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之乡--高阳
- 格式:doc
- 大小:1.19 MB
- 文档页数:7
重政府与创业高阳县突出县域特色经济打造中国北方纺织强县高阳位于保定市东南部,县域面积496平方公里,辖3镇6乡180个行政丰,-j-,人口31.8万。
目前,全县纺织企、啦达5000多家,规模以上企业49家,各类织机3.5万台,从业人员16万人,形成了棉织、毛纺、毛毯三大支柱行业,巾被、毛线、毛毯三大主导产品,纺、织、印染、供销为一体的工业体系。
年产巾被35亿条,占全国中低档巾被总产量的38.8%:年产毛毯2600万条,占全国总产量的26%以上;以三利为代表的手编绒线年产2.4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24.7%,堪称“三个全国第一”,先后被评为“中国毛毯之乡”、“中国纺织基地县”和“河北省特色经济十强县”。
高阳发展的基础存纺织、皿、优势在纺织业。
要;陆大县域经济,必须突出特色、做强产业、做大规模、聚集发展,只有把纺织业做大做强,县域绎济才有活力、才有竞争力。
为此,县委、县政府在深入分析高阳县情、产业特点、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举全县之力,打造中国北方纺织强县的奋斗目标,以此凝聚各方面力量,推动县域经济更快更好发展。
一、全民总动员打造纺织强具提出打造中国北方纺织强县目标后,高阳全县发动,全民动员,营造浓郁的氛同。
为树立新的纺织强县形象,我县在保定、高阳主要路段树立巨型永久性标语广告牌3块:县电视台开辟专栏长期报道宣传纺织建设:全县范围内开展县、乡、村三级“打造纺织强县大讨论”活动,广大干部群众纷纷献计献策,截至目前,收集到有关纺织建设方面的建议、意见5000余条;县文化部门充分发挥高阳文化底蕴深厚的特长,排练了20多个歌曲、小品、相声、快板等文艺节目,在全县进行巡回演出,目前累计演出104场:县委宣传部向全县开展了“征集纺织强县主题歌”活动,活动中全县广大音乐爱好者踊跃投稿,20余首歌曲入选评奖,其中由苏果序村村民李合通、贺书香共同创作的《纺织强县定实现》获得了一等奖,经县委研究确定该曲为高阳的纺织强县主题歌,目前正在全县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企业、学校内广泛传唱。
高阳纺织博物馆高阳县属保定市管辖,是闻名遐迩的“纺织之乡”。
其纺织历史源远流长,始于明末,兴于晚清,民国初期达到全盛,距今已有400多年的纺织历史。
改革开放以来,高阳发挥历史传统优势,把纺织业作为富民强县的特色产业优先发展,有着“纺织强县”“纺织特色县”“中国毛毯之乡”“中国纺织基地县”“中国毛巾·毛毯名城”的美誉。
高阳纺织博物馆为县级纺织类专题博物馆。
该馆自1985年开始筹建,1989年7月1日开馆,面积143平方米。
2003年12月26日,位于高阳纺织商贸城内的新馆对外开放,占地面积746平方米,投资200多万元。
踏入博物馆古铜色的大门,门廊两侧用大理石雕刻着早期人们纺纱织布辛勤工作的场景。
宽阔的展厅里,从几千年前的纺织工具到近代的纺织机器一应俱全。
壁橱里整齐有序地排列着各个时期家纺样品,从抗战时期的棉袄、军服、军帽,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花棉被、床单、门帘、包袱,再到现代的羊绒毛毯、彩色提花毛巾,展品琳琅满目。
馆内陈列共分6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明清时期,也就是土布时期。
展示了高阳纺织历史源远流长;第二部分为民国时期,翔实记录了民国前期高阳纺织业兴旺发达的繁荣景况;第三部分为革命战争时期,通过对战争期间纺织业兴衰的记述,生动再现了布乡人民不畏艰难险阻,加紧土布生产,支援前线的伟大壮举;第四部分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这个时期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印花业的兴起。
通过描述知名人物,形象地展现了他们钻研印染技术的全部过程,把高阳印染业推向了一个新阶段;第五部分为改革开放时期,通过在改革开放中涌现出的先进厂家和可歌可泣英模人物,褒扬他们不屈不挠、敢为人先的创业精神;第六部分为今日高阳纺织业,详细介绍了高阳纺织的现状,展示了琳琅满目的各种纺织品。
馆内藏品共有1300余件,均系原馆藏文物和从河北、河南、山东等地民间征集而来的珍品,其中包括明清时期的扔梭织布机、扽梭织布机和民国时期的扽梭提花织布机等纺织机械精品,极具历史价值和科研价值。
高阳县纺织产业发展SWOT 分析摘要:高阳县纺织遍天下。
高阳沙土地很多,很适合棉花的播种。
高阳自古十年九涝,夏季水涝之后,农民无事可做,便用自己的棉花开始纺织业。
天长日久,出现了很多布匹的交易市场。
有任丘的青塔,莘桥,季朗,大庄等等。
这时的织布机很落后的,生产的布匹很粗劣,直到天津洋行,足踏机的介入、引进,高阳纺织才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局面。
二十世纪上半叶,纺织产量占华北地区三分之一,有“桂林山上无杂木,高阳花布四季新”之誉。
改革开放以后,高阳纺织开始了真正的腾飞,产品畅销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1997年,高阳县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命名为“纺织强县”。
但由于小企业组织在过度竞争的环境中,很少会考虑采用绿色印染技术,已经造成当地水污染。
水污染反过来又影响高阳县纺织产品的品质,恶性循环正在形成。
这对高阳纺织业的发展和对当地人民的健康都是巨大的威胁。
但长期以来, 高阳纺织走的是中低档之路, 大多数企业信奉“薄利多销”的营销理念, 现代管理理念与品牌意识淡薄。
随着劳动力价格进一步上升, 以及国内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 高阳纺织开始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
利润越来越薄, 招工越来越难, 竞争压力越来越大, 部分小型企业被迫退出纺织行业。
高阳纺织,路在何方? 关键词:纺织产业高阳县产业集群用工荒劳动密集一、高阳县纺织产业特点:高阳属于传统粮棉产区,作为农村家庭工业的纺织行业特别发达,呈集群化发展,形成了毛纺、毛织、棉纺、棉织和毛毯五大纺织支柱产业,毛线、毛呢、三巾、毛毯、地毯纱五大主导产品,纺、织、印、染门类齐全的纺织工业体系二、高阳县纺织产业发展的SWOT 分析1.优势分析①历史优势。
从清末至民初,织布业逐步在高阳发展起来,到抗战前夕,共出现了三次大的兴盛时期,并波及到相邻各县,形成一个范围较广的“高阳织布区”。
l9l7年高阳织布区有平面织机l3 000余架,1920年增至21 000架,每年消耗棉纱l0万余包,从业者多达数万人。
高阳县纺织商贸城简介高阳是著名的“纺织之乡”,纺织业始于明末,兴于晚清,盛于民初,腾飞于改革开放。
目前,全县拥有各类织机4万多台,从业人员近16万。
形成了棉纺、棉织、毛纺、毛织四大支柱产业,纺、织、印、染、整门类齐全的纺织工业体系。
全县年产巾被35亿条,占全国总产量的38.8%;年产手编绒线2.4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24.7%;年产毛毯3000万条,占全国总产量的26%,是全国最大的毛毯生产基地。
高阳县先后被评为“纺织强县”、“纺织特色县”、“中国毛毯之乡”、“中国纺织基地县”、“中国毛巾〃毛毯名城”。
高阳纺织商贸城于2001年5月9日正式开业运营,占地525亩,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总投资3.5亿元人民币。
几年来,市场交易日趋活跃,运行态势良好,市场规模逐年扩大。
市场主营毛巾、浴巾、毛巾被、餐巾、毛线、毛毯等上百个品种,上万个花色。
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并出口俄罗斯、韩国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2010年市场交易额达到40.5亿元,是目前全国最大的毛巾专业批发市场。
商贸城具有四大特点:一是市场规模大,建有固定门店1282套和1.7万平方米的棚区,可容纳商户2700余家。
二是基础设施全,市场道路四通八达,水、电、消防、闭路监控、有线电视、计算机网络等一应俱全。
三是服务质量优,市场实行统一管理、封闭运行、税费集中征收的管理原则。
市场保安坚持二十四小时巡逻,严厉打击欺生排外、欺行霸市行为,为商户创造优良、安全的经营环境。
四是市场环境美。
建筑风格中西合璧,家居别墅化,风格园林化,集商贸、旅游、休闲家居为一体。
市场的繁荣促进了全县纺织业的迅猛发展,全县织机实现了更新换代,剑杆织机、进口织机大量引进,电脑提花、电脑绣花产品应运而生,“三巾”类产品由中低档向中高档转换。
涌现出“三利”、“永亮”、“瑞春”等一批毛巾知名品牌。
同时,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一些知名纺织企业入驻市场,为市场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第三章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高阳纺织,源远流长。
然而,勤于耕织的高阳人民却有着不同寻常的坎坷,1639年(明崇祯11年11月),清兵入境,攻占县城,农家织户多遭涂炭,苦不堪言,自此,起义暴乱迭起,其中曹小吾、李小洲领导的两次起义声势颇壮,都是清廷派重兵前来镇压,才将起义的烈火扑灭。
1900年(清光绪26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距京都不远的高阳亦遭侵凌,联军攻进县境后,烧杀抢掠,无恶不作,高阳织户十室九空。
高阳纺织业历经毁灭性的打击。
仅就日本侵华而言,侵略战争给高阳纺织业带来了空前的灾难,使这里的人们饱尝了被人欺辱的苦痛滋味。
1、“七七”事变前,高阳纺织业出现了全盛。
随着辛亥革命的胜利,高阳纺织业经过清代二百多年的发展,到了民国时期到了全盛阶段。
这时的高阳城内,布线庄林立,织染厂云集,农村织户遍布乡里。
上些规模的有蚨丰、仝和、大丰、庆丰义、汇昌、义丰、大亨、合记、恩记等二十多家。
布线庄、商号发展到160多个。
并在开封、信阳、西安、天水、成都、重庆、长沙、汉口、青岛、贵阳、昆明、沈阳、辽宁等22个省74个市县,远到蒙古库伦、南洋和日本等地设了外庄、分号。
城内西大街是布市,还有以纺织命名的缯市街,每逢集日,农村织户推车挑担赶来卖布,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所以,事变前高阳城有“小天津卫”之称。
这个时期,高阳纺织呈现出三个显著特点:一是布线庄兴起和撒机子盛行。
随着布业的发展,专营布匹、棉纱的布线庄应运而生。
由于撒机子盛行,高阳成为纱与布的集散中心,形成了包括高阳、蠡县、安新、任丘、清苑、肃宁、河间在内的高阳布区,大约涉及到500个村庄。
所以这一带的布统称高阳布或高阳坯。
那时布区的织机达到了61694台,年需棉纱10万包,产布400万匹,产品有十几个花色。
二是规模工厂不断增多和洋纱不断涌入。
出现了许家益友和苏家仝和等20多家大厂。
农村的小织厂也蓬勃发展起来。
“唧唧复唧唧,家家当户织”是高阳城乡真实的写照。
洋纱的涌入使麻布织造盛行。
直隶巾礼系列前的积累与酝酿
河北高阳,一个璀璨的纺织之乡,蕴藏着丰富的纺织文化,集传统文化与纺织工业云集此地,永亮纺织,一个传奇又具有历史意义的企业,20多年来坚持对毛巾事业的执着,在高阳这块对棉花热衷的土地上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的新纪元。
纺乡高阳,皑皑棉海,是生长传说与神话的沃土。
一代名臣方观承,乾隆南下直隶,历史见证着高阳的纺织行业的发展。
永亮毛巾,与时俱进,不断寻求新的突破与发展。
与河北大学艺术学院合作,把毛巾市场细化,开发新的毛巾品类,将先进的纺织科技与深厚的历史文化相结合,共同打造文化创意礼品毛巾。
永亮文化创意礼品毛巾的出现,为传统毛巾产业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与活力,同时又赋予了传统毛巾新的生命和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永亮文化礼品毛巾将历史与现代重新演绎,把传统元素织于上等真丝锦画上,辅以优质棉巾搭配,呈现出古典与时尚的完美并存!永亮礼品毛巾依托河北大学艺术学院创建了独立的设计研发部门,整合高校的优势资源,成就品牌典范,通过精致的织造工艺将艺术与生活完美结合,把生活艺术化的高贵气质表现的淋漓尽致!。
高阳纺织之乡的作文
哎呀,我的家乡高阳可是个有名的“纺织之乡”呢!嘿嘿,这里的纺织历史可悠久啦,有400多年呢!
听爸爸妈妈说,以前高阳的纺织业可发达了,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织布机,人人都会织布呢!那时候,高阳的纺织品可是畅销全国各地,甚至还出口到国外呢!
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高阳的纺织业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现在,很多先进的生产工艺取代了传统的手工纺织,但是高阳的纺织业并没有因此而衰落。
相反,高阳人不断创新,引进了先进的技术和设备,让高阳的纺织业更加现代化、规模化。
嘿呀,现在的高阳纺织业可厉害啦!不仅生产各种高品质的纺织品,还不断推出新的产品和技术。
而且,高阳的纺织业还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努力让高阳的天更蓝、水更清。
作为高阳的孩子,我感到非常自豪!我相信,在高阳人的努力下,高阳的纺织业一定会越来越好,高阳的明天也一定会更加美好!哈哈!。
时间的颜色静谧的村庄里,老屋的一角映着手艺人的影子,这是现代人热衷的田园牧歌生活。
但田海涛并不乐观,他是为数不多,愿意留在家乡学习纯手工草木染技艺的艺人。
河北高阳,地处华北平原,是中国最大的纺织之乡。
清晨,沐浴着第一缕阳光,田海涛走进种植园,挑选一天所需的染料。
染料来自于天然植物,小心翼翼将叶子细细剪碎,方便提取色素。
在锅里浸煮,熬出草木的染液。
退浆后的面料放入染缸里,染料在布上流动,留下水墨的痕迹。
初经水洗,虽略有褪色,却正如岁月漂洗后的颜色,有一种宁静的、生活的味道。
田海涛同期声:我的老师不止一次地说,这么好的东西,怎么就没人学,我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他。
40多岁的田海涛沉默着。
身旁长满青苔的木质蓝染大桶,却依旧鲜活。
等日子,是田海涛大半生在做的事,煮布、制作纹样、调配染料、染布、冲洗、晾晒,等它慢慢变色,等它慢慢变干,直到带着颜色的黄昏被卷进日暮里,次日醒来,又是一个黎明。
染一丈月光,染一池星辰。
植物自有沉静安详的气质,经由时间漂洗后,最终成为色彩与自然的结晶。
在传承与发展中,高阳草木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操作技艺和使用方法,仅是技法就有蜡染、扎染等一百多种,且各具特色。
而因采摘时间不同、染作次数不同,水温、浓度、媒染剂的不同,又能变化出不同的颜色。
田海涛同期声:因为工艺繁琐,典籍流失,现在草木染技艺全靠为数不多的老师傅言传身教。
田海涛迷茫的时候,喜欢上高阳留法勤工博物馆转转,在近代中国,这里曾是高阳纺织业的起点。
现在很少有人记得这段时光,偶尔被提起,还是因为《布衣天子》剧组来这里取过景。
17岁接触印染的他见证了这个行业的辉煌与衰落,在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工业印染机器随处可见,一条流水线可以取代数十个染匠,这样的差距让田海涛无力追赶,尽管他的手工染坊已经算是高阳最多产的染坊之一了。
田海涛同期声:植物染料要听从时间的安排,什么季节出什么颜色,相比之下,化工染出来的颜色更方便,种类更多。
即便如此,田海涛还是相信,这并不能否定草木染的价值,他认为草木染融合了植物身上的精魄,无毒无害,并且可以降解,绿色环保,这是工业印染做不到的。
高阳纺织之乡的作文在河北的大地上,有一个充满活力与魅力的地方,那就是高阳。
说起高阳,那可是名副其实的纺织之乡,纺织这门手艺在这片土地上传承了许久许久。
我第一次真正深入了解高阳的纺织,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
那天,阳光正好,微风不燥,我决定去高阳的乡间走走。
刚走进一个村子,就听到“哐哐哐”的声音,那是织布机有节奏地运作着发出的声响。
循着声音,我来到了一家农户的小院。
小院不大,但却堆满了各种各样的纺织原料和半成品。
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奶奶正坐在一台老式织布机前,双手熟练地穿梭着纱线。
她的眼神专注而坚定,仿佛整个世界都只剩下她和这台织布机。
我站在一旁静静地看着,不敢出声打扰。
老奶奶似乎感觉到了我的存在,抬起头,冲我微微一笑,说:“姑娘,没见过织布吧?”我点点头,她便热情地招呼我过去,开始给我讲起了高阳纺织的历史。
“我们高阳啊,纺织可是老祖宗留下来的手艺。
以前,家家户户都靠着这织布过日子。
这布织好了,能做衣服、床单,用处大着呢!”老奶奶一边说着,一边手下不停,那梭子在她手中就像有了生命一般,飞快地来回穿梭。
我仔细观察着这台织布机,它虽然看上去有些陈旧,但却被保养得很好。
机身的木纹被岁月打磨得光滑,上面还留着一些淡淡的油渍,那是多年劳作的痕迹。
每一个零件都紧密地配合着,发出的声音仿佛是一首古老的歌谣。
老奶奶织的布,图案简单却不失精美。
那是一种传统的条纹图案,蓝白相间,看起来格外清爽。
“这布啊,用的可都是纯棉的线,穿着舒服,透气!”老奶奶自豪地说。
我好奇地问老奶奶:“您织这么多布,能卖得出去吗?”老奶奶笑了笑:“现在啊,买这种手工布的人少了,但还是有一些人喜欢,说是有咱高阳的特色,有情怀!而且,就算卖不出去,自己用,送给亲戚朋友,也是个心意。
”说着,老奶奶起身,带我去看她存放成品布的房间。
一打开门,我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
满屋子的布,整整齐齐地叠放着,有纯色的,有带花纹的,五颜六色,简直就是一个布的世界。
“这些布啊,每一块都倾注了我的心血。
纺织之乡——高阳
一、活动背景:
河北省保定市高阳县是全国最大的纺织之乡,纺织产品品种丰富,质量好,素有“中国毛毯之乡”、“中国纺织基地县”之称。
高阳县的纺织产品(毛毯、毛巾、毛绒、布匹、腈纶、毛线、毛呢......)遍及天下,产品畅销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1997年,高阳县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命名为“纺织强县”。
高阳县拥有全国驰名商标1个,河北省著名商标11个,河北省优质产品9个,名牌产品9个,大型毛纺厂有三利毛纺有限公司,瑞春纺织有限公司,宏润新型面料公司,振华毛纺织有限公司......,纺织业是高阳三大支柱产业之一。
但学生对于这些知之甚少,因此开展这次以“纺织之乡——高阳”的综实活动。
二、活动目标:
(1)通过文字资料,参观高阳纺织博物馆,了解感受高阳的纺织历史和文化。
(2)在关注高阳历史,了解高阳纺织文化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增强自豪感。
(3)在了解高阳纺织文化的同时增强为家乡做贡献的意识。
(4)运用上网查阅资料、实地感受等多种方式进行调查研究,通过学习成果的汇报,提高学生展现自我和交流表达的能力。
三、活动准备:
(1)调查:调查了解学生对家乡纺织文化的熟悉程度。
(2)进行调查方法、摄影、信息技术等方面的指导。
四、活动过程。
第一阶段:
1、播放有关高阳的短片。
2、谈话调查学生对家乡的了解程度,并统计结果。
3、师生讨论确定活动主题。
A.高阳的纺织业有多久的历史?它的发展历史是怎样的?
B.高阳有多少规模较大的纺织厂?大约有多少人从事纺织业?
C.高阳纺织业在全县的经济产值中占什么地位?
D.高阳纺织业的现状,高阳纺织业现在存在的问题。
F.高阳纺织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对未来发展建议。
4、结组讨论设计活动方案。
第二阶段:
一、以小组为单位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了解家乡,感受家乡的纺织文化。
二、活动方式:调查、参观、采访、搜集、整理、照相等。
三、活动过程:
1、明确小组的任务。
(1)第一小组研究高阳纺织业的历史。
通过各种途径去查找有关高阳纺织的的历史文化,了解高阳几百年来的历史沧桑,并整理打印。
(咨询业内人士,上网查询、参观高阳纺织博物馆)。
(2)第二小组研究高阳有多少规模较大的纺织厂?大约有多少人从事纺织业?。
利用课余时间,去采访调查,用数码相机或DV机拍摄。
(3)第三小组调查高阳纺织业在全县的经济产值中所占地位(上网查询,向政府有关部门咨询),并整理打印出来。
(4)第四小组调查高阳纺织业的现状,高阳纺织业现在存在的问题(采访政府有关领导,查阅有关文字资料)。
(5)第五小组研究高阳纺织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对未来发展的建议(采访有关领导、纺织企业人员)
第三阶段:各小组通过开展研究活动,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他们各自完成了研究报告。
为了分享各小组的活动成果,利用班队活动课,组织他们进行成果交流。
1、第一小组:高阳县纺织业历史非常悠久,始于明朝晚期,兴于清朝末年,盛于民国初年,
距今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了,是河北省著名的“纺织之乡”.......
2、第二小组:全县大约有纺织企业5000多家,拥有一百台织机以上的专业村子大约有98 个,从事纺织业人员大约有13万人,其中规模较大的有三利毛纺厂、瑞春纺织有限公司,宏润新型面料公司,振华毛纺织有限公司、红旗(双羊)毛纺厂、东风毛纺厂、阳城 (1996)
年,“红旗”(双羊)毛纺厂被中国轻工总会命名为“全国名牌产品”。
“三利”、“红旗”、“东风”、“阳城”被命名为“河北骨干企业”。
中国毛纺协会批准“三利”、“东风”、“双羊”、“飞舟”、“光明”等企业为毛纺协会会员企业。
3、第三小组:2005年纺织业产值达110亿元,占民营企业总产值的74%。
年产巾被35亿条,折纱30万吨,占全国中低档毛巾总产量的38%;年产毛线2.4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25%;年产毛毯3000万条,占全国总产量的26%,“三毛”产销量均居全国第一。
产品畅销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出口美国、俄罗斯、东南亚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
4.第四小组:纺织经济比较发达,但是企业分布很散;纺织业比例大,但产业的结构不是很合理;产业的特色比较明显,但品牌效应不是很明显;中低档市场的占有率比较大,但高档市场尤其是发达国家市场占有率很低。
总体上处于大而不强的生存状态,如果不能尽快求强,最终只会导致衰败。
建设纺织强县,把纺织产业由大变强,当前高阳纺织业面临的问题。
5.第五小组:把纺织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做大做强,把高阳全力打造成为中国北方纺织强县。
积极倡导绿色科技纺织,营造可持续发展的氛围,弘扬高阳纺织文化,扩大高阳毛巾产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加强地区之间、企业之间经济技术的交流与合作,增强品牌意识。
......
附图
高阳纺织博物馆
高阳商贸城
活动评价
一项活动,评价是重要的一个环节。
在整个活动的每个环节,我都十分重视对个体、小组、活动本身给予评价。
活动结束后,我对整个活动进行了小结,对积极参与活动的每一位同学,给予奖励。
活动延伸:
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学生较深刻地认识了家乡的纺织文化,感受到了家乡的伟大,激发了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而在此过程中,学生也了解到家乡的纺织产业存在的问题,适时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发挥我们小学生的力量,交流如何保护我们的支柱产业。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在开放、和谐的氛围中,《纺织之乡——高阳》的综合实践活动结束了。
整个实践活动以人为本,以情感为线,以了解家乡的纺织文化为出发点,以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为活动的最终目的。
从主题的确定到活动的实施都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适时的引导。
促进了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发展。
在活动中,学生发挥各自的特长,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得到
了培养。
这次活动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学生不仅了解到有关高阳纺织业的知识,学会了总结、探究、实践的学习方法,增强了合作精神,还激发了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感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