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人而无恒,则终身一无所成!
- 格式:doc
- 大小:14.48 KB
- 文档页数:4
曾国藩家训(上部)08-人但有恒事无不成2011-04-28 04:26:29 来源:百家讲坛资源网上传者:huyong 点击:2291(我们知道在曾国藩的家书和日记中,“自省”占了很大的篇幅,对于自己的缺点,曾国藩向来都是毫不隐讳直接记录。
正因为如此,我们也就有幸看到了曾国藩从一个有着很多缺点的普通人最终成长为一代大儒的心路历程。
曾国藩曾在他的家书中说“人但有恒,事无不成”,就是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虽然这句话的道理我们都懂,但是要做到却也并非易事。
在曾国藩青年时期有一件事情可以说是折磨了他长达十多年的时间,曾国藩费尽心思和它苦苦斗争,屡战屡败,屡败屡战。
那么曾国藩最终是怎样战胜自我的呢?为什么看似无关紧要的戒烟行动最终会成为曾国藩人生的转折点?)有个词叫盖棺定论,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意思很简单,就是等一个人生命结束之后,给他一个总的评价。
那么这样一个总的评价既然是定论,所以具有高度的归纳性和概括性。
但是要说到曾国藩,我觉得对曾国藩要是盖棺定论的话,只要一个词就够了,哪一个呢?自省。
对于曾国藩来讲,这个词确实是他一生中最最重要的一个词,可以作他一生的盖棺定论。
有两个原因:第一,提出这个自省的是谁呢?儒家文化提出自省论的是孔子的学生曾子,曾子很有名,我们说的四书五经里的《大学》,据说就是他写的。
是孔子与孟子间过渡的重要桥梁。
曾子有句名言,很多人都以为是孔子说的,因为在《论语》里头。
其实是曾子说的,说的什么呢?“吾日三省吾身”。
我每天都要反复的自省,自律自省。
这个“三”不是就说三次,这个三是指多次的意思,每天多次的自省。
所以儒家最有名的自省论,就是曾国藩两千多年前的老祖宗他们曾家的老祖宗曾参说的。
而反过来在这两千多年的发展中,儒家文化里儒生去实践这种自省论最最典型、最最突出的可以说就是曾子的这位后代,曾国藩。
这是一个原因,从遗传上讲,我们看自省非他莫属。
另外一个,后代的学者也普遍认为,曾国藩是两千多年儒家文化中、儒家知识分子中最具自省精神的一个典范。
曾国藩座右铭语录(通用80句)1、驭将之道,最贵推诚,不贵权术。
2、人亦不可闲惯,闲惯则些小事便不可耐。
3、受不得穷,立不得品,受不得屈,做不得事。
4、古之成大事者,多自克勤小物而来。
5、既爱其才,宜略其小节。
6、打仗要不慌不忙,先求得稳当,再来讲求变化;做事要无声无息,既要精明老到,又要简单便捷。
7、纪泽尽管身体薄弱,但保养的方法,也只有在慎重对待饮食,节制嗜好欲望上,绝对不在服药上。
8、凡事后而悔十艮自己的疏漏,与事后而议论别人的疏漏,都是阅历浅薄的表现。
9、我们今天倘若有所发现,又想作传之久远的打算,能不早早地预备坚实的车子吗?10、凡是专注于一桩事业的人,必定有自己的心得,也必定会有疑惑之处。
11、以俭朴来养护廉洁,性格耿直且能忍耐。
12、君子不依恃千万人的阿谀颂扬,而畏惧一二个有识者的暗自讥笑。
13、趋赶时尚的人,博取的是无识的欢喜,损失的是道德学问上的真实。
14、大抵与兵勇及百姓交际,只要此心真实爱之,即可见谅于下。
余之所以颇得心民勇心者,此也。
——《曾国藩书信》。
15、真美人不甚争珠翠,真书家不甚争笔墨。
——《曾国藩书信》。
16、宜多用活兵,少用呆兵;多用轻兵,少用重兵。
进退开合,变化不测,活兵也;屯宿一处,师老人顽,呆兵也。
——《曾国藩书信》。
17、古来言凶德致败者,约有二端:日长傲,日多言。
——《曾国藩家书》18、每日饭后走数千步,是养生家第一秘诀。
——《曾国藩家书》19、失意事来,治之以忍,方不为失意所苦。
快心事来,处之以淡,方不为快心所惑。
——《曾国藩家书》20、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可变化气质。
——《曾国藩家书》21、譬之富家居积,看书则在外贸易,获利三倍者也,读书则在家俱守,不轻花费者也;譬之兵家战争,看书则攻城略地,开拓士字也,读书则深沟坚垒,得地能守者也。
——《曾国藩家书》22、凡利之所在,当与人共分之;名之所在,当与人共享之。
——《曾国藩家书》23、孝友为家庭之祥瑞。
1.人但有恒,事无不成。
2.坚忍有恒四字,最为办事要着,勿畏难中辍,勿滋生弊窦,勿遗人口实,照
此进行,何患不达目的。
3.恒言平稳二字极可玩,盖天下之事,惟平则稳,行险亦有得的,终是不稳,
故君子居易。
4.言之有物持之以恒,这是致身于诚的方式,一切教化都以此为基础。
5.决定坚守,则专心专意守,决定作战,则专心专意备战;决定依靠城墙,则
专心专意修城墙,决定依靠堡垒,则专心专意修堡垒,切不可脚踏两只船,临时张皇失措。
6.斋庄不懈,故身强。
求仁者,体则存心养性,用则民胞物与,大公无我,故
人悦。
思诚者,心则忠贞不贰,言则笃实不欺,至诚相感,故神钦。
7.存心则光明磊落,如同初升的太阳;修身则端庄凝重,如同镇住大地的铜鼎。
8.爵禄可以荣其身,而不可以荣其心。
文章可以文其身,而不可以文其行。
9.立者,发奋自强,站得住也;达者,办事圆融,行得通也。
10.集众人之私,成天下之公。
11.祸咎之来,本难逆料,然唯不贪财、不取巧、不沽名、不骄盈四者,穷可弥
缝一二。
人为财死,不贪少祸。
12.沽虚誉于小人,不若听之于天,遗货财于子孙,不若周人之急。
13.凡富贵功名,皆有命定,半由人力,半由天事。
唯学作圣贤,全由自己作主,
不与天命相干涉。
14.言之有物行之有恒,是以诚立身的准则,万般教化都立足于此。
15.要与世间撑持事业,须先立定脚跟始得。
曾国藩的名人名言曾国藩的名人名言11、恶莫大于毁人之善,德莫大于白人之冤。
2、能甘淡泊,便有几分真学问。
3、胸怀广大,须从平淡二字用功。
4、忠信廉洁,立身之本,非钓名之具也。
5、君子贵通天下之志,疾恶太严则伤公明之体。
6、水激逆流,火激横发,人激乱作,君子慎其所以激之者。
愧之则小人可使为君子,激之则君子可使为小人。
7、留心在危难的时候,默默观察朴厚实在的人,则在识人上做得差不多了。
8、能够俭朴简约的人可以不求人。
9、一旦焦躁,则好心绪必定减少,办事则必不能妥善。
10、高明由于天分,精明由于学问。
——《曾国藩书信》。
11、看者如商贾趋利,闻风即往,但求其多;读者如富人积钱,日夜摩拳,但求其久。
看者如攻城拓地,读者如守上防隘。
——《曾国藩书信》。
12、居心不循天理,则畏天怒;作事不顺人情,则畏人言。
——《曾国藩书信》。
13、事事顺吾意而言者,此小人也,急宜远之。
——《曾国藩书信》。
14、用兵人人料必胜者,中即伏败机;人人料必挫者,中即伏生机。
——《曾国藩书信》。
15、素食则气不浊;独宿则神不浊;默坐则心不浊;读书则口不浊。
——《曾国藩家书》16、上下一于恭敬,则天地自位,万物自育,气无不和。
——《曾国藩家书》17、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可变化气质。
——《曾国藩家书》18、用工不可拘苦,须探讨些趣味出来。
——《曾国藩家书》19、读书之法,看、读、写、作四字,每日不可缺一。
——《曾国藩家书》20、位高而资浅,貌贵温恭,心贵谦下。
天下之事理人才,为吾辈所不深知、不及料者多矣,切弗存一自是之见。
——《曾国藩家书》21、善养人然后能服天下。
——《曾国藩家书》22、一家能勤能敬,虽乱世亦有兴旺气象,一身能勤能敬,虽愚人亦有贤知风味。
——《曾国藩家书》23、人有求于我,如不能应,当直告以故。
切莫含糊,致误乃事。
——《曾国藩家书》24、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
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
近代史人物曾国藩论文曾国藩治学严禁,品格优良,读书做学问道理深刻,甚为后人称赞。
他坚信“学以立志”,强调学为立身行事之本;努力向圣人学习,力求做人中豪杰。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近代史人物曾国藩论文,希望大家喜欢!近代史人物曾国藩论文篇一《论曾国藩的治学品格》[摘要]曾国藩治学严禁,品格优良,读书做学问道理深刻,甚为后人称赞。
他坚信“学以立志”,强调学为立身行事之本;努力向圣人学习,力求做人中豪杰。
曾国藩“博”、“专”结合,强调贵在坚持,学以致用,其严谨的治学理念和优秀的治学品格值得后人学习。
[关键词]治学品格学以立志学以致用曾国藩为官、治军,不废学问,读书写字,未曾间断。
他一生孜孜治学,经史子集,无不深谙博览;义理训诂,兼采并蓄;吟诗作联,游心词章。
他归依儒学,深究宋明理学,是新文化运动出现前的旧文化的一个突出代表。
曾国藩良好的治学品格,甚为后人称赞,彰显着时代价值。
曾国藩“学以立志”的治学理念立志、定心:志存高远,学为立身行事之本。
曾国藩的成就,可以从“学”字上找答案。
他认为,学习读书,首先要立志、定心。
不立志,无追求,必浑浑噩噩,芸芸庸庸,白掷光阴。
“譬诸草木,志之不立,本则拔矣。
是知千言万语,莫先于立志也。
”他在日记中写道:“君子庄敬日强。
我日日安肆,日日衰尔,欲其强,得乎?……自去年(道光二十二年)十二月二十日后,心常中忡不自持,若有所失亡者,至今如故。
盖不能立时易放倒,故心无定向。
无定向则不能静,不静则不能安,其根在志之不立耳。
”立一志,心有定向,目标终一,践履笃行。
曾国藩立志之大,立志之坚,其时无人于比。
他在诗文、家书中多次写道,立志可以成就自我,成就大事。
人如果能立志,圣贤豪杰所能做到的事,我们也能做到;如果人不能立志,即使整日与尧舜禹汤在一起,也受不了感染,学不了圣人,成就不了大事。
曾国藩认为,读书人就要“立大人之学”,就要立志为圣人、贤人。
曾国藩不仅自己读书立志,而且不断劝弟弟及晚辈读书立志。
曾国藩,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他进入仕途后十年七迁,连升十级,被封为一等毅勇侯,成为整个清朝以一介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并在晚清恶劣、剧变的政治环境中全身而退,去世之时获得清廷国葬的最高优待。
考察曾国藩的一生,基本达到了古人“立德、立功、立言”之“三不朽”的最高追求,虽然因镇压太平天国而存在争论,却已堪称圆满。
有人说“中国的圣人只有两个半”,孔子和王阳明是其中两个,曾国藩则是那半个。
正是因为如此,他的人生智慧值得我们特别重视和珍视。
1、行善才能心安祸福由天主之,善恶由人主之。
由天主者无可如何,只得听之;由人主者,尽得一分算一分,撑得一日算一日。
《曾国藩家书》咸丰八年十一月廿三日与诸弟书大意:祸福由天主宰,善恶则由人主宰。
由天主宰的没有办法,只能顺从;由人主宰的,则能做到一分是一分,能坚持一天是一天。
人生启示: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这都是人力所不能控制的事,是要“听其在天”的。
但为善还是作恶,是人自己就能决定的,是“尽其在我”的落脚点。
善恶是人世间的一大主题。
其中很多纠结。
有人抱怨,好人不长命,祸害遗万年,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
也有人说,很多乞丐其实都是骗人的。
网上还经常爆料一些慈善机构的黑幕。
但我们还是应当坚定这颗善良的心,怀着善念,多行善事。
如此则心安,心安则是最大的福气。
2、思路决定出路凡办大事,以识为主,以才为辅;凡成大事,人谋居半,天意居半。
《曾国藩家书》同治二年七月廿一日与九弟国荃书大意:只要是办大事,就以见识为主,以才华为辅;只要是成大事,就人的谋划因素占一半,天意的因素占一半。
人生启示:后半句就甭解释了,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前半句貌似也平常,办大事当然要有才识,要能干、会干。
但要注意的是,曾国藩强调“识”是主要的。
识就是思想、思路。
这是因为,思路是行动的方向,方向错了,努力越多偏离目的地越远。
所以做事之前,好好想想,想清楚再去做,是非常必要而重要的。
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
曾国藩是如何“脱胎换骨”的刚过而立之年的曾国藩和每个普通人一样,有着大大小小许多缺点。
一是心性浮躁,坐不住。
虽然他给自己订了自修课程表,但执行得并不好,认真读书时间太少,有时间读书心也静不下来。
二是为人傲慢,修养不佳。
第三个缺点就是“伪,谓对人能作几副面孔也。
”一)三十岁是曾国藩一生最重要的分水岭。
曾国藩之于后人的最大意义是,他以自己的实践证明,一个中人,通过“陶冶变化”,可以成为超人。
换句话说,如果一个人真诚地投入自我完善,他的本领可以增长十倍,见识可以高明十倍,心胸可以扩展十倍,气质可以纯净十倍。
愚钝之人,通过自我磨砺,也可以看得透,立得定,说得出,办得来。
浮嚣之人,也可以变得清风朗月般从容澄静。
偏执之人,亦可以做到心胸开阔,不矜不伐。
曾国藩发现,这些人的精神气质与以前的朋友们大有不同。
他们都是理学信徒,有着清教徒般的道德热情。
他们自我要求严厉峻烈,对待他人真诚严肃,面对滚滚红尘内心坚定。
三十岁前的曾国藩人生目标只是功名富贵、光宗耀祖。
结识了这些良友之后,检讨自己,不觉自惭形秽,因毅然立志自新:慨然思尽涤前日之污,以为更生之人,以为父母之肖子,以为诸弟之先导。
二)人类最基本的一种心理倾向就是使自己变得完美。
马斯洛将人的需求分成四个层次。
第一层是食色性也,第二层次是安全的生存环境,第三层次是人际交往的需要,第四个层次是功名荣耀、出人头地。
最后一个层次是自我实现。
所谓自我实现,就是将自身的生命能量燃烧到最充分,把自己变成一个大写的人。
人的巨大潜力往往是人类所不自知的。
所谓庸人,就是昏睡了一生的人,因为欲望缠绕,意志软弱,智慧不明,普通人一生只能动用上天赋予的很少一部分潜能。
而英雄伟人则是醒过来的人,他们天性刚强,头脑有力,可以把自身潜能发挥得比较充分。
从另一个角度看,这种“圣人学说”也不失为一个强大的心理武器。
所谓“取法乎上”,它确实给传统中国人提供了一个可以调动起全部潜能的奋斗目标。
三)从曾国藩身上,我们可以悟出自我完善的必经途径。
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体会5篇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体会精选篇1古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细读《曾国藩家书》,让我感受到这句话其中的深意,仿佛是在与一位满腹经纶的长者对话,书中一行行细腻的文字,一封封深情的信件,让我感受到了曾国藩为人处世的智慧和人格魅力。
对于自身,他注重讲德,讲求诚心、正意、修身、齐家的道理,努力做到不负父母生养之德。
他终其一生都在严格要求自己,体察人才,一直都心存善念。
从他的家书中,不难看出他不断完善自己的品德,每天都要用小册子记录自己的想法和失败教训,以便及时克服。
他“吾日三省吾身”,在自省中谨言慎行、孝顺父母、疼爱兄弟,成为后人学习的典范。
我们时常懒散,在一件事情上即使是有了去实现的想法,最终却做不到知行合一。
因此,我们要用高标准要求自己,讲德行、讲孝心,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对于工作,他尽心尽力。
欲成大事者,一定要有大格局、大气魄。
做一件事情,要心思缜密、注重细节、全神贯注,自始至终不松懈。
人没有恒心,做任何事都不会有成就。
作为一名法律工作者,我们的工作是神圣的,我们要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在工作中遵规守纪、安分守己、踏实做人、干净干事。
对当事人负责到底,心中时刻记得群众,耐心倾听群众的诉求和心声,帮助人民群众解决好各种法律问题。
时刻讲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做有品位、有品质、有品德的人。
对于学习,曾国藩在《致诸弟》中提到读书的重要性和读书的方法。
关于读书与修身养性,他教育儿子和兄弟子侄读书要勤勉,安于居家苦学,坚持早起,拥有恒心。
他勉励兄弟自立课程,还为他们设立了课程表,从早到晚,从读书到写字再到修身养性,详细至极。
作为青年干警,我们始终要注重增强理论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强化系统性、条理性,不断提高自身思想文化素质。
在学习书本上知识的同时,更要运用到实践中,和同事讨论学习,互帮互助,努力做到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学有所用。
同时对照标准要求,针对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剖析,做到从心灵深处查找自己认识上的不足,从工作态度中查找工作落实上的不足,从生活态度中查找在自身要求上的不足。
曾国藩:人而无恒,则终身一无所成!
曾国藩被誉为“中华千古第一完人”,最近闲暇之余有幸拜读了他的部分家书,书中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小到家庭生计和人际琐事,大到进德修业定国安邦之道,字字珠玑,获益匪浅!择取几段与大家共勉!
做人要有恒心,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
古今中外,那些能够成事者,基本上都有一个共同的优点,那就是恒心。
“有恒”两个字说来简单,可真正能做到“有恒”的人却是不多。
要做得到,就必须一次一次的克服自己,战胜自己。
现在虽然常常强调做事一定要以兴趣为主,乔布斯也说,一定不能放弃自己的梦想,一定要找到自己的兴趣,兴趣是成功的密码。
他说的固然是对的,然而,很多年轻人却以此当作自己不坚持的理由和借口,从而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就抛弃自己正在做的事情,结果事事总是虎头蛇尾。
“恒”不是策略,而是做事的一种信念。
一个人无论做怎样惊天动地的事业,也不能失去自己的恒心,只要有志向有毅力,没有什么办不到的事情。
挂机一整晚,神装随意捡!广告展开剩余72%
做人要平骄矜之气。
“骄矜”就是骄傲,骄矜对人对事的危害
性都是很大的!由于骄傲,则往往听不进别人的意见,由于自大,则做事专横。
骄矜之气是祸生之端,如果在与人相处的时候都保持谦虚友好的态度,在做事的时候都认真严谨,那就可以避免许多失误。
凡是能够做出一番伟大事业的人,没有一个人是具有骄矜之气的!“满招损,谦受益”。
做人须戒“傲惰”二字。
军事之败,非傲即惰,二者必居其一,巨室之败,非傲即惰,二者必居其一。
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
傲为凶德,惰为衰气,二者皆败家之道。
有才干的人,往往容易骄傲,一旦骄傲,则总是过高的估计自己,又极以轻慢的态度待人。
狂妄自大,招人怨恨而不自知,即便再有才干,离失败也是不远了!平常人要想成功,没有什么别的诀窍,唯有在一个“勤”字上下功夫,也就是说,必须要克服懒惰的心理。
人生唯有常,是第一美德,事无分难易,但行之有恒,自如种树养畜,日见其大而不觉耳!
毋恼毋怒。
视恼怒如蝮蛇,去之不可不勇。
恼怒的时候人人都能遇到,有的人遇事时怒气填膺,恶劣情绪急剧爆发,既伤害别人也伤害自己,于事无补。
有的人则将怒火压抑在心中,强忍不露于外,不管是哪种方式,都是有害于身心的。
恼怒是一种恶劣的精神刺激,是导致人体多种疾病的直接诱
因。
人在恼怒时会冲动,做出不理智的行为,过后往往懊悔不跌,甚至遗憾终生。
所以遇事一定要使自己保持冷静,不要动辄就发脾气,恼怒于事无补,只会激化对立和矛盾,甚至使问题更加复杂化。
如果能在刚要发怒的紧要关头转变念头,就会避免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家和万事兴。
夫家和则福自生,若一家之中兄有言,弟无不从,弟有请,兄无不应,和气蒸蒸而家不兴者,未之有也。
反而是不败者,亦未之有也!兄弟和,虽穷氓小户必兴,兄弟不和,虽世家宦族必败!在中国,一直讲究和为贵,和气生财。
大凡一家人过日子,总得要和和气气,兄弟妯娌之间不可有半点不和之气,家和才能万事兴。
家是需要经营的,维系家庭靠的是感情亲情而不是利益。
如果你利用利益关系来管理家庭,家里就会勾心斗角。
惜福贵乎勤俭。
老辈失之奢,后辈失之骄,未有钱多而子弟不骄者也,欲为先人留遗泽,为后人惜余福,除去勤俭二字,别无做法。
克勤克俭,如虎添翼,则德业广进。
只勤不俭,好像端个没底的碗,总也盛不满,只俭不勤,坐吃山空,一定要受穷挨饿。
只勤不俭,或只俭不勤,犹如车辆少了一只轮子,必有车翻人毁之虞。
勤有三益,即可以免饥饿,远淫辟,致寿考。
俭有四利,即可以养德,养寿,养神,养气。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