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试题分类汇编考点 分子、原子与离子(含解析)
- 格式:doc
- 大小:285.81 KB
- 文档页数:7
化学中考试题分类汇编分子与原子一.选择题1.(2015•绵阳)下列各种粒子,不带电的是()A .原子核B.质子C.中子D.电子考点:原子的定义与构成.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分析:根据原子不显电性,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其中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原子不显电性,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其中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A、原子核带正电,故选项错误.B、质子带正电,故选项错误.C、中子不带电,故选项正确.D、电子带负电,故选项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了解原子的构成、构成原子的粒子的带电情况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2.(2015•咸宁)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分子、原子和离子,有关这三种粒子的说法错误的是()A.分子和原子都在不断运动,而离子是静止的B.同种原子可能构成不同种分子C.同一元素的两种粒子,其原子核内质子数一定相同D.当原子失去或者得到电子后,其性质发生了改变考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原子的定义与构成;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原子和离子的相互转化.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分析:A、根据构成物质的微粒都在不停地运动解答;B、根据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解答;C、根据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决定元素种类的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据此进行分析判断.D、根据当原子失去或者得到电子后,变成了离子解答.解答:解:A、构成物质的微粒都在不停地运动,分子和原子都在不断运动,而离子也是运动止的,故错误;B、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同种原子可能构成不同种分子,如氧原子可以构成氧分子和臭氧分子,故正确;C、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决定元素种类的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若两种原子属于同种元素,它们的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一定相同,故正确;D、当原子失去或者得到电子后,变成了离子,性质发生了改变,故正确.答案:A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元素的概念和不同种元素之间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不同、单质的特征等并能灵活运用即可正确解答本题.3.(2015•东营)下列推断正确的是()A.在加压条件下,6000L氧气可装入容积为40L的钢瓶中,由此推断氧气分子变小了B.蔗糖在热水中的溶解速度更快,由此推断在受热情况下分子运动速率加快C.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由此推断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D.碱能使酚酞试液变红,由此推断能使酚酞试液变红的物质一定是碱考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中和反应及其应用.专题: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常见的酸酸的通性;常见的碱碱的通性.分析:根据分子间有间隔,气体受压后,分子间隔变小,气体的体积减小,蔗糖在热水中的溶解速度更快,是因为受热情况下,分子运动速率加快,中和反应是酸和碱的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酸和碱的反应,碱性溶液能使酚酞变红,有些盐的溶液也显碱性进行解答.解答:解:A、分子间有间隔,气体受压后,分子间隔变小,气体的体积减小.氧分子之间有一定的间隔,在加压时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故6000L氧气加压后可装入容积为40L的钢瓶中,故选项解释错误;B、蔗糖在热水中的溶解速度更快,是因为受热情况下,分子运动速率加快,故选项解释正确;C、中和反应是酸和碱的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酸和碱的反应,故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故选项解释错误;D、碱性溶液能使酚酞变红,有些盐的溶液也显碱性,例如碳酸钠,故此选项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中和反应的概念、酸碱指示剂的有关知识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4.(2015•湖州)提起压在容器中水面上方的活塞,容器中的水发生汽化,如图所示.下列选项中,最能表示水汽化后相同空间内粒子分布的是()A .B .C .D .考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分析:根据水汽化属于物理变化,分子组成不变,当物质有液态变为气态时,分子间隔增大进行解答.解答:解:分子之间的间隔决定物质的状态,当由液态变为气态时,分子之间的间隔增大,但分子组成不变,故符合此条件的只有C .故选C点评:知道当物质有液态变为气态时分子间隔增大是解决此问题的关键.5.(2015•重庆)涂改液用量虽少毒性却不小,大多数涂改液在使用时会闻到特殊的气味,从分子的角度可以解释为()A .分子可以再分B .分子之间有间隔C .分子在不断运动D .分子可以构成物质考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专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题: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解答:解:大多数涂改液在使用时会闻到特殊的气味,是因为涂改液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特殊气味.A、由分子的性质可知,使用涂改液时会闻到特殊的气味的主要原因与分子可以再分无关,故选项错误.B、由分子的性质可知,使用涂改液时会闻到特殊的气味的主要原因与分子之间有间隔无关,故选项错误.C、由于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的,这是造成使用涂改液时会闻到特殊的气味的主要原因,故选项正确.D、由分子的性质可知,使用涂改液时会闻到特殊的气味的主要原因与分子可以构成物质无关,故选项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6.(2015•上海)有关水分子的叙述正确的是()A.水在固态时分子是静止不动的B.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微粒是水分子C.水由液态变成气态时水分子质量变小D.水结冰后体积变大是水分子的体积增大造成的考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分析:A.根据分子在不断的运动来分析;B.根据分子的概念来分析;C.根据物理变化中分子的变化情况来分析;D.根据物质状态转化中分子的变化情况来分析.解答:解:A.分子在固态、液态和气态下都是在不断地运动,故错误;B.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微粒,而水就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故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微粒是水分子,故正确;C.液态的水和气态的水均由水分子构成,分子质量不变,故错误;D.水结冰体积变大是因为水分子间隔变大引起的而不是水分子体积变大,故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分子的性质、概念,难度不大.7.(2015•绵阳)把磨得很光滑的铅片和金片紧压在一起,在室温下放置5年后再将它们切开,可以看到它们相互渗入约1mm深.这个现象说明()A.固体分子在不停地运动B.温度越高,固体分子运动越剧烈C.固体分子之间存在着引力和斥力D.固体分子之间只有引力,没有斥力考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分析:根据分子动理论的内容分析答题,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组成物质的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与斥力.解答:解:两个表面光滑的铅片和金片相互紧压后,它们会黏在一起,是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彼此进入了对方,这就是扩散现象.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分子动理论内容的掌握情况,需要结合具体实例进行分析.8.(2015•菏泽)对于下列说法,有关微观解释正确的是()A.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氢原子和氧原子能保持水的化学性质B.化学反应过程的实质是分子破裂原子重新组合C.将水加热变成水蒸气,体积变大,是因为水分子体积变大D.花香四溢主要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考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化学反应的实质.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分析:A.根据水分子的结构以及分子的概念来分析;B.根据化学变化的实质来分析;C.根据物质状态变化中的分子变化来分析;D.根据分子的性质来分析.解答:解:A.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保持水的化学性质,故错误;B.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的过程,故正确;C.水变成水蒸气,体积变大是因为水分子的间隔变大的缘故,故错误;D .花香四溢是因为分子在不断的运动引起的,故错误.故选B .点评:解题的关键是分子的特征、性质以及化学变化的实质,难度不大.9.(2015•武汉)小明同学对探究分子性质的实验(图1)进行了改进.如图2所示,试管丁、戊中各有一张每隔2厘米滴有一滴酚酞溶液的滤纸条,装有适量浓氨水的小药瓶固定在橡皮塞上,试管丁中小药瓶上的瓶塞已塞紧,试管戊中的小药瓶上无瓶塞.关于图1、图2中的实验有以下说法:①图2比图1的实验更环保、更节约;②图1和图2的实验均能证明分子在不断的运动;③浓盐酸有挥发性,仅将浓氨水换成浓盐酸也可达到实验目的;④如果丁中没有小药瓶,图2的实验也可达到实验目的;⑤若将戊浸入冰水中,滤纸条不会变红.以上说法中错误的是()A .①②B .③④C .③⑤D .④⑤考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酸的物理性质及用途;酸的化学性质.专题:科学探究.分析:本题考查了分子的性质,结合分子在不断地运动,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来分析解答.解答:解:①图2实验是在密封的小容器内进行的,与图1比较更环保、更节约,故正确;②图1中乙烧杯中的酚酞试液变红色,丙烧杯中的酚酞不变色;图2中丁试管中的滤纸不变色,丁试管中滤纸条上的酚酞变红色,二者均说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故正确;③盐酸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色,故错误;④如果丁中没有小药瓶,仍可形成对比实验了,故正确;⑤分子在不同温度下都是在不断运动的,故错误.故C.点评: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分析该题考查的知识点,然后结合所学的知识进行解答,该题题型新颖,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10.(2015•湖北)“一滴水中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说明了()A.分子很小B.分子间可以再分C.分子之间有间隔D.分子在不断地运动考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分析:A、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B、结合事实可知在该过程中看分子有没有再分;C、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D、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解答:解:A、一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说明分子的体积很小,A正确;B、一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分子有没有再分,B不正确;C、一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说明分子的体积很小,不能证明分子间有间隔,C不正确;D、一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说明分子的体积很小,不能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D不正确;故答案选A.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11.(2015•漳州)“”示意图可表示的分子是()A .He B.Cl2C.CO D.CH4考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分析:由微观粒子示意图来分析,该物质的一个分子是由两个不同的原子构成的.解答:解:A.氦气是由氦原子构成的,不是由分子构成的,故错误;B.一个氯气分子是由两个相同的氯原子构成的,故错误;C.一个一氧化碳分子是由一个碳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故正确;D.一个甲烷分子是由1个碳原子和4个氢原子构成的,故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微观模拟图的应用,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图示进行.能根据提供的图形信息作出准确的判断,能分清分子的原子构成,是解决此类题目的关键.12.(2015•乌鲁木齐)“见著知微”是化学学科的重要特点之一.它是指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思考和推论.建立起对微小的原子、分子的认识.下列不符合这一特点的是()A.蔗糖溶解B.水的电解实验C.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D.A烧杯中溶液变红考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分析:A、根据分子的性质解答;B、根据水的电解实验的实质解答;C、根据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原理解答;D、根据分子不断地运动解答.解答:解:A、蔗糖溶解是分子之间有间隔,并且分子不停的运动,故正确;B、水的电解实验的实质是水分子分解为氢原子和氧原子,氢原子和氧原子不能再分,重新组合为氢分子和氧分子,故正确;C、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原理是红磷燃烧消耗氧气,利用压力差得出结论,是宏观现象,故错误;D、氨气分子不断地运动,水溶液呈碱性,是A烧杯中溶液变红,故正确.答案:C点评:了解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了解物质的组成和物质的构成.13.(2015•昆明)湿衣服经过晾晒就能变干的原因是()A.分子在不停运动B.分子的体积很小C.分子间有间隔D.分子的质量很小考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分析:构成物质的微粒具有如下特征:①体积和质量都很小②微粒之间存在间隔③微粒是在不断运动的,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运用这些特征我们可以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现象.解答:解:湿衣服能晾干是因为衣服的水以分子的形式运动到了空气中,而在阳光下温度更高分子的运动速度会更快.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运用微粒的特征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现象.14.(2015•威海)汤姆森和卢瑟福都对现代原子结构理论做出了巨大贡献.下列关于原子结构的论述中,不属于他们两人共同观点的是()A .原子很小,但可以分B .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C .原子的电子带负电荷D .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考点:原子的定义与构成.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分析:根据化学史和常识解答,记住著名化学家的主要贡献即可.解答:解:卢瑟福在用a 粒子轰击金箔的实验中发现了质子,提出原子核式结构学说,汤姆生通过对阴极射线的研究发现了电子,从而揭示了原子是有复杂结构的,所以原子很小,但可以分,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的电子带负电荷属于他们两人共同观点,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不是.答案:B点评:本题考查化学史,是常识性问题,对于化学史上重大发现、发明、著名理论要加强记忆,这也是考试内容之一.15.(2015•温州)氚是氢的一种同位素,氚原子含有1个质子和2个中子.下列示意图能正确表示氚原子结构的是()A .A B.B C.C D.D考点:原子的定义与构成.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分析:根据在原子中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以及图示进行解答.解答:解:根据在原子中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其核内有一个质子和2个中子,可知,氚原子核外有1个电子,故A正确;故选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在原子中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题目较易.16.(2015•苏州)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原子的质量几乎都集中在原子核中B.生活中常接触到的“高钙牛奶”、“碘盐”中的“钙”、“碘”指的是离子C.通常把PH<7的降水称为酸雨D.氯化铵可以与草木灰(含碳酸钾)混合施用考点:原子的定义与构成;酸雨的产生、危害及防治;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元素的概念.专题:化学与环境保护;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常见的盐化学肥料.分析:A、根据原子的组成分析;B、根据元素的定义分析;C、根据酸雨的PH值分析;D、根据氯化铵的作用分析.解答:解:A、原子的质量几乎都集中在原子核中,正确;B、生活中常接触到的“高钙牛奶”、“碘盐”中的“钙”、“碘”指的是元素,错误;C、通常把PH<5.6的降水称为酸雨,错误;D、氯化铵不可以与草木灰(含碳酸钾)混合,错误;故选A点评:此题考查的知识比较综合,关键是对各项知识的掌握.17.(2015•荆州)原子核中一定含有的粒子是()A .中子B.质子C.电子D.质子和中子考点:原子的定义与构成.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分析:根据已有的原子核的构成进行分析解答,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但是中子不一定存在,据此解答.解答:解: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但是中子不一定存在,例如普通氢原子不含有中子,故原子核中一定含有质子,故选B.点评:掌握原子的构成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18.(2015•潍坊)下列关于原子、分子的说法错误的是()A.分子可以构成物质,而原子只能构成分子B.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而原子不能再分C在原子中,质子等于核外电子数D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考点: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原子的定义与构成;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分析:从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方面分析判断即可.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解答:解:A、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不是唯一的一种,原子、离子也能构成物质,说法错误.B、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即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说法正确.C、在原子中,质子等于核外电子数,说法正确D、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发生了变化,原来的物质也就不存在,新的物质和原来的物质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不变,物质不发生变化,它和原来物质的具有完全相同的化学性质.所以把分子说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说法正确.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了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在理解“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粒子是分子”时,要从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实质分析:在任何化学变化过程中,原子都不能被分开,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原子的重新组合.二.解答题1.(2015•江西)逻辑推理是学习化学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AA.物质的分子结构不同则性质不同,所以氧气和臭氧(O3)的性质不同B.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所以纯净物一定是由同种分子构成C.氧、硫、氯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均多于四个,所以非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都多于四个D.单质碳能夺取氧化铜中的氧具有还原性,一氧化碳能夺取氧化铜中的氧所以也具有还原性.考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分析:A .根据不同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来分析;B .根据构成纯净物的粒子有分子、原子和离子来分析;C .根据氢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只有一个来分析;D .根据一氧化碳能夺取氧化铜中的氧具有还原性来分析.解答:解:A 、臭氧和氧气的性质不同,是因为分子的构成和结构不同,不同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故选项说法正确.B 、构成纯净物的粒子有分子、原子和离子,故错误;C 、氢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只有一个,故错误;D 、一氧化碳也能夺取氧化铜中的氧,所以也具有还原性;故选A ;一氧化碳;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较多,但是难度不大.2.(2015•厦门)“见著知微,见微知著”是化学思维方法.(1)从宏观知微观.①50mL 水与50mL 乙醇混合后,溶液体积小于100mL ,微观解释为分子间有间隔;②气体X 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氮气和水,X 分子中一定含有的原子是N 和H (填符号).(2)从微观知宏观.①微粒A 最外层电子数是7,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填“得”或“失”)电子;②微粒A 、B 、C 、D 、E 中,对应单质化学性质最稳定的是B (填编号,下同),属于同一种元素的是C 和E .③甲和乙在催化剂、高温高压条件下反应生成丙,三种物质微观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O+2H 2CH 3OH .考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分析:本题考查化学用语的意义及书写,解题关键是分清化学用语所表达的对象是分子、原子、离子还是化合价,才能在化学符号前或其它位置加上适当的计量数来完整地表达其意义,并能根据物质化学式的书写规则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才能熟练准确的解答此类题目.解答:解:(1)①50mL酒精与50mL水混合后体积小于100mL,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一部分水分子和酒精分子会互相占据分子之间的间隔.②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反应后的原子种类是N、H、O,故X分子中一定含有的原子是N、H;(2)①由微粒A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其最外层电子为7个,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一个电子;②原子结构的最外层电子为8的结构最稳定.则可从原子结构示意图中知:单质化学性质最稳定的是B;C最外层虽然为8,但这是镁离子的结构示意图,镁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2;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为同种元素,故属于同种元素的为C和E;③由图示可知,该反应为一氧化碳和氢气在催化剂、高温高压条件下反应生成甲醇,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H2CH3OH;故答案为:(1)①分子间有间隔②N H(2)①7得②B C和E③CO+2H2CH3OH;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同学们对常见化学用语(元素符号、原子符号、离子符号等)的书写和理解能力.。
2024成都中考化学复习基础知识分点练分子和原子命题点1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1.(2023泰州)下列物质由分子构成的是()A.锌B.氮气C.石墨D.氯化钾2.(2023陕西)从分子、原子角度认识物质是化学科学的重要特征。
下列物质中含有多种分子的是()A.空气B.冰水C.甲烷D.黄金3.(2023河南)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
下列都由离子构成的一组物质是()A.氯化钠、硫酸铜B.水、干冰C.金刚石、氧化汞D.氦气、氨气4.(2023绥化)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A.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化合物B.质子数相同的原子一定属于同种元素C.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D.原子都是由质子、中子、电子构成的命题点2用分子的观点解释常见现象5.(2023遂宁)下列现象能用“分子在不停地运动”解释的是()A.春天柳絮飞扬B.夏天荷花飘香C.秋天落叶飞舞D.冬天雪花飘飘6.(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2023包头)2023年北京冬奥会在世界上首次采用CO2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其原理是将液态CO2蒸发吸热,使水变成冰实现制冷。
其中CO2由液态转化为气态的过程中,从微观角度分析发生改变的是()A.分子的种类B.分子间的间隔C.分子的质量D.分子的大小7.(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023山西)“等一帘烟雨,候十里春风”,是对二十四节气中“雨水”的形象描述。
随着“雨水”之后雨量的增多,空气湿度逐渐增大的原因是()A.每个水分子体积变大B.水分子分解加快C.每个水分子质量增大D.水分子数目增多8.(2023河北)如图所示,封闭在注射器中的空气被压缩后,气体分子的()A.个数减少B.质量减小C.间隔减小D.种类减少源自科粤九上P42实验2-79.(2023广州)如图所示,检查装置气密性时观察到导管口有气泡冒出,对此现象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A.装置内气体分子的数目增多B.装置内气体分子的间隔变大C.装置内气体分子的种类发生变化D.装置内气体分子的大小发生变化源自人教九上P22实验1-710.(2021晋中)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可通过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苯分子的图像。
课时11.分子、原子、离子一、选择题2.(2019江苏省泰州市,2题,1分)下列物质由分子构成的是A.金B.氨气C.氯化镁D.硫酸铜【答案】B【解析】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是是分子、原子或者离子,一般的金属、稀有气体等单质由原子直接构成,碱、盐等由离子构成.故:金属于金属单质,是原子直接构成的;氨气是氨气分子构成的;氯化镁是镁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硫酸铜是铜离子和硫酸根离子构成的.故答案为B.【知识点】分子原子离子4.(2019湖北省咸宁市,题号4,分值2)下列宏观事实对应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A.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差异大—原子的种类不同B.H2O和H2O2的化学性质不同—分子间的间隔不同C.公园里闻到花的香味—分子在不断运动D.把液化石油气压缩进钢瓶—分子体积变大【答案】C【解析】A.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两者物理性质差异大的原因是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A错误;B.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分子相同,物质的化学性质相同;H2O和H2O2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两种物质的分子构成不同,B错误;C. 公园里闻到花的香味—分子在不断运动,C正确;D.把液化石油气压缩进钢瓶,是因为分子间隔减小,体积减小,D错误。
【知识点】分子的性质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现象5.(2019山东省聊城市,题号5,分值2)下列关于微观粒子说法不正确的是A.分子的质量一定比原子的质量大B.同种原子可以构成不同种分子C.所有原子都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D.原子得到或失去电子变成离子【答案】A【解析】此题考查微观粒子知识。
分子和原子有很多种,分子一定比组成它的原子质量大,A错误;同种原子可以构成不同分子,比如氧分子和臭氧分子,B正确;所有的原子都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C正确;原子变为离子的方式就是得失电子,D正确。
【知识点】分子、原子、离子6.(2019广西省百色市,6题,2分)下列事实能用分子或原子间有一定间隔解释的是A.汽油要密封保存B.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C.用水银温度计侧量体温D.湿衣服在太阳下晾晒干得快【答案】C【解析】A.汽油要密封保存是分子在不停地运动;B.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是分子分裂,原子重组为新的分子;C.用水银温度计侧量体温是因为温度升高,原子间的间隔增大;D.湿衣服在太阳下晾晒干得快,说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的越快.【知识点】分子和原子7.(2019贵州省铜仁市,题号7,分值2)关于物质的组成与结构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B.原子得到电子形成阳离子C.空气是由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组成的混合物D.一个H2O分子是由两个氢元素和一个氧元素组成【答案】C【解析】A.物质是由分子、原子和离子构成的,A错误;B.原子得到电子后形成带负电荷的阴离子,B错误;C.空气是由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多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C正确;D.元素是宏观概念,在说法上只论种类不论个数,D错误。
2020年中考化学试题分类汇编:原子的构成、离子物质的构成5.(2020·广州)如图为氧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从图中可获得的信息是()A. 氧原子核内质子数为8、中子数为0,核外电子数为8B. 氧原子核外第一层上有6个电子C. 氧原子的原子核在整个原子中所占体积极小D. 氧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2个电子【答案】D【解析】从氧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中,可以知道核内质子数为8,核外电子数为8,氧原子核外第一层上有2个电子,第二层上有6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2个电子;而氧原子的中子数、原子核的体积大小,都无法通过氧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中获取。
8.(2020·襄阳)右图是硫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由图中获取的信息错误的是()A.硫原子的核电荷数为16B.硫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C.硫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中的x等于8D.硫原子所形成离子的符号为S2-【答案】B【解析】硫原子的质子数=核电荷数=电子数=16,结构示意图中x=16﹣2﹣6=8;硫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6,大于4,在反应中易得到两个电子,形成硫离子,符号为S2﹣。
8.(2020·青岛)下列物质由分子构成的是A.氧气B.金刚石 C.铜 D.氯化钠【答案】A【解析】氧气是由氧气分子构成的;金刚石是由碳原子构成的;铜是由铜原子构成的;氯化钠是由氯离子和钠离子构成的。
7.(2020·北京)下列物质含有氧分子的是()A. O2B. H2O2C. H2CO3D. SO2【答案】A【解析】氧气由氧分子构成,过氧化氢由过氧化氢分子构成,碳酸由碳酸分子构成,二氧化硫由二氧化硫分子构成。
4.(2020•苏州)下列物质由离子构成的是()A.铜B.水C.氯化钠D.氖气【答案】C【解析】铜属于金属原子,是由铜原子直接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是由离子构成的;氖气是单原子分子,是由氖原子直接构成的。
4.(2020·扬州)下列物质由离子构成的是A.氢气B氯化钾 C.金刚石 D.二氧化碳【答案】B【解析】氢气由氢气分子构成,氯化钾由氯离子和钾离子构成,金刚石由碳原子构成,二氧化碳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
2024年初中化学分子、原子和离子必考知识点总结____年初中化学考试中关于分子、原子和离子的必考知识点总结如下:一、分子和原子1. 原子概念- 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 质子带正电荷,位于原子核内;电子带负电荷,绕原子核运动;中子是电中性的,位于原子核内。
2. 分子概念- 分子是由两个或更多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的粒子。
- 分子的结构决定了物质的性质。
3. 原子间力和分子间力- 原子或分子之间相互作用的力被称为原子间力或分子间力。
- 原子间力包括电子云间的斥力和吸引力,分子间力包括范德华力、氢键等。
4. 原子的排列方式- 原子可以排列成链状、环状、网状等不同的结构,影响物质的性质。
5. 元素和化合物- 由同种原子组成的物质称为元素,如金属铁、非金属氧等。
- 由两种或多种不同元素组成的物质称为化合物,如水(H2O)。
6. 化学键- 化学键是原子之间的吸引力,使原子组合成分子或离子。
- 化学键包括共价键、离子键和金属键等。
二、离子1. 离子概念- 离子是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 正离子带正电荷,由失去一个或多个电子而形成;负离子带负电荷,由得到一个或多个电子而形成。
2. 金属离子和非金属离子- 金属离子是由金属原子失去一个或多个电子而形成的离子。
- 非金属离子是由非金属原子得到一个或多个电子而形成的离子。
3. 离子键和离子晶体- 离子键是金属离子和非金属离子之间的强电子吸引力。
- 离子晶体是由大量离子通过离子键结合而成的稳定结构。
4. 电负性和共价键- 电负性是原子吸引和结合电子的能力。
- 共价键是由共享电子对形成的。
5. 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 极性分子中,正负电荷分布不均匀,有正负电极。
- 非极性分子中,正负电荷分布均匀。
三、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1. 化学式- 化学式是用符号和数字表示化合物中元素的种类和比例关系。
- 分子式表示分子中各元素的个数,离子式表示离子中各离子的个数。
中考化学专题复习--分子、原子、离子6大类型必考知识点汇总必考知识点一原子: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1)原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例如少数非金属单质(金刚石、石墨等);金属单质(如铁、汞等);稀有气体等。
(2)原子也不断地运动着;原子虽很小但也有一定质量。
对于原子的认识远在公元前5世纪提出了有关“原子”的观念。
但没有科学实验作依据,直到19世纪初,化学家道尔顿根据实验事实和严格的逻辑推导,在1803年提出了科学的原子论。
分子: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1)构成物质的每一个分子与该物质的化学性质是一致的,分子只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不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
因物质的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等,都是宏观现象,是该物质的大量分子聚集后所表现的属性,并不是单个分子所能保持的。
(2)“最小”不是绝对意义上的最小,而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
分子的性质(1)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的。
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度加快,如阳光下湿衣物干得快。
(3)分子之间有间隔。
一般说来,气体的分子之间间隔距离较大,液体和固体的分子之间的距离较小。
气体比液体和固体容易压缩,不同液体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二者的原体积之和,都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
(4)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我们都有这样的生活体验:若口渴了,可以喝水解渴,同时吃几块冰块也可以解渴,这就说明:水和冰都具有相同的性质,因为水和冰都是由水分子构成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是相同的。
必考知识点二质子:1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原子核(+)。
中子:不带电原子不带电。
电子:1个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
(1)构成原子的粒子有三种:质子、中子、电子。
但并不是所有的原子都是由这三种粒子构成的。
如有一种氢原子中只有质子和电子,没有中子。
(2)在原子中,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核电荷数)就是质子所带的电荷数(中子不带电),而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因此,核电荷数=质子数,由于原子核内质于数与核外电子数相等,所以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019年中考化学真题分类汇编——分子和原子专题1.(2019·娄底)水变成水蒸气,从分子角度分析,正确的是A.分子数目增多B.分子变大C.分子间间隙变大D.水分子变成氢分子和氧分子2.(2019·长沙)化学的学习使我们学会了从微观角度认识宏观现象。
下列对宏观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A.热胀冷缩——温度升高,微粒变大;温度降低,微粒变小B.电解水,水分子分解,生成了氢分子和氧分子C.在一定条件下,CO2气体会变成固体——此时,CO2分子停止运动D.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存在很大差异是构成它们的原子不同3. (2019·郴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分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B.原子核是由质子和电子构成C.NaCl 由N aCl 分子构成D.水蒸发过程中,水分子的间隔变大4.(2019·怀化)根据分子的相关性质解释下列现象,其中正确的是()A.食物腐烂﹣﹣分子停止运动B.闻到花香﹣﹣分子间有间隔C.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干得快﹣﹣温度高,分子运动快D.水结冰﹣﹣分子变成了原子5.(2019·凉山州)你一定很熟悉王安石的《咏梅》:“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知()A.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且在不断地运动着B.分子间有间隔,物质的热胀冷缩就是由于分子间隔的变化面造成的C.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D.分子和原子都是肉眼可见的微粒6.(2019·西宁)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远处就能闻到花的香味,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B.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说明分子很小C.用水银温度计测量体温时水银柱升高,说明分子间间隔增大D.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基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7.(2019·邵阳)2019年5月12日(农历四月初八),在邵阳绥宁县境内隆重举行庆祝苗族“四·八”姑娘节活动,热情好客的苗族人民拿出了香喷喷的黑米饭招待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
中考化学考点---分子原子离子练习题(含答案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6分)1.(2008·福州)图l信息能说明( A )A.分子很小B.分子间有同隔C.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D.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唯一微粒【解析】一滴水有很多个水分子,说明分子很小。
2、(2008·南昌)下列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中,属于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是(D )【解析】原子结构示意图中,核内的质子数与核外的电子数相等,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通常是8(氦除外,是2),因此D复合条件。
3.(2008·南昌)下列化学符号正确的是( B )A.1个—氧化碳分子:Co B.2个碳酸根离子:2CO32-C.3个亚铁离子:3Fe3+D.4个氢原子:2H2【解析】1个—氧化碳分子,化学式中碳、氧元素符号都要大写;C中的化学符号表示的是3个铁离子;D中的化学符号表示的是2个氢分子。
4.(2008·盐城)下列对分子、原子、离子的认识,正确的是( C )A.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粒子B.原子是最小的粒子,不可再分C.原子得到或失去电子后形成离子D.CO2和CO性质的差异主要是由于分子间的间隔不同【解析】A中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B中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原子得到电子形成阴离子、失去电子后形成阳离子;CO2和CO性质的差异主要是由于分子的构成不同。
原第5、6、7、8题改为5.(2008·汕头)化学反应前后可能发生变化的是( D )A.物质的总质量B.元素种类C.原子数目D.分子数目【解析】化学反应前后一定不发生变化的是物质的总质量、元素种类和质量、原子的种类、原子的数目、原子的质量;化学反应前后一定发生变化的是分子的种类;化学反应前后可能发生变化的是分子的数目。
6.(2008·烟台)20世纪20年代,就有人预言可能存在由4个氧原子构成的氧分子(O4),但一直没有得到证实。
总复习:构成物质的几种粒子——分子、原子、离子【考纲要求】1.理解分子、原子、离子的概念,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了解微粒的基本性质,能用微粒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2.知道原子的构成,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和离子结构示意图的关系和含义;知道同一元素的原子和离子可以互相转化。
【知识网络】概念: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分子体积和质量都很小特征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构构分子在不停的运动成成概念: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特征:同分子的特征相似物质原子质子(带正电)构成原子核(带正电)结构中子(不带电)构核外电子(带负电)成概念: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阳离子离子分类阴离子【考点梳理】考点一、分子(专题课堂《物质构成的奥秘》一、2)1.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由分子构成的物质)。
“性质”是指化学性质。
分子有什么化学性质,由这种分子聚集成的物质就有什么化学性质。
如一氧化碳分子能与氧分子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分子,所以一氧化碳有可燃性。
分子不能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因为物质的物理性质是由分子的聚集状态决定的,单个分子不能表现物质的物理性质。
如水分子间距离很小时水呈液态,水分子间的距离较大时水呈气态,水分子规则排列,不能自由移动时水呈固态(冰)。
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有些物质直接由原子或原子团构成。
2.分子基本性质:(1)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2)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1个水分子的质量大约是3×10-26kg,一滴水(约0.05 g)中约有1.7×1021个水分子。
(3)分子间有间隙,且不断运动,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
用此性质可解释一些物理现象,如热胀冷缩、分子扩散、蒸发等。
(4)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如氢分子能与氧分子反应,而水分子不能与氧分子反应。
【要点诠释】用分子理论解释物理、化学现象: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没有变化,如水加热变成水蒸气,水分子本身没变;通电氢气+氧气,在此反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变成了其他物质的分子,如水−−−→应中,水分子变成了氢气分子和氧气分子。
考点4 分子、原子与离子9.(2019·无锡)液化石油气(LPG)可压缩存在钢瓶中的原因是()A.分子由原子构成B.分子的质量很小C.分子在不断运动D.分子之间有间隔6.(2019·常州)下列物质由分子构成的是A.氢气 B.水银 C.氯化钠 D.金属镁【答案】A【解析】氢气是由分子构成的;水银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金属镁是由镁原子直接构成的。
2.(2019·泰州)下列物质由分子构成的是()A.金B.氨气C.氯化镁D.硫酸铜【答案】B【解析】金属于金属单质,是原子直接构成的;氨气是氨气分子构成的;氯化镁是镁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硫酸铜是铜离子和硫酸根离子构成的。
6.(2019·扬州)下列物质由分子构成的是()A.金刚石B.铁C.氯化钠D.氧气【答案】D【解析】金刚石是碳原子构成的单质;铁是由铁原子构成的;氯化钠是由氯离子和钠离子构成的;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
9.(2019·南京)列原子结构示意图中,表示相对稳定结构的是()【答案】D【解析】原子核外只有一个电子层的,电子数达到2电子为相对稳定结构;原子核外有多个电子层的,最外层电子数达到8电子的为相对稳定结构。
3.(2019·苏州)下列物质由离子构成的是()A.氦气B.水C.氯化钠D.金刚石【答案】C【解析】氦气属于稀有气体,氦气是由氦原子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氯化钠是由氯离子和钠离子构成的;金刚石属于固态非金属单质,是由碳原子构成的。
16.(2019·苏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B.相同的原子无法构成不同的分子C.温度计内汞柱液面上升说明汞原子体积变大D.原子呈电中性是因为原子中质子数与中子数相等【答案】A【解析】相同的原子可以构成不同的分子,比如氧气分子和臭氧分子均是由氧原子构成;温度升高,体温计中的水银汞柱液面上升,是因为汞原子间的间隔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原子之所以不显电性是因为质子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电量相等,电性相反。
6.(2018·淮安)下列符号中,能表示2个氢离子的是()A.H2B.2H C.2H+D.H2+【答案】C4.(2018·扬州)下列物质由分子组成的是A. 铁B. 氯化钠C. 水D. 硝酸钾【答案】C16.(2018•常州)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用肥皂水检验自来水是否为硬水B.黄豆和芝麻混合证明微粒间有空隙C.热水瓶中倒入热的食醋除去水垢D.用点燃灼烧法可区分羊毛线和棉线【解析】黄豆和芝麻是宏观的物质,不能说明微粒间有空隙。
【答案】B5.(2018·盐城)下列客现事实对应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A.把液化气压缩进钢瓶——分子体积变小B.公园里闻到花的香味——分子不断运动C.电解水得到象气和氧气——水由氢分子和氧分子构成D.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差异大——碳原子结构不同【答案】B12.(2018•常州)科学家用单个分子制戚的“纳米车”能在人工操纵下运输药物分子到病源处释放,杀死癌细胞。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B.分子之间有间隙C.分子是肉眼不能够直接看见的D.分子在人为外力作用下才能运动【解析】分子在不断运动着,不需要外力作用。
【答案】D7.(2018•南京)下列粒子结构示意图中,表示阳离子的是( )A .B .C .D .【解析】A 中质子数=1,核外电子数=2,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阴离子,故选项错误。
B 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2,为原子,故选项错误。
C 中质子数=11,核外电子数=10,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故选项正确。
D 中质子数=17,核外电子数=18,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阴离子,故选项错误。
【答案】C 。
3.(2018·泰州)下列物质由离子构成的是A.二氧化碳B.水C.金刚石D.氯化钠 【答案】 D7.(2018•无锡)如图是某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关于该粒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 .质子数为10B .是一种阳离子C .属于金属元素D .已形成相对稳定的结构【解析】由结构示意图可知,该粒子的质子数为8,电子数为10,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阴离子;质子数为8,是氧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该粒子的核外电子数为10,最外层有8个电子,已形成相对稳定的结构。
【答案】D13.(2019·常州)已知某氧原子的实际质量为m g ,其相对原子质量为16。
有一种铕(Eu )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52,铕(Eu )原子的质量为( )A.g m 16152 B.16152m C.g m 12152【答案】A【解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比等于原子的实际质量之比,设铕(Eu )原子的质量为x ,g 。
21(2018·南通)从微观的角度了解物质及其变化,有助于更好地认识物质的组成和变化的本质。
(1)下表为部分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①表中氧原子的核电荷数x=。
②元素在周期表中的周期序数等于该元素原子具有的电子层数。
上表所列的6种元素中,位于第一周期的元素有种。
③氟原子得到一个电子所形成离子的离子符号为。
④由上表中两种元素组成的一种化合物排放到空气中会形成酸雨,该化合物为。
(2)下图为金属钠与水反应的示意图。
①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
②写出该反的化学方程式:。
【答案】(1)①8 ②2 ③F﹣④二氧化硫(2)①水分子②2Na+2H2O=2NaOH+H2↑7.(2017·南京)下列物质由分子构成的是()A.锌 B.硫酸铜 C.C60 D.金刚石【答案】C【解析】金属锌由锌原子构成;硫酸铜由铜离子和硫酸根离子构成;C60由C60分子构成;金刚石由碳原子构成。
9.(2017·南京)下列关于干冰升华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A.二氧化碳分子的体积变大 B. 二氧化碳分子的质量变小C.二氧化碳分子的种类改变 D.二氧化碳分子间的间隔变大【答案】D【解析】干冰升华是干冰状态的改变,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
该变化过程中,构成干冰的二氧化碳分子的体积、质量和种类均不发生改变;该变化过程中,构成干冰的二氧化碳分子间隔会变大。
9.(2017·泰州)下列有关微粒的叙述错误的是()A.金刚石由碳原子构成B.水蒸发,分子间隙增大C.氯化钠晶体由分子构成D.化学反应前后,原子个数一定不变【答案】C【解析】氯化钠晶体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
12.(2017·苏州)下列有关分子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 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B. 温度升高,分子的体积变大C. 分子在不停地运动D.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答案】B【解析】分子的体积大小,不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
4.(2017·泰州)科学家最近研发出用铝稼合金制备氧气的新工艺。
稼原子的质子数为31,相对原子质量为70,则稼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A. 31B.39C. 70D.101【答案】A【解析】原子核内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镓原子核内质子数为31,则其核外电子数也是31。
10.(2017·苏州)下列物质有离子构成的是()A. 二氧化碳B. 氯化钠C. 铁D. 水【答案】B【解析】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氯化钠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铁由铁原子构成;水由水分子构成。
9.(2017·宿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种类改变,原子种类不变B.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所以带电的微粒一定是离子C.构成固体物质的微粒都是静止不动的D.与元素化学性质关系最密切的是原子的核外电子数【答案】A【解析】化学变化反应前后,分子种类一定改变,原子种类不变,故A说法正确;带电的微粒不一定是离子,质子、电子都带电,故B说法错误;构成固体物质的微粒也是在不停运动的,故C说法错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故D说法错误。
3.(2017·扬州) 下列物质由离子构成的是 A .Al B.H 2O C.CO 2 D.NaCl 【答案】D【解析】Al 表示铝,属于金属,金属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H 2O 表示水,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CO 2表示二氧化碳,是由分子构成的;NaCl 表示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
15.(2017·常州)道尔顿、汤姆生和卢瑟福等科学家对原子结构进行了不断探索。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②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③原子核在原子中所占的体积极小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①②③【解析】道尔顿、汤姆生和卢瑟福等科学家对原子结构进行了不断探索,得出以下结论:①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②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③原子核在原子中所占的体积极小。
【答案】D21.(2017·南通)宏观和微观相结合是认识物质结构的有效方法之一。
(1)已知:X 、Y 、Z 、W 四种粒子的核电荷数及核外各电子层电子排布情况如下表。
①若X 表示原子,a= 。
单质X 2与单质Z 的反应中,X 原子 (填“得到”或“失去”)电子。
②Y 、W 形成的化合物化学式为 (用元素符号表示)。
(2)将稀硫酸与烧杯中Fe 、Cu 两种金属相混合,微观变化情况如下图:未参加反应的金属: ,烧杯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答案】(1)①6 得到 ②MgCl 2 (2)Cu ↑+=+2442H FeSO SO H 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