)(1、)哈尔滨防洪纪念塔位于(松花江南岸),是为纪念战胜(1957)年特大洪水而建的是(哈尔滨)的重要标志性建筑。
2024年陕西人文出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社会实践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陕西人文出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教材,主要涉及第十二章“走进社会,体验生活”的内容。
详细内容包括:社会实践活动的基本概念、目的和意义;如何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结合实际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社会实践活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性,认识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
2. 培养学生具备观察、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实践操作水平。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提高实践操作水平。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社会实践调查表、实践活动记录本、彩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社会实践活动图片,引发学生兴趣,导入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详细讲解社会实践活动的基本概念、目的和意义,让学生了解实践活动的重要性。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设想自己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时可能遇到的问题和挑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中的案例,讲解如何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设计自己的社会实践活动方案。
六、板书设计1. 走进社会,体验生活2. 内容:(1)社会实践活动的基本概念、目的和意义(2)如何开展社会实践活动(3)案例分析:实践活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教材内容,设计一份自己的社会实践活动方案。
2. 答案要求:方案需包括活动主题、目的、时间、地点、参与人员、活动流程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实践能力。
2.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设想自己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时可能遇到的问题和挑战。
五年、人文与社会教案|第一小学人文社会学科指导案例主题防洪胜利纪念塔1班1班教学新课型教师陆离时间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准备1。
理解建设防洪胜利纪念塔的意义,理解防洪胜利纪念塔的组成和象征意义2。
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合作探究能力3.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立家乡的情感。
理解建造防洪胜利纪念碑的意义学习困难理解防洪胜利纪念碑的组成部分和象征意义收集数据学习过程预设备注向学生介绍,你不会忘记,当我年轻的时候,我的父母经常带我们(放映)放风筝在春天的休息日;夏天,我们在广场喂鸽子,辛芝去松花江。
吃冰淇淋;秋季轮滑练习;冬季冰雕艺术吸引外国游客一年到头宣布季节是很有趣的。
大坝的正上方是防洪胜利的纪念塔,这是哈尔滨这座美丽而神奇的城市的标志性建筑。
话题探究、新知识分析、归纳和接触新知识学生们为我们班拍摄了防洪胜利纪念塔的照片。
谁愿意和前面的每个人分享一个快乐而难忘的时刻?出生1:这是一张我妈妈周日带我去河边玩的照片,是在纪念塔下拍的。
那天天气很热,有很多人去河边玩。
老师:那时候我一定玩得很开心!学生2:这是我父亲在我喂鸽子时拍的照片。
那些鸽子特别有趣,不怕人,吃的时候非常可爱。
老师:鸽子是和平的象征。
我们应该保护他们,珍惜他们,善待他们。
学生3:这是我们在音乐喷泉下拍的照片。
老师:老师在这里有同样的照片。
我们几个亲密的同学带着他们父母买的好吃的去江源玩了一天,这加强了我们的友谊和团结。
拓展思维总结和总结整个课程升级5、布置作业和课外阅读4、拓展拓展学习你在本课中取得了什么成绩?实践、操作、深化思考、防洪、胜利、纪念塔、板书、设计、教学、学习、反思考、第一小学人文社会学科指导案例专题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准备课1指导新班主任了解扎龙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1。
陆离时间理解芦苇湿地学习的困难生态环境破坏收集数据学习过程预设笔记介绍新知识1。
播放课件揭示主题探索新知识分析归纳联系自学探究自学心得;1.世界森林的分布。
陕西人文出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社会实践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学习陕西人文出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我们家乡》单元,具体内容包括第一章“家乡自然风光”、第二章“家乡历史文化”以及第三章“家乡民俗风情”。
二、教学目标1. 解家乡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
2.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意识。
3. 提高学生观察、表达和合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解家乡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对家乡热爱之情,提高学生观察、表达和合作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教学视频、图片等。
2.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家乡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图片,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
2. 新课导入:讲解教材中第一章“家乡自然风光”,带领学生解家乡自然环境,让学生为家乡美丽风光感到自豪。
3. 实践活动:分组让学生绘制一幅家乡自然风光画,培养学生观察和表达能力。
4. 例题讲解:讲解第二章“家乡历史文化”,通过具体事例让学生解家乡历史文化底蕴。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列举自己解家乡历史文化,并进行分享。
6. 新课导入:讲解第三章“家乡民俗风情”,让学生解家乡民俗风情,培养他们对家乡热爱之情。
7. 实践活动:分组让学生制作一份关于家乡民俗风情剪报,提高学生合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家乡自然风光山水风光气候特点2. 家乡历史文化名人故事古迹介绍3. 家乡民俗风情节日习俗民间艺术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我眼中家乡”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2. 答案:无标准答案,要求内容真实、情感真挚。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表现,解他们对家乡解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深入解家乡其他方面,如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等,提高他们综合素质。
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如参观博物馆、采访家乡名人等,拓宽他们视野。
洪筑堤英雄们的主体塑像。
松花江水映衬着这座雄伟的防洪纪念塔,与美丽的太阳岛构成了一道驰名于世的壮丽景观。
地理位置哈尔滨防洪纪念塔位于哈尔滨市道里江岸中央大街终点广场,是为纪念战胜1957年特大洪水而建的。
1957年洪水威胁哈尔滨市,水位超过1932年洪峰0.58米,全市人民战胜洪水袭击,哈尔滨市政府于1958年建立此塔,以志纪念,从此便成为东北第二大城市哈尔滨的重要标志性建筑。
1997年11月11日,俄罗斯总统叶利钦访问哈尔滨,当得知当时也有上万侨居哈尔滨的俄罗斯人参加了抗洪,特意前来参观了巍然屹立在松花江畔的哈尔滨军民防洪纪念塔,并深深地致了三鞠躬。
塔由圆柱体的塔身和附属的半圆形回廊组成。
塔高22.5米,塔基用块石砌成,意味着堤防牢固、坚不可摧,塔基前的喷泉,象征勇敢智慧的哈尔滨市人民把惊涛骇浪的江水驯服成细水长流、兴利除患、造福人民的幸福之水。
塔座下部的两级水池,下阶表示海拔标高119.72米,标志1932年洪水淹没哈尔滨时的最高水位;上阶表示海拔标高120.30米,标志1957年全市人民战胜大洪水时的最高水位。
古罗马式回廊高7米,谐调壮观,环立着20根圆柱,上端有环带连接,组成了长达35米的半圆回廊,象征着20世纪的哈尔滨人民力量坚不可摧,牢固的堤防坚如磐石。
塔身以浮雕方式描绘了当年战胜洪水的生动情节。
塔顶为由工农兵和知识分子形象组成的圆雕,表现了战胜洪水的英雄形象。
三、总结1998年夏,哈尔滨发生超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最高水位达120.89米,哈尔滨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大力支援下,军民团结奋战,又一次战胜了特大洪水,保卫了家园。
现在塔身上的金色曲型圆管,就是120.89米的水位标志。
为了进一步增强防洪纪念塔广场的文化氛围,1990年,在塔前的水池里安装了一组大型音乐声控彩色喷泉,给哈尔滨市增添了一大景观。
课后记热带雨林热带雨林,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不但能转化太阳能而形成各种各样的有机物(森林每年提供28.3亿吨有机物,占陆地植物生产有机物总产量53亿吨的53. 4%),而且靠光合作用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和放出氧气,维系了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平衡,净化了环境,使人类不断地获得新鲜空气。
人文与社会课程教案课题名称:人文与社会教学目标:通过对地球的认识,对祖国人文地理环境、祖国悲痛历史、民族团结、和谐社会以及“我”的家乡的了解,1)让学生构建起正确的世界观、社会价值观与人生观;2)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与民族团结的精神;3)普及学生和谐社会与世界和平的意识;4)让学生更深地了解与热爱自己的家乡,加强他们回报家乡的信念。
教学课时:本课共6课时。
第1课时我们美丽的地球一.课时目标:让学生1)大致地了解地球的形态构造、与太阳系的关系,以及一些基本的地理环境;2)认识最高的山峰、最大的海、最冷的地方等在世界之最;3)了解地球上的国家数量繁多,每个国家有每个国家的特色与文化。
以此来让学生构建出一个世界观。
二.教学重难点:本课时的内容相对容易,多为认识内容。
在介绍“课时目标”的(1)、(3)点时可能会有难度。
三.教具准备:地球仪、地理风景图片(或PPT)四.教学内容与过程:1.我们的地球是什么样的?用地球仪展示;介绍地球的一些基本地理信息,如南北极地区很冷,赤道地区很热,有几大洋几大洲等等。
2.以展示图片为辅介绍世界上最高的山,世界上最大的海洋,世界上最长的河等等世界之最。
3.图片介绍有趣的地理现象,如:死海浮活人。
4.地球上国家众多,各个国家有自己的特色与文化,用图片介绍一些独特文化,如美国印第安文化、非洲黑人舞蹈、中国传统文化等。
第2课时祖国是个大花园一.课时目标:让学生1)大致了解祖国秀美的大河大山、丰富的人文景观;2)了解中国民间著名的传说;3)了解祖国历史上的一些著名人物与事件。
以此加强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加强学生想走出去的想法。
二.教学重难点:在介绍外面的世界的时候,如何培养学生更深的爱国情怀,以及如何鼓励学生好好学习,走出大山去外面看看。
三.教具准备:一大张中国地图的挂报、一些中国风景图片(或PPT)四.教学内容与过程:1. (新课导入)回顾上节课有关于世界上最高的山以及中国传统文化,提问有关中国著名景观的问题,引出本课时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