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银行学 第一章
- 格式:ppt
- 大小:210.00 KB
- 文档页数:30
第一章货币学习目的与要求:了解货币与日常生活的关系、货币的演变历史与经济生活的关系,掌握货币的一般职能、货币供应量的计算方法以及货币制度。
为后面的章节学习打下基础。
一、货币定义的方法1.货币=现金2.货币=财富3.货币=收入4.经济学定义货币的方法:理论分析法和经验研究法到底货币定义应该从什么方面入手:本书认为应该从职能入手。
二、货币的一般职能1.交换媒介:是指货币作为商品和劳务的交换媒介。
2.价值尺度:是以货币衡量一切商品和劳动价值的尺度3.支付手段:是指货币可以作为延期付款的手段但是作为支付手段的条件:货币的购买能力不降低;买者应支付一定的利息;确保到期债务偿还。
4.价值贮藏手段:发挥的条件:货币的价值或者购买力稳定;流动性高;安全可靠。
三、货币的职能定义1.交易媒介论:主要是在于货币克服了交易双方的需求上、时间上、空间上不一致的矛盾。
代表人物:英国经济学家佩赛克和萨文:货币必须是这样一些支付手段,这些支付手段是其持有者的财富,却不是其他人的债务,所以货币是社会净财富的组成部分。
纽伦和波特:货币的最基本的功能就是作为支付手段而为人们所普遍接受。
交换行为的两个阶段:W-G,G-W。
2.价值贮藏理论代表人物:弗里德曼和施瓦茨:货币能使购买行为从售卖行为中分离出来的购买力的暂栖所。
英国财政部成立的货币体系运行研究委员会:货币就是流动性。
一、货币的演变 1.商品货币2.代用货币3.信用货币4.电子货币二、货币供应量的计量标准(一)统计口径实际货币供应量:剔除了物价影响之后的一定时点上的货币存量。
名义货币供应量:一定时点上不考虑物价影响的货币存量。
1.我国1994年中国人民银行的定义三个层次:M0 =流通中货币M1= M0+单位活期存款M2= M1+准货币(储蓄存款和企业存款中具有定期性质的存款)+证券公司的保证金(2001年修改加入)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997年《统计手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采用的货币供应量口径货币与准货币。
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重点内容:1.马克思的货币起源学说。
2.货币形式的演变。
3.货币的本质。
4.货币的职能。
5.货币制度的主要内容。
6.货币制度的几种类型。
35张要记住第一节货币的起源▪你喜欢货币(money)吗?▪乔治·伯纳德·肖(George Bernard Shaw)说过:缺钱是一切邪恶的根源。
▪多数犯罪与金钱有关,许多刑罚也是以货币来衡量的。
▪资本主义社会信奉“金钱万能观”▪30年代大萧条的原因之一:缺少资金▪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货币过多。
过多的货币追逐过少商品。
货币的存在已有几千年的历史,现代经济生活也处处有货币,人们对货币的存在早已习以为常。
但货币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它的本质如何?这些问题长期困扰着人们。
对此,马克思曾引用当时英国议员格来斯顿的话说:“受恋爱愚弄的人,甚至还没有因钻研货币本质而受愚弄的人多。
”货币到底从何而来,似乎成了一个谜。
但这又是一个非解开不可的谜,因为了解货币的起源是认识货币本质、职能与作用的起点,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正确认识货币金融理论的起点。
关于货币起源的学说古今中外有多种。
如中国古代的先王制币说、交换起源说;西方国家的创造发明说、便于交换说、保存财富说,等等。
它们或认为货币是圣贤的创造,或认为货币是保存财富的手段,许多法学家甚至说货币是法律的产物。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虽然从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看,多数学说都存在一定的合理成分,但却无一能透过现象看本质,科学揭示货币的起源。
马克思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采用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方法观察问题,科学地揭示了货币的起源与本质,破解了货币之谜。
马克思的货币起源学说马克思是从商品和商品交换着手分析的。
原始社会末期,伴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剩余产品的出现,社会分工和私有制开始形成。
由于社会分工,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具有社会劳动的性质;由于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的私有制,商品生产者的劳动直接表现为私人劳动。
第一节经济生活中处处有货币经济生活中处处有货币1. 钱、货币、通货、现金是一回事吗?银行卡是货币吗?•Money 与Currency的异同——••2. 现代市场经济中,极难找出与货币没有任何联系的事物和地方。
货币流通1. 个人有货币收支,经营单位有货币收支,财政、机关、团体有货币收支,金融机构有货币收支,有对内的货币收支,有对外的货币收支。
这些货币收支构成整个国民经济中所有的现实的货币收支。
2.这些收支紧密连结在一起,此收彼支,此支彼收,由此及彼,连绵不断。
3. 这个连绵不断、割裂不开的货币流,称之为货币流通。
货币对外交往——外汇1. 一切外国的货币都是“外汇”(foreign exchange, exchange) 。
2. 对于外国人来说,人民币RMB 是他们国家的“外汇”。
货币的权势1. 为什么“钱能通神”?•只要货币存在,货币的权势就是客观必然!2. 道德的、法律的约束,会把货币的权势约束在社会可以接受的限度之内。
但约束并不可能使之消除;必然存在的只能是约束与反约束的持续较量。
第二节货币的起源古往今来对货币起源的论证1. 主流观点:肯定物品交易的发展,导致货币的出现。
也多有人强调,货币是由睿智的统治者制定的。
但这样的论点也并不否定交换发展的背景。
2. 物物交易为什么必然演进到通过货币的交易?对此,有种种论证:3. 在西方古典经济学的基础上,马克思从商品和商品交换着手,对货币问题作了系统的理论阐明。
基础理论:劳动价值学说;具体推导:价值形式的发展必然导致货币的产生。
4. 现代西方经济学中,从交易社会成本角度的论证:出发点不是物物交易的困难,而是交易成本高的必然趋向交易成本低的规律。
物物交易与通过货币交易分别需要的交易网点数量(设n 指商品数量):只要是市场经济,就离不开货币1.一切企图取消货币的行为,都在碰得头破血流之后而被迫放弃。
•2. 20世纪,以扬弃商品、市场为目标的计划经济,实际上也把取消货币的任务推至“遥远”的将来!货币范畴是不是永恒的存在有生就有死。
货币银行学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1、市场经济是一种交换经济市场经济产生的前提是社会分工社会分工的存在导致任何人都只能对一部分资源拥有所有权,要想获得别人拥有所有权的资源,必须遵循等价交换原则。
2、交换的两种形式:物物交换与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物物交换向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的演变物物交换存在的弊端1.需求的双重巧合2.交换系列的无限延长3.难以建立相互一致的交叉兑换比率4.缺少普遍接受的价值储存手段5.时间的双重巧合和地域的限制3、货币对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1.简化交换的方式,扩大交换的X围。
2.提高经济效率和挖掘生产潜力。
3.为整个经济结构的演变与经济X围的拓展奠定了基础。
4.促成商品跨时间的交换。
5.解决了需求上的双重巧合问题和时间上的双重巧合问题,拓展了交易的地域。
使购买力一般化,有利于资源的市场化配置:货币选票4、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并体现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
货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表现一切商品价值的材料,具有直接同所有商品相交换的能力。
货币体现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
商品生产者之间的交换关系,体现着产品归不同所有者占有,并通过等价交换来实现他们之间的社会联系。
5、货币的职能1. 价值尺度2.流通手段3.贮藏手段4.支付手段5.世界货币价值尺度:货币在表现和衡量商品的价值时,执行着价值尺度的职能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只需要观念的货币。
价格标准:货币计量单位,包含一定金属重量的货币单位与其等分。
6、价值尺度与价格标准的关系:价格标准是为价值尺度职能服务的一种技术性的规定。
区别:前者代表一定数量的社会劳动,用来衡量其他商品的价值;后者代表一定的技术重量,用来衡量货币金属本身的量。
前者是在商品交换中自发形成的,后者是由国家用法律加以规定的。
前者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动而变动,后者一经规定就比较稳定。
7、流通手段:货币在商品交换中起媒介作用时执行着流通手段职能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