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境外上市简介
- 格式:ppt
- 大小:3.44 MB
- 文档页数:31
境内企业境外发行上市的定义嘿,咱今儿来唠唠境内企业境外发行上市这档子事儿哈!你说这境内企业境外发行上市啊,就好比咱家里的好东西要拿到别人家的大舞台上去展示。
咱国内有好多厉害的企业,那实力杠杠的!可光在咱自己家里厉害还不够呀,得让全世界都知道咱的厉害不是?这境外发行上市呢,就是给这些企业提供了一个更大的舞台,让更多的人能看到它们,了解它们,说不定还能投钱给它们,一起把这事儿干得更大更强呢!你想想看,就像一个有本事的孩子,在自己村里那是出了名的能干,但要是能去到大城市,甚至国际大都市,那影响力可就不一样啦!境外发行上市不就是这么个道理嘛。
这企业在境外上市了,就好像打开了一扇通往世界的大门,各种资源啊、机会啊都涌过来啦。
那这境外发行上市具体是咋操作的呢?哎呀,简单来说,就是企业得按照人家境外市场的规矩来办事儿。
得把自己好好包装包装,把各种信息都透明公开地展示出来,让人家投资者放心呀。
这就好比你去相亲,不得把自己的优点缺点都如实说出来嘛,可不能藏着掖着,不然以后咋过日子呀!而且啊,这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去的,得有实力,有准备。
就跟你要去参加一场重要比赛一样,得好好训练,做好各种准备工作。
企业得把自己的财务状况整得明明白白,业务发展规划得妥妥当当,这样人家才愿意跟你合作呀。
不过呢,这境外发行上市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呀,也会遇到各种问题和挑战。
比如说,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法律法规不一样,文化背景也不一样,企业得去适应这些差异。
这就好像你突然去到一个陌生的地方生活,得学会入乡随俗不是?但咱也不能因为有点困难就退缩呀,毕竟这可是大好事儿呀!能让企业发展得更好,也能让咱国家的经济更上一层楼呢!咱国内这些年也有不少企业成功地在境外上市啦,它们在国际市场上那也是闪闪发光呢!这说明啥?说明咱中国的企业有实力呀,有能力在国际舞台上闯出一片天来!总之呢,境内企业境外发行上市这事儿,就像是给企业打开了一扇通往世界的窗,让它们能看到更广阔的天空,也能让世界看到咱中国企业的风采!咱可得好好支持,让它们在境外飞得更高更远!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呀?原创不易,请尊重原创,谢谢!。
中国企业境内外上市ipo制度规则
中国企业境内外上市IPO制度规则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监管机构: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证监会”)是负责监督和管理中国证券市场的主管机构。
2. 境内上市: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企业可以选择在中国证券市场上市,即境内上市。
境内上市的企业需符合一定条件,如资产规模、盈利能力、连续盈利等。
3. 主板和创业板:境内上市分为主板和创业板。
主板适用于具备一定规模、盈利能力和成熟经营模式的企业,而创业板则适用于高科技和新兴产业的初创企业。
4. 发行方式:境内上市的企业可以选择发行新股,也可以选择发行可转换债券或可交换债券。
发行新股的企业需要通过发行上市审核,获得IPO批文后方可公开发行。
5. 境外上市:中国企业也可选择在境外上市,如香港证券交易所、纳斯达克等。
境外上市需要符合相关地区的上市规则,并经过审核批准。
6. QFII和RQFII:境外机构投资者可以通过合规申请获得中国证券市场的投资
资格,分别称为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ualified Foreign Institutional Investor,
QFII)和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MB Qualified Foreign Institutional Investor,RQFII)。
以上是中国企业境内外上市IPO制度的基本规则,具体操作细则会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监管部门的规定进行调整和完善。
中国企业境外上市的原因中国企业境外上市是指中国的企业选择在国外的股票交易所上市进行融资和扩大市场的行为。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选择境外上市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境外上市可以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声誉。
在国外上市的企业往往会受到更多的关注和认可,这有助于提升企业的品牌形象和知名度。
境外上市的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更容易获得投资者的认可和信任,有利于吸引更多的投资资金。
境外上市可以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
国外的股票交易所通常具有更为完善和灵活的融资机制,可以为企业提供更多元化的融资方式。
相比国内的股票市场,境外上市可以为企业提供更多的融资渠道,包括股权融资、债券融资、私募股权投资等,有利于企业实现资本的快速积累。
第三,境外上市可以提高企业的估值水平。
国外的股票市场相对成熟,投资者对企业的估值更加客观和准确。
境外上市的企业往往会受到更高的估值和溢价,有利于提升企业的市值和财务状况,为企业未来的发展提供更多的资本支持。
第四,境外上市可以提供更多的发展机遇和资源。
境外上市的企业可以借助国外的平台和资源,拓展海外市场,实现国际化发展。
同时,境外上市还可以吸引更多的国际化投资者和机构,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商业机会和合作伙伴。
第五,境外上市可以规范企业治理结构和经营管理。
在国外上市需要符合国际的财务报告准则和监管要求,这要求企业在财务透明度、治理结构和风险管理等方面进行规范和改进。
境外上市可以促使企业提升管理水平,加强内部控制,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境外上市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具有很多的优势和机遇。
境外上市可以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声誉,拓宽融资渠道,提高估值水平,提供更多的发展机遇和资源,规范企业治理结构和经营管理。
随着中国企业不断走向国际化,境外上市将成为中国企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境外上市及外资并购所涉及的中国法律问题境外上市及外资并购所涉及的中国法律问题一、境外上市简介境外上市是指国内股份有限公司向境外投资者发行股票,并在境外证券交易所公开上市。
我国企业境外上市有直接上市与间接上市两种模式。
境外直接上市即直接以国内公司的名义向国外证券主管部门申请发行的登记注册,并发行股票(或其它衍生金融工具),向当地证券交易所申请挂牌上市交易。
即我们通常说的H股、N股、S股等。
H股,通常,境外直接上市都是采取IPO(首次公开募集)方式进行。
境外直接上市的主要困难在于是:国内法律与境外法律不同,对公司的管理、股票发行和交易的要求也不同。
进行境外直接上市的公司需通过与中介机构密切配合,探讨出能符合境内、外法规及交易所要求的上市方案。
由于直接上市程序繁复,成本高、时间长,所以许多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为了避开国内复杂的审批程序,以间接方式在海外上市。
间接上市又称红筹上市,即国内企业在境外注册公司,境外公司以收购、股权置换等方式取得国内资产的控制权,然后将境外公司拿到境外交易所上市。
间接上市主要有两种形式:买壳上市和造壳上市。
买壳上市又称反向收购,指一家非上市公司通过收购一些业绩较差、融资能力已经相对弱化的上市公司来取得上市地位,然后通过“反向收购”的方式注入自己有关业务及资产,实现境外上市的目的。
造壳上市是指公司在境外注册公司,或收购当地已存续的公司,用以控股境内资产,而境内则成立相应的外商控股公司,并将相应比例的权益及利润并入境外公司,以达到上市的目的。
两者本质都是通过将国内资产注入壳公司的方式,达到拿国内资产上市的目的,壳公司可以是上市公司,也可以是拟上市公司。
间接上市的好处是成本较低,花费的时间较短,可以避开国内复杂的审批程序。
二、境外直接上市涉及的中国法律问题:(一)境外直接上市的主体及设立1、主体:股份有限公司《国务院关于股份有限公司境外募集股份及上市的特别规定》:【第二条】股份有限公司经国务院证券委员会的批准,可以向境外特定的、非特定的投资人募集股份,其股票可以在境外上市。
从1992年起,中国公司开始在美国上市,与中国企业在香港证券市场的变动周期类似,中国企业在美国证券市场上市经历了极大的起伏,其大致经历4个阶段。
第一阶段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的首次中国热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中国公司在美国上市有两类形式,一类是在香港上市的国企H股以美国存托凭证方式(ADR)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如青岛啤酒、上海石化、马鞍山钢铁等8家公司,另一类为外资或中资的公司以境外的公司收购收购中国国内的资产,境外公司直接在美国上市,如华晨金杯汽车、中国中策轮胎和正大易初摩托。
华晨金杯汽车是首家在美国发行股票上市的中国公司,于1992年10月9日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
首批在美国上市的中国公司几乎都是制造业公司。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是中国经济刚开始对外资开放,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强劲吸引了国际投资者。
中国股票在美国上市后,受到市场的热烈追捧。
青岛啤酒在美国发行获得200多倍的超额认购,而华晨金杯汽车在上市后的一个多月内,股价从发行价的16美元上涨至33美元。
第一次中资股热潮从1992年持续到1994年即开始消退,中资股股价大幅下跌。
此轮下跌一方面是受到墨西哥的金融危机引发的新兴市场信心危机的影响,另一方面是中国上市公司本身的原因。
上市公司在上市后暴露出公司运作的不透明、信息披露不及时等的管理缺陷,而中国的宏观调控政策又使公司的经营出现很大的困境。
公司在上市后公布的中报和年报业绩与公司管理层在上市推荐时所做的预测有很大出入,国际投资者大量抛售中国股票,形成了中资股的第一次低潮。
第二阶段 1997年的H股基建航空板块和红筹股热潮1997年上半年,香港市场开始复苏,中资股迎来第二次上市高潮,此轮上市的主体主要为两类,一类是航空及铁路、公路、电力等基础设施领域的H股公司,如华能电力国际、中国东航、南方航空、大唐发电等,另一类为红筹股公司,主要是从事垄断业务的公司,如中国移动(0941,前称中国电信),以及地方政府背景的北京控股(0392)、上海实业(0363)等。
中央企业在境外上市的情况汇总研究1 中国企业在境外上市的总体情况中国企业(不限于中央企业,包括地方企业和民营企业)的海外上市始于20世纪80年代。
越秀集团、粤海集团在香港间接上市,开启了中国企业海外上市的序幕;1993年青岛啤酒H股在香港联交所挂牌,成为中国第一支H股。
自此之后,中国企业海外上市络绎不绝,从1993年至今,有近400家中国企业在香港、新加坡、美国等海外证券市场通过不同的方式实现了上市,中国企业通过海外上市融资总规模近1700亿美元。
总的来说,中国企业海外上市几经风雨,发展时断时续(有关情况详见附录1)。
2006年,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招商银行在香港上市,其中工商银行创下了全球有史以来最大规模IPO,标志着中国企业海外上市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2 中央企业在香港上市的有关情况目前,在海外上市的中央企业中以香港上市的最多,几乎在海外上市的大型央企都已在香港上市。
表2、表3分别列出了目前在香港上市的H股公司1和红筹股公司2中,按市值排名在前20名的母公司为国资委所属中央大型企业及大型金融企业的上市公司的有关情况。
1注册在中国大陆的香港上市公司2注册于香港或开曼、百慕大等自由港,且主要资产和业务在中国大陆的香港上市公司。
表2市值排名在前20名的H股上市公司(央企)有关情况市值计算基准日:2008年11月30日表3市值排名在前20名的红筹股公司(央企)市值计算基准日:2008年11月30日中国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的境外上市首选在香港上市筹资,其原因在于:1)香港已经具有了浓厚国内市场的色彩:2008年年底,内地企业累计有382家在香港上市,占联交所上市公司总数的32%,占有总市值超过50%;与国外市场比,香港有政治、文化、语言、地理位置和内地企业板块等优势;2)香港也是国际化的市场:市场监管比较完善、严格,采用英国法系,监管能力达到了国际较高水平,许多投资者来自美、欧等地,具备评价公司业绩和投资收益的专业能力;3)市场容量大:2007年在香港发生的融资总额5904亿港元;4)上市审核有一定灵活性:港交所上市审核比较注重公司实际质量,所需时间较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