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骨造釉细胞瘤怎样治疗?
- 格式:docx
- 大小:16.06 KB
- 文档页数:2
骨巨细胞瘤的治疗方案骨巨细胞瘤是一种罕见的骨肿瘤,通常发生在长骨的表面,如肱骨、胫骨等。
该疾病主要由骨巨细胞的异常增生引起,表现为疼痛、肿胀和功能受损。
对于骨巨细胞瘤的治疗,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病变部位、肿瘤大小以及肿瘤对周围组织的侵袭程度等因素,制定出合适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一、手术治疗手术是治疗骨巨细胞瘤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传统的手术治疗方式包括切除肿瘤、填充骨水泥以及骨移植等。
这些方法可以有效地切除肿瘤组织,减轻疼痛,恢复患者的骨功能。
然而,由于骨巨细胞瘤的生长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手术后的复发率较高,因此需要患者长期的随访和监测。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新型手术治疗方案被应用于骨巨细胞瘤的治疗中。
例如,射频消融术通过高频电流的作用将肿瘤组织烧灼坏死,减少手术创伤和出血量。
射频消融术在治疗小型骨巨细胞瘤方面效果显著,但在大型肿瘤的治疗中效果有限。
二、药物治疗药物治疗作为骨巨细胞瘤的辅助治疗手段,可以在手术之前或之后使用。
主要的药物治疗方法包括药物靶向治疗和放疗。
1.药物靶向治疗:靶向药物是指通过特定的分子靶点作用于肿瘤细胞,抑制其生长和增殖的药物。
对于骨巨细胞瘤,靶向药物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对肿瘤细胞增殖所需的信号通路进行阻断。
近年来,一些靶向药物如依达拉奉等已经在骨巨细胞瘤的治疗中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2.放疗:放疗是一种使用高能量的X射线或其他放射线来杀灭肿瘤细胞的方法。
对于一些手术困难或复发性骨巨细胞瘤,放疗可以作为重要的治疗手段。
放疗可以在手术前或手术后进行,帮助控制或清除残留的肿瘤组织。
三、介入治疗介入治疗是一种通过穿刺导管将治疗药物或其他物质直接注入肿瘤部位,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方法。
在骨巨细胞瘤的治疗中,介入治疗主要包括动脉栓塞和射频消融。
动脉栓塞是通过将栓塞剂注射到肿瘤供血动脉中,使其闭塞,从而导致肿瘤组织缺血坏死。
这种治疗方法适用于那些较大且位于靠近关节的骨巨细胞瘤。
成釉细胞瘤的病理分型与治疗方式它往往表现为一个无痛性肿大,颌骨膨隆、舌侧或颊侧骨板的穿孔和软组织浸润的肿瘤。
由于其生长缓慢的特征,常常被延期诊断。
颌骨的成釉细胞瘤是非洲和亚洲最常见的牙源性肿瘤。
其次最常见于北美和南美。
成釉细胞瘤术前主要是靠影像学检查来诊断,但是由于与其他的颌骨囊肿有相似之处,容易混淆,因此,目前主要是通过病灶所处的位置、形态、牙根的形态改变、周围骨质是否改变及有无下颌管的侵犯来进行鉴别。
较为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有口腔全景片、多层螺旋CT。
一般,在X线片上成釉细胞瘤早期呈蜂房状,以后形成多房性囊肿样阴影,周围的囊壁边缘呈半月形切迹,位于囊肿内的牙根呈不规则吸收。
CT可以清楚显示病变程度范围,在CT断面上,成釉细胞瘤边缘多呈分叶状或波浪状,周围骨质变薄,有时周围骨质有明显骨质缺损,病变与周围骨质之间无或者仅有轻微的硬化缘。
术前影像学检查,可以确定手术的切除范围。
然而成釉细胞瘤的病理分型对于手术方式也具有一定的影响。
如果没有术前活检,单囊型成釉细胞瘤一般会被当做含牙囊肿而被刮除。
一般不建议囊性病变行活检。
活检对于那些影像学上诊断为囊肿或成釉细胞瘤的病变很重要。
在做切取活检之前应该先通过抽吸来检查肿瘤的内容物。
然后切除病变的一部分作活组织检查。
术前活组织检查或术中冰冻都可以大致确定成釉细胞瘤的病理分型,对于手术方式的选择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成釉细胞瘤病理分型及其特点成釉细胞瘤,在过去的分类是定义不清。
1996年被分类为实性型/多囊型,也称为经典骨内型;外周型;单囊型各亚型。
这项分类对于各亚型的病理行为具有直接关系。
2005年,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研究,成釉细胞瘤被认为是一种具有牙源性上皮、成熟的纤维基质和无牙胚问充质的良性肿瘤;进一步将促结缔组织增生型从一般型中分出来而作为单独的一类变异型成釉细胞瘤,主要分为四型:实性/多囊型、促结缔组织增生型、骨外/外周型以及单囊型。
恶性骨肿瘤(一)概述骨肿瘤有良、恶性之分,恶性骨肿瘤病程短,预后差,主要有骨肉瘤(成骨肉瘤)、巨骨细胞瘤(破骨细胞瘤)、软骨肉瘤、纤维肉瘤、多发性骨髓瘤、尤文氏肉瘤、脊索瘤、造釉细胞瘤等。
临床常见症状是局部疼痛和压痛,可与肿块同时出现,严重的可呈穿凿样痛,尤以夜闻为甚;浅表部位肿瘤可触到骨膨胀变形及软组织肿胀,皮肤呈暗红色,紧张发亮,皮温增高,静脉充盈,短时期内形成较大肿块,功能障碍,骨骼畸形,病理性骨折及压迫症状等。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的病因,可概括为机体与周围环境两方面多种因素的作用。
前者如素质、遗传因素等;后者如化学、物理、病毒、外伤等因素。
本病的诊断,根据临床表现,可作出初步诊断。
X射线、同位素骨扫描有助诊断,病理活检可以确诊。
现代医学对本病主要采用手术为主,结合放疗、化疗的综合疗法。
本病的诊断,根据临床表现,可作出初步诊断。
X射线、同位素骨扫描有助诊断,病理活检可以确诊。
现代医学对本病主要采用手术为主,结合放疗、化疗的综合疗法。
本病属中医学“骨痨”、“骨瘤”等范畴。
由于外为寒邪、热气等邪内侵;内因禀赋不足,肾虚精亏,致毒攻于内,伤筋蚀骨,或气血凝滞,经络受阻,日久结毒成瘤。
临床常分为阴寒凝滞、毒热蕴结、肾虚火郁等型辩证治疗。
(二)骨肉瘤(成骨肉瘤)方1、主治:骨肉瘤。
方药:天麻9克,鸭蛋一个组成。
用法:天麻压极细末。
鸭蛋放盐水中浸泡7日后,开一小孔,倒出适量(相当于9克天麻面的容积)蛋清,放器皿内,在把天麻面装入鸭蛋内(如鸭蛋不充盈,可把倒出的蛋清重新装进鸭蛋内,至鸭蛋充盈为度),用麦面和饼将鸭蛋封固,外用鸭面饼包裹,置火炭中煨熟,备用。
早晨空心服1个,每日1次,开水送下。
病例:赵X,男,42岁,农民。
1959年1月,发现右侧第四肋骨有一核桃大结块,紧贴于骨,质地坚硬,推之不移,起初隐隐酸痛,某医院诊为肋间结核,用链霉素、异烟肼及中药治疗1年余无效。
1960年3月、因胸疼增加,往专科医院手术切除,切除肋骨两根,经活检,病理报告为肋骨肉瘤。
医院口腔科造釉细胞瘤(又称成釉细胞瘤)诊疗常规
【诊断】
1.青壮年多见,无明显性别差异。
多见于下颌骨体部,角部及升支部,少数发生于上颌骨;
2生长缓慢长达数年或十几年,初期无自觉症状,逐渐发展使颌骨体呈膨胀性隆起,后期面部畸形较明显;肿瘤不断增大时,可引起相应功能障碍如前庭沟变浅,所波及牙齿可松动移位、倾斜脱落,患侧下唇麻木;肿物过大者表面有对颌痕或溃疡;肿物膨胀的某部分或有囊样感,穿刺可有棕色液体。
3.X线片示单房或多房密度减低区,房腔大小悬殊,相交呈切迹,病变区可含牙或不含牙,病区牙根可呈锯齿状或截根样吸收。
【治疗原则】
1.单房者可刮除肿瘤后观察;
2.多房者早期可保留下颌骨连续性,在正常组织内做局部切除,并定期复查;
3.病灶较大者可做下颌骨部分切除,一般应自肿瘤边缘最
少O.5cm处做整块截骨术,尽量同期植骨以维持外形和功能;
4.确诊为恶性造釉细胞瘤者,应按恶性肿瘤处理。
造釉细胞瘤诊断及治疗疾病概述造釉细胞瘤为颌骨中心性上皮肿瘤,在牙源性肿瘤中较为常见,关于造釉细胞瘤的组织来源,尚有不同的看法,但大多数认为由釉质器或牙板上皮发生而来。
造釉细胞瘤肉眼观为实质性或囊性,亦可在同一肿瘤中存在实质性及囊性两种成分,囊性者囊腔内可含褐色液体,显微镜下观察肿瘤细胞呈大小不同的团块或条索,分散于结缔组织的间质内,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及国内的常用分类,通常可将造釉细胞瘤分为五种类型,即:滤泡型、丛状型、颗粒细胞型、鳞状化生型和基底细胞型。
临床表现1.颌骨膨隆及面部畸形:下颌骨发病较上颌骨多,好发于磨牙区域及下颌角部,生长缓慢,初期无自觉症状,颌骨的膨隆变形常为患者就诊时主诉。
2.肿瘤波及牙槽骨可致牙松动吸收、移位。
3.下唇麻木不适:在肿瘤压迫下牙槽神经或恶变(发生率极低)时出现此症状。
4.骨质破坏多时可出现病理性骨折。
5.上颌骨造釉细胞瘤可波及上颌窦、鼻腔及眼眶,可出现相应的鼻塞、眼眶上移、鼻泪管阻塞等。
下面的辅助检查方法有助于本病的诊断:1。
X线检查:X线摄片示颌骨膨隆。
不规则多房性囊性透光影像。
此影像边缘不光滑。
有半月状切迹。
分房大小悬殊。
波及牙槽骨者可有明显的“根尖浸润征”--牙根尖的牙槽突骨质呈不规则的破坏与吸收。
牙根可呈锯齿状或截断样吸收。
如有迅速长大同时伴疼痛溃疡等症状。
X线表现骨间隔破坏消失。
呈斑点状影时。
应疑有恶性变。
全景片2。
穿刺检查:穿刺囊液常为褐色。
有时可有胆固醇结晶。
但无角化上皮。
3。
病理检查: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
4。
CT检查:高分辨螺旋CT配合牙科软件技术。
特别是多层螺旋CT的容积数据采集技术。
不仅能够重组出反映颌骨解剖特点的二维曲面图像和任意方位上的二维图像。
而且能够精细显示病变的三维结构;由于CT有较高的密度分辨率。
还可显示病变的内部结构和囊内容物的密度;此外。
应用不同的窗技术。
还可分别观察骨。
软组织病变的细节。
所有这些改善均有助于颌骨造釉细胞瘤特征的显示。
成釉细胞瘤诊疗指南(2022年版)一、概述牙源性肿瘤是指来源于牙源性组织的一类肿瘤和类肿瘤疾病,其中以成釉细胞瘤最为常见,约占牙源性肿瘤的59.3%。
成釉细胞瘤属于良性肿瘤,但临床上常表现出局部的侵袭性,术后的高复发率以及偶见的远处转移等恶性生物学行为,因此又被称为“临界瘤”。
二、适用范围根据2017年WHO第四版《WHO头颈部肿瘤分类》,成釉细胞瘤可分为成釉细胞瘤(经典型)、单囊型成釉细胞瘤、骨外/外周型成釉细胞瘤和转移性成釉细胞瘤。
本指南适用于经组织病理学检查诊断为成釉细胞瘤(经典型)和单囊型成釉细胞瘤者。
三、诊断(一)临床表现成釉细胞瘤多发生于青壮年,无明显性别差异,以下颌体及下颌角部为常见。
肿瘤生长缓慢,初期无自觉症状,逐渐发展可使颌骨膨大,造成畸形;肿瘤侵犯牙槽突时,可使牙松动、移位或脱落;肿瘤增大到一定程度可使颌骨外板变薄,直至吸收,这时肿瘤可以侵入软组织内。
由于肿瘤体积不断增大,可以影响下颌骨的运动度,甚至可能发生吞咽、咀嚼和呼吸障碍;发生在上颌骨的肿瘤可影响到上颌窦、鼻泪管、鼻腔和眼的功能,引起鼻阻塞、眼球移位/突出及流泪等症状。
瘤体表面常见有对颌牙的压痕,如果咀嚼时发生破溃,可能造成继发性感染而化脓、溃烂、疼痛。
当肿瘤压迫下牙槽神经时,患侧下唇及颊部可能感觉麻木不适。
如肿瘤发展到四周骨质大多破坏,可引起受累颌骨病理性骨折。
肿瘤向口腔发展时可使咬合错乱。
(二)辅助检查1.影像学检查X线检查应作为必要辅助检查手段。
可选择曲面体层片、锥形束CT、螺旋CT等常用X线检查方法,评估病灶性质、范围以及同邻近组织的关系。
成釉细胞瘤的典型X线表现为:早期呈蜂房状,以后形成多房性囊肿样阴影,分房大小不等,互相重叠,边界清晰,房间隔呈半月形切迹。
单房成釉细胞瘤较少见,其边缘一般呈分叶状有切迹。
肿瘤区牙可缺失,受累牙可移位。
囊腔内可含牙,牙根尖可有不规则吸收,吸收面通常呈锯齿状或截根状。
2.穿刺检查穿刺可作为辅助检查手段。
长骨造釉细胞瘤怎样治疗?
*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长骨造釉细胞瘤的治疗方法,治疗长骨造釉细胞瘤常用的西医疗法和中医疗法。
长骨造釉细胞瘤应该吃什么药。
*长骨造釉细胞瘤怎么治疗?
*一、西医
*1、治疗:
1.如果肿瘤破坏仍在皮质内,广泛切除包括受累的骨段及骨膜是非常重要的。
胫骨可用自体骨、异体骨、人工材料进行重建,如果肿瘤破坏广泛,并且已侵及皮质形成巨大软组织肿块,或通过保守治疗局部广泛复发可选择截肢治疗,囊内切除或不广泛切除将是复发的根源。
2.如果发现腹股沟淋巴结转移,必须同时进行淋巴结清扫,对于肺转移的病例应积极手术治疗,因肿瘤生长缓慢,转移灶切除可获得较好预后。
该肿瘤对放、化疗不敏感。
*2、预后:
1.本病生长缓慢,转移发生通常较晚,如果治疗及时充分,大多数病例预后是乐观的。
如果肿瘤得不到彻底切除,将是复发和转移的根源。
Rosen报道(1986)27例中16例复发,4例有转
移。
Jaffe报道25%的病例在术后1~8年发生转移。
Changms报道35例中22例有复发,6例有转移,除了肺转移外还可有淋巴结、内脏及骨内的转移。
*温馨提示:上面就是对于长骨造釉细胞瘤怎么治疗,长骨造釉细胞瘤中西医治疗方法的相关内容介绍,更多更详尽的有关长骨造釉细胞瘤方面的知识,请关注疾病库,也可以在站内搜索“长骨造釉细胞瘤”找到更多扩展资料,希望以上内容对大家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