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期中考试题加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37.00 KB
- 文档页数:10
1 / 10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期中考试题加答案
满分:12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语言的积累与运用。(35分)
1、下列词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匿.名(lì) 遁.形(dùn) 溃.退(kuì) 油光可鉴.(jiàn)
B.咆.哮(páo) 揪.紧(jiū) 畸.形(jī) 正襟.危坐(jīng)
C.粗糙.(cāo) 滞.留(zhì) 骤.雨(zhòu) 杳.无消息(yăo)
D.湛.蓝(zhàn) 初衷.(zōng) 发髻.(jì) 广袤.无垠(mào)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了提高我们的学习成绩,老师经常利用课余时间给我们进行分类辅导,真可谓是处心积虑....。
B.要是我们不珍惜水资源,总有一天会无水可用,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C.在生活工作很多方面,我们如果找对了方法,就会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D.小明同学的基础不太好,课堂上又无动于衷....,这样的学习态度,怎么能提高学习成绩呢?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每一个节日都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
B.由于高新技术的运用,电视机的价格比三年前降低了两倍。
C.国务院要求加快推进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速降费,加强服务水平。
D.如果将烟草税提高50%,可使烟民减少4 900万,避免约1 100万人不因吸烟而死亡。
5、下列对各句所用修辞手法判断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1)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
(2)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3)皮肤藏污纳垢,缺少光泽,就像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那样粗糙。
(4)我一直到今天对日常生活要求不高,对吃喝从不计较,难道同我小时候的
2 / 10 这一些经历没有关系吗?
A.比喻 引用 描写 比较
B.拟人 描写 比喻 反语
C.拟人 比喻 描写 反问
D.比喻 反语 比喻 反问
6、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马、鹿、野骆驼、鹅喉羚、鹭鸶等百余种野生动物在林中繁衍生息
②胡杨林是牲畜天然的庇护所和栖息地
③它们共同组成了一个特殊的生态系统
④林中还伴着甘草、骆驼刺等多种沙生植物
⑤养育着南疆750余万各民族儿女
⑥营造了一个个绿洲
A.①②④③⑤⑥ B.②①④⑥⑤③
C.②①④③⑥⑤ D.①②④⑥③⑤
7、古诗文默写。
(1)树树皆秋色,________。(王绩《野望》)
(2)________,猎马带禽归。(王绩《野望》)
(3)相顾无相识,________。(王绩《野望》)
(4)昔人已乘黄鹤去,________。(崔颢《黄鹤楼》)
(5)黄鹤一去不复返,________。(崔颢《黄鹤楼》)
(6)晴川历历汉阳树,________。(崔颢《黄鹤楼》)
(7)日暮乡关何处是,________。(崔颢《黄鹤楼》)
(8)重岩叠嶂,________,自非亭午夜分,________。(郦道元《三峡》
(9)________,清荣峻茂。(郦道元《三峡》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欧阳公讳晔,字日华。自为布衣,非其义,不辄受人之遗。初为随州推官,治狱①之难决者三十六。大洪山奇峰寺聚僧数百人,转运使疑其积物多而僧为奸利,命公往籍②之。僧以白金千两馈公,公笑曰:“吾安用此?然汝能听我言乎?
3 / 10 今岁大凶,汝有积谷六七万石,能尽以输官而赈民,则吾不籍汝。”僧喜曰:“诺。”饥民赖以全活。
鄂州崇阳,素号难治,乃徙公治之,至则决滞狱百余事。桂阳民有争舟而相殴至死者,久不决。公自临其狱,出囚坐庭中,去其桎梏而饮食之,食讫,悉劳而还于狱,独留一人于庭。留者色动惶顾,公曰:“杀人者汝也。”囚不知所以然。公曰:“吾视食者皆以右手持匕,而汝独以左手,死者伤在右肋,此汝杀之明也。”囚即涕泣曰:“我杀也,不敢以累他人。”公之临事明辨,犹古良吏,决狱之术多如此。
(注释)①狱:案件。②籍:登记。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能尽以输官而赈.民 赈:______
②素.号难治 素:______
③留者色动惶顾. 顾:______
④去其桎梏而饮食.之 食:______
2.下列句中“以”与“吾视食者皆以右手持匕”中的“以”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其境过清 B.全石以为底
C.徐以杓酌油沥之 D.以君之力
3.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欧阳公从他还是平民时,不符合道义的馈赠他就不会接受,从中可以看出其正直的品质。
B.在处理大洪山奇峰寺积物时,欧阳公的“笑”反映了他对僧人贿赂的满意,对处理好此事自信从容的心理。
C.一顿饭的功夫就找出杀人犯,由此可以看出欧阳公明察秋毫、智慧过人。
D.欧阳公能像古代的良吏一样处理事情,源于他既能心怀百姓,又能明辨是非。
4.翻译句子。
(1)公曰:“杀人者汝也。”囚不知所以然。
(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小石潭记》)
4 / 10 三、现代文阅读。(30分)
1、阅读老臣的《拱桥》一文,完成后面小题。
拱桥是一个人,不是一座桥。
听这名字,你就可以想到他的形象,比如角弓或者青虾,还有课本上的赵州桥。
我认识他时,他的腰已经很弯,人也很老。那时,他已在村庄东边一座老旧的石屋里当了许多年的校长。其实,校长、老师也就是他一个人。
他的脸上有许多褶皱,一说话就满脸开花。胡茬子布满两腮和下巴,尤其是下巴,总是硬扎扎的。哪位男生犯了纪律,他从不打手板,而是低沉着嗓音说:“把手伸出来吧,手背儿。”他的大手便把你的小手抓牢,将下巴挨近那颤抖着的小小面积的手背儿,来回蹭那么几下,让你觉得刮了刺猬一般的痒痛。因此,我们对他宽宽的下巴充满畏惧。
我那时读三年级,很捣蛋的,有次挨了扎,便对同班的二青说:“校长的下巴要是脚后跟儿多好,咱就不怕他了。”脚后跟儿同校长的下巴比起来,的确有本质的不同,光溜溜的,没有钢针一样的胡茬,手背拂上去很平展的。二青听了,先是嘎嘎笑了两声,然后就当了叛徒,把我出卖给校长。校长便把我找去,用浑浊的老眼定定地望着我,说道:“你真的怕我的下巴?”
我望着他宽阔的脸,敬畏地点点头。
他用手掌刮刮下巴,发出“嚓嚓”的响,说:“怕就别捣乱了,小子。”
除了用下巴刮手背儿,他对我们很好,比如,下雨天,他的弯背就成了座真的拱桥。
山里人家,稀稀落落的,校舍三面倚山,一面临沟。我和其他十来个学生,上学放学是要过沟的。那条四五丈宽的沟,冬天干涸,雨天却气势汹汹,浊流滚滚。沟上没有桥,水虽仅齐校长的膝盖,但对十来岁的孩子可是难以逾越的鸿沟了。
我攀“拱桥”只一次,是在怨校长下巴不是脚后跟儿不久。
洪水把我们隔在这岸,校长便从那岸过来,在水中蹚来蹚去。没人能替他,一个学校三个年级一个老师,校长是最年长的,我和二青则是第二、第三年长的。我是不好意思让他背的,一是觉着着有关脚后跟儿的比喻对不起他,二是觉着自
5 / 10 己大了不能让人背,尤其是让一个老人背。八个同学给背过对岸,只剩下我了,再没办法去解。校长已垂着弯背,哗啦哗啦蹚水过来了。他浑身透湿,喘气的声音像是在拉风箱。
“来吧。”他蹲下来,袒给我一面弓形的脊背。
“不!”我拒绝,说,“我敢过。”但这是吹牛,水浑浑的,浪头一个撵着一个,看着都让人晕眩,何况那水要淹没我的肚脐眼儿呢?
“来吧,孩子。”他又说说。拱形的脊背一动不动,静等我伏在上面。
我急得要哭了,我该怎么办呢?
“别不好意思,爷爷背孙子嘛。该上课了,快来。咱爷儿俩得赶紧过去,同学们在等呢。”他不容拒绝地说道。
我闭上眼睛,趴上了那座“拱桥”。身体被浮载起来,晃晃悠悠,迈下水去。浪声灌满双耳,我却趴得紧紧的,与那面脊背紧紧箍在一起。
临上岸时,校长趔趄一下,但我并没有掉下拱桥,因他宽大的手紧紧板着我。“这不过来了吗?”他说。是的,过来了,我从桥上滑下,落在坚实的大地上,站着。
校长却没有站着,而是瘫坐在地,大张着缺牙的嘴倒气,苦笑着脸,说:“老了,老了,我背你们爹妈时,可不是这副模样。”他的模样,真像一座坍塌的拱桥。
喘吁了一会儿,他站起来,我们拥着他走向老旧的教室。二青靠近我,说:“校长背你过河,不是走的,是爬。”“爬”用来说人是贬义,我讨厌他说校长“爬”,便狠踹了他一脚。
那年秋天,我转学了,校长也走了,他实在再也教不动书了。小学校便黄了数年,直到盖起希望小学。已当了乡长的二青说:“盖座拱桥吧!”于是,通往学校的沟上就有了座石桥……
许多年过去,我过的桥比小时走的路还多,但我忘不了那座拱桥。那座宽厚、踏实、温热的血肉拱桥,让我一生都走不到头。
(有删改)
1.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写出“拱桥”在文中蕴含的三层含义。
2.校长怎样惩罚犯错的男生?为什么要这样惩罚?
6 / 10 3.文章用了多种描写方法写校长的“老”,试举两例简要说明。
4.从叙事安排角度来看,文章划线句中“爬”这个动作,是否显得突兀?为什么?
5.这座“拱桥”具有怎样的特点?如何理解这座桥“让我一生都走不到头”?
2、老街小面
⑴老街小面,老街人最喜爱的小吃。
⑵貌不惊人的一道面,里头大有讲究。巴掌大的面团,要加一遍蛋、两遍水、九九八十一遍揉,直至面团柔润光滑,再将其抻好。有了年月的师傅手如杆秤,要几两全凭手抓,眯着眼都不差毫厘!面细,入锅不合盖,多用笊篱来煮,八分熟捞出,冷水凉过,长筷挑起,那面条根根细如银丝,条条绵如垂柳。
⑶老街上,平时跑腿抡膀子的苦力,给人缝补洗涮的婆娘,口袋里有了几个不用救急的铜板,就会带着老人孩子过来,给老人孩子弄碗面,一家老小这就算解了馋。
⑷老街首富海爷,也特好这口。时常,饭点一到,海爷对着府上一桌子山珍海味皱眉瞪眼,筷子拿在手里,戳戳猪肘,点点螃蟹……而后咂咂嘴,筷子一扔,走啦!管家瞧见,不用问,立刻抄起海爷用的正德碗、拎个酒壶,跟着走吧,海爷一准儿想吃小面了!
⑸海爷吃面,总是先喝三口鲜汤开胃,再吃口面、续口酒,面吃完,碗里必留一口鲜汤。最后碗一抬,头一仰,胡须一捋,呼出一口热辣辣的白气。此时,再看海爷的脸,笑起来花白胡子都是一抖一抖的。
⑹这天,面馆孙掌柜隔着几桌人瞅见海爷正往外呼白气,立刻从柜台里头出来,到门口候着,海爷的管家正欲结账,孙掌柜弓着腰作揖道:“海爷,您老的账,早有人结了。”
⑺海爷心想:“必定是刚才哪位东家、掌柜,付账时就手把自己的面钱给付了。”一碗面不值几个钱,无需吆喝。平日,海爷他自个儿不吭声地帮人结了多少碗面,也都没个数。海爷遂转身,抬脚就走。
⑻此后,隔三差五,海爷又来吃了几次小面,回回都被人预先结了账。海爷忍不住问孙掌柜,“谁啊这是?”孙掌柜说:“我也不认识,这人浓眉阔脸大胡子,来时吃了碗面,狼吞虎咽地拨到嘴里,喊了声好,就是这个味儿!而后就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