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不同文明产生的路径看中国早期国家的社会形态_沈长云
- 格式:pdf
- 大小:1.17 MB
- 文档页数:6
中国文明起源的基本途径中国文明起源是一个复杂而又丰富的话题,涉及到古代人类社会的发展、农业文明、城市文明、文字的出现等众多因素。
本文将从几个基本途径来讨论中国文明的起源,并逐步解析。
一、人类社会发展的起点人类社会起源于几万年前的石器时代,当时的人类开始学会制作石器,并从狩猎采集的生活方式逐渐过渡到农耕生活。
农耕生活的出现,标志着人类社会进入了农业文明的阶段。
中国文明的起源,也是从这一时期开始的。
二、农业文明的形成农业文明的出现,是中国文明起源的重要途径之一。
大约7000年前,中国华北地区的松嫩平原出现了早期的农业定居点,人们开始进行农耕、养殖、制陶等活动,形成自给自足的社会结构。
此后,农业文明逐渐扩散到中国其他地区,带动着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三、城市文明的兴起随着农业的发展,中国出现了一些早期的城市聚落。
根据考古学的研究,中国最早的城市可以追溯到约5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
这些城市聚落主要以农业为经济基础,通过交换贸易、手工业制作等活动,形成了繁荣的城市文明。
城市文明的兴起,促进了人类社会的集约化、分工化和发展。
四、文字的出现文字的出现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也是中国文明起源的关键途径之一。
中国最早的文字可以追溯到约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这些文字主要以图画或象形的方式表达。
文字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使人们能够更好地记录信息、传承知识、开展交流。
五、文化的传承与演变中国文明的起源并不仅仅停留在早期的农耕社会和城市文明,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文明不断演变和发展。
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变革,都对中国文明的演进和延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华文明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文化传统,为后世所继承,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独特的文明发源地之一。
总结:中国文明起源的基本途径可以归纳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农业文明的形成、城市文明的兴起、文字的出现以及文化的传承与演变。
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1.中华文明起源主要分布在大河、大江流域,具有多元一体、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特点。
2.夏、商、西周是中华文明诞生和早期国家的形成时期,也是奴隶制社会的形成、发展与繁荣时期。
3.中国早期国家是在血缘关系的基础上形成的,以血缘关系结成氏族,然后氏族间成立联盟,通过禅让制推荐有威望的人担当部落联盟首领,设置一系列的办事机构,早期国家形成。
4.青铜金属器具的使用、贫富分化的产生、文字的成熟、城的出现和礼制的初步形成是中国早期国家的突出标志。
5.西周通过分封制、宗法制确立起政权与族权相结合的“家国一体”的早期社会等级结构。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1.秦灭东方六国,结束了长期的诸侯割据局面,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秦朝,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2.秦始皇首创皇帝制度,实行皇位世袭制,确立了皇权至上的地位,皇帝总揽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建立起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
3.秦始皇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巩固了国家统一,建立起空前强大的国家政权,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
4.秦朝残暴统治,激化了社会阶级矛盾,引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最终导致了秦朝短期统治而亡。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1.西汉初期统治者吸取秦朝暴政而亡的教训,尊奉黄老无为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促使汉初经济恢复和发展,为汉武帝的强盛局面奠定了物质基础。
2.汉武帝统治时期,从政治、经济、思想、民族和对外关系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治的措施,形成了封建国家大一统的强盛局面。
3.儒学正统地位在汉代确立后,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4.两汉后期外戚干政和宦官专权现象,导致了两汉政治腐朽,土地兼并剧烈,阶级矛盾尖锐,促使两汉逐步走向衰亡。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1.东汉到西晋与东晋时期的人口迁移不同:前一次是从北方荒漠草原迁往黄河流域;后一次是从黄河流域迁往长江中下游地区。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时过关一、单选题1.张光直在《中国青铜时代》一书中介绍了西方按照社会进化的观点将民族学上的各种社会加以分类排列的理论,其演进模式为:游团(地域性的狩猎采集集团)——部落(一般与农业经济相结合)——酋邦(具有初步不平等的复杂社会)——国家(阶级社会)。
据此仰韶文化和河姆渡文化相当于A.“游团”B.“部落”C.“酋邦”D.“国家”2.史学家吕思勉论及古代政制时说,古代“交通不便,一山一水之隔,其人即不相往来”,故此,强大之国往往“封邦建国”。
在此他论述的是A.封建制度B.分封制C.王位世袭制D.礼乐制度3.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
禹死后,其子启继位。
这标志着()A.国家取代了部落B.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C.部落取代了氏族D.铁器取代了青铜器4.史料载:“微子启虽长,系庶出,不得立;纣王虽幼,以嫡立。
”类似现象的出现当不早于()A.商周时期B.秦汉时期C.宋元时期D.明清时期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群居生活B.距今约1万年前,人们已大量使用彩绘陶器,以粟为主要栽培作物C.大汶口文化时期代表器物是黑陶D.仰韶文化时期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6.商王朝的统治者拥有空前集中的财富,这从数量可观的甲骨文和殷墟考古出土的文物中可以证明。
据此判断,我们获取商朝历史信息的史料属于A.直接史料B.影像史料C.口述史料D.间接史料7.家谱是一种特殊的图书体裁,记录了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和家族重要人物事迹,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
1984年离乡多年的世界船王包玉刚回到宁波访问,在天图阁看到了馆藏的《包氏家谱》,意外发现自己是包拯的第29代嫡孙。
这段材料反映的历史与下列制度有关的是A.禅让制B.宗法制C.礼乐制D.察举制8.周天子称同姓诸侯为伯父、叔父,称异姓诸侯为伯舅、叔舅,整个国家宛如一个庞大的家族系统。
文明起源与国家形成在争议中不断推进的历史课题每个人都归属于各自的文明体系,都拥有自己的祖国。
然而,正像“人是怎么来的”一样,人们迄今也未能就文明的起源、国家的形成等问题达成一致意见。
一个重大的历史课题“人猿揖别”,开启了一种全新的人类发展进程。
不同的文明起源与国家形成方式,对各民族的历史和现实具有深刻影响。
“文明如何起源”、“国家如何形成”、“各个早期国家之间有何异同”、“国家与文明之间有何联系”等等,这些问题的回答不仅体现着社会科学(特别是历史学)的独特魅力,而且对于准确理解历史、解释现实至关重要。
19世纪以来,众多人类学家、历史学家以及政治理论家持久而强烈地关注着文明起源与国家形成问题。
迄今为止,近代意义上的文明起源与国家形成研究已历经100多年的历史。
1877年,美国古典进化论派人类学家摩尔根依据人类学调查资料,结合古希腊、罗马历史的文献记载,出版了《古代社会》一书,提出“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民族—国家”的国家产生路径与模式。
1881—1882年间,马克思对《古代社会》作了详细摘要,撰写批语,补充材料,成为运用唯物史观系统分析摩尔根研究成果的第一人。
1884年,恩格斯完成《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系统论述了原始社会的婚姻、家庭形态以及氏族、部落等社会组织的演变过程,以希腊、罗马和德意志为例,建构出完整的马克思主义国家起源理论。
其后,恩格斯的观点成为众多学者,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史学工作者从事相关问题研究的重要指导。
恩格斯的著作出版40多年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郭沫若形成了他关于这一问题的系统看法。
郭沫若说:“对于未来社会的待望逼迫着我们不能不生出清算过往社会的要求,认清楚过往的来程也正好决定我们未来的走向。
”其所著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一书,“可以说就是恩格斯的《家族私产国家的起源》的续篇。
”从郭沫若开始,吕振羽、范文澜、翦伯赞、侯外庐等中国学者围绕国家和文明起源这一核心议题,形成了一套完整、系统的看法。