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2 “氧气”【学案】
- 格式:docx
- 大小:25.09 KB
- 文档页数:7
氧气教案(精选13篇)氧气教案篇1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典型的物质制取课,是在上节课学习《课题3制取氧气》(第一课时)的基础上,对试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进行复习,对试验室用KMnO4制取氧气的试验装置和试验操作进行分析归纳总结,使同学了解试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
为此后系统的学习二氧化碳的制取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试验室制取氧气的操作也是中考试验操作考试的内容之一,因此本节课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学情分析:氧气是同学比较熟识的物质,通过前面的学习,同学已经具备观看试验和进行简洁的试验操作的力量。
而且在第一课时中,同学也初步了解了试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原理,因此同学可以在此基础上同学可以经受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习化学的乐观性。
教学目标:(一)学问与技能1、了解试验室用KMnO4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试验装置、试验操作。
2、了解试验室中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试验装置的探究,培育同学的试验及合作力量。
2、初步具有对学问进行分析、对比和迁移的力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受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同学学习化学的爱好。
教学重点:氧气的制法和试验操作。
教学难点:1、对一般气体制取方法的总结归纳,使同学学会发觉并总结事物的一般规律。
2、培育同学的合作意识及勤于思索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
教法和学法:本节课实行以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而同学则扮演着探究和自主学习的角色。
并且充分利用多媒体演示与试验演示相结合的方式,使老师提出的一个个问题被同学在探究和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得到解决。
从而使同学获得学问,力量得到提升。
教学用具:药品:KMnO4教学过程:环节1:复习提问导入新课[提问]上节课我们学到了几种试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复习]带领同学复习试验室中制氧气的三种方法:加热KMnO4、分解H2O2或加热KClO3。
[引出主体]结合上节课的所学内容,本节课我们重点争论KMnO4制O2的过程。
昌乐外国语学校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设计人高瑞玲审批人时间编号90202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第二节氧气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学生认识具体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开始和典型代表,是从化学
学科特征出发,运用实验方法研究物质的开始,符合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的认识规律。
本节既为学习氧气的收集准备了条件,又为学习燃烧与灭火储备了感性材料。
为分解难点,本节可以介绍几种物质的化学式,如O2 (氧气)、C(碳)、P(磷)、S(硫)、Fe(铁)、CO2 (二氧化碳)、H2O(水)等。
【教学目标】知识1.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颜色、气味、状态、密度、溶解性、沸点等)。
2.了解氧气的用途
3.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
4.了解氧化反应的概念,理解化合反应的概念的含义,会分辨并准确
地区分它们。
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使他们学习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方法。
思想教育: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描述,逐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重、难、疑点】重点(1)氧气的化学性质。
(2)化合反应,氧化反应概念的建立
难点(1).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2). 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的区别
【课时安排】一课时
第 1 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氧气的物理、化学性质,了解氧气的用途。
2.掌握化合反应的概念,初步了解氧化反应。
3.通过氧气性质的课堂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使他们初步懂得用实验手段来研究物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第四届全国“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教案评选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2 氧气【百度视频】/programs/view/ynY9jK2DZZs-小组总结:通常状况下,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 ,不易溶解于水 ,氧气 (–183℃) 液态氧 淡蓝色 ( -218℃ ) 固态氧 雪花状淡蓝色2、化学性质[演示实验]:(要求学生认真观察,结合视频资料进行学习)实验2-2:带火星的木条在氧气中复燃【百度视频】/u/vw/4498241实验现象:木炭在空气中和氧气中燃烧【百度视频】/programs/view/_zK5Nt5jA6A/实验现象:文字表达式:碳 + 氧气 二氧化碳实验2-3: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百度视频】/v/b/38909745-1306952354.html实验现象:文字表达式:硫粉 + 氧气 二氧化硫实验2-4: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百度视频】/v/b/17979535-1575348570.html实验现象文字表达式:铁 + 氧气 四氧化三铁注意事项:集气瓶底部铺少量的细沙或加少量的水,防止生成的固体物质溅落瓶底,致使集气瓶炸裂。
二、 化合反应 氧化反应比较前面三个反应有什么共同的特征?/v397383.htm?ch=ch.bk.innerlink化合反应: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叫做化合反应。
氧化反应:物质与氧发生的反应叫做氧化反应。
某些物质在一些条件下,与氧气发生缓慢的氧化反应,称为缓慢氧化。
如:动植物新陈代谢,金属的锈蚀,食物的腐烂等等。
【课堂小结】:(1)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在一定的条件下,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反应。
在这些反应中,氧气提供氧,称为氧化反应。
氧气便是常见的氧化剂;(2)物质在纯氧气中燃烧程度比空气中燃烧要剧烈。
说明物质燃烧程度,与氧气的浓度大小成正比;(3)物质燃烧时有的有火焰,有的会发光,有的会冒烟。
一般来说,气体燃烧会有火焰产生,固体直接燃烧,产生光或者火星。
《氧气》教学设计《氧气》教学设计(通用6篇)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氧气》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氧气》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氧气教学设计。
2.能正确读写比,记住比各部分的名称,会正确求比值。
3.初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
4.能利用比的知识结合一些简单的生活现象,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理解比的意义,会求比值。
教学难点: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教学准备:电脑PPT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投影出示淘气的相片。
师:这是我们熟悉的小伙伴——淘气。
同学们仔细观赏图片,在这些照片中,你觉得哪些看起来更美观,更舒服?看看哪几张和图A比较像?为什么?师:刚才同学们是用眼睛观察到的,用数学知识怎样解释呢?师:这些图片都是什么形状?下面我们研究一下这些长方形。
研究长方形我们通常从哪些方面入手?那么上面这些长方形的长和宽之间有什么关系?师:为了准确地判断它们为什么那么“像”,我们可以把它们放在方格纸上来研究。
如,图A的一条边是4份,另一条边是6份。
剩下的图形请大家仔细观察每一个长方形,自己数一数长和宽的份数,填一填、比一比。
小组讨论:学生观察、讨论,动笔计算。
分别找出图中长和宽的倍数(或分数)关系。
教师巡视,了解各小组讨论的情况,并加以引导。
学生汇报讨论成果。
师:你是怎么得出的?师:谁说一下其他几个长方形长和宽的关系。
师:你们还发现了什么?师:根据上面的计算,请同学们解释一下为什么图片A和图片B、D 比较像?师:那谁能说说C和E为什么不像?小结:长方形的长和宽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图形的大小变化了,但不变形。
长与宽的倍数关系不变,照片看起来就像;长与宽的关系发生变化,照片看起来就不像。
学生学案(第二单元)课题2 氧气的性质(一)学习目标、要求学生认识氧气的化学性质;学习目标探究过程【老师活动】1:展示一瓶氧气,让学生了解它的颜色、状态和气味;【学生活动】1:认真研读教材P33第一段,完成“板块三:(一、物理性质)”;【老师活动】2:演示“木炭、硫、磷、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提醒学生观察现象。
【学生活动】3:根据上述实验;完成“氧气的化学性质”知识的归纳和梳理课题2:氧气(一)一、物理性质1、通常氧气是____色、_______味的_________;2、氧气________溶于水;3、氧气的密度比空气_______;4、液态氧和固态氧是________色的;二、化学性质1、木炭在氧气中燃烧(1)仪器:加持木炭的仪器是:________(2)操作:点燃木炭后,木炭应由瓶口________移入瓶底;(3)现象:木炭在空气中燃烧呈________状;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_______;生成有能使_____________变浑浊的气体。
(4)反应文字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想一想:木炭缓慢移入瓶底的目的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硫在氧气中燃烧(1)仪器:盛放固体硫的仪器是__________;(2)现象: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________________火焰;在氧气中燃烧发出___________________火焰;都放热,生成有_________气味的气体。
(3)反应文字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想一想:瓶底水的作用是什么?3、铁丝在氧气中燃烧(1)仪器:用于加持铁丝是仪器是:__________(2)操作:用砂纸将铁丝______后,绕城______状,下面系一根火柴,引燃后,等到_________________时,缓慢插入集气瓶中。
新课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氧气》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初步了解研究具体物质的方法,并知道性质与用途之间的联系。
2.知道氧气的性质与用途,知道硫、铁丝、木炭等与氧气反应的现象,文字表达式。
3.认识化学方法,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特征,认识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
(二)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与分析、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学习从具体到抽象,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五彩缤纷的化学变化中,让学生体验到化学的美;知道化学反应的重要用途。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以及化合反应的概念。
难点:1.理解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2.让学生体验到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
三、教学过程【新课引入】请同学们猜谜语:看不见,摸不着,不香不臭没味道,说它宝贵到处有,动物植物离不了。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本节课题。
【方法指导】化学上要系统地研究某种物质一般有一个程序,即先研究它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再通过性质研究它的用途。
我们先来看氧气的物理性质,注意描述物质的物理性质一般从哪些方面来描述?请同学们根据回答,并结合生活实际,归纳出氧气的物理性质。
【归纳并板书】一、氧气的物理性质1.通常状况下,无色、无味的气体。
2.不易溶于水。
3.密度比空气大(同一条件下)。
4.在降温,加压的条件下,氧气可以变为淡蓝色液体,甚至淡蓝色雪花状固体。
【提问】氧气由无色气体变为淡蓝色固体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液态氧【回答】物理变化。
【提问】我这儿有一瓶气体,通过什么简单的方法就能检验出是否是氧气呢?【教师演示】观察老师演示实验——氧气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注意细节,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并分析。
【板书】二、氧气的检验方法将带火星木条伸入集气瓶中。
如果木条复燃,说明瓶内盛放的是氧气。
【归纳】此方法可用于区别氧气与其他气体,也是氧气的特性。
【过渡】物质的性质除物理性质之外,还具有的另一性质是什么?氧气具有哪些化学性质呢?请大家从下列实验中找寻答案。
《课题2 氧气》教学设计顺德区北滘镇莘村中学房宜彪一、教材分析学生在学习了《课题1 空气》的知识后,对氧气知识有了一定了解,但处于一知半解的情况,并不能具体表达出氧气的性质和用途等,并且对学习认识研究化学物质的程序方法更加不了解。
所以,本课题是学生认识具体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开始,学好本课题,能为今后对学习研究其他化学物质有很好的示范和奠基作用。
《课题2 氧气》主要内容包括氧气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和化合反应、氧化反应两部分,以氧气的性质为核心,通过氧气和一些不同的物质所能发生的一些具体的化学反应,有目的地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顺序,使学生初步学习掌握了研究物质的基本程序,为今后学生在学习探究其他化学物质时提供一个蓝本,特别是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培养有重要意义,也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的能力。
教材首先从氧气的物理性质入手,并通过带火星的木条、硫、铁丝等几种物质在氧气中燃烧反应所发生的现象和空气中的现象对比,总结出氧气的化学性质,体现化学知识的获得主要是通过实验、观察、思考、分析得出结论氧气化学性质较活泼,能支持燃烧,且燃气浓度越大,燃烧越剧烈的结论的思维过程。
同时明确物质在空气中燃烧实际上一般都是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
对实验过程中某些注意事项,加以提醒和解释,如加水的原因、铁丝系木条的作用等等。
最后对红磷燃烧、硫燃烧以及铁丝燃烧等三个化学反应表达式的书写等的共同特征的讨论归纳得出化合反应的概念,并指出了物质和氧气发生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即氧化反应的特点),并简单介绍了什么是缓慢氧化。
二、学情分析人类的生存离不开氧气,小学时《自然》和初中《生物》学科知识学生就已经知道了氧气的存在和氧气能供给呼吸等性质。
经过对《课题l 空气》的学习,学生对氧气的有一定的认识。
另外本校学生在第一单元的教学中,学生已经进行了四次学生分组实验(分别为:①药品的取用;②酒精灯的使用和仪器连接清洗等;③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④对人体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探究),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所以,在知识背景上和学生的学习热情生均为学习本课题的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课题2 氧气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氧气的主要物理性质。
2.掌握氧气的检验方法,知道碳、硫、铁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能够写出这些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和符号表达式。
【学习重点】木炭、蜡烛、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探究。
【学习难点】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中的注意事项。
【定标自学】1、物理性质。
2、的化学性质;常见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操作、现象和注意事项。
【合作探究】一、阅读教材P34,总结氧气的物理性质:(小组内完成)①通常状况下,氧气是_____色、____味的_______。
②密度比空气_______。
③________溶于水中。
④三态变化:常温下为无色气体,降温加压时变为 ________色的液体,继续降温,会变为________状_______色的固体。
二、氧气的化学性质(合作完成)(一)【实验2-2】书本P33【考与讨论】1.你观察到什么样的实验现象?2.为什么带火星的木条在空气中没有该现象发生?3.通过该实验你能得到什么样的结论?【方法指导】如何区分一瓶空气和一瓶氧气,叙述你的方法(操作、现象、结论)(二)【实验2-3】【实验2-4】以及木炭在氧气中的燃烧1.实验室里如何检验一瓶无色的气体是不是二氧化碳气体?2.仔细分析实验2-4,讨论下列问题:(1)将细铁丝弯成螺旋状的目的是什么?(2)细铁丝下端的火柴有什么作用?(3)在集气瓶底部放一些水或者铺一层细沙的目的是什么?3.上述三个实验说明氧气具有怎样的化学性质?【课堂展示】小组选代表回答。
【总结反思】还有什么困惑?【反馈矫正】1、通常情况下,氧气是一种______色______味的气体,其密度比空气的密度______,_____溶于水。
在一定条件下,可液化成_________色液体或固化成__________色固体。
2、下列有关氧气说法错误的是()A.用带火星的木条可以检验氧气B.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生成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C.鱼类能在水中生活,证明氧气易溶于水D.铁丝能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溅,产生黑色固体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木炭燃烧后生成黑色固体B.铁丝在空气中能够燃烧C.红磷不能在空气中燃烧D.硫燃烧后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4、同学做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方法如下图所示,其中不合理的是()5、硫在氧气中燃烧是化学变化的主要依据是()A、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B、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C、放出大量的热D、硫粉逐渐减少6、有三瓶无色气体分别是氧气、空气、二氧化碳,如何一一鉴别它们?7、在氧气的性质实验中,某同学抽取一段纱窗网上的细铁丝,在自己收集的一瓶氧气中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结果没有观察到“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的现象,请分析实验失败的可能原因:(至少回答两条)【作业布置】第36第1、2题。
第二单元课题2 氧气(学案)
预习提纲:
1、氧气是一种_____,______的气体,___溶于水。
在标准状况下,氧气的密度比空气_______,在室温下,1升水约能溶解______毫升氧气。
在101千帕下氧气在零下183度时变成_____,在零下218度时变成_________。
2、氧气能使带的木条火星______,说明氧气具有_______,我们可以用此来_________。
3、硫、木炭、铁丝和氧气反应
4、铁丝和氧气反应的五个问题:
(1)铁丝为什么要打磨?
(2)铁丝为什么要绕成螺旋状?
(3)为什么要用火柴引燃?
(4)为什么要待火柴燃尽时才伸进集气瓶中?
(5)为什么集气瓶底部要留一些水呢?
5、通过以上几个实验说明:氧气的化学性质_______,可燃物在氧气里燃烧时氧气的含量越______,燃烧就越________。
导学:展示一瓶新收集的氧气,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氧气的物理性质。
课堂学习目标:
1.知道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2.认识木炭、硫磺、铁丝等与氧气反应的现象、文字表达式。
3.认识化学反应,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特征,认识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
自学题目:
一、氧气的物理性质:
二、氧气的化学性质:
《讨论》:如何验证一瓶无色无味的气体是氧气?
《讨论》:1)铁丝为什么绕成螺旋状?
2)铁丝前端为什么要系一根火柴?
3)集气瓶内为什么要预先装少量水或者铺一层细沙?
4)点燃火柴后,铁丝插入集气瓶内的适宜时刻?为什么?讨论题目:
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的区别和联系。
难点解析:点燃与燃烧的区别与联系
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化学现象,而点燃是一种操作。
点燃是燃烧现象发生的条件,燃烧是点燃的结果。
所以不能误将燃烧当做反应条件。
课堂练习;
1、氧气是我们身边常见的物质,以下有关氧气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通常状况下,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B.氧气可以燃烧,燃烧时放出大量的热
C.化学性质比较活泼,能跟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D.某些物质在空气中不能燃烧,但在氧气中能燃烧
2、下列变化中,有氧气参加化学反应的是( )
A、动植物的呼吸
B、风力发电
C、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D、蜡烛燃烧
3、下列叙述中,属于氧气的化学性质的是( )
A、无色无气味
B、密度比空气略大
C、不易溶于水
D、能助燃,供给呼吸
4、下列气体中,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是( )
A、空气
B、氧气
C、氮气
D、二氧化碳
5、下列物质分别在氧气中燃烧能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
体的是( )
A、木炭
B、红磷
C、石蜡
D、硫
6、下列反应不是氧化反应的是();是化合反应的是();既是氧化反应,又是化合反应的是()
点燃
A. 铁+氧气———→四氧化三铁
点燃
B. 石蜡+氧气———→二氧化碳+水
加热
C. 碱式碳酸铜———→氧化铜+二氧化碳+水
点燃
D.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课堂检测题:
1、下列实验现象叙述错误的是()
A、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的火焰
B、铝箔在氧气中燃烧时发出白光
C、镁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
D、铁丝在空气中燃
烧时火星四射
2.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
是( )
A.蜡烛在氧气中燃烧时,有水和二氧化碳产生
B.镁条在氧气中燃烧时,发出白光并有黑色固体生成
C.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火星四射,有黑色固体熔化物生
成
D.硫粉在氧气中燃烧时,有淡蓝色火焰产生,生成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3.下列物质与空气混合,接触明火,有发生爆炸危险的是()
①氢气②汽油蒸气③面粉尘埃④棉尘⑤天然气
A.仅①B.仅①②⑤
C.仅①②③⑤D.①②③④⑤
4、下列不属于氧气用途的是()
A.潜水
B.急救
C.灭火
D.气焊
5、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时,能产生明亮蓝紫色火焰的是()
A.木条
B.硫
C.铝
D.磷
6、能鉴别开空气、氧气、二氧化碳三种气体的方法是()
A.分别插入燃着的木条
B.分别通入澄清的石灰水
C.闻气味
D.看颜色
课外练习题:
1、可燃物燃烧的现象与哪些因素有关?
2、讨论:燃烧;爆炸;缓慢氧化各概念之间的联系
与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