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上册3.2.2植株的生长教案2新版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64.00 KB
- 文档页数:5
3.2.2植株的生长一、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第二章“被子植物的一生”中的第二节。
主要讲述的是植株的生长过程,包括根的生长,牙的发育以及植株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
按照被子植物生长发育的顺序,本节课是在学生了解种子的萌发之后来学习本课内容,既可以对所学的知识进行进一步认识,也为下一节开花和结果的学习打下基础,在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三、教学目的:1.通过实验观察描述让学生能说出根的生长和枝条发育的过程。
2.初步学会运用测量的方法探究根生长最快的部位。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测量数据的方法、数据的分析和处理。
难点:根尖临时装片的制作及观察。
五、教学准备导学案、PPT课件、练习题六、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回忆种子萌发的过程回忆种子萌发的过程,种子萌发后形成幼苗,幼苗如何发育成为植物体的?(图示:种子萌发成植株)种子的胚根长成根,根向下生长,而胚芽长成茎和叶,向上生长。
幼根的生长幼苗的根如何向下生长呢?回忆根尖的结构,介绍各部分的作用。
根冠:保护分生区:分裂新细胞伸长区:使细胞体积增大成熟区:吸收水分和无机盐所以根的生长与根尖的哪些结构有关?播放动画:根的生长,动态了解根的生长与分生区和伸长区有关分生区使细胞增多,伸长区使细胞体积增大,主要是这两个区。
枝条是芽发育而成的一棵植物向下生长的是根,向上生长的是茎和叶,茎和叶又是如何形成的呢?看动画介绍枝条是由芽发育而成的。
芽的各部分别发育成枝条的哪些部分?芽的幼叶发育成叶,芽轴发育成茎,芽原基发育成芽。
芽中也有分生组织,芽在发育时,分生组织的细胞分裂和分化,形成新的枝条。
植株的生长需要营养物质植物缺无机盐的症状:播放影片。
植物中主要的无机盐包括:氮、磷、钾,如果缺少某种无机盐,植株就不能正常生长,会出现相应的症状。
而植物的主要有机物是通过光合作用提供的,巩固光合作用的概念。
课题:第二节植株的生长课型:新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描述根的生长和枝条的发育过程。
2.调查了解无机盐与植物生长的关系。
能力目标:1. 通过观察等方法,学生能形象的感知植株的生长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初步认识化肥对环境的危害,培养环保意识,认同合理施肥,领悟科学方法。
2. 参与种植、管理植物的实践活动,培养爱护植物的情感教学重点:描述根的结构功能和生长、枝条的发育过程。
教学难点:观察根尖的结构;叶芽的结构及其发育。
教法:观察现象----激发思维----获得认知。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自主的进行探究性学习,通过实验观察,讨论学习知识。
学法:观察比较法、归纳法、讨论法课前准备:课件等。
课时安排:1课时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好奇心较强,希望探索生物的奥妙,我把握学生的这一心理,逐步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让学生自主地解决实际问题,掌握知识。
我校学生都是来自本地农村的孩子,对农作物的种植和生长比较熟悉,有利于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容易渗透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能从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过程,提问:1、种子萌发过程,种子萌发以后长成了幼苗,幼苗又是怎样长成参天大树的呢?新授:1、植株的生长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问题引导、自主探究任务一:同学们阅读教材P96-97,1.分发已经长出根毛的幼苗给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找到根毛认识根尖?你所看到的根尖有何特点?结合书上的知识了解根尖各部分的名称及功能。
2.学生利用根尖模型观察来明确根尖各部分细胞的特点3.展示多媒体课件,总结根尖各部分的名称细胞特点及功能.3.分析根生长的原因。
总结要点:根尖的结构分为四个部分:成熟区,伸长区,分生区和根冠。
根之所以能够生长是因为分生区不断分裂增加新的细胞,伸长区细胞的体积不断增大的结果。
任务二枝条是芽发育来的:一起朗读古诗:“碧玉装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第二节植株的生长教学目标:1、描述根的生长和枝条发育的过程;2、知道植株生长所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
3、运用无机盐与植物生长的关系分析植物病因;4、初步学会运用测量的方法探究根生长最快的部位。
5、通过过度施肥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的例子,使学生树立环保的意识。
教学重点分析:植株的生长中幼根的生长是重点,学生们在生活中看到的都是植株的生长,很少观察根的生长,所以要让学生理解根的生长,就要让学生观察到实际的情况,有了感性认识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教学难点分析:探究实验“根的什么部位生长最快?”是这节课的难点。
在探究前,要帮助学生设计好实验方案,明确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得出的结果能说明什么问题。
最后通过在课上的汇报、交流,得出结论。
教学策略:首先明确植株的生长指的是根茎叶的生长,通过观察幼根的生长可以了解根的生长,而茎叶也就是枝条是由芽发育成的。
让学生展示课前探究实验“根的什么部位生长最快?”的实验结果,并讨论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和数据处理方法,通过对探究实验的讨论,让学生学会运用测量的方法探究根生长最快的部位,并学会优化实验设计。
然后根据结果总结根生长的两个方面——细胞数目增多和细胞体积增大。
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动画展示出幼根的生长状况,让学生确认探究过程中观察到的是否正确,最后得出结论。
在对植株生长所需营养物质部分讲解时,组织学生分析施肥的主要作用和植株不正常生长的病因,并向学生们说明合理施肥的重要性和具体措施,而过度施肥又会给环境带来怎样的后果。
课前准备:课前布置任务:几组同学在课下做发豆芽的实验,探究“根的什么部位生长最快?”,课上请学生代表汇报实验结果。
教学过程:第二节植株的生长一、幼根的生长:幼根生长最快的部位是伸长区根的生长:分生区细胞的分裂增加细胞数量;伸长区细胞的生长使细胞体积增大二、枝条是芽发育来的三、植株的生长需要营养物质植株生长所需主要无机盐氮、磷、钾课后反思:设计探究实验和观察实际农业生产中的常见现象,来引领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对事物的观察能力和对生产实践中遇到问题的思考习惯。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3.2.2植株的生长(新版新人教版)第二节植株的生长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通过实验观察和描述根的生长和枝条发育的过程。
2.运用调查、访谈等方法,了解无机盐与植物生长的关系。
能力目标:通过调查或访谈,学会与他人的交流,并能有意识地应用于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当中。
情感目标:1. 通过合理施肥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教育。
2.通过调查与访谈,学会与他人交际,形成良好的人际情感。
3.通过植株生长过程的学习,向学生渗透事物发展变化的观点。
教学重点:1.根尖永久装片的观察。
2.芽与枝条对应的发育关系。
3.植物生长所需无机盐的探测。
教学难点:芽是如何发育成枝条的?教学方法:实验法、归纳法。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出示课件提问:1、种子萌发以后长成了幼苗,幼苗又是怎样长成参天大树的呢?2、植株的生长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讲授新课:一、幼根的生长通过观察根毛和根尖的结构,试分析回答:1、根尖的结构包括几部分?各有什么特点和功能?2.根主要靠哪个部位吸收水分和无机盐?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流,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借助下列资料,师生之间共同分析、感悟、提升。
【链接资料】科学家研究发现一株黑麦根毛约有150亿条,若连接起来,全长1万千米。
是北京到巴黎的距离。
总表面积大约是471平方米。
比一个篮球场的面积还要大。
3.及时归纳出根尖成熟区的特点及意义。
根尖的成熟区是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
成熟区有大量的根毛。
二、植株的生长同学们自主阅读教材P98,思考以下问题:①万条枝条及其绿叶都是什么发育而来的?②芽是怎样发育成枝条的?枝条由哪几部分组成?③芽都能发育成枝条吗?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流,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三、植物的生长需要水分、无机盐和有机物同学们自主阅读教材P98-99,思考以下问题:。
第二节植株的生长一、教学目标1.描述根的生长和枝条发育的过程。
2.探究根生长最快的部位。
3.了解无机盐与植物生长的关系。
二、重点难点重点:1.根尖的结构和根的生长。
2.芽与枝条对应的发育关系。
难点:根尖的结构和根的生长。
三、教学准备观察根毛和根尖的结构的实验器材、已经长出根毛的幼苗、自制课件四、引入新课提出问题:1.种子萌发后长成了幼苗,幼苗又是怎样长成参天大树的呢?2.植物的生长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引入新课。
思考问题,进入情境。
植物的生长主要表现在根的向下生长和茎的向上生长。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五、探究新知一、幼根的生长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根毛和根尖的结构”,提出问题:1.观察根毛,并指出根尖的哪个部位根毛最多。
2.观察根尖的永久切片,说出根尖不同部位的细胞特点。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给予肯定评价。
课件展示根尖的结构图,师生共同分析、总结:幼根的生长一方面要靠分生区细胞的分裂增加细胞的数量,另一方面要靠伸长区细胞体积的增大。
二、枝条是由芽发育成的组织学生自学教材第98页内容,观察叶芽的结构及其发育,回答下列问题:1.枝条及绿叶是由什么发育而来的?2.芽是怎样发育成枝条的?3.植株的生长主要是通过什么来实现的?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枝条和绿叶是由芽发育来的;芽中有分生组织,分生组织细胞分裂和分化形成新的枝条;植株的生长主要通过细胞数量的增多和细胞体积的增大。
三、植株的生长需要营养物质1.播放视频:比较玉米幼苗在蒸馏水和土壤浸出液中的生长状况,组织学生讨论问题:两株玉米幼苗的生长状况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土壤浸出液中含有多种无机盐,蒸馏水中没有,所以土壤浸出液中的玉米幼苗长势较好,这说明植物的生长需要无机盐。
2.课件展示植物缺乏一些无机盐的症状的图片,总结:植物生长需要量最多的是含氮的、含磷的和含钾的无机盐。
四、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分组进行实验,并通过观察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植株的生长》教学设计1 / 42 / 43 / 4板书设计分生区细胞的分裂增加细胞数量2、幼根的生长伸长区细胞的体积增大二、枝条是由芽发育成的——芽中有分生组织。
能分裂和分化形成枝条教学反思本节课有三个亮点:一、创新设计系列化实验,着力改变学生学习方式。
新课标要求们创新实验,不拘泥于教材。
教材原有的“观察根毛和根尖的结构”是一个观察实验。
为了更好的达成教学目标,增补了三个实验,学生亲手培育出幼芽、观察其生长,发现问题,设计方案、制作根尖临时切片,在显微镜下观察,这个过程环环相套,逐步深入形成一个完整的探究实验系列。
这样做的目的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领悟生物学家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的思路和方法。
二、创新开发实验资源,打造更好学习环境。
新课标要求“学生和教师应充分利用身边费用低廉的器具和材料,设计富有创造性的实验和实践活动。
”本节课,利用绿豆芽、菜豆芽、一次性塑料杯、量筒、记号笔、棉花等廉价易得的实验用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根的生长”系列实验。
实验效果明显,学生喜欢。
三、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实现让知识回归本源。
新课标要求“关注知识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
”本节课特别注重联系生活和生产,注重学生来自生活的固有经验。
整个教学过程,从生活中发现问题,从问题探究中获取知识,从学习知识到解释生活中的问题。
实现了从生活走向课堂,从课堂走向生活。
这节课也存在着一些不足:生物兴趣小组课外活动时,在实验室借领的量筒,破损率高。
学生展示时存在一些失误,影响效果。
怎样解决这些不足呢?教学工作时考虑问题要更细致、全面。
对重点的学生,多加以指导培训。
4 / 4。
第二节植株的生长
教学目标:
1、描述根的生长和枝条发育的过程;
2、知道植株生长所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
3、运用无机盐与植物生长的关系分析植物病因;
4、初步学会运用测量的方法探究根生长最快的部位。
5、通过过度施肥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的例子,使学生树立环保的意识。
教学重点分析:
植株的生长中幼根的生长是重点,学生们在生活中看到的都是植株的生长,很少观察根的生长,所以要让学生理解根的生长,就要让学生观察到实际的情况,有了感性认识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教学难点分析:
探究实验“根的什么部位生长最快?”是这节课的难点。
在探究前,要帮助学生设计好实验方案,明确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得出的结果能说明什么问题。
最后通过在课上的汇报、交流,得出结论。
教学策略:
首先明确植株的生长指的是根茎叶的生长,通过观察幼根的生长可以了解根的生长,而茎叶也就是枝条是由芽发育成的。
让学生展示课前探究实验“根的什么部位生长最快?”的实验结果,并讨论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和数据处理方法,通过对探究实验的讨论,让学生学会运用测量的方法探究根生长最快的部位,并学会优化实验设计。
然后根据结果总结根生长的两个方面——细胞数目增多和细胞体积增大。
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动画展示出幼根的生长状况,让学生确认探究过程中观察到的是否正确,最后得出结论。
在对植株生长所需营养物质部分讲解时,组织学生分析施肥的主要作用和植株不正常生长的病因,并向学生们说明合理施肥的重要性和具体措施,而过度施肥又会给环境带来怎样的后果。
课前准备:
课前布置任务:几组同学在课下做发豆芽的实验,探究“根的什么部位生长最快?”,课上请学生代表汇报实验结果。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第二节植株的生长
一、幼根的生长:
幼根生长最快的部位是伸长区
根的生长:分生区细胞的分裂增加细胞数量;伸长区细胞的生长使细胞体积增大
二、枝条是芽发育来的
三、植株的生长需要营养物质
植株生长所需主要无机盐氮、磷、钾
课后反思:
设计探究实验和观察实际农业生产中的常见现象,来引领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对事物的观察能力和对生产实践中遇到问题的思考习惯。
在根的生长中,利用课前实验和课上汇报展示实验过程和结果的方法,引发学生们对结果的讨论和知识的总结。
植株生长所需矿物质元素的缺乏用实际的例子效果很好,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再次见到患病的植株时能够指出病因。
而对施肥的时间和量的把握更可以指导生产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