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量和有关物质方法学验证方案
- 格式:doc
- 大小:71.00 KB
- 文档页数:7
药物分析含量测定方法与验证选择合适的测定方法是药物分析含量测定的首要任务。
常用的测定方法包括色谱法、光谱法、电化学法和滴定法等。
在选择方法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应用对象:考虑药物的理化性质和活性成分的特点,选择适合的分析方法。
例如,对于具有荧光特性的活性成分,可以选择荧光光谱法进行分析。
2.灵敏度和准确度:选取具有良好灵敏度和准确度的方法,以确保对样品中微量活性成分的准确测定。
例如,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和气相色谱法(GC)是常用的灵敏度高的色谱法。
3.可行性和经济性:考虑方法的可行性和经济性,选择合适的仪器设备和试剂,以确保分析成本和操作难度的控制。
在药物分析含量测定方法选择后,需要对方法进行验证以确保其准确性和可靠性。
药物分析含量测定方法的验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精密度和重复性:重复测定多个样品,并计算其相对标准偏差(RSD)来评估方法的精密度。
RSD越小,说明方法的重复性越好。
2.准确度:与已知浓度的标准样品进行比较,计算方法的准确度。
一般使用回收率作为评价指标,回收率越接近100%,说明方法的准确度越高。
3.灵敏度和线性:测定一系列不同浓度的样品,并计算测定结果的线性相关性。
通常使用相关系数和回归方程来评估方法的线性。
4.特异性和选择性:分析样品中可能存在的干扰物质,并验证方法对活性成分的选择性。
一般通过添加干扰物质来测试方法的特异性。
5.稳定性:测试方法在不同条件下的稳定性,包括温度、湿度、光照等。
确保方法在不同条件下的测定结果一致。
除了以上验证的基本步骤,还需要根据具体的药物分析含量测定方法的特点和要求,进行其他适当的验证参数的测试。
在实际操作中,应制定详细的验证方案和实施计划,并按照规定的方案进行验证实验。
实验结果需要进行统计分析,并按规定的标准判断方法的验证结果。
综上所述,药物分析含量测定方法的选择和验证是确保药物质量稳定性和一致性的重要环节。
通过选择合适的方法和进行严格的验证,可以保证药物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并为药物研发和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含量和物质方法学验证内容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含量测定方法学验证内容及可接受标准:1.准确度该指标主要是通过回收率来反映。
验证时一般要求分别配制浓度为80%、100%和120%的供试品溶液各三份,分别测定其含量,将实测值与理论值比较,计算回收率。
可接受的标准为:各浓度下的平均回收率均应在%%之间,9个回收率数据的相对标准差(RSD)应不大于%。
2.线性线性一般通过线性回归方程的形式来表示。
具体的验证方法为:在80%至120%的浓度范围内配制6份浓度不同的供试液,分别测定其主峰的面积,计算相应的含量。
以含量为横坐标(X),峰面积为纵坐标(Y),进行线性回归分析。
可接受的标准为:回归线的相关系数(R)不得小于,Y轴截距应在100%响应值的2%以内,响应因子的相对标准差应不大于%。
?3.精密度 1)重复性配制6份相同浓度的供试品溶液,由一个分析人员在尽可能相同的条件下进行测试,所得6份供试液含量的相对标准差应不大于%。
2)中间精密度配制6份相同浓度的供试品溶液,分别由两个分析人员使用不同的仪器与试剂进行测试,所得12个含量数据的相对标准差应不大于%。
?4.专属性可接受的标准为:空白对照应无干扰,主成分与各有关物质应能完全分离,分离度不得小于。
以二极管阵列检测器进行纯度分析时,主峰的纯度因子应大于980。
?5.检测限主峰与噪音峰信号的强度比应不得小于3。
6.定量限主峰与噪音峰信号的强度比应不得小于10。
另外,配制6份最低定量限浓度的溶液,所测6份溶液主峰的保留时间的相对标准差应不大于%。
7.耐用性分别考察流动相比例变化±5%、流动相pH值变化±、柱温变化±5℃、流速相对值变化±20%时,仪器色谱行为的变化,每个条件下各测试两次。
可接受的标准为:主峰的拖尾因子不得大于,主峰与杂质峰必须达到基线分离;各条件下的含量数据(n=6)的相对标准差应不大于%。
含量测定的方法学验证
方法学验证是指对一种测定方法进行验证,以确定其可靠性、准确性和精密度的过程。
对含量测定方法进行验证可以确保该方法能够准确地测定样品的含量,并符合所需的质量控制要求。
方法学验证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精确性验证:通过与已知精确含量的标准溶液进行比较,验证方法的准确性。
可以使用已知浓度的标准品进行测定,并计算测得的结果与标准值之间的比较,例如使用回归分析、协方差分析等方法。
2. 精密度验证:通过重复分析同一样品多次,验证方法的精密度。
可以进行重复性实验,计算测定结果的标准偏差或相对标准偏差,如相对标准偏差小于一定的限值,则认为方法具有良好的精密度。
3. 特异性验证:通过对不同成分或干扰物的加入,检验方法对目标分析物的选择性。
可以通过加入同类物质、相似物质或可能存在的干扰物质来测试方法的选择性,确保只有目标物被准确测定。
4. 线性验证:通过一系列标准品的浓度逐渐增加或减少,验证方法的线性范围。
可以绘制标准品浓度与测定结果的曲线,逐一计算每个点对应的回归方程和相关系数来判断方法的线性性。
5. 检出限和定量限验证:通过对低浓度样品或者添加不同浓度的目标成分进行测试,验证方法的检出限和定量限。
可以计算标准差、信号噪声比等指标来判断方法的灵敏度。
总之,方法学验证对含量测定方法的准确性、精密度、选择性、线性性、灵敏度等方面进行评估,确保测定结果的可靠性和合理性,是化学分析中一项重要的步骤。
含量和有关物质方法学验证方案一、引言在化学领域,即便我们知道一些物质的化学式和分子结构,我们仍然需要确切地知道其含量,因为不同含量的同一种物质在性质上可能会有很大的差异。
因此,快速、准确地确定物质的含量对于化学研究以及工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一种常用的含量测定方法:滴定法,并给出详细的验证方案。
二、滴定法原理滴定法是一种准确测定溶液中其中一种物质含量的方法。
其基本原理是通过向待测液体中加入一种已知浓度溶液的滴定液,当已知浓度溶液与待测液体反应完全时,通过滴定液与待测液体的反应量来确定待测物质的含量。
三、滴定法验证方案1.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验证滴定法测定溶液中其中一种物质含量的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实验材料及设备滴定管、滴定架、比色皿、移液器、烧杯、乙醇溶液、酸性钾高氯酸溶液、甲基橙指示剂。
3.实验步骤(1)准备滴定液:称取一定质量的酸性钾高氯酸溶液,稀释至适宜的体积。
(2)准备待测液:取一定体积的待测液,如乙醇溶液。
(3)加入指示剂:向待测液中加入少量的甲基橙指示剂,使待测液呈橙色。
(4)滴定测定:将滴定液从滴定管中滴入待测液中,同时轻轻搅拌。
当待测液的颜色由橙色转变为淡黄色时停止滴定。
(5)计算含量:根据滴定液的体积和浓度,计算出待测液中物质的含量。
4.实验验证(1)准确性验证:通过多次重复实验,计算出待测液中物质的平均含量,并计算其标准偏差。
如果平均含量接近理论值,并且标准偏差较小,则说明滴定法测定物质含量的准确性较高。
(2)精密度验证:通过多次重复实验,计算出待测液中物质含量的相对标准偏差。
如果相对标准偏差较小,则说明滴定法测定物质含量的精密度较高。
(3)选择适当指示剂:在实验中,如果选择的指示剂与待测液中物质反应后出现显著颜色变化,则说明该指示剂适用于该滴定反应。
(4)确定滴定液的浓度:滴定液的浓度需要根据滴定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已知反应物质的浓度进行计算。
在实验中应当使用已知浓度的标准物质进行验证滴定液的浓度。
含量测定方法学验证内容及可接受标准:1.准确度该指标主要是通过回收率来反映。
验证时一般要求分别配制浓度为80%、100%和120%的供试品溶液各三份,分别测定其含量,将实测值与理论值比较,计算回收率。
可接受的标准为:各浓度下的平均回收率均应在98.0%-102.0%之间,9个回收率数据的相对标准差(RSD)应不大于2.0%。
2.线性线性一般通过线性回归方程的形式来表示。
具体的验证方法为:在80%至120%的浓度范围内配制6份浓度不同的供试液,分别测定其主峰的面积,计算相应的含量。
以含量为横坐标(X),峰面积为纵坐标(Y),进行线性回归分析。
可接受的标准为:回归线的相关系数(R)不得小于0.998,Y轴截距应在100%响应值的2%以内,响应因子的相对标准差应不大于2.0%。
3.精密度1)重复性配制6份相同浓度的供试品溶液,由一个分析人员在尽可能相同的条件下进行测试,所得6份供试液含量的相对标准差应不大于2.0%。
2)中间精密度配制6份相同浓度的供试品溶液,分别由两个分析人员使用不同的仪器与试剂进行测试,所得12个含量数据的相对标准差应不大于2.0%。
4.专属性可接受的标准为:空白对照应无干扰,主成分与各有关物质应能完全分离,分离度不得小于2.0。
以二极管阵列检测器进行纯度分析时,主峰的纯度因子应大于980。
5.检测限主峰与噪音峰信号的强度比应不得小于3。
6.定量限主峰与噪音峰信号的强度比应不得小于10。
另外,配制6份最低定量限浓度的溶液,所测6份溶液主峰的保留时间的相对标准差应不大于2.0%。
7.耐用性分别考察流动相比例变化±5%、流动相pH值变化±0.2、柱温变化±5℃、流速相对值变化±20%时,仪器色谱行为的变化,每个条件下各测试两次。
可接受的标准为:主峰的拖尾因子不得大于2.0,主峰与杂质峰必须达到基线分离;各条件下的含量数据(n=6)的相对标准差应不大于2.0%。
注射用XX有关物质及含量测定方法学验证方案样品:自制XX供试品:批号:市售品:进口XX 批号:国产XX 批号:对照品:XX对照品:自制,批号:xxxxxx,XX含量:51.27% 水分:1.34%A对照品:来源:批号:B对照品:来源:批号:C对照品:来源:批号:1、方法验证注射用XX是以XX为原料通过复溶并重新冻干获得,制品期间未加入任何辅料,同时注射用XX有关物质及含量测定方法与原料测定方法完全一致,因此注射用XX有关物质及含量测定方法学验证可与XX原料方法学一致,此次方法学验证使用的样品用原料(批号:xxxxxx)代替。
2、检测方法含量测定照高效液相色谱法(中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通则0512)测定。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用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水相-甲醇-乙腈(800:160:16)为流动相;柱温:30℃;检测波长为260nm。
取对照品溶液作为系统适用性试验溶液,量取20µl注入液相色谱仪,各杂质峰之间及主成分峰与相邻杂质峰之间的分离度应符合规定,理论板数按XX峰计算应不低于3000。
测定法取本品适量,精密称定,加水溶解制成每1ml 中约含XX 0.2mg的溶液,作为供试品溶液。
精密量取供试品溶液20µl,注入液相色谱仪,记录色谱图;另取XX对照品适量,同法测定。
按外标法以峰面积计算,按无水物计算,含XX阳离子应为50.0%~54.0%。
有关物质照高效液相色谱法(中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通则0512)测定。
取本品,精密称定,加水溶解并稀释制成每1ml中约含XX 0.5mg的溶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分别取A、B、XX、C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水溶解并定量制成每1ml中约含A 2.5µg、B 2.5µg、XX5.0µg、C 5.0µg的混合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
取对照品溶液20µl,注入液相色谱仪,出峰顺序依次为A、B、XX、C,调节检测灵敏度,使主成分色谱峰的峰高约为满量程的10%~30%;再精密量取对照品溶液和供试品溶液各20µl,分别注入液相色谱仪,记录色谱图至主成分峰保留时间的6倍。
第四章药物的含量测定方法与验证1、药物的含量:指药物中所含主成分的量,是评价药物质量的重要标准。
2、可供药物含量测定的分析方法:(1)容量分析法①优点:操作简便,结果准确,方法耐用性高。
②缺点:方法缺乏专属性。
③适用:适用于对结果准确度与精密度要求较高的样品的测定。
(2)光谱分析法①优点:简便,快速,灵敏度高,并具有一定的准确度。
②缺点:方法专属性稍差。
③适用:适用于对灵敏度要求较高、样本量较大的分析项目。
(3)色谱分析法①优点:高灵敏度与高专属性,并具有一定的准确度。
②缺点:结果计算需要对照品。
③适用:适用于对方法的专属性与灵敏度要求较高的复杂样品的含量测定。
3、为确保分析结果的可靠性,要求分析方法应准确、稳定、耐用。
4、验证内容包括:准确度、精密度、专属性、检测限、定量限、线性、范围和耐用性。
§4-1 定量分析方法的分类与特点一、容量分析法容量分析法:也称滴定法。
是将已知浓度的滴定液(标准物质溶液)由滴定管滴加到被测药物的溶液中,直至滴定液与被测药物反应完全(通过适当方法指示),然后根据滴定液的浓度和被消耗的体积,按化学计量关系计算出被测药物的含量。
当滴定液与被测药物完全作用时,反应达到化学计量点。
在进行容量分析时,当反应达到化学计量点时应停止滴定,并准确获取滴定液被消耗的体积。
但在滴定过程中反应体系常常无外观现象的变化,必须借助适当的方法指示化学计量点的到达。
其中,最常用的方法是借助指示剂的颜色或电子设备的电流或电压变化来判断化学计量点。
指示剂的颜色或检测设备的电信号的突变点通常被称为滴定终点。
但滴定终点与滴定反应的化学计量点不一定恰好符合,二者之差被称为滴定误差。
滴定误差是容量分析法中系统误差的重要来源之一,为了减少滴定误差,要选用合适的指示剂或指示方法(如在非水溶液中常见用电位滴定法),使滴定终点尽可能的接近滴定反应的化学计量点。
(一)容量分析法的特点与适用范围1、容量分析法的特点(1)方法简便易行:本法所用仪器廉价易得,操作简便、快速。
HPLC测定有关物质和含量方法验证解析HPLC(高效液相色谱法)是一种常用的分析技术,在药品分析、环境监测、食品安全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HPLC测定有关物质和含量方法验证解析中,可以从方法验证的目的、内容和步骤等方面展开。
方法验证的目的主要是验证所采用的分析方法是否可靠、精确、准确且具有可重复性,以保证在日常分析中的可靠性和可应用性。
方法验证的内容包括系统适用性、灵敏度、线性度、准确度、精密度、稳定性等,可以通过一系列实验和分析来进行验证。
方法验证的步骤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系统适用性验证:通过对样品的系统性能参数进行验证,包括压力、回峰时间、分离度和理论板数等。
通过调整仪器条件和操作参数,使得方法能够恰当地适用于所测定的物质。
2.灵敏度验证:通过测定不同浓度的标准品,确定方法的最小测定限和最小检测限。
灵敏度的验证可以通过信噪比、回归方程等指标进行评估。
3.线性度验证:通过测定一系列浓度已知的标准品,绘制浓度与峰面积或峰高的线性关系图,确认方法的线性范围和相关系数。
4.准确度验证:通过加标回收实验,比较样品中已知添加量与实际回收量的差异,评估方法的准确度。
5.精密度验证:通过同一样品的多次测定,计算相对标准偏差(RSD)来评估方法的精密度。
6.稳定性验证:通过不同储存条件下样品的测定,包括短期和长期稳定性试验,评估方法的稳定性。
在方法验证的解析中,需要对上述步骤进行详细的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
对于系统适用性验证,需要报告各项系统性能参数的测试结果,并说明是否符合要求;对于灵敏度验证,需要计算最小测定限和最小检测限,并评价方法的灵敏度;对于线性度验证,需要绘制线性关系图,并计算回归方程的相关系数;对于准确度和精密度验证,需要计算回收率和相对标准偏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对于稳定性验证,需要比较不同条件下测定结果的差异。
此外,在HPLC测定有关物质和含量方法验证解析中还需要注意的是,要同步验证色谱柱的适用性、短柱、长柱分析的差异,以及可能的干扰和修正因子等因素。
AO含量测定与有关物质测定方案仪器:岛津LC10-VP PLUS NO.070701色谱柱:Gemini C18 4.6*15cm,5.0µm NO.20100702流动相:PH3.0缓冲液:甲醇:乙腈=50:35:15PH3.0缓冲液:7.0mL三乙胺至800mL水,磷酸调PH3.0,再用水稀释至1L.波长:237nm稀释液:流动相柱温:25℃进样量:20µl含量测定:标准配制:精密称取API 12.5mg至25mL容量瓶,加流动相约15mL,超声2min,加流动相定容至刻度,过滤,取续滤液1mL至10mL容量瓶中,加流动相定容至刻度。
(平行配制2份,每份打3针,共6针,当RSD%小于2时,方可做下面的实验。
)供试品配制:取片子10片,称重,研细,从研细的粉末中精密称重0.5g至25mL容量瓶中,加流动相约15mL,超声2min,加流动相定容至刻度,过滤,取续滤液1mL至10mL 容量瓶中,加流动相定容至刻度。
(平行配制2份,每份打2针,4份样品的含量的RSD%必须小于2)有关物质:空白:流动相标准品配制:精密称取API 15mg至25mL容量瓶,加流动相约15mL,超声2min,加流动相定容至刻度,从中精密移取5mL至100mL容量瓶,从上述溶液中精密移取1mL至10mL容量瓶中,加流动相定容至刻度。
(0.003mg/mL,平行做2份)(运行15min)供试品配制:10片,称重,研细,从研细的粉末中精密称重0.5g至25mL容量瓶中,加流动相约15mL,超声2min,加流动相定容至刻度,过滤,取续滤液进样。
(可以直接从含量测定项下的供试品中的第一步稀释样取)(运行35min)计算公式:100(1/F)(CS /CT)(ri / rS)CS:标准品溶液浓度(mg/ml)CT:供试品浓度(mg/ml)Ri:供试品中杂质面积rS:标准品溶液的面积F:相对保留时间。
含量和有关物质方法学验证方案含量是指其中一种物质在一个给定的样品中的数量。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常常需要确定其中一种物质的含量以及对其进行定量分析。
为了验证含量和有关物质的方法学,下面提出一种验证方案。
本文将介绍验证含量和有关物质方法学的目的、步骤和主要内容,以实现准确测定和分析物质含量的目的。
一、验证目的验证含量和有关物质方法学的主要目的是确定分析方法的准确性、可靠性和精确性,确保其能够满足要求,以得到准确的含量测定结果。
此外,还要验证该方法是否适用于不同样品的分析,并且能够满足法规和标准的要求。
二、验证步骤1.确定目标物质和参考物质:根据需要分析的样品和要求,选择目标物质和参考物质。
2.准备样品和标准溶液:将样品制备成适当的溶液,并制备一系列浓度不同的标准溶液。
3.确定分析条件和方法:确定分析条件,例如所需的仪器、设备和试剂,以及分析方法的操作步骤。
4.进行实验:按照所制定的方法,对样品和标准溶液进行实验分析。
5.数据处理:根据实验数据,使用合适的统计方法计算出含量的平均值和标准差,并进行相关性分析。
6.结果解释和讨论:根据实验结果,对分析方法进行评估和解释,并与已有的方法进行比较和讨论。
三、主要内容在验证含量和有关物质方法学时,主要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验证:1.线性范围:通过分析一系列标准溶液,确定分析方法的线性范围,即物质的浓度与测定结果之间的线性关系。
2.精确度:通过重复测定一组样品,确定方法的重复性和精确性。
计算相对标准偏差(RSD)或相对误差(RE),以评价方法的准确性。
3.灵敏度:通过测定不同浓度的样品,确定方法的灵敏度。
计算灵敏度限(SL)或检出限(LOD)和检测限(LOQ),判断方法的灵敏程度。
4.特异性:通过对样品进行干扰试验,确定方法对于目标物质的特异性。
确保方法只能测定目标物质,而不受其他物质的干扰。
5.稳定性:通过测定同一样品在不同条件下的含量,如不同温度,不同储存时间等,确定方法的稳定性。
含量和有关物质方法学验证(HPLC法)系统适用性试验的配制方法:在100%浓度的主成分溶液中加入1%浓度的杂质对照品,以模拟样品中有可能存在的状态。
介绍配制方法——先配制杂质贮备液,再用供试品溶液(或浓的对照品溶液)来稀释,简便、易行!检测波长的确定涉及到各被检测物质在该波长下的响应因子是否相同,即所谓重量校正因子的问题。
(f=A杂质/A被测成分)选取主成分与各杂质具有相同紫外吸收的波长(f=1.0)。
选取各杂质紫外吸收大于主成分紫外吸收的波长(f>1.0),这样可更加严格控制杂质的限度。
如选取各杂质紫外吸收小于主成分紫外吸收的波长,应必须加入重量校正因子(f<1.0),否则将得到错误的判断。
最小峰面积的设定●其设定,不是绝对值,而是相对值。
●英国药典中有明确的说明:凡有关物质的检测采用HPLC法测定时,均规定舍弃对照溶液主峰面积几分之几的峰面积。
普通样品测定时,通常为1/10~ 1/20(即相当于样品测定浓度的0.1%~0.05%)。
如规定杂质限度为1.0%,对照溶液峰面积为10000,那么,最小峰面积可考虑设定为1000~500左右。
新药稳定性考核时,可设定到0.01%的最小峰面积。
●原料药销售与购买的合同中,为确保双方达成一致意见,此点应予以重视。
检测限(将被测物溶液不断稀释后进样测定,直至被测物峰面积无法检出为止,此时的浓度即为最低检出浓度):●信噪比的三倍——纯属“纸上谈兵”,实际测定中根本用不上。
●是相对值,不是绝对值。
是相对于供试品溶液浓度的多少分之一而言,一般至少要在5000倍以上。
供试品溶液浓度则应是最低检出浓度的2000~5000倍。
同时还应考虑仪器、色谱柱等因素对最低检出浓度和最大进样浓度的影响(即耐用性因素),所以供试品溶液的浓度应在保证小于最大进样量的情况下,适当设定得高些,以保证该浓度在任何试验条件下,均有足够的检测灵敏度。
表1为最低检出浓度、最大进样量、供试品溶液和对照溶液间的比例关系(进样量10μl,规定杂质限度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