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货币供给(货币银行学,郭广忠
- 格式:ppt
- 大小:201.00 KB
- 文档页数:53
第十章货币供给(一)找出每个词汇的正确含义1.内生变量----- B2.基础货币----- C3.外生变量----- D4.派生存款----- A5.现金漏损率----- G6.原始存款----- E7.货币乘数---- H8.存款货币---- I9.货币供给-----F10.存款派生倍数----E含义a.由商业银行发放贷款、办理贴现或投资等业务活动引申而来的存款。
b.在经济体系内部由诸多纯粹经济因素影响而自行变化的变量。
c.处于流通领域为社会公众所持有的现金及银行体系准备金(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的总和。
d.在经济体制中受外部因素影响,而由非经济体系内部因素所决定的变量。
e.商业银行接受的客户以现金方式存入的存款和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再贴现或再贷款而形成的准备金存款。
f.存在商业银行使用支票可以随时提取的活期存款。
g.现金漏损额与银行存款总额的比率。
h.一定时期内一国银行系统向经济中投入、创造、扩张(或收缩)货币的行为i.总存款与原始存款之间的比率j.货币供给量对基础货币的倍数关系(二)填空1.各国中央银行都以______流动性______作为划分货币供给层次的标准。
2.人们日常使用的货币供给概念一般都是___名义________货币供给。
3.货币当局可以通过调控基础货币和乘数来间接调控___货币供应量_________。
4.再贴现率提高意味着商业银行的______借款成本______也随之提高。
5.法定存款准备率提高意味着商业银行的___放款能力_________降低。
6.再贴现政策主要通过____利率________机制间接地发挥作用。
7.通货存款比例取决于______居民企业______的持币行为。
8.在发达的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货币供给的控制机制由两个环节构成:_基础货币_____和___货币乘数____。
9.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定义的准货币包括___定期存款______、__储蓄存款_______和_____外币存款_____。
第十章货币需求(货币银行学,郭广忠货币需求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中国货币需求理论的研究货币需求的宏观角度与微观角度资金需求与货币需求第一节货币需求的涵义与测量一、货币需求的涵义货币需求的概念:是在一定的时间内,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整个社会要有多少货币来执行交易媒介、支付手段、价值贮藏等功能。
即同时包括两个因素,一是必须有持有货币的愿望,二是必须有持有货币的能力。
欲望与需求不同。
第一节货币需求的涵义与测量货币需求理论就是要研究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决定一国货币需求存量的因素有哪些?以及这些因素和货币需求存量之间的关系的稳定性或可测性。
货币需求理论主要研究以下三个问题:一是人们持有货币的动机;二是决定与影响货币需求的各种因素;三是货币需求量的变动对实际经济活动的影响。
货币需求是指人们以货币形式持有财富的行为。
货币的需求直接决定于人们的持币动机,人们的持币动机是什么?从货币的职能去分析。
决定人们的持币动机的因素也就是决定货币需求的因素。
二、决定货币需求的因素1、收入状况。
一是收入水平的高低。
货币需求随收入水平的变动而同方向变动,而且当收入水平变动时,货币需求以更快的速度或更大的幅度变动。
二是人们取得收入的时间间隔长短。
在收入水平一定的条件下,人们取得收入的时间间隔与货币需求成正比。
收入变动与货币需求收入变动货币需求2、居民的资产选择行为(1)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2)市场利率:一是市场利率决定着人们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二是影响人们对未来利率变动的预期,从而影响人们资产持有形式的选择。
(3)人们的预期和偏好:主观因素、心理因素3、信用的发达程度。
信用越发达,货币需求量相对越少。
窖藏现金与信用不发达有关。
4、营业因素(企业)5、经济体制融资机制、利率机制、例如:货币流通速度。
反比经济体制:计划与市场企业体制:国有与个人所有制价格机制:从部分到整体分配机制:从时间分配到按劳按资分配社会保障:从国家包到三家抬二、决定货币需求的因素6、社会商品可供量。
2021年自考《货币银行学》考试大纲:货币供给一、学习目的与要求货币供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金融经济问题,货币供给量过多或过少,都会对国民经济产生不利影响。
通过本章学习,要了解货币供给的含义,货币供给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为更好地理解货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管理货币流通打下基础。
二、课程内容第一节货币供给及其层次划分(一)货币供给与供给量的含义(二)名义货币供给与实际货币供给(三)货币供给的外生性与内生性(四)货币供给的综合性(五)货币供给的层次划分第二节货币供给的创造与计算(一)货币供给创造的条件(二)基础货币(三)货币乘数及乘数效应(四)存款货币的创造过程(五)货币供给量的测算第三节货币供给的决定因素(一)企业行为对货币供给的决定(二)居民行为对货币供给的决定(三)财政行为对货币供给的决定作用(四)开放经济下的货币供给第四节货币供给弹性及弹性机制的使用(一)货币供给弹性(二)货币容纳量弹性区间(三)货币容纳量弹性机制的使用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一)货币供给理论1.识记:(1)货币供给和供给量的含义;(2)名义供给和实际供给;(3)货币供给的内生性;(4)货币供给的外生性;(5)货币供给的综合性;(6)货币供给层次划分。
2.领会:(1)理解货币供给的范围和掌握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与外生性及综合性的知识;(2)划分货币层次的目的和依据。
3.应用:(1)货币供给和供给量的含义;(2)货币供给的层次不同国家的差异性;(3)我国货币供给层次的特色。
(二)货币供给的创造与测算1.识记:(1)货币创造的含义及条件;(2)基础货币;(3)货币乘数及乘数效应;(4)货币创造过程;(5)货币供给量的测算。
2.领会:(1)货币创造的条件;(2)基础货币的放大效应;(3)货币创造过度的危害。
3.应用:(1)货币乘数及乘数效应分析;(2)存款货币的创造过程;(3)几种测算方法的研究。
(三)货币供给的决定因素1.识记:(1)货币供给的各类决定因素;(2)开放条件下的货币供给。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货币银行学一、名词解释1、信用中介职能:指商业银行通过其所具有的规模经济和信息优势,能够有解决经济金融生活中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2、货币供给: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银行体系向经济中投入、创造、扩张(或收缩)货币的行为。
货币供给首先是一个经济过程,即银行系统向经济中注入货币的过程。
其次在一定时点上会形成一定的货币数量,称为货币供给量。
3、货币需求:是指人们以货币形式持有财富。
在适当的资产组合中,人们愿意持有的货币的数量就是货币需求量。
货币需求可分为个人的货币需求与整个经济的货币需求。
4、货币乘数:指一定量的基础货币发挥作用的倍数。
货币乘数模型:m=Mⁿ/B5、原始存款:客户以现金存入银行形成的存款。
银行在经营活动中,只需保留一小部分现金作为付现准备,可以将大部分现金用于放款。
客户在取得银行贷款后,一般并不立即提取现金,而是转入其在银行的活期存款账户,这时银行一方面增加了放款,一方面增加了活期存款。
6、派生存款:是银行用转账方式发放贷款、贴现和投资时创造的存款。
在信用制度发达的国家,银行的大部分存款都是通过这种营业活动创造出来的。
可见。
原始存款是派生存款创造的基础,而派生存款是信用扩张的条件。
7、货币政策:也就是金融政策,它是中央银行为实现宏观经济调控目标而采用各种方式调节货币供应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各种方针和措施的总称。
货币政策的内容广泛,通常包括:政策目标、实现目标所运用的政策工具、检测和控制目标实现的各种操作指标和中间目标、政策传导机制和政策效果等基本内容。
8、货币政策的传导:指货币当局从运用一定的货币政策工具到达到其预期的最终目标所经过的途径或具体的过程、目标。
9、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中央银行通过观测和控制它所能控制的一些具体的指标来影响实际的经济活动,才能间接地达到其最终目标。
这些能被中央银行所直接控制和观测的指标,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或中间目标。
2018秋工商管理大港分校2组——金融学(货币银行学2018单选多选部分)-----------------------------------------------------------------------------------------------------------------------------------------------------------------------------------------------------第一篇货币与货币制度第一章(货币与货币流通)1、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货币量指标中的货币增长率指标反映了(C货币增量)的状况。
2、一定时期内货币流通速度与现金和存款货币的乘积就是(B货币流量)3、流动性最强的金融资产是(D现金)4、马克思的货币理论表明(D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5、价值形式发展的最终结果是(A货币形式)6、货币执行支付手段职能的物点是(D货币作为价值的独立形式进行单方面转移)7、货币在(A商品买卖)时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
8、贝币和谷币是我国历史上的(C实物货币);9、在财政收支、贷款发放、商品赊销等经济活动中,货币发挥着(D支付手段)的职能1.一般而言,货币层次的变化具有以下(ADE)特点。
A.金融产品创新速度越快,重新修订货币层次的必要性就越大D.金融产品创新速度越慢,重新修订货币层次的必要性就越小 E.金融产品越丰富,货币层次就越多2.在我国货币层次中,狭义货币量包括(AE)。
A.银行活期存款E.现金3.在我国货币层次中准货币是指( BCDE)。
B.企业单位定期存款 C.居民储蓄存款 D.证券公司的客户保证金存款 E.其它存款4.信用货币包括(BCDE)。
C.纸币D.银行券E.存款货币B.电子货币5.货币发挥支付手段的职能表现在(ABCDEF )。
A.税款交纳B.贷款发放C.工资发放 D.商品赊销E.善款捐赠F.赔款支付(附加)6.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口径,对现钞的正确表述是(ACD)。
金融考研之货币银行学—货币供给一、导读前面我们讲框架的时候说过,货币银行学可以归纳为三条线的内容,第一条线是利率理论,第二条线是银行学,第三条线是货币学。
今天我们就来谈谈货币学,货币学的内容都是围绕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展开的,当供给等于需求时达到平衡,这是我们需要的理想状态,但现实中供给和需求往往不相等,这个时候就产生了通胀或紧缩的问题。
为了解决问题,人们分别对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展开了研究,产生了一系列的学派和理论,这些理论就是我们需要掌握的内容。
二、货币供给根据货币供应方程式可知,货币供应的决定因素主要是是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
那么要研究货币供给,必然先研究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
由此又衍生了相应的货币供给理论的性质讨论,即货币供给是外生的还是内生的。
最后介绍中国的货币供给情况。
所以货币供给的内容框架如下。
第一小节:基础货币>基础货币:又称强力货币,从来源看,它是金融当局的货币供应量。
从运用来看,它有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和通货组成,即B=C+R 。
>基础货币变化的原因:①政府的财政收支。
当财政收支出现恶化时,政府可以通过增税、发行公债、直接向中央银行透支。
后两种方法都会直接扩大基础货币供应。
②黄金存量和国际收支状况。
当黄金存量增加时,无论黄金来源于何处,央行在收购黄金的同时,需要支付一笔等价值的款项,相当于向市场投放了一笔基础货币。
当国际收支顺差时,中央银行为了调控汇率,向市场购入外汇,效果同购买黄金,也能增加基础货币的投放。
③技术和制度性因素。
主要是指商业银行和央行结算中的票据,其相当于是中央银行为了结算而向商业银行提供的短期信贷。
④中央银行的行为。
这里主要是指公开市场操作,央行可以通过公开市场操作精确调节基础货币总量,通过买卖证券的手段,增加或减少基础货币的供应。
>基础货币涉及的概念:①已调整基础货币:当存款从准备金率从高的地方流向低的地方,即使央行没有改变法定准备金率,平均法定准备金率也会降低,为了更准确的衡量货币政策,必须针对平均法定准备金率来调整基础货币。
《货币银行学》课程习题答案第十一章金融深化一、名词解释1、金融抑制2、金融深化3、货币化二、选择题(以下选项至少有一个符合题意)1、金融深化理论的代表人物()A.爱德华·肖和罗纳德、麦金农 B.奥森和克里克C.萨缪尔森和斯蒂格利茨 D.亚当斯密和凯恩斯2、麦金农认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是一种“被分割经济”,它们在货币金融方面具有特殊性,属于其特殊性的是()A.货币化程度低 B.货币化程度高C.金融市场完善 D.政府对金融活动管理放松3、二元金融机构并存是指发展中国家同时存在着现代货币银行体系和()A.传统的金融机构 B.现代的金融机构C.传统的政府结构 D.现代的政府机构4、衡量金融深化的标准大体上分为两个大类,主要是指()A.金融流量指标与金融存量指标 B.金融存量指标与金融资产价格指标C.金融流量指标与资产价格指标 D.金融流量指标与负债价格指标5、金融深化的效应有()A.收入效应,储蓄效应,进出口效应B.进出口效应,投资效应,就业效应C.收入效应,储蓄效应,投资效应,就业效应D.收入效应,产出效应6、1974年,卡普尔在其《欠发达经济的货币增长模型》一文中,建立了()模型A.封闭经济 B.开放经济C.保守经济 D.市场经济7、金融深化可以通过以下()效应对经济发展起促进作用。
A. 储蓄B. 投资C. 就业D. 收入E. 替代8、发展中国家实现金融深化首先要具备两个前提条件()。
A. 政府提高货币化程度B. 政府鼓励金融创新的发展C. 政府推行全方位金融改革D. 政府放弃对金融市场、金融体系的干预和管制E. 政府允许利率、汇率机制自由运行三、判断题1、商品化是货币化的前提和基础,商品经济的发展必然伴随着货币化程度的提高。
()2、现代金融业的发展在有力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出现不良影响和负作用的可能性越来越大。
()3、当代金融创新在提高金融宏观、微观效率的同时,也减少了金融业的系统风险。
()4、“金融二论”的核心观点是全面推行金融自由化,取消政府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一切管制和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