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盆地中—新生界构造变形特征
- 格式:pdf
- 大小:343.64 KB
- 文档页数:10
云南楚雄盆地波动特征及构造沉积演化云南楚雄盆地位于中国的西南地区,是一个典型的断陷盆地。
该盆地的波动特征及构造沉积演化与地质构造息息相关,让我们来一起探讨。
波动特征:楚雄盆地的形成主要是因为构造运动引起的地壳下沉形成的。
由于地质构造的作用,该盆地具有明显的波浪形地形,在地形上表现出呈现“上平下凹”或“上凸下凹”的形态。
同时,盆地内部的地形起伏波动也非常明显。
这种波动特征的形成与盆地内部沉积构造和地质构造分布、基底断裂及对盆地演化的控制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
构造沉积演化:楚雄盆地的构造沉积演化也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盆地内部的河流、湖泊,都对沉积物的分布和沉积相有较大的影响。
同时,盆地断层的分布也对沉积物的分布和形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盆地的构造演化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多层沉积,这些沉积层反映了盆地历史演化的不同阶段。
首先,盆地内部的第一次沉降,使得盆地内部形成了大量的沉积物质,沉积物层厚度达到了数百米以上。
该阶段的沉积物以白垩系为主,成岩作用使得该层次的沉积物成为具有高强度的岩石层。
接着,由于地壳运动的影响,盆地进一步下沉,形成了第二次下降,这个过程中盆地内的河流湖泊逐渐形成,引导了更多的沉积物质进入盆地。
这个阶段的沉积物层以新生代地层为主,厚度逐渐减薄。
最后,随着地壳运动结束,盆地内部逐渐稳定,但是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盆地内部出现了一些冰川沉积和湖水沉积,这些沉积物质形成了最后的层次。
总之,云南楚雄盆地的波动特征及构造沉积演化和区域地质构造密切相关。
随着地壳运动不断变化,楚雄盆地内的地理地貌、沉积物特征也在不断改变。
对于楚雄盆地内地质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需要深入了解该区域的地质构造和沉积演化特征,以便更好地规划矿体勘探及开发方案。
云南楚雄大村铜矿矿床特征及成矿机制浅析欧阳志宏1,李仕斌2(1.云南省楚雄矿冶股份有限公司,云南 楚雄 657401;2. 云南省有色地质局物勘院,云南 昆明 650216)摘 要:大村铜矿产于滇中楚雄盆地白垩系上统马头山组大村段(K 2md),矿体呈层状分布,矿体严格受地层及塔包谷么褶皱控制。
矿体厚度、品位相对稳定,但整体较薄。
矿石呈浸染状、不规则粒状集合体构造,矿石自然类型为氧硫混合共生。
结合成矿背景及成矿机制,该矿床成因属于沉积-改造型矿床,具有典型的砂岩型铜矿特征。
关键词:砂岩型铜矿;地质特征;成矿机制 中图分类号:P6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1-5004(2020)07-0175-2收稿日期:2020-04作者简介:欧阳志宏,男,生于1971年,湖南邵东人,工程师,研究方向:矿产勘查与地质研究。
1 区域背景大村铜矿床大地构造位置处于上扬子陆块西缘楚雄盆地(Ⅵ-2-12)。
区内地层包含从晚三叠世至第三纪期间在盆地内沉积的中、新生界,主要为一套厚度大于万米的陆相碎屑岩组成,其沉积环境变迁和沉积相变反映了楚雄盆地的发生、发展和沉积消亡的全过程。
从下至上形成了下部上三叠统的黑色含煤建造、中部侏罗系、白垩系红色含铜建造、上部第三系的白色含膏盐建造 [1]。
楚雄盆地总体构造呈西部隆起、中部凹陷和东部隆起的构造格局,表现为SN 向、NW 向的断裂为主,穿插NE、EW 向断裂和褶皱构造。
楚雄盆地岩浆岩主要分布在古隆起边部及深大断裂带附近,盆地内分布少。
岩体分布受褶皱、断裂构造控制,岩浆活动具多期性,晋宁期、华力西期、印支期、晚燕山期、喜马拉雅期均有岩浆侵入或基性岩浆喷发。
岩石类型从基性-超基性岩浆岩至酸性岩浆岩均有出现(见图1)。
盆地内的砂页岩铜矿床,又主要集中分布于楚雄盆地中部、北部和西北部,大致沿SN 向或NNW 向构造线产出,总体围绕元谋古陆呈半弧形分布。
半弧形矿化带上主要见团山―大村、凹地苴―落及木乍、马鹿弯—郝家河、格依乍―石板河四个矿化集中区。
对楚雄盆地油气前景的有效分析摘要:楚雄盆地是一个中新生代构造沉积盆地,地理位置位于东经100°30'~102°30',北纬23°40'~26°40',南北长305km,东西平均宽为125km,南北向延伸、北宽南窄,面积约36500km2,南北向地理盆地,并在发现楚雄盆地之后,对楚雄盆地先后完成了航磁、重力、化探、自然电位概普查、地震概查、数字地震及少量钻井,可以发现楚雄盆地蕴藏着大量的油气资源,具备十分良好的油气前景,通过对楚雄盆地油气前景进行深度分析,可以实现进一步突破楚雄盆地油气勘测,本文主要围绕对储存盆地油气前景的分析策略展开相关阐述。
关键词:楚雄盆地;油气前景;发展趋向前言:楚雄盆地主要位于我国云南省,是我国西部地区油气的主要开发来源,在社会的发展当中,离不开对石油和天然气的使用,而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与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当中,石油和天然气作为重要的发展战略资源,更是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对楚雄盆地油气的看错历程,楚雄盆地深盆气成藏条件,构造背景等等都蕴含着巨大的油气前景,通过对楚雄盆地油气前景进行深度分析,可以帮助我国完成类似盆地尤其勘测工作,以此来推动我国油气的有效开发利用。
本文主要针对楚雄盆地油气前景展开相关的研究与讨论。
1楚雄盆地油气勘察历程楚雄盆地最早由上世纪80年代所勘测而出至今约为40年的探测历史,但是却经历了几下几上的坎坷历程,但是针对楚雄盆地油气勘测历程来说可以大致分为三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早期能够用肉眼可见的观察到楚雄盆地具有明显的油气苗和沥青勘测点。
第二阶段,科学技术相对来说有所提升,大规模的勘测活动已经停止。
仅在盆地北部进行区域地震大剖面面积普查,并已油气资源评价为主的地质勘测工作。
第三阶段,科技相对来说更加先进,但是受到地震因素的影响,使得楚雄盆地油气勘察主要以攻克地震为主。
2楚雄盆地深盆气成藏条件2.1楚雄盆地构造背景楚雄盆地晚三叠世后四一前路盆地,具备形成楚雄盆地深盆气的构造背景,是导致楚雄盆地形成大量油气的关键因素,楚雄盆地是中生代发育起来的前陆盆地,盆地北西以程海断裂为界,西南边缘以金沙江到红河断裂带为界,并与兰坪思茅地块相接,东北和西昌盆地相接,将楚雄盆地大致分为四个构造单元,在成盆前基底上已经沉积了一套古生带海相地台型碳酸盐岩夹碎屑岩地层,晚三叠世进入成盆期,为深盆气提供了充足的发育条件[1]。
楚雄盆地中)新生界构造变形特征曹德斌,张志斌收稿日期:2001)11)12 作者简介:曹德斌,男(1961年-),云南昭通人,高级工程师,区域地质调查及矿产普查专业.(云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大队,云南 玉溪 653100)摘 要:根据近年笔者研究,楚雄盆地中生代以后经历三期变形作用:早期(燕山期)主要发育于密者挤压逆冲带,显示横向置换特征。
中期(喜马拉雅早期)是主变形期,西带显示由S W 向NE 逆冲,以叠瓦状逆冲构造系统为其特征。
晚期(喜马拉雅中晚期)发育于陡坡和深切割区,表现为重力滑动构造。
这些构造期次的确定为研究该盆地的发展、演化提供理论依据,亦为寻找油气资源提供靶区。
关键词:构造变形及期次;楚雄盆地;滇中中图分类号:P5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885(2002)01-101 前 言楚雄盆地位于云南省中北部,是云南有名的中生代红色沉积大盆地,地层厚度巨大。
地质矿产研究工作始于1899年,十九世纪中叶我国老一辈的地质学家卞美年、路兆洽、徐仁、杨钟健等就涉足本区。
随后,不少地质学家和单位对其又进行了不同目的、不同程度的研究。
然而至今对该盆地的形成、演化、变形期次的确定及配套关系、大地构造背景及与哀牢山构造带的关系等问题,一直未能得到圆满结论。
为进一步加强上述问题的研究,亦为寻找油气资源提供基础地质资料,我们于2000年对楚雄西舍路至禄丰碧城镇一线的区域地质进行了详细研究,对该盆地地层所经受的变质、变形作用、期次及其特征进行总结。
2 基本地质特征[1]楚雄盆地中生代地层发育,三叠系地层因开始沉积的时限、岩石面貌、生物组合、沉积相等不同,可划分为东、西两个沉积相区:西部上三叠统云南驿组角度不整合覆于下元古界大红山群(苴林群)之上,由下至上划分为云南驿组、罗家大山组、花果山组和白土田组,是一套海相-海陆交互相-陆相型沉积。
除云南驿组上部以碳酸盐岩为主外,其他各组均以泥质岩、碎屑岩为主,多处夹有煤层(线),地层时代为晚三叠世卡尼阶~瑞替阶;东部上三叠统普家村组角度不整合覆于昆阳群之上,由下至上划分为普家村组、干海子组、舍资组,是一套近海河湖相-河湖相的沉积,属含煤泥质、碎屑岩建造,地层时代为晚三叠世诺利阶~瑞替阶。
楚雄盆地云龙凹陷石油地质特征及勘探目标
梁秋源;陈坚
【期刊名称】《天然气工业》
【年(卷),期】2001(021)002
【摘要】楚雄盆地是我国南方重要的中生代沉积盆地,盆地具有烃源条件好、圈
闭类型多、生储盖条件好、资源潜力大等特点,而成为滇黔桂地区中、古生代大型盆地中最有希望取得突破和发展的盆地。
云龙凹陷位于楚雄盆地东缘隆后沉积区,其内古生界海相地层保留相对较完整。
具有长期稳定沉降、海陆相烃源岩丰富、勘探目的层多、埋深适中等特点。
中部断弯构造带圈闭发育,圈闭面积大,闭合度高,资源量大,是首选的有利勘探区带。
【总页数】5页(P22-26)
【作者】梁秋源;陈坚
【作者单位】滇黔桂石油勘探局研究院;滇黔桂石油勘探局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1
【相关文献】
1.大杨树盆地南部坳陷石油地质特征与勘探目标优选 [J], 姜红
2.晚三叠世末期楚雄盆地云龙凹陷海相沉积的分子地球化学证据 [J], 林青;周明辉;魏志红;包建平;钟端;林壬子
3.楚雄盆地云龙凹陷尖山油苗油源对比 [J], 陈坚;余成文
4.楚雄盆地云龙凹陷石油地质条件及勘探前景 [J], 卿科
5.沉积盆地内多套水动力系统的并存及对地层压力评价的影响——以云南楚雄盆地云龙凹陷云参1井为例 [J], 王震亮;张立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云南楚雄盆地波动特征及构造沉积演化
云南楚雄盆地位于云南省中部,是一个富含矿产资源的盆地。
它是由古第三纪晚期岩浆活动和构造运动形成的。
通过地质学和地球物理学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该盆地的波动特征和构造沉积演化。
首先,波动特征是指地壳在地质时期内的起伏变化,通常用地层的分布、厚度以及倾向等差异来表现。
楚雄盆地属于内陆盆地,沉积层厚度大约在2000米左右。
其中,古第三系占了盆地总沉积厚度的80%左右,主要是因为古地震和构造活动引起的物理和化学作用。
在地质时期后期,盆地的地形变平缓,才出现了今天的样子。
因此,楚雄盆地波动特征明显,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其次,构造沉积演化是指受构造作用影响下的盆地沉积史。
楚雄盆地的构造演化受到巨大的影响。
早期的构造运动造成了地壳的断裂和隆起,形成了盆地的基本结构。
当前,盆地内的地质构造主要有两种类型:折山型构造和洼地型构造。
折山型构造主要是指因断层作用造成的地面的隆起和高峰,而洼地型结构则是指由于地面塌陷引起的盆地下陷。
这些构造演化对盆地沉积有着重要的影响,促进了物质的聚积和分布。
总之,通过对云南楚雄盆地波动特征和构造沉积演化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这个盆地的形成和演化过程。
同时,这些研究结果也有助于对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地震预测的准确性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