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意”——真意
- 格式:doc
- 大小:40.50 KB
- 文档页数:6
太极拳练习中“意”的重要性太极拳是中华武术的一支奇葩,也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一个重要贡献。
下面由店铺给您介绍:太极拳练习中“意”的重要性。
欢迎阅读!太极拳练习中“意”的重要性意,指的是意念、思想;是人高级中枢神经活动的结果。
太极拳术语“用意不用力”“以意引气,以气催力”以及“意在神,不在气”等等都说明“意”在太极拳运动中的重要性。
实际上,意是“心”的产物。
心对其它各因素的统帅作用是通过意来实现的。
如果把心比作将军,那么意就是信使,是联系心与其它各因素的使者意,具有运动性。
意生于心,但它不是静止不动的。
它可以随着动作的运行而运至身体各个部位或者发放于外。
如意达手指尖,使手指放松而气至,所以意还具有引导性。
身、息的调整,气血的调运,内劲的蓄发或吞吐,都离不开意的引导作用。
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个练意的过程。
通过意的锻炼而内养心性外练筋骨,使内外协调统一,气血津液调和流畅,从而达到健身养生的目的。
志志,指的是情志,包括喜、怒、忧、思、恐,是人对外界信息产生的情感变化,由五脏的生理功能所化生的,分属心、肝、肺、脾、肾五脏。
正常的情志变化是正常人应该具备的,但五志过极则易伤到内脏,如喜乐过度,则可使心神受伤;思虑过度则伤脾胃;过怒则易伤肝。
太极拳运动一方面通过内气的修练以增强脏腑的功能,从而提高对情志变化的耐受力。
另一方面,在运动中得到情感的陶治,不断提高把握情志变化的能力,从而获得极积、健康、愉畅的心境。
因此,如果说动作是太极拳的骨架的话,那么志就是太极拳的灵与肉。
延伸阅读:练习太极拳步法的重要性太极拳的步法十分重要,离开了步法就无法进行对敌,在太极拳中,练好步法的前提是周身必须有一定的松活劲,身子初步有些整合,否则练起来劲沉不到脚上,动起来站都站不稳,或者步动腰不动,腰动腿提不起来,身动手不能相随,东倒西歪,上下散架,这样的步自己一动就想摔倒,交起手来必定挨打!所以练太极拳的人,基本功有一定的基础之后就要抽出时间,专门的修炼步法。
太极拳的真意到底在哪里
何为太极?拳经曰: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
无极是静,寂然不动:太极是动,感而随通。
动生于静,无极生太极。
太极拳是阴阳拳,拳路中只有阴、阳两个式子,即虚实变换。
易云:一阴一阳之谓道。
谓一切事物,皆相反相济也,太极拳也不例外。
太极拳练法,在开合蓄发,虚实变换,互为根纽;用法在顺逆走粘,一时俱运,皆相反相济之道。
既对立又统一,在统一事务当中,阴阳就像磁石中N极和S极,即使分得很小很小,仍然有N极和S极。
阴阳不能分离,阳不是纯阳,白鱼中有黑眼睛;阴不是纯阴,黑鱼中有白眼睛。
阴极变阳,阳极变阴。
拳谱曰:虚实宜分清楚,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
太极拳分为虚实脚,即便是承受体重的实脚,仍然存在着阴虚之处,就像阳鱼中的黑眼睛,阴鱼中的白眼睛。
那么先辈创立太极拳的真意到底在哪里?
*1、太极拳的真意祛病促健康
太极拳为内家拳,其姿势简洁、效宏、易行、合道,道法自然。
其心法体现在用意不用力、以心行气、以气运身,纯以虚静为主,注重精神修养,坚凝意志,增进智慧,重在祛病延年,不分男女老幼,人人可终身练习。
自技击、表演、比赛风盛以来,一切拳势竟尚险、奇,以难、能为可贵,渐渐失去养生的真意,拳经曰: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
太极拳的终意是益寿延年不老春,而有些后人,标新立异,自为派别,弄得门类繁杂,甚至有些人,还没有弄清太极拳的真意,就拉杆立派。
太极拳乃内家拳,纯以心、气为主,以修养精神为宗旨,它不仅符合易理,符合孟氏的养气之说,与现代科学也脉脉相通。
那么修炼太极拳根据是什么?。
太极拳的意念运用方法太极拳属于传统武术中的内家拳,修炼太极拳要求用意不用力,那么太极拳的意念运用方法有哪些呢?太极拳教学有详细的讲解,现代人练习太极拳的好处是强身健体,下面随着太极拳意念学习一下吧!以下仅供参考!太极拳的意念运用方法太极拳主张用意念带动身体四肢,修炼太极拳能锻炼灵活的大脑思维,练习太极拳用意念引导四肢。
在内丹学中将“意念”称之为“黄婆”,但这种意念绝非杂念,而被定性为“真意”,相当于唯识学中的末那识。
武术中的意念运用多与气功有相似之处,追求热、胀、麻等生理效应。
内家拳修炼之始自然也离不开此类的臆想,但久而久之,极易生患。
有一位给我划过拳架的太极拳老师,因为非常强调用意行拳,且走架极慢,所以导致气滞成弊,才过五十岁就患上了三叉神经炎、静脉曲张、高血压等病症,健康状况尚不及常人,寿禄亦不高。
初学太极拳要学会如今以及放松身体,这样才能启发意念,在意念的作用下,使身体协调运动。
一、意既“媒”也有读者来信向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应该是心意六合拳?还是六合心意拳?我认为两者皆有道理,姬祖师精六合大枪,又入少林习心意把,将两种功夫糅而化之,如称之为六合心意拳,则是以六合之理统领心意把;如称其为心意六合拳,则是以佛家典籍《俱舍论》的唯心理论主宰六合拳学。
心意拳谱上强调要在心意上下工夫,而束展、对挣拔长,丹田的转动,一枝动百枝摇等练法,其实都是《易筋》、《洗髓》二经的衍生功夫。
近百年来注释《易筋》、《洗髓》二经者不下数十家,但多是在用意上着笔,尤其以周潜川先生为著。
意念是一种无形之力,上世纪80年代气功热时,有科研人员通过反复实验发现:人经过特殊的训练,可以运用意念控制体温、心率。
现代量子力学也证明,人的意念对物质的最基本结构有影响作用,并将这种作用称之为“海德堡的测不准原理”。
太极拳最重视意念活动,全神贯注练习太极拳,能使大脑中枢神经得到充分的休息,缓解大脑疲劳,修复病灶。
内家拳中最强调用意的首推太极拳,杨澄甫将“用意不用力”列为“太极拳术十要”之六:“练太极拳,全身松开,不使有分毫之拙劲”,“此全是用意不用力”。
太极拳的含义有哪些及特点介绍太极拳有着几百年的历史传承,太极拳的整个思想是由于刚开始的太极所得来。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太极拳的含义有哪些,希望你们喜欢。
太极拳的含义(1)指宇亩最初浑然一体的元气,唐颖达《周易正义》:“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
”《易纬·乾凿度》认为“有形生于无形”,提出“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四阶段来解释“易有太极”。
以未见气时为太易,气初为太初,形之始为太始,质之始为太素。
气形质混然一体而未分离的状态,称之为浑沌。
浑沌之物即是古人所说的元气。
以元气未分状态为太极,斌以其原始物质的含义。
这种观点在两汉较为普遍,如刘歆:“太极中央元气”;王充引易学家的话说:“元气未分,混沌为一”。
郑玄则以“淳合未分之气”解释大极。
(2)以虚无本体为太极,如王弼解释“大衍之数,其一不用”说“不用而用以之道,非数而数以之成,斯易之太极也。
”以“一”为太极,认为此“一”不是数,而是“无”, “无”为四十九之策数形成的根据。
韩康伯注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说:“夫有必始于无,故太极生两仪也。
"(3)大衍之数的四十九数未分为太极,崔憬说:“四十九数合而未分,是象太极也。
今分而为二,以象两仪矣。
分揲其蓍,皆以四为数。
一策一时故四策以象四时也。
”(李鼎祚《周易集解》引,据《黄氏逸书考》本)崔憬对大衍之数的论述及其太极说,不以不用之一为虚无实体,以四十九数未分为大极,并且认为八卦涵蕴在大衍之数中。
此种观点,在易学哲学史上有其重要意义,为宋易将汉易的宇宙生成论转为本体论提供了方法。
(4)以阴阳混合未分为太极,周敦颐《太极图说》:“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
两仪立焉。
”周敦颐以后,对太极的解释分为三大流派。
a、以邵雍为代表,以数说大极。
指出“太极一也,不动生二,神也”;以一分而为奇偶解释太极生两仪。
并认为在人则“心为大极”,在天地则“道为太极。
太极拳的哲学道理
太极拳是一种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武术,其哲学道理深厚,融合
了道家、儒家、佛家等多种思想。
太极拳的核心思想是“以柔克刚”,即能发挥最大力量的关键在于运用柔和的力量克制强烈的力量。
这种
思想源于中国古典哲学思想中的“无为而治”,强调了运用柔和的方
式来消除矛盾和冲突的重要性。
另外,太极拳也注重身心合一,强调内外相合的运动状态,追求“心静身动”,不仅要注重身体锻炼,也要注重心理修养。
在太极拳中,强调呼吸和动作的配合,倡导人们不断地放松身心,达到身心平
衡的状态,从而实现身体健康和内心宁静。
太极拳还提倡“虚实相济”的思想,即在实施太极拳动作时,要
灵活运用虚实变化,才能达到熟练自如的效果。
这种思想在应对现实
生活中的复杂局面时同样适用,即要善于运用各种手段灵活应对复杂
的形势。
总之,太极拳作为一门涵盖了多种哲学思想的武术,具有丰富的
文化内涵和较高的思想内涵,在弘扬中华文化和促进人类身心健康方
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太极拳的真意太极拳要求“用意不用力”,这是《太极十要》之一。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太极拳的真意。
欢迎阅读!太极拳的真意《十三总势说略》中讲“始而意动,即而劲动”,“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十三势行功歌》有“势势存心揆用意”,“意气君来骨肉臣”,《太极拳体用全书》有“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五字诀》中说“此全是用意,不是用劲”等等,这些都是关于“意”的句子,可见练意用意的重要。
可以说,“意”是构成太极拳本质特征的首要因素。
那么究竟太极拳的“意”是什么呢?“意”在《现代汉语字典》中解释为“心念”,“指个人的心思、想法,强调的是个体性和主观性”。
太极拳中的“意”,也是一种练拳的心思、想法,是大脑皮层产生的一种定向的心理活动。
“变化虚实须留意”,“势势存心揆用意”中的“意”其实就是留心,想法。
那么留心什么,想什么也就是“意”的内容了。
不过,太极中的“意”,也不能全都理解为现代汉语的“意”,不能只指“心念、意念”。
这是因为古代汉语中“意”的含义,比现代汉语中的“意”要宽泛的多。
它包括现在生理学所说的“条件反射”与“无条件反射”,心理学所说的“无意识”的“潜意识”,道家修炼中所追求的无思无欲的精神境界等。
这些都应该属于太极意的范畴。
习练太极拳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阶段不同,其“意”的内涵也是不同的。
太极拳的真意一、初学时期,练动作正身法,“意”可以是意念。
“意者,吾心之意思也。
心之所发谓之意。
”——陈鑫初学时,先求动作的规范。
“意”就是动作本身的位置与路线。
把心思集中于记忆动作的路线和位置,每一动,脚往哪里走,手往哪里放,是怎样的运行轨迹,心里都应该记住。
手、眼、身、步和方向都必须按照拳法的要求去做,安分守己地做到位,并及时思考下一个动作。
这些要求就是规矩,心里必须记住。
行拳时就要想这些要求,用它去引领肢体的运动,去检查动作姿势是否规范。
这就是拳论中所说的“意在先而身在后”。
初学的开始可能是死板的,僵直的。
正确完整的动作概念尚未形成,演练起来也偏重于用力。
太极拳的意念的理解太极拳的意念的理解 1.如何理解用意不用力?“意”指意念、意识,是大脑的功能。
太极拳之意,强调的是静心用意,心要静,即排除杂念使思想能够集中。
心为意的全体,意是由这个主体发出的信息。
用意,即以意识指导动作,意动形随。
“力”泛指力量的大小,它的运动效果是靠人的大脑反应和肢体运动的状态所决定的。
任何武术动作都是在意识指导下的运动状态及其产生的效果,如动作的快慢刚柔,僵滞断脆等等。
而太极拳的用意不是一个简单的目的和指令,而是在动作的整个过程中都由意识领着躯体进行的。
比如起势,不光想着两手举起,而是在一开始或未动之前就要想着、即用意识领着两手在似乎逐渐排开某种无形的阻力而起举,或者在让开某种无形的推力而下落。
他劲力大小、方向、快慢的转变,是靠一种意识的听觉而转换。
这种起落转换动作和劲力运动的特点是:松柔粘活、似水如流,且运劲如抽丝,劲断意不断,实际上劲也没有断。
太极拳这种由意识指导动作的运动状态和效果,就叫“用意不用力”,也是太极拳入门和达到“身知”的前提。
2.在意不在气,在气则滞?拳论说:“意到气到,气到劲到。
”这是说,演练太极拳,动作中劲力质量的好坏与气有关。
这种介于意与劲之间的气,我认为是得之于运动运营于人体经络血脉间之气(营气),是以意识为先导下的自然发生,而非指“呼吸”之气。
但呼吸对运营体内的“营气”有直接的影响。
“气顺则体舒”,凡以意念为先导,着意于周身骨节肌体的放松,使上下通顺节节贯串,内外意气劲势相合,做到呼吸与开合动静之间自然顺遂的结合,自会起到“意到气到,气到劲到”有益效果,这叫“在意不在气”。
反之,“气滞则疾生”,滞,滞留不通的意思。
主要表现在过分注重呼吸,过分讲究运气,把气把力憋在肌体里,滞留于筋骨血脉间,以自束缚,误认为是灌劲,使动作僵滞,失去机灵,易被人制。
甚至出现呼吸急促,憋气胸闷,这叫“在气则滞”。
所以,太极拳之气是“意之所至,气即至焉,日日灌输,周流全身,无时停滞”。
太极拳的意、气、力及相互关系及应用一、太极拳的意,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意念。
意是太极拳的灵魂,没有意的太极拳就是简单的机械肢体运动。
如有的拳友打拳,自己完全不用脑,听着音乐,跟着别人打拳,没了音乐,没人引领不会打了。
实际上就是一种机械运动。
听音乐打拳,有好处也有弊端。
好处首先是听一些舒缓美妙的音乐,可以帮助自己静心,使自己有一个愉悦的心情。
其次可以帮助自己掌握打拳节奏。
其弊端是常期跟着音乐打,形成了一种依赖性,没音乐反而不会打了,或者是没音乐打拳提不起兴趣。
达不到用心打拳的效果。
我们平时所说的用心打拳,就是指用自己的意念指导、引领打拳。
一招一式都是意念的具体落实。
是进是退、是攻是守,是高是低、是快是慢,是轻是重等都是意念的结果。
所以说意念是打拳的灵魂。
二、气我们在太极中所说的气,不是指自己的呼吸。
而是指我们的气血。
在打拳中我们放松的目的,就是要使我们的气血流通自如。
当我们的意念作出,具体执行靠气血。
意念指挥气血运行,从而完成一个个动作。
当然意念是总指挥。
气血的发出、收回,以及气血的多少还要有一个具体指挥。
他就是丹田,意念决定战略,丹田指挥战役,气血负责组织实施。
三、力我们这里所说的力,不是指与生俱来的力。
有些人天生神力,我们不去研究。
我们所说的力,是指通过自己的后天学习,产生的力。
我们气血运行的目的是产生一种力,而这种力是气血运行完成意念的结果。
如棚、捋、挤、按,都是一种力的表现。
我们平时打拳要求放松,不用力是为了更利于气血的运行,气血运行通畅才能利于养生。
也为气血快速运转凝聚,产生暴发力提供方便。
我们讲的是养生,发力的动作少做,那是消耗。
既使发力,也要随发随收,不能持久。
综上所述,意念为决策者,气血为执行者,力为结果。
传统太极拳的意气形传统太极拳的意气形由于人们对传统太极拳的意、气、形,缺乏正确理解和认识,所以,学习传统太极拳的传承与传授容易走歪路,下面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传统太极拳的意气形!一、传统太极拳的意是人体从出生的那一天,随生命的降临,附体而存,是主宰人体生命的灵魂:1、传统太极拳拳论中提到的神明,就是意,就是人的灵犀,它既不是人的思维、理念,也不是人的大脑、神经的一系列反应,是确确实实存在于人体中的灵魂。
2、人们讲的第六感觉就是人的灵魂的显现,所产生的人奇特的感悟。
3、为什么婴儿在不会开口说话前,可以看到、明锐地察觉到,大人难以理解和不可思议的现象和事态。
是因为,他不具备人的思维和主观意念,是单纯的灵魂在主宰。
所以能够明辨事态的真相。
4、当一个科学家、艺术家在全身心地投入到他们所从事的工作中时,往往会魂不守舍,任何外界的'干扰都无法改变他们这种状况。
这就是真正处于没有主观意念、没有任何杂念的、忘我的绝佳境地,是灵魂在主宰他们的所作所为。
这就是科学家、艺术家的灵感,就是灵魂,无可替代的奇妙作用。
5、为什么濒临死亡的人,尽管已经没有意识,没有任何的感觉,但是,在他(她)心目中念念不忘的人,没有到来前,他一直死撑着,直到那个人的到来,病人才撒手而去。
这就是魂飞魄散,生命彻底终止——魂去命了。
6、传统太极拳的精髓就是意。
就是排除一切干扰、杂念、晢着,必须宁静、松沉、轻灵、达到忘我的境地的原因所在。
7、所以,传统太极拳的意就是灵魂,就是神明。
不懂这一点就根本无法修炼传统太极拳。
二、传统太极拳的气绝不是人的呼吸、也不是人体的气血运行,而是在人的灵魂的主宰下,人体内在的肌肤、软组织、人体电解质、所有液体的综合蠕动、运行而产生、形成的能量的运行:1、在太极拳运行过程中,当一个人处于浑身松弛、舒展的状况下,可以明显地感到手指有脉冲式的感觉,身上似乎有流水般地涌动,浑身上下有种从未有过的温热和微微地兹汗。
所有这些现象和感触都是传统太极拳的气的运行的初级阶段的反应。
太极拳的“意”——真意
陈惠宇
昌盛师傅在北京拜了著名太极拳家田秋茂为师,而他的功夫受益于北京好多功夫高手,其中有两位值得我们来说一说。
第一位是著名的太极拳名家冯志强的入门弟子刘凤鸣,此人武功高强,推手、擒拿、摔跤样样精通。
他很喜欢昌盛,单独教他。
为了使昌盛方便来学拳,送给他一辆自行车。
这一段时间给他打下了坚实的武功基础。
但刘凤鸣师傅性格古怪,脾气大,据说有本事的人往往就这样,这其实是对徒弟要求严格。
可昌盛师傅在教我们推手和太极拳的时候性格脾气极好极有耐心。
由于工作变动,昌盛离开了刘师傅,到了北京紫竹院公园,和其中有一位叫大彭的人一起跟着一个师傅学练太极拳。
学了一段时间又离开这个地方了。
一晃过去十年了,十年后的一天他又来到了紫竹院公园,看到好多练拳的人在等他们的师傅,他们都说这个人功夫了得。
等师傅到了昌盛一看原来是彭师傅。
原来在这十年间彭师傅在北京皇城根下拜师学拳,学了半年,他的师傅说教不了他了,说他的功夫已超过自己了。
十年后重相见,彭师傅的功夫的确不同凡响。
从此昌盛得到了大
彭师傅指导,功夫突飞猛进,让他受益终身。
他们相约每星期两次,到彭师傅家附近的一个小公园的僻静处单独教他功夫。
每次到公园,彭师傅不教他太极拳架,不教他推手,也不教他掤、捋、挤、按画圈画圆什么的,每次都是把手搭在他身上让他感受,引导他想象。
或叫昌盛推他的身体并想象推的是远处的山或一棵大树。
总之,方法很奇特难以用文字表述,这让昌盛大惑不解,每次回去的路上感觉自己什么也没学到,怀疑自己是不是跟错了师傅。
而下次来的路上又在想要不要去继续跟他学呢。
就这样疑疑惑惑的过了一个多月。
有一天,当他把一个经常在一起练功的身材魁梧下盘功夫极好的人很轻巧的推倒了,把一个练散打的极灵活的一个小伙子仿佛不经意间摔倒了使他自己和小伙子都感到吃惊和奇怪的时候(要知道以前他都不是这两人的对手),昌盛一下子醒悟过来了,终于看到彭师傅教的效果了。
从此他才放下思想包袱一心一意地跟彭师傅继续学习。
那个时候,彭师傅教学内容和方法在昌盛看来是给他洗脑。
现在我们当然都知道这是指导他练意。
太极拳十要中特别强调要“用意不用力”,并且太极拳前辈们把这一要求指为通向“阶及神明”的道路。
但一般人的意是大脑主观的想法、主观意念。
当人想的时候意就存在,不去想的时候意就不存在了。
而太极拳的意是不管人想不想仍然存在并蕴含能量,这就是真意,太极拳的真意。
我们练太极拳时应当要把主观的意练没了,练空了,把真意培养出来。
所以太极拳前辈
们都说有意无意是真意,又说太极拳以意导形,而又要追求无意。
(昌盛师傅跟我们经常用举筷夹菜这个动作来举例。
)
我们在听昌盛师傅讲这些时都感到练出真意而达到空空净净物我两忘的至高境界,不是一般人通过努力就能达到的,必须要有天赋。
所以孙禄堂宗师说“道本自然一气游,空空净净最难求。
万法得来全无用,身形应当似水流。
”彭师傅愿意下大力气单独指导昌盛说明他有这个天赋,彭师傅教的是真正内家拳的极其宝贵的东西即内功心法,而不是招法。
心法无招,招法不管有多少总是有限的,所以,练好心法即可无招胜有招,以不变应万变。
昌盛师傅的太极拳和推手都达到了无招胜有招的出神入化的境界。
跟他推手,不管你怎么推他,他都有空间容纳你化解你,让你有劲无处使,而与此同时他在你不知不觉的时候挤进你的空间,渗透你的身体,他的手极轻却能让你失重,使你真切感受到太极“出手不见手,浑身都是手”。
他的身体松柔似水,而他把你的身体当成盛水容器,他身体的任何部位都可以随你的容器形状的改变而顺势挤进你的身体让你失控。
他的脚下极轻灵,他不建议我们长时间地站桩,他说没有变换虚实的桩那是死桩。
他真正做到了“推手不用手,脚下飘着走,用意不用力,没有就是有。
”跟他推手,你总会感到自己空间太小,变化太少,转动不灵。
跟他推手,能让你更进一步深刻理解和体悟太极拳虚实开合、阴阳转换等等拳理拳论的含义和精髓。
让你真的感受到太极的博大精深。
跟他推手,不会让你筋皮力尽,更不会伤身,
真正达到健身养生、身心愉悦的目的。
他的太极拳架很松展而内气充沛,内力浑厚。
浑身上下没有凹陷、没有棱角,没有断续,圆活舒畅。
发劲松弹冷脆,爆发力很强。
二路拳中的转身跳跃落地很轻灵沉稳,就是跳跃在空中转身的那一刻也是极其松沉而又不失虚灵。
感觉整个套路都是在用神意行拳。
他的拳恰如陈鑫《太极拳图说》中描写的“里面有情,外面有景,直如天朗气清,惠风和畅,阳春烟景,真好景致,在我打得天花乱坠,在人自拍案惊奇,心怡神畅,拳之景致至此,可以观矣。
”
所以,昌盛师傅经常跟我们说,你不要总想着用什么招法破解别人,就是今天想出了破解的方法了明天又遇到别的对手呢,后天又有不同的高手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招法诀窍,你如果想着招法就永远学不完应付不了。
最好的办法就是丢掉主观的想法(想着破解的方法)放空自己,放松自己,把自己变成水,任别人用什么招法,我顺势而为,来力不顶,而流向对方虚的地方,避实就虚(他经常说的一个词就是“顺势而为”)。
昌盛师傅还说要把自己变成一个球,当别人推我左边,左边即化掉对方来力而右边顺势转向对方虚的地方,依次类推,推我上面,对方从上面落空了而下面转向了对方。
我们要做的是不让对方推到我这个球的中心点,藏好自己的中。
我们在实践中体会到如果要让球圆滑的随对方来力转动,就要意松全身透空。
意紧意重就会出现顶抗,球就会卡,就会转动不灵。
著名杨式太极拳名家汪永泉说“招中要有术,术要由招出”。
招
是外在的东西,是招法,是技巧;术是内在的东西,是内功。
招法要有内功作后盾才能发挥威力,内功要由招法施展出来,要内外结合才是内家拳功夫。
内功是什么?我认为内功除了松沉劲、丹田劲、腰裆劲、对拉拔长劲、弹簧劲、通背劲等等太极劲,我想主要的还是彭师傅教的这些心法即神、意、气。
这些东西怎么来?我想从拳架中来,从基本功训练中来,这些在训练的过程中无一不与“意”有关,必须达到心静、意松,全身透空。
正如汪永泉说的“意念松开自然会使动作姿势舒展大方。
”
我们在练太极拳和推手的实践中,都能体会到“意”的重要性和巨大作用。
但这个意,你理解错了反而成为我们练拳推手的阻碍。
假如对方向我的胸部将要推过来而还没有推到我身上时,我的思想即意和身体都已做好了抵抗的准备了,这时浑身不由得紧了,僵了。
如果按照昌盛师傅的指导,不要老是想着对面有人来推我,这个主观的意越淡越好,应该把这个主观的意去掉,或把意从胸部移开、扩散开,胸部自然就松开了,这样放空自己,腾出空间让对方进来,只有这样才能消解对方的来力,才能引进落空。
(其实这是何等难的一件事。
有谁能做到当有人推你或打你时你视若无人心静体松不作顶抗的准备?)。
我推对方时,我的意念不要预先放在对方的身上,把意放在对方身后更远一点的地方。
总而言之,凡是身体有顶抗的地方这个地方总是不放松的,主观意念就在这个地方过重,没有从这个部位放松掉。
“意”在我们练太极拳和推手中,在昌盛师傅给我们耳提面命手把手喂劲中体悟到的,远远不止我上面所讲的,“意”的内含是丰富的,复杂多变的,忽隐忽现的,捕风捉影的,无为而为的。
在太极拳和推手中,“此全是用意不用力”,“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而在内也”,但不管怎样,“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