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西文化概论选修课教学
- 格式:pdf
- 大小:133.81 KB
- 文档页数:2
《西方文化概论》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二、教学目标及任务本课程为全校文法类各专业通识课。
本课程将通过对古希腊文化、古罗马文化、中世纪基督教文化和西方近现代文化的讲解,使全校文法类各专业的本科生了解西方文化孳乳繁衍、发生进化的来龙去脉,掌握西方文化史中的一些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认识不同时代的精神和文化状貌,为从不同专业的涉外部分的学习、进行中西比较、或直接学习研究具体领域的西方文化打下知识基础。
三、学时分配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第一章古希腊罗马文化:爱琴文明与希腊神话传说习题要点:米诺斯文明, 迈锡尼文明, 希腊神话传说的源流,希腊神谱, 神谱的文化学意义,荷马史诗与“系统叙事诗”等的具体内容。
本单元重点、难点:1.爱琴文明与希腊城邦文明之间的文化联系。
2.希腊神话的源流与谱系。
本单元教学要求:了解古希腊罗马文化:爱琴文明与希腊神话传说,要求基本理解希腊罗马文化的发展脉络,掌握希腊罗马文化的特征。
第二章古希腊罗马文化:希腊城邦文化习题要点:希腊城邦的发展演变, 希腊城邦的崛起与殖民,早期希腊城邦的政治变革,斯巴达的政治与文化,雅典的政治与文化,从分离主义到帝国主义等的具体内容。
本单元重点、难点:1.希腊宗教的文化特点。
2.希腊悲剧与喜剧的文化学意义。
本单元教学要求:了解希腊宗教的文化特点。
理解希腊悲剧与喜剧的文化学意义。
掌握希腊哲学发展的基本梗概。
第三章古希腊罗马文化:城邦文化的衰落与希腊化时代习题要点:希腊城邦文化的衰落,雅典民主制的蜕变,亚历山大帝国与希腊化时代,希腊文化精神的凋敝等的具体内容。
本单元重点、难点:1.希腊分离主义向帝国主义转化的历史契机。
2.希腊化时代的文化特点。
本单元教学要求:了解希腊城邦文化的衰落的过程,理解与掌握希腊文化精神的凋敝与希腊化时代的文化特点。
第四章古希腊罗马文化:罗马帝国的兴衰习题要点:罗马政治制度演化与罗马帝国的扩张过程等的具体内容。
本单元重点、难点:1.罗马政治制度演化的基本情况。
中西⽂化概论教案课题:第⼀章绪论⽬的要求:1、掌握⽂化的概念2、了解⽂化的分类与特征3、明确学习中西⽂化的⽬的和意义重点:⽂化的概念,⽂化的分类与特征难点:⽂化的内涵授课⽅式:讲授教学模型:多媒体演⽰和讲授教学相结合作业:1、什么是⽂化?2、什么是⼴义⽂化和狭义⽂化?3、结合实际谈学习中西⽂化的意义。
教学内容:第⼀章绪论⼀、⽂化的概念⼆、⽂化的分类与特征三、中国⽂化与西⽅⽂化四、学习中西⽂化的⽬的和意义课题:第⼆章中西⽂化产⽣的基础和条件⽬的要求:了解中西⽂化的起源和条件以及植根的基础重点:中西⽂化的起源和条件以及植根的基础难点:中西⽅⽂化发展的“元”点差异授课⽅式:讲授教学模型:多媒体演⽰和讲授教学相结合作业:1、中国⽂化是封闭性⽂化吗?2、中国传统的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化产⽣了什么影响?3、西⽅⽂化的形成条件与中国⽂化有何不同?教学内容:第⼆章中西⽂化产⽣的基础和条件⼀、中国⽂化的地理环境⼆、中国⽂化根植的经济基础三、中国⽂化以来的社会政治结构四、西⽅⽂化的起源和产⽣的条件课题:第三章中西⽂化的发展历程第⼀节先秦:中国传统⽂化的萌芽期第⼆节秦汉:中国传统⽂化的定型期⽬的要求:了解先秦、秦汉时期中国传统⽂化的特点重点:理解中国原始的精神⽂化,把握秦汉时代宏阔的⽂化精神难点:神本⽂化逐渐向⼈本的过渡的内在理路授课⽅式:讲授教学模型:多媒体演⽰和讲授教学相结合作业:1、“百家争鸣”是在怎样的⽂化背景下产⽣的?如何理解“和⽽不同”的⽂化精神?2、如何理解秦汉⽂化的精神?教学内容:第三章中西⽂化的发展历程第⼀节先秦:中国传统⽂化的萌芽期⼀、上古:中国传统⽂化的孕育和发端⼆、殷商西周:从神本到⼈本三、春秋战国:从礼崩乐坏到百家兴起第⼆节秦汉:中国传统⽂化的定型期⼀、⽂化的统⼀与思想的统⼀⼆、儒学独尊于经学兴起三、宏阔的⽂化精神课题:第三章中西⽂化的发展历程第三节魏晋六朝:中国传统⽂化的发展期第四节唐宋元:中国传统⽂化的繁荣期⽬的要求:掌握这两个时期中国传统⽂化发展的特点重点:魏晋时期儒、⽞、道、佛的冲突与整合;唐代中国⽂化的辐射难点:理解魏晋、唐的援佛⼊儒以及宋代新儒家的发展授课⽅式:讲授教学模型:多媒体演⽰和讲授教学相结合作业:1、为什么说隋唐是中国传统⽂化的隆盛时代?教学内容:第三章中西⽂化的发展历程第三节魏晋六朝:中国传统⽂化的发展期⼀、⽞学的兴起⼆、多远激荡三、胡汉⽂化的碰撞第四节唐宋元:中国传统⽂化的繁荣期⼀、兼容并蓄,⽓势恢宏的隋唐⽂化⼆、理学建构,雅俗并进的两宋⽂化三、辽夏⾦元,游牧⽂化于农耕⽂化的交融课题:第三章中西⽂化的发展历程第五节明清:中国传统⽂化的衰弱期第六节西⽅⽂化的发展和流变⽬的要求:1、掌握明清时期中国传统⽂化的演变趋势2、了解西⽅⽂化的发展和流变重点:理解为什么在明清时期进⼊了中国传统⽂化的衰弱期?掌握古希腊⽂化的卓越成就对后世的影响。
湖南农业大学课程论文学院:班级:姓名:学号:课程论文题目:中西方文化差异课程名称:西方风俗概论授课教师:评阅成绩:评阅成绩:成绩评定教师签名:日期:年月日目录一、中西方思想文化的差异 (2)二、交际语言的差异 (2)三、价值观与道德标准的差异 (3)四、社会礼仪的差异 (4)五、社会习俗的差异——处理事务的不同态度 (4)六、结语 (4)参考文献[摘要]: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
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
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中西方文化存在许多差异:整体性和个体性的差异;中西方言谈的差异;价值观与道德标准的差异;社会关系的差异;社会礼仪的差异;社会习俗的差异等。
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是极其必要的。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差异一、中西方思想文化的差异在中国,对别人的健康状况表示关心是有教养、有礼貌的表现。
但对西方人的健康表示关心,就不能按中国的传统方式了。
中国文化传统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即人与客体对象的融合,从而达到无我无对象的水平;西方文化传统是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分析,达到控制自然的目的,为我所用。
Doubtfire猜想:中国文化的境界的确是比较高。
或者是中国人的追求(理想)比较高。
要达到中国文化所尊崇的至高境界,其负载形式通常都是比较柔和的“琴棋书画”等“高雅”技术。
而排斥经世致用的改造自然的科学技术。
目标太高又无法实现,“圣人”不是上学可以产生的,而是“顿悟”出来的。
“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实际上是不能从“教育”这种手段中得到助益的。
于是教育无法系统地发展起来。
西方的情况恰恰相反,西方人定的目标比较合适。
可以通过学习,发挥人的智能,达到控制自然的目标。
并且,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已有的知识不断积累,并形成规范的知识体系,极具操作特征,可以很好地推广教育,提高民族整体素质。
中西文化趣谈选修课从中西文化选修课认识到,中西文化的差异因地理条件和历史积淀的不同而存在各方面差别,主要休现在思想价值观,及日常生活习俗方面。
一、思想价值观方面: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的过程中,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根深蒂固的统治地位,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其深刻而久远的影响。
中国人向来以自我贬仰的思想作为处世经典,这便是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作为行为的基本准则。
“中”是儒家追求的理想境界,人生处世要以儒家仁、义、礼、智、信的思想道德观念作为每个人的行为指南,接人待物,举止言谈要考虑温、良、恭、俭、让,以谦虚为荣,以虚心为本,反对过分地显露自己表现自我。
因此,中国文化体现群体性的文化特征,这种群体性的文化特征是不介许把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的。
西方国家价值观的形成至少可追溯到文艺复兴运动。
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是人文主义,即以崇尚个人为中心,宣扬个人主义至上,竭力发展自己表现自我。
“谦虚”这一概念在西方文化中的价值是忽略不计的。
生活中人们崇拜的是“强者”“英雄”。
有本事,有才能的强者得到重用,缺乏自信的弱者只能落伍或被无情地淘汰。
因此,西方文化体现出个体文化特征,这种个体性文化特征崇尚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
总之,中国崇尚以和为贵,就当代社会来说,我们提倡共建和谐社会,共同富裕。
而西方则是强者为尊的社会,注重私人享乐,这也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特点。
二、中西方风俗习惯::1.个人隐私:对大多数西方人来说,向陌生人或不大熟悉的人提How old are you?How much do you make?Are you married?等谈及年龄、收入、婚姻状况、宗教信仰、家庭情况等问题的话题属个人隐私范畴,忌讳别人问及。
而中国人见面二分熟,在半小时内,对方的家庭情况、个人状况便了解得清清楚楚。
这又是双方所处的不同文化背景在起作用。
西方人特别注重个人隐私。
他们认为个人的事不必让别人知道,更不愿让别人干预。
中西文化概论教学大纲解读中西文化概论教学大纲解读中西文化概论是一门涉及中西方文化交流和比较的学科,通过对两种文化的对比分析,旨在增进学生对中西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本文将对中西文化概论教学大纲进行解读,探讨其内容和目标。
一、课程目标中西文化概论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对中西文化的基本认识和理解能力。
通过学习中西文化的差异和共通之处,学生将能够拓宽视野,增进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同时,课程还旨在培养学生对中西文化发展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意义的思考能力,以及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包容。
二、课程内容中西文化概论的内容涵盖了多个方面,包括文化定义、文化元素、文化传播、文化交流等。
首先,课程将对文化的概念进行界定和解释,引导学生对文化的本质和特点有更深入的认识。
其次,课程将通过比较中西方文化的元素,如价值观、宗教信仰、社会习俗等,帮助学生理解两种文化的差异和共通之处。
此外,课程还将涉及到中西文化的传播方式和途径,如语言、文学、艺术等,以及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意义。
三、教学方法中西文化概论的教学方法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理论方面,教师将通过讲解、讨论和阅读文献等方式,向学生传授相关的文化知识和理论。
同时,教师还将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通过分析案例和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对中西文化的理解和评价能力。
在实践方面,教师将组织学生参观文化场所、参加文化活动等,以亲身体验的方式加深对中西文化的认识。
四、评估方式中西文化概论的评估方式主要包括考试、论文和小组讨论等。
考试部分将测试学生对文化概念、文化元素和文化交流等知识的掌握程度。
论文部分要求学生选择一个特定的文化现象或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小组讨论部分将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共同探讨和解决跨文化交流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五、课程意义中西文化概论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通过学习中西文化的差异和共通之处,学生将能够拓宽视野,增强自身的文化自信心。
《中外文化概论》教案第一章:绪论1.1 课程定位与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外文化概论的课程地位、学习意义和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1.2 教学内容介绍中外文化概论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和内容分析中外文化的特点、差异与相互影响阐述学习中外文化概论的方法与途径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讨论、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了解和思考中外文化之间的关系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中外文化风貌,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1.4 教学评估通过课堂讨论、作业、小测验等方式,了解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第二章:中国传统文化2.1 教学内容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形成背景和主要内容介绍中国古代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领域的代表性成果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2.2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解读、讨论等教学方法,使学生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结合具体案例,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价值2.3 教学评估通过对学生课堂表现、作业和测验成绩的评估,了解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掌握情况鼓励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出自己的见解,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第三章:西方文化3.1 教学内容分析西方文化的特点、形成背景和主要内容介绍西方古代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领域的代表性成果探讨西方文化在现代社会的演变与趋势3.2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解读、比较等教学方法,使学生深入了解西方文化的精髓结合具体案例,分析西方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价值3.3 教学评估通过对学生课堂表现、作业和测验成绩的评估,了解他们对抗西方文化的掌握情况鼓励学生对西方文化的演变与趋势提出自己的见解,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第四章:中日文化4.1 教学内容分析中日文化的特点、形成背景和主要内容介绍中日古代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领域的代表性成果探讨中日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交流与互鉴4.2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解读、比较等教学方法,使学生深入了解中日文化的精髓结合具体案例,分析中日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价值4.3 教学评估通过对学生课堂表现、作业和测验成绩的评估,了解他们对抗中日文化的掌握情况鼓励学生对中日文化的交流与互鉴提出自己的见解,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第五章:中美文化5.1 教学内容分析中美文化的特点、形成背景和主要内容介绍中美古代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领域的代表性成果探讨中美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差异与互补5.2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解读、比较等教学方法,使学生深入了解中美文化的精髓结合具体案例,分析中美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价值5.3 教学评估通过对学生课堂表现、作业和测验成绩的评估,了解他们对抗中美文化的掌握情况鼓励学生对中美文化的差异与互补提出自己的见解,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第六章: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与现状6.1 教学内容回顾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脉络,分析其对双方文化发展的影响探讨当前中外文化交流的主要形式、途径和特点评估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与挑战,提出应对策略6.2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外文化交流的历程与现状利用多媒体资料,展示中外文化交流的经典案例,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6.3 教学评估通过对学生课堂表现、作业和测验成绩的评估,了解他们对抗中外文化交流历史与现状的掌握情况鼓励学生就中外文化交流的现状提出自己的见解,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第七章: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7.1 教学内容分析跨文化交际的核心能力,包括跨文化认知、情感和行为技能探讨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策略与方法,如跨文化培训、交流实践等介绍跨文化交际能力在个人发展和社会应用中的重要性7.2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体验和理解跨文化交际的复杂性设计模拟跨文化交际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7.3 教学评估通过对学生课堂参与、角色扮演表现、作业和测验成绩的评估,了解他们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情况鼓励学生分享跨文化交际的实践经验,培养他们的反思能力第八章: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多样性8.1 教学内容分析全球化对文化多样性的影响,包括文化同质化与差异化并存的现状探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多样性的保护与发展策略讨论文化多样性在促进全球和平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8.2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全球化与文化多样性的复杂关系利用多媒体资料,展示全球范围内的文化多样性案例,增强学生的全球视野8.3 教学评估通过对学生课堂表现、作业和测验成绩的评估,了解他们对抗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多样性的理解程度鼓励学生提出保护和发展文化多样性的创新方案,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第九章:文化冲突与管理9.1 教学内容分析文化冲突的原因、表现和影响,如价值观差异、沟通风格不同等探讨文化冲突管理的策略与方法,如文化适应、调解与和解等介绍文化冲突管理在组织管理和国际交流中的重要性9.2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和处理文化冲突设计模拟文化冲突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文化冲突管理技巧9.3 教学评估通过对学生课堂参与、角色扮演表现、作业和测验成绩的评估,了解他们文化冲突管理能力的提升情况鼓励学生分享在处理文化冲突中的经验和感悟,培养他们的同理心和协调能力第十章:未来文化发展趋势10.1 教学内容分析当前世界文化发展的主要趋势,如文化融合、数字化等探讨新技术、新媒体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如互联网、等预测未来文化发展的可能方向和挑战10.2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关注文化发展的前沿动态利用多媒体资料,展示新技术、新媒体在文化领域的应用案例,增强学生的未来视野10.3 教学评估通过对学生课堂表现、作业和测验成绩的评估,了解他们对抗未来文化发展趋势的理解程度鼓励学生对未来文化发展提出自己的预测和设想,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前瞻性意识重点和难点解析第一章绪论:重点:课程定位与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估。
西方文化概论教案-范文模板及概述示例1:标题:西方文化概论教案引言:西方文化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文化之一,深受全球范围内的关注和研究。
在教育领域,西方文化概论课程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和探索西方文化的机会。
本文将探讨一个典型的西方文化概论教案,旨在帮助教师设计和实施这门课程。
一、课程目标:1. 介绍西方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2. 缩小学生对西方文化的认知差距,增进对西方文化的理解。
3. 提供学生分析和评价西方文化的工具和方法。
4. 促进学生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欣赏,并思考如何与之融合。
二、课程内容:1. 西方文化的定义和起源- 探讨西方文化的定义,明确其界限和内涵。
- 分析希腊、罗马文明对西方文化的贡献。
2. 西方文化的价值观和信仰- 研究基督教对西方价值观和道德观念的影响。
- 探讨自由、平等和个人权利的概念。
3. 西方文化的艺术与文学- 介绍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古典艺术与文学。
- 研究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和人文主义思想。
4. 西方文化的科学与哲学- 回顾古希腊的哲学思想和科学成就。
- 探讨启蒙运动时期思想家的贡献。
5. 西方文化与现代社会- 研究西方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影响力和流行文化现象。
- 探讨西方文化在全球化进程中的角色和挑战。
三、教学方法:1. 讲授- 教师通过课堂讲解和示范的方式,向学生介绍课程内容和概念。
2. 小组讨论- 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在课后或课堂上一起讨论相关的问题,并分享彼此的观点和观察。
3. 视频和多媒体资源- 使用视频和多媒体资源来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化的了解和感知。
4. 个人研究项目- 鼓励学生选择一个关于西方文化的主题,并进行个人研究报告。
四、评估方式:1. 课堂参与度-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参与程度,包括提问、回答问题和讨论。
2. 小组讨论和合作- 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合作中的表现,包括发言、倾听和理解他人观点。
3. 个人研究报告- 评估学生在个人研究项目中的深度和广度。
结论:设计一门成功的西方文化概论课程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和教学目标。
《中西文化交流史》课程教学探析《中西文化交流史》课程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在目前的教学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一是主要侧重于讲“史”,内容比较沉闷枯燥,大部分内容缺乏趣味性,与学生现实生活联系不紧密;二是教学内容从古至今时间跨度大、地域范围广、内容庞杂,在有限的课时内不易把握,课程的讲授缺乏深度;三是本课程的开设多为大三上学期或大三下学期,此时为专业课教学的密集期,与其他专业课相比,此门课程的“专业性”略显不足,同时学生认为此课程实用性不强,对就业影响不大,对考研升学没有帮助,因此学习缺乏积极性。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提高本课程的教学效果,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和完善:一.教学内容的选择1.立足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规格决定了教学内容的选择,简单的说就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就要选择什么样的教学内容。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包括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最终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结合这一目标,考虑到“学以致用”,《中西文化交流史》课程的教学内容应该要系统讲授各个时期中西交流的发生、发展及其内容和方式,尤其是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接触、碰撞、冲突和交流、融合。
让学生了解中国与西方在政治、经济、宗教、文学、语言、科学技术与艺术等诸多领域之间的相互影响与互动关系,由此知晓各种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之一,促进学生了解和探讨汉民族与世界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尤为重要的是总结我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交往的经验和教训。
从而培养学生对人类文明进程阶段性和整体性的认识,培养学生正确的开放和交流意识、正确对待和吸收外来文化的科学态度以及正确地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为更好地进行对外汉语教学和对外文化交流打下良好的基础。
2.结合汉语国际教育和中西交流的现状目前,汉语国际教育遍布全球各大洲,根据2012和2013全国来华学生简明统计,生源大国的格局基本稳定,排在前10位的是韩国、美国、泰国、日本、俄罗斯、印度尼西亚、越南、印度、哈萨克斯坦和巴基斯坦。
《中外文化概论》教案第一章:绪论1.1 课程定位与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外文化概论的课程地位、学习意义及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1.2 教学内容1.2.1 中外文化的发展历程1.2.2 文化传承与创新1.2.3 文化差异与交流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了解中外文化的发展历程,认识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性,探讨文化差异与交流的方法。
1.4 教学资源1.4.1 教材:《中外文化概论》1.4.2 参考书籍:《世界文化史》、《中国文化史》等1.4.3 网络资源:相关学术论文、报道、视频等1.5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讨论、课后作业、小组报告等方式,评估学生对中外文化概论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第二章:中国传统文化2.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形成与发展,增强对本国文化的认识和自豪感。
2.2 教学内容2.2.1 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2.2.2 儒家、道家、佛家思想2.2.3 中国传统艺术与民俗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探讨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2.4 教学资源2.4.1 教材:《中外文化概论》2.4.2 参考书籍:《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古代思想史》等2.4.3 网络资源:相关学术论文、报道、视频等2.5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讨论、课后作业、小组报告等方式,评估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掌握程度。
第三章:西方文化3.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西方文化的发展历程、主要思想体系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3.2 教学内容3.2.1 西方文化的发展历程3.2.2 古希腊罗马文化3.2.3 基督教文化3.2.4 近现代西方文化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西方文化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探讨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3.4 教学资源3.4.1 教材:《中外文化概论》3.4.2 参考书籍:《西方文化史》、《近现代西方思想史》等3.4.3 网络资源:相关学术论文、报道、视频等3.5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讨论、课后作业、小组报告等方式,评估学生对西方文化的理解掌握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