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者,郿人也善用兵”阅读答案附翻译
- 格式:docx
- 大小:20.98 KB
- 文档页数:7
武安君之死白起成就了历史,历史牺牲了白起公元前260年,一场惊天动地的大决战——长平之战,在秦赵两国之间展开。
这场被后世认为是中国战国史上最大规模、最惨烈、最经典的战役以秦国武安君白起率领的秦军合围赵军四十万人胜之而告终。
同时,白起坑尽四十万赵人降卒而仅放回二百四十名幼者的举动,也被后世所诟病。
时至今日,多有称白起残暴无人性者,而少有称其气魄盖世、用兵如神者。
长久以来,白起这个形象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我遂翻看了一些文史资料,试图探究一下武安君白起、长平之战以及坑卒事件的前前后后、是是非非。
白起这个人中国历史史料浩如烟海,但断代史中先秦部分的则相对较少,对白起的记载更是不多见。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对他的身世仅仅简单概括为:“白起者,郿人也。
善用兵,事秦昭王。
”据《秦史集》载《太平预览》引晋孔衍《春秋后语》这样说:“(白起)为人小头而锐,瞳子黑白分明,眈视不常。
”上小下大而为锐,大概意为白起躯干魁梧,身板稳健。
而称其瞳子黑白分明,实际上是相当不错的评价了。
在我印象中,即使是在史记人物中,被司马迁描述为双瞳特别的,唯有舜和项羽而已。
瞳子黑白分明,证明其人机敏异常,对人对事条理分明、一丝不苟。
从白起的事迹来看,司马迁的这个描述还是很中肯的。
当然,白起是个土生土长的秦国人,这点是没有疑问的。
秦,起西鄙之地,近夷狄、西戎。
相对战国其他六国而言,是游离在中原文化之外的蛮邦,被东方诸侯视为野蛮之国。
按照中国传统五行之说,如果民族以水为德,水色黑,则人尚黑,秦境内泾水、渭水养育了关中子弟,黑衣、黑旗固然成为秦的标志。
而白起,也就继承了关中汉子的朴质、宏阔、刚毅,而不是卖乖和伪善。
商君改制之后,秦多尚刑名之术,举国多严峻之性,不可避免的生蹭而冷倔。
白起日后毅然坑掉四十万降卒,赢则痛快,输则服气,绝不模棱两可的态度和作风,不能不说与典型秦人的习性有一定联系。
长平一役,并非白起,而是秦国需要一个彻底赢的结局,而和赵人死磕。
文言文双文本阅读:孙子与老子“用兵之法”(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俘为上,破伍次之。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艰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修橹①赖褪②,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埋③,又三月而后已。
将不胜其态而蚁附之杀士三今之一而城丕拔者此攻之灾也。
豆获蔻:总又乏薪藏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节选自《孙子兵法•谋攻篇》)材料二: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
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
果而勿冷,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
不道早已。
(第三十章)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
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
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
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第三十一章)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吾何以知其然哉?天下多忌讳,而民弥叛;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知而奇物滋起;法令滋章,盗贼多有。
是以圣人之言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第五十七章)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
”是谓行无行,攘④无臂,执无兵,乃无敌矣。
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
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第六十九章)(节选自《老子》)[注]①橹:即楼橹,一种攻城器械,车上建有没有覆盖的望楼,以观察敌情。
②精幅:四轮车,一种攻城器械。
③埋:小土山。
④攘:捋起袖子。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古诗白起者,郿人也翻译赏析文言文《白起者,郿人也》选自高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原文】白起者,郿人也。
善用兵。
秦以郢为南郡,迁白起为武安君。
昭王三十四年,白起攻魏,虏三晋将,斩首十三万。
与赵将贾偃战,沉其卒二万人于河中。
四十八年,秦复定上党郡。
韩、赵恐,使苏代厚币说秦相应侯曰:“武安君禽马服子乎?”曰:“然。
”又曰:“即围邯郸乎?”曰:“然。
”“赵亡则秦王矣,武安君为三公。
武安君所为秦战胜攻取者七十余城,南定鄢、郢、汉中,北禽赵括之军,虽周、召、吕望之功不益于此矣。
今赵亡,秦王王,则武安君必为三公,君能为之下乎?虽无欲为之下,固不得已矣。
故不如因而割之,无以为武安君功也。
”于是应侯言于秦王曰:“秦兵劳,请许韩、赵之割地以和,且休士卒。
”王听之,割韩垣雍、赵六城以和。
武安君闻之,由是与应侯有隙。
九月,秦复发兵,使五大夫王陵攻赵邯郸。
是时武安君病,不任行。
病愈,秦王欲使武安君代陵将。
武安君言曰:“邯郸实未易攻也。
且诸侯救日至,彼诸侯怨秦之日久矣。
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
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军必矣。
不可。
”秦王自命,不行;乃使应侯请之,武安君终辞不肯行,遂称病。
秦王使王龁代陵将,不能拔。
楚使春申君及魏公子将兵数十万攻秦军,秦军多失亡。
武安君言曰:“秦不听臣计,今如何矣!”秦王闻之,怒,强起武安君,武安君遂称病笃。
于是免武安君为士伍,迁之阴密。
既行,出咸阳西门十里,至杜邮。
秦昭王与应侯群臣议曰:“白起之迁,其意尚怏怏不服,有余言。
”秦王乃使使者赐之剑,自裁。
武安君引剑将自刭,曰:“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良久,曰:“我固当死。
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坑之,是足以死。
”遂自杀。
【翻译】白起,是郿地人。
他善于用兵。
秦国把郢地设为南郡,白起被封为武安君。
秦昭王三十四年(前273),白起进攻魏,俘获了赵、魏将领,斩敌十三万人。
与赵国将领贾偃交战,把赵国两万士兵赶到黄河里淹死。
“白起者,郿人也。
善用兵。
”阅读答案(附翻译)“白起者,郿人也。
善用兵。
”阅读答案(附翻译)“白起者,郿人也。
善用兵。
”阅读答案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白起者,郿人也。
善用兵。
秦以郢为南郡,迁白起为武安君。
昭王三十四年,白起攻魏,虏三晋将,斩首十三万。
与赵将贾偃战,沉其卒二万人于河中。
四十八年,秦复定上党郡。
韩、赵恐,使苏代厚币说秦相应侯曰:“武安君禽马服子乎?”曰:“然。
”又曰:“即围邯郸乎?”曰:“然。
”“赵亡则秦王矣,武安君为三公。
武安君所为秦战胜攻取者七十余城,南定鄢、郢、汉中,北禽赵括之军,虽周、召、吕望之功不益于此矣。
今赵亡,秦王王,则武安君必为三公,君能为之下乎?虽无欲为之下,固不得已矣。
故不如因而割之,无以为武安君功也。
”于是应侯言于秦王曰:“秦兵劳,请许韩、赵之割地以和,且休士卒。
”王听之,割韩垣雍、赵六城以和。
武安君闻之,由是与应侯有隙。
九月,秦复发兵,使五大夫王陵攻赵邯郸。
是时武安君病,不任行。
病愈,秦王欲使武安君代陵将。
武安君言曰:“邯郸实未易攻也。
且诸侯救日至,彼诸侯怨秦之日久矣。
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
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军必矣。
不可。
”秦王自命,不行;乃使应侯请之,武安君终辞不肯行,遂称病。
秦王使王龁代陵将,不能拔。
楚使春申君及魏公子将兵数十万攻秦军,秦军多失亡。
武安君言曰:“秦不听臣计,今如何矣!”秦王闻之,怒,强起武安君,武安君遂称病笃。
于是免武安君为士伍,迁之阴密。
既行,出咸阳西门十里,至杜邮。
秦昭王与应侯群臣议曰:“白起之迁,其意尚怏怏不服,有余言。
”秦王乃使使者赐之剑,自裁。
武安君引剑将自刭,曰:“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良久,曰:”我固当死。
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坑之,是足以死。
”遂自杀。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使苏代厚币说秦相应侯曰厚币:带着厚礼B.虽周、召、吕望之功不益于此矣益:增加,多C.武安君闻之,由是与应侯有隙隙:隔阂D.彼诸侯怨秦之日久矣怨:埋怨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故不如因而割之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B.割韩垣雍、赵六城以和私见张良,具告以事C.秦王乃使使者赐之剑见犯乃死,重负国D.我诈而尽坑之,是足以死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6.以下各组句子,全都表现白起“善用兵”的一项是①白起攻魏,虏三晋将②南定鄢、郢、汉中,北禽赵括之军③今赵亡,秦王王,则武安君必为三公④武安君终辞不肯行,遂称病⑤白起之迁,其意尚怏怏不服⑥武安君言曰:“秦不听臣计,今如何矣!”A.①③⑤B.①②⑥C.②③⑤D.②④⑥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昭王四十八年,秦军再次平定上党郡。
李毅:精神国力与中国百年国耻的原因一、什么是国力?国力不仅是疆域、人口、自然资源、生产总值、军事实力,与此同等重要的,甚至更重要的,是正确的大战略,是一个国家的精神力量。
计算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经常提到克莱恩国力方程。
1975年,在中国持续抗法援越、抗美援越25年后,美国在越南战败了。
美国打了14年,耗资4000亿美金(按目前美元价值换算要乘以20),死了5万多人,伤了30多万人,打赢了绝大多数战役和战斗,但被迫撤走,打输了越南战争。
越南抗战到底,打了25年,死了300万人,占当时人口百分之五,获得最后胜利,统一了祖国。
美国统治阶级痛定思痛,曾任中央情报局副局长和国务院情报与研究局局长的克莱恩(Ray S. Cline),在1975年出版了《世界大国评估》(World Power Assessment)一书,提出了著名的克莱恩国力方程:国力=(基本实体+经济实力+军事实力)×(战略意图+国家意志)国力等于物质国力乘以精神国力,物质国力包括基本实体、经济实力、军事实力,精神国力包括战略意图、国家意志。
基本实体100分,包括人口数量50分、领土面积50分。
经济实力200分,包括GDP 100分、能源产量20分、非燃烧性矿物产量20分、工业生产能力20分,食品生产能力20分、外贸总额20分。
军事实力200分,包括核武力100分和常规武力100分。
精神国力等于战略意图加国际意志,从0到100%。
战略意图从0到0.5(50%),包括政治、经济等六大类战略目标。
国家意志从0到0.5(50%),指政府动员人民支持国家的国防外交大战略的能力。
这个公式里的乘号,显示了精神国力决定国力从零到百分之百的的重要性。
无论物质过力有多大,如果精神国力是零,国力就是零。
克莱恩认为,美国在越南打败了,是因为战略错误和国家意志不足。
克莱恩现任美国国际战略协会主席(Chairman of the United States Global Strategy Council)。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题。
(每题3分,共12分)白起者,郿人也。
善用兵。
秦以郢为南郡,迁白起为武安君。
昭王三十四年,白起攻魏,虏三晋将,斩首十三万。
与赵将贾偃战,沉其卒二万人于河中。
四十八年,秦复定上党郡。
韩、赵恐,使苏代厚币说秦相应侯曰:“武安君禽马服子乎?”曰:“然。
”又曰:“即围邯郸乎?”曰:“然。
”“赵亡则秦王矣,武安君为三公。
武安君所为秦战胜攻取者七十余城,南定鄢、郢、汉中,北禽赵括之军,虽周、召、吕望之功不益于此矣。
今赵亡,秦王王,则武安君必为三公,君能为之下乎?虽无欲为之下,固不得已矣。
故不如因而割之,无以为武安君功也。
”于是应侯言于秦王曰:“秦兵劳,请许韩、赵之割地以和,且休士卒。
”王听之,割韩垣雍、赵六城以和。
武安君闻之,由是与应侯有隙。
九月,秦复发兵,使五大夫王陵攻赵邯郸。
是时武安君病,不任行。
病愈,秦王欲使武安君代陵将。
武安君言曰:“邯郸实未易攻也。
且诸侯救日至,彼诸侯怨秦之日久矣。
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
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军必矣。
不可。
”秦王自命,不行;乃使应侯请之,武安君终辞不肯行,遂称病。
秦王使王龁代陵将,不能拔。
楚使春申君及魏公子将兵数十万攻秦军,秦军多失亡。
武安君言曰:“秦不听臣计,今如何矣!”秦王闻之,怒,强起武安君,武安君遂称病笃。
于是免武安君为士伍,迁之阴密。
既行,出咸阳西门十里,至杜邮。
秦昭王与应侯群臣议曰:“白起之迁,其意尚怏怏不服,有余言。
”秦王乃使使者赐之剑,自裁。
武安君引剑将自刭,曰:“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良久,曰:“我固当死。
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坑之,是足以死。
”遂自杀。
(节选自《史记?白起王翦列传》,有删改)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使苏代厚币说秦相应侯曰厚币:带着厚礼 B.虽周、召、吕望之功不益于此矣益:增加,多 C.武安君闻之,由是与应侯有隙隙:隔阂 D.彼诸侯怨秦之日久矣怨:埋怨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故不如因而割之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B.割韩垣雍、赵六城以和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C.秦王乃使使者赐之剑见犯乃死,重负国 D.我诈而尽坑之,是足以死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6.以下各组句子,全都表现白起“善用兵”的一项是()①白起攻魏,虏三晋将②南定鄢、郢、汉中,北禽赵括之军③今赵亡,秦王王,则武安君必为三公④武安君终辞不肯行,遂称病⑤白起之迁,其意尚怏怏不服⑥武安君言曰:“秦不听臣计,今如何矣!”A.①③⑤ B.①②⑥ C.②③⑤ D.②④⑥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昭王四十八年,秦军再次平定上党郡。
高中语文课外文言文文言文传承着我国古典文化,是中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各地中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
接下来店铺为你推荐高中语文课外文言文,一起看看吧!高中语文课外文言文(一)1、孙子列传孙子武者,齐人也。
以兵法见於吴王阖庐。
阖庐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可以小试勒兵乎?"对曰:"可。
"阖庐曰:"可试以妇人乎?"曰:"可。
"於是许之,出宫中美女,得百八十人。
孙子分为二队,以王之宠姬二人各为队长,皆令持戟。
令之曰:"汝知而心与左右手背乎?"妇人曰:"知之。
"孙子曰:"前,则视心;左,视左手;右,视右手;後,即视背。
"妇人曰:"诺。
"约束既布,乃设鈇钺,即三令五申之。
於是鼓之右,妇人大笑。
孙子曰:"约束不明,申令不熟,将之罪也。
"复三令五申而鼓之左,妇人复大笑。
孙子曰:"约束不明,申令不熟,将之罪也;既已明而不如法者,吏士之罪也。
"乃欲斩左右队长。
吴王从台上观,见且斩爱姬,大骇。
趣使使下令曰:"寡人已知将军能用兵矣。
2、吴起列传吴起者,卫人也,好用兵。
尝学於曾子,事鲁君。
齐人攻鲁,鲁欲将吴起,吴起取齐女为妻,而鲁疑之。
吴起於是欲就名,遂杀其妻,以明不与齐也。
鲁卒以为将。
将而攻齐,大破之。
鲁人或恶吴起曰:"起之为人,猜忍人也。
其少时,家累千金,游仕不遂,遂破其家,乡党笑之,吴起杀其谤己者三十馀人,而东出卫郭门。
与其母诀,齧臂而盟曰:’起不为卿相,不复入卫。
’遂事曾子。
居顷之,其母死,起终不归。
曾子薄之,而与起绝。
起乃之鲁,学兵法以事鲁君。
鲁君疑之,起杀妻以求将。
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
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
"鲁君疑之,谢吴起。
3、田单列传田单者,齐诸田疏属也。
2021年上海市莘庄中学高一语文测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题。
(18分)柏杨:做一个美丽的中国人4月29日凌晨,台湾知名作家柏杨在台北病逝,享年89岁。
中国作协副主席、现代文学馆馆长陈建功说,柏杨先生独到的思考和深刻的剖析,必将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传之久远的精神财富。
“不为君王唱赞歌,只为苍生说人话”柏杨1968年因所谓“挑拨人民与政府间感情”而获罪于台湾当局,度过了9年零26天的铁窗生涯。
事后,柏杨回忆说,“正是自1968至1977年间,当我做了阶下囚,便开始潜心治史。
”身陷囹圄,使他对中国历史和现实进行了深入思考,这也成为他一生治学为文为人的动力源泉。
“我之所以写中国历史,就是想要追究一个问题——中国的历史为何循环往复地充满了血腥和欺诈,到底该由谁来负责?”“我以杂文体写历史,形式上嬉笑怒骂,但内心无比沉重。
”他说。
批判中国人的“脏、乱、吵”、“窝里斗”、“酱缸”文化……柏杨以率真、犀利的形象,引起国人广泛关注。
柏杨自己也曾说:“对中国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一直是有良心的知识分子、作家、学者的生命基调。
”柏杨一生针砭时事,借古讽今,犹如奋战不懈的斗士。
他自评道:“我摆脱传统文化的包袱,不为君王唱赞歌,只为苍生说人话。
”这也成为广大读者熟知的一句名言。
对此,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港台文学研究专家蒋朗朗认为,“他是一个真正的平民知识分子,为平民代言,长期关注民生。
他用写杂文的方式,从乡村凋敝到物欲横流对人性的侵蚀,一路写来,对种种不平等、腐败的现象进行抨击。
”1988年,《丑陋的中国人》被引进大陆,一时振聋发聩,洛阳纸贵。
作家陈忠实回忆当时情景,“《丑陋的中国人》里的柏杨,是一个犀利到尖锐的思想家,甚至很自然地联想到鲁迅。
”“中国——我们的母亲,是我们惟一的立足点”柏杨一生著述等身,计有170多部小说、杂文和历史作品面世,为“十年坐牢,十年杂文,十年著史,十年小说”的传奇作家。
“吴起者,卫人也,好用兵”阅读答案(附翻译)“吴起者,卫人也,好用兵”阅读答案(附翻译)(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吴起者,卫人也,好用兵。
齐人攻鲁,鲁欲将吴起,吴起取齐女为妻,而鲁疑之。
吴起于是欲就名,遂杀其妻,以明不与齐也。
鲁卒以为将。
将而攻齐,大破之。
鲁人或恶吴起曰:“起之为人,猜忍人也。
其少时,乡党笑之,吴起杀其谤己者三十余人。
鲁君疑之,起杀妻以求将。
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
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
”鲁君疑之,谢吴起。
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
文侯问李克曰:“吴起何如人哉?”李克曰:“起贪而好色,然用兵,司马穰苴不能过也。
”于是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
起之为将,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与士卒分劳苦。
文侯以吴起善用兵,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
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
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在德不在险。
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
”武侯曰:“善。
”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因谓武侯曰:“夫吴起贤人也,臣窃恐起之无留心也。
试延以公主,以此卜之。
”吴起果辞魏武侯,武侯疑之而弗信也。
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
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
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
要在强兵,破驰说之言纵横者。
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
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
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
太史公曰:世俗所称师旅,皆道吴起《兵法》,世多有,故弗论,论其行事所施设者,语曰:“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
”吴起说武侯以形势不如德,然行之于楚,以刻暴少恩亡其躯。
悲夫!(节选自《史记·吴起列传》有删节)4.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鲁欲将吴起将:将领,名词活用为动词,任命……为B.以明不与齐也与:亲近,攀附将C.公叔为相,尚魏公主尚:崇尚,崇敬D.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捐:捐弃,除去5.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吴起“善于打仗”和“残暴无义”的一组是()(3分)A.将而攻齐,大破之/遂杀其妻,以明不与齐也B.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杀其谤己者三十余人C.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D.然用兵,司马穰苴不能过也/起之为人,猜忍人也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为了消除鲁君的疑虑,吴起忍痛割爱,杀掉了齐国的妻子,这为一度的辉煌奠定了基础。
“白起者,郿人也。
善用兵。
”阅读答
案(附翻译)
“白起者,郿人也。
善用兵。
”阅读答案(附翻译)(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每题3分,共12分)
白起者,郿人也。
善用兵。
秦以郢为南郡,迁白起
为武安君。
昭王三十四年,白起攻魏,虏三晋将,斩首
十三万。
与赵将贾偃战,沉其卒二万人于河中。
四十八年,秦复定上党郡。
韩、赵恐,使苏代厚币
说秦相应侯曰:“武安君禽马服子乎?”曰:“然。
”又曰:“即围邯郸乎?”曰:“然。
”“赵亡则秦王矣,武安君为三公。
武安君所为秦战胜攻取者七十余城,南定鄢、郢、汉中,北禽赵括之军,虽周、召、吕望之功不
益于此矣。
今赵亡,秦王王,则武安君必为三公,君能
为之下乎?虽无欲为之下,固不得已矣。
故不如因而割之,无以为武安君功也。
”于是应侯言于秦王曰:“秦兵劳,请许韩、赵之割地以和,且休士卒。
”王听之,割韩垣雍、赵六城以和。
武安君闻之,由是与应侯有隙。
九月,秦复发兵,使五大夫王陵攻赵邯郸。
是时武
安君病,不任行。
病愈,秦王欲使武安君代陵将。
武安
君言曰:“邯郸实未易攻也。
且诸侯救日至,彼诸侯怨
秦之日久矣。
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
空。
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军必矣。
不可。
”秦王自命,不行;乃使应侯请之,武安君终辞不肯行,遂称病。
秦王使王龁代陵将,不能拔。
楚使春申君及魏公子将兵数十万攻秦军,秦军多失亡。
武安君言曰:“秦不听臣计,今如何矣!”秦王闻之,怒,强起武安君,武安君遂称病笃。
于是免武安君为士伍,迁之阴密。
既行,出咸阳西门十里,至杜邮。
秦昭王与应侯群臣议曰:“白起之迁,其意尚怏怏不服,有余言。
”秦王乃使使者赐之剑,自裁。
武安君引剑将自刭,曰:“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良久,曰:“我固当死。
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坑之,是足以死。
”遂自杀。
(节选自《史记?白起王翦列传》,有删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使苏代厚币说秦相应侯曰厚币:带着厚礼
B.虽周、召、吕望之功不益于此矣益:增加,多 C.武安君闻之,由是与应侯有隙隙:隔阂
D.彼诸侯怨秦之日久矣怨:埋怨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故不如因而割之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B.割韩垣雍、赵六城以和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C.秦王乃使使者赐之剑见犯乃死,重负国
D.我诈而尽坑之,是足以死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6.以下各组句子,全都表现白起“善用兵”的一项是()
①白起攻魏,虏三晋将②南定鄢、郢、汉中,北禽
赵括之军
③今赵亡,秦王王,则武安君必为三公④武安君终
辞不肯行,遂称病
⑤白起之迁,其意尚怏怏不服⑥武安君言曰:“秦
不听臣计,今如何矣!”
A.①③⑤B.①②⑥C.②③⑤D.②④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昭王四十八年,秦军再次平定上党郡。
苏代凭借巧妙的外交辞令说服了秦国丞相应侯,解除了韩、赵两
国灭亡的危机。
B.秦王派王龁统率部队攻打邯郸没能攻下来,打算让武安君赴任,武安君不肯;于是再派应侯去请他,武
安君就称病情严重不肯赴任。
C.从选文中可以看出,作者一方面刻画了白起杰出
的军事才能,另一方面也揭示了其嗜杀成性的性格缺陷,体现了《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传统。
D.居功自恃,不能正确处理与应侯的矛盾,不能顺从秦昭王是导致白起悲剧发生的主要原因,文本流露出
作者对白起悲剧结局的深沉慨叹和惋惜之情。
第Ⅱ卷
8.翻译下面三个句子。
(10分)
(1)与赵将贾偃战,沉其卒二万人于河中。
(3分)
(2)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军必矣。
(3分)
(3)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4分)
参考答案:
4.D5.D6.B7.B(秦王派应侯去请武安君在王龁率军攻打邯郸之前)
8.(1)与赵国将领贾偃交战,把赵国两万士兵赶到黄河里淹死。
(“与……战”“河”“沉”各1分,“沉”的活用可以通过译成“把”字句体现)
(2)远行千里越过河山去争夺别人的国都,赵军在城里应战,诸侯军在城外攻击,打败秦军是必定无疑的。
(“绝”“应”和状语后置各1分)
(3)略
译文:白起,是郿地人。
他善于用兵。
秦国把郢地设
为南郡,白起被封为武安君。
秦昭王三十四年(前273),白起进攻魏,俘获了赵、魏将领,斩敌十三万人。
与赵
国将领贾偃交战,把赵国两万士兵赶到黄河里淹死。
昭王四十八年(前259),秦军再次平定上党郡。
韩、赵两国十分害怕,就派苏代到秦国,献上丰厚的礼物劝
说丞相应侯说:“武安君擒杀赵括了吗?”应侯回答说:“是。
”苏代又问:“就要围攻邯郸吗?”应侯回答说:“是的。
”于是苏代说:“赵国灭亡,秦王就要君临天
下了,武安君当封为三公。
武安君为秦国攻占夺取的城
邑有七十多座,南边平定了楚国的鄢、郢及汉中地区,
北边俘获了赵括的军队,即使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周公、
召公和吕望的功劳也超不过这些了。
如果赵国灭亡,秦
王君临天下,那么武安君位居三公是定而无疑的,您能
屈居他的下位吗?即使不甘心屈居下位,可已成事实也
就不得不屈从了。
所以不如趁着韩国、赵国惊恐之机让
它们割让土地,不要再让武安君建立功劳了。
”听了苏
代这番话应侯便向秦王进言道:“秦国士兵太劳累了,
请您应允韩国、赵国割地讲和,暂且让士兵们休整一下。
”秦王听从了应侯的意见,割取了韩国的垣雍和赵
国的六座城邑便讲和了。
武安君听说这些情况后,从此
与应侯有了感情裂痕(嫌隙)。
九月,秦国曾再次派出部队,命令五大夫王陵攻打
赵国邯郸。
当时武安君有病,不能出征。
武安君病好了,秦王打算派武安君代替王陵统率部队。
武安君进言道:“邯郸委实不易攻下。
再说诸侯国的救兵天天都有到达的,他们对秦国的怨恨已积存很久了。
现在秦国虽然消
灭了长平的赵军,可是秦军死亡的士兵也超过了一半,
国内兵力空虚。
远行千里越过河山去争夺别人的国都,
赵军在城里应战,诸侯军在城外攻击,打败秦军是必定
无疑的。
这个仗不能打。
”秦王亲自下令,武安君不肯
赴任;于是就派应侯去请他,但武安君始终推辞不肯赴任,于是称病(不起)。
秦王(只好改)派王龁代替王陵统率部队,没能攻下来。
楚国派春申君同魏公子信陵君率领数十万士兵攻击
秦军,秦军损失、伤亡很多。
武安君有了话说:“秦王
不听我的意见,现在怎么样了!”秦王听到后,怒火中烧,强令武安君赴任,武安君就称病情严重。
于是(秦王)就免去武安君的官爵,降为士兵,让他离开咸阳迁到阴密。
武安君已经上路,走出咸阳西门十里路,到了杜邮。
秦昭王与应侯以及群僚议论说:“令白起迁出咸阳,他
流露的样子还不满意,不服气,有怨言。
”秦王就派遣
使者赐给他一把剑,令他自杀。
武安君拿着剑就要抹脖
子时,仰天长叹道:“我对上天有什么罪过竟落得这个
结果?”过了好一会儿,说:“我本来就该死。
长平之
战,赵国士兵投降的有几十万人,我用欺诈之术把他们全都活埋了,这足够死罪了。
“随即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