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房屋建筑与构筑物
- 格式:pptx
- 大小:60.76 KB
- 文档页数:11
《房屋建筑学》重点1、建筑的概念:建筑是建筑物与构筑物的总称,是人们为了满足社会生活需要,利用所掌握的物质技术手段,并运用一定的科学规律、风水理念和美学法则创造的人工环境。
2、建筑物的概念:建筑物通称建筑,属于固定资产范畴,一般指指供人居住、工作、学习、生产、经营、娱乐、储藏物品以及进行其他社会活动的工程建筑。
例如,工业建筑、民用建筑、农业建筑和园林建筑等。
3、构筑物的概念:通常情况下,所谓构筑物就是不具备、不包含或不提供人类居住功能的人工建造物,比如水塔、水池、过滤池、澄清池、沼气池等。
一般具备、包含或提供人类居住功能的人工建造物称为建筑物。
4、建筑的三要素:建筑功能、建筑技术以及建筑形象。
5、建筑物按照它们的使用性质,通常可以分为生产性建筑,即工业建筑、农业建筑;非生产性建筑,即民用建筑。
6、建筑设计阶段分为初步设计阶段、技术设计阶段、施工图设计阶段。
7、我过成年男子和成年女子的平均高度分别为1670mm、1560mm。
p11 图1-3家具、设备尺寸和它们所需的必要空间:P12图1-48、风向频率图,即风玫瑰图,是根据某一地区多年平均统计的各个方向吹风次数的百分数值,并按一定比列绘制,一般多用8个或16个罗盘方位表示。
玫瑰图上所表示的风的吹向,是指从外面吹向地区中心。
9、建筑模数的概念:建筑模数(construction module),建筑设计中,为了实现工业化大规模生产,使不同材料、不同形式和不同制造方法的建筑构配件、组合件具有一定的通用性和互换性,统一选定的协调建筑尺度的增值单位。
建筑模数是指选定的尺寸单位,作为尺度协调中的增值单位,也是建筑设计、建筑施工、建筑材料与制品、建筑设备、建筑组合件等各部门进行尺度协调的基础,其目的是使构配件安装吻合,并有互换性。
10、基本模数:基本模数的数值规定为l00mm,表示符号为M,即1M等于l00mm,整个建筑物或其中一部分以及建筑组合件的模数化尺寸均应是基本模数的倍数。
附件:北京市房屋建筑安全评估技术导则前言为配合实施《北京市房屋建筑使用安全管理办法》(北京市人民政府令第229号),统一房屋建筑安全评估的内容、技术要求、工作程序和评估方法,确保房屋建筑安全评估质量,特制定本导则。
本导则由北京市房地产科学技术研究所、北京三茂建筑工程检测鉴定有限公司会同北京市房屋安全管理事务中心和国家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共同编制。
在《房屋建筑安全评估技术导则》编制过程中,编制组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总结了房屋建筑安全评估的经验,结合北京市房屋建筑的实际,经历了调查、研讨、修改等过程,最终审查定稿。
本导则共分为15章、1个附录,主要内容包括:总则、术语、基本规定和地基基础、主体结构、建筑构件与部件、建筑装饰装修、附属构筑物、建筑设施设备的安全评估以及房屋建筑安全评估检查记录与报告编写要求等。
本导则由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负责管理,由北京市房地产科学技术研究所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
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送北京市房地产科学技术研究所(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华威北里18号楼,邮编:100021)。
主编单位、参编单位和主要起草人的名单如下:主编单位:北京市房地产科学技术研究所北京三茂建筑工程检测鉴定有限公司参编单位:北京市房屋安全管理事务中心国家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主要起草人:高小旺杨威冷涛(以下按姓氏笔画排列)王满生刘佳李文岭李清洋陈俞周燕张宜磊郭兵才袁海军凌韧娟唐钷韩继云主要审查人:林松涛高向宇万水娥肖伟赵伯锐栾德成田勇张靖岩张天申目录1 总则 (6)2 术语 (7)3 基本规定 (8)3.1房屋建筑安全评估工作程序和分类 (8)3.2现场检查和安全评估 (12)4 地基基础 (13)5 砌体结构 (14)5.1一般规定 (14)5.2砌体结构安全评估 (15)5.3安全评估结论 (17)6 混凝土结构 (18)6.1一般规定 (18)6.2混凝土结构安全评估 (18)6.3安全评估结论 (20)7 钢结构 (21)7.1一般规定 (21)7.2钢结构安全评估 (21)7.3安全评估结论 (23)8.1一般规定 (24)8.2砖木结构安全评估 (25)8.3安全评估结论 (26)9 建筑构件与部件 (28)9.1一般规定 (28)9.2非承重墙体 (28)9.3栏杆和扶手 (29)9.4附属广告牌 (30)9.5安全评估结论 (30)10 构筑物 (31)10.1一般规定 (31)10.2砌体构筑物 (32)10.3混凝土构筑物 (32)10.4其他材料构成的构筑物 (33)10.5安全评估结论 (33)11建筑装饰装修 (36)11.1一般规定 (36)11.2建筑内部装饰装修 (36)11.3门窗和幕墙 (37)11.4外墙饰面砖和外墙保温面层 (38)11.5安全评估结论 (38)12.1一般规定 (39)12.2建筑设施设备及系统安全评估 (39)12.3安全评估结论 (40)13建筑防火与防雷系统 (41)13.1一般规定 (41)13.2建筑防火与防雷系统安全评估 (41)13.3安全评估结论 (42)14建筑特种设备及系统 (43)14.1一般规定 (43)14.2电梯设备 (43)14.3自动扶梯和自动人行道 (45)14.4锅炉设备 (46)14.5压力容器设备 (48)14.6安全评估结论 (51)15 房屋建筑安全评估检查记录和报告要求 (51)15.1安全评估检查记录 (51)15.2安全评估报告 (52)附录A 房屋建筑资料与现场状况初步检查记录表 (53)本导则用词用语说明 (54)引用标准名录 (55)相关法律、法规 (56)1 总则1.0.1 为规范北京市房屋建筑安全评估的内容,统一技术要求,确保安全评估质量,制定本导则。
全国统一建筑工程预算工程量计算规则第一章总则第1.0.1条为统一工业与民用建筑预算工程量的计算,制定本规则。
第1.0.2条本规则适用于工业与民用房屋建筑及构筑物施工图设计阶段编制工程量预算及工程量清单,也适用于工程设计变更后的工程量计算。
本规则与《全国统一建筑工程基础定额》相配套,作为确定建筑工程造价及其消耗量的依据。
第1.0.3条建筑工程预算工程量除依据《全国统一建筑工程基础定额》及本规则各项规定外,尚应依据以下文件:1、经审定的施工设计图纸及其说明2、经审定的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技术措施方案3、经审定的其他有关技术经济文件第1.0.4条本规则的计算尺寸,一设计图纸表示的尺寸或设计图纸能读出的尺寸为准。
除另有规定外,工程量的计量单位应按下列规定:1、以体积计算的为立方米(米3)2、以面积计算的为平方米3、以长度计算的为米4、以重量计算的为吨或千克5、以件(个或组)计算的为件(个或组)汇总工程量时,其准确取值:立方米、平方米、米以下取两位;吨以下取三位;千克、件取整数。
第1.0.5条计算工程量时,应以施工图纸顺序,分部、分项,以次计算,并尽可能采用计算表格及计算机计算,简化计算过程。
第二章建筑面积计算规则第一节计算建筑面积的范围1条单层建筑物不论其高度如何,均按一层计算建筑面积。
其建筑面积按建筑物外墙勒脚以上结构的外围水平面积计算。
单层建筑物内设有部分楼层者,首层建筑面积以包括在单层建筑物内,二层及二层以上应计算建筑面积。
高低联跨的单层建筑物,须分别计算建筑面积时,应以结构外边线为界分别计算。
2条多层建筑物建筑面积,按各层建筑面积之和计算,其首层建筑面积按外墙勒脚以上结构的外围水平面积计算,二层及二层以上按外墙结构的外围水平面积计算。
3条同一建筑物如结构、层数不同时,应分别计算建筑面积。
4条地下室、半地下室、地下车间、仓库、商店、车站、地下指挥部等及相应的出入口建筑面积,按其口上外墙外围水平面积计算。
房屋建筑学试题1. 构成建筑的基本要素是建筑功能、建筑技术、和建筑形象。
其中建筑功能起主导作用。
3. 楼梯一般由楼梯段、平台、扶手栏杆三部分组成。
4. 楼梯段的踏步数一般不应超过 18 级,且不应少于 3 级。
5. 屋顶的外形有平屋顶、坡屋顶和其他类型。
6. 屋顶的排水方式分为无组织排水和有组织排水。
9. 窗的作用是采光、通风和观望。
10. 建筑工程设计包括使用部分、交通连系部分、房屋构件部分等三方面。
11. 设计程序中的两阶段设计是指初步设计阶段和施工图设计阶段。
12. 建筑平面各部分的使用性质分为使用部分和交通连系部分。
13. 建筑平面设计包括使用部分平面设计及平面的交通连系部分设计。
14. 建筑平面组合形式有走道式、套间式、大厅式、混合式和。
15.建筑物按使用功能分为生产性建筑和非生产性建筑两大类。
16. 一幢民用或工业建筑,一般是由基础、楼梯、墙或柱、楼地层、屋顶、楼电梯、门窗等六部分组成。
17. 标准砖的规格为240*115*55mm ,砌筑砖墙时,必须保证上下皮砖缝搭接,避免形成通缝。
18. 变形逢包括伸缩缝、沉降缝和防震缝。
19. 楼板层的基本构成部分有楼面、附加层、结构层(楼板)等。
21 屋顶坡度的形成方法有材料找坡和结构找坡。
22. 木门窗的安装方法有先立口和后塞口两种。
23.基本模数的数值规定为 100 mm,符号为 M ,即1M = 100mm 。
24.民用建筑从组成平面各部分的使用性质来分析,有使用部分,交通联系部分,和房屋构件部分三部分组成。
25. 为了保证建筑制品、构配件等有关尺寸间的统一协调,在建筑模数协调中尺寸分为基本模板、扩大模数、分模数。
26. 建筑等级一般按耐久性和耐火性进行划分。
27. 建筑按规模和数量可分为大量性建筑和大型性建筑。
28. 建筑物的耐久等级根据建筑物的重要性和规模划分为四级。
耐久等级为二级的建筑物其耐久年限为 50-100 年。
29. 建筑物的耐火等级由耐火极限和燃烧性能确定,建筑物的耐火等级一般分为四级。
第一章绪论一、填空题:1、构成建筑的基本要素是、和其中起主导作用。
2、为了保证建筑制品、构配件等有关尺寸间的统一协调,在建筑模数协调中尺寸分为、、。
3、建筑按规模和数量可分为和。
4、建筑物的耐久等级根据建筑物的重要性和规模划分为级。
耐久等级为二级的建筑物其耐久年限为年。
5、建筑物的耐火等级由和确定,建筑物的耐火等级一般分为级。
6、建筑的物质实体一般由、、及组合构成。
7、建筑的类型宏观上习惯分为、、。
8、建筑按层数分建筑、建筑、建筑。
9、公共建筑及综合性建筑的总高度米者为高层。
10、建筑模数分、、。
二、单选题:1、沥青混凝土构件属于()。
A:非燃烧体B:燃烧体C:难燃烧体D:易燃烧体2、分模数的基数为()。
①1/10m ②1/5m ③1/4m ④1/3m ⑤1/2mA:①③④B:③④⑤C:②③④D:①②⑤3、我国建筑统一模数中规定的基本模数是()。
A:10 B:100 C:300 D:6004、下列属于高层建筑的是()。
A: 9层住宅 B: 10层办公楼 C:单层体育训练馆 D: 16m高的4层写字楼5、组成房屋的构件中,下列既属承重构件又是围护构件的是()。
A: 墙、屋顶 B: 楼板、基础 C: 屋顶、基础 D: 门窗、墙6、组成房屋的承重构件有()。
A:屋顶、门窗、墙(柱)、楼板 B:屋顶、楼板、墙(柱)、基础C:屋顶、楼梯、门窗、基础 D:屋顶、门窗、楼板、基础7、较重要的建筑物其建筑设计一般划分为以下设计阶段()。
A: 方案设计、施工图设计B: 方案设计、初设设计、施工图设计C: 结构设计、建筑设计D: 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8、建筑物按照使用性质可分为()。
①工业建筑②公共建筑③民用建筑④农业建筑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9、民用建筑按照层数可分为()。
①单层建筑②低层建筑③高层建筑④多层建筑⑤超高层建筑A:①②③B:②③⑤C:③④⑤D:②③④10、判断建筑构件是否达到耐火极限的具体条件有()。
发文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生成日期:2018年05月17日文件名称: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实施《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规定》有关问题的通知有效期:文号:建办质〔2018〕31号主题词: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实施《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规定》有关问题的通知各省、自治区住房城乡建设厅,北京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天津市城乡建设委、上海市住房城乡建设管委、重庆市城乡建设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住房城乡建设局:为贯彻实施《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规定》(住房城乡建设部令第37号),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中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以下简称危大工程)安全管理,现将有关问题通知如下:一、关于危大工程范围危大工程范围详见附件1。
超过一定规模的危大工程范围详见附件2。
二、关于专项施工方案内容危大工程专项施工方案的主要内容应当包括:(一)工程概况:危大工程概况和特点、施工平面布置、施工要求和技术保证条件;(二)编制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标准、规范及施工图设计文件、施工组织设计等;(三)施工计划:包括施工进度计划、材料与设备计划;(四)施工工艺技术:技术参数、工艺流程、施工方法、操作要求、检查要求等;(五)施工安全保证措施:组织保障措施、技术措施、监测监控措施等;(六)施工管理及作业人员配备和分工:施工管理人员、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其他作业人员等;(七)验收要求:验收标准、验收程序、验收内容、验收人员等;(八)应急处置措施;(九)计算书及相关施工图纸。
三、关于专家论证会参会人员超过一定规模的危大工程专项施工方案专家论证会的参会人员应当包括:(一)专家;(二)建设单位项目负责人;(三)有关勘察、设计单位项目技术负责人及相关人员;(四)总承包单位和分包单位技术负责人或授权委派的专业技术人员、项目负责人、项目技术负责人、专项施工方案编制人员、项目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及相关人员;(五)监理单位项目总监理工程师及专业监理工程师。
《房屋建筑学》每章节课后习题及答案第一篇民用建筑设计原理1 民用建筑设计①建筑的含义是什么?构成建筑的基本要素是什么?答:建筑是指建筑物与构筑物的总称,是人工创造的空间环境,直接供人使用的建筑叫建筑物,不直接供人使用的建筑叫构筑物。
构成建筑的基本要素有三个,分别为建筑功能、建筑技术和建筑形象,三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②什么叫做大量性建筑和大型性建筑?低层、多层、高层建筑按什么界限进行划分?答:大量性建筑是指量大面广,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那些建筑,如学校、住宅、商店、医院等,修建的数量很大,故称之为大量性建筑。
大型性建筑是指规模宏大的建筑,如大型办公楼、大型火车站、大型展览馆等,因规模巨大而修建数量很有限,对所在地区获国家具有代表性,故称之为大型性建筑。
民用建筑按层数分类,1~3层为低层住宅,4~6层为多层住宅,7~9层为中高层住宅,10层及10层以上的为高层住宅(包括首层设置商业服务网点的住宅)。
③什么叫做构件的耐火等级?建筑的耐火等级如何划分?耐久等级又如何划分?答:耐火等级是指建筑构件按时间-温度标准曲线进行耐火实验,从受到火的作用时起,到时去支持能力或完整性被破坏或失去隔火作用时止的这段时间,用小时表示。
建筑按耐火等级分类分为四级,分级确定的依据是组成房屋构建的耐火极限和燃烧性能。
按建筑的耐久年限分类同样分为四级,分级的依据是主体机构确定的耐久年限。
④实行建筑模数协调统一的意义何在?基本模数、扩大模数、分模数的含义和适用范围是什么?答:实行建筑模数协调统一标准是为了实现建筑工业化大规模生产,推进建筑工业化的发展而制定出来的。
基本模数是模数协调中选用的基本尺寸单位。
其数值定为100m,符号为M,即1M=100mm。
整个建筑物或其一部分以及建筑组合件的模数化尺寸都应该是基本模数的倍数。
扩大模数是基本模数的整倍数。
扩大模数的基数应符合下列规定:(1)水平扩大模数的基数为3M、6M、12M、15M、30M、60M等6个,其相应的尺寸分别为300mm、600mm、1200mm、1500mm、3000mm、6000mm。
附件:北京市房屋建筑安全评估技术导则前言为配合实施《北京市房屋建筑使用安全管理办法》(北京市人民政府令第229号),统一房屋建筑安全评估的内容、技术要求、工作程序和评估方法,确保房屋建筑安全评估质量,特制定本导则。
本导则由北京市房地产科学技术研究所、北京三茂建筑工程检测鉴定有限公司会同北京市房屋安全管理事务中心和国家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共同编制。
在《房屋建筑安全评估技术导则》编制过程中,编制组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总结了房屋建筑安全评估的经验,结合北京市房屋建筑的实际,经历了调查、研讨、修改等过程,最终审查定稿。
本导则共分为15章、1个附录,主要内容包括:总则、术语、基本规定和地基基础、主体结构、建筑构件与部件、建筑装饰装修、附属构筑物、建筑设施设备的安全评估以及房屋建筑安全评估检查记录与报告编写要求等。
本导则由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负责管理,由北京市房地产科学技术研究所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
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送北京市房地产科学技术研究所(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华威北里18号楼,邮编:100021)。
主编单位、参编单位和主要起草人的名单如下:主编单位:北京市房地产科学技术研究所北京三茂建筑工程检测鉴定有限公司参编单位:北京市房屋安全管理事务中心国家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主要起草人:高小旺杨威冷涛(以下按姓氏笔画排列)王满生刘佳李文岭李清洋陈俞周燕张宜磊郭兵才袁海军凌韧娟唐钷韩继云主要审查人:林松涛高向宇万水娥肖伟赵伯锐栾德成田勇张靖岩张天申目录1 总则 (6)2 术语 (7)3 基本规定 (8)3.1房屋建筑安全评估工作程序和分类 (8)3.2现场检查和安全评估 (12)4 地基基础 (13)5 砌体结构 (14)5.1一般规定 (14)5.2砌体结构安全评估 (15)5.3安全评估结论 (17)6 混凝土结构 (18)6.1一般规定 (18)6.2混凝土结构安全评估 (18)6.3安全评估结论 (20)7 钢结构 (21)7.1一般规定 (21)7.2钢结构安全评估 (21)7.3安全评估结论 (23)8 砖木结构 (24)8.1一般规定 (24)8.2砖木结构安全评估 (25)8.3安全评估结论 (26)9 建筑构件与部件 (28)9.1一般规定 (28)9.2非承重墙体 (28)9.3栏杆和扶手 (29)9.4附属广告牌 (30)9.5安全评估结论 (30)10 构筑物 (31)10.1一般规定 (31)10.2砌体构筑物 (32)10.3混凝土构筑物 (32)10.4其他材料构成的构筑物 (33)10.5安全评估结论 (33)11建筑装饰装修 (36)11.1一般规定 (36)11.2建筑内部装饰装修 (36)11.3门窗和幕墙 (37)11.4外墙饰面砖和外墙保温面层 (38)11.5安全评估结论 (38)12建筑设施设备及系统 (39)12.1一般规定 (39)12.2建筑设施设备及系统安全评估 (39)12.3安全评估结论 (40)13建筑防火与防雷系统 (41)13.1一般规定 (41)13.2建筑防火与防雷系统安全评估 (41)13.3安全评估结论 (42)14建筑特种设备及系统 (43)14.1一般规定 (43)14.2电梯设备 (43)14.3自动扶梯和自动人行道 (45)14.4锅炉设备 (46)14.5压力容器设备 (48)14.6安全评估结论 (51)15 房屋建筑安全评估检查记录和报告要求 (51)15.1安全评估检查记录 (51)15.2安全评估报告 (52)附录A 房屋建筑资料与现场状况初步检查记录表 (53)本导则用词用语说明 (54)引用标准名录 (55)相关法律、法规 (56)1 总则1.0.1 为规范北京市房屋建筑安全评估的内容,统一技术要求,确保安全评估质量,制定本导则。
房屋建筑学考点整理第一章概论1.建筑是指建筑物和构筑物的总称,是人们为了满足社会生活需要〔目的〕,利用所掌握的物质技术手段〔用什么建〕,并运用一定的科学规律和美学法那么创造的人工环境〔怎么建〕。
2.建筑功能〔使用要求〕、建筑技术〔物质条件〕、建筑形象〔建筑形体、建筑色彩、材料质感、内外装修〕成为了建筑的根本构成要素,三者辩证统一关系。
3.建筑功能是建筑的目的,是起主导作用的,是第一位的;技术是到达目的必需的手段。
使用性质分为生产性建筑〔工业建筑、农业建筑〕和非生产性建筑〔民用建筑〕。
5.民用建筑分类:(1)按使用功能: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2)按规模和数量:大量性建筑〔量大面广〕和大型性建筑〔规模宏大但修建量小〕(3)按层数:①低层〔1~3层〕②多层〔4~6层〕③中高层〔7~9层〕④高层〔10层以上〕⑤高层〔10~30层、超过24m的民用建筑〕⑥超高层〔高度在100m以上的建筑〕5.民用建筑的分级:一级建筑〔耐久年限为100年以上〕、二级建筑〔耐久年限为50~100年〕、三级建筑〔耐久年限为25~50年〕、四级建筑〔耐久年限为15年以下〕。
6.民用建筑的分级:一级建筑:耐久年限为100年以上〔适用于重要的建筑和高层建筑,如人民大会堂〕;二级建筑:耐久年限为50-100年〔适用于一般性建筑,如住宅〕;三级建筑:耐久年限为25-50年〔适用于次要的建筑,如商业建筑〕;四级建筑:耐久年限为15年以下,适用于临时性建筑。
1.就建筑设计而言,可以划分为三个设计阶段,即初步设计、技术设计、施工图设计。
大型的、技术复杂的应采用三阶段设计,而一般的建筑那么可以省略技术设计阶段而直接采用两阶段设计。
2.自然条件:风向频率玫瑰图,是依据该地区多年来统计的各个方向吹风的平均日数的百分数按比例绘制而成,一般用16个罗盘方位表示。
玫瑰图上的风向是指由外吹向地区中心。
主导风向。
地震烈度,9度以上地区,地震破坏力很大,地震烈度为6,7,8,9度的地区均需进展抗震设计。
1目 录第一部分 重点规范内容第一章 岩土工程勘察 (1)第一节 勘探与取样 (1)一、详勘勘探孔深(房屋建筑和构筑物) (1)1.详细勘探的勘探深度自基础底面算起,应符合下列规定(1)2.详细勘察的勘探孔深度,除应符合上述要求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1)二、详勘取样及测试要求(房屋建筑和构筑物) (1)1.取样及测试(1) 2.取土器技术标准(2)三、钻探泥浆配制 (2)1.制造泥浆时黏土用量可按下式计算(2) 2.需水量(2)第二节 岩土测试 (3)一、现场原位测试 (3)1.平板载荷试验(3)(1)定义(3) (2)试验要点(3)(3)变形模量0E 计算(4) (4)基床系数v K (5)2.循环荷载板测试(6)3.螺旋板载荷试验(6)4.岩石地基载荷试验(7)5.静力触探试验(7)6.圆锥动力触探试验(9)(1)试验类型(9) (2)锤击数修正(9)(3)动贯入阻力d q (9) (4)判定地基承载力特征值(10)7.标准贯入试验(10)(1)标贯锤击数确定(10) (2)标贯锤击数应用(10)(3)判定地基承载力特征值(10)8.旁压试验(11)(1)旁压模量m E (11) (2)评定地基承载力(11)(3)自钻式旁压试验求侧压力系数和孔隙水压力(11)9.扁铲侧胀试验(12)(1)膜片刚度修正(12) (2)计算指数(12)10.波速测试(13)二、室内土工试验 (13)1.含水率试验(13)2.密度试验(13)(1)环刀法(13) (2)蜡封法(14)(3)灌水法(14) (4)灌砂法(14)3.土粒比重试验(15)(1)土颗粒平均比重(15) (2)比重瓶法(15)(3)浮称法(16) (4)虹吸筒法(16)4.颗粒分析试验(16)(1)不均匀系数u C (16) (2)曲率系数c C (16)5.砂的相对密度试验(17)2 6.击实试验(17)(1)干密度计算(17) (2)最大干密度和最优含水率校正(17)(3)填土压实系数控制(18) (4)最大干密度计算(18)7.承载比试验(19)(1)标准荷载与贯入量关系(19) (2)承载比的确定(19)三、抗剪强度指标测试·······································································································20 1.抗剪强度的基本理论(20)(1)库仑定律(20) (2)莫尔-库仑破坏准则(21)2.直接剪切试验与三轴压缩试验(21)(1)按排水条件分的剪切试验方法(21) (2)按试验仪器分的剪切试验方法(22)(3)直接剪切试验(22) (4)三轴压缩试验(22)3.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24)4.十字板剪切试验(24)(1)土的抗剪强度(24) (2)土的灵敏度(26)(3)计算地基承载力(26) (4)估算桩的端阻力和侧阻力(27)(5)确定软土路基临界高度(27)四、土的压缩性指标测试及沉降量计算 (27)1.固结试验(侧限压缩试验)(27)(1)压缩指数计算(27) (2)固结系数计算(28)(3)超固结比OCR (28)2.压缩模量s E 、变形模量0E 、弹性模量(杨氏模量)E (29)3.地基沉降量计算(大面积沉降计算)(29)(1)e ~p 曲线法(30) (2)e ~log p 曲线法(考虑应力历史计算法)(30)五、工程岩体试验···············································································································31 1.含水率试验(31) 2.颗粒密度试验(31) 3.块体密度试验(31)4.吸水性试验(32) 5.膨胀性试验(33) 6.单轴抗压强度试验(33)7.点荷载强度试验(33) 8.冻融试验(33) 9.三轴压缩强度试验(34)10.抗拉强度试验(35) 11.直剪试验(35) 12.岩体变形试验(36)13.岩石声波测试(37)第三节 土的性质与分类 (38)一、土的物理状态指标及其换算 (38)1.土的三相组成(38) 2.土的物理状态指标及三相指标换算基本公式(38)3.三相指标换算的几种情形(40)二、土的分类 (40)1.有机质土、软土(40) 2.碎石土、砂土(41) 3.黏性土、粉土(41)4.混合土(41) 5.按《水运工程岩土勘察规范》4.2进行土的分类(41)第四节 岩石性质与分类 (42)一、岩层的构造 (42)1.岩层产状(42) 2.真倾角与视倾角(42) 3.真厚度与视厚度(42)二、岩石的分类 (43)1.岩石的抗压强度(43)(1)饱和单轴抗压强度(43) (2)点荷载强度(43)2.岩石、岩体基本质量分级(44)3.岩石质量指标(45)(1)岩石质量指标RQD (45) (2)岩石风化程度(45) (3)岩石吸水性和软化性(45)4.工程岩体级别的确定(岩体基本质量指标BQ )(46)(1)岩体基本质量指标BQ(46)BQ(47)(2)岩体基本质量指标修正值[]①地下工程岩体级别的确定(47)②边坡工程岩体级别的确定(47)③地基工程岩体级别的确定(48)5.围岩工程地质分类(49)(1)不同规范的岩体(围岩)分类(49)(2)按《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附录N)进行围岩分类(50)①围岩初步分类(50)②围岩详细分类(51)第五节地下水勘察 (53)一、地下水的作用 (53)1.土的渗流原理(一维渗流)(53)2.流网(二维渗流)(54)3.渗透力和渗透变形判别(56)二、地下水参数测定与评价 (57)1.流向、流速测定(58)(1)流向测定(58)(2)流速测定(58)2.渗透系数测定(59)(1)室内渗透试验(59)(2)现场抽水试验(60)(3)现场注水试验(61)(4)现场压水试验(62)(5)垂直渗透系数和平行渗透系数(63)3.地下水的矿化度和地下水化学类型(64)(1)地下水的矿化度(64)(2)地下水的分子式和化学类型(64)4.水和土腐蚀性的评价(65)(1)水和土对混凝土结构的腐蚀性评价(65)(2)水和土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的腐蚀性评价(66)(3)土对钢结构的腐蚀性评价(67)(4)电阻率测试(67)①电阻率法基本原理(67)②对称四级剖面法(67)③温度校正(68)④结构物埋置深度处电阻率校正(68)第六节岩土参数的分析和选定 (69)一、各试验岩土参数取值汇总 (69)二、标准值的计算 (70)1.标准值计算(70)2.相关型参数标准值计算(70)三、插值法 (70)第二章岩土工程设计基本原则 (70)第三章浅基础 (71)第一节地基的承载力计算 (71)一、地基承载力特征值计算 (71)1.岩石地基承载力特征值(71)(1)对于完整、较完整、较破碎的岩石地基(除极软岩外)(71)(2)对于完整和较完整的极软岩(71)2.根据抗剪强度指标确定地基承载力特征值(71)(1)地基承载力计算公式(71)(2)公式的理解与应用(72)3.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深宽修正(73)(1)承载力深宽修正公式(73)(2)主裙楼一体结构的承载力修正(74)(3)承载力深宽修正原理理解(74)(4)承载力修正的几种情形(74)4.不同行业规范的承载力计算(75)3二、基础底面压力计算和持力层承载力验算 (75)1.矩形基础、条形基础、圆形基础(75)2.重力式挡墙基础(77)三、基础底面附加压力计算 (77)1.土中自重应力(自重压力)(77)2.基底附加压力(78)3.地基附加应力(79)4.附加应力系数α与平均附加应力系数α的区别(80)四、软弱下卧层承载力验算 (81)1.软弱下卧层承载力验算公式(81)2.软弱下卧层承载力验算公式的理解和应用(82)五、基础底面积计算 (83)六、基础埋置深度计算 (83)1.按承载力要求确定基础埋置深度(83)2.按地基稳定性确定基础埋置深度(83)3.按冻深确定基础最小埋置深度d(83)4.按膨胀土大气影响深度确定基础埋置深度(83)min5.无筋扩展基础高度计算(83)第二节地基变形计算 (84)一、地基变形计算 (84)1.地基最终变形量计算(84)2.压缩模量当量值s E(85)3.地基变形计算深度(85)4.刚性下卧层对地基变形的增大效应(86)5.存在相邻荷载的变形计算(86)二、地基回弹变形计算 (87)三、回弹再压缩变形量计算 (87)四、大面积地面荷载作用引起柱基沉降计算 (88)第三节地基稳定性计算 (89)一、地基整体稳定性 (89)二、坡顶建筑物稳定性 (89)三、抗浮稳定性 (90)第四节无筋扩展基础设计 (91)无筋扩展基础高度计算 (91)1.基底压力300kPa≤p的情形(91)k2.基底压力300kPa>p的情形(无筋扩展基础受剪切承载力验算)(92)k第五节扩展基础设计 (93)一、基本概念及基本规定 (93)1.基本概念(93)2.基本规定(93)二、受冲切承载力验算 (94)1.柱与基础交接处以及基础变阶处的受冲切承载力(94)2.板的受冲切承载力(96)三、受剪切承载力验算 (97)四、基础底板弯矩及配筋计算 (99)1.基础底板弯矩计算(99)2.配筋计算(100)五、筏基冲切、剪切承载力验算 (101)1.平板式筏基柱下受冲切承载力验算(101)2.平板式筏基内筒下受冲切承载力验算(102)3.平板式筏基柱边和内筒边受剪切承载力验算(103)4.梁板式筏基底板受冲切承载力验算(103)5.梁板式筏基双向底板受冲切所需厚度h(104)6.梁板式筏基底板斜截面受剪切承载力验算(104)(1)双向底板(104)(2)单向底板(104)45第四章 深基础 (105)第一节 桩基承载力计算 (105)一、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105 1.原位测试法(单桥、双桥探头静力触探法)(105)(1)单桥探头静力触探法(105) (2)双桥探头静力触探法(107)2.经验参数法(普通单桩、大直径桩)(107) (1)普通单桩(桩径800mm d ≤)(107) (2)大直径桩(桩径800mm d ≥,含扩底桩)(107) 3.钢管桩(108)4.混凝土空心桩(109)5.嵌岩桩(109)6.后注浆灌注桩(110)(1)后注浆灌注桩单桩极限承载力(110) (2)后注浆灌注桩注浆量(111)7.液化效应和地震效应(111)二、桩基竖向承载力验算·································································································112 1.桩基竖向承载力验算(112) 2.桩顶竖向力计算(112)3.单桩和复合基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113)三、桩基水平承载力与位移计算·····················································································114 1.桩基水平承载力验算(114)2.单桩水平承载力特征值(114)(1)按位移控制的水平承载力确定(配筋率不小于0.65%)(114)(2)按桩身强度控制的水平承载力确定(配筋率小于0.65%)(114)(3)水平承载力调整系数(115)(4)有关参数的取值和计算(115)3.群桩基础的基桩水平承载力特征值(117)四、桩基抗拔承载力计算·································································································118 1.桩基抗拔承载力计算(118) 2.冻拔力计算(119) 3.胀拔力计算(120)五、负摩阻力计算·············································································································121 1.负摩阻力产生的几种情形(121) 2.负摩阻力桩基承载力验算(121)3.中性点深度确定(121) 4.下拉荷载n g Q 计算(121)六、软弱下卧层验算 (123)七、受压桩桩身承载力验算·····························································································124 1.受压桩正截面受压承载力验算(124) 2.打入式钢管桩局部压屈验算(125)八、抗拔桩正截面受拉承载力验算 (126)九、预制桩锤击验算 (126)第二节 桩基沉降计算 (127)一、桩中心距不大于6倍桩径的桩基·············································································127 1.沉降量计算(127) 2.沉降计算深度(128)二、单桩、单排桩和疏桩基础·························································································129 1.承台底地基土不分担荷载的桩基(129) 2.承台底地基土分担荷载的复合桩基(129) 3.沉降计算深度(130)三、软土地基减沉复合疏桩基础·····················································································131 1.承台面积和桩数计算(131) 2.基础中点沉降(131)四、采用实体深基础计算桩基最终沉降量 (132)第三节 承台计算 (133)一、受弯计算 (133)1.两桩条形承台和多桩矩形承台弯矩计算(133)2.等边三桩承台的正截面弯矩计算(134)3.等腰三桩承台的正截面弯矩计算(134)二、受冲切计算 (135)1.基本概念及原理(135)2.矩形承台受冲切承载力(136)3.四桩及以上承台受角桩冲切承载力(137)4.三桩三角形承台受角桩冲切承载力(138)5.箱形、筏形承台受冲切承载力(139)三、受剪切计算 (140)1.基本概念及原理(140)2.一阶矩形承台柱边受剪切承载力(141)3.二阶矩形承台柱边和变阶处受剪切承载力(142)4.锥形承台柱边处受剪承载力(143)第五章地基处理 (144)基本规定 (144)第一节换填垫层 (145)一、一般规定 (145)二、垫层设计 (145)1.垫层厚度(145)2.垫层底面宽度(146)第二节预压地基 (146)一、预压法 (147)二、单向渗流固结理论 (147)1.预压固结过程理解(148)2.土层中某点的竖向固结度(148)3.土层的平均竖向固结度(148)三、瞬时加荷条件下平均固结度计算 (148)1.太沙基单向固结理论法(149)2.平均总固结度计算通用公式(150)四、一级或多级等速加荷条件下平均固结度计算 (151)1.高木俊介法(规范法)(151)2.按《港口工程地基规范》8.3.8计算(151)五、考虑涂抹和井阻影响时的平均径向固结度 (152)1.分级加荷条件(152)2.瞬时加荷条件(152)s和参数β (153)六、根据变形与时间关系曲线推算最终竖向变形量f七、抗剪强度 (153)第三节压实地基和夯实地基 (154)一、强夯法的有效加固深度(154)二、强夯置换法复合地基承载力(154)第四节注浆加固 (155)一、单液硅化法 (155)1.溶液用量计算(155)2.稀释加水量计算(155)3.按《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7.1.8计算溶液用量(155)二、碱液法 (156)1.碱液加固土层的厚度h计算(156)2.有效加固半径r计算(156)3.每孔碱液灌注量计算(156)4.碱液的配制(156)第五节复合地基 (157)地基处理总表 (158)d和置换率m的计算 (161)一、等效直径e1.不同形状布桩的等效直径d和置换率m(161)e2.不同处理面积的置换率m(162)3.多桩型布桩的置换率m(163)64.置换率与孔隙比的关系(振冲碎石桩、沉管砂石桩)(163)5.置换率与干密度的关系(灰土和土挤密桩)(163)二、柔性桩(散体材料桩) (163)1.振冲碎石桩、沉管砂石桩(163)2.灰土和土挤密桩(163)3.柱锤冲扩桩(163)三、刚性桩(有黏结强度的桩) (164)1.水泥土搅拌桩(164)2.CFG桩(165)3.旋喷桩(165)4.夯实水泥土桩(165)5.素混凝土桩(165)四、多桩型 (165)1.有黏结强度的两种桩组合(165)2.有黏结强度的桩与散体材料桩组合(165)第六节微型桩加固 (166)一、树根桩(166)二、预制桩(166)三、注浆钢管桩(166)第七节地基变形计算 (167)一、预压地基最终竖向变形量 (167)1.瞬时沉降(剪切变形引起)(167)2.固结沉降(渗透变形引起)(167)3.次固结沉降(蠕变变形引起)(168)二、换填垫层地基的变形 (169)三、压实地基和夯实地基的变形 (169)四、复合地基变形 (169)第六章边坡工程 (170)第一节侧向岩土压力计算 (170)一、边坡侧向土压力 (170)1.朗肯土压力法 (170)(1)规范法(170)(2)《土力学》教材法(171)(3)多层土的土压力(172)(4)有地下水的土压力(173)(5)岩土压力的修正(173)(6)地震土压力计算(173)2.库伦土压力法 (174)(1)按《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6.2.3、6.2.10、附录B.0.4(174)(2)按《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6.7.3及附录L(适用于计算重力式挡土墙土压力)(176)3.楔体式算法(图解法) (177)(1)采用楔体式算法计算朗肯土压力的万能公式(适用无黏性土和黏性土)(177)(2)采用楔体式算法计算库伦主动土压力的万能公式(适用无黏性土)(178)4.几种特殊情况的主动土压力计算 (179)(1)有限范围填土的主动土压力(墙后滑动面受限)(179)①按《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6.2.8(179)②按《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6.7.3(适用于计算重力式挡土墙土压力)(180)(2)坡顶有特殊荷载作用下的侧向土压力(180)①坡顶有线性分布荷载(180)②坡顶有局部均布荷载(180)③坡顶面非水平(181)(3)坡顶有重要建(构)筑物的岩土压力(181)①无外倾结构面(181)②有外倾结构面(182)(4)墙背形状有变化情况的土压力(182)①墙背设置卸荷台的土压力(182)②折线形墙背的土压力(183)(5)坦墙的土压力(183)①按库仑理论计算(184)②按朗肯理论计算(184)(6)渗流作用下的土压力(184)7(7)不同挡土结构类型的土压力计算方法介绍(184)二、边坡侧向岩石压力 (185)1.主动岩石压力合力 (185)(1)沿外倾结构面滑动的边坡(185)(2)沿缓倾的外倾软弱结构面滑动的边坡(185)(3)无外倾结构面的岩质边坡(186)三、破裂角和边坡塌滑区范围的确定 (187)1.坡顶无荷载时,边坡破裂角按如下方法确定(187)①直立土质边坡(187)②斜面土质边坡(187)③直立岩质边坡(187)④斜面岩质边坡(187)2.边坡塌滑区范围可按下式估算(187)四、静力平衡法与等值梁法 (188)1.静力平衡法(188)2.等值梁法(188)第二节边坡稳定性 (189)一、圆弧滑动条分法(适用黏性土) (190)ϕ=,无阻滑段)(191)1.简化毕肖普法(190)2.整体滑动圆弧法(黏性土边坡0ϕ=,有阻滑段)(191)3.综合黏聚力法(黏性土边坡0二、平面滑动法 (192)1.规范法 (192)(1)一般情况下的边坡稳定性系数计算(193)(2)坡顶存在裂隙静水压力的稳定性(193)2.坡内、外存在静水压力的稳定性 (194)3.渗流作用下无黏性土坡的稳定性 (194)4.土坡极限高度计算(太沙基极限平衡理论,1K=) (195)s5.土堤、路堤极限高度计算(泰勒图解法,1K=) (196)三、折线滑动法 (197)1.滑坡推力计算(传递系数显式解法)(197)2.边坡稳定性系数F(传递系数显式解法)(198)s3.边坡稳定性系数F(传递系数隐式解法)(198)s四、其他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 (199)1.自然边坡类比法(199)2.坡率法(199)第三节边坡加固 (200)一、重力式挡墙 (200)二、锚杆(索) (202)1.锚杆(索)的轴向拉力标准值N(202)ak2.锚杆(索)钢筋截面面积A(202)s3.锚杆(索)锚固体与岩土层间的锚固长度l(202)a4.锚杆(索)杆体与锚固砂浆间的锚固长度l(203)a5.锚杆的布置及构造(203)三、岩石锚杆挡墙与喷锚支护 (204)1.岩石锚杆挡墙侧压力计算(204)2.岩石锚喷支护(205)3.岩石边坡与岩石锚杆挡墙锚杆抗拔承载力(205)四、岩石锚杆基础 (206)1.锚杆的构造确定(206)2.单根锚杆所承受的拔力(206)五、桩板式挡墙 (207)1.桩身内力计算(207)2.地基的横向承载力特征值f(207)H89第七章 基坑工程 (208)第一节 水平荷载计算 (208)一、水平荷载计算·············································································································208 1.基坑支护结构上的土压力(208) 2.基坑顶附加荷载作用下的土中附加应力k σΔ(209)二、支挡式结构内力的计算(弹性支点法)··································································210 1.主动土压力计算宽度(210) 2.土反力计算宽度(210) 3.土反力计算(211) 4.锚拉式支挡结构的弹性支点刚度系数(212) 5.支撑式支挡结构的弹性支点刚度系数(212) 6.双排桩内力计算(213)第二节 基坑支护 (214)一、重力式水泥土墙·········································································································214 1.抗滑移稳定性(214) 2.抗倾覆稳定性(214)3.墙体正截面应力(215) 4.重力式水泥土墙的构造要求(215)5.格栅式水泥土墙(215)二、支挡式结构················································································································216 1.抗滑移整体稳定性·························································································································216 2.抗倾覆稳定性·································································································································216 (1)悬臂式支挡结构(216) (2)单层锚杆和单层支撑(217) (3)双排桩(217) 3.抗隆起稳定性·································································································································218 (1)坑底抗隆起稳定性(218) (2)软弱下卧层抗隆起稳定性(219)(3)嵌固深度最小要求(219)4.渗透稳定性·····································································································································220 (1)突涌稳定性验算(220) (2)流土稳定性验算(220)三、土钉墙························································································································221 1.土钉承载力计算(221) 2.土钉墙坑底隆起稳定性验算(223)四、锚杆····························································································································224 1.锚杆的极限抗拔承载力(224) 2.锚杆的非锚固段长度(224)3.锚杆杆体的受拉承载力(225) 4.锚杆的布置及构造(225)第三节 基坑地下水控制 (226)一、截水 (226)二、降水····························································································································226 1.含水层影响半径R ·························································································································226 2.基坑涌水量计算·····························································································································227 (1)潜水完整井(227) (2)潜水非完整井(227) (3)承压水完整井(228) (4)承压水非完整井(228) (5)承压水—潜水完整井(229)3.降水井设计·····································································································································229 (1)降水井单井设计流量(229) (2)管井的单井出水能力(229)(3)水泵的出水量(229)4.基坑内任一点i 的地下水位降深计算···························································································230 (1)潜水完整井(230) (2)承压水完整井(230)10第八章 特殊性岩土工程 (231)第一节 特殊性岩土 (231)一、湿陷性黄土·················································································································231 1.黄土湿陷性指标的确定·················································································································231 (1)湿陷系数s δ(231) (2)自重湿陷系数zs δ(231) (3)湿陷起始压力sh p (232) 2.黄土湿陷性评价·····························································································································232 (1)湿陷性判别(232) (2)自重湿陷量计算值zs Δ(233) (3)湿陷量计算值s Δ(233) 3.地基与基础设计·····························································································································234 4.桩基设计·········································································································································235 5.地基处理·········································································································································236 6.新近堆积黄土的判别·····················································································································237 7.其他湿陷性土·································································································································237 (1)附加湿陷量si F Δ和湿陷程度分类(237) (2)总湿陷量s Δ和湿陷等级分类(238)二、膨胀土························································································································238 1.定义················································································································································238 2.工程特征指标·································································································································238 (1)自由膨胀率ef δ和膨胀潜势(238) (2)膨胀率ep δ和膨胀力(239)(3)竖向线缩率s δ和收缩系数s λ(240)3.地基与基础设计(膨胀变形计算)······························································································240 (1)土的湿度系数w ψ和大气影响深度a d (240)①土的湿度系数w ψ(240) ②大气影响深度a d (241)(2)基础埋置深度d (241)(3)承载力特征值的修正(242)(4)地基承载力验算(242)(5)地基变形计算及胀缩等级(242)①膨胀变形量(242) ②收缩变形量(243) ③胀缩变形量(244)④地基变形量取值(244) ⑤胀缩等级(244)4.桩基设计.........................................................................................................................................245 5.胀拔力计算. (245)三、盐渍土························································································································246 1.盐渍土的分类·································································································································246 2.溶陷性评价·····································································································································247 (1)溶陷系数rx δ(247) (2)溶陷性判别(247)(3)总溶陷量计算(248) (4)地基变形计算(248)3.盐胀性评价·····································································································································249 (1)盐胀系数yz δ(249) (2)盐胀性判别(249) (3)总盐胀量计算(249) 4.腐蚀性评价·····································································································································250 5.按《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8.4.9······························································································250 (1)盐渍土分类(250) (2)分级溶陷量(251) (3)用作路堤填料(251)四、冻土····························································································································252 1.几个概念(252) 2.冻胀性分级(252) 3.融沉性分级(254)4.季节性冻土地基的设计(冻深、基础埋深计算)(255) 5.冻拔力计算(256) 五、红黏土························································································································257 1.红黏土的分类(257) 2.红黏土的工程特性(257)六、风化岩和残积土·········································································································258 1.花岗岩风化程度的划分(258) 2.花岗岩残积土的液性指数L I (258)。
第一篇地质基本知识和岩土分类第一章地貌和第四纪地质1第二章地质构造和岩体结构11第三章岩土分类及其鉴别特征15第二篇工程勘察第一章工程勘察的基本要求40第二章工程地质测绘45第三章遥感影像解译53第四章地理信息系统(GIS)69第五章地球物理勘探75第六章勘探与取样108第七章勘探点的测量125第三篇岩土测试第一章室内试验132第二章圆锥动力触探试验171第三章标准贯入试验185第四章静力触探197第五章载荷试验218第六章现场剪切试验234第七章旁压试验252第八章扁铲侧胀试验263第九章波速测试269第十章岩体原位测试280第十一章地基土动力参数测试290第十二章土壤氡测试319第十三章土、水腐蚀性测试321第四篇地基评价和计算第一章设计基本原则和荷载的基本概念329 第二章地基土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统计332 第三章地基土中的应力分布341第四章地基变形验算359第五章地基土承载力的确定384第五篇特殊性土勘察和评价第一章湿陷性土418第二章红黏土445第三章软土455\第四章填土463第五章膨胀岩土468第六章冻土488第七章盐渍岩土498第八章混合土509第九章污染土513第十章风化岩和残积土518第六篇特殊地质条件勘察和评价第一章岩溶和土洞525第二章滑坡和崩塌536第三章泥石流558第四章采空区567第五章地面沉降575第六章地震580第七章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605第七篇各类工程勘察和评价第一章房屋建筑和构筑物615第二章动力机器基础628第三章地下工程643第四章水上工程682第五章核电厂693第六章线路、机场场道和桥涵705第七章固体废弃物堆场731第八章既有建筑物748第九章罐、塔、仓等构筑物754第八篇基础工程与地基处理第一章浅基础768第二章深基础779第三章基坑工程823第四章边坡工程867第五章地基处理902第六章现场检验与监测956第九篇地下水第一章地下水的类型及其特征976第二章地下水的性质980第三章水文地质测试993第四章地下水的不良作用1016第五章工程降水1029附录附录I 地层符号1045附录Ⅱ岩层倾角换算表上1046附录Ⅲ法定计量单位及其换算1048附录Ⅳ国内外岩土工程及工程地质主要技术标准目录1055索引1079。
房屋建筑学教案课程名称:《房屋建筑学》专业班级:授课时数:授课教师:授课时间:2010-2011学期第2学期课题:民用建筑概论目的要求: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什么是建筑,建筑的类型、建筑的分级、建筑模数的类型教学重点:建筑含义、建筑分类、建筑分级、建筑模数教学难点:(1)建筑的含义(2)建筑分级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方法:课堂黑板板书教学内容和步骤第一章概论一、建筑的定义建筑:是建筑物与构筑物的总称,是人们为了满足社会生活需要,利用所掌握的物质技术手段,并运用一定的科学规律和美学法则创造的人工环境。
1.1 建筑物:供人们在其中生产、生活或进行其他活动的房屋或场所,即直接供人们使用的建筑称为建筑物。
例如:主宅、办公楼等。
1.2构筑物:间接供人们使用的建筑称为构筑物。
如水塔、蓄水池、烟囱、贮油罐等。
1.3 建筑三要素1.建筑功能:是指建筑的使用要求。
(1)满足人体尺度和人体活动所需的空间尺度。
(2)满足人的生理要求。
要求建筑应具有良好的朝向、保温、隔声、防潮、防水、采光及通风的性能,这也是人们进行生产和生活活动所必须的条件。
(3)满足不同建筑有不同使用特点的要求。
不同性质的建筑物在使用上有不同的特点,例如火车站要求人流、货流畅通;影剧院要求听得清、看得见和疏散快;工业厂房要求符合产品的生产工艺流程;某些实验室对温度、湿度的要求等等,都直接影响着建筑物的使用功能。
2.建筑技术建筑的物质技术条件是指建造房屋的手段。
包括建筑材料及制品技术、结构技术、施工技术和设备技术等,所以建筑是多门技术科学的综合产物,是建筑发展的重要因素。
3.建筑形象构成建筑形象的因素有建筑的体型、立面形式、细部与重点的处理、材料的色彩和质感、光影和装饰处理等等,建筑形象是功能和技术的综合反映。
建筑形象处理得当,就能产生良好的艺术效果,给人以美的享受。
有些建筑使人感受到庄严雄伟、朴素大方、简洁明朗等等,这就是建筑艺术形象的魅力。
建筑安全等级划分----01d60c13-715e-11ec-bf03-7cb59b590d7d 最新规范显示:根据结构损坏可能造成的后果的严重性(危及人的生命、造成经济损失、社会影响等),系统一标准》将建筑物划分为三个安全等级。
大量一般建筑被列为中间层,重要建筑被提升一层,次要建筑被降低一层。
设计部门可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和设计传统习惯选用。
大多数建筑物的安全等级均属二级。
同一建筑物内的各种构件应采用与整个结构相同的安全等级,但允许根据其重要性和综合经济效益对部分构件进行适当调整。
如果提高结构构件安全等级的额外成本很小,并且可以减少整个结构的损坏,从而大大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那么结构构件的安全等级可以比整个结构的安全等级提高一个等级;相反,如果结构构件的失效不影响整个结构或其他结构构件,则其安全等级可降低一级。
《荷载规范》在荷载效应组合中新增一项由永久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使承受恒载为主的结构构件的安全度有所提高,《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2002)(以后简称《混凝土规范》)取消了原规范弯曲抗压强度fcm,,统一取用抗压强度fc,使以混凝土受压为主的结构构件的安全度有所提高,所以取消了原规范“对屋架、托架、承受恒载为主的轴心受压柱、小偏心受压柱安全等级应提高一级”的规定。
工程实践表明,由于混凝土结构在施工阶段容易出现质量问题,原规范中“预制构件在施工阶段的安全等级可降低一级”的规定被取消。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 21-2001)基础勘察一般规定是什么?4各类工程的勘察基本要求4.1建筑物和构筑物4.1.1房屋建筑和构筑物(以下简称建筑物)的岩土工程勘察,应在搜集建筑物上部荷载、功能特点、结构类型、基础形式、埋置深度和变形限制等方面资料的基础上进行。
其主要工作内容应符合下列规定:1、了解场地和地基的稳定性、地层结构、承重层和下伏层的工程特性、土体应力历史、地下水条件和不良地质过程;2提供满足设计、施工所需的岩土参数,确定地基承载力,预测地基变形性状;3提出地基基础、基坑支护、工程降水和地基处理设计与施工方案的建议;4.对影响建筑物的不良地质作用提出防治方案建议;5对于抗震设防烈度等于或大于6度的场地,进行场地与地基的地震效应评价。
第一章测试1.建筑是指建筑物与构筑物的总称。
()A:错B:对答案:B2.建筑物按照使用性质的不同,通常可以分为生产性建筑和非生产性建筑。
()A:对B:错答案:A3.生产性建筑指农业建筑和民用建筑,非生产性建筑指工业建筑。
()A:对B:错答案:B4.⒋民用建筑按层数分类可以分为低层、多层和高层。
()A:对B:错答案:A5.建筑设计可以划分为初步设计、技术设计两个阶段。
()A:对B:错答案:B6.寒冷地区则应考虑隔热,建筑处理较为封闭。
()A:错B:对答案:A7.风向频率玫瑰图上的风向是指由地区中心向外面。
()A:错B:对答案:A8.基本模数的数值规定为()。
A:100 mmB:10 mmC:50mmD:1000mm答案:A9.下列不属于分模数数值的是()。
A:50mmB:30 mmC:20mmD:10 mm答案:B第二章测试1.在教室平面尺寸设计中,为满足视听要求,第一排座位距黑板的距离必须大于4米。
()A:错B:对答案:A2.厨房设计应解决好采光和通风、储藏设施、排烟等问题。
()A:错B:对答案:B3.走道的宽度和长度主要根据人流通行需要、安全疏散要求以及空间感受来综合考虑。
()A:错B:对答案:B4.楼梯设计主要根据使用需要和安全疏散要求选择合适的形式、不止恰当的位置、确定楼梯的宽度和尺寸。
()A:对B:错答案:A5.关于楼梯的构造说法正确的是()A:单跑楼梯梯段的踏步数一般不超过15级B:一个梯段的踏面数与踢面数相等C:楼梯各部位的净空高度均不应小于2mD:踏步宽度不应小于280答案:C6.楼板层的构造说法正确的是()A:采用花篮梁可适当提高建筑层高。
B:楼板应有足够的强度,可不考虑变形问题C:槽形板上不可打洞D:空心板保温隔热效果好,且可打洞,故常采用答案:A7.下列哪种建筑的屋面应采用有组织排水方式()A:积灰多的屋面B:高度较低的简单建筑C:降雨量较大地区的屋面D:有腐蚀介质的屋面答案:C第三章测试1.视线升高值与人眼睛到头顶的高度有关,一般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