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水利工程简介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2
都江堰水利工程提起都江堰水利工程,那可是我国古代水利工程的一颗璀璨明珠,历经两千多年的风雨,至今仍在发挥着重要作用,造福着一方百姓。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
它的修建,源于古代蜀地人民与水患的长期斗争。
在都江堰建成之前,岷江江水常常泛滥成灾,给当地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都江堰水利工程主要由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进水口三大主体工程构成。
这三大工程相互配合,巧妙地利用了当地的地形和水流特点,实现了自动分水、排沙和灌溉的功能。
先来说说鱼嘴分水堤。
它把岷江分为内江和外江,外江主要用于排洪,内江则用于引水灌溉。
鱼嘴的设计十分精妙,它的形状就像一条大鱼的嘴巴,前端尖尖地伸向江心。
由于内江处于凹岸,外江处于凸岸,根据弯道环流的原理,表层水流会流向凹岸,底层水流则流向凸岸。
这样,约六成的江水会自动流入内江,而剩下的四成则流向了外江,实现了按比例分水。
再看飞沙堰溢洪道。
这可是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一个重要排沙设施。
当内江的水量超过一定限度时,多余的水就会通过飞沙堰溢到外江。
而且,飞沙堰还能利用水流的旋转离心力,将水中携带的泥沙和石块抛过飞沙堰,排入外江,有效地减少了内江的泥沙淤积。
宝瓶口进水口则是控制内江进水的咽喉。
它是人工开凿的一个口子,其作用是约束进入成都平原的水量。
宝瓶口的宽度和深度经过精心设计,既能保证足够的水量灌溉农田,又能防止洪水泛滥。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建,充分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在那个没有现代科技和工具的年代,他们凭借着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和艰苦的劳动,创造了这一伟大的水利奇迹。
都江堰的建成,极大地改变了成都平原的农业生产条件。
源源不断的岷江水通过内江引入成都平原,使得这片土地成为了“天府之国”,物产丰富,人民安居乐业。
而且,都江堰水利工程的运行不依赖于外力,而是利用自然之力实现自我调节和管理,这在世界水利史上都是极为罕见的。
两千多年来,都江堰水利工程经历了无数次的自然灾害和战乱,但它始终屹立不倒,不断得到修缮和完善。
古老的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奇迹都江堰是中国古代的一项伟大水利工程,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境内,距离成都市中心约50公里。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不仅仅是一座古老的水利工程,更是中国古代智慧和工程技术的结晶,为后世留下了一个巨大的奇迹。
1. 背景介绍都江堰水利工程建于公元前256年至前251年,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之一。
当时,成都平原上的洪水频繁,给农田和居民带来巨大的灾害。
为了解决洪水问题,蜀国的刘备下令修建都江堰。
2. 工程结构都江堰包括两个主要部分,分别是岷江的分水堰和青城山的引水渠。
分水堰位于岷江上游,通过修建堰塞,将岷江水分为两股,一股引入港澳渠,为成都平原供水;另一股则绕过成都平原注入蒲江,避免洪水泛滥。
引水渠则是沿着青城山修筑而成,将水引入成都平原。
3. 工程规模都江堰水利工程的规模庞大,总长度达65千米。
其中,分水堰长约11千米,引水渠长约54千米。
工程采用了大量石材和土木结构,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可以说是非常超前。
4. 工程意义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建,有效解决了成都平原的洪水问题,保护了当地的农田和居民。
同时,引水渠的修筑也为成都平原的农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都江堰的修建充分展示了古代中国人民智慧和勤劳,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5. 文化价值除了工程本身的技术和意义,都江堰还有丰富的文化价值。
其建筑风格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建筑特色,整个工程融入了自然环境,与周围山水景色相得益彰。
都江堰还被誉为“东方聚宝盆”,反映了当时人们对水利工程的崇尚和依赖。
6. 保护与传承现代都江堰水利工程已多次进行维修和改造,以确保其正常运行。
2000年,都江堰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全世界瞩目的古代水利工程。
通过保护和传承,都江堰这一人类智慧的结晶得到了更广泛的认可和保护。
7. 启示与反思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奇迹不仅仅是一项古代的工程壮举,更蕴含着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
我们应该从中汲取启示,通过科学技术的发展,更好地保护和利用水资源,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都江堰水利工程简介都江堰水利工程简介一、背景介绍都江堰水利工程位于中国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是世界上最古老、最早的水利工程之一。
它由邓至、李冰等人于公元前256年至前251年历时6年修建完成。
二、工程目的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主要目的是解决成都平原的灌溉和防洪问题。
通过引江入蜀,使成都平原的农田得到充分灌溉,提高农业生产能力。
同时,工程还起到了排涝和防洪的作用,有效减少了洪水灾害的发生。
三、工程规模1、都江堰水利工程主要包括蜀江引水、岷江引水两个渠道。
2、蜀江引水渠长约60公里,自蜀江源头引水至郫县县城,最终流入都江堰。
3、岷江引水渠长约28公里,自岷江源头引水至都江堰。
4、都江堰工程总引水量为1730立方米每秒。
四、工程特点1、都江堰水利工程采取堰坝式引水方式,主要由堰坝、引水渠和分水口组成。
2、堰坝由石坝和土坝组成,石坝采用了梯级式布置,以减少对水流的阻碍。
3、引水渠沿山脚修建,采用了凿石和开凿截梁两种方式,以适应地势的变化。
4、分水口处设置堰门和闸门,实现对引水量的调节和分配。
五、社会影响1、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建设使得成都平原农田得到了及时有效的灌溉,使农业生产大幅提高。
2、工程也起到了防洪的作用,保护了成都平原的居民免受洪水灾害的侵害。
3、都江堰成为了蜀地经济的重要支撑,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六、附件1、都江堰水利工程的设计图纸。
2、相关的水位监测数据和工程实施报告。
七、法律名词及注释1、水利工程:指以防洪、灌溉、发电和航运为目的,对河流、湖泊和海洋进行开发、改造和利用的工程。
2、引水渠:指将水从水源引入目标区域的渠道。
3、分水口:指将引入的水按需分配的地点。
都江堰水利工程都江堰水利工程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部都江堰市西侧的岷江上,距成都56公里。
建于公元前256年,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率众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现存的最古老而且依旧在灌溉农田,造福人民的伟大水利工程。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这项工程主要有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进水口三大部分和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属工程构成,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鱼嘴分水堤四六分水)、自动排沙(鱼嘴分水堤二八分沙)、控制进水流量(宝瓶口与飞沙堰)等问题,消除了水患,使川西平原成为“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
1998年灌溉面积达到到66.87万公顷,灌溉面积已达40余县。
都江堰渠首枢纽主要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主体工程构成。
三者有机配合,相互制约,协调运行,引水灌田,分洪减灾,具有“分四六,平潦旱”的功效。
鱼嘴分水堤:“鱼嘴”是都江堰的分水工程,因其形如鱼嘴而得名,位于岷江江心,把岷江分成内外二江。
西边叫外江,俗称“金马河”,是岷江正流,主要用于排洪;东边沿山脚的叫内江,是人工引水渠道,主要用于灌溉。
飞沙堰:“泄洪道”具有泄洪排沙的显著功能,故又叫它“飞沙堰”。
飞沙堰是都江堰三大件之一,看上去十分平凡,其实它的功用非常之大,可以说是确保成都平原不受水灾的关键要害。
飞沙堰的作用主要是当内江的水量超过宝瓶口流量上限时,多余的水便从飞沙堰自行溢出;如遇特大洪水的非常情况,它还会自行溃堤,让大量江水回归岷江正流。
另一作用是“飞沙”,岷江从万山丛中急驰而来,挟着大量泥沙,石块,如果让它们顺内江而下,就会淤塞宝瓶口和灌区。
古时飞沙堰,是用竹笼卵石堆砌的临时工程;如今已改用混凝土浇铸,以保一劳永逸的功效。
宝瓶口:宝瓶口起"节制闸"作用,能自动控制内江进水量,是前山(今名灌口山、玉垒山)伸向岷江的长脊上凿开的一个口子,是人工凿成控制内江进水的咽喉,因它形似瓶口而功能奇持,故名宝瓶口。
都江堰工程介绍都江堰工程是中国古代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位于中国四川省都江堰市。
它的建造始于公元前256年,完成于公元前251年,是世界上最早修建的大规模水利工程之一,也是中国古代灌溉工程中的代表。
都江堰工程的主要目的是解决四川盆地长期以来因地理位置导致的水灾问题,同时也用于农田灌溉,为周围的农田提供水源。
这个工程系统由两条主要渠道组成,即岷江和成江,沿着山脉的自然轮廓,经过各种渠道分支,最终将水引入农田。
这种渠道设计确保了水流的平衡,提供了可靠的灌溉系统,使农田能够在干旱季节保持充足的水供应。
都江堰工程的建造者是一位名叫李冰的古代工程师,他是当时的四川省总督。
据史书记载,李冰费尽心思研究地理地貌,亲自引导工人开凿山岭,挖掘渠道,最终实现了用水灌溉的目的。
李冰还建造了一座纪念碑,详细介绍了这个宏伟工程的建设历程和功绩。
都江堰工程的巨大成就对中国古代农业和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由于该工程的成功,四川盆地得以解决了长期以来的水灾问题,提高了农田的产量和农民的生活水平。
这种灌溉系统的使用还促进了农业多元化和农田的可持续利用,使得四川地区成为中国最重要的粮食产地之一。
除了对农业的影响外,都江堰工程还具有宗教和文化上的意义。
它被视为一项重要的工程壮举,为后来的水利工程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工程中的一些建筑和附属设施也成为了旅游景点,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
这些景点包括都江堰水利博物馆和李冰祠堂,展示了工程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时至今日,都江堰工程仍在为周围地区提供重要的水资源。
它不仅是中国古代工程的杰作,也是世界水利工程的瑰宝。
这个古老而伟大的工程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人类的智慧和技术能力,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对于解决当今世界上的水资源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综上所述,都江堰工程是中国古代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通过引水和灌溉系统解决了四川盆地的水灾问题,提高了农田的产量,对中国古代农业和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都江堰水利工程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是我国著名的古代水利工程之一,始建于公元前256年,位于中国四川都江堰市。
整个水利工程覆盖了都江堰市和成都市的一部分地区,它的建设受到了中国古代哲学家、数学家和工程师的高度关注,被誉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水利工程之一。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建设主要是为了解决当时成都平原地区常年干旱,缺水问题。
几千年前,大雪山脉高冷的地区,并没有人居住,而居住在平原上的人们,生活难以为继。
因此,为了改善这些民众的生活,引水工程就凭借中国古代工程师们的创造予以出现,并被视为中国的水利工程艺术的代表作。
都江堰水利工程总长达65.7千米,穿过了都江堰市到成都市,穿过崇山峻岭、流动的江河、沟壑和田间地头,沿途建有灌溉、排水、保护山体等70余处设施,当时用来传输涓涓细流的竹管,是我们现代平民渴求大量水源的关键,它的建造成就了历史的壮举,也为后世留下了一个伟大的遗产。
整个工程的建造遵循的是一种巧妙的设计理念,主要是通过水库、引水、灌溉系统,来收集、存储和分配水源。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引进了滋润下游农田的金沙江水,这为当地的农业和工业发展带来了莫大的改变。
在当时,水利工程的建设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
西蜀地形复杂,土石流灾害频繁,土质的松散性也是一个大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工程师采取了各种战略和技术,如旋转木材、石鼓法、木匠法等。
在实践过程中,工程师们的技能和耐性已经得到了提高,并留下了许多创造性的高地和壮观的实物遗产,为后代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影响在近几百年间,对中国的农业、商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今天,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工程系统仍然在使用,为成都平原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有力的贡献。
因此,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一项世界级的水利工程,在中国和世界历史上拥有极高的地位。
它不仅在工程建设等方面走在了同一时代的前沿,同时也在灌溉和实践方面做出了有力的改变,让人们看到了一项重要的创造和发明。
都江堰简介都江堰位于中国四川省成都市,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水利工程城市。
它以都江堰水利工程而闻名于世,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水利工程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作之一。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都江堰的历史、文化、景点和风景。
都江堰建于公元前256年至前251年,是由秦国时期的著名水利专家李冰率领一支工程队伍修建而成的。
它是一种巧妙的水利工程,通过引水而不断改变河道,解决了成都平原的水患问题,也使得这片土地成为了中国最富饶的农业区之一。
都江堰水利工程利用了崇山峻岭之间的自然地理条件,通过引水到更高处,再通过分渠分流,将水分配到周围的农田中。
这种工程在古代被视为天下第一巧妙之工。
它不仅解决了水患问题,还使得周围地区的农业发展迅速,成为了川西平原的粮仓。
都江堰的建设将自然风景与人工水利工程完美结合在一起。
这里的水利工程被称为“人造的自然”,因为它既保护了自然生态环境,又给人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
这里的水系错综复杂,流水潺潺,与周围的山川融为一体,构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
都江堰不仅以水利工程而闻名,还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这里有许多古建筑和古文物,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杜甫草堂。
这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故居,也是成都古代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
草堂内有杜甫的诗作和像,让人感受到他的才华和思想的深刻。
除了杜甫草堂,都江堰还有其他的文化景点,如都江堰博物馆和都江堰文化广场。
博物馆里陈列着丰富的历史文物和水利工程的资料,让人们更好地了解都江堰的历史和文化。
文化广场则是一个集休闲、娱乐和文化传承于一体的场所,经常举办各种文艺演出和活动。
都江堰的自然风景也是令人心醉的。
这里的山水和水利工程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迷人的画卷。
特别是在夏季,蓝天白云之间,清新的山水与青翠的农田相映成趣。
而春季的都江堰更是美不胜收,百花争艳,让人仿佛置身花的海洋中。
此外,都江堰还有许多美食值得品尝。
这里的特色小吃有毛肚、冒菜、辣子鸡等,口味独特,非常美味。
此外,都江堰还以茶文化闻名,是茶叶的产地之一,这里的茶叶鲜香浓郁,深受茶叶爱好者的喜爱。
都江堰水利工程都江堰水利工程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部都江堰市西侧的岷江上,距成都56公里。
建于公元前256年,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率众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现存的最古老而且依旧在灌溉农田,造福人民的伟大水利工程。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这项工程主要有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进水口三大部分和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属工程构成,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鱼嘴分水堤四六分水)、自动排沙(鱼嘴分水堤二八分沙)、控制进水流量(宝瓶口与飞沙堰)等问题,消除了水患,使川西平原成为“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
1998年灌溉面积达到到66.87万公顷,灌溉面积已达40余县。
都江堰渠首枢纽主要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主体工程构成。
三者有机配合,相互制约,协调运行,引水灌田,分洪减灾,具有“分四六,平潦旱”的功效。
鱼嘴分水堤:“鱼嘴”是都江堰的分水工程,因其形如鱼嘴而得名,位于岷江江心,把岷江分成内外二江。
西边叫外江,俗称“金马河”,是岷江正流,主要用于排洪;东边沿山脚的叫内江,是人工引水渠道,主要用于灌溉。
飞沙堰:“泄洪道”具有泄洪排沙的显著功能,故又叫它“飞沙堰”。
飞沙堰是都江堰三大件之一,看上去十分平凡,其实它的功用非常之大,可以说是确保成都平原不受水灾的关键要害。
飞沙堰的作用主要是当内江的水量超过宝瓶口流量上限时,多余的水便从飞沙堰自行溢出;如遇特大洪水的非常情况,它还会自行溃堤,让大量江水回归岷江正流。
另一作用是“飞沙”,岷江从万山丛中急驰而来,挟着大量泥沙,石块,如果让它们顺内江而下,就会淤塞宝瓶口和灌区。
古时飞沙堰,是用竹笼卵石堆砌的临时工程;如今已改用混凝土浇铸,以保一劳永逸的功效。
宝瓶口:宝瓶口起"节制闸"作用,能自动控制内江进水量,是前山(今名灌口山、玉垒山)伸向岷江的长脊上凿开的一个口子,是人工凿成控制内江进水的咽喉,因它形似瓶口而功能奇持,故名宝瓶口。
都江堰简介
都江堰是位于中国四川省成都市西北部的县级市,北临绵阳市、南临成都市锦江区,东邻成都市彭州市、蒲江县,西濒崇州市。
都江堰是中国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的所在地,也是世界文化遗产地之一。
都江堰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出代表之一,修建于公元256
年至公元260年间。
这座工程由蜀汉时期的政治家李冰设计,主要用于解决成都平原地区的灌溉和水资源调配问题。
都江堰全长约65千米,被誉为世界水利工程建筑史上的奇迹。
它的
主要功能是引水灌溉田地、供给城市用水以及防洪排涝。
都江堰水利工程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分水堰、引堰和灌溉渠道等。
分水堰是工程的核心部分,它能将岷江的水分为两路,一路经成都平原,另一路通过精确的坡度和水流分配,引流到周边的农田和城市。
除了水利工程,都江堰还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
这里有世界自然遗产、中国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保护地都江堰大熊猫自然保护区,这是大熊猫的主要栖息地之一。
此外,都江堰还保留了很多古代建筑和文化遗迹,如拔山、镇山寺等。
都江堰是一座旅游胜地,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到此观光和探索古代水利工程的奇迹,享受大自然和历史文化带来的魅力。
都江堰简介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西北部,是中国三大古代水利工程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大规模水利工程之一。
都江堰始建于公元前256年,距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
它是由秦国的著名状元李冰担任总工程师,经过14年的艰苦修建而成。
都江堰之名由来是因为其位于都江中的岷江和蒙水的交汇处。
都江堰的主要作用是利用川西山地的丰富水资源,引水灌溉成都平原,解决灌区的农田灌溉问题,使成都成为中国西南地区最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之一。
都江堰由两个主要部分组成:分水注和分流堰。
分水注是工程的起点,通过修建堤塘和岸边水口将岷江的水导入人工渠道,然后将水分成两股,分别引入成温、都汶两条大型人工灌溉渠道。
分流堰是工程的核心部分,它将蒙水与岷江相连,利用悬水峡峡口的天然地理条件,让蒙水的水位高出岷江,进行自然分流,使蒙水的水流分别引向分水注的两侧,形成一个天然的分流水利工程。
这种分流工程是世界上最早的,也是最完美的人工分流堰,被誉为“天府名副其实的水利工程”。
分流堰还具有排洪、抗旱、防涝、海防等多个功能。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建设为成都平原的农业生产和城市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条件,使四川成为中国最富有粮食和棉花的省份之一。
都江堰的存在也使成都成为中国西南地区的商业中心和文化中心,为成都带来了繁荣和发展。
除了水利工程外,都江堰还有许多旅游景点:包括都江堰博物馆、李冰庙、龙门山、彭山等。
都江堰被誉为“水利文明的摇篮”,吸引了大批的游客和研究者前来参观和研究,成为中国和世界水利工程的宝贵遗产。
总的来说,都江堰作为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出代表,不仅是一个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和科技价值的工程项目,也是一个具有重要经济和文化作用的旅游景点。
它的建设和存在不仅为人类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遗产。
中国古代水利工程之都江堰中国古代水利工程之都江堰一、简介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郊区,是世界上最古老、最长的水利工程之一。
它的建造始于公元前256年,总长约65公里,横跨都江河和康定河两条河道,是一项宏大而壮观的工程。
二、历史背景1.建造背景:古代中国西南地区常年遭受水灾,急需一项能够调节水流、防洪灌溉的大型工程。
2.建造时期:都江堰的建设始于战国时期的秦国时代,历经多个王朝的持续建设与维护。
三、工程构成1.主要渠道:都江堰主要由两条渠道组成,分别是成灌渠和崇灌渠。
成灌渠起自都江堰的发源地,将水引入崇灌渠,再输送到农田和城市。
2.堤坝系统:都江堰由多个堤坝组成,其中最重要的是分水岭和泄洪堤。
分水岭用于分流水源,而泄洪堤则起到抵挡洪水的作用。
3.控制水位:都江堰通过设置闸门和过水孔来控制水位,确保水流平稳,并满足农田灌溉和城市用水的需要。
四、工程意义1.防洪措施:都江堰的建设有效地防止了洪灾,保护了成都地区免受灾害的侵袭。
2.灌溉系统:都江堰为周边农田提供了稳定的灌溉水源,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粮食产量。
3.城市水源:都江堰为成都市提供了可靠的饮水和生活用水来源,满足了城市居民的基本需求。
五、文化遗产价值1.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都江堰于2000年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典范。
2.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于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世界公认的文化遗产。
附件:本文档无附件。
法律名词及注释:1.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根据中国文物保护法,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是指具有极高历史、艺术、科学价值,需要加强保护的文物,并受到国家保护的重要遗址、古迹、古建筑等。
2.世界文化遗产:根据《世界遗产公约》,世界文化遗产是指具有独特文化价值、具有世代传承的文化遗产,如建筑物、城市规划、考古遗址等。
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地点享有国际认可和保护。
都江堰水利工程简介
都江堰坐落于成都附近,位于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
都江堰水利工程在四川都江堰市城西。
公元前256年,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都江堰附近景色秀丽,文物古迹众多,主要有伏龙观、二王庙、安澜索桥、玉垒关、离堆公园、玉垒山公园和灵岩寺等。
都江堰水利创建时的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引水口三大主体工程和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属工程构成,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消除了水患,使川西平原成为“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
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作用。
都江堰水利工程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
最伟大之处是建堰两千多年来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愈来愈大的效益。
都江堰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合统一,都江堰工程至今犹存。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灌区范围的扩大,从1936年开始,逐步改用混凝土浆砌卵石技术对渠首工程进行维修、加固,增加了部分水利设施,古堰的工程布局和“深淘滩、低作堰”,“乘势利导、因时制宜”,“遇湾截角、逢正抽心”等治水方略没有改变,都江堰水利工程成为世界最佳水资源利用的典范。
水利工程
都江堰水利工程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
它最伟大之处是建堰2250多年来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愈来愈大的效益。
都江堰建成后,成都平原沃野千里,“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
都江堰渠首枢纽主要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主体工程构成。
三者有机配合,相互制约,协调运行,引水灌田,分洪减灾,具有“分四六,平潦旱”的功效。
1、岷江鱼嘴分水工程
鱼嘴分水堤又称“鱼嘴”,是都江堰的分水工程,因其形如鱼嘴而得名,它昂头于岷江江心,包括百丈堤、杩槎、金刚堤等一整套相互配合的设施。
其主要作用是把汹涌的岷江分成内外二江,西边叫外江,俗称“金马河”,是岷江正流,主要用于排洪;东边沿山脚的叫内江,是人工引水渠道,主要用于灌溉。
在古代,鱼嘴是以竹笼装卵石垒砌。
由于它建筑在岷江冲出山口呈弯道环流的江心,冬春季江水较枯,水流经鱼嘴上面的弯道绕行,主流直冲内江,内江进水量约6成,外江进水量约4成;夏秋季水位升高,水势不再受弯道制约,主流直冲外江,内、外江江水的比例自动颠倒:内江进水量约4成,外江进水量约6成。
这就利用地形,完美地解决了内江灌区冬春季枯水期农田用水以及人民生活用水的需要和夏秋季洪水期的防涝问题。
2、飞沙堰溢洪排沙工程
飞沙堰溢洪道又称“泄洪道”,具有泻洪、排沙和调节水量的显著功能,故又叫它“飞沙堰”。
飞沙堰是都江堰三大件之一,看上去十分平凡,其实它的功用非常之大,可以说是确保成都平原不受水灾的关键要害。
飞沙堰的作用主要是当内江的水量超过宝瓶口流量上限时,多余的水便从飞沙堰自行溢出;如遇特大洪水的非常情况,它还会自行溃堤,让大量江水回归岷江正流。
飞沙堰的另一作用是“飞沙”,岷江从万山丛中急驰而来,挟着大量泥沙、石块,如果让它们顺内江而下,就会淤塞宝瓶口和灌区。
古时飞沙堰,是用竹笼卵石堆砌的临时工程;如今已改用混凝土浇铸,以保一劳永逸的功效。
3、宝瓶口引水工程
宝瓶口起"节制闸"作用,能自动控制内江进水量,是湔山(今名灌口山、玉垒山)伸向岷江的长脊上凿开的一个口子,它是人工凿成控制内江进水的咽喉,因它形似瓶口而功能奇持,故名宝瓶口。
留在宝瓶口右边的山丘,因与其山体相离,故名离堆。
离堆在开凿宝瓶口以前,是湔山虎头岩的一部分。
由于宝瓶口自然景观瑰丽,有“离堆锁峡”之称,属历史上著名的“灌阳十景”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