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形成与哪些因素有关
- 格式:doc
- 大小:15.50 KB
- 文档页数:2
糖尿病形成的原因有哪些呢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全球范围内已经成为一个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问题。
据统计,全球约有4.25亿人患有糖尿病,而中国更是糖尿病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
那么,糖尿病形成的原因有哪些呢?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糖尿病的类型。
糖尿病可分为一型糖尿病和二型糖尿病两种类型。
一型糖尿病是由自身免疫系统攻击胰岛素产生细胞导致的,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甚至不能分泌胰岛素。
二型糖尿病则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不足所致。
下面我们将分别探讨这两种类型糖尿病的原因。
一型糖尿病的形成主要与遗传因素和免疫系统异常有关。
科学研究表明,一型糖尿病的患病风险与遗传密切相关,某些特定基因突变会增加患糖尿病的可能性。
另外,免疫系统异常也是一型糖尿病形成的重要原因。
当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胰岛素产生细胞时,胰岛素分泌功能将受到损害,导致血糖无法有效地被调控。
而二型糖尿病的形成原因则更加复杂多样。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生活方式与遗传因素的相互作用。
过度的体重和肥胖是二型糖尿病的主要诱因之一。
由于长期摄入高脂高糖的食物,人体脂肪堆积过多,特别是腹部脂肪,会导致细胞对胰岛素的反应减弱,从而产生胰岛素抵抗。
此外,缺乏体育锻炼和长时间久坐也会增加患上二型糖尿病的风险。
遗传因素在二型糖尿病的形成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家族病史是患上二型糖尿病的风险因素之一,如果一个人的父母或兄弟姐妹患有糖尿病,那么他自己也有较高的患病风险。
此外,一些与胰岛素分泌和胰岛素作用相关的基因突变,也会增加患上二型糖尿病的可能性。
除了生活方式和遗传因素外,一些慢性疾病也与二型糖尿病密切相关。
例如,高血压和高血脂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由于血管功能异常,造成组织器官的供血与代谢紊乱,易于引起胰岛素抵抗,从而诱发糖尿病。
此外,多囊卵巢综合征也是二型糖尿病的一个重要诱因。
该综合征会导致女性内分泌紊乱,影响胰岛素的分泌和作用,增加患病风险。
总结起来,糖尿病的形成涉及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何谓糖尿病?它有哪些风险因素和预防措施?一、糖尿病的概述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其特征为高血糖(高血糖症)。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细胞对胰岛素反应不敏感而导致的,胰岛素是一种由胰岛β细胞分泌的激素,负责维持身体内的血糖水平稳定。
(一)糖尿病的分类糖尿病的主要分类有以下几种类型:(1)1型糖尿病(T1DM):也被称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或青少年糖尿病,该类型糖尿病是由于自身免疫破坏胰岛β细胞(产生胰岛素的细胞)导致胰岛素的分泌减少或完全缺乏引起的。
1型糖尿病通常在儿童或青少年时期发病,患者必须注射外源性胰岛素以维持血糖平衡。
(2)2型糖尿病(T2DM):也被称为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这是最常见的糖尿病类型,约占所有糖尿病患者的90-95%,2型糖尿病发生在成年人中,尤其是40岁以上的中年和老年人。
这种类型的糖尿病主要由于胰岛素抵抗(细胞对胰岛素的反应减弱)和胰岛素分泌不足而引起,初期可通过饮食控制、减轻体重和增加运动等方式来管理,随着病情进展,可能需要口服药物和/或胰岛素注射。
(3)妊娠糖尿病(GDM):仅在妊娠期间出现的一种临时糖尿病类型,它通常发生在妊娠20周左右,由于妊娠激素引起的胰岛素抵抗造成的,大多数妊娠糖尿病在分娩后会自行消失,但患者有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
(4)其他特殊类型的糖尿病:包括由遗传缺陷引起的糖尿病(例如囊性纤维化、肌营养不良症等),由药物或化学物质引起的糖尿病(例如长期使用高剂量的糖皮质激素),以及由胰腺疾病或胰岛素分泌异常引起的糖尿病。
(二)糖尿病的主要症状1.频繁和过多地排尿:多尿是糖尿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
由于高血糖水平,肾脏过滤血液的能力减弱,尿液中含有更多的葡萄糖,导致排尿频繁和尿量增加。
2.强烈的口渴和多饮:由于频繁排尿导致体内水分丢失,身体会出现脱水状况,引发口渴感,导致饮水量明显增加。
3.增加的食量和体重变化: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无法正常使用,身体无法将血液中的葡萄糖有效利用,导致饥饿感和食欲增加。
什么是糖尿病?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是一个复合病因的综合病症,是由于体内胰岛素缺乏或拮抗胰岛素的激素增加,或胰岛素在靶细胞内不能发挥正常生理作用而引起的葡萄糖、蛋白质及脂质代谢紊乱的一种综合征。
其特征为血循环中葡萄糖浓度异常升高及尿糖、血糖过高时可出现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即多饮、多尿、多食及体重减轻,且伴有疲乏无力。
严重者可发生酮症酸中毒、高渗性糖尿病昏迷,且易合并多种感染。
随着病程的延长,其代谢紊乱可导致眼、肾、神经、血管及心脏等组织器官的慢性进行性病变。
若得不到及时恰当的治疗,则可发生心脏病变、脑血管病变、肾功能衰竭、双目失明、下肢坏疽等而成为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
在古代医学文献中,以中国传统医学对糖尿病的记载最为详细。
在世界糖尿病研究史上,中国传统医学最早详细记载了糖尿病的症状及并发症;最早提出营养丰美及肥胖与糖尿病的发病有着密切关系;最早发现糖尿病人尿甜的现象。
在治疗方面不仅最早提出糖尿病的饮食疗法及体育疗法,而且在千百年的医疗实践中逐步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内容极为丰富的药物疗法、针灸疗法、气功疗法、推拿疗法、心理疗法等。
系统整理这些宝贵的历史遗产,对当今糖尿病的研究及防治,无疑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及临床实用价值。
世界各国糖尿病发病情况如何?无论是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糖尿病的发病率都在逐年增加。
由于调查人群的年龄、调查方法、诊断标准及种族、生活习惯、营养条件不同,各国糖尿病患病率有显著差异。
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IDDM)的患病率在世界各国为0.07‰~3.4‰。
在日本、中国及古巴,IDD M的患病率低,分别为0.07‰、0.09‰及0.14‰。
瑞典、芬兰患病率分别为1.48‰、1.90‰,英国IDDM的患病率最高,为3.4‰。
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IDDM)在美国、瑞典、日本、智利、阿根廷等国患病率约5%~7%,西欧、东欧、苏联、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患病率约为2%~5%,印度、菲律宾等国患病率约为1%~4%,不同种族之间有差别,城市高于农村。
糖尿病健康教育一、什么叫糖尿病?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抵抗所致的一组代谢性疾病,其特征是慢性的高血糖并伴有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紊乱,严重者可发生酮症酸中毒或高渗昏迷而危及生命。
慢性高血糖可导致各种组织器官尤其是眼、肾、神经以及血管损害,引起功能不全或衰竭。
据估计,现全世界有1.6亿糖尿病病人,中国据估计近4000万。
二、糖尿病临床症状许多患者无任何症状,仅于健康检查或因各种疾病就诊化验时发现高血糖。
典型的糖尿病有以下临床症状:(1)多尿。
糖尿病患者因血糖过高,肾小球滤液中的葡萄糖又不能完全被肾小管重吸收,以致形成渗透性利尿。
故糖尿病人尿量增加,每日可达3000~6000mL,排尿次数也增加,每日排尿十余次或数十次。
一般血糖越高,尿量也越多,从尿中排出的糖也越多。
(2)多饮。
由于多尿,使体内丢失大量水分,引起口渴,故出现多饮,喝水很多,饮不解渴。
(3)多食。
由于尿中失去大量葡萄糖,需从体外补充,加上体内葡萄糖利用障碍,引起饥饿反应,故出现多食,多食又致高血糖,高血糖又致多尿、尿糖增加,如此形成恶性循环。
(4)消瘦。
由于体内胰岛素不足,葡萄糖不能充分利用,使脂肪和蛋白质分解加速,结果体内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及脂肪均大量消耗,使体重减轻或出现形体消瘦。
(5)疲乏。
主要为肌无力,与代谢紊乱、葡萄糖利用减少及分解代谢增加有关。
(6)其他,可有皮肤瘙痒,尤其外阴瘙痒;血糖升高较快时可引起眼屈光改变而致视力模糊。
三、糖尿病诊断(1)空腹血糖>7.0mmol/L 或者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2)OGTT试验又称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是在当血糖升高的程度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使诊断摸棱两可时,而进行的一种进一步确诊糖尿病的检验措施。
让患者在空腹情况下口服75克葡萄糖,于2小时后抽血检查血糖水平,如果要诊断糖尿病则:服糖后2小时血糖>11.1mmol/L(3)糖耐量异常(IGT)和空腹葡萄糖受损(IFG)糖耐量异常(IGT)是指OGTT试验2小时后的血糖水平升高,超过正常的7.8mmol/L,但仍未达到11.1mmol/L的糖尿病诊断标准。
糖尿病形成的因素为什么现在的老年人一不小心就会患上糖尿病呢?您知道糖尿病的形成原因有哪些吗?糖尿病的形成原因有哪些?1.遗传因素遗传缺陷是糖尿病的发病的基础,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有家族性发病的特点,也就是说,如果你父母患有糖尿病,那么和无此家族史的人相比,你患上糖尿病的几率就会增大。
2.免疫因素糖尿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在糖尿病患者的血清中会发现多种免疫性抗体。
其机制主要在于,抗原物质进入机体后,使机体内部免疫功能紊乱,产生一系列的针对胰岛B细胞抗体物质。
这些抗体物质会直接造成胰岛B细胞的损害,导致胰岛素的分泌缺乏,从而引发糖尿病。
3.精神神经因素精神的紧张、心理的压力会引起应激激素分泌大量增加,而这些激素都是升血糖的激素,也是胰岛素的对抗激素。
这些激素长期大量的释放,势必造成内分泌代谢调节紊乱,引起高血糖,导致糖尿病。
4.病毒感染I型糖尿病的发生常与某些感染有关或感染后随之发生。
病毒感染后,糖尿病发生的易感性或抵抗性可能由先天决定。
易感性可能意味B细胞对某一病毒特定剂量的敏感性;或对某一表达在B细胞病毒抗原或轻微B细胞损害过程中释放的自身抗原发生自身免疫反应的倾向性。
5.饮食成份结构不合理无论在我国还是在西方,人们的饮食结构都以高热量、高脂肪为主。
而热量摄入过多超过消耗量,则造成体内脂肪储积引发肥胖。
同时,高脂肪饮食可抑制代谢率使体重增加而肥胖。
肥胖是糖尿病发病的重要原因。
一项调查证实,常年食肉食者,糖尿病发病率明显高于常年素食者。
主要与肉食中含脂肪、蛋白质热量较高有关。
如何防治糖尿病?建议,糖尿病患者应该注意锻炼身体,注意饮食搭配,避免服用高糖食物。
同时配合服用欧洲蜂胶BECHIPROPOL来辅助治疗,可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糖尿病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是一组以慢性血葡萄糖(简称血糖)水平增高为特征的代谢病群。
主要特点是血糖过高、糖尿、多尿、多饮、多食、消瘦、疲乏。
目前,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糖尿病患病率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2010年发布的由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开展的中国14省市糖尿病和代谢综合征调查结果显示,在部分大城市糖尿病患病率水平已经达到10%。
糖尿病需要终身监测及治疗,如果不能得到良好的控制,高血糖带来的微血管和大血管并发症,将导致患者继发心血管疾病、血脂异常、失明、卒中、肾功能衰竭和截肢等严重并发症,严重危害人的健康和生命。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糖尿病的公众知晓率和治疗率仍然非常低,对糖尿病流行的危险因素、预防的必要性等普遍认识不足,远低于西方国家平均水平,严重影响糖尿病的防治和控制。
针对这一情况,我希望在1年半援疆支医能为新和县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多做一些工作,包括公众健康教育,高危人群干预和患者的规范化管理,着力推动糖尿病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的提高。
一、糖尿病是如何分类的?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及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
二、糖尿病的典型症状有哪些?糖尿病典型的症状是“三多一少”,即多饮、多尿、多食及消瘦。
然而,由于病情轻重或发病方式的不同,并不是每个病人都具有这些症状。
三、糖尿病诊断新标准1、糖尿病症状+任意时间血浆葡萄糖水平≥11.1mmol/l(200mg/dl)2、空腹血浆葡萄糖(FPG)水平≥7.0mmol/l(126mg/dl)3、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中,2小时血糖水平≥11.1mmol/l(200mg/dl)注:儿童的糖尿病诊断标准与成人一致空腹指8~14小时内无任何热量摄入;任意时间指1天内任何时间,与上次进餐时间及食物摄入量无关;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是指以75g无水葡萄糖为负荷量,溶于水内口服。
四、糖尿病的发病因素有哪些?1.与1型糖尿病有关的因素有:遗传易感性、自身免疫、病毒感染、牛乳喂养、药物及化学物。
中医是如何认识糖尿病的糖尿病是临床上常见的慢性疾病,近些年发病率越来越高。
糖尿病的发病因素有很多,从中医理论讲,糖尿病的发生与饮食、情志、劳伤以及外感等有重要关系。
下面我们具体谈谈中医是如何认识糖尿病。
一、辨别糖尿病有无“消渴”表现中医讲糖尿病属于“消渴”范畴,但古代消渴范围太为广泛。
糖尿病患者出现口渴,喝水多、吃饭多、排尿多以及体重减轻等症时便诊断为消渴病,但甲状腺功能亢进以及尿崩症也属于消渴病。
此外,我国中医学对临床表现“三多一少”症状非常明显的患者要进行消渴的认识与诊断,血糖升高但却没有消渴表现的患者未能诊断。
糖尿病诊断依据是血糖值,很多糖尿病患者都是在体检时发现血糖升高的,这些患者日常生活中并未表现出明显的“三高一少”症状。
据流行病学统计资料发现:有80%以上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疾病发生前以及疾病早期都是身材偏胖,没有其他表现病症。
疾病早期没有采取干预治疗措施或者早期药物治疗失效,患者会逐渐表现出“三多一少”病症,这时称其为消渴病,若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得到有效治疗,糖尿病得到良好的控制,患者就不会出现消渴症状。
二、糖尿病的消瘦目前,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糖尿病患者有95%以上属于2型糖尿病,而其中肥胖型人占80%之多。
糖尿病患者因其胖瘦情况不同,具体表现也存在不同。
糖尿病患者大多都是肥胖的,消瘦患者比较少。
若消瘦糖尿病患者存在先天禀赋不足,可引起糖尿病的发生;有些患者在发病前或者发病早期是偏胖的,但疾病不断发展,病程不断延长,治疗又不及时或者治疗方法不得当,血糖未得到良好控制,体重不断减轻最后出现消瘦表现,这是因为血糖而造成的消瘦;也存在一些这样的糖尿病患者,起初身材是偏胖型,但对糖尿病知识几乎不了解,过度控制饮食,甚至比节食减肥的人吃的还少,造成能量摄取不足,营养缺乏造成的消瘦,这是因为饮食不当而造成的消瘦;还有一些糖尿病患者,本来身体比较胖,可是需要长期服用降糖药,比如二甲双胍等,时间久了,身体日渐消瘦,这是因为用药而造成的消瘦。
第一部分糖尿病专业知识(一)糖尿病基本知识1.什么是糖尿病?答: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疾病。
由于胰岛素分泌相对或绝对不足,胰岛素的靶细胞代谢作用缺陷引起糖代谢紊乱,出现持续性高血糖状态、尿糖阳性、葡萄糖耐量减轻及胰岛素释放实验异常:在糖代谢紊乱的基础上,又可出现蛋白质和脂肪代谢紊乱甚至酸碱平衡失调。
早期临床上可无症状,典型症状有多饮、多食、多尿及伴有体重减轻、伴疲乏无力等症侯群(即“三多一少”),严重者可发生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乳酸性酸中毒,且易合并多种感染。
久病者常伴有眼、肾、心、脑血管及神经系统慢性病症。
由于本身发病率高,并发症多,严重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已引发全球医学界广泛关注。
2.什么是血糖?答:指存在于血液中的葡萄糖。
不在血液中的葡萄糖不能称之为血糖,血液中葡萄糖以外的糖类,也不能称作血糖。
3.一天中血糖是怎样变化的?答:一天中血糖不是一成不变的。
一般规律为餐前血糖偏低,而餐后血糖偏高。
但正常人的血糖,无论是空腹还是餐后都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
变化的幅度不大。
正常人空腹应在3.3---6.1毫摩尔/升:三餐后半小时到一小时之间的血糖值往往最高,一般10.0毫摩尔/升以下,最多不超过11.1毫摩尔/升,餐后2小时血糖降至7.8毫摩尔/升之下。
4.什么是尿糖?答:尿糖是指尿中的糖类,主要是指尿中的葡萄糖。
正常人尿糖甚少,一般方法测不出来,所以正常人尿糖应该为阴性,或者就是尿中应该“没有”糖。
在正常人,血糖超过8.8---10mmol/L时,糖才能较多地从尿中排出,形成尿糖。
5.什么是胰岛?答:胰岛是指存在于胰腺中能分泌胰岛素的一些特殊的细胞团。
胰腺在胃的后面,其主要组成部分是分泌胰液等消化液的外分泌组织。
胰岛则是胰腺内散在分布的团。
胰岛大约有100----200万个,是胰腺的内分泌组织。
每一个胰岛细胞包含至少千种细胞:A细胞分泌胰升糖素、B细胞分泌胰岛素、D细胞分泌生长激素、抑制激素、PP细胞分泌胰多肽。
糖尿病遗传原因是什么?什么情况下会遗传糖尿病包括I型糖尿病和II型糖尿病,其中II型糖尿病的患者病例较高,约超过90%,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类型的糖尿病,如妊娠糖尿病。
由于如今糖尿病患者数量众多,越来越多的人担心会将疾病遗传给下一代,那么糖尿病究竟是否具备遗传性,为什么会遗传,在哪些情况下会遗传呢?下面就来科普一下。
从目前的研究结果显示,糖尿病是可以遗传的,但是遗传率并不是100%。
父母如果患有II型糖尿病,子女患糖尿病的几率会高于没有糖尿病家族病史的孩子,但这并不代表子女会100%患病,是否遗传与子女后天的生活环境、饮食及运动习惯有关。
即便无法彻底控制糖尿病的遗传,如果能够让子女养成健康饮食,定期运动的好习惯,也能够起到延缓糖尿病发病时间,减轻病情的作用,稍加用药即可控制。
但是也有一些糖尿病因类型特殊而具有很高的遗传几率,那就是由单基因突变引起的糖尿病,如果父母患有该类型的糖尿病,子女的发病率可达到50%以上,很难控制。
由此可以看出,糖尿病可以遗传,但具体的遗传几率与家族糖尿病的类型以及子女后天生活习惯有关,部分情况下的遗传风险是可控的。
1.糖尿病遗传原因是什么简单来说,糖尿病遗传的并不是疾病本身,而是一种易患糖尿病的基因。
I型糖尿遗传的是一种容易使自身免疫被破坏,更容易使胰岛受到病毒攻击的基因,在这种基因的作用下,增加了被遗传者患糖尿病的几率。
II型糖尿病遗传的是一种容易发生肥胖,胰岛素分泌较差和胰岛素抵抗的基因。
因此,家族中有糖尿病病史的,子女应定期测量血糖,警惕糖尿病发生。
在过去的研究中,统计出父母均患有糖尿病,子女患糖尿病的几率为5%,但是随着人们生活环境和饮食习惯的改变,如今的II型糖尿病发病率也在升高,疾病因素更为复杂,遗传几率很可能已经超过原来的数值。
2.糖尿病在什么情况下会遗传在I型糖尿病中,遗传因素有一定作用,如父母中有一方患I型糖尿病,子女的患病率约为2-5%,遗传几率较低,这是因为I型糖尿病的发生不仅仅取决于基因,还是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糖尿病形成与哪些因素有关
现在越来越多的糖尿病患者出现在我们生活中。
按照目前的医学水平还没有能哪一种药物能达到治疗糖尿病的目的。
但是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完善,手术治疗糖尿病已不再是梦.糖尿病的形成有很多因素,只有了解糖尿病形成的原因才能在根本解决问题。
糖尿病形成与哪些因素有关?
1、肾性糖尿
大多由于肾小管重吸取功能低下,如肾病综合征、慢性肾炎,或由于先天性肾小管细胞功能缺陷,使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取发生障碍,肾排糖阈下降,病人血糖虽正常,但尿糖却为阳性。
不过其葡萄糖耐量均正常,血胰岛素也正常。
一般无“三多一少”症状。
肾性糖尿多发生在青、中年,男性多于女性。
少数妇女在妊娠期可因肾小球滤过率增加,临时性肾糖闭低下也可出现糖尿,但须与原发性糖尿病加以鉴别。
2、饭后糖尿
因糖类在胃肠道吸取过速,如胃空肠一致术后、甲状腺功能亢进、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和严重肝病等,进食后可出现临时性高血糖和尿糖。
但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空腹血糖正常,半小时和l小时血糖超过正常,2小时和3小时血糖正常或低于正常。
除肝病外,静脉注射葡萄糖田量试验正常。
3、应激性糖尿
在脑血管意外、颅脑外伤、急性心肌梗塞等疾患时,可出现临时性高血糖和尿糖。
4、继发性糖尿
胰源性糖尿病,如胰腺炎、胰腺切除、胰腺癌;内分泌性糖尿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嗜铬细胞瘤、柯兴氏综合征等,可从病史和临床表现予以鉴别。
5、慢性疾病
长期体力活动减少或卧床休息者,会使葡萄糖耐量减低,但空腹血糖一般正常。
饥饿及营养不良:者,体内组织运用葡萄糖的能力减弱、胰岛素分泌减少,故也可有葡萄糖耐量降低,偶有糖尿出现。
6、药物
某些药物可影响葡萄糖耐量,故应在试验前停药3~7天。
甚至一个月以上。
升高血糖的药物有: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如可的松、生长激素、儿茶酚胶、、速尿、胰升血糖素、消炎痛、异烟肼、尼古丁、女性口服避孕药、酚妥拉明、噻嗪类利
尿药和苯妥因钠等。
降低血糖药物有:他巴唑、心得安、乙醇、水杨酸盐、磺腮类药等。
【胃转流手术巧治糖尿病】
胃旁路手术以后食物不再经过上段空肠,由于这一段消化道不再受食物的刺激,这段消化道就是胃的远端也就是十二指肠;这段消化道的黏膜上有一种特殊的细胞,通常叫做K细胞,K细胞一经过食物刺激的时候,就分泌大量的细胞因子,这些因子叫胰岛素抵抗因子,它使胰岛素的作用减低,手术后使K细胞不再或是较少分泌胰岛素抵抗因子,人体的胰岛素抵抗现象就会慢慢的消退,那么2型糖尿病的一个病因就消除了。
还有一个原因,做完这个手术,食物较早的进入了中下消化道,肝分泌的胆汁和胰分泌的胰液通过各自的导管注入十二指肠腔后再通过十二指肠和空肠或回肠的吻合口进入空肠或回肠,其消化功能并没有多少改变,中下消化道黏膜上有一种特殊的L细胞,L细胞经过食物刺激的时候,就会分泌大量的细胞因子,这些细胞因子的提高就会直接产生降糖效果,同时他们还有一个特殊的作用,就是让胰岛死亡的速度减低,也就是说胰岛死的少了,还可以让胰岛增殖起来,这样导致2型糖尿病的第二个病因也被去掉了。
这些就是胃旁路手术治疗2型糖尿病的基本原因。
(本文由济南糖尿病医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