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人生与人格共26页
- 格式:ppt
- 大小:1.26 MB
- 文档页数:26
作为人格的人:孔子论超越的个人人生文章标题:作为人格的人:孔子论超越的个人人生作为人格的人:孔子论超越的个人人生作为人格的人:孔子论超越的个人人生——兼及君子人格及其意义引子:现实人生与超越人生一、作为“仁义道德之师”的君子道德人格二、作为“仁义道德之君”的君子政治人格三、君子与小人及其道德和政治意义四、君子人格的现代价值在现实人生中,我们关注的是怎样对待我们生活中的遭遇,是一种当下的、此岸的、具体的人生,超越人生则关注我们到底在精神层面、在精神价值期望上、在终极人生熟悉上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换言之,现实人生显现的是一种事实化的、实然的人生,超越人生彰显的则是一种价值化的、应然的人生。
在超越的、应然的人生上,孔子在中华传统价值观的塑立过程中建构的是积极入世、负责负责的“君子理想型态”,君子人格必需以在社会机制中担任职务处理公共事务为目标,同时必需有充分的德性自觉,修养本身并教化百姓,这样的人生风貌也显现在孔子本身的一生写照中,虽然他为官的时间不长,但是他仍不断争取实现抱负的机会,并且对于已经为官的弟子又不断地告诫施政的道理,可谓从未放弃对公众事务的关怀。
对于自我的修养,孔子即以仁与礼为纲目的两端,仁是内心丰沛不断的普遍的人性关怀,礼是仁落实在生活事务的规范原则,仁必落实为礼,唯有在礼的遵守中那个质朴的仁心才能在人际关系之间获得恰当的份际,当然在现实事务上因着各种情况的差异与变化,即应有顺应情势的处理。
总之,孔子的仁德与礼治的两端成立了中国传统君子人格的基本图像,形成最正面最明确的理想人格型态。
以下我们以《论语》为基础来成立对于君子人格的熟悉。
在《论语》中,君子的含义有两种,一是“仁义道德之君”,如《论语·泰伯》中的“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中的君子之所指;二是“仁义道德之师”,即儒学者认为“生而知之”的贤能。
同时,孔子谈论君子经常是与小人比照起来说的。
所以,我们将对作为道德人格的君子、作为政治人格的君子以及君子与小人之辨分别述之,并同时对君子人格的历史价值和现代意义作一些分析。
孔子的人格境界——温良恭俭让子禽和子贡都是孔子的学生。
有一天,子禽问子贡:“咱们的老师每到一个地方,一定会参与政治。
是他求来的啊,还是人家邀请他的啊?”子贡回答说:“咱们的老师以温、良、恭、俭、让的方式得来的。
老师的这种方式,不是跟其他人有很大的区别吗?”在这里,“温、良、恭、俭、让”描述了孔子的处世风范,也体现了他的人格境界和处世智慧。
温:做一个温和的人茫茫宇宙,为何地球上存在高级生命?主要原因之一是温度的适宜。
离太阳过近,则钢铁也能融化;离太阳过远,则常年是严酷的寒冬,都不利于生命的存在。
只有温和,才是生命赖以存在的根据。
因此可以说:“温”本是上天之德。
温的状态是事物发展的有利条件。
在地球上,热带与寒带都没有高度发达的文明,只有温带,才适合文明的发展与繁荣。
比如说中国、美国、英国、德国、法国等高度文明的国度都处于地球的温带。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渴了要喝温水,冻僵的生命要把它温暖过来,朋友的心灵受伤了要温言抚慰。
过冷与过热都会适得其反。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最佳状态就是“温”,既不要过热,也不要过冷。
过热与过冷都会出现问题。
孔子的学生子游说:“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意思是:接近领导太频繁,就该着受辱了;朋友之间交往太频繁,就该疏远了。
领导或者朋友,都有自己的事情,有自己的生活空间,交往太频繁,无疑是挤压了他们生活空间,即使是出于好心、出于热情,时间长了,也会令人厌烦。
再者,过于讨好领导、讨好朋友,时间长了,他们也不会珍惜。
这都是交往过热的弊病。
交往过冷会出现什么问题呢?这一点不言自明。
亲密关系的维系是需要一定的时间和频率的,而且需要多种形式。
比如说,跟自己的朋友共同做一件事情,空闲时候的聊天,不见面时保持电话、短信、微信等等的联系,假如说一周不联系,甚至一个月都没有音信,那么,很难说能维持好你们的友谊。
让我们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保持温暖如春的状态,保持细水长流的滋润,那么,我们的友谊之树会在水分与温暖的滋养下,逐渐生长、壮大。
名人传之孔子解析孔子,名丘,字仲尼,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和文化名人。
他所创立的儒家思想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历史,对中国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孔子生平、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进行解析。
一、孔子生平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出生于中国鲁国的陬邑(今山东曲阜)。
他是鲁国颜回(孔子的母亲的娘家姓氏)的后代,属于贫寒士族。
孔子的父亲早逝,母亲不幸过早去世,他从小就生活在贫困环境中。
早年间,孔子勤奋读书,对于经典文化有着极高的热情。
他自述曾师从数十位名师,如老子的弟子老聃等。
孔子非常渴望为国家效力,后来成为鲁国的官吏,虽然历经挫折和政治失意,但他从未放弃对社会改革的追求。
晚年,孔子有弟子300余人,他开始著书立说,将自己的思想传承给后世。
公元前479年,孔子逝世于鲁国,享年73岁。
他的死让无数学子深感痛惜,被追封为鲁国的国师。
二、孔子思想孔子思想建立在对人性和社会伦理的探索上。
他认为人性本善,但通过教育与修养才能真正实现个人和社会的进步。
孔子提出了“仁”的概念,主张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追求和谐共处。
孔子的教育理念强调培养人的德才兼备,他主张“君子有三畏”,分别是“仁畏”,即畏惧失去仁爱之心;“知畏”,即畏惧无知而不断学习;“耻畏”,即畏惧违背社会道德而害羞。
这些教育观念为后世儒家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三、孔子对后世的影响孔子的影响力超越了他所处的时代和地域,成为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源泉。
他的儒家思想被奉为正统,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导思想。
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政治、教育、家庭伦理等方面塑造了中国人的价值观。
孔子的经典著作《论语》成为后世学者研究的重要文献,其言论和思想至今仍在中国社会有着广泛的影响。
除了《论语》,孔子的其他著作如《大学》、《中庸》等也被视为经典之作。
在国际上,孔子及其儒家思想也逐渐被外国学者所重视。
孔子学院的设立和孔子文化的传播使得孔子成为世界范围内知名的文化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