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非药物中医技术治疗率表

非药物中医技术治疗率表

非药物中医技术治疗率表

ⅹⅹ县中医医院

2011非药物中医技术治疗率表

门诊总人数非药物中医技术治

疗人次数

非药物中医技术治

疗人数点门诊总人

数的百分比

69388 11102 16

ⅹⅹ县中医医院

2012年1-9月非药物中医技术治疗率表

门诊总人数非药物中医技术治

疗人次数

非药物中医技术治

疗人数点门诊总人

数的百分比

37736 7170 19

中医药技术方法操作规范标准

一、毫针刺法技术操作规程 【用物准备】 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操作方法】 1. 进针法 1.1 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1.2 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此法适用于肌肉丰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 1.3 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腧穴,如腹部的穴位。 1.4 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皮肤顶端将针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如印堂穴。 2. 进针角度和深度 2.1 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的夹角。 2.1.1 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左右手垂直刺入。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2.1.2 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手倾斜刺入。此法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腧穴。 2.1.3 平刺:即横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角左右沿皮刺入。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 2.2 深度:是指针身刺入皮肉的深度,一般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针刺部位而定。 2.2.1 体质:身体瘦弱,宜浅刺;肌肉丰满者,宜深刺。 2.2.2 年龄:小儿及年老体弱者,宜浅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宜深刺。 2.2.3 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 2.2.4 部位:头面和胸背及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丰满处的腧穴,宜深刺。 3. 行针基本手法 3.1 提插法:当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将针身提到浅层,再由浅层插到深层,以加大刺激量,使局部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

中医治疗率

中医治疗率填表说明 中医药治疗率是指针对主病、主证以中医进行治疗的病人数占全部收治病人数的百分比。 1、中医治疗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采用各种剂型的中药药物疗法和非药物(含中医手术)疗法。 2、主病主证是指病人本次就诊的主病主证,以中医辨证第一诊断为主。 3、中医治疗方法是指针对病人的主病主证以中药各种剂型、各种途径进行治疗和/或以中医非药物疗法进行治疗的方法。 中医非药物疗法 4、中医药物疗法:包括以中药各种剂型、各种途径进行治疗(饮片、中成药、中药针剂、片剂、中药灌肠、穴位贴敷、药浴、中药雾化吸入等)。 5、中医非药物疗法:包括针灸、推拿按摩、拔罐、刮痧、小夹板固定、针刀等 凡符合以下任何一条标准者,列入中医治疗率统计范围: 1、针对病人主病主证,以中药各种剂型、各种途径进行治疗(饮片、中成药、中药针剂、片剂、中药灌肠、穴位贴敷、药浴、中药雾化吸入等),或同时采用西药辅助治疗(输液、输血、吸氧等),或为主病主证的诊断使用诊断性西药者。

2、针对病人主病主证以中医非药物疗法进行治疗者(针灸、推拿按摩、拔罐、刮痧、小夹板固定、针刀等)。 3、针对病人主病主证采取中医手术、手法进行治疗者(肛肠手术、皮肤疮疡引流、眼科中医手术、骨科中医手术等)。 4、病人主要疾病或主要症状虽曾采取西医方法治疗,但在本院就诊期间增加中医治疗手段后取得明显疗效者。 5、疾病的某一阶段,针对当时的主要症状,使用中医治疗方法后取得明显疗效者。 综合前期本科室收治患者情况,以中医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为主,若有个别特殊病例再另于备注中特别说明并纳入统计。

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人民医院中医科中医治疗统计表 统计日期:年月统计者:

中医非药物疗法在临床上的重要性

中医非药物疗法在临床上的重要性 中医有药物疗法和非药物疗法两大系统共同构成,中医非药物疗法内容丰富,临床使用行强,针、灸、推拿、刮痧、火罐、理疗、火疗、药物熏蒸、热敷、贴敷、文化养生、食疗养生、经络养生、情志养生、环境养生都有各种不同的中医医术。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强身治病的重要保障,其安全、方便、无毒副作用,深受百姓欢迎和爱戴,其中国针灸技术更是以神奇有效流传至世界各国。目前美国风湿病学会将针灸疗法列为治疗类风湿病的第一选择,世界卫生组织高度重视针灸的价值,并与2007年将针灸穴位标准化,全世界各国医学专家和人们都在大力推广应用中医非药物疗法,中医的非药物疗法是对现代医学的有力补充,是新世纪人们追求健康的选择。 一、药物副作用严重困扰人类 据WHO的统计表明,全球有1/3的患者死于不合理用药;药源性疾病已成为我国儿童健康的严重隐患,我国每年新增加3万多聋哑儿童,其中50%是因药物的副作用所致,世界医学界最具有代表性的杂志《美国医学协会杂志》报告总结分析了39项研究工作后,发现每15个住院的病人中,就有1人曾经经历过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需要住院或延长住院时间,甚至导致永久性残疾或死亡)。药物不良反应成为美国第三大死亡原因,仅仅排在癌症和心脏病之后。类风湿病、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等疾病,让许多终身性摆脱不了药物,治疗这些疾病的药物又毫无列外的产生副作用,病人花费了昂贵的医疗费吃药,又要花费很多的钱吃药来对抗这些药物的副作用,如:美国一年治疗类风湿的药费是10个亿,对抗药物副作用的药费开支为五个亿。吃药是人们的无奈,美国医生特鲁克斯说:他的一个病人一提到吃药全身就打颤。吃药已经成为很多慢性病人的心理负担,而药物的副作用更是医学家们的无奈。 二、抗菌素的耐药性已经引起世界卫生组织的高度重视。 近年来,由于人类对抗生素的滥用,狡猾的细菌开始对人类展开致命的反击。美国在1982年至1992年间死于传染性疾病的人类上升40%,死于败血症者上升89%。据美国从《新闻周报刊》报道,仅1992年全美国就有13300名患者死于抗生素耐药性细菌感染,其主要原因是耐药菌带来的治疗困难。据统计,现在全球有17亿人感染了结核杆菌,约有2000万结核病人,每年新增病例800万,死于结核病的达300万人,非洲大陆的埃博拉病毒、炭疽热、疯牛病、艾滋病等疾病逐年上升性蔓延:SARS也推波助澜,就连禽流感这个过去仅在家禽内传播的疾病也开始虐待人类,传染病死恢复燃研究结果表明这是人类免疫系统出现故障所致,而这种故障的罪魁祸首竟然是抗生素,抗生素使人类的免疫机制降低,同时细菌和病毒对抗生素产生了耐药性,因此专家预言,人类如再不控制抗生素的滥用,50年后抗生素将失去作用,人类将回到没有抗生素之前的恐怖时代,那将是一场多么重大的灾难。

中医药技术说明手册.doc

中成药概述 中成药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以中药饮片为原料,按规定的处方和标准制成具有一定规格的剂型,可直接用于预防疾病的剂型。 中成药具有特定的名称和剂型,在标签和说明书上注明了批准文号、品名、规格、处方成分、功效和适应症、用法用量、禁忌、注意事项、生产批号、有效期等内容。 尤其方便急危病症患者的质量及需要长期质量的患者使用,切体积小,由特定的包装,存贮、携带方便。 一、中成药的常用剂型 (一)固体剂型 1.散剂系指药材或药材提取物经粉碎、均匀混合而制成的粉末状制剂,分为内服散剂和外用散剂。散剂粉末颗粒的粒径小,容易分散,起效快。外用散剂的覆盖面积大,可同时发挥保护和收敛作用。散剂制备工艺简单,剂量易于控制,便于婴幼儿服用。但也应注意散剂由于分散度大而造成吸湿性、化学活性、气味、刺激性等方面的影响、如:参苓白术散、川芎茶调散。 2.颗粒剂系指药材的提取物与适宜的辅料或药材的细粉制成具有一定粒度的颗粒状剂型。颗粒剂既保持了汤剂作用迅速的特点,又克服了汤剂临时用煎煮不便的缺点,且口味较好、体积小、但易吸潮。如:排石颗粒。 3. 胶囊剂系指将药材用适宜方法加工后。,加入适宜辅料填充于空

心胶囊或密封于软质胶囊材中的制剂,可分为硬胶囊、软胶囊(胶丸)和肠溶胶囊等,主要供口服。胶囊剂可掩盖药物的不良气味,易于吞服;能提高药物的稳定性急生物利用度;对药物颗粒进行不同程度包衣后,还能定时定位释放药物。如:六味地黄胶囊 4.丸剂系指将药材细粉或药材提取物加适宜的粘合剂或其他辅料制成球形或类球形制剂,分为蜜丸、水蜜丸、水丸、糊丸、蜡丸、浓缩丸等类型。其中分为大蜜丸、小蜜丸,水蜜丸的含蜜量较少;水丸崩解较蜜丸快,便于吸收;糊丸释药缓慢,适用于含毒性成分或药性剧烈成分的处方;蜡丸释放、长效,且可达到肠溶效果,适合毒性和刺激性较大药物的处方;浓缩丸服用剂量较小。 5.滴丸剂系指药材经适宜的方法提取、纯化、浓缩,并与适宜的基质加热熔融均匀后,滴入不相混溶的冷凝液中,收缩冷凝而制成的球形或类球形制剂。滴丸剂服用方便,可含化或吞服,起效迅速。 6.片剂系指将药材提取物、或药材提取物加药材细粉、或药材细粉与适宜辅料混匀压制成的片状制剂。主要供内服,也有外用或其他特殊用途者。其质量较稳定,便于携带和使用。按药材的处理过程和分为全粉末片、半浸膏片、浸膏片、提纯片。 7.胶剂系指以动物的皮、骨、甲、角等为原料,水煎提胶质,经浓缩干燥制成的固体块状内服制剂,含丰富的动物水解蛋白类等营养物质。作为传统的补益药,多烊化兑服。 8.栓剂系有药材提取物或药材细粉与适宜基质混合制成供腔给药的制剂。既可作为局部用药剂型又可作为全身用药剂型,用于全身用药

开展中医药技术的措施

内科关于加强中医药技术在临床应用的措施为了进一步发挥中医药特色,加强中医药技术在科室诊治中的应用,特制定如下几项措施,以保证科室的中医特色,激励科室职工开展各项中医药诊疗技术。 第一,首先科室医护人员必须掌握各种中医药诊疗技术的适应症,禁忌症;操作人员要熟练使用各项诊疗技术。 第二,根据病种选用合适的中医药技术。并将该技术放入其适用病种的诊疗常规。 1、所有住院病人原则上全部使用中药汤剂,不能服用中药汤剂的开中药饮片或配方颗粒用于穴位贴敷或中药外用。 2、高血压病:耳穴压豆。 3、各类疾病辨证属于风火上炎的均可使用涌泉穴位贴敷。 4、腿浴疗法:适用于脑梗死、高血压、骨关节疾病、感冒等。 5、穴位贴敷:呼吸、消化系统、骨关节疾患、免疫功能低下患者选用。 第三,半年对科室开展中医药诊疗项目进行总结,对按照诊疗常规开展中医药诊疗项目的科室医生提出奖励平均奖金的10%;不按照诊疗常规操作、消极使用中医药诊疗技术的人员扣除奖金的10%。 内科 2015年7月27日

腿浴疗法 腿浴疗法,通过浸泡双脚、双腿,令药物透皮吸收,达到治疗某些疾病,促进全身组织新陈代谢,改善血液循环,活化全身各器官的作用。 腿浴疗法先是把草药或具有药用价值的果菜放入药锅中煮,就像熬制汤药那样。同时,用高约50厘米的塑料桶或木桶,装入一半约45摄氏度的清水,作为腿浴的环境。等草药熬好后将药液趁热倒在一个大的干净塑料袋中,然后把这个装有汤药的袋子放进装有温水的桶里。这样做的目的是让桶里的温水对塑料袋中药液起到保温作用。 患者泡脚前,先要把脚和小腿洗干净,然后放进桶中盛有药液的塑料袋里。药液的温度以稍感到烫但能忍受为度,跟冬天“烫脚”的温度接近。以皮肤变软,微微发红,全身微热出汗为佳。注意不能太烫,这对糖尿病患者来说非常重要。泡脚时,可以把塑料袋的口包在膝盖上或扎在小腿上,让药液的蒸汽熏在小腿或膝关节上,来增加疗效。 腿浴药方 1、辅助治疗慢性前列腺炎 泡腿药方:苦参60克,半枝莲60克。煮好以后泡腿。还可以喝车前绿豆米粥:将车前子60克、橘皮15克、通草10克用纱布包好,煮汁去渣,入绿豆50克和薏米100克大米50克煮粥。空腹服,连服数日。对慢性前列腺炎有很好的康复作用。 2、治中风 用伸筋草、红花各50克。加水2000毫升,煮沸10分钟,每日1次,先泡上臂,后泡腿,浸泡时手脚在汤液中加强自主的屈伸活动,连续2个月。 3、降血压 钩藤50克,夏枯草30克,地骨皮20克,煮水20分钟后泡腿。

中医儿科非药物特色疗法(精)

中医儿科非药物特色疗法 一、拇中指十穴推拿治疗婴幼儿急性湿疹 婴幼儿湿疹是临床常见且发病率较高的皮肤病,有剧烈瘙痒,慢性病程,反复发作,难以治愈等特点,目前虽然中西医方法较多, 短期疗效较好, 但往往疗效不巩固, 易反复发作或加重, 很难从根本上治疗, 西医治疗一般采用抗组织胺类药物和含有皮质类固醇激素药物外涂, 由于小儿皮肤较嫩, 体表面积相对较大, 药物经皮吸收量较成人多, 全身长时间应用经吸收可产生柯兴氏综合征,免疫抑制,皮肤干燥及刺痛感等副作用,而该病的中成药味苦,口感不佳,婴儿拒服,喂药非常困难,使家长为难。近年来由于药费不断上升, 毒副作用的增加, 人们越来越推崇和喜爱传统的推拿疗法,其治疗原理是以中医的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运用四诊八纲辨证施治,并以经络的传导理论为依据,以医者的手为工具,在小儿体表穴位或一定部位施行特定的补泻手法,通过经络传导与脏腑相关性原理刺激体表穴位及特点部位, 激发经络传导感性增强, 以利于疏通经络, 调和营卫气血及脏腑功能,致使郁于肌肤湿毒之邪得以去除,从而达到平衡阴阳,调和脏腑,邪去正安康复之目的。 拇中指十穴推拿法治疗婴幼儿湿诊,不但有明显的近期疗效,也有良好的远期疗效,其特点疗效明显,复发率低,安全无毒副作用,无需复杂的设备,不受时间的限制,便于操作,既减 少患儿服药的痛苦, 易取得患儿配合治疗, 推拿手法治疗湿疹的同时,使皮疹得到改善,其脾、胃、肠都得以保健,免疫力增强了。 二、推拿治疗小儿泄泻,即西医的“小儿腹泻” 。 小儿“脾常不足”常常因饮食稍不注意而产生如积滞、泄泻等疾病。推拿在治疗小儿脾系疾病方面具有悠久的传统, 通过调整经络运行,从而达到运脾化滞,分清止泻的效果,常用方法如补脾法、推大肠、清小肠、摩腹、揉脐、揉龟尾、推上七节、捏脊、揉足三里等治疗。 三、刺四缝或推拿治小儿厌食、积滞、疳证。

中医药技术方法操作规范

中医药技术方法操作 规范 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

一、毫针刺法技术操作规程 【用物准备】 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操作方法】 1. 进针法 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此法适用于肌肉丰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 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腧穴,如腹部的穴位。 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皮肤顶端将针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如印堂穴。 2. 进针角度和深度 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的夹角。 2.1.1 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左右手垂直刺入。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2.1.2 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手倾斜刺入。此法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腧穴。 2.1.3 平刺:即横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角左右沿皮刺入。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 深度:是指针身刺入皮肉的深度,一般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针刺部位而定。 2.2.1 体质:身体瘦弱,宜浅刺;肌肉丰满者,宜深刺。 2.2.2 年龄:小儿及年老体弱者,宜浅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宜深刺。 2.2.3 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 2.2.4 部位:头面和胸背及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丰满处的腧穴,宜深刺。 3. 行针基本手法 提插法:当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将针身提到浅层,再由浅层插到深层,以加大刺激量,使局部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 捻转法:当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将针身大幅度捻转,幅度愈大,频率愈快,刺激量也就愈大。当针刺部位出现酸、麻、胀、重等感觉时,术者手下也会有沉、紧、涩的感觉,即为“得气”,说明针刺起到了作用。

中医非药物疗法在治疗心理障碍中的应用

中医非药物疗法在治疗心理障碍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6-01-04T13:41:22.260Z 来源:《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5年7月第1期供稿作者:刘东风吕俊海 [导读] 河北省磁县中医院无论是精神障碍还是心理障碍,除离不开其遗传因素外更是离不开与其相关的生活环境。 刘东风吕俊海 (河北省磁县中医院河北磁县 056500) 【摘要】目的:对患有重症精神障碍或者心理障碍的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合理的通过中医非药物疗法进行心理干预,不但可以增强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消除阻抗,还可以增加患者对治愈疾病的信心,主动积极配合治疗,更为重要的是缩短疗程,加速病情恢复,提高治愈率。方法:针对不同的病人,及其不同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程度,经过综合性系统性的分析其病情,在准确诊断的基础通过中医非药物疗法,如:中医系统心理疗法、针灸、灸法、拔罐、气功、推拿按摩等进行干预,真实刺激患者感官,从而提高患者对医生的信任,做为第一项重要治疗原则。结果: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或未用药物前对不同的患者进行适宜其的心理治疗,及运用传统中医理疗及现在中医特色心理治疗,以被广大各界人士认可,并逐渐成为当今治疗各种精神心理障碍不可获缺的重要部分。结论:临床适用价值强,易于实施,广大患者满意。 【关键词】中医非药物疗法;心理治疗 【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6194(2015)01-0246-02 TCM Non-pharmacological Therapies on Psychological Disorders and Major Mental Disorders Liudongfeng Lvjunhai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Ci-Xian TCM Hospital 【Abstaract】Objective: On de basis of certain medication of reasonable TCM non-pharmacological therapies can not only enhance patients’compliance and reduce their resistance,but also encourage patients by giving more confidence.In addition,the duration of whole treatment may be shortened and the therapeutic effdcts may be reinforced.Methods:Clinical cases should be systematically analyzed according to different patients,various social background and cultural background;so that diagnosis can be clarified and better TCM non-pharmacological therapies can be applied,such as TCT systematic psychotherapy,acupuncture,moxibustion,cupping,Oigong therapy,Tuina-massage,etc.Results:Appropriate psychotherapy is advisable to patients with or without medication history and is becoming an Important and indispensable component for major mental disorders.Conclusion:It has values for clinical applincation,and easy to be applied.patients are satisfied wish the treatment. 【Key words】TCM non-pharmacological therapy Psychotherapy 中医非药物疗法既是中医临床常用的针灸、灸法、拔罐、推拿按摩以及当今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心理科汪卫东教授经过二十多年实践所总结提出的中医系统心理疗法。以上各疗法已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精神心理障碍。 由于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已在中国人的心中根深蒂固,也成就了中国人对医疗的独特需求,尤其在当今社会西方的不断引进,更是造成人们在求医过程的盲目。中医非药物疗法能否被巧妙的应用,关键离不开对患者病情的详细分析,从患者的先天开始到出生后的每一个成长过程,每一个时期的心理状态,兴趣爱好,性格特点,文化程度,生活环境以及家族遗传,从而能准确找出导致其心理或者精神障碍的关键致病因素,再结合其现病症状,制定出适合其自身特点治疗方案。 无论是精神障碍还是心理障碍,除离不开其遗传因素外更是离不开与其相关的生活环境。这里再一次证明能够充分了解患者详尽的病史是治疗其疾病的关键。鉴于中国的文化,能够到精神科或者心理科主动就诊的确需要莫大的勇气,很多患者及其家属很是避讳医生提及到心理层面的问题,更不用说精神层面。上文所提汪卫东教授,通过临床潜心研究,将中医非药物疗法与现代心理学巧妙整合,如把针灸、拔罐、推拿等中医理方法疗应用于现代的催眠术能很快使患者进入催眠状态,明显提高心理治疗的疗效;再就是八段锦、太极、五禽戏等养生功结合现代心理治疗推广给广大患者;从而形成适合中国民情的特色疗法,提高了广大患者对治疗心理障碍的积极性。 笔者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发现,对患有重症精神心理障碍的患者,单纯的药物治疗既要承担高额的经济负担又不能取得好的效果。能主动到精神心理科就诊的患者,大多患有重症精神障碍由家属、治安人员或者当地精神科急诊强行带入医院,如各类型精神分裂症,重症抑郁症和躁狂症,双相情感障碍等,再就是经其他科大夫介绍,很少是自己是通过查阅查阅相关资料而主动向心理科求助。以上所提的两种类型的患者,一种无自知力,一种存在一定自知力,详见下文。 无自知力患者,皆存在相应的认知、感知、感认识综合障碍,本身不会承认自己有病,甚至难以配合医生问诊,只能通过家属和其生活的环境了解病情,取得患者家属理解后,对其施以相应的专科药物,待患者回复一定认知时,重新对患者进行细致问诊和详细的精神分析,再次讨论病情,针对相应的症结不得不制定新的治疗方案,比如对妄想其部分肢体扭曲畸形或者变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对其相应的部位给以针刺、灸法、或者拔罐等,同时给以一定的心理暗示,会极大的改善患者的认识,减少患者对治疗的阻抗,增加患者对治疗的积极性,更是快速有效的提高治疗效果,缩短疗程,同时降低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剂量,减轻药物对身体的副作用;而对于伴有强迫症状的精神分裂症,有精神障碍中的癌症之称,单纯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就非常棘手,如辅之以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气功或者给与相应穴位按摩和一定的行为治疗皆能较快缓解患者焦虑转移其注意力,从而也缓解患者强迫症状,改善患者的认识状态,产生对医生的信任感,使患者主动接受治疗,同样也提高此病的治疗效果。 有一定自知力的患者,无认知、感知障碍或存在轻度障碍,能体验到自身疾病所带来的痛苦,主动到医院就诊,而且对于治疗的选择存在相当的自主性。此种病人多是一些情感障碍(抑郁症、躁狂症或者双相障碍)、癔症、强迫症、焦虑症、疑病症、躯体化障碍、再就是一些性格障碍等,且大多会以其不同的躯体表现(头疼、头晕、胸痛、失眠、腹胀等)到各大临床科室就诊,苦无效果,美其名曰疑难杂症,走投无路才到精神心理科,此刻能否消除患者的阻抗,取得患者的信任,直接影响到治疗的效果,所以取得患者的信任的方法确是重中之重,如此一来就需要较快改善患者的首要病情,比如对头疼的施以一定镇痛药物,对失眠的施以安眠药物,对情感障碍的施以相应抗抑郁药物或者情感稳定剂,既可以较快获取患者信任,又为进一步的治疗争取了时间,对不同的患者进行中医非药物干预,对于躯体化障碍和癔症患者,直接在中医非药物干预下给于一定暗示,便能快速减轻患者痛苦。但是对患有性格障碍的心理障碍患者如果能在气功催眠状态下,干预其存在畸形认知的年龄阶段,强行给于正确的暗示纠正其错误的的认知,促使其能理性看待自己的生活,重新接受自己面对自己的过去,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真正适应生活,找到自己的位置,适应自己的生存环境[1]。而患有躯体化障碍、疑病症等的患者,

中医药适宜技术

海子滩镇中心卫生院 中医适宜技术总结 目录 概论 中医适宜技术通常是指安全有效、成本低廉、简便易学的中医药技术,又称“中医药适宜技术”。现代医学认识“中医适宜技术”也称为“中医传统疗法”,“中医保健技能”,“中医特色疗法”或称为“中医民间疗法”,是祖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丰富、范围广泛、历史悠久,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懈努力和探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历史 自从有了人类就有医疗活动,我们的祖先为了生存和繁衍,在与疾病作斗争中,在寻找食物的同时,发现并认识了治病的草药,前人把这一探索过程为“神农尝百草”或“食药同源”。在人类生活中,古代人发明了砭石和石针等作为医疗工具。新石器时代,石器成为人类改造征服自然的

有力工具,也成了治疗疾病的器械,我们祖先就利用“矾石”、“矾针”切开脓肿腔排出脓液治疗脓肿,出现了最初的“矾石疗法”。据《山海经》栽;“高氏之山,有石如玉,可以为针。”《说文解字》注目;“矾,以矾石刺病也。”历次出土的远古文物中,均有矾石发现,此时也出现了采用动物的角,进行类似今日的拔罐疗法之“角法”。这些都属于最早的手术器械,可谓传统特色疗法的起源。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促进了医学的发展,传统特色疗法也有了很大的进步。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墓出土的古书《五十二病方》,是我国最早的临床医学文献,所记载的外治法有敷药、药浴、熏蒸、按摩、熨、砭、灸、腐蚀及多种手术。首创酒洗伤口,开外科消毒之源。《黄帝内经》的问世为外科治疗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系统确立了传统外治法的治疗原则,提出针、灸、砭、按摩、熨贴、敷药等外治法。 中医传统特色疗法是中医学中的特殊疗法,它有着渊源的历史根基,又有着现代人特别是劳动人们所容易接受的医学治疗学方法,也有人称为“中医适宜技术”。近年来,将中医传统疗法列为中医治未病的范畴。 特点 中医适宜技术的特点为具有“简、便、效、廉”是中医传统特点之一。同时简便效廉也是中医的精髓所在。有人说什么叫中医“简便效廉”就是中医的概念。 分类 一、针灸疗法是属于针法类:“针”是指“针刺”,是一种利用各种针具刺激穴位来治疗疾病的方法。常用体针、头针、耳针、足针、梅花针、火针、电针、穴位注射、小针刀疗法等。传统医学对疑难病治疗常以针罐齐施、针药并用、内外同治获得最佳疗效。“针灸疗法,重在得气,得气方法,提插捻转,虚实分清,补泻适宜”。

中医“非药物疗法”的发展前景河南南阳张策

中医“非药物疗法”的发展前景 河南南阳市传统手法康复苑 ——浅谈艾灸疗法的现状与未来 一:艾灸的发展历史。 “非药物疗法”在中医治疗与保健方面占有很大的比例,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商代甲骨文中就有骨关节疾患的“非药物”的处理以及砭石行治骨伤术的记载。周朝时代就建立了最早的医政制度和医学分科。 战国后期的《黄帝内经》系统全面地总结了当时的医学理论和医疗经验,其中记载了有关人体方面的解剖、生理、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的原则和内容,这里包括了手术、手法、功能锻炼,饮食养生及针法和灸法等非药物疗法。非药物疗法对一些许多筋伤疾病的治疗有其独到的特色和优势。如落枕、急性腰扭伤、脊柱小关节紊乱、骨关节错缝等疾患采用手法治疗,多可达到立杆见影、一次治愈的效果。东汉张仲景所撰《伤寒杂病论》一书,其内容以方药辨治外感热病及内伤杂病为主,尽管针灸条文不多,其中《伤寒论》载灸疗7条,指出灸疗宜于三阴经病,或于少阴病初起,阳虚阴盛时,灸之以助阳抑阴;少阴下利呕吐,脉微细而涩时,升阳补阴。或厥阴病手足厥冷,脉促之证,灸之以通阳外达;脉微欲绝者回阳救逆。灸疗禁忌范围则包括太阳表症、阳实热盛、阴虚发热等。 非药物疗法对于滑囊炎、腱鞘炎、肌肉筋膜韧带的劳损、软组织损伤后遗症等非药物疗法也被认为是首选的最佳治疗方法。对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性关节炎、腰椎管狭窄症、脊柱滑脱症、跟痛症及肱骨外上髁炎等疾患的治疗方面非药物疗法也同样有其独特作用。 人们常说的“针灸”其实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治疗方法:“针”是指应用专用的针具刺激人体穴位治疗疾病的方法;“灸”则是应用燃烧艾叶制成的艾绒,以温热刺激人体穴位治疗疾病的方法。 “艾灸”是一种简便而有效的外治方法,又因施灸的材料不同,故又有艾灸疗法与非艾灸疗法之分,临床尤以艾绒作材料而应用者居多,故统称为艾灸疗法。艾叶用于治病至少有2000多年历史。至今,民间还流传着“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等谚语。这些谚语及相关的记载表明,灸法在古代中国是被人们所普遍认可的治疗技术。灸法用于治疗的功效可以说是神奇的。然而,当今各中医院,皆“但见针刺病,不闻艾绒香”,灸法日益走向湮灭边缘——大小医院都很少有使用灸法医生,曾有医生为病人用灸法治疗时,被院长强行禁止,原因是烟雾太大,不安全且污染环境。 古代医家认为,艾灸“透诸经而治百病”。近代和当代的医学家们通过临床实践也证实,灸法可治疗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生殖系统、妇产科、心脑血管、骨伤及风湿类、皮科等诸多疾病……。《医学入门》:“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予灸之”。 灸法的操作简便、安全有效、经济节约,应该更好、更广泛的加以普及。然而有多少人甚至连灸法的名字都没听说过。 相传“灸法”起源于中国旧石器时代,其发现和使用可能更早于“针”,古人偶然发现用植物点燃后,刺激身体某些部位,可缓解甚至治愈病痛,其具体发展过程已无从考证,这只能从史料记载中梳理出灸法的发展简史——至少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人就开始使用灸法。 《庄子》中有“越人熏之以艾”;《孟子》中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记载。足见“灸法”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间传统疗法之精华。“灸”,《说文解字》为“灼”的解释,是灼体的意思,又是火力在病体上的直接医疗作用。“灸法”和“针法”一样,都是以脏腑、经络学说为指导,同时又有相互交替使用或单独使用与病体,因此被合并称为“针灸”疗法。 二:艾灸疗法的意义 艾灸治疗和保健在身体方面有六大功效:温肌散寒、疏风解表;温经通络、活血散瘀;温中活里、强脏壮腑;温阴补虚、回阳固脱;行气活血、消火化淤;平衡阴阳、保健防病。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进步的发展,艾灸疗法的适应范围十分广泛,可以广泛用于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等疾病。从中医来说,特别对风寒湿痹、脾胃虚证、气滞积聚、上盛下虚、厥逆脱证、外感表证、咳嗽痰喘等疾病有较好疗效。其中,艾灸的方法主要有四种,直接灸,悬灸,艾灸器温和灸,隔物灸等,可根据不同的疾病,选择不同的穴位。这里就不再一一说明了。 艾灸不但对内科、外科等疗法独特,在皮肤科及美容养颜方面也具有很强大的优势,可加速皮肤的血液循环,使老化细胞代谢,新细胞再生加强,淡化色斑,减少皱纹,使肤色红润白嫩,延缓衰老。

顾客满意度调查分析报告

顾客满意度调查分析报告 为了更好掌握顾客对公司及产品反馈信息,提高顾客的满意度。公司组织生产、品管和销售等部门于12月份设计完成了顾客满意度调查表。由销售部于12月5日—15日对顾客发放了调查表进行了调查,共发出调查表50份,收回47份,回收率94%,超过了回收指标80%的要求,达到了目的。月底由生产部、销售部、品管部等组织进行了调查表的分析工作。 一、结果汇总分析 13人,占 2 表1:顾客满意度统计表 序一般较不很不项目很满意较满意分组满意度号满意满意满意 1营养性能39530095.30% 2外包装36290091.48% 3标识38630094.89% 4口感35840093.19%

5成型32780090.21% 6内包装35750092.76% 7色泽33680090.63% 8价格31781088.72% 9发货时间41420096.59%10咨询解答服务35480091.48%11员工礼貌34940092.76%12售后服 务32960091.06% 、0.2、 0.21、 : 1 客及时沟通,把关系保持得较好。 2、对最不满意的机构评选中,大多数顾客没有填写,但就填写的结果看,我们其它部门还需 努力。 二、意见和改进建议 针对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产品质量满意度为92.7%,已经达到目标的要求,而服务质量为 96.7%,虽然已达到目标90%以上,仍有许多地方待以改进,具体有:

1、产品的质量外观成型,要进一步做产品的整形及标识,争取给顾客一个良好的印象,能在 第一印象内就牢牢吸引住顾客的心。 2、产品的相关知识和售后服务,需要进一步加强对产品相关知识的培训宣传力度,对产品做到细致入微的了解,要让顾客对产了解得更全面、更具体,对顾客的服务才能更加周到,更易于 打动顾客。 在调查过程中顾客也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意见(包括调查过程中与调查人员的交谈记录),现简 1 2 3 三、总结 通过此次调查,公司掌握了顾客满意度的信息,为以后的改进工作提供了依据。尽管调查结果为94.3%,已经达到目标要求(90%),但其中包含了公司的运作实际情况,即,正处在发展壮大的转型期,更加上近期的基础建设工作,各项工作不可避免的要受到牵扯,满意度还会有波动,故,不对总的顾客满意度目标进行修订。但相信通过下一步继续加大工作力度,控制产品质量和 服务质量,会持续实现组织的目标。

中医诊疗非药物治疗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非药物治疗项目 1.中药药浴 药浴疗法是中医外治法的重要方法之一,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选配一定的中草药经煎汤、浸泡、洗浴全身或局部,以达到治疗疾病和保健、养生、美容目的的常用疗法。 药浴疗法具有操作简单,疗效显著,毒副作用少,适用范围广,无痛苦,费用低等特点。 基本原理:水在常温下为液体,可与身体各部位密切接触,是传递刺激的最佳介质。水具有很大的热容量,能够持续地对人体释放热量或吸收热量,是空气导热力的33倍,水具有对流、浮力、压力、射流的冲击力等特点,可有效的用于治疗过程中。 作用: ①刺激作用 ②药效作用:抗感染、去腐生肌、增强循环系统功能、发汗解热 ③美容作用 药浴疗法的优点: ①直接吸收,疗效显著 ②提高药效,毒副作用少 ③适用范围广 ④简便易行 ⑤精神、心理因素的影响 适应症: ◆内科疾病:便秘、不寐、痹症、脱肛等 ◆皮肤科疾病:银屑病、接触性皮炎、湿疹、粉刺、痔、疖、痈、脱疽等 ◆骨科疾病:骨折损伤后期、肩关节周围炎等 ◆妇科疾病:阴挺、阴痒、阴蚀等 ◆儿科疾病:厌食、疳证等 ◆眼科疾病:急性结膜炎、病毒性角膜炎等 ◆美容美发:座疮、雀斑、脂溢性脱发等 下面来讲一下中药药浴治疗银屑病的应用: 1.中药药浴治疗银屑病的原理: 首先温热刺激引起皮肤或患部的血管扩张,加速血液循环,使新陈代谢旺盛,改善局部组织的营养和全身功能,同时还促进药物的渗透吸收,从而增加效应;再次温热对皮肤神经末梢刺激通过神经反馈到中枢,破坏了原有的病理反射联系,从而起到生理或治疗效应。 2.中药药浴疗法治疗银屑病使用方法: ①将所用药物煮沸后,倒入浴缸内,浴缸以能适合患部为宜。 ②药液的温度以患者能适应为主,大约在35度左右。

中医药适宜技术工作总结(精选3篇)

中医药适宜技术工作总结(精选3篇) 中医药适宜技术工作总结 时间一晃而过,一段时间的工作活动告一段落了,回首这段不平凡的时间,有欢笑,有泪水,有成长,有不足,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工作总结吧!相信很多朋友都不知道工作总结的开头该怎么写吧,以下是为大家收集的中医药适宜技术工作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医药适宜技术工作总结1 根据《**西省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实施方案》精神,**县中医院在县卫生局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认真开展了全县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推广的各项工作,根据项目要求,完成了以下工作: 一、师资培训 从今年年初开始,按照相关文件精神,认真制定了《**县中医医院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推广实施方案》,从3月1日起至4月30日先后选派8名中医药技术骨干赴**西中医学院参加师资培训,采取理论讲授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全脱产培训,理论学习15天,实践操作15天,并在**西省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市中医医院进行实践操作培训,全部取得优异成绩,考核合格。 二、项目实施情况 我院按照《**西省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实施方案》要求,认真制定了《**县中医医院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

技术培训推广实施方案》,围绕“县中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覆盖率达100%”的目标,狠抓乡镇卫生院及村卫生室人员的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工作,从6月1日开始,对全县10个乡镇卫生院和178个村卫生室的182名中医人员分六期共42天时间进行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推广工作,培训内容以《46个基层常见多发病种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目录》和《25个基层常见病针灸推拿刮痧技术推广目录》为主要依据,结合我县的实际情况,筛选部分项目,采取集中培训形式,通过理论讲授,观看教学录像资料,临床实践等方式,让每位学员熟悉并掌握25个常见病的针灸、推拿、刮痧技术。西医人员和以西医为主的乡村医生,重点学习培训《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以及《乡村医生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基本要求》有关内容,使其通过培训能够为广大群众开展中医药服务。 通过该项目的实施,进一步提高了我县中医人员的中医理论水平和用中医中药医疗疾病的技能,将进一步解决全县广大群众的看病问题,进一步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优势,满足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让广大的群众受益。 中医药适宜技术工作总结2 根据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项目要求,为了推进医院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充分发挥中医药适宜技术防治常见病多发病的优势和作用,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健康服务,医院精心安排部署、组织实施了基层中医院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项目。现将该项目工作总结如下:

下肢静脉曲张的中医非药物疗法综述_杜燕红

82 第13卷 第2期 2011 年 2 月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 Vol. 13 No. 2 Feb .,2011 中医学称下肢静脉曲张为“筋瘤”,明代《外科正宗》将其描述为“筋瘤者,坚而色紫,垒垒青筋,盘曲甚者,结若蚯蚓”。其临床表现可分为两期:早期,下肢静脉明显扩张、隆起、弯曲;晚期,下肢皮肤营养障碍,可见萎缩、色素沉着、脱屑、瘙痒,在该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常伴有下肢慢性溃疡、慢性湿疹、血栓性静脉炎等。近年研究表明,中医的内服及外治法对该病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同时,一些辅助疗法也值得我们去挖掘、探索以及应用和推广,本文对此综述如下。 1 下肢静脉曲张的现状 据文献报道,下肢静脉曲张的患病率男性为 30%~50%,女性50%[1]。在我国, 张培华等[2]调查结果显示我国15岁以上人群患病率为10.42%,35岁以上人群为21.31%。下肢静脉曲张无法自愈,且目前尚没有可治愈该病的药物,仍以手术治疗为主。如经皮浅静脉环形缝扎术、点式剥脱术、硬化剂注射疗法、大隐静脉瓣膜成形术、电凝术、旋切器旋切术、射频消融疗法、静脉曲张刨吸术、激光治疗术等均具 有各自的优越性[3] , 这极大地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但是,由于手术的复发率高,费用贵等弊端,仍有大部分患者选择保守治疗。对此,中医内服外治法的辨证论治发挥了极大特色,许多辅助疗法(如针 灸、推拿以及功能锻炼等)的治疗作用也同样举足轻重,不容忽视。 2 中医非药物疗法2.1 针法 2.1.1 磁圆梅针[4] 磁圆梅针是新九针的针具之一,由山西省针灸研究所针灸前辈师怀堂教授结合古代有关员针、磁石以及近代梅花针治病的记载和现代磁疗原理,发明创制的新型针具。磁圆梅针主要通过刺激(如叩击、按压等)人体一定部位(经脉、穴位、局部等)以迎随补泻和叩击强度变化等综合作用来达到治疗疾病的作用。该技术应用磁圆针局部叩刺患部或患部周围,叩至静脉团局部融合为块、不能分辨静脉界线为止。经过多年的临床应用证实,磁圆梅针治疗下肢静脉曲张,操作简便,安全有效,治愈率高,费用低廉。目前磁圆梅针已发展为较成熟的治疗技术,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但值得注意的是,该治疗方法对深静脉瓣功能障碍者无效。2.1.2 毫针[5] 毫针针刺对下肢静脉曲张也可起到良好的疗效。其主要有腹部取穴以及局部取穴。腹针取穴:中脘、下脘、气海、关元、气穴(左)、气旁(右)等,下肢对应点。局部取穴主要为:足三里、三阴交、阴陵 下肢静脉曲张的中医非药物疗法综述 杜燕红,柳国斌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周围血管科,上海 201203) 摘 要:下肢静脉曲张在周围血管病中是最为常见的疾病之一,可导致多种并发症。其发病原因复杂,治疗方 式各异,目前采用的多种手术方式远期效果均不十分理想,非药物治疗仍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除使用药物的内服及外治法治疗外,尚有许多中医的非药物疗法亦可取得良好的疗效。文章就近几年来常用的针灸、推拿以及功能锻炼等疗法进行综述。 关键词:下肢静脉曲张;非药物疗法;针灸;推拿;气功 中图分类号:R54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 (2011) 02- 0082- 02 收稿日期:2010-09-18 基金项目:上海市卫生局局级科研项目(AB83070002009018)作者简介:杜燕红(1986-),女,湖北咸宁人,硕士研究生,硕士,研究方向:周围血管病。通讯作者:柳国斌(1964-),男,湖北宜昌人,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方向:周围血管病。E-mail:dr64818@https://www.doczj.com/doc/3118559269.html,。 Traditional Chinese Non-medicine Treatments on Varicose Veins of Lower Limb DU Yan-hong,LIU Guo-bin (Shuguang Hospital Affiliated to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hanghai 201203,China) Abstract: Varicose Veins of Lower Limb(LVV)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diseases in Peripheral Vascular Diseases. It can cause multiple complications. It's complex etiology leading to many therapeutic methods. The long-term effect of many surgical operations are not very ideal. So,non-medicine treatments still hold an important position. Except taking medicine and external therapies,there are still many Traditional Chinese non-medicine treatments can achieve better effects. This essay sums up the effective non-medicine therapies such as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massage and Qigong in recent years. Key words: varicose veins of lower limb;non-medicine treatments;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massage;qigong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