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解氧--溶解氧的含量及其影响因素
- 格式:ppt
- 大小:389.00 KB
- 文档页数:44
溶解氧和造成溶氧不足的原因容摘要:水质对养殖的水生动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正常的养殖水体(未被工业污染),影响水质的主要指标是pH值(酸碱度)、溶解氧、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5项指标。
重金属、农药、化工污水等污染的水源,如超出《渔业水质标准》,则不能用于水产养殖生产。
对养殖用水,必须定期进行全面科学检测。
如果片面检测或仅凭经验主观判断,可能招致灾难性的后果。
一、养鱼先养水,好水养好鱼俗话说:“养鱼先养水,好水养好鱼”。
水是鱼、虾、蟹、鳖、龟、蛙等水产养殖动物的生活环境,水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水产养殖生物的生长和发育,从而影响到产量和经济效益。
每一种水产动物都需要有适合其生存的水质条件,水质若能满足要求,养殖动物就能顺利生长发育。
如果水质的一些基本指标超出生物的适应和忍耐围,轻者养殖动物生长速度缓慢,成活率降低,饲料系数提高,经济效益下降。
重者可能造成养殖动物的大批死亡,引起严重的经济损失。
恶化的水质不仅有害于动物机体的健康,甚至还危及它们的生命。
众所周知水是一种优良的溶剂和悬浮剂,它可溶解各种气体,如氧气、二氧化碳、氨和硫化氢等,也可溶解各种盐类,如亚硝酸盐、磷酸盐、碳酸盐、硫酸盐等,还可悬浮尘埃、有机碎屑、细菌、藻类、小型的原生动物以及各种虫卵等。
水体中溶解和悬浮的种种有形或无形的物质和成分,其中一部分对水产动物的生长、发育是必需的,有一些是无益的,而另一部分则是有害的,或者在含量较多时有害,同样,它们对水体中的其他生物,也有有利和不利的方面,特别是某些成分对养殖动物生长和健康不利,而对一些病原体(如病原菌、寄生原生动物)的繁殖、滋生以及产生毒力等是必需的,就容易导致疾病的发生。
水质对养殖的水生动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正常的养殖水体(未被工业污染),影响水质的主要指标是pH值(酸碱度)、溶解氧、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5项指标。
重金属、农药、化工污水等污染的水源,如超出《渔业水质标准》,则不能用于水产养殖生产。
水中各气体含量
水体中的气体含量可以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温度、压力、水体类型以及周围环境条件。
以下是一般情况下水中可能存在的一些气体及其典型含量:
1. 氧气(O2):
•氧气是水体中最重要的气体之一,对水生生物的生存至关重要。
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受到温度、水体运动、植物和微生物活动等因素的影响。
通常,温度越低、水体运动越大,溶解氧含量越高。
2. 二氧化碳(CO2):
•二氧化碳是由水生植物和动物产生的。
其溶解程度也受到温度和生物活动的影响。
通常,二氧化碳含量在溶解氧含量相对较高的水体中较低。
3. 氮气(N2):
•氮气通常以氮气分子(N2)的形式存在,但它的溶解度相对较低。
在水中的氮气主要来自大气中的氮气,而水中的溶解氮气通常维持在较低水平。
4. 甲烷(CH4):
•甲烷是一种温室气体,可以在湖泊、河流等水体中产生。
水中甲烷含量受到有机物分解和微生物活动的影响。
5. 氩气(Ar):
•氩气的溶解度相对较低,通常在水体中以微量存在。
这些气体的含量可以因水体类型、季节、地理位置等因素而异。
不同水体(如淡水、海水)中的气体含量也可能有所不同。
水中气体的测量通常通过气体分析仪器或标准化的化学分析方法进行。
水中溶解氧(DO)及其测定方法知识详解1、什么是溶解氧?溶解氧DO(英文Dissolved Oxygen的简写)表示的是溶解于水中分子态氧的数量,单位是mg/L。
水中的溶解氧饱和含量与水温、大气压和水的化学组成有关,在一个大气压下,0℃的蒸馏水中溶解氧达到饱和时的氧含量为14.62mg/L,在20℃时则为9.17mg/L。
水温升高、含盐量增加或大气压力下降,都会导致水中溶解氧含量降低。
溶解氧是鱼类和好氧菌生存和繁殖所必须的物质,溶解氧低于4mg/L,鱼类就难以生存。
当水被有机物污染后,好氧微生物氧化有机物会消耗水中的溶解氧,如果不能及时从空气中得到补充,水中的溶解氧就会逐渐减少,直到接近于0,引起厌氧微生物的大量繁殖,使水变黑变臭。
2、常用的溶解氧测定方法有哪些?常用的溶解氧测定方法有两种,一是碘量法及其修正法(GB 7489-87),二是电化学探头法(GB11913-89)。
碘量法适用于测量溶解氧大于0.2mg/L的水样,一般碘量法只适用于测定清洁水的溶解氧,测定工业废水或污水处理厂各个工艺环节的溶解氧时必须使用修正的碘量法或电化学法。
电化学探头法的测定下限与所用的仪器有关,主要有薄膜电极法和无膜电极法两种,一般适用于测定溶解氧大于0.1mg/L 的水样。
污水处理厂在曝气池等处安装使用的在线DO仪使用的就是薄膜电极法或无膜电极法。
碘量法的基本原理是向水样中加入硫酸锰和碱性碘化钾,水中溶解氧将低价锰氧化成高价锰,生成四价锰的氢氧化物棕色沉淀,加酸后,棕色沉淀溶解并与碘离子反应生成游离碘,再以淀粉为指示剂,用硫代硫酸钠滴定游离碘,即可计算出溶解氧的含量。
当水样有颜色或含有能与碘反应的有机物时,不宜使用碘量法及其修正法测定水中的溶解氧,可使用氧敏感薄膜电极或无膜电极测定。
氧敏感电极由两个与支持电解质相接触的金属电极及选择性透过膜组成,薄膜只能透过氧和其他气体,水和其中可溶物质不能通过,通过薄膜的氧气在电极上还原,产生微弱的扩散电流,在一定温度下电流大小与溶解氧含量成正比。
水体电导率和溶解氧水体电导率和溶解氧是水体环境的两个重要指标,其变化可以反映出水质的好坏,对于保护环境和维护水生生物的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步骤阐述水体电导率和溶解氧的概念、指标意义、测量方法及其影响因素。
一、电导率电导率是指单位长度内导电材料中电流的传导能力,因此单位是西门子/m(S/m),在水环境中体现为水体中的电荷离子数。
电导率的测量表明了水体中的离子含量,水体离子含量的增加会导致水质变差,对于水体生态系统的平衡产生影响。
因此,对于水质监管和管理来说,电导率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指标。
二、溶解氧溶解氧是指水体中溶解的分子量的氧气分子,一般单位为毫克/升(mg/L)。
溶解氧的浓度反映了水中溶解氧气的含量,高含量的溶解氧气是维持水生物生存的重要因素之一。
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的降低可能会导致水生物的死亡,因此在实际水环境监测中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指标。
三、测量方法电导率的测量可以通过电导仪来进行,电导仪能够直接读取水体中的电导率值,并进行处理和记录。
而溶解氧的测量可以通过溶解氧计来实现,溶解氧计可以直接测量水中溶解氧的浓度,因此是溶解氧测量的常用工具。
四、影响因素1.环境因素:水体温度、水流速度、水体浊度等因素都可能影响水体电导率和溶解氧的含量;2.人为因素:人类活动可能污染水质,造成水体中离子含量的升高和水中溶解氧气含量的下降,如排污、化学品泄漏等;3.生物因素:水生生物的代谢会影响水中溶解氧气的含量,多余的生物代谢将消耗溶解氧气,使它很难满足水生生物对氧气的需求,可能导致水生物群落的破坏。
综上所述,水体电导率和溶解氧含量反映了水质的好坏,对于水质监管和管理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我们应当重视这两个指标,加强水环境监测和管理,保护水体资源,维护生态平衡。
水的溶解氧一、什么是溶解氧溶解氧是指溶液中溶氧的含量。
在水中,氧气可以以分子形式溶解,也可以以单质形式溶解。
溶解氧的存在对维持水体中的生物生态环境非常重要。
二、溶解氧的来源1. 大气交换大气中的氧气可以通过气体交换进入水体中。
这是水体中溶解氧的主要来源之一。
气体交换是指氧气在水面和大气界面之间的传递。
氧气会自然地从高浓度的大气中向低浓度的水体中扩散。
2. 光合作用水中的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可以产生氧气。
光合作用是指植物利用阳光、水和二氧化碳产生能量的过程。
这个过程中,植物会释放氧气到周围的水体中,增加了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
3. 水下植被分解水下植被的分解也是水体中溶解氧的来源之一。
当水下植被死亡或凋落,它们会被细菌分解。
细菌在分解的过程中会消耗氧气,这可能导致水体中溶解氧的降低。
4. 水体活动水体中的生物活动也会影响溶解氧的含量。
例如,鱼类通过呼吸消耗氧气,并释放二氧化碳。
这会导致水体中溶解氧的减少。
此外,水体中的水藻和浮游生物也会对溶解氧的含量产生影响。
三、溶解氧的影响因素1. 水温水温对溶解氧的含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般来说,水温越低,溶解氧的含量越高。
这是因为低温可以增加氧气在水中的溶解度。
相反,高温会降低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
2. 盐度盐度也会影响水体中溶解氧的含量。
一般来说,淡水中的溶解氧含量比海水中的溶解氧含量高。
这是因为盐度高会导致溶解氧的溶解度降低。
3. 水体中的压力水体中的压力也会对溶解氧的含量产生影响。
在较深的水域,由于水压增加,溶解氧的溶解度会增加。
因此,深水区域的溶解氧含量通常会高于浅水区域。
4. 溶解氧的呼吸生物呼吸是水体中溶解氧含量变化的重要因素。
生物通过呼吸消耗氧气,并释放二氧化碳。
因此,水体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会对溶解氧的含量产生影响。
四、溶解氧的重要性溶解氧对生物在水中的存活非常重要。
以下是溶解氧在水体中的重要作用:1. 维持水体生态系统的平衡溶解氧是水体中生物生存所必需的。
(ffl《资源节约与环保》2019年第11期影响水中溶解氧测定的几个重要因素周红梅(长春市生态环境局绿园区分局吉林长春130000)摘要:简单来说,水与大气两者借助氧气相互交换4者经过一系列的反应之后呈现出的现象统称为溶解氧,经过研究发现,天然水和废水中的氧气浓度是有差异的,其浓度由物理和化学等特性来决定。
若想妥善地将废水进行处理及减少河水的污染,我们必须对水中氧气的含量进行测定,从而对水体污染程度有着较为准确的预估。
基于此,本文对溶解氧的测定以及影响因素展开论述。
关键词:溶解氧;影响因素;实验操作厂引言分子游离在水中溶解之后成为溶解氧,对于天然水而言,溶解平衡是一种关于化合物的化学平衡,溶解氧的多少主要是由水的温度、大气压力、氧气在空气中的分压程度来决定的,如果地面足够干净,那么水溶解氧会基本达到饱和状态。
藻类的生长会使得溶解氧的饱和状态大大提高,使其达到过饱和状态,若水体遭到一些有机物或者是无机物的破坏后,其溶氧速度就会大大降低。
由于大气中的氧气不足,无法准时供给,这样水中的溶解氧就很快地接近0,厌氧菌就会在此刻快速生长,导致水体污染。
因此在排废水前,每一个细节都决定了废水中溶解氧的多少。
1水中溶解氧测定的原理水中的溶解氧存在着大量地游离分子,若要测定溶解氧的含量,最优先选择的方法仍然是化学法和仪器测量法。
化学法主要包括滴定法和目视比色法,仪器法则包括光学分析法、色谱分析法和电化学分析法等。
在利用化学法进行测量时,主要是通过溶解氧与各种试剂进行反应并且观察其前后变化,接着得出其还原物质,利用所还原物质的量进行计算。
若需求出溶解氧的含量,首先是将溶解氧固定在载玻片上,再选择合适的滴定剂进行滴定,最后选择指示剂来完成计算。
传感器法是实验过程中要求最为严格的方法,它使用的是具有选择性的透氧膜,水中的溶解氧附着在电极上生成电信号,这种电信号与氧气成正比,之后调节此信号,将它转化、扩大之后输出,最终在屏幕读出数据并记录。
环境科学导刊2221,44(1)CN53-1205/X ISSN1273-9655洱海溶解氧、五日生化需氧量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周字能(云南省生态环境厅驻大理州生态环境监测站,云南大理671007)摘要:通过分析2215—2219年洱海水体中的DO、BOD5浓度变化,研究水体中DO、BOD5与温度、降雨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洱海水体中能被好氧微生物分解的有机污染物含量低,2717—2212年洱海BOD5值在1.0~3.2my/L,BOD5表现出很强的稳定性,与温度及降雨的相关性很小;2215—2219年洱海水体DO月均浓度值5.4767my/L,季度平均值在5.98,年度平均值在6.86-7.26my/L,当温度波动明显时,DO与温度呈现出明显的负相关性,但降水对洱海DO的影响不大。
大理州委、州政府在保护和治理洱海“八大攻坚战”中构建的五大工程体系,是洱海bod5保持I类水质, do保持n类水质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DO;BOD5;变化趋势;影响因素;洱海中图分类号:X5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73-9655(2221)71-0025-057前言洱海地处澜沧江、金沙江和元江三大水系分水岭地带,属澜沧江一湄公河水系,位于漾滇江左岸一级支流西洱河的中上游,地理坐标东经99。
32,~ 100。
27'、北纬25°35,~22°32,[1]o洱海流域面积2575Vm2,法定最高水位1766m时库容为29.59亿m2,湖面面积252am2,湖岸线全长129am,南北长42km,东西宽3~9Vm,最大水深21.3m,平均水深12.5m o洱海流域气候湿润,是典型的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干湿季明显。
据大理气象台32年气象资料分析,湖区平均气温15.2C,水温常年在17.2C~20.2C,属暖性湖泊。
流域降雨主要受孟加拉湾气流影响,水汽来源于西南方向,降雨总体呈现出西北多、东南少的区间分布格局,流域多年平均降雨量928mm,年内分配极为不均, 30%~95%的雨量集中在5—12月,5%~2%的降雨在当年的2月一次年的4月。
关于溶解氧、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报告水质评估是环境保护和水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涉及的关键指标包括溶解氧、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以及水中的成分。
本文将详细介绍这些指标的监测和分析方法及其在水质评估中的重要性。
一、溶解氧(DO)溶解氧是表示水污染状态的重要指标之一,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水体中氧气的含量,进而评估水体的健康状况。
当水体受到污染时,溶解氧的含量会降低,这可能会导致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因缺氧而死亡。
因此,监测溶解氧的含量是非常重要的。
二、化学需氧量(COD)化学需氧量是另一个重要的水质指标,它反映了水体中有机物和还原性物质的污染程度。
这些物质通常来自工业废水、农业排放和城市化污水等。
高浓度的COD意味着水体受到了严重的污染,可能会对水生生物和人类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三、生化需氧量(BOD)生化需氧量是指在有氧条件下,水体中微生物分解有机物所需的溶解氧量。
这个指标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水体中有机物的可生物降解性。
高浓度的BOD意味着水体中存在大量的有机物,这可能会导致水质恶化并产生异味。
四、物理性质指标除了以上提到的溶解氧、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等指标外,水体的浊度、透明度、悬浮物等物理性质指标也是评估水质的重要因素。
这些指标可以反映水体的清洁度和杂质含量,帮助我们了解水体的质量和健康状况。
五、水中成分除了以上提到的指标,水中成分也是评估水质的重要因素之一。
水中的成分非常复杂,包括各种离子、有机物、微生物、悬浮物和胶体颗粒等。
其中,一些成分可能对水生生物和人类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例如,水中的重金属离子如汞、镉、铬等可能会对水生生物的神经系统和人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高浓度的有机物也可能会使水质恶化并产生异味,同时还会促进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进而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
此外,水中的微生物和悬浮物也是评估水质的重要因素之一。
水中的细菌、病毒和其他微生物可能会对水生生物的免疫系统和人类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悬浮物和胶体颗粒则可能会影响水的口感和外观,同时还会促进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水体中溶解氧的含量变化及相关问题/L,对于水中鱼类而言,溶解氧需大于4mg/L才能保证其正常的生命活动。
1 影响水体中溶解氧含量的条件水体,不同于单纯的水。
它除了包括水之外,还包括水中的植物、动物、底泥等,属于生态系统的概念范畴。
因此水体中的含氧量与水体中生物群落的组成,分布等密切相关。
1、1 两种作用水体中溶解氧的含量受到两种作用的影响:一是耗氧作用。
包括需氧有机物降解时的耗氧、生物呼吸时的耗氧以及无机物的氧化耗氧等。
所谓需氧有机物,是指在微生物的生物化学作用的分解过程中需要消耗氧的有机物。
如糖类、蛋白质、脂质、木质素等。
这类污染物若过量排放,会大量消耗水中的溶解氧。
生物呼吸的耗氧,则指水中植物、动物及需氧细菌等需氧生物所耗的氧。
无机物的的氧化耗氧则指如Fe、H2s等还原性物质在氧化过程中所消耗的氧。
其中,需氧有机物降解和生物呼吸所耗氧是主要的。
另一种作用是富氧作用。
主要包括空气中氧的溶解和水生植物的光和作用等。
1、2 环境因素天然水体溶解氧的含量是各种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除与水体中生物数量和有机物数量有关外,还与大气中的氧分压、水温、水层、水面状态、水的流动方式等因素有关。
正常情况下,地表水的溶解氧含量一般为5mg/L~10mg/L,一般清洁河流、湖泊可大于7mg/L,有风浪时,海水溶氧量可达14mg/L,水藻繁生的水体,溶氧量常处于过饱和状态,地下水溶氧量较少,深层水中甚至无氧。
2 几种常见情况下的变化2、1 正常情况下的变化正常情况下,各种水体都能保持一定的溶解氧水平,但由于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两种作用相互消长,使得水体中的溶解氧呈现一定的时空变化。
(1)在时间上,主要存在日变化和季节变化。
这主要是因为温度和光照(包括光照强度与日照长短)等因素会随着昼夜交替、季节变更而发生变化。
这些变化进而影响水体中植物的光和作用,需氧生物的耗氧情况,以及氧在水体中的溶解,从而影响水体中溶解氧的含量变化。
史上最全的溶解氧知识讲解,收好不谢!溶解氧(Dissolved Oxygen, DO)是指以分⼦状态溶存于⽔中的氧⽓(O2)单质。
我国环境监测指标指出,⽔体中溶解氧的监测值能有效的反映出⽔体的⾃我净化能⼒,溶解氧指标已被列⼊⽔质监测的重要指标之⼀。
根据渔业⽔质标准的规定,⽔体中溶解的氧⽓量必须维持在⼀昼夜 16 ⼩时以上处于⼤于 5 mg/L⽔平,其余任何时候的溶氧量需不低于 3 mg/L,当溶解氧低于 1 mg/L时,⽔体中⼤部分鱼类就会受到影响,如出现浮头现象,严重的会造成鱼类的⼤量死亡。
⼤量研究表明,⽔体溶解氧处于厌氧(DO < 0.5="">条件时能加速底质中氮磷的释放;溶解氧处于耗氧(DO > 5.0mg/L)时能抑制底质中氮磷的释放。
溶氧在⽔产养殖中的作⽤问题⼀:溶解氧⾼低因素?2、⽔中溶解氧减少的因素:⽔体中的耗氧作⽤可分为⽣物、化学和物理来源的耗氧。
①⽣物耗氧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物的呼吸作⽤所消耗的溶氧,呼吸耗氧主要发⽣在阴天和夜间光合作⽤不强的时候。
②化学耗氧包括环境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和⽆机物的氧化还原。
③物理耗氧主要指⽔中溶氧向空⽓中逸散,只占据很⼩部分,这⼀过程仅在⽔-⽓界⾯进⾏。
3、养殖池塘⽔体中溶氧的变化规律:任何时候,⽔中都同时存在着⼀系列复杂的⽣物、化学和物理过程,这些相互联系的过程决定着⽔体增氧与耗氧的动态平衡,使⽔中溶氧的分布与变化既呈现出复杂多变的态势,⼜具有相对的规律性。
(1)昼夜变化:在没有⼈⼯增氧作⽤的养殖池塘中,上层⽔的溶氧昼夜变化⼗分明显。
通常情况下,下午⾼于早晨,⽩天⾼于夜间。
⽩天随着藻类光合作⽤的进⾏溶氧逐渐上升,⾄下午⽇落前达到最⼤值,夜间由于藻类不能进⾏光合作⽤,⽽各种耗氧作⽤依然进⾏,因此⽔体溶氧会持续下降,⾄清晨⽇出前达到最低⽔平。
但随着⽔层深度的增加,特别是在补偿深度以下,溶氧的这种昼夜变化也趋于减弱甚⾄停滞。
水质分析中的常用指标1、有机化学指标溶解氧(Dissolved oxygen简称DO)指溶解在水中的分子态氧(O2),简称DO)。
水中溶解氧的含量与大气压、水温及含盐量等因素有关.大气压力下降、水温升高、含盐量增加,都会导致溶解氧含量减低。
一般清洁的河流,DO可接近其温度的饱和值,当有大量藻类繁殖时,溶解氧可能过饱和;当水体受到有机物质、无机还原物质污染时,会使溶解氧含量降低,甚至趋于零,此时厌氧细菌繁殖活跃,水质恶化。
水中溶解氧低于3~4mg/L时,许多鱼类呼吸困难,窒息死亡.溶解氧是表示水污染状态的重要指标之一。
化学需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 简称COD)化学需氧量是指以重铬酸钾(K2Cr2O7)或高锰酸钾(KMnO4)为氧化剂,氧化水中的还原性物质所消耗氧化剂的量,结果折算成氧的量(以mg/L计)。
水中还原性物质包括有机物和亚xiao 酸盐、硫化物、亚铁盐等无机物。
化学需氧量反应了水中受还原性物质污染的程度.基于水体被有机物污染是很普遍的现象,该指标也作为有机物相对含量的综合指标之一,在与水质有关的各种法令中均采用它作为控制项目。
注:我国颁布的环境地面水质标准(1988年)中,规定了以酸性重铬酸钾法测得的COD值称为化学需氧量,(简称CODCr),而将高锰酸钾法测得的COD值称为高锰酸盐指数,(简称CODMn)。
高锰酸盐指数,耗氧量(CODMn)高锰酸盐指数,又称为耗氧量,是反映水体中有机及无机可氧化物质污染的常用指标。
定义为:在一定条件下,用高锰酸钾氧化水样中的某些有机物及无机还原性物质,由消耗的高锰酸钾量计算相当的氧量。
它反映了水中悬浮和溶解的可被高锰酸钾氧化的那一部分无机物和有机物的量。
高锰酸盐指数在以往的水质监测分析中,亦有被称为化学需氧量的高锰酸钾法。
但是,由于这种方法在规定条件下,水中有机物只能部分被氧化,并不是理论上的需氧量,也不是反映水体中总有机物含量的尺度,因此,用高锰酸盐指数这一术语作为水质的一项指标,以有别于重铬酸钾法的化学需氧量,更符合于客观实际。
详解检测溶解氧的三大方法原理目前溶解氧主要的的检测方法有三种,通过对三种方法的原理、测量精度、时效性等方面的介绍,分析和比较,论证荧光法LDO测定水中溶解氧快速、精确的特点。
1、溶解氧的基本概念:溶解氧(DO)是指溶解于水中的氧的含量,它以每升水中氧气的毫克数表示,溶解氧以分子状态存在于水中。
水中溶解氧量是水质重要指标之一,也是水体净化的重要因素之一,溶解氧高有利于对水体中各类污染物的降解,从而使水体较快得以净化;反之,溶解氧低,水体中污染物降解较缓慢。
水中所含溶解氧受两个因素的影响:(1)使溶解氧下降的耗氧作用,包括好氧有机物降解时对氧的消耗和生物呼吸的消耗;(2)使DO增加的复氧作用,主要有空气中氧的溶解,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生的氧等,这两种作用使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呈现出时空变化特点。
水中溶解氧的含量与大气压力、水温及含盐量等因素有关。
没有受到耗氧物质(一般为有机物)污染的水体,溶解氧呈饱和状态,如清洁地表水溶解氧接近饱和。
在水体中有机物含量较多时,其耗氧速度超过氧的补给速度,则水中溶解氧将不断减少,甚至可接近于零,从而使有机物在缺氧条件下分解,出现腐败发酵现象,使水质严重恶化。
因此,在对水体的质量评价中,把溶解氧作为水质污染程度的一项指标。
2、目前在使用的三大检测方法:目前我国的检测方法标准有:《水质溶解氧的测定碘量法》(GB74 89-1987)、《水质溶解氧的测定电化学探头法》(HJ506-2009)和美国ASTM 标准(D888-05),前两种是中国国家和行业标准方法,后一种是美国环保署认可标准方法。
碘量法测定水中溶解氧的方法原理:水中溶解氧的测定,一般用碘量法。
在水中加入硫酸锰及碱性碘化钾溶液,生成氢氧化锰沉淀。
由于氢氧化锰性质极不稳定,迅速与水中溶解氧反应生成硫酸锰。
15分钟后加入浓硫酸使棕色沉淀与溶液中所加入的碘化钾发生反应,而析出碘,溶解氧越多,析出的碘也越多,溶液的颜色也就越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