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政治《寻觅社会的真谛》知识点复习整理
- 格式:docx
- 大小:18.16 KB
- 文档页数:7
寻觅社会的真谛【考点解读】考点提示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1)社会历史发展总趋势(2)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3)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特点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1)人民群众的概念(2)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3)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知识经纬【知识清单】(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含义(1)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________。
(2)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_______,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
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1)社会存在________社会意识。
各种各样的社会意识,包括歪曲虚假的社会意识,归根到底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存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①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并不完全同步。
有时会_______社会存在,有时会_________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②社会意识________于社会存在。
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________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1)生产方式中,________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
(2)生产力的状况决定______________,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寻觅社会的真谛知识点社会,这个我们身处其中的复杂而又多彩的大舞台,究竟有着怎样的本质和规律?让我们一同踏上寻觅社会真谛的知识之旅。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是理解社会的两把重要钥匙。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就好比我们生活的环境塑造了我们的观念和想法。
比如,在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的主要活动是农耕,所以那时的社会意识更多地强调顺应自然、敬畏天地。
而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生产力大幅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意识也随之改变,更加注重科技创新、效率和竞争。
社会意识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它有时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有时又会滞后于社会存在。
就像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仍有一些人抱着陈旧的观念不放,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会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
当手工劳动是主要的生产方式时,对应的生产关系是小规模的、自给自足的;而当机器大生产成为主流,大规模的工厂化生产关系便应运而生。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时,它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如果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例如,在封建社会后期,封建的生产关系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最终引发了社会变革,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是指社会的经济结构,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分配方式等。
上层建筑则包括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等。
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法律体系等,都是为了维护和巩固其经济基础。
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
被剥削阶级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会与剥削阶级进行斗争,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
在社会主义社会,社会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的,可以通过改革来解决。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能够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真理。
梳理高二政治必修四寻觅社会的真谛知识点梳理高二政治必修四寻觅社会的真谛知识点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正确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有促进作用,错误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发展有阻碍作用。
这要求人们要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克服错误的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稳定性。
社会意识的'有时超前于社会存在,引领社会存在发展,有时落后于社会存在,阻碍社会存在的发展。
2、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社会运动也是有规律的。
人类社会运动的基本规律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要求。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社会,必须自觉按规律办事。
自觉地深化改革,变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部分,变革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部分,也就是不断深化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是社会发展规律对无产阶级政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
只有深化改革,社会主义道路才能越走越宽,社会主义事业才能永葆青春。
3、人民群众是社会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这要求必须树立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
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精选难点梳理5篇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1时间位移时间与时刻1.钟表指示的一个读数对应着某一个瞬间,就是时刻,时刻在时间轴上对应某一点。
两个时刻之间的间隔称为时间,时间在时间轴上对应一段。
△t=t2—t12.时间和时刻的单位都是秒,符号为s,常见单位还有min,h。
3.通常以问题中的初始时刻为零点。
路程和位移1.路程表示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但不能完全确定物体位置的变化,是标量。
2.从物体运动的起点指向运动的重点的有向线段称为位移,是矢量。
3.物理学中,只有大小的物理量称为标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称为矢量。
寻觅社会的真谛知识点寻觅社会的真谛社会是人类生活的舞台,人们从社会中获得资源、生存和发展,但是社会的真谛又是什么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寻觅社会的真谛。
1. 人的本性与社会人的本性是指人们天生具有的一系列特点和倾向。
亚里士多德曾说:“人是一种社交的动物。
”人的本性使得人们需要与他人相互交往,在交往过程中形成社会。
通过社会的交往,人们才能满足自身的需求、实现自己的价值和尽力追求幸福。
因此,社会的真谛可以说是基于人的本性,即人们相互依存、协作和共同生活的状态。
2. 社会契约与秩序社会契约是指人们在社会中达成的某种默契,通过这种默契,人们形成了相互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在一定的规则下进行交往。
社会契约可以说是社会秩序的基石,它保障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人们在社会契约的约束下,尊重和保护他人的权利,在获得自己权益的同时,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因此,社会的真谛可以说是一种基于公平、公正、合作和互助的社会秩序。
3. 社会制度与发展社会制度是整个社会组织的基本规则和制度安排,它对社会的功能和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
社会制度包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等方面,它们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一个社会的框架。
社会的真谛体现在社会制度的健全与完善上,一个社会的良好制度可以保障人们的权益,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4. 倫理与社会的和谐倫理是指人们在社会中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
社会的和谐建立在人们的行为和相互关系的基础上,而这种行为和相互关系又建立在倫理的基础上。
社会的真谛可以说是一种遵循道德准则、尊重他人、乐于助人、互相信任和互利共赢的和谐状态。
只有在遵守倫理的前提下,人们才能和谐共处,推动社会的发展和繁荣。
5. 社会变革与个人价值社会是不断变革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社会的制度、价值观念、生活方式都会发生变化。
社会的真谛体现在个人对社会变革的理解和参与中。
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份子,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发挥自己的作用来推动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高中政治归纳生活与哲学寻觅社会的真谛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社会存在的含义
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但最主要的内容是物质生活资料生产方式
(2)社会意识的含义
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它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科学、艺术、宗教、哲学等
(3)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1)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2)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4)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1)社会意识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
高二政治《寻觅社会的真谛》知识点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可以比较物质与意识、实践与认识辨证关系的原理加以理解)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2、理解推动社会运动、变化、发展的'两对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
3、比较并理解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不同表现及解决方式
阶级社会:主要通过阶级斗争解决。
社会主义社会:只能通过改革解决。
4、了解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
人民群众
5、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
群众观点: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想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高二政治《寻觅社会的真谛》知识点】。
高二政治知识点必修二:寻觅社会的真谛【导语】高二时孤身奋斗的阶段,是一个与寂寞为伍的阶段,是一个耐力、意志、自控力比拚的阶段。
但它同时是一个厚实庄重的阶段。
由此可见,高二是高中三年的关键,也是最难把握的一年。
为了帮你把握这个重要阶段,无忧考网高二频道整理了《高二政治知识点必修二:寻觅社会的真谛》希望对你有帮助!!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4.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中的物质方面,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有时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有时落后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4.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4.2.1、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更替。
4.2.2、4.2.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经济基础指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指一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以及该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上层建筑的状况不同,对经济基础反作用的性质是不同的。
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键入文字]
高二年级下册政治知识点:寻觅社会的真谛
高中政治教育有助于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为大家推荐了高二年级下册政治知识点,请大家仔细阅读,希望你喜欢。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中的物质方面,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有时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有时落后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1、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1。
[键入文字]
高二政治社会知识点复习:寻觅社会的真谛
高二政治社会知识点复习:寻觅社会的真谛
【摘要】为了帮助考生们了解高中学习信息,分享了高二政治社会知识点复习:寻觅社会的真谛,供您参考!
寻觅社会的真谛(历史唯物主义部分)
4.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4.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中的物质方面,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有时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有时落后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1。
高二政治《寻觅社会的真谛》知识点复
习整理
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两者的含义与内容:
①社会存在
A含义: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B包括:它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自然环境和人口因素。
c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②社会意识
A含义: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
B包括:它既包括各种不同的风俗习惯和社会心理,也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科学、艺术、宗教、哲学等各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式。
(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无论正确与否,归根到底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A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
B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表现为:
A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可能落后于或先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两者的发展并不一定完全同步。
B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巨大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3)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是历史唯物主义;
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观点则是历史唯心主义。
(4)历史唯心主义为什么会产生?/马克思主义又为什么能够发现社会发展的规律?
①社会历史是人们活动的结果,而人的活动是有自觉意识和目的的。
由此便形成一种假象,似乎社会历史是由人们的动机、目的等决定的。
以往的社会历史理论被这种假象所迷惑,它们至多只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追溯到产生这些思想动机的物质原因——社会存在。
②社会生活在本质上实践的。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1)两者的含义:
①生产力:是指生产主体利用劳动工具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的能力,表现为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或者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
它包括劳动主体、劳动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显著标志)和劳动对象等因素。
②生产关系:是指在生产劳动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力是生产方式中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③这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人类社会的普遍规律之一)
3.生产方式
(1)含义:是指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谋得方式,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自然界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体系。
(2)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是生产力,其社会形式是生
产关系,生产方式是两者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的统一。
其中,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
(3)重要性: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性质;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4.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1)两者的含义:
①经济基础:即社会的经济结构,是指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②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组织和设施的总和。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而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
③这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人类社会的普遍规律之二)
5.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和普遍规律
(1)两对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于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
(2)社会发展规律:即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
(3)社会发展规律的发现,使人类第一次解开了社会历史领域的“斯芬克斯”之谜,使人类关于社会历史的理论第一次真正成为科学。
6.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
(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2)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①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②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它只能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
A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B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c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7.人民群众
(1)含义: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
(2)特点: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具有不同的内涵。
(3)劳动群众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
(4)现阶段,我国人民群众的范围: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解放军指战员,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都属于人民群众的范围。
(5)地位和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社会历史的主体,表现为: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广大劳动群众创造了人们吃穿住用行等必需的生活资料,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推动物质生产发展的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在任何时期都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
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制度的更迭,都是通过人民群众的革命实现的。
(6)为此,我们必须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①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②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③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原因:
A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
B也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