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保定市高阳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周练历史试卷
- 格式:doc
- 大小:76.00 KB
- 文档页数:3
高一年级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分值:100 分)一、选择题:(共26小题,每2分,共52分)1。
早期国家的标志有①金属器具的使用②贫富分化的产生③文字的成熟④城的出现⑤礼制的初步形成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⑤C、①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2.史书记载“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所反映的是A、封建制度的建立B、行省制度的建立C、实行分封制D、推行郡县制3、《吕氏春秋》记载:“微子启虽长,系庶出,不得立;纣王虽幼,以嫡立."材料反映了( )A。
财产继承的原则B。
宗法制的基本法则C.任人唯才的要求D。
兄终弟及的传统4。
《荀子·儒效》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可见西周分封的主体是A、异姓亲族B、同姓亲族C、功臣D、先代贵族5.山东省又称齐鲁大地,这一称谓来源于A、山东半岛自然地理特征B、宗法制下嫡长子的族姓C、母系氏族公社母系的族姓D、西周的分封制6、下图是明清古建筑中的一幅牌匾,与它有关联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A.分封制 B.宗法制 C.三省六部制D.内阁制7、分封制在西周前期的主要影响是①扩大了统治范围②加强了地方的统治③巩固了周天子地位④形成了割据混战局面A.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③④ D.①②③④8.自春秋战国以来持续数百年的诸侯割据局面结束的标志是A。
秦灭六国,完成统一 B.蒙恬北击匈奴,夺回河套C.秦始皇自称始皇帝D。
秦朝郡县制度的实施9.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诸侯。
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始皇为解决上述问题,“求其宁息"的措施是A。
焚书坑儒B。
推行郡县制 C.攻打匈奴 D.修筑长城10.秦始皇时,“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取决于上”。
这突出的说明了A、秦始皇非常勤奋B、秦始皇总揽全国大权C、秦朝地方官员失职D、中央集权制度尚未建立11. 设置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与县同级的地方行政机构是A.郡B.道C.乡D.里12。
高一历史周练1.“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十有五人,姬姓之国四十人。
”这说明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对象是()A.先代贵族B.功臣C.王族D.少数民族首领2.周初分封制的主要目的是()A. 保护贵族的政治地位 C.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B.扩大西周政权的统治基础 D.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
3.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A. 嫡长子继承制B.兄终弟及制C.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D.王位世袭制4.西周贵族集团的等级序列正确的排列是 ( )A.周王—卿大夫—诸侯一士 B.周王—大夫一士—诸侯C.周王—卿—诸侯一士 D.周王—诸侯—卿大夫—士5.宗法制的主要作用是()A.保证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B.“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C.有利于宗庙的广泛建立D.协调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关系6.我国古代的皇帝制度创建于()A.西周 B.秦朝 C.西汉 D.东汉7.推行郡县制有利于巩固秦的统一,主要是因为这一制度()A. 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B.提高了行政效率C.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管辖和控制D. 是秦朝首创的政治制度8.秦朝御史大夫的职责是()A.助理万机 B.管理军事 C.主管教育 D.兼理国家监察事务9.秦朝郡县制与西周分封制相比,最主要的差别在于()A.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B.地方对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C.是否与封国制并存D.郡县长官在所辖领域内世袭统治权10.秦创立并推行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所起的积极作用是()A.加剧了社会矛盾,无益于社会发展B.可以有效地防止国家分裂,有助于政局稳定C.缓解了社会矛盾,有助于长治久安D.造成君主独裁,导致政治黑暗11.下列具有监察功能的官职是()①丞相②御史大夫③刺史④中书省A.①④ B.①② C.②④ D.②③12.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礼部13.行省制度最早设立于()A.宋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14.明太祖为加强君权而采取的最重要的一项措施是()A.废除丞相 B.废除行省 C.八股取士 D.地方设三司15.清朝有这样一个机构,它机构简单,人员精干,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
河北省保定市高阳中学2015届高三上学期第一周周练历史试题1.在商代,商王和许多邦国首领都称“王”。
不过,商王不仅是本国君长,他还是邦国的()A.国主 B.领主 C.盟主 D.君主2.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
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3.秦统一后,“废封建,立郡县”,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续到明清。
“分王子弟,以为屏藩”,是历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
血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A.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 B.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C.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 D.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4.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
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A.宗法制的终结B.察举制的完善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D.科举制的推行5.右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6.据《南台备要》记载:“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务,若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
……(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
”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A.与中央权力之争难以调和 B.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C.行政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 D.权力不再受到中央节制7.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它“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
这一制度是()A.郡县制 B.察举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8.如图为中国古代史上某朝代中央行政体制示意图,该朝代是 (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宋朝9.《马可·波罗行纪》中记述,元朝时“所有契丹人,即契丹省的居民,都被迫离开旧都而迁居新都”。
高阳中学2013-2014学年高一3月月考历史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第I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远古时期,传说神农氏“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反映了这一时期A.人们以采集经济为主 B.社会经济处于渔猎阶段C.原始农业出现 D.个体小农经济出现2.西周初年的土地情况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而西周末年诸侯国之间“夺田”、“争田”现象不断发生,这反映出的本质问题是A.西周王室衰微 B.王室所占有的土地有加强趋势C.诸侯争霸斗争激烈 D.土地私有制发展3、《史记·货殖列传》记载“(江南)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贾而足……无冻饿之人,亦无干金之家。
”说明汉代江南的经济状况是①人烟稀少②耕作技术落后③商品交换不发达④贫富分化的程度高A.①②③④B.②④C.①②③D.①③④4.右图描绘了汉代农民使用四齿钉耙耕作的场景。
它反映出当时A.开始使用铁器 B.注重精耕细作C.尚未推广牛耕 D.雇佣关系盛行5.《明史》中记载,宪宗即位,以没人曹吉祥地为宫中庄田,皇庄之名由此始。
其后庄田遍郡县。
给事中齐庄言:“天子以四海为家,何必嚣立庄田,与贫民较利。
”这表明A. 皇室兼并土地加剧社会矛盾 B.皇室已成为最大的土地占有者C.明朝时期自耕农的生活困苦 D.这是引发农民起义的重要原因6.下列对于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叙述,正确的是A.井田制是一种土地公有制,土地属于全体国民所有B.战国时期的改革确立了土地私有制C.自耕农土地所有制是封建土地制度的主要形式D.均田制所体现的是一种土地国有,自唐代开始实行7.某某某某会稽山下有一座祭祀中国古代历史人物的陵墓和庙宇,内有对联:“三过其门,虚度辛壬癸甲;八年于外,平成河汉江淮。
”这副对联所盛赞的是A.神农教民农耕 B.黄帝创制历法C.尧舜禅让 D.大禹治水8.南宋X成大诗曰:“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历史试卷(考试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第I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 •下图为嘉峪关地区出土的魏晋时期画像砖,据此可以判断当时()。
A. 我国北方开始出现铁犁牛耕 B •西北地区农耕技术全国领先C.农业技术创新成果得到推广 D •我国古代犁耕技术已经定型2 •农谚:“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早稻水上漂,晚稻插齐腰”,“寸麦不怕尺水,尺麦但怕寸水”。
以上农谚反映了()。
A. 劳动人民根据节气来安排农业生产 B .劳动人民懂得尊重自然规律C.农业是我国古代重要的生产部门 D .我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3. “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形成上述观念的根源()。
A. 重农抑商政策B.资本主义萌芽C.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D.君主专制制度4. 谢灵运在其《山居赋》中说:“春秋有待,朝夕须资。
既耕以饭,亦桑贸衣。
艺菜当肴,采药救颓。
”这说明他的田庄()。
A. 主要从事商品生产B.生产分工明确,交换频繁C.属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D.主要从事手工业生产5. 中国古代瓷器和丝织品的图案、画面普遍有吉祥的寓意,这表明()。
A. 人们追求和向往美好的生活 B .中国古代封建迷信意识浓厚C.中国人普遍有较高的艺术素质 D .人们对封建黑暗统治强烈不满6. “昔圣王之处士也,使就闲燕;处工,就官府;处商,就市井;处农,就田野。
”从《国语•齐语》这段话中可以看出我国古代手工业经营形态是()。
A. 家庭手工业B.官营手工业C.民营手工业D.官营和民营合并的手工业7.印尼雅加达博物院收藏了不少写有阿拉伯文字的中国古陶瓷,比较出名的是釉外云彩大盘两件和白地青花阿拉伯文字碗一件。
中国古陶瓷上出现阿拉伯文字主要( ) 。
A. 是适应对外贸易的需要 B •是适应贵族生活多样化的需要C.反映了各民族联系的加强 D •体现了兼收并蓄的对外政策&《宋代商业史研究》说:“在此期间,以从唐代以来诸个别资本相互竞争中发达起来的信用惯行为背景,纸币直接地由于在四川使用铁钱不便而开始成为支付手段,政府则强制通用纸币为代用货币。
历史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山东武氏祠有一汉画像石刻,上面刻有“因宜教田,辟土种谷,以振万民”的文字,该石刻应该是对谁的赞扬A.神农氏B.大禹C.汉武帝D.商鞅2.请辨别下图,被史学界称之为“我国古代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的是3..下列对于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叙述,正确的是A.井田制是一种土地公有制,土地属于全体国民所有B.战国时期的改革确立了土地私有制C.自耕农土地所有制是封建土地制度的主要形式D.均田制所体现的是一种土地国有,自唐代开始实行4.某古代水利工程“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
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
”后来,三国时蜀相诸葛亮“征丁千二百人护之”。
据此判断,这项水利工程是A.灵渠B.郑国渠C. 都江堰D.芍陂5.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
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公田变为私田B.铁犁牛耕的推广C.国家走向统一D.封建制度的确立6.观察《牛耕画像石》,你能得出的信息是A.汉代开始出现牛耕B.汉代耕作技术有了提高C.耕犁已经相当完善D.汉代耕犁便于调节深浅7.《礼记·王制》记载“田里不鬻(yù,卖)”。
这种土地制度存在于A.夏商时期到西周时期B.夏商时期到秦朝时期C.春秋时期到战国时期D.战国时期到秦汉时期8.《耕织图·耕图》为南宋作品,为历代帝王推崇和嘉许。
清康熙帝命画家重新绘制该作品(右图),也真实地反映了清代生产方式。
该作品主要反映出清代A.出现一牛一人的耕作技术B.农耕技术没有突破性发展C.铁农具与犁耕技术开始流行D.经济重心实现了南移9.在今天的收藏领域,官窑瓷器比民窑瓷器更受青睐,拍卖价格也更高。
这主要是因为官窑产品A.年代久远B.存世量大C.造型别致D.工艺高超10.下图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机械工作示意图。
河北省高阳中学高一历史1月月考试题历史试卷考试时间:100分钟;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在答题卡、答题纸上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第Ⅰ卷选择题的答案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上,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
3. 请将第Ⅱ卷答案写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超出答案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答题纸一并交回。
第I卷(选择题)本卷共30道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
一、单选题1.(本题2分)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谈及周代的某制度时说“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于天,争乃不生。
”对这句话理解最准确的是A. 该制度是指周的分封制B. 所谓“天”就是天理C. 该制度有利于秩序稳定D. 该制度带有神秘色彩2.(本题2分)西周初年,周武王封神农氏后代文叔于许(今河南许昌东),建立男爵许国。
从受封立国对象的角度来看,下列西周诸侯国的立国类型与许国一致的是A.宋国 B.齐国 C.鲁国 D.燕国3.(本题2分)秦代以后,大臣给皇帝的上书大都在歌颂君主圣明的同时,千方百计地贬损自己,上书一般都以“臣等昧死”“臣诚愚鄙”等开头。
这说明A. 孔孟礼的观念全面传承B. “三纲五常”成为社会的普遍信条C. 尊君卑臣成为官场常态D. 儒学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道德修养4.(本题2分)阅读下列秦朝至唐末地方行政建制简表,表中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是秦朝以郡辖县西汉汉武帝把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东汉形成“州—郡—县”三级制隋朝废郡,地方行政回到两级制唐末形成了道、州、县三级制A.从秦朝到唐末中央集权不断得到强化无常B.古代王朝执政能力和效率不断提高C.古代中国政治的诡谲多变,反复无常D.地方行政分层决策中的矛盾与困局5.(本题2分)下列关于元朝行省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有()①是中国地方省制的开端②是古代中央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③加强了中央集权④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③④6.(本题2分)下面四幅中国历史上关于皇权与相权势力的消长图,哪一幅是正确的?A. B.C. D.7.(本题2分)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中间跨越50多年,没有人认为我们遇到了危机。
河北省保定市高阳中学2013-2014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周练试题新人教版一、选择题1、下列选项中,能反映商朝农耕生产的是2、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发展主要反映了A、耕作方式的进步B、土地制度的变化C、手工业的进步D、赋税制度的变化3、《国语•晋语》载:“宗庙之牲为畎亩之勤”这反映了A、牛耕的出现B、牛耕的推广C、铁农具的使用D、周王室的日益衰微4、“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此诗是对我国封建社会劳动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它所反映的当时社会最基本的一种耕作方式是A 、火耕 B、刀耕 C、石器锄耕 D、铁犁牛耕5、下列关于我国土地制度说法正确的是A、夏朝时归奴隶所有B、私田归国王所有C、战国时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D、三国时实行均田制6、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演变的趋势是A、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B、石器锄耕——刀耕火种——铁犁牛耕C、铁犁牛耕——刀耕火种——石器锄耕D、石器锄耕——铁犁牛耕——刀耕火种7、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革命最早出现在A、商周时期B、战国时期C、春秋末期D、秦汉时期8、观察下列一组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图片,所能得到的正确认识不包括A、铁制农具出现并广泛运用B、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C、农用动力出现革命性变化D、使用畜力马排鼓风冶铁9、图为山西出土的春秋时期青铜酒器牛尊,牛鼻穿有环,考古学家据此可推断出A、春秋时期贵族有酗酒之风,在牛鼻上装环便于拖曳沉重的青铜酒器B、春秋时期牛已被牵引从事耕作C、青铜制造业背离礼制的传统,注重生活化D、青铜工艺水平高超,能艺术化地表现动物形象10、下列现象出现的先后顺序是①用丝做衣料②私营纺织作坊兴起③出现自由劳动力市场④棉花种植推广到闽粤地区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C、①②④③D、①④③②11、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的青铜器风格虽迥异于中原,但其工艺可媲美于中原青铜器最鼎盛的A、夏商时期B、商周时期C、周秦时期D、秦汉时期12、东汉时期杜诗发明的水排是一种A、直接用来冶铁的工具B、利用水力鼓风的工具C、灌溉工具D、用来舂米的工具13、古代中国陶发展到瓷的过渡阶段是A、从原始社会到商代中期B、从商代中期到西汉晚期C、从商代中期到东汉晚期D、从西汉时期到东汉晚期14、唐代晚期,首创釉下彩绘的是A、河北定窑B、河南钧窑C、长沙铜官窑D、浙江龙泉窑15、清代康熙年间,推进瓷生产技术提高的工艺发明是A、青瓷工艺B、白瓷工艺C、釉下彩绘工艺D、粉彩瓷器工艺16、据《苏州府风俗考》记载.明朝苏州“郡城之东,旨习机业。
河北省保定市高阳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汉书·贾山传》载:“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滨海之观毕至。
”下列措施中最有利于维持驰道畅通的是实行A.郡县制 B.皇帝制度 C.分封制 D.三公九卿制【答案】A【KS5U解析】考查郡县制。
依据所学可知,秦始皇统一六国就下令修筑以咸阳为中心的、通往全国各地的驰道。
郡县制是中央加强对全国控制的措施,驰道通向全国,郡县制的实行有利于全国的统一,因此也有利于驰道的畅通。
故应选A。
2. 分封制和郡县制是中国重要的行政管理制度。
下列关于这两种制度表述最为恰当的是A.都淡化了血缘宗族色彩,长官都由最高统治者任免B.都突出了最高统治者的中心地位,强化了最高统治者的权力C.都属于地方管理制度,但长官的出任方式不同D.都适应了统治的需要,有利于中亚对地方的有效控制【答案】C【KS5U解析】考查古代的地方政治体制。
依据所学可知,分封制和郡县制都是地方行政管理制度。
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紧密联系的,强调血缘宗族,分封制下地方具有独立性,享有很大的权力,诸侯王可世袭,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郡县制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其长官由中央任命,有任期,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分析选项,C符合题意。
故应选C。
3.秦朝时期的军国大事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
这一做法使A.中央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B.君主专制造成的失误有所减少C.君权在事实上遭到了弱化D.民主观念开始渗透到政治体制【答案】B【KS5U解析】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材料体现的是国家的军国大事先由朝中大臣朝议,再将朝议方案交给皇帝裁决,这样可以避免皇帝的决策失误。
分析选项,A选不能体现,CD 项说法错误,B项符合题意。
故应选B。
河北省保定市高阳中学2014—2015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历史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第Ⅰ卷(选择题,共54分)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共36道小题,每题1.5分,共54分)1、下面所列均是孔子的主张,其中一项是直接针对执政者提出的。
这一项是A.“仁者爱人”B.“有教无类”C.“克己复礼”D.“使民以时”2、《道德经》载:“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其含义是A.同情人民疾苦,主张实行仁政B.主张统治者对人民加强控制C.统治者应清净无为以缓和阶级矛盾D.统治者要接受被统治者的监督3、董仲舒再三提醒君主在利益之上还有正义,在力量之上还有良心,在权力之上还有“天”在临鉴。
宣传君主政令失误、不尊道德、不行仁义,“天”就会以灾异示警,其实就是在权力已经无限的君主之上再安放一个权力更加无限的“天”。
这带来的直接效果是A.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加强B.制约了君主的专制权力C.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D.形成“天人合一”的哲学观4、南朝吴均在《齐春秋》中记载:“有病邪者,以问欢(人名)。
欢曰‘君家有书乎?’曰:‘惟有《孝经》三篇。
’欢曰:‘可取置病人枕边,恭敬之,当自瘥(治愈)。
’如其言,果愈。
后问其故,欢曰:‘善禳祸,正胜邪,故尔。
’”这则故事反映了A.儒家经典在民间被神圣化B.思想界出现三教合一趋势C.儒学正统地位开始确立D.儒学影响中医治疗方法5、明代《宋元学案》中评述说:“宗朱(熹)者诋陆(九渊)为狂禅,宗陆者以朱为俗学,两家之学各成门户,几如冰炭矣。
……二先生同植纲常,同扶名教,同宗孔、孟。
即使意见终于不合,亦不过仁者见仁,知(智)者见知(智)。
”此评述意在A、说明理学和心学家理论和实践不一致B、认为陆九渊的思想是佛教思想C、劝说朱熹和陆九渊停止互相攻击对方D、说明认识和实践之间的关系6、李贽说:“除欲穿衣吃饭,无伦物矣。
河北省保定市高阳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周练
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1.对图一和图二的变化,表述正确的是( )
①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②王位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③禹死后,其王位继承方式是兄终弟及④从此以后,王位开始在一家一姓中传承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①②④D.②③④
2.历史典故“烽火戏诸侯”中,诸侯因义务所在,蜂拥而至觐王。
这一典故是下列哪一政治制度的反映( )
A.宗法制B.分封制C.禅让制D.王位世袭制3.周武王灭商之后,分封诸侯,广建封国,周初实行分封制是为了( )
A.建立军事屏障,防止外族入侵
B.削弱功臣、贵族的权力
C.排斥异姓诸侯,团结同姓诸侯
D.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
4.武王的弟弟康叔,被周天子分封到卫国任国君,康叔( )
A.可以不去朝觐周王B.可在卫国领地内征派赋役
C.不用随从周王去征战D.不能建立自己的武装
5.下列对西周分封制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②受封诸侯无独立性③分封使周的势力范围扩大④通过分封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
A.①③④B.①②③
C.①③D.②④
6.通过宗法制的实行,西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
“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
”按宗法制的规定,下列在相关范围内一定能成为大宗的是( )
①周王室——周王正妻所生之子②周王室——周王嫡长子、嫡长孙③诸侯国——诸侯嫡长子、嫡长孙④卿大夫封地——卿大夫嫡长子、嫡长孙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②③④D.①③④
7.观察下表,按照西周宗法制的规定,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是( )
8
力争,认为生微子启时母亲为妾,生纣王时母亲为妻,有妻的儿子在,就不能立妾的儿子为太子。
后来纣成为商王。
这说明商朝时期( )
A.宗法制度影响很大B.分封制度有待完善
C.神权观念十分浓厚D.内部权力争斗激烈
9.分封制与宗法制最突出的相同特点在于它们( )
A.都服务于周王巩固统治的需要
B.都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C.都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制度
D.都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10.中国人对与父母同辈的称谓非常多,比如有“伯伯、叔叔、舅舅、姑妈、姨妈……”等,这种现象应该受中国古代哪种制度影响最大( )
A.分封制B.宗法制
C.等级制D.礼仪制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礼记·礼运》是这样描述远古社会的状况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
该书又对夏朝建立后的社会情况作了如下描述:“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
”
材料二家谱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载,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
流传至今的家谱至少仍有三万多种,其内容之丰富,价值之高,很值得我们今天去了解与认识的。
“隐恶扬善”是修纂家谱的一条基本原则。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描述了哪一时期的哪一制度?
(2)“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反映了夏朝建立后社会发生了哪些变化?
(3)依据材料二简要说明我国民间重修“家谱”渊于西周哪一制度?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形成方面有何积极影响?
(2)夏朝建立后政治权力由“传贤”变为“传子”,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家天下局面”逐渐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