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数学《看一看》教学设计37279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4
看一看(一)(教案)-2022-2023学年数学一年级下册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能够通过观察图片找出其中的相似性质,并能够对其进行描述。
2.能够学会如何正确观察图片,准确提取信息,加强自身观察、抽象、归纳、思维等能力。
3.能够通过观察更深入地理解一些数学中的基本概念,如出现相等、不等、交集、并集等概念。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如何准确观察、抽象、归纳图片中的相似性质2.如何通过图片理解数学中的基本概念难点1.如何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更深入地理解图片,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2.如何在观察图片时,不受自己的主观意识的影响,保持客观并且准确地提取信息三、教学过程1. 导入老师展示一张图片,让学生试着描述图片中的特征和相同之处,激发学生通过观察图片进行思考和分析的能力,并引导他们逐步了解数字世界和数学本质。
2. 学习新知老师针对图片的特征,引入相关的数学概念,如“相似图形”、“交集”、“并集”等,并引导学生探讨其中的联系和差别。
3. 讨论案例老师在课堂上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图片,让学生通过观察、归纳、总结的方式,寻找其相同之处,并学习运用相关的数学知识加深对图片的理解和认识。
4. 分组练习老师安排小组活动,让学生在小组内尝试用自己的话描述图片的特征,让学生通过交流探讨、发现并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观察、抽象、归纳、思维等能力。
5. 总结归纳老师带领学生总结、归纳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的知识和经验,并引导他们思考如何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四、教学反思通过以上教学过程,我认为本次课程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收获和体现:1.教学内容丰富、实用性强:通过对图片的观察和讨论,学生不仅锻炼了自己的观察、抽象、归纳、思维等能力,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数学中的基本概念。
2.学生积极参与、获益匪浅:通过小组活动等形式,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和优势,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加深了解和认识。
3.教学方法多样、互动性强:老师不仅采用了导入和讲解等传统方法,也通过小组活动等形式,实现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下册2.(第一课时)《看一看(一)》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看一看(一)》是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的第二课时,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进一步理解上下、左右的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观察能力。
教材以生动有趣的故事情境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和体验上下、左右的概念,从而达到巩固和提高的目的。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刚接触数学,对数学充满了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他们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需要通过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来理解和掌握知识。
同时,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因材施教。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上下、左右的概念,并在实际情境中灵活运用。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培养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上下、左右的概念。
2.教学难点: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灵活运用上下、左右的概念。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2.直观演示法:通过实物展示和动手操作,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和体验上下、左右的概念。
3.自主探究法: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合作交流法:引导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分享学习成果,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准备一些实物模型,如小动物、水果等,用于直观演示和操作。
2.学具准备:每个学生准备一些小卡片或者小玩具,用于自主探究和操作。
3.教学课件:制作生动有趣的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情境,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例如,讲述小动物们在森林里举行一场运动会,需要学生帮助他们确定比赛场地的上下、左右位置。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看一看(一)北师大版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数的概念,能够将实物和数字相对应,理解数的大小顺序,掌握数的读法和写法。
教学重点•数的认识;•实物和数字对应;•数的大小顺序;•数的读写。
教学难点数字与实物的概念转化。
教学方法通过教师引导、情境营造、游戏体验和师生互动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和认识数的概念。
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教学内容1.数的认识;2.实物和数字对应;3.数的大小顺序;4.数的读写。
教学过程导入教师先介绍今天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注意听课,做好记录。
感知1.教师出示1—10的数字卡,让学生观看、比较、接龙,感受数字的大小,识别数字形状、位置特点;2.教师用数字卡和相应的物品(如1个橘子、2只球、3个红包等)进行对应,让学生感知实物和数字之间的对应关系;3.教师出示数字卡,让学生按照顺序排列数字卡,帮助学生理解数字大小顺序。
进一步认识数字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数码钟,根据指针位置识别时间,并让学生讲述自己每天的起床、吃饭、上学、放学、晚上睡觉的时间。
数的读写练习1.教师出示数字,并通过板书或黑板报告的方式让学生认读数字;2.引导学生认识现场实物,正确表达数的含义;3.引导学生通过数的长短和表达方式学习数的大小顺序。
拓展练习1.动手制作数字卡,小组合作比拼大小,加深数字的大小顺序概念;2.分角色扮演“街上的小商贩”,进行购物结账,让学生巩固理解数字和金额的对应关系。
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包括:1.学生对数字的认知程度;2.学生是否能够正确对应数字和物品;3.学生是否掌握数字大小顺序;4.学生展示读写数字、运用数字的能力。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数字的大小和顺序认知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加强对数字比较的训练和示范。
同时,教学过程中需要有充分的互动和情境营造,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从而提高课堂的吸引力和趣味性。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看一看(一)》1-北师大版一. 教材分析《看一看(一)》是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数学的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初步认识方向,能够根据方位词“上、下、左、右”正确指出物体的位置。
本节课的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为后续的方位学习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刚刚开始学习数学,对于位置的认识大多数还停留在日常生活中,对于用数学语言来描述位置还比较陌生。
同时,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耐心引导,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上、下、左、右”的含义,并能够用这些方位词正确指出物体的位置。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体验成功的喜悦。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正确指出物体的位置。
2.难点:学生能够用“上、下、左、右”这些方位词来描述物体的位置。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知和理解位置的概念。
2.游戏教学法:通过趣味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
3.交流互动法: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互动,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准备一些小动物的图片,用来表示不同的位置。
2.学具准备:每个学生准备一张白纸,用来画出物体的位置。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一个情境,如“小动物找家”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感知位置的概念。
2.呈现(5分钟)教师通过PPT或者黑板,呈现一些小动物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位置。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一个小动物,按照教师给出的指令,用“上、下、左、右”这些方位词,指出小动物的位置,并画在白纸上。
4.巩固(10分钟)教师邀请一些学生到黑板前,用“上、下、左、右”这些方位词,指出其他同学的位置。
北师大版一年数学下册《看一看(一)》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看一看(一)》是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进一步体验物体的前后位置关系,并能够用语言描述。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感知物体前后位置关系;二是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进一步巩固对物体前后位置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观念,能够辨别物体的上下、左右位置关系。
但是,对于物体的前后位置关系,部分学生可能还比较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感知和体验物体前后位置关系,并在操作过程中进一步巩固认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感知和体验物体前后位置关系。
2.培养学生用语言描述物体前后位置的能力。
3.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和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感知和体验物体前后位置关系。
2.难点:用语言描述物体前后位置。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和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课件、实物、卡片等。
2.学具准备:每个学生准备一些小玩具,如小汽车、小动物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有趣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图片中的物体前后位置关系。
通过这种方式激发学生对物体前后位置关系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实际操作,展示物体的前后位置关系,让学生直观地感知。
同时,引导学生用语言描述物体前后位置。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互相摆放玩具,并用语言描述玩具的前后位置关系。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错误。
4.巩固(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有关物体前后位置关系的卡片,学生抢答,并用语言描述卡片中的物体前后位置。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会在哪些情况下用到物体前后位置关系?学生举例说明,进一步巩固对物体前后位置的认识。
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看一看(一)2.1看一看一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能够认识并能够默写数字0-5的汉字;2.能够把数字0-5按顺序排列;3.能够听、说、读、写并理解短语“几只小鸟”。
二、教学重难点1.认识并默写数字0-5;2.把数字0-5按顺序排列;3.能够听、说、读、写并理解短语“几只小鸟”。
三、教学程序1. 热身:学生起立,按照老师的指令大声说出数字0-5。
2. 导入:老师出示从1-10的数字卡片,请学生认真观察,用手指指出其中的0-5的数字卡片,并默念对应数字的汉字。
3. 呈现:老师出示0-5数字卡片,把数字卡片插在黑板上,与其对应的数字的汉字放在下面。
学生对照卡片和汉字卡片,逐一说出数字及其对应的汉字。
4. 认知:老师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学习、认知数字0-5。
1.用手指进行单指点、双指、三指比较,以及配合语音让学生听、读、说、唱0-5的数码。
2.给学生递上5把纸张,让学生在指导下对这些纸张按0-5的顺序排列。
3.老师发出听觉指令,要求学生按照指定数字的汉字卡片的顺序把相应数字卡片贴在黑板上。
5. 语言训练:老师出示“几只小鸟”的图片,并重复多次朗读“几只小鸟”这个短语,要求学生仔细听、理解、记忆并模仿读。
6. 综合训练:1.老师把数字0-5的汉字写在黑板上,要求学生按0-5的顺序排列数字卡片;2.老师出示“几只小鸟”的图片,要求学生听、说、读、写“几只小鸟”这个短语。
7. 练习:1.数字卡片沙盘游戏,要求学生按照数字汉字的顺序,把相应数字卡片放到沙盘上;2.“几只小鸟”的游戏,学生带着数字卡片到沙盘前,老师提出指令,学生按照指令的数量把卡片放到沙盘上。
8. 小结:老师请学生回忆、总结今天学习的数字0-5和短语“几只小鸟”,并要求学生在家里练习这些内容。
四、板书设计数字0-5:0,1,2,3,4,5几只小鸟五、教学反思数字是学习数学的基础,本节课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学会数字0-5及其用法。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看一看(一)》1-北师大版一. 教材分析《看一看(一)》是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数学的第一课,主要内容是通过观察和操作,让学生认识上下、左右的位置关系,并能够用语言描述物体的位置。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观察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刚刚从幼儿园进入小学,他们对事物的认知主要依赖于感性经验。
在这个阶段,学生的观察能力较强,喜欢通过观察和操作来学习新知识。
同时,他们对位置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但还不能准确地用语言描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些特点,通过直观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认识和描述位置关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认识上下、左右的位置关系,并用语言描述物体的位置。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和交流,培养空间观念和观察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习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认识上下、左右的位置关系。
2.难点:学生能够用语言准确描述物体的位置。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和认识位置关系。
2.游戏教学法:通过趣味性的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位置关系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相互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准备一些图片、卡片等教学道具,用于展示和引导学生操作。
2.学具准备:每个学生准备一张白纸、一支笔,用于记录和画图。
3.教学环境:教室布置成轻松、活泼的氛围,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学习。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谜语引导学生思考:“天生一对,有脚不会走,有嘴不会说,stick 上面站个dot”(答案:铅笔)。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物体的位置关系,就像铅笔和dot一样,它们之间也有位置关系。
2. 呈现(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图片,如家庭成员的照片、教室的图片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看一看(一)》3 北师大版一. 教材分析《看一看(一)》是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的第一单元,主要内容包括认识方向、位置、比较大小、形状等。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知方向,初步理解位置的相对性。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观念,能理解上下、左右、前后等基本方向,但对位置的相对性认识不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感知和理解位置的相对性。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知方向,进一步理解位置的相对性。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知方向,进一步理解位置的相对性。
2.教学难点:位置的相对性的理解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知和理解方向和位置的相对性。
2.采用游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采用分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教学课件,包括图片、动画等,辅助教学。
2.准备实物模型,如小动物、树木等,用于学生实际操作。
3.准备计时器,用于控制教学环节的时间。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幅公园的场景,引导学生观察公园里的物体,如小动物、树木等,并提问:“你们能找到公园里的树在哪个方向吗?小动物又在哪里呢?”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新课。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实物模型,向学生讲解方向和位置的相对性。
如,拿出一个小动物模型,放在桌子上,让学生观察它在哪个方向,然后把小动物模型移动一下,再让学生观察它在哪个方向。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感知方向和位置的相对性。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每组选一个代表担任“小老师”,指导组内成员进行方向和位置的相对性的实际操作。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操作错误。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看一看(一)》3 北师大版一. 教材分析《看一看(一)》是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的第二单元,主要内容包括认识平面图形和空间与图形。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想象和交流等活动,感受平面图形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但对平面图形的认识还比较模糊。
本节课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和理解平面图形的特点,提高他们的空间观念。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圆形、正方形、长方形和三角形等基本平面图形。
2.让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操作,找出生活中常见的平面图形。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他们的观察和动手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认识并了解基本平面图形的特点。
2.教学难点:让学生能够找出生活中常见的平面图形,并培养他们的空间观念。
五. 教学方法1.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有趣的情境中学习平面图形。
2.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加深对平面图形的认识。
3.采用小组合作法,让学生在交流和合作中提高自己的空间观念。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平面图形的卡片或图片。
2.准备生活中常见的平面图形物品,如圆形饼干、正方形纸片等。
3.准备教学PPT,包括平面图形的图片和动画。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如圆形饼干、正方形纸片等,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这些物品的形状。
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认识平面图形。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平面图形的卡片或图片,如圆形、正方形、长方形和三角形等,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这些图形的名称。
同时,教师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了解这些平面图形的特征。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出常见的平面图形,并互相交流分享。
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能够加深对平面图形的认识。
4.巩固(5分钟)教师通过游戏或练习题,让学生找出隐藏在图片中的平面图形。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观察物体《看一看(一)》教学设计
学生活动2:想一想,做判断
活动2:小霞看到的是哪副图?(画√)
(1)独立思考。
(2)和同桌说一说为什么?说清楚理由。
(3)听同学们的想法,你同意吗?
学生活动4
1、
2、说一说本节课你的收获。
活动意图说明:通过练习巩固学生对本课知识的掌握,说本节课的收获培养学生总结归
第二单元观察物体《看一看(一)》(学生用)
学生活动1:从不同方向看储钱罐,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1)独立观察,再说一说。
(2)依次观察各个面,主要从形状方面描述储钱罐的其他面的样子。
(3)观察发现:从不同方向观察一个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
学生活动2:小霞看到的是哪副图?(画√)
(1)独立思考。
(2)和同桌说一说为什么?说清楚理由。
(3)听同学们的想法,你同意吗?
学生活动3:2人小组:看一看,说一说
(1)同桌两人一组,观察自己带的实物,说一说站在自己的位置看到了什么?
我在的面,看到了的样子。
(2)听同学们的想法,都看到了什么?
(3)思考:为什么同一个物体,大家看到的形状不同?
我的想法是:。
1、P19:1,2,4题完成在书上。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看一看(二)》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看一看(二)》是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方向,学会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来描述物体的位置。
教材内容丰富,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为背景,设计了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旨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方向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学生可能还不能准确地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来描述物体的位置。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对方向的认识和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来描述物体的位置。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培养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习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来描述物体的位置。
2.难点:学生能在实际情境中,准确地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来描述物体的位置。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教师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启发式教学法:教师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3.实践活动法:教师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教师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展示生活场景和问题。
2.教学素材:教师准备一些图片、卡片等教学素材,用于引导学生描述物体位置。
3.实践活动用品:教师准备一些标志物,如小旗、玩具等,用于实践活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一个生活场景,如公园、学校等,引导学生观察场景中的物体。
然后提出问题:“请大家想想,如果我们站在这个场景中,怎样才能准确地告诉别人某个物体的位置呢?”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一些图片或卡片,上面印有不同方向的标识。
一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案2.1《看一看(一)》北师大版教案:一年级下册数学《看一看(一)》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第二单元《看一看(一)》。
本节课主要通过观察和描述物体的位置来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位置的概念。
具体内容包括:1. 学习使用方位词(上、下、左、右)描述物体的位置。
2. 通过实际操作,学会判断和描述物体之间的相对位置。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方位词的含义,并能够运用方位词描述物体的位置。
2.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操作,判断和描述物体之间的相对位置。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学生能够理解方位词的含义,并能够运用方位词描述物体的位置。
难点: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操作,判断和描述物体之间的相对位置。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卡片、实物模型等。
学具:学生课本、练习本、铅笔、橡皮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PPT上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图片中物体的位置。
例如,展示一张桌子,上面摆放着书本、文具盒等物品,让学生描述这些物品的位置。
2. 知识讲解(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向学生介绍方位词(上、下、左、右)的含义,并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方位词描述物体的位置。
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判断和描述物体之间的相对位置。
3.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通过出示例题,让学生观察并描述物体的位置。
例如,出示一张图片,上面有一只小鸟在树枝上,让学生描述小鸟的位置。
4. 随堂练习(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描述物体的位置。
例如,出示一张图片,上面有一只小猫在沙发上,让学生描述小猫的位置。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位置的概念上下左右七、作业设计1. 请用方位词描述一下你的书桌的位置。
答案:我的书桌在教室的左边,上面摆放着书本、文具盒等物品。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看一看(一)》2 北师大版一. 教材分析《看一看(一)》是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的第一单元,主要内容包括认识平面图形和空间感知。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认识和区分平面图形,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观察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操作能力,对简单的图形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的认知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对图形的认识还不够准确。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活动,提高他们的观察和操作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认识圆形、正方形、长方形和三角形,能正确辨别这些图形。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方式获取数学信息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认识和区分圆形、正方形、长方形和三角形。
2.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观察能力。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认识和区分平面图形,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观察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圆形、正方形、长方形和三角形卡片,课件等。
2.学具准备:学生自带圆形、正方形、长方形和三角形图形。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各种图形,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图形的名称。
如圆形、正方形、长方形和三角形。
2.呈现(10分钟)教师将事先准备好的图形卡片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观察并尝试说出图形的名称。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触摸、观察等方式,区分不同图形的特征。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拿出自带的图形,进行互相辨认和交流。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正确辨别图形。
4.巩固(10分钟)教师设计游戏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进一步巩固对图形的认识。
如“图形接力赛”、“图形拼图”等。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这些图形?学生举例说明,如圆形可以代表太阳、硬币等。
一年级下数学教学设计看一看北师大版我设计的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的数学教材中的“看一看”章节。
这一章节主要讲述了平面几何图形的识别和分类,包括三角形、圆形、正方形等。
具体内容包括图形的形状、大小、方向的识别,以及图形的分类和排列。
我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够识别和分类常见的平面几何图形,理解图形的基本特征,提高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
同时,我也希望学生们能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培养观察、思考和交流的能力。
在教学难点和重点方面,我注意到学生们对于图形的识别和分类可能会有一些困难,因此我将重点教授图形的特征和分类方法,并引导学生们进行观察和思考。
同时,我也会难点进行图形的排列和组合,让学生们能够理解和运用。
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我准备了PPT和实物模型等教具,以及练习题和卡片等学具。
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引入实际情景,例如让学生们观察教室里的物品,引起他们对图形的兴趣。
然后,我通过PPT展示各种图形,并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分类。
接着,我通过实物模型的展示和操作,让学生们更加直观地理解和掌握图形的特征。
我通过随堂练习和作业的布置,巩固学生们所学的内容。
在板书设计方面,我会在黑板上画出各种图形,并标注出图形的名称和特征,以便学生们进行复习和记忆。
对于作业设计,我布置了一道观察和分类图形的题目。
题目要求学生们观察家里的物品,并将其分类为三角形、圆形、正方形等。
同时,我还要求学生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图形的特征和分类方法。
在课后反思和拓展延伸方面,我认为这节课的教学效果整体较好,学生们对于图形的识别和分类有了基本的掌握。
但是,我也注意到有些学生对于图形的排列和组合还不够熟练,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我也可以通过引入更多的实际情景和例子,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的知识。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平面几何图形的识别和分类,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们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观察思考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使用了PPT和实物模型等教具,以及练习题和卡片等学具。
看一看(一)教学设计
三道沟学校张婷
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实物,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过程目标:
通过观察实物,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从多个角度观察物体才能了解物体的全貌,丰富和积累学生的生活体验。
情感目标:
积极参与观察活动,在观察活动中体会观察的乐趣,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会辨认简单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形状。
2.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实物、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盲人摸象故事导入
师:宝贝们,你们说盲人说的对吗?
师:那么为什么同一只大象,他们说的样子却不一样呢?谁来说?
师:其实我们在观察一个人或者一个物体的时候,都是这样,从不同方向和不同角度来观察他们的形状和特点,也许是不一样的,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第二单元观察物体。
师:同学们回答得真棒!因为照相的人站的位置不同,拍到小动物的样子也就不一样。
要想辨认它,就要从多个角度去观察。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内容:观察物体。
二、探究新知:
师:现在老师想帮一位同学照相,你们愿不愿意当小摄影师?现在请全班起立。
我们用手当小摄像机,如果图像合适了,你就说“咔嚓”行吗?如果好了,你就“咔嚓”。
我们再让她换个姿势,我们再拍一张,塔再换个
姿势,我们咔嚓。
师:谁能说一说刚才给她照了哪些面?(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后面,侧面,前面。
)
师:老师把她的像洗出来了,看看这是她的哪个面?
师总结:我们观察物体通常从前面、后面、侧面进行观察。
今天老师还请了一个小客人,现在请同学们把小兔子放到桌子中间,脸朝着黑板,请同学们想一想你在兔子的哪个面?你看到了什么?四个人为一小组讨论。
师提问:你在兔子的哪个面?你看到了什么?
生1:我在小兔子的前面,我看到了兔子的脸、眼睛和耳朵
师:和她观察到一样的同学举手,为什么这些同学看到的一样?
生2:因为他们都在小兔子的正面,位置一样。
师:还有看到小兔子不同样子的吗?
生:我在兔子的后面,我看见兔子的后脑勺和耳朵。
师:有可看到兔子侧面的吗?请举手。
谁能说一说兔子侧面看到了什么?
生:我在兔子的侧面,我看到一只耳朵,一致胳膊。
师:同学们继续观察,刚才观察到俩边的同学都观察到处侧面?那么我们可以知道侧面可以分成左侧面和右侧面。
师:观察到兔子左侧面的同学请举手。
师:观察到兔子右侧面的请举手。
三:换位置看一看
今天观察兔子的还有俩名同学,他们是怎样说的?
小霞说、小宇说,智慧老人说什么了,换一个方向说一说看一看。
师:下面我们和组内同学换座位观察一下好吗?
(学生很高兴地在小组内互换座位。
)
师:你在这个位置上看到小兔子的哪个面?和刚才看到的一样吗?请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学生独立观察,相互交流。
)
师:我们再换一个位置?观察观察。
我们再换一个位置观察。
师:刚才,我们几个位置上对小白兔进行了观察?是什么位置?
生:共四个位置,前后左右。
学习了如何观察物体,我们一起来练一练。
师:课件显示课本主题图)小霞观察小白兔。
谁来读一读题目?
师:为什么选第二幅?因为小霞在小兔子的后面,所以看见的是小兔子的后面。
总结:同一物体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齐读)
叫四个同学回答。
(三)应用拓展
1.勾对号,看图连线
师:根据刚才的经验,同学们把书翻到19页,练一练第一题,谁来读一读题?
师:淘气在熊的后面,所以看到的是后背。
(课件出示“练一练”第1,2题,学生很顺利地说出准确答案。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点击连线。
)
师:这两道题没有难住你们,有信心做下一道题吗?
2.拓展
同学们一定很累了,老师再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有一天,小动物要到森林里召开动物大会,小动物开着自己的车往森林的方向赶去,这时候可忙坏了黑猫警官,黑猫警官在十字路口指挥交通,下面有一个文笔问题,谁来读一读?
3.总结:我们再回想下,老师刚开课讲的盲人摸象的故事,当然盲人摸的是错的,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改正呢?那么我们可以怎么说呢?谁能把盲人的话改一改?
生:到处摸一摸
生:盲人摸到大象的耳朵,说大象的耳朵像。
大象的腿像。
大象的尾巴像。
大象的背像。
师:我们观察物体要全面。
(四)全课小结:畅谈收获
通过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
(五)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观察物体
看一看(一)
前面后面侧面
教后反思:学生积极活跃,基本达到教学目的,但是老师对孩子鼓励不到位,应加强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