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K12]2017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种群和群落 第31讲 群落的结构与演替课时作业
- 格式:doc
- 大小:836.00 KB
- 文档页数:6
考点一种群的数量特征及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1.种群的特征(1)种群的概念:种群是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2)种群的数量特征②意义: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密度Array(3)完善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图解①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②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
③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
2.种群的空间特征(1)含义:种群中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
(2)类型:均匀分布、随机分布、集群分布。
3.种群密度的估算方法 (1)样方法①适用对象:植物、昆虫卵、作物植株上的蚜虫、跳蝻等密度的调查。
②过程:确定调查对象→取样→计数每个样方个体数→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种群密度估计值。
③取样的方法: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取样的关键:随机取样。
(2)标志重捕法①适用生物: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②密度估算公式个体总数N 初次捕获标记数M =再次捕获个体数n重捕的标记个体数m 。
[诊断与思考]1.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1)一片草地上的所有灰喜鹊是一个灰喜鹊种群( √ )(2)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近1∶1,则出生率越高( √ ) (3)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若标记的田鼠部分被鼬捕食,则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偏低( × )(4)橡树种子常在母树附近形成集群是空间特征,由于薇甘菊入侵导致松树种群死亡率较高属于数量特征(√)(5)依据年龄组成预测的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最终是否能够实现,还要看影响种群密度变化的其他因素,如气候、食物、天敌等(√)(6)样方法并非只适用于植物,对于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或昆虫也适用(√) 2.如图是有关种群特征的概念图,请据图思考下列问题:(1)图中①~⑤分别代表种群的什么特征?提示①~⑤分别代表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种群和群落(预习)【考纲内容】 1. 种群的特色 ( Ⅰ) 2. 种群数目的变化( Ⅱ) 3. 群落的构造特色( Ⅰ) 4. 群落的演替 ( Ⅰ) 5. 研究培育液中酵母菌种群数目的动向变化 6.土壤中的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基础知识梳理】一、种群观点:指在必定的自然地区内的所有个体。
种群是生物的基本单位,种群是生物的基本单位。
如:一块棉田中的所有棉蚜。
掌握种群的观点要注意三同:“同一时间、同一地址、同种生物”比,谁的范围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种群的特色(一)种群数目特色1.种群密度。
和物种相(1)观点: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__________,是种群 ________ 的数目特色。
不一样生物的种群密度 ________;同一种生物在不一样季节种群密度________。
(2)检查方法合用范围 :_________ a. 样方法:取样方法:取样的重点是及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如昆虫卵、________ 和跳蝻法和法,此外,样方大小适中、样方数目不宜太少。
合用范围 : 活动能力 _____,活动范围 ______ 的动物b. 标记重捕法:计算方法:种群密度=标记个体数×重捕个体数/重捕中的标记个体数。
注意事项:检查时没有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标记物不可以过于醒目,不可以影响标记对象正常的生命活动2.出生率和死亡率: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个体数目占________________ 的比率。
意义: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的重要要素。
3.迁入率和迁出率:单位时间内____________ 的个体占该种群个数总数的比率。
意义: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要素。
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要素。
4.年纪构成(1)观点:种群中各________的个体数目的比率。
2019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第31讲群落的结构群落的演替学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9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第31讲群落的结构群落的演替学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9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第31讲群落的结构群落的演替学案的全部内容。
第31讲群落的结构群落的演替1.群落的结构特征(Ⅰ)2。
群落的演替(Ⅰ) 3.实验:(1)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2)探究水族箱(或鱼缸)中群落的演替群落的结构及种间关系1.群落的概念与物种组成(1)(2)物种组成①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②丰富度a.概念: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b.常用统计方法: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2.种间关系(1)基本概念①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
②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
③寄生:一种生物(寄生者)寄居于另一种生物(寄主)的体内或体表,通过摄取寄生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④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2)种间关系实例与曲线的对应关系[连一连]错误!(必修3 P72资料分析改编)生态学家高斯为研究三种草履虫的种间关系完成如下实验,其中尾草履虫的食物主要是好氧细菌,大草履虫的食物主要是酵母菌,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甲显示双小核草履虫和尾草履虫混合培养后呈现捕食关系B.图甲显示双小核草履虫和尾草履虫混合培养的结果对双方都有利C.图乙中尾草履虫和大草履虫混合培养后在试管上部和下部的草履虫分别是尾草履虫、大草履虫D.图乙中尾草履虫和大草履虫混合培养后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答案:C3.群落的空间结构(1)概念: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2)类型(3)群落结构的形成原因与意义①形成原因:在长期自然选择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②意义:利于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如图a、b、c分别代表的是在-200 m~3 800 m的海拔内,山坡a、森林b、海洋c三个不同的自然区域内植物的分布状况,请据图分析:(1)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这是群落的垂直结构吗?(2)b、c处的植物在垂直方向上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影响它们分布的主要生态因素是什么?答案:(1)不是群落的垂直结构,属于植物的地带性分布。
课时分层集训训(三十)(建议用时:45分钟)A组基础达标1.下列有关动物种群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性别比例是所有种群都具有的特征B.根据种群密度可以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C.自然增长率主要由性成熟的早晚、每次产仔数和每年生殖次数决定D.动物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D(性别比例不是所有种群都具有的特征,雌雄同体或无性别的动物就不具有性别比例,例如草履虫、变形虫等,A错误;种群密度只能反映一定时期的数量变化,年龄组成可以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B错误;自然增长率等于出生率减去死亡率,故自然增长率主要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的,C错误;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D正确。
)2.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种群的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的出生率B.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有利于合理利用生物资源C.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数量的直接因素D.种群密度预示着种群数量的未来变化趋势D(种群的性别比例如果失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的出生率,A正确;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可以对农林灾害进行监测和预报、对渔业捕捞强度进行确定等,有利于合理利用生物资源,B正确;出生率和死亡率及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数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C正确;种群密度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D错误。
) 3.如图表示种群特征之间的关系,据图分析不正确的是( )(导学号:41780149)A.①②③④依次为年龄结构、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种群数量、性别比例B.种群密度完全能反映③的变化趋势C.研究城市人口的变迁,迁入率和迁出率是不可忽视的D.种群数量还受自然气候等因素的影响B(据图分析,①②③④依次为年龄结构、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种群数量、性别比例,A正确;种群密度只能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但不能反映种群数量变化的趋势,B错误;迁入率和迁出率能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研究城市人口的变迁,迁入率和迁出率是不可忽视的,C正确;在自然界中,种群数量还受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因素的影响,D正确。
群落的结构与演替一、选择题1.下列有关生物群落的说法,正确的是( )A.群落中动物与植物均有分层现象,二者互不影响B.两种生物竞争的结果一定是一方处于劣势甚至灭亡C.人类活动往往能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D.在弃耕农田上发生的演替最终一定会发展到森林阶段答案:C 解析:群落中植物分层主要受光照的影响,由于植物的分层,为动物提供了不同的食物和栖息地,使得动物也存在分层现象,A项错误。
若两种生物的栖息地、食物种类不完全相同,则这两种生物间的竞争较弱,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可以共存于群落中,B项错误。
在弃耕农田上发生的演替的最终结果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不一定会发展到森林阶段,D 项错误。
2.在气候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弃耕的农田经若干年后能演替成森林。
在此过程中( ) A.进行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B.群落的结构逐渐复杂C.群落的优势物种未发生明显变化D.苔藓和草本植物在森林形成后均逐渐消失答案:B 解析:弃耕的农田进行的是次生演替,A错误;在演替的过程中,群落的物种多样性会增加,群落中的食物链增加,群落的结构逐渐复杂,B正确;在演替的过程中,群落的优势种会发生更替,这也是演替的本质,C错误;森林群落形成以后,苔藓植物会减少,一般不会消失,D错误。
3.(2016·河南陕州中学一模)有些人工林面积大,构成的树种单一,树木年龄和高度比较接近,树冠密集,这种森林被称为“绿色沙漠”。
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植物种类单一,无法提供多样的食物或栖息环境,因而动物种类也十分稀少B.密集的树冠遮挡了阳光,使林下缺乏灌木层和地表植被,群落结构简单C.营养结构简单,食物链短,生态系统的稳态容易维持D.生物多样性水平低,缺少天敌对虫害的控制,易爆发虫害答案:C 解析:植物种类单一无法提供多样的食物或栖息环境,因而动物种类十分稀少,抗外界冲击能力差,生态系统不稳定,A正确;因为树木的年龄和高度比较相近,树冠密集,阳光很难穿透到达树林下层,使下层植被很难进行光合作用,B正确;营养结构简单,食物链短,生态系统的稳态不容易维持,C错误;生物多样性水平低,生物种类少,自我调节能力差,D正确。
4.南方某农田弃耕后,很快就会长满一年生的杂草,后来又出现灌木。
图中曲线b、c 表示该群落中植物物种数或个体数的变化。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曲线a表示该群落所含能量的变化,曲线b表示植物物种数B.从草本阶段演替到灌木阶段,食物链基本不会发生变化C.在人为干扰情况下,将来不可能演替至森林阶段D.草本阶段最易遭受外来物种的入侵而使占优势的物种发生变化答案:D 解析:从草本阶段演替到灌木阶段,植物物种数(曲线c)及群落所含能量(曲线a)增多,但个体数(曲线b)减少。
演替过程中植物种类发生变化,会使相应的食物链发生改变。
如果人为地植树造林,可能会加快群落的演替,更早地演替至森林阶段。
草本阶段抵抗力较弱,容易受到外来物种的入侵。
5.科研人员对一块玉米田(农田生态系统)进行了一系列研究。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调查农田中作物植株上蚜虫的种群密度应该采用标志重捕法B.随机选取玉米田的表层土样,可调查土壤小动物的物种丰富度C.研究玉米田的范围和边界、各种群间的关系,属于群落水平上的研究D.该农田中的玉米长势整齐,故其垂直结构没有分层现象答案:C 解析:调查一般的植物种群、昆虫卵的密度、作物植株上蚜虫的密度、跳蝻的密度等,常采用样方法,如果一些动物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常采用标志重捕法,A错误;丰富度是指动物群落的物种组成,所以只在表层取样不能体现该群落土壤小动物的类群丰富度,B错误;研究玉米田的范围和边界、各种群间的关系,属于群落水平上的研究,C 正确;群落在垂直方向的分层现象指不同种群占据不同空间,玉米只是一个种群,无垂直分层现象,D错误。
6.美国的一个淡水池塘的群落演替过程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美国一个淡水池塘的植物群落演替W.水面植物M.水边植物S.岸上植物Bm.沼泽草地植物Bs.沼泽灌木C.松树林D.落叶树A.该池塘经过一系列演替,最终演变为一个森林B.最终该地分布较广的是落叶树C.演变过程中物种多样性的程度逐渐减弱D.在竞争中,植株的高度是战胜其他物种的一个决定性因素答案:C 解析:随着演替的进行,物种多样性的程度逐渐加强,群落的结构趋于复杂。
7.下列有关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影响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 A.人类的许多活动在影响着群落的演替B.人类可以建立人工群落,将演替的方向和速度置于人为控制之下C.人类的活动对生物群落演替的影响有时超过其他某些自然因素D.人类活动对群落的演替均是具有破坏性的答案:D 解析:人类的许多活动正在影响着群落的演替,如砍伐森林、填湖造地等。
但是人类也可以封山育林、退耕还湖,还可以改造环境,这些人为措施对于群落的演替均有积极的作用。
8.(2015·襄阳三校联考)下图表示某山地针叶林群落向常绿阔叶林群落演替过程中马尾松和甜槠两种植物的年龄结构,Ⅰ~Ⅴ表示植株的年龄由小到大。
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统计不同群落中马尾松和甜槠的种群密度时要用样方法B.该山地的群落演替类型属于次生演替C.针阔混交林和常绿阔叶林中甜槠的种群数量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会增多D.三个群落中马尾松种群的年龄结构均属于衰退型答案:D 解析: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个体调查种群密度时适宜用标志重捕法,而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弱的动物以及虫卵等种群密度的调查常用的是样方法,所以统计不同群落中马尾松和甜槠的个体数量时要用样方法;该山地的群落演替是针叶林群落向常绿阔叶林群落演替,所以属于次生演替;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针阔混交林和常绿阔叶林中的甜槠的年龄结构都属于增长型,其种群密度将会增大;在针叶林群落和针阔混交林群落中,马尾松种群的年龄结构均属于衰退型,但在常绿阔叶林群落中,马尾松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增长型。
9.(2016·湖北襄阳一模)土壤动物是土壤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某一地区人工绿地、林地、农田3种不同类型土地的地下土壤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结果见下表。
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各样地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没有明显的差异B.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各样地土壤中动物类群数C.人类活动对土壤动物的数量和分布没有影响D.各土层中土壤动物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均为“S”型答案:A 解析:各样地相同土层土壤动物丰富度差异较小,土壤动物类群丰富度没有明显的差异,A正确;土壤中动物丰富度的调查采用的是取样器取样法,B错误;人类活动对土壤动物的数量和分布有一定的影响,C错误;各土层中土壤动物种群数量受季节、气候等影响,并非均为“S”型增长,还会出现下降、波动,D错误。
10.(2015·北京卷)大蚂蚁和小蚂蚁生活在某地相邻的两个区域。
研究者在这两个蚂蚁种群生活区域的接触地带设4种处理区,各处理区均设7个10 m×10 m的观测点,每个观测点中设有均匀分布的25处小蚂蚁诱饵投放点。
在开始实验后的第1天和第85天时分别统计诱饵上小蚂蚁的出现率并进行比较,结果见下表。
A.小蚂蚁抑制大蚂蚁的数量增长B.采集实验数据的方法是样方法C.大蚂蚁影响小蚂蚁的活动范围D.土壤含水量影响小蚂蚁的活动范围答案:A 解析:定时灌溉,驱走大蚂蚁比不驱走大蚂蚁,小蚂蚁出现率增加幅度大;不灌溉,驱走大蚂蚁比不驱走大蚂蚁,小蚂蚁出现率减少幅度小,可以得出大蚂蚁抑制小蚂蚁的数量增长,大蚂蚁影响小蚂蚁的活动范围,A项错误,C项正确;采集实验数据的方法是样方法,B项正确;定时灌溉,小蚂蚁出现率增加,不灌溉,小蚂蚁出现率减少,可以得出土壤含水量影响小蚂蚁的活动范围,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11.薇甘菊是珠三角危害最大的外来入侵物种之一,生态学家发现田野菟丝子能够有效防治薇甘菊,实地调查数据如下表所示。
请根据相关信息分析回答问题。
多样性指数越大,物种多样性越高。
(1)从细胞代谢的角度分析,薇甘菊攀爬覆盖到其他植物上,抑制了植物的________,从而导致其他植物死亡。
从长期看,薇甘菊入侵之后种群数量变化符合________模型。
(2)获得表中数据所用的调查方法为________。
请用表中数据分析薇甘菊对所处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田野菟丝子不含叶绿体,能吸收薇甘菊的营养从而抑制其生长。
田野菟丝子与薇甘菊的关系被称为________。
在清除了薇甘菊后,当地群落的物种种类和个体数量会发生改变,这个过程被称为________。
答案:(1)光合作用“S”型增长 (2)样方法表中数据表明,薇甘菊覆盖度越高,植物种类数和simpson多样性指数越低,说明薇甘菊可能降低了物种多样性 (3)寄生群落演替解析:(1)薇甘菊攀爬覆盖到其他植物上,其他植物因缺乏光照而光合作用减弱。
自然状态下由于资源和空间有限,所以从长期看薇甘菊的数量变化会呈“S”型增长。
(2)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通常采用样方法,表中数据表明,薇甘菊覆盖度越高,植物种类数和simpson 多样性指数越低,说明薇甘菊可能降低了物种多样性。
(3)田野菟丝子从薇甘菊上获取营养属于寄生。
在清除了薇甘菊后,当地群落的物种种类和个体数量会发生改变,这个过程被称为群落演替。
12.(2016·海淀期末)生物量是指某一调查时刻单位面积内现存生物的有机物总量。
科研人员对我国某自然保护区地震导致山体滑坡30年后,恢复群落和未受干扰的原始林群落不同植被类型的生物量进行了研究。
(1)科研人员在两个群落中________选取多个样地,收获全部植物,按照________分类后,测定生物量,结果如图所示。
图中代表恢复群落生物量的是________(填“S1”或“S2”)。
(2)地震导致山体滑坡后,原有植被虽不存在,但还可能存在植物的种子、可能发芽的地下茎或植物根系等,在这一基础上形成恢复群落的过程为________演替。
伴随这一演替过程,群落的物种________逐渐增加。
未受干扰的原始林群落具有较好的垂直结构,有利于提高________利用率。
(3)恢复群落植被的总生物量只有原始林群落的________,这是由于山体滑坡后________稳定性较低,群落在短时间内难以恢复到原状。
(4)恢复群落植被不易恢复的关键限制因素是________条件,可利用人工措施重建________群落,帮助群落植被快速恢复。
答案:(1)随机植被类型 S2 (2)次生丰富度光能(3)20% 恢复力(4)土壤土壤微生物解析:本题考查群落、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能力,难度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